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哪裡遊客可以親自體驗制陶啊
『壹』 宜興市長青園制陶有限公司怎麼樣
宜興來市長青園制陶有限公司是2004-03-02注冊成立自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宜興市陶都工業園(丁蜀鎮)。
宜興市長青園制陶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2827584963539,企業法人許晨俊,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宜興市長青園制陶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園林陶瓷(不含琉璃瓦)、日用陶瓷、園藝工具、園林配置用具、陶瓷原輔材料的製造、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宜興市長青園制陶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貳』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的介紹
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是指分布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的一種漢族民間傳統制陶技藝。該工藝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代,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的歷史。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享譽世界藝林。並以其獨特的原料材質,精湛的手工技藝,古樸的自然色澤和百態千姿的造型藝術,在工藝美術苑林中獨樹一幟,異紛存彩、經久不衰。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陶土工,現也有機器大批量製造工藝。製作原料為紫砂泥,發源地在江蘇宜興,由此得名。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陶藝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紫砂壺(藝)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此外,還有各種紫砂器工藝品。由於宜興獨有一種澄泥陶,顏色絳紫,其製品通稱紫砂器,通常也簡稱紫砂,紫砂經過生產、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臻於成熟,此後經久不衰。宜興紫砂從明、清開始就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其產品暢銷國內外,日本也以紫砂為珍品而來華學習造壺技術。此外,宜興紫砂茶壺更與中國茶同銷歐洲,成為歐洲制壺的藍本,足見宜興紫砂的珍貴。2006年5月20日,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叄』 宜興市新正制陶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宜興新正制陶抄有限公司創襲辦於2003年,是以專業生產陶瓷燒烤爐的企業。本產品為廣大燒烤愛好者提供方便,一年四季無論什麼天氣都可使用。
法定代表人:周劍明
成立時間:2004-04-12
注冊資本:5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28200012258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宜興市高塍鎮團圩村
『肆』 宜興紫砂壺 制壺 陶刻 專業哪個好
只要你做的精,做哪個都好。關鍵看你的興趣是什麼了,有興趣做起來才更快樂,容易些,不會厭倦。
『伍』 宜興紫砂壺制陶有沒有張覺英這個人
應該是有張覺英這個人
『陸』 宜興紫砂顧姓制陶大師
多了,顧景舟、顧紹培
『柒』 宜興雲海制陶有限公司怎麼樣
宜興雲海制陶有抄限公司是2002-03-27在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宜興市陶都工業園(丁蜀鎮)。
宜興雲海制陶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2827365255122,企業法人蔣海成,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宜興雲海制陶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產日用陶瓷、工藝陶瓷、工業陶瓷;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國家限定企業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江蘇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6947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10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宜興雲海制陶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捌』 宜興哪來七千年制陶歷史
經考古發現,宜興陶業起源約有6000年的歷史。燒造原址布滿宜興周邊的丘陵山區,而後逐步向丁山蜀山地區集中。丁蜀是宜興境內山區和水鄉的臨界地域,也是優質陶土泥料和燃料的豐富產區,遍地產陶,幾乎是家家做坯,處處皆窯,加之水路交通運輸便捷,是從未間斷生產的陶瓷產區。直至1957年,鎮上仍布滿龍窯,松枝燒造,入夜紅光透天,極為壯觀。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走出混沌狀態,從原始社會的採集、漁獵向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生活過渡的劃時代的標志之一,也是人類發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燦爛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是不同地區和農耕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1973年首次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村發現的河姆渡文化,是長5 江下游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種原始文化,和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年代相近。繼承河姆渡文化的因素發展起來的馬家浜文化,因1959年首次在浙江嘉興馬家浜發現而得名,其年代比黃河流域的馬家窯文化似乎還要早一些,主要分布在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並有部分泥質紅陶、灰陶以及少量的黑陶和黑衣陶。陶器的成型基本上米用手制,部分器物經慢輪修整,晚期灰陶增多並出現輪制,器表多素麵或磨光,紋飾有弦紋、繩紋、劃紋,附加堆紋和鏤孔等。
宜興位於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它的文化類型與馬家浜文化一脈相承。1975年古窯址普查,在歸徑鄉的駱駝墩和唐南村,以及周墅的元帆村等處,找到了各種磨製的石器,還發現了許多陶器殘片,大部分是紅陶、夾砂紅陶,還有少量灰陶等,從而證明遠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宜興的先民就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耕且陶焉」,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燒造原始的陶器。
經過普查,宜興的古窯址布滿山區,僅南山北麓連綿1 500餘米的范圍內,就有隋唐、五代窯9處,宋元窯20處,明清窯60多處。這些都充分證明,宜興的陶瓷業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從古到今從未中斷,宜興的陶瓷業在三國、南北朝時迅速發展壯大。公元220年至589年的360餘年中,南北方長期陷於分裂和對峙的局面;相對而言,江南廣大地區戰亂較少,社會比較安定,中原廣大人民和士族地主大批渡江南下,尋找安身立命之地,從而使得南方人口激增,增加了大量勞動人手。人們墾荒治田,圍湖修堤,開辟山林,江南經濟獲得迅速的開發,江南陶瓷生產出現了遍地開花的局面。作為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的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的宜興均山窯,就是以宜興鼎蜀鎮湯渡附近的均山村定名的;又因窯地在南山,所以又稱南山窯。均山窯瓷業是在漢代釉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漢時,宜興鼎蜀一帶與南山一帶已形成一個制陶中心,燒造釉陶和灰陶,後來又吸收毗鄰吳興和上虞、紹興的早期越窯的先進技術,燒造出具有一定質量的青瓷器。
宜興的青瓷在三國、南北朝時,多為貴族士大夫所用,也有相當的日用品,如缽、碗、盞、洗、罐和泡菜壇。唐五代以後,由於宜興的陶土中鐵鈦氧化物含量較高,瓷胎較松,斷面比較粗糙,質量不高,在胎釉、造型、裝飾和燒戍諸方面不及浙江的越州窯,就漸漸不再生產青瓷,而以日用陶器作為主要生產方向,宋代鼎蜀和張渚一帶陶窯極多,除燒造缸、瓮、碗、盆外,還大量生產「韓瓶」(相傳為南宋名將韓世忠部隊所使用的行軍壺。
明代中期,宜興日用陶器的生產: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市場拓寬,產業蓬勃興旺,生意興隆,建築用陶和日用陶瓷的生產數量都相當大。據史料記載,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其產品已是「鬻於四方利最溥,不脛而走天下半」,各地商販雲集,「千里之外,趨之若鶩」,出現了「商賈揚帆而曉夜行」,「商賈貿易廛市,山村宛然都會」的繁華景象。其產品中的「宜鈞」——種帶釉的陶器更是蜚聲國內,盛行一時。由於這類產品\和宋代河南鈞窯有某種相似之處,故明清人稱之為「宜鈞」。其品種甚多,釉色「以天青、天 [雲豆等色居多,間有葡萄紫者」I《陶雅》)。其中一部分花釉產品釉層較厚,開片細密,不甚透明,渾厚古樸,胎有紫色與白色,白胎用宜興的白泥製成,,紫胎是宜興夾泥和紫泥混合礦泥。
從目前採集到的一些宜興古代陶瓷實物來看,考查宜興陶的歷史實物,可以清晰地了解各個歷史時期陶器成型工藝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