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游園朱傳茗
㈠ 崑曲產生於什麼時候,我國為什麼要重金保護它,作為大學生,應怎樣以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一 起源: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根據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輔《南詞引正》所載,崑曲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顧堅所創始的。一般認為崑曲在明代嘉靖年間,由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給以加工提高,影響日益擴大,魏良輔配合傳奇作家梁辰創作了《浣紗記》,講述春秋時期吳越爭雄之事,主人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它成為符合崑腔韻律的腳本,對崑腔的傳播起了推動的作用。萬曆未年崑曲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但是在清朝中葉,崑曲逐漸走向衰落,在解放前幾乎絕跡於舞台,解放以後,在對這一珍貴劇種進行搶救、整理的一系列工作後,崑曲又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崑曲大師:俞振飛
俞振飛是昆劇、京劇演員,工小生,號箴非,原籍松江(現屬上海市),蘇州生人。
俞振飛的的父親俞粟廬是江南的崑曲清唱家,自成一派——「俞派」。俞振飛從小學習詩詞書畫,6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崑曲,14歲以小生的腳色登台亮相,雖然是業余演出,但是演得有眉有目。後來跟隨沈月泉深造,先後學習了200多折崑曲戲。
1931年俞振飛在暨南大學擔任講師,後在程硯秋的邀請下,辭了工作隨其到北京演出,並拜程硯秋為師學習京劇小生。1934年正式轉為秋聲社擔任專業小生演員,同時受到程繼先的悉心指導。
在程硯秋的新編劇目中俞振飛塑造了很多的藝術形象:在《紅拂傳》里扮演李靖、在《春閨夢》里扮演王恢、在《梅妃》里扮演唐玄宗等等。
俞振飛從30年代以來先後與程硯秋、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等藝術家合作。40年代末俞振飛到香港演出,1955年又回到北京。1957年再度返回上海擔任上海戲曲學校校長,並且親自任教,培養了大批的京劇人才。
俞振飛精通書畫、擅長演奏笛子,多才多藝。他的嗓音先天的條件奇佳,大小嗓運用自如,並對京劇小生有獨到的追求,在唱法、念白、運嗓、用氣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形成了自己一套的表演風格:儒雅、端莊、充滿了書卷氣。
俞振飛的代表作有崑曲《游園驚夢》、《太白醉寫》、《雷峰塔·斷橋》、《玉簪記·琴挑》等;京劇《玉堂春》、《監酒令》、《春秋配》、《奇雙會》等等。
二:緣由:崑曲之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於它是我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崑曲的輝煌與落敗都與其特性有關。崑曲的興盛與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藝術趣味是一脈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養,為崑曲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品位,他們的閑適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賦予了崑曲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內心深處含有對社會對人生的哀怨、悲涼的感受,使得崑曲在音樂、唱腔上每每顯示出惆悵、纏綿的情緒。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市民階層崛起,舒緩、惆悵的風格顯然與他們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們也開始務實起來,崑曲在不受市民青睞的同時,也失去了士大夫階層這一陣地。於是,崑曲便逐漸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全國范圍內已沒有一個職業昆劇團。20世紀50年代,一出《十五貫》救活一個劇種,全國隨之成立了6個崑麴院團。韓世昌、白雲生、顧傳、朱傳茗、周傳瑛、俞振飛、侯永奎、北昆著名笛王田瑞亭及其女北方崑曲著名坤伶田菊林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及解放後培養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計鎮華、張繼青、洪雪飛、汪世瑜等一批優秀演員,整理、編演了《牡丹亭》、《西廂記》、《千里送京娘》、《單刀會》、《桃花扇》等大量優秀劇目。但在今天,崑曲嚴格的程式化表演、緩慢的板腔體節奏、過於文雅的唱詞、陳舊的故事情節,喪失了時尚性和大部分娛樂功能,離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相距甚遠,因而難以爭得觀眾,演出越來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場上難覓其蹤,形成了惡性循環。10年前,全國大約有800人在從事崑曲工作,號稱「八百壯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國6個崑曲劇院團創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員培養及藝術創作均無力投入。自田家被迫離開北昆後其獨有家傳秘本《雙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傳,也是北方崑曲的一巨大損失。 有人主張,崑曲應作為博物館藝術,只求保存,不用發展,此說遭到崑曲工作者和有識之士的反對,也有悖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保證這些傑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們未來的發展。但是,崑曲確實面臨著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勝任崑曲創作的人員寥寥無幾;而要革新崑曲,又面臨兩難的境地――不對崑曲作較大的改變,就無法縮小崑曲與時代的距離;倘若作大的改變,崑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為崑曲了。 各國列入此次口頭文化遺產的藝術,大都處境艱難,瀕臨絕滅,這說明全球都面臨著如何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對崑曲而言,要走出困境,絕非一蹴而就,除了靠崑曲自身的藝術力量及崑曲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和積極性外,還必須有相應的政策保證和切實可行的得力措施。為此,文化部今年6月召集了全國昆劇院團長及劇團所在地的領導會議,商討發展崑曲大計,並正在制定《保護和搶救崑曲十年規劃》。一些專家還呼籲,建立「保護振興中國崑曲藝術專項資金」,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專家認為,崑曲目前當務之急是搶救現有劇目和文獻資料,首先要對全國中老年藝術家的拿手劇目進行錄音錄像,對珍貴的崑曲文獻、演出腳本、曲譜和圖片進行搜集整理。崑曲演出可以從老戲中討生活,劇目應以繼承、整理為主,如上海昆劇團近兩年排演的《牡丹亭》,將湯顯祖原作刪減為上中下三本,配以現代化的舞台處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當今審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場效果。 文化部計劃10年間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兩個崑曲演員培訓中心,為全國昆劇院團輸送表演人才。崑曲劇院團長們則希望集中全國優秀師資,在中國戲曲學院等院舉辦崑曲演員、編劇、導演、作曲和管理人員研修班。 崑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當今大紅大紫,亦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但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世界遺產,我們有責任不讓她自生自滅!三 措施:1,崑曲引進校園,成立社團之類的,讓大學生了解崑曲,傳承崑曲。2,借鑒他國保護傳統文化措施等3,大學生要積極踐行政府的相關保護政策
㈡ 《牡丹亭》(游園)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有明一朝,戲曲發達,臨川湯若士一曲《還魂》數百年來驚動了無數文人志士和民間看客,還矣?暢若失兮!又有多少後人競相演繹,紛呈情形怎湯翁可料也!除了經常的摺子演出外,謹將幾大演出版本系統,免卻爭議,略作鋪陳。其實內中全部都是有著復雜關聯的,不贅。
傳統版《牡丹亭》。明清兩代擅此劇者甚眾,估計全本也只在清中以前可能存在。1932年1月14日「大世界仙霓昆劇社戲單」顯示,曾《牡丹亭》本戲,約三小時。演出自梅、俞時代前後的京昆演員大都會唱也經常上演,乃局限於摺子,尤以《學堂》《游園》《驚夢》《尋夢》《拾畫叫畫》《寫真》《離魂》等為最,通常若將上述幾折連演,也算是本戲,確切稱為節本。
俞振飛版《牡丹亭》。改編蘇雪安,作曲朱傳茗。閨門訓女、游園驚夢、寫真離婚、跌雪投觀、魂游冥判、叫晝冥誓、回生婚走、硬拷迫認。全劇8場,3.5小時。1957年12月演出。俞振飛、言慧珠主演。
湘昆版《牡丹亭》。改編余懋盛,周斌秋、譚貴昌、匡昇平、彭升蘭等擔任藝術指導。鬧學訓女、游園驚夢、描容離魂、久冥魂游、拾畫訪夢、叫畫冥逝、回生婚走,全劇共7場。1962年6月演出。很有湘昆特色。
華文漪版《牡丹亭》。陸謙之、劉明今重編,方傳芸、鄭傳鑒擔任藝術執導。全劇共七場:閨塾訓女、游園驚夢、尋夢情殤、倩魂遇判、訪園拾畫、叫畫幽遇、回生夢遇。1982年5月演出。
張繼青版《牡丹亭》。劇本整理胡忌、藝術執導姚傳薌、唱腔設計錢洪明。全劇5場:《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1982年10月演出。張也曾以此巡演海外。最近名人於丹說的大概也是此版本。
蔡瑤銑版《牡丹亭》。劇本整理時搜、傅雪漪,馬祥麟導演。全劇8場:訓女延師、花慨師窘、驚夢尋夢、灌園訪夢、題畫離魂、魂游問花、拾畫幽會、逃生還魂。1983年演出。
王奉梅版《牡丹亭》。1993年,四場本:《驚夢》《尋夢》《寫真》《離魂》。周世瑞整理、姚傳薌主教。2000年前後排演上、下本,共10出。由汪世瑜、王奉梅主演。[font=宋體][size=12pt][color=#000000]這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基礎版本。[/color][/size][/font]
梁谷音版《牡丹亭》。唐葆祥改編。共六場:花神巡遊、游園驚夢、寫真尋夢、魂游冥判、叫畫幽媾、掘墳回生。1994年1月演出。
上昆版《牡丹亭》1。上海昆劇團出品。三本共34出,時長7小時。蔡正仁、張靜嫻//岳美緹、李雪梅//張軍、沈佚麗等主演。1999年8月首演於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2000年4月蘇州中國昆劇藝術節公演。
上昆版《牡丹亭》2。上海昆劇團出品。編劇王仁傑,導演郭小男。上、下本共22出。蔡正仁、張靜嫻//岳美緹、李雪梅//張軍、沈佚麗等主演。2003年8月30日首演於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
歐洲版《牡丹亭》。由美籍彼得謝勒執導,雙語,英語為主。時長3小時。1998年夏首演於倫敦巴比肯中心,1999年春美國首演於柏萊克。西洋美聲歌劇、話劇、昆劇三線並行。昆劇部分由華文漪飾杜麗娘、史潔華飾春香。
美國版《牡丹亭》。旅美華人陳士爭執導。全55出,演出時長20小時(出版的DVD縮為2小時)。溫宇航(原北昆)、錢熠(原上昆,旅美)主演。1999年7月首演於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本版為清以來首次全本演出,離奇怪異,評彈主要輔助。
青春版《牡丹亭》。承白先勇之力,風靡海內外。三晚連演,共25出。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出品,汪世瑜、張繼青主教,俞玖琳、沈豐英主演。2004年6月14日在蘇州大學首演。本版本為目前最有市場、進高校最多的崑曲劇目。
廳堂版《牡丹亭》。北京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藝術總監林兆華,汪世瑜擔任導演。演出時長120分鍾[font=宋體][size=12pt][color=#000000],共8出[/color][/size][/font]。曾傑(浙昆)、胡哲行(蘇昆)主演。2007年5月18日在北京皇家糧倉首演。本版為目前票價最貴的崑曲劇目。
[font=宋體][size=12pt][color=#000000]歌舞伎版《牡丹亭》。計劃創作中。汪世瑜飾演柳夢梅,日本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飾演杜麗娘。計劃年底開排,明年5月演出。中日版《牡丹亭》採用全男班陣容,坂東玉三郎和北京京劇院的胡文閣、中國京劇院的劉錚將輪流出演杜麗娘,而汪世瑜將和北京崑曲劇院的王振義、蘇州昆劇院的俞玖林聯手出演柳夢梅。[/color][/size][/font]
如此多的版本,自然是崑曲的魅力和劇本本身的魅力讓世人難以割捨和忘卻。真的要感謝湯先人了。不過一旦眼光刷刷集中於牡丹了,眾香國中其它萬千美麗還是不該冷落甚至遺忘的。定有遺漏,敬請賜補。
㈢ 什麼是崑曲啊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根據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輔《南詞引正》所載,崑曲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顧堅所創始的。一般認為崑曲在明代嘉靖年間,由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給以加工提高,影響日益擴大,魏良輔配合傳奇作家梁辰創作了《浣紗記》,講述春秋時期吳越爭雄之事,主人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它成為符合崑腔韻律的腳本,對崑腔的傳播起了推動的作用。萬曆未年崑曲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但是在清朝中葉,崑曲逐漸走向衰落,在解放前幾乎絕跡於舞台,解放以後,在對這一珍貴劇種進行搶救、整理的一系列工作後,崑曲又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 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崑曲大師:俞振飛
俞振飛是昆劇、京劇演員,工小生,號箴非,原籍松江(現屬上海市),蘇州生人。
俞振飛的的父親俞粟廬是江南的崑曲清唱家,自成一派——「俞派」。俞振飛從小學習詩詞書畫,6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崑曲,14歲以小生的腳色登台亮相,雖然是業余演出,但是演得有眉有目。後來跟隨沈月泉深造,先後學習了200多折崑曲戲。
1931年俞振飛在暨南大學擔任講師,後在程硯秋的邀請下,辭了工作隨其到北京演出,並拜程硯秋為師學習京劇小生。1934年正式轉為秋聲社擔任專業小生演員,同時受到程繼先的悉心指導。
在程硯秋的新編劇目中俞振飛塑造了很多的藝術形象:在《紅拂傳》里扮演李靖、在《春閨夢》里扮演王恢、在《梅妃》里扮演唐玄宗等等。
俞振飛從30年代以來先後與程硯秋、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等藝術家合作。40年代末俞振飛到香港演出,1955年又回到北京。1957年再度返回上海擔任上海戲曲學校校長,並且親自任教,培養了大批的京劇人才。
俞振飛精通書畫、擅長演奏笛子,多才多藝。他的嗓音先天的條件奇佳,大小嗓運用自如,並對京劇小生有獨到的追求,在唱法、念白、運嗓、用氣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形成了自己一套的表演風格:儒雅、端莊、充滿了書卷氣。
俞振飛的代表作有崑曲《游園驚夢》、《太白醉寫》、《雷峰塔·斷橋》、《玉簪記·琴挑》等;京劇《玉堂春》、《監酒令》、《春秋配》、《奇雙會》等等。
㈣ 崑曲牡丹亭音樂賞析
「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這是杜麗娘第一次踏進自家後花園時,看到眼前的「好天氣」而嘆出的一句詞,唱腔婉轉動人、曼 從結構上看,《驚夢》這出戲它可分為「游園」和「驚夢」兩部分;就內容而言,主要寫女主人公杜麗娘的青春覺醒,夢里鍾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開始,文采飛揚,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妙悠然,「爛漫春光下,步步美人歸,」寫杜麗娘游園前對鏡梳妝時的內心活動。這支曲子是在杜麗娘贊嘆「好天氣也」的念白之後起唱的,所以從春光,春意落筆。「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是寫大地回春以後,各種冬眠的昆蟲都蘇醒了,紛紛吐絲活動,這些蟲絲是很細的,只有在風和日麗的時候才能見到。「裊晴絲」就是指這種搖曵、飄忽的春遊絲,也吹進了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寫桃柳蜂蝶,唯獨選取了纖細的游絲,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這樣寫完全是從規定情景出發,它不是主觀隨意性的產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難以直接看到奼紫嫣紅的春色,在這里只能從晴絲上體味到一點可憐的春光。二、這樣寫與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麗娘是一位過著閑適而愁悶的深閨人物,她是個對春天十分「關情」的妙齡少女,唯其這樣,才會有此細心而專注的觀察。游絲是很細的,不是心細專注的人是很難發現的。所以說這兩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三、這樣寫體現出人物微妙心緒的理想物化形態,「晴」與「情」、「絲」與「思」諧音,所以「晴絲」語意雙關。它即指晴空里的游絲,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纏綿飄忽的情絲。無論是「游絲」還是這種「情思」,它都是這般纖細朦朧,都是那樣的難以捉摸。春風將輕軟的游絲吹進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開了麗娘閉鎖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漸摧開的那種心理寫照。作者描繪的既是游絲裊裊的春景,也是情思纏綿的春情。情與景,物與我,虛與實結合的非常巧妙,真稱得上是體察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