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宰遊客
Ⅰ 朝鮮經濟並不發達,可為什麼去朝鮮旅遊一次卻要花費許多錢
在參觀了太多的旅遊國家和發達國家後,很多人想體驗一個發展相對緩慢的國家,所以很多人問我,去鄰國朝鮮旅遊可能花不了多少錢,要知道的是人民幣和朝鮮貨幣之間的匯率。目前,一元人民幣相當於141.7韓元。使用此換算公式,我們可以將以下消費預算換算成人民幣,不過在朝鮮旅遊一次可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便宜呢。
然後旅行,你總是想買一些特殊的產品或其他東西,但是你不能去非指定的商店購物,當地人也不會接待你。怎麼說買一些特產也要幾百美元,買日用品、飲料等。最多十天下來至少一千,以上是你去朝鮮旅行的最低費用。十天的旅行,即使是節儉的旅行,也要花費大約12000元,所以隨身攜帶至少15000元。事實上,朝鮮的消費並不像預期的那麼低,而且從旅行社的利潤來看,我們的最低預算也不便宜。
Ⅱ 朝鮮怎麼會有宰相呢
所謂 相 就是部長的意思
朝鮮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唐朝的影響很大
唐朝的時回候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答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這一制度傳到朝鮮日本後,他們也設立了很多省(一個省其實就是一個部),也稱為某相,其實就是某部部長的意思
現在韓國已經改成部長,而朝鮮的部長仍然稱為相
Ⅲ 青島有什麼特產
青島的特產:
海產食品:
嶗山,有「海上第一名山」,「神仙宅窟」,「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和旅遊度假聖地。嶗山茶歷史悠久,獨特的地理環境,肥沃的土地,優質的水源培育出的嶗山茶,色、香、味、形俱佳,名揚海內外。
Ⅳ 有關王勃的經典故事(至少4個)
1、三嘆王勃的故事
上元三年(676年)冬,長安城裡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嘆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斗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長嘆,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2、一字千金的故事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陽節,南昌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恰好路過洪州,自然是其中賓客。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後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
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後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於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
待來人追到王勃後,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裡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麼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隨他的願,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
於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一說王勃作《滕王閣序》為十四歲,即龍朔三年。
3、神童王勃
公元650年,還是高宗李治當政。絳州龍門(好口彩啊),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太常博士王福峙家生了一個七斤半的大胖小子,齒白唇紅,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還是雙眼皮——一個標准小白臉。老王給小王起名為王勃。
這個王勃很神奇:
在幼稚園大班,就能寫文章了,下筆如神,達到了本科中文系肄業水準。
小學二年級,就能通讀並詳解顏氏《漢書》。
小學三年級,就讀透了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能嚇死一群大學中文系的老教授們)
小學四年級,學習上的事情太輕松,就去兼職學中醫,郊遊的時候就嘗百草。
十四歲,太常伯劉祥道奉旨下來巡行風俗——就是四處打打秋風,順路發現個人才唔的。王勃同學這時候剛上初二,就趕緊寫了一篇滿分作文——《上劉右相書》,來表達自己的少年心性和加入公務員隊伍的迫切心情:
「蓋聞聖人以四海為家,英宰與千齡合契。用能不行而至,春霆仗天地之威;以息相吹,時雨郁山川之兆。故有元蛟晚集,憑鶴鼎而先鳴;蒼兕晨驚,運龍韜而首出。並能風騰霧躍,指麾成烈士之功;蠖屈虯奔,談笑坐群卿之右。未如越蒼海,棄行間,排紫微,謁天子……」
內容大致是說治國安天下的大政方針,還有不要欺負朝鮮什麼的。劉欽差看罷,驚為天人,就給李治同志打電話匯報,說發現了一匹千里馬,推薦王勃同學直接參加研究生考試。後來就考了,考得好,好極了,據說龍心大悅,但因為歲數還小,不能實授官職,就封了他一個「朝散郎」的虛職——類似政協委員什麼的,反正也不用做事,甚至連舉手都不用。
這段時間,《黃帝八十一難經序》、《乾元殿頌》、《平台抄略》、《宸游東獄頌》、《拜南郊頌》等一大批好文章(別人都說好)精彩出爐,王勃同學也名聲鵲起,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這年王勃16歲,楊炯16歲,盧照鄰34歲,駱賓王43歲。
4、英王雞
公元665年,王勃16歲,李治讓王勃來陪自己的兒子們讀書——侍讀。至此,一條金光大道在王勃同學眼前鋪開,還有什麼比同學的感情更純潔的呢?可惜壞事就壞在一隻雞上。
公元668年對王勃是個灰暗的年頭。這年宮里的斗雞大賽正如火如荼,李賢同學的雞與李顯同學的雞經過殘酷的淘汰賽最終入圍決賽,這時候王勃同學主要是跟李賢同學混,加上李顯同學那隻斗雞雞品一直不好——總喜歡搞偷襲、罵街、裝死什麼的,於是王勃同學就寫了一篇《檄英王雞》。唐高宗李治看了大怒。王勃被雙規,然後雙開。
被逐後的王勃心情沉重,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
就是說老天太壞,給我的性格不好,讓我遭受了無妄之災。這時候的王勃對自己的不諳世事及性格弱點,並沒有真正的認識,心智還不夠成熟。王勃的這種悲劇性格,這種對自我認知的偏頗,自傲與自卑的結合,少年得志,被逐後無法正視打擊等因素,決定了王勃接下來的悲劇命運。
5、王勃溺水而卒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長安,裴行儉、李敬玄同典選事,聞王勃文名,又數次召用,但王勃恥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為「才名有之,爵祿蓋寡」。第二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葯草,他很想去,便設法做了虢州參軍。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
但誰能想到,等待他的卻是第二次沉重的打擊。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參軍任上與同僚的關系搞得很僵。當時有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不知為什麼卻把他藏到自己府內。後來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達殺了。事情很快被發現,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獄。後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事而從雍州司戶參軍的位置上被貶為交趾令。
至於王勃擅殺官奴的具體情況,史無詳載,是非莫辨。不過,王勃沒有象第一次廢官後那樣寄情於山川煙霞,而是更珍惜這劫後餘生。「富貴比於浮雲,光陰逾於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辭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雖恢復王勃原職,但他決計棄官為民而不就任。
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一生中創作最宏富的時期。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滕王閣大宴後,王勃繼續南下,於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僅二十七歲。
Ⅳ 朝鮮有宰型嗎,偷渡出去逮回去就執行宰型嗎
中國古代沒有「宰刑」「宰型」這兩個名稱和刑法,因此朝鮮也不會有。
在朝鮮,最嚴酷的的罪行叫做犬決,方法是,把犯人放在籠子里,讓幾條飢餓兇猛的狗吃掉犯人。犬決的犯人主要是比如叛國罪,篡權罪等重大罪名,最近被犬決的人是張成澤,張成澤的罪名類似篡權罪。
叛逃,偷渡都屬於叛國罪,在朝鮮是非常嚴重的大罪形,所以這些人很有可能會被犬決。
犬決是一種警示性很強的刑法,使用後會形成殺一儆百的效果,主要會針對大案要案的罪犯實施,朝鮮近些年來,老百姓貧困加劇,生活困難的人是大多數,因為偷渡被逮捕的人已經有成千上萬了,這些偷渡被抓的人送到監獄後,通常先會被軍警嚴刑拷打,經過一段時間囚禁和強制教育洗腦之後,被發配到煤礦,農場,偏僻工地服勞役,很少有出頭之日。
為了防止老百姓偷渡,朝鮮在中國邊境,韓國邊境都安排了就可能滴水不漏的監控線。盡管如此,偷渡也有成功時候。
在中國的吉林延邊等地區,偶爾會有偷渡成功的朝鮮難民進入我國村落,這些難民衣服破破爛爛,飢腸轆轆,身體瘦弱,樸素善良的中國百姓很心疼這些人,讓難民穿上自己家的衣服,好吃好喝讓他們吃飽,然後萬分心疼的通知派出所的邊防警察,把難民送回他們的國家。沒辦法,中國為了不引起國際糾紛,只能這么做。遣返回國的難民不知道會面臨怎樣不幸與苦難的人生。
只有國家的政策好,機制好,國家才能強大,人民才會幸福。出生在中國的確是幸運的,驕傲的。
Ⅵ 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會街節農歷九月初十、潑水節農歷二月二十九日、撒神農歷七月初一、嘗新節農歷八月十五日。
2、白族:三月街農歷三月十五日、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漁潭會農歷八月十五日、保安族、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3、布郎族: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潑火節農歷二月十九日。
4、布依族: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四月八農歷四月初八。
5、朝鮮族:元日農歷正月初一、上元節農歷正月初五、寒食節農歷四月初五、 端午農歷五月初五。
6、赫哲族:赫哲年農歷正月初一。
7、回族: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8、基諾族:打鐵節農歷一月、火把節農歷六月。
9、京族:哈節農歷六月初十。
10、德昂族:潑水節農歷四月十五日。
11、東鄉族: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2、侗族:蘆笙節農歷六月至九月、侗年農歷十一月十九日、鬥牛節農歷二月、吃新節農歷六月至七月。
13、獨龍族:卡崔哇農歷十月中下旬。
14、俄羅斯族:復活節公歷三、四月。
15、鄂倫春族: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
16、鄂溫克族:米闊魯節農歷五月二十二日。
17、高山族:新年祭農歷十二月。
18、仡佬族:燈桿節農歷正月初一、仡佬節農歷三月初三、嘗新節農歷六、七月。
19、哈薩克族: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20、拉祜族:庫扎節傣歷三月、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嘗新節傣歷十二月。
21、黎族: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
22、傈僳族:收獲節農歷九月、澡塘節農歷正月初三、過年節農歷正月初一、刀桿節農歷二月初八
23、珞巴族:旭獨龍節藏歷二月、隆德節藏歷四月。
24、滿族:頒金節陰歷十一月十三日、廟會農歷四月。
25、景頗族:目腦節農歷正月十五日。
26、柯爾克孜族: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諾勞孜農歷正月初一。
27、達斡爾族:春節(阿涅)農歷正月初一 。
28、傣族:潑水節傣歷六月六日、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 。
29、苗族:龍船節農歷五月二十四、吃新節農歷六月初六、趕秋節農歷九月。
30、仫佬族:依飯節農歷十月、後生節農歷正月或七月。
31、納西族:正月農具會農歷正月二十日、三月龍王廟會農歷三月十五日、七月騾馬會農歷七月十五日。
32、怒族:鮮花節農歷三月十五日。
33、普米族:大過年農歷正月初七、大十五節農歷十二月十五日、嘗新節農歷九月、轉山節農歷七月十五日。
34、土家族:過趕節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祈禳節農歷正月初三、牛王會農歷八月初八、擂台會農歷二月初二。
35、土族:火神節農歷正月二十九日、端陽農歷五月初五。
36、佤族: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播種節農歷三月十五日、新米節農歷七、八月。
37、維吾爾族: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努魯斯節伊斯蘭教歷八月十四日。
38、烏孜別克族: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39、錫伯族:春節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正月初二。
40、毛南族:廟節農歷五月、南瓜節農歷九月初九。
41、蒙古族:蒙古族新年農歷正月初一、那達慕大會農歷七~八月。
42、苗族:苗年節農歷十月初五、四月八農歷四月初八。
43、門巴族:藏歷年藏歷正月初一、望果節藏歷八月間。
44、羌族:羌族大年農歷正月初一、青苗會農歷三月十二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日。
45、撒拉族: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46、畲族:分龍節農歷五月十五日。
47、水族:借額節農歷九月、卯節農歷五、六月。
48、塔吉克族: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迄脫迄迪爾愛脫節農歷三月間。
49、塔塔爾族:肉孜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50、瑤族:聖紀節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盤王節農歷十月十六日、嘗新節農歷八、九月。
51、彝族:歌節農歷三月初三、二月八農歷二月初八。
52、裕固族:送年節農歷三月初七、春節農歷正月初五、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53、藏族: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藏歷年藏歷正月初一、望果節藏歷八月間、雪頓節藏歷七月一日。
54、壯族: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中元節農歷七月十四日。
55、哈尼族:十月節農歷十月初一、六月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6)朝鮮宰遊客擴展閱讀:
部分民族節日介紹:
1、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農歷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
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3、月亮節
月亮節是拉祜族農事節日,又叫「哈巴節」。拉祜語音「哈巴」,意為月亮,在拉祜年歷八月十五舉行,原為祭獻月亮,歡慶豐收。
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後面)祭獻為人們分出了耕種節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著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少數民族節日
中央人民政府--中國少數民族主要節日
Ⅶ 古代朝鮮國王和中國皇帝地位差多少和中國的宰相呢
古代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朝鮮國王對天子表示臣服的儀式並不令人感到恥辱,它只要求遵照在他們自己國內對待自己的君主那樣的禮儀,並需要繳納貢品。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分封的領地的王族。不過由於古代中國人認為自己擁有最高的權力,是真正的文明,唯一的世界中心,看不起藩屬小國,地位自然比不起宰相。
中國的「朝鮮」最早來自於商朝的封臣箕子。史載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後大封諸侯,同樣分封了忠於商朝的舊部。箕子是商朝舊臣,被周武王分封到朝鮮(一說箕子率舊部遷徙至此躲避戰亂),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朝鮮」。不過,在箕子朝鮮之前,朝鮮史書上記載的是一個如同盤古一樣偉大的人物檀君所建立的神權國家檀君朝鮮。一般認為,先秦時期的朝鮮是處於不斷紛爭中的部落國家狀態。此時和中原的溝通並不常見。
漢朝建立後,朝鮮部落國家開始發展成為統一的部落聯盟,逐步擴大了同中原的交往。然而,漢武帝時期,朝鮮捕殺中國商人,漢武帝遷怒朝鮮,發動大軍滅掉了這個建立不久的酋邦,將其劃為漢朝四郡,歸中央政府管轄。東漢末年,軍閥連年混戰,漢朝的統治在朝鮮半島開始慢慢衰退,原來一定由中央指定的郡守,現在逐漸被當地人所壟斷,漢朝也只是收到表章點頭同意而已。慢慢地,朝鮮四郡開始形成了以現在的平壤為中心的樂浪郡獨大的局面。注意,此時朝鮮仍然是「四郡」,仍然以中原王朝為後。
魏晉之交,五胡亂華,中原王朝南遷建立東晉。此時朝鮮四郡仍然向南方漢族政權稱臣,東晉皇帝冊封樂浪郡太守為征東大將軍,但是中原對朝鮮的控制已經可以忽略不計。此時的朝鮮半島處於軍閥混戰之中,誰能得到中原漢族政權的承認,誰就能在亂世之中獲得優勢。因而,所有的朝鮮軍閥對待朝中關系依然是奉行的往漢之時的央地關系。然而,中原王朝已經無暇東顧,央地關系正在慢慢變弱。
南北朝對峙局面結束後,中國內部重歸隋唐統一,這時朝鮮半島開始成為中原王朝關注的焦點。對於朝鮮而言,此時中原王朝仍然期望朝鮮能夠像過去漢朝時那樣成為中國的領土。但是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不停的混戰已經產生了足夠的獨立意識,不願意再成為中國的領地。因而,盛怒之下的中國皇帝發動大軍遠征高麗。遠征高麗的行動在隋唐兩代都流於失敗,無奈之下,唐朝只能承認朝鮮的藩屬國地位,將其同渤海郡王等少數民族首領一同對待,而不再將其列為中國的領土。朝鮮也認識到和中國的長期對峙對它是沒有好處的,因此唐朝一承認朝鮮的藩屬國地位,朝鮮馬上向唐朝進貢稱臣,同日本一道學習唐朝文化。
要注意的是,日本經過大化改新,確立了向中國學習的國策後,也開始圖謀朝鮮半島的領土了。唐中後期,日本在朝鮮半島挑起戰事,攪動了整個東北亞外交格局,形成了中古時代的東北亞第一次人口大遷移。朝中關系自唐開始成為宗藩關系,這個關系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沒有改變,甚至經受住了豐臣秀吉發動的兩次侵朝戰爭。
朝中關系的真正改變發生在甲午戰爭後。甲午戰爭失敗後,日本逼迫清朝承認朝鮮的獨立國家地位,正式結束了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的歷史。
Ⅷ 請問中國古代哪個朝鮮的哪個時期的同時期宰相人數最多
你可能對古代政治制度不了解吧。朝鮮(這個國號是明朝太祖朱元璋冊封版之後才正式確立權的,所以你的斷代上限是明朝),朝鮮模仿的是明朝制度,然後根據本國國情做了一些調整,
基本架構在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宰相或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官。
這個議政府相當於內閣,議政職能相當於宰相但不是宰相,這個和我國首輔大學士有宰相之權卻無宰相之名一樣。
所以我的結論是朝鮮沒有丞相,所以也就不存在哪個時期人數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