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國呼喚文明
湖北省宜昌市三峽高中張晉源
在昆明翠湖公園,一些不文明行為屢屢發生,有些人橫躺長椅,有些人亂丟煙頭,有些人胡亂刻畫,讓這塊「城中之玉」「花容失色」。
這則新聞其實也算不上什麼新聞,因為類似的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曾看到一組關於國慶節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的照片,天安門廣場上報紙、塑料袋、空飲料瓶、一次性快餐盒、殘湯剩骨等生活垃圾遍地都是,一片狼藉。看那光景,真和一些地方的衛生死角沒什麼兩樣。據報道,僅10月1日這一天,天安門廣場清理各類垃圾就達到39.8噸。
不講文明的習慣貽害無窮,使我們愧稱「文明古國」的稱號。
國人也許是久在鮑魚之肆,習以為常,但走出國門之後,會讓人感到震撼和悲哀。一位記者出訪義大利,在比薩斜塔下清楚地看到用中文書寫的「請勿隨地吐痰」的標語,頓時,一種莫大的羞辱感湧上心頭。這塊專門指向中國人的提示牌是有意侮辱中國人,還是實屬無奈?這位記者注意到,沒有一個外國人吐痰,倒是來自東方文明古國的不少炎黃子孫對提示牌視若無睹,照樣「天女散花」。那塊提示牌,不是誰在將我們「妖魔化」,而是我們自己不爭氣的同胞在眾目睽睽之下自願插著「不文明」的行為標簽遊街示眾。
不講文明現象的普遍存在,根源何在?
觀念上的輕視必然導致行為上的放任,不講文明的人往往視文明習慣為小節,視文明修養為草芥。誠然,這些不文明行為只是關乎道德的細枝末節,與「大奸大惡」並不搭界,但是這種小節折射出一個人低下的文明修養和道德素質,彰顯著一個民族的群體品位,透視著一個國家的文明層次,況且,人性之惡行也往往是由點滴不善累積而成。馬克思曾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這些不講文明的人所缺乏的正是一種公共道德基礎,缺少人類精神的自律。
其實,要做一個講文明講道德的人並不難,只要人人加強文明修養,加強行為自律,從小處著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就可以了。買東西自覺排隊,乘車主動給老弱病殘者讓座,公共場合輕聲細語,不隨地吐痰,把紙屑、果皮、空飲料瓶扔進垃圾箱,在洗手間隨手關好開著的水龍頭等等,這些都是文明習慣的具體體現。只要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堅持做到這些,那些專為中國人懸掛的提示牌就會自動消失,那些令人尷尬的新聞和調查數據也會銷聲匿跡。
文明小節關乎道德大義,文明古國呼喚文明修養。只有國人提高了文明素養,養成了文明習慣,中國才能算是真正的強國,國民才能贏得世界的尊敬。
C. 如何維護中國遊客在國外的安全
據報道抄,日前法國相關負責襲人表示,前兩年,法國政府針對對中國遊客的安全措施,得到了一些實施,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還放出了2020年將接待中國遊客的數量提高到500萬人次的豪言,但是如果法國治安不改善,500萬中國遊客目標或許很難實現。
![](//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世界奢侈品組織前兩年有調查顯示,2008年經濟危機後,世界主要奢侈品銷售國家營業額下降了40%甚至50%,但是與中國有關的市場上升了25%。在這種整個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而中國遊客超強的購買力,自然引人注目。
中國旅遊協會負責人表示,新的反恐法代替了緊急狀態,行業協會將繼續與警方聯系,爭取對中國遊客加大保護,畢竟旅遊業是法國的第一大產業,已經超過它的農業總產值,從保護旅遊產業考慮,法國政府也要保護中國遊客的安全。
希望中國遊客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D. 中國遊客在海外的所謂陋習,哪些其實是文化差異
常聽到一種說法:「每一個中國人出國後就代表中國」。「窺一斑而見全豹」,外國人往往就是通過中國遊客的個體行為來詮釋中國。在老外們看來,中國遊客所謂的「陋習」背後,其實更多屬於文化差異形成的習慣不同所致。
改正自身陋習,並非難於登天。如果到了海外時刻能將「眾目睽睽」或「旁邊有人」牢記於心,自然便會規范自己的行為表現。無論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每一位走到海外的中國遊客,其實都是中國的「民間大使」,都是中國的「代言人」。以下盤點的便是不少中國遊客都或多或少地中招過的「10大陋習」,讀者可以此為鑒,對自己或身邊的朋友給予適當的提醒。
陋習1 暴發戶心態較突出
能去國外旅遊的中國遊客,一般都不會太窮。於是乎,不少人出境游時常常有意無意暴露出暴發戶心態。不少外國旅遊從業者反映,近年中國遊客已成為出境游最捨得花錢的群體之一,同時也是「最難伺候」的群體之一。不少財大氣粗的中國遊客覺得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可有時有錢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在很多中國遊客看來,自己出國游花錢是用來享受的,想幹嘛就幹嘛,顧客就是上帝。所以出現了很多以下情況:在星級酒店穿拖鞋T恤到處亂逛;在藝術博物館穿著隨意,變身摳腳大漢;高檔自助餐廳吃飽喝足後,還用餐盒裝食物回去當夜宵。在很多老外眼中,這些行為無疑讓中國遊客減分很多。
52歲的義大利資深華裔導游林先生,上世紀90年代從國內移居義大利,從事導游工作接近20年。讓林先生印象深刻的是,國內一些「土豪」遊客稍不順心時,就習慣擺出訓人姿態,指手畫腳。而「有錢任性、說話大聲」是不符合義大利人價值觀的;他建議,一些有錢人應該學會與人平等交流。
在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某些中國遊客暴發戶心態更明顯,這也是中國遊客「成長中的煩惱」。目前在辛巴威做田野調查的北大博士沈曉雷了解到,不少中國遊客盯上辛巴威首都哈拉雷的漂亮小別墅。有機會赴非旅行的中國遊客往往都很「土豪」,很多人一見到漂亮的房子就去敲門問人家賣不賣,這在當地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陋習2 拍照隨意走馬觀花
不少中國遊客愛自拍勝過拍風景,就算拍風景,也非得把自己塞進去,似乎不這么做,就不能證明自己到過景點。無論是在悉尼海灘,還是在普吉島海灘,大部分衣著休閑的人們,或在金色沙灘上曬太陽,或在湛藍海水中弄潮。但還有一群人,衣裝齊整,胸前掛著沉甸甸的單反相機,在沙灘上匆匆拍照後,匆匆乘車趕往其他景點。後者幾乎多數都是中國遊客。
一些西方旅遊業者反映,「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回到家什麼都不知道」是不少中國遊客的真實寫照。較之於盡情享受假期的西方人,中國遊客的行程永遠那麼緊,他們要麼不會玩,要麼沒有時間玩。
上述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於中西遊客的旅遊休閑取向不同:中國人傾向於在有限的時間內游覽更多地方、拍攝更多的照片;西方遊客則傾向於放慢節奏,盡情享受當地的自然和人文元素。
比如,不少外國遊客把觀光當做主要任務,沿途順便拍照或自拍,而一些中國遊客本末倒置,將拍照看作是旅行主要或唯一的任務,一路的風景基本上都是透過相機鏡頭觀賞。一些無論是行程規劃還是著裝都不專業的中國遊客,唯獨拍照設備最先進專業。
中西方遊客的兩種玩法,前者重在行走,後者重在放鬆。孰優孰劣,見仁見智。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旅遊的妙處在於放鬆身心、開闊眼界,而不在於走馬觀花、疲於奔命。老外導游們建議,旅遊最重要的是親身體驗,不要讓留紀念或炫耀心理佔了主要。
陋習3 愛耍小聰明佔便宜
辛巴威哈拉雷國際機場先後發生3起中國人非法攜象牙的個案。在辛巴威,象牙可以通過在專門的工藝品店銷售。但在離境出關時,購買者需花50美元在國家野生公園申請正式出口文件,每人最多可以攜5件牙雕產品。但是,為了節省50美元或攜帶數量超額的牙雕,一些中國遊客在出境時「各顯神通」,將牙雕用錫紙包裹起來,或用鐵盒藏起來。
殊不知,現代探測設備一下子就可發現其中貓膩。這導致不少中國遊客在機場出關時都受到特別嚴格的盤查。
在泰國有很多比較少人去的小島,海邊有一些沒上鎖的香蕉船。有些中國遊客會抱著沒人管的心理去玩。但緊接著問題就來了:香蕉船的主人出現,向遊客獅子大開口,雙方就必然有一番爭吵。
E. 中國遊客為什麼在國外不受歡迎
國慶長假,關於中國遊客「佔領、買空日本」的報道隨處可見,而這種情況自今年春節開始就高燒不退。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遊客相比,中國遊客出手闊綽,人均消費金額遙遙領先。而且,從指甲刀到手錶到電飯鍋,從眼葯水到面膜到馬桶蓋,中國遊客啥都往回背,場面著實很壯觀。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中國大陸遊客第一次「買空」一個地方了。先是香港的嬰幼兒奶粉被大陸遊客搶購一空,香港特區政府不得不出台了限購令,規定每人每次只能攜帶兩桶出境。隨後,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超市也做出了類似的規定。接著,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招架不住中國遊客對奢侈品的熱情,不得不對中國遊客購買Burberry、Prada、Ferragamo等品牌的數量進行了限制。最近一個針對中國遊客出台限購令的是韓國手袋品牌MCM,規定每人只能憑護照購買三大兩小五件商品。
面對這種排山倒海的購物熱情,喜歡的人說「中國人有錢」了,不喜歡的指斥為「暴發戶,卻很少人去思考這種現象背後的不合理之處:中國是堂堂的「世界工廠」,為什麼中國人不在自己的國家購物?多年來中國官方一直被內需不振的經濟痼疾所困擾,可是你看看中國遊客在海外瘋狂血拚的架勢,你能說他們真的沒錢嗎?
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財富品質研究院發布的《2014中國奢侈品報告》結果顯示,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060億美元,買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與此同時,本土消費額明顯下降,為250 億美元,同比下降11%。而境外奢侈品消費高達81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9%。
今年春節前幾天筆者也在日本,盡管沒有購買電飯鍋和馬桶蓋,但還是深感日元貶值之後日本物價之便宜:一碗拉麵600-8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30-40元,味道不錯,可以吃得很飽;葯妝店裡琳琅滿目的護膚品、化妝品、葯品,價格大多在人民幣百元以內,某些在中國也有銷售的,在日本的價格比中國便宜至少1/3;一套香奈兒五件套護膚品,在日本的百貨公司買是國內專櫃價格的一半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又有幾個人能抵擋住誘惑不買呢。
顯然,問題的症結不是內需不振,而是在中國本土銷售的商品和服務,與消費者的需求並不匹配,那部分被壓抑的消費慾望,於是在海外得到了滿足和釋放。改革開放之前,大部分中國人長期生活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中,因此改革開放之後的很多年,人們的消費模式是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對商品的質量和款式等要求不高;後來經濟發展了,一部分人成了「大款」,由於過去短缺經濟的陰影,又開始炫富,在那個階段,好東西的標志就是「貴」。
但近年來,中國的消費結構和心態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的消費心態日趨理性;「反腐敗」和「反奢侈」之下,消費的主體正在向中產轉移,「最貴即最好」的土豪做派正在過時;信息的通達使得人們很容易獲得其他地方的消費信息,海淘、境外游意味著中國品牌的競爭對手不限於本土,而是面臨全世界的競爭。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本土的商家還沒有做好准備。而境外消費的火熱說明,人們已經用腳做出了選擇。
中國人不願意在本土買東西,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內商品整體上質量比不上國外,而且價格更貴。
很多人在海外千辛萬苦買回商品,卻發現是「中國製造」,感到很遺憾。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為這些在中國製造、價廉物美的商品,中國人在本土是買不到的,他們是外商下訂單生產的外貿貨,執行更嚴格的環保和品質標准,生產完畢就裝船運往海外銷售,和中國的消費市場完全不搭邊。中國人在日本買回來的「中國製造」的馬桶蓋,就是這種情況。而在國內銷售的商品,因為廠家的不用心、標準的落後、假冒偽劣盛行等因素,品質和外貿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即便是同一廠家生產的產品,外銷和內銷也是兩個標准,外銷的通常質量更好。人們籠統提到的以價廉物美著稱的「中國製造」,大多指的是出口的外貿品,對國內市場假冒偽劣盛行、價格虛高的情況,似乎都已經見怪不怪,默認國內人民就配使用差一點的商品。這種心態,顯然已經不適應國內消費市場的變化。
最近,因為日本馬桶蓋的暢銷,關於中國人缺乏工匠精神的討論又多了起來。這種討論的本意是好的,但忘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很多在海外市場上銷售的商品,其實是「中國製造」。30多年的代工經驗,使得「中國製造」至少在日用品生產領域,技術絕對是過關的。世界上絕大部分奢侈品都在中國代工,就很能說明問題。因此,問題的症結不是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在代工時面對苛刻的外商時中國人是有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這種精神延伸到國內市場。
另外,中國國內市場一直存在一個頗為奇特的現象:同一種產品,千里迢迢出口到國外,售價甚至比國內售價還要便宜。這種怪現象的存在有品牌定價的因素(中國「錢多人傻」)、有稅收、物流等因素,不過更根本是政策設計和導向的因素:過去三十幾年一直實行出口導向的貿易政策,重外貿輕內貿,出口有退稅,進口要徵收重稅;國內市場地區保護主義嚴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房地產過熱導致賣場租金太高,變相增加了成本。顯然,中國的貿易體制和經濟增長的側重點,急需完成從「出口導向」向「內需導向」的轉變。這種轉變一日不完成,我們就還得面對中國人到海外血拚的現實。
F. 中國遊客在國外讀後感
讀了《中國遊客在國外》之後,感慨很多,覺得中國人在國外的一些現象,真的很法人深省
不可否認,中國持續數十年的高速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活力,日益壯大的中國中等收入階層逐漸具備了巨大的消費能力,而該階層也成就了規模龐大的中國出境游主體,這也為提振世界各國、各地區旅遊市場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遊客在世界上龐大的購買力,使得世界看待中國遊客的眼光已經完全變樣,越來越多的國家倍加重視來自中國的旅遊市場,令中國遊客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越來越受到尊重。但如此眾多的遊客出境游,其中也難免良莠混雜,很多人把自己的陋習,有意無意的帶到了國外。因此,旅遊管理部門在加強出境游資質管理的同時,也應要求各地旅遊單位加強對出境游旅客的教育和引導,使其認識到作為國家的一分子,每一位中國遊客在海外的言談舉止也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個人行為,而是被最直白地呈現給世人,其好壞會直接給外國人民留下一個深深的「中國形象」。一旦這樣的形象形成,就會很難改變,而要改變或許不知要用多少倍的努力和時間才能實現!
所以,要求每一位出境游的中國遊客都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認真檢點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把自己的某些舊習帶到國外去。在整個旅遊行程中,既要嚴格熟悉和遵守各國的相關法律和傳統的習慣,又要通過自身的良好形象向國外人民展示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給中國人的形象帶來的深刻變化。要時刻想到,雖然旅遊活動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行為卻能代表所有中國人的形象,點滴的得失,可能換來國外民眾對整個中華民族的認識轉變。因此,不管身處國外何時何地,任何言行都要三思而後行,才不致產生不良的後果。
同時,要改善中國遊客的形象,還要從日常做起。目前中國能夠去國外旅遊的,大多是先富起來的那一群人和一些官員。官員呢不用說了,大多礙於面子和身份,都會顯得很莊重,但出國時由於少了監督和條條框框上的約束,也會露出一些本相。但更多的是那些中上層收入人群,他們大多是驟然致富,或者是心裡還沒准備好就突然間富起來了,而知識和素養還沒跟上來,還沒有來得及形成知書達理的習慣。而且,在國內他們就認為只要有錢就能辦事,因此,在國外也一樣,只要我有錢,我愛咋咋地,根本不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俗話說,養成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人,所以,真正知書達理的文明習慣不是靠三年兩載就能培養出來的。
但無論如何,中國人的儒教傳統和溫文爾雅是聞名世界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深為自豪的。當我們作為中國眾多遊客中的一員以一個文明的、有教養的形象和氣質出現在外國人面前時,我們應該知道尊重他人的風俗和習慣,我們同樣也才會贏得應有的尊重。人們常說,愛國情濃時,多在國門外。這種愛國情懷不是虛幻的,更貫注在我們的行動中,因此,我們就不妨從端正自己的行為習慣做起,在國外旅遊的每時每刻都要記得當好自己的「國家形象大使」。
雖然在如今的出境游大潮中,個別國人的不良形象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中國遊客,但畢竟使一些外國人對中國人開始存在一些偏見。預計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崛起和國家地位的提高,將會伴隨著國民總體素質的同步提高,特別是隨著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發展,這些問題會慢慢得到改善,但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因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要從自我做起,不但要在國內日常生活中養成行動舉止文明禮貌的好習慣,還要更多的了解世界以及其他民族,努力做一個文明且自尊的中國遊客!
G. 如何看待中國遊客在外國旅遊的不文明現象
中國遊客在西方人眼裡有點「不文明行為」,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相信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遊客的素質也會逐步提高起來。
凡是有人類的地方,就有不文明行為,東方西方南方北方都一樣,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作為地球村的人,都有一個繼續向文明邁進的問題,不獨中國人,不獨中國遊客。有關部門對「不文明行為」的糾正,不能操之過急。因為「文明」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從根子上說,人類仍然沒有擺脫「動物性」的一面,野蠻草昧的殘余根深蒂固,難以消除,各色人種,概莫能外。
H. 中國遊客在國外真的很丟人嗎
雖然是極少數中國人,但真的給國家丟了臉。
這就是素質啊,這些人就是垃圾。
I. 以中國遊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行為為題目寫一篇英語作文
寫作思路:先具體寫遊客的不文明情況,再寫到該如何解決不文明的情況。
As a tour guide of an international travel agency, I find it so embarrassing to see many Chinese tourists behave badly abroad. They speak loudly in public places, carve characters on tourist attractions, throw rubbish, spit everywhere, and even cross the road when the traffic lights are still red. Such bad behavior overseas has caused damage to the country』s reput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op this. First, before going abroad, tourists should be trained to obey social and public order, and respect local religions and customs. Besides,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should do more to teach the kids to be responsible citizens. Last, laws should be made to punish those who behave badly in public places. I hope soon tourists overseas will change their behavior and win respect for themselves and our country.
![](//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作為一家國際旅行社的導游,我發現看到許多中國遊客在國外表現不好,真是太尷尬了。他們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在旅遊景點刻字,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甚至在紅綠燈時橫穿馬路。這種在海外的不良行為損害了國家的聲譽。
應該採取措施制止這種情況。首先,在出國前,應訓練遊客遵守社會和公共秩序,尊重當地宗教和習俗。此外,幼兒園和小學應該做更多的事情來教育孩子成為負責任的公民。最後,應該制定法律來懲罰那些在公共場所行為不端的人。我希望海外遊客能改變他們的行為,贏得對自己和我們國家的尊重。
J. 在國外,中國遊客最多的都有哪幾條街呢
在國外,中國遊客最多的街是華人街,這里是華人最集中的地區,總人數在兩千萬以上。為東南亞的開發與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