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遊客
Ⅰ 絲綢之路對中國和外國的影響
1、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
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絲織品在歐洲享有盛譽,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將中國的絲織品當作珍貴物品,稱中國為「絲國」;當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曾穿著絲袍出現在劇場,轟動一時,後來穿中國絲袍成為羅馬上層的社會風尚。
中國的西漢和東漢時期,處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步繁榮階段,早已創造出儒教、長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成就;當時的歐洲正是羅馬帝國時代,處於奴隸制社會鼎盛階段,歷史上記載的是愷撒大帝和屋大維的故事、基督教的故事。
中國文化影響了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羅馬文化也影響了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當時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地區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國的絲綢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歷史上是有非常的意義的事件,遠比新航路開辟早1500年。
2、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接受先進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以及金屬工具傳到西域,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3、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中國古代的世界壯舉有長城、秦始皇陵、大運河、敦煌莫高窟,舉世公認,遊客如梭;比較起來,絲綢之路完全可以列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壯舉,因為它表現了中國人向世界開放的前瞻性。其次,歐洲與中國沒有往來,古代的中國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即使到了後來的清朝,中國觀念影響下的朝鮮有一幅《世界地圖》,將中國作為中心占據全圖,周圍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壩,海洋中用不計其數的小長方條表示許多島嶼包括日本以及許多根本無法知道的「小人國」、「女人國」等。
直到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皇帝還自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鬧出了許多笑話。可是,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大約2000年的西漢,中國人就在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大量准備了。
4、絲綢之路是現代中國西部開發最需要了解的第一個故事。
今天,加快西部大開發是黨和國家在世紀之交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21世紀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從歷史的角度看西部開發,首要任務之一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中心的西部有過的繁榮及其原因,了解遠在2000年以前的絲綢之路的歷史。
(1)西域遊客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至隋朝,繁榮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現代演變
石油使絲綢之路重新成為世界的樞紐地區——絲綢之路變成了石油之路。絲綢之路的一個新時代開始到來.土庫曼總統來華訪問,歡迎中國到裏海開發石油資源。
行前,土庫曼總統還宣布將向中國領導人贈送該國最珍貴的禮物汗血寶馬。寶馬和石油,一是古代畜力,一是現代能源,它們如此奇特地交織在一起,不由讓人回想起遙遠的絲綢之路年代。
"絲綢之路"貿易通道的復興,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中國已經開展了大量關於"新絲路"的外交活動,但中國更需要將"絲路外交"提升到戰略的高度。
原因在於"絲路外交"的開展不僅有利於中國突破當前的貿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極大地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實質性地改善中國的安全處境。中國在"新絲路外交"中應該注意防範非傳統安全威脅,利用好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協調機制,並避免惡性的大國競爭。
Ⅱ 敦煌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敦煌是不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門
一、曾經的敦煌敦煌,這個地處大西北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匯的地方,起先不過是一小片被沙漠戈壁包圍的綠洲(也稱"沙洲")。
遠在夏商時期,敦煌的名字叫瓜州,定居著以羌戎族為主的游牧民族。戰國時,大月氏人遷移過來,一家獨大。
到了西漢,隨著匈奴人的入侵,大月氏人被趕跑。匈奴人便以"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佔領敦煌,在此紮根。
張騫出使西域後,作為必經之地的敦煌,便出現在張騫的報告中。於是,有了"敦煌"的最早記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十六國"時期,隨著佛教東傳,敦煌的佛學隨之空前發展,漸漸成為河西走廊的中心。
到了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樽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鑿開第一抔黃土,始建敦煌石窟供佛,敦煌莫高窟為之誕生,歷經生生不息的千年拓展而形成宏大空前的規模,成了敦煌的一大地標。
1900年,主持敦煌莫高窟的王圓籙道士無意間發現裝滿經卷的藏經洞,把敦煌石窟千年的文化傳承回溯到悠悠的漫長歲月。
還是北魏統一北方後,河西地區的社會安定和百姓安居樂業,助推了敦煌的佛學發展。在樂樽和尚推開敦煌石窟大門後,緊接著13個莫高窟洞窟相繼開鑿。
到了隋朝,崇信佛教的隋文帝在敦煌縣造舍利塔,又開鑿莫高窟至77個。到了唐代,隨著佛教的空前發展,佛學一度繁榮,敦煌莫高窟開窟數量高達一千多個,至今保存的唐洞窟也有232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