中國遊客奢侈品
1. 學越南取消對中國免簽,緬甸為此付出了哪些慘痛代價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發展迅速,中國內部市場的物價和消費也是不斷提升,然而中國的旅遊業意用旅遊來打掩護,以團購旅遊價格低,吸引遊客到當地進行消費,然而當地昂貴的消費,將大量中國遊客向外推,於是我國周圍的國家開始進入國人的眼裡,正是由於吸引了中國人的眼球,緬甸的旅遊業開始不斷增加,他們的經濟帶動上去了,於是認為消費大國——中國,無論怎麼樣,都會來,於是取消了對中國免簽政策,然而,事與願違,帶來了慘痛的代價,就和小編來看看有哪些代價
總的來說,越南的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他們國家外匯減少,人均收入減少,旅遊量減少,就業崗位減少,酒店,交通都會受不同程度的減少!
2. 成都的收入水平在國內不算特別高,為何消費水平卻這么高
成都被稱為了中國時尚第三城,在成都有很多的奢侈品品牌,這些奢侈品品牌就拉大了我們的正常的消費水平,所以雖然成都的收入水平在國內不算特別高,但是消費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3. 世界十大奢侈品牌是什麼
奢侈品一向是有錢人的象徵,在他們的世界裡可能比拼的東西與普通人不同。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下世界十大女裝奢侈品牌,來看一看到底自己認識多少個世界十大女裝奢侈品牌。
第六,迪奧。同樣是來自於法國的一個品牌,迪奧崇尚華麗與高貴,只不過最近迪奧在中國市場受到了很多網友的抨擊,認為迪奧現在實在是太接地氣了,有一些違背了他們高貴的初衷。
第七,burberry。巴寶莉來自於英國的一個服裝品牌,而且據說他在英國可是皇室御用的品牌,非常深受皇室的青睞,巴寶莉的品牌定位就是高級高貴的象徵。
第八,chloe克洛伊。克洛伊也是法國的一個品牌,克洛伊主打浪漫,極具女性特色的美,而且它們還具有大膽前衛的設計風格,深受廣大年輕女性的好評,而且一直保留著自身的法蘭西風格的色彩,看上去非常的有特點。
第九,華倫天奴。華倫天奴也是來自於義大利的一個服裝品牌,華倫天奴主打的是復古華麗風,服裝主要定位非常高貴典雅,因此受到上流人士的廣泛喜愛。
最後一個,杜嘉班納。杜嘉班納大秀是每個人津津樂道的主題大秀。每年都會在不同的城市舉辦,這種高級潮流的時裝秀,也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明星嚮往,把能參與其中作為時尚的標准。
4. 如何看待中國遊客在歐洲搶購奢侈品的現象(消費行為學)
借經濟危機匯率震盪的時機而出國血拚,正成為了許多有錢中國人的潮流。
點擊瀏覽更多最新圖片
「像搶白菜,像春運,像蝗蟲」
買奢侈品與搶白菜
劉飛是在12月26日早上9點到達倫敦龐德街的。9點半趕到了英國第二大百貨商店Selfridge。她當天的目標是淘一件Miu Miu包 (Prada的副品牌),結果還沒到Selfridge,就看到店外綿延成Z字狀的隊伍。劉飛在隊伍中遇到一個熟人,說早上6點就打車過來了,但從店子營 業到現在,隊伍才移動了幾十米。隊伍移動得慢,全是因為店內Gucci 50%的折扣。
12月26日在西方被稱作Boxing Day,名稱據說來源於過去聖誕節後,富人會給僕人和低收入人群派發禮物,Boxing便指將禮物置於盒中。這一天人們都會去逛商場購物,而商家通常會有大幅折扣以配合。
但這幾年的隊伍里,出現了大量的中國人。「就像在唐人街。」劉飛說。
2008年下半年持續至今的經濟危機,在令國內商家愁雲慘霧,擔憂消費停滯的當口,卻讓遙遠的異國掀起了陣陣消費熱潮。
這個冬天的早晨,劉飛還轉戰 Westfield,歐洲最大shopping mall,到其Gucci店子一看,也是很長的隊伍,隊伍中眾多黃皮膚同胞。她覺得整個倫敦都是中國人在排隊購物。
這種時空錯位的感覺,王齊也曾在Selfridge前產生過。
王齊是1月22日到達倫敦,把自己的春節安排在倫敦,就是為了購物。1月24日上午10點,同樣站在Selfridges百貨公司門前,王齊突然覺得自己是在上海呢,「大街上到處都能聽到中國話,到處都是中國人在排隊搶購。」
Selfridges百貨公司主要銷售的,是被視為奢侈品的世界頂級服飾品牌。面對動輒萬元的單件商品,「大家都像買白菜一樣,甚至不像是在買,是在搶。」王齊說。
王齊是在倫敦讀的大學。這一次她還發現,奢侈品店裡的服務員,態度明顯沒有以前好了。「可能看到來買東西的中國人太多,不再擔心自己的東西賣不出去。」
「買白菜」的誇張比喻背後,隱藏著中國物質緊缺時期的記憶。即使現在,在國內,一些人仍然基於經濟並不寬裕的原因而以「搶」的方式,購買價格打折的 生活必需品。2007年10月10日上午8時,重慶市數百人在一家家樂福超市搶購打折食用油,最後引發踩踏事件,導致3人死亡。
但這一次,在異國,同樣是中國人搶購(並且是跨國搶購)的卻是價格數倍甚至數十倍於中國人均月收入的奢侈品。
香港成了這股浪潮的又一個直接的受益者。2008年12月底,李冉和朋友想到香港的亞洲LV旗艦店逛逛。但保安說,人滿為患。後來進去了,店裡滿是來自中國內地的「血拚客」。
在全球性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歲末年初的香港購物遊客量不降反增。統計顯示,2009年1月份赴港旅遊人次與往年相比,增長了40%左右。而來自內地的中國血拚客們佔去了大比重。
百年來的最佳銷售紀錄
幾經折返後,下午2點,劉飛趕到了selfridges的Miu Miu店裡。「我才看到Miu Miu店裡都空了,總得買一個吧。」於是轉到Prada店,發現「也基本上空了」。
毫無疑問,這是過去半個多世紀英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候。
但是2008年12月26日中午,Selfridges百貨公司創造了該店100年以來的銷售紀錄:一個小時的營業額高達100萬英鎊。
美國貝恩公司2008年11月29日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即使最富有的消費者也正在削減開支,但巴西、俄羅斯和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奢侈品消費卻在不斷增長。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的2008年的財報顯示,中國五成的奢侈品消費能力流向境外。
「牛津街的一家LV的店子,甚至要求中國顧客必須用護照登記購買記錄,每人最多隻允許購買兩個包包。估計是擔心中國人把他們的陳列品都買走了。」王齊說。
中國血拚客隊伍甚至出現在了歐洲一些機場的免稅店。1月22日去倫敦的航班上,空姐就提醒過王齊,如果要在倫敦的希斯羅機場購買香煙,一定要早去。 王齊以為空姐開玩笑,沒在意。2月初回上海的時候,路過免稅店,果然發現有同胞在排隊。輪到她的時候,服務員說,整個店子,就剩下7條香煙了。
這些中國血拚客表現出了強大的購買力。「像蝗蟲一樣。」王齊說。她的一些到米蘭、巴黎等地旅遊的朋友,發現那裡也和倫敦一樣。2008年聖誕節前夜,一位中國旅客在巴黎戴高樂機場商店一口氣購買了近5萬歐元的法國紅酒,成為法國媒體的熱門新聞。
除了王齊、劉飛這些自己飛到英國血拚的白領,更多的遊客依託旅行社滿足自己到歐洲購物的慾望。春節前後,一些大的旅行社紛紛推出歐洲購物團,血拚字樣成為最直接的招攬符號。
5. 微觀經濟學分析為什麼中國遊客喜歡到外國購買奢侈品
1、國內的物品品質難以得到保證
2、中國遊客喜歡旅遊,順便買些東西
3、拿錢到國外炫富,更能得到滿足感
奢侈品的特點:
(1)原料獨特和產量稀少:
「物以稀為貴」,這個道理可以說是奢侈品的鐵率。鑽石因為稀少,才能成為萬眾艷羨和追逐的奢侈品;豪宅因為地理位置獨特和數量稀少,才能能身價數千萬。更有頂級的奢侈品,往往全世界只有一個。很多奢侈品之所以成為萬人追捧的產品,原因只有大多都是他採用的原料或者是產量都是很稀少的。這種現象也符合供求關系的經濟學原則,供大於求,市場競爭就會激烈,產品價格自然就走低,淪為價格只比成本高一點點的大眾消費品;而供少於求,才能是產品價格高於成本和本身價值,成為高端產品;供遠少於求,就能成為競相購買的奢侈品了。因此,要成為奢侈品,稀少是第一要務。要麼就採用很獨特和稀少的高級原料,如果原來並不稀少,那就把產量做得很稀少,在質量和包裝上下功夫,才能成為實至名歸的奢侈品。
(2)富貴的象徵
奢侈品牌的品牌魅力是富貴豪華的。奢侈品(Luxury)源於拉丁文的「光」(Lux)。所以,奢侈品應是閃光的,明亮的,讓人享受的。奢侈品通過其品牌視覺識別系統傳達了這些內容。從社會學的角度上說,奢侈品是貴族階層的物品。它有地位,有身份,有高人一等的權力。它是貴族形象的代表。如今,雖然社會民主了,但人們的「富貴觀」並未改變,奢侈品牌正好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本能需求。「勞斯來斯」汽車就有貴族車的象徵。
(3)看上去就好
奢侈品牌所服務的產品必須是「最高級的」。這種「最高級」必須從外觀到品質都能逐一體現。奢侈品的高級性應當是看得見的。正因為人們對其奢華「顯而易見」,它才能為主人帶來榮耀。所以說,奢侈品理當提供出來更多的「可見價值」——讓人看上去就感到好。那些購買奢侈品的人完全不是在追求實用價值,而是在追求全人類「最好」的感覺。「賓士」汽車如此;「夏奈爾」時裝也如此。
(4)個性化
奢侈品牌往往以己為榮,它們不斷樹立起個性化大旗,創造著自己的最高境界。「賓士」追求著頂級質量、「勞斯來斯」追求著手工打造、「法拉利」追求著運動速度、而「卡迪拉克」追求著豪華舒適。他們獨巨匠心,各顯其能。正是因為商品的個性化,才為人們的購買創造了理由。也正因為奢侈品的個性化很不象大眾品,才更顯示出其尊貴的價值。
(5)專一性
奢侈品牌是十分專一的,它絕不可以隨意擴張使用。所謂品牌的專一性,指的是品牌只服務於某一個產品或某一類產品。我們很難看到一個奢侈品牌分跨兩個行業使用,而且還取得了成功。品牌多元化經營本身就是品牌管理的大忌,更何況是一個奢侈品牌呢?「皮爾·卡丹」(我們並不認為它是一個真正的奢侈品牌)曾經延伸到酒業上,生產了一個「皮爾·卡丹」葡萄酒,結果失敗了。如果「耐克」敢這樣做,也一定好運不長。「人頭馬」要是成功地推出一個洗發水來,「寶潔」一定是七竅生煙了。
(6)距離感
作為奢侈品牌必須製造望洋興嘆的感覺。讓大多數人產生可望不可及的感覺是奢侈品牌營銷的使命。在市場定位上,奢侈品牌就是為少數「富貴人」服務的。因此,要維護目標顧客的優越感,就當使大眾與他們產生距離感。距離產生美。奢侈品牌要不斷地設置消費壁壘,拒大眾消費者於千里之外。要使認識品牌的人與實際擁有品牌的人在數量上形成巨大反差,這正是奢侈品牌的魅力所在。所以,可以這么說,奢侈品牌就是「夢寐以求,少數擁有」。
(7)情感附加值高
「你賣的不是鑽子,而是一個洞」。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重視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能夠帶給他的利益。消費者購買奢侈品,如果是用來滿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話,沒有必要揮金灑銀,因為任何一種奢侈品,產品成本的價格僅僅佔到整個奢侈品的價格的比例都相當之小。他們購買奢侈品完全是為了滿足他們社交或者精神層面的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某種意義上說,奢侈品賣的不是他那產品本身,而是賣產品所富含的,能夠帶給消費者的各種各樣的情感。百達菲利手錶,賣的不是手錶本身,賣的是尊貴和世代的精神傳承;萬寶龍鋼筆,賣的不僅僅是鋼筆本身,賣的是高雅的品味和上流社會的氣質;哈雷摩托賣的不是摩托車本身,賣的是一種挑戰精神。林林總總,奢侈品的產品,在產品物質核心之外,必然有一個很重要的情感屬性,支撐著它的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