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偶遇座頭鯨
Ⅰ 座頭鯨資料
編輯本段基本知識
拉丁學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英文名:Humpback whale
別名:大翅鯨、駝背鯨、巨臂鯨
分類:
域: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Mam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亞目:須鯨亞目
科: 須鯨科(Rorqual)
屬: 大翅鯨屬(Megaptera)
種: 座頭鯨
編輯本段外型特徵
座頭鯨
別名:大翅鯨、駝背鯨、鋸臂鯨。體肥大,上頒廣闊,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線,以及上下須兩側有瘤狀突起。背鰭相對小,位體後身長的2/3處。鰭肢非常大,約為體長的1/3,為鯨類中最大者,其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突如鋸齒狀。尾鰭寬大,外緣亦呈不規則鉗齒狀。臉面褶溝較少,約14p~35條,由下頒延伸達臍部。背部黑色,並有黑色斑紋,腹部黑色或出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部分多於黑色部分,方白色。尾鰭腹面白色,邊緣黑色。鯨須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黑灰色。
成體平均體長雄性12.9米,雌性13.7米,體重25~35噸,最大記錄體長雌性18米。
結群不大,通常結對伴遊。游泳速度較慢。呼吸時喚起的霧柱粗矮,高達4~5米。深潛水時露出巨大的尾鰭,常將體軀躍出水面,或側身豎起一側鰭肢。每年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泅游。
主食小甲殼類和群游性小型魚類。
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成體平均體長雄性為12.9米,雌性為13.7米,最大記錄雌性18米。體重25~35噸。背鰭較小。鰭肢很長,約為體長的1/3,為鯨類中最大者,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突起。尾鰭寬大,外緣呈不規則鉗齒狀。臉面褶溝較少,約14~35條。背部黑色,有斑紋,鰭肢上方白色,尾鰭腹面白色,邊緣黑色。口大,進食時上下頜間特殊韌帶結構可使口張開90度的角度。鯨須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黑灰色。
編輯本段習性
多成對活動,性情溫順,同伴間眷戀性很強。每年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洄遊:夏季洄遊到冷水海域索餌,冬季到溫暖海域繁殖,現下洄遊期不進食。游泳速度較慢。主食小甲殼類和群游性小型魚類。常發出類似「唱歌」的繁雜聲音,為動物學家所關注。座頭鯨的配偶為一夫一妻制,雌獸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約為10個月,每胎產1仔。當雌獸帶著幼仔時,往往另有1隻雄獸緊跟其後,它的任務是對入侵的其他鯨或小船進行攔截,不過要是遇上凶惡而狡猾的虎鯨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像其它哺乳動物一樣,雌獸用乳汁喂養幼仔,乳汁由乳頭自動擠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發育很快,每天體重可以增長40-50千克,更令人嘆服的是雌獸在哺乳期間為幼仔的成長提供一切營養,而它自己卻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直到幾個月以後才開始尋找食物。雌獸與幼仔之間也常常是溫情脈脈的,幼仔用兩鰭觸摸著雌獸,有時好像是抓在雌獸的身上。座頭鯨的壽命為60-70年。
編輯本段行為
座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順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它游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時約為8~15公里,在海面緩緩游動時,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身體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時又象是一個自由飄浮的小島,人們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面的身體。游泳、嬉水的本領十分高超,有時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後突然破水而出,緩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鰭狀肢到達水面時,身體便開始向後徐徐地彎曲,好像雜技演員的後滾翻動作。它可以鑽入水中快速潛水游動,僅用幾秒鍾就消失在波浪之下,進入了昏暗的深淵。露出水面呼吸時,從鼻孔里會噴出一股短粗而灼熱的一種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氣體,把周圍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同時發出洪亮的類似蒸汽機發出的聲音,被稱之為「噴潮」或「霧柱」。有時它還興奮得全身躍出水面,高度可達6米,落水時濺起的水花聲在幾公里外都能聽到,動作從容不迫,優美動人。在它的皮膚上不僅常附著藤壺和茗荷等蔓足類動物,而且攜帶著許多諸如鯽魚一類有吸盤的動物,加起來足有半噸重之多,然而這似乎絲毫也不影響它的行動和情緒。
編輯本段進食方法
座頭鯨進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沖刺式進食法,將下齶張得很大,側著或仰著身子朝蝦群沖過去,然後把嘴閉上,下齶下邊的折皺張開,吞進大量的水和蝦,最後將水排除出去,把蝦吞食;第二種方法叫轟趕式進食法,將尾巴向前彈,把蝦趕向張開的大嘴,這種方法也是只有當蝦特別密集時才適用;第三種方法是從大約15米深處作螺旋形姿勢向上游動,並吐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使最後吐出的氣泡與第一個吐出的氣泡同時上升到水面,形成了一種圓柱形或管形的氣泡網,像一隻巨大的海中蜘蛛編結成的蜘網一樣,把獵物緊緊地包圍起來,並逼向網的中心,它便在氣泡圈內幾乎直立地張開大嘴,吞下網內的獵物。這種捕食方法,同捕魚者用兩只漁船拉曳大型漁網,逐漸迫使魚蝦接近水面,然後一網打盡的情景一樣。當獵物數量稀少時,座頭鯨常常單獨或僅有2~3隻在一起覓食,而當獵物數量很多時,便形成8隻左右的較大群體,有時不同群體之間還會互相爭食。因此,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種類,也會直接影響座頭鯨的數量。
編輯本段神秘之歌
類王國中,座頭鯨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奇鯨了。它不僅外貌奇異、行蹤神秘,而且智力出眾、「歌聲」悅耳。聽覺敏銳,因此受到海洋生物學家、音樂家、攝影師的鍾愛。
座頭鯨長相奇妙,背部不像一般鯨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故又名「弓背鯨」,或「駝背鯨」;背鰭很短小,胸部鰭狀肢窄薄而狹長,呈烏翼狀,所以又叫「巨臂鯨」。「大翼鯨」。座頭鯨尾葉腹面顏色雪白,鰭狀肢特別長,背部黑色,鰭狀肢前面腹部具有許多很顯眼的縱形肉指,所以,只要座頭鯨躍出水面,人們就可以認出來了。
座頭鯨有一個很特殊的彼此拍打和跳躍的動作,它們用自己特有的鰭狀肢或寬薄的鯨尾葉去拍打同夥,或者互相觸體跳躍。對此人們有種種猜測:有的人說是一種發情表現,有的人說那是發怒產生的,還有人說這純粹是天性愛好。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至今仍是個謎。
座頭鯨還是個一流的表演能手。它拿手的幾個節目都有激動人心的效果。第一個節目是「高垂直上升」。座頭鯨在海面上突然破水而出,高高上升,身體徐徐向後彎曲。好似雜技演員的後滾翻動作,體態優美似舞女:落水時,幾千米外部能聽到濺水聲。第二個節目是「翹尾下潛」,一頭十幾米長,幾十噸重的龐然大物,僅僅幾秒鍾功夫,就可迅速潛入水中。潛水時,總是先翹起尾葉,然後頭部直入水中,身後帶著「一鍋旋渦」,以極其優美的姿態消失在大海之中。第三個節目是無與倫比的合唱。座頭鯨合唱,大海是歡樂的宮殿大廳,隆隆的巨聲復雜多變,包含著「悲嘆」、「呻吟」、「顫抖」、「長吼」、「打鼾」等18種不同聲音,節奏分明,抑揚頓挫,交替反復,恰似旋律優美的交響樂。1977年春天,美國將座頭鯨的歌聲同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聯合國60個成員國55種不同語言錄進同一張唱片里,足見它們的歌聲身價之高!
編輯本段分布與現狀
大部分棲息於太平洋一帶,總數只剩下4000隻左右。中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雖然如此,它也無法平靜地生活,除了人類的獵殺外,世界性的觀鯨旅遊活動也越來越多,形成對座頭鯨生活的新的威脅,遊客們產生的喧鬧聲干擾了座頭鯨的覓食活動,拋棄的大量塑料食品袋等廢物被座頭鯨誤食後積聚在胃腸里,來自大型船隻螺旋漿的拍擊聲更是使它無法平靜下來。而有些捕鯨業發達國家拒絕實行禁止捕鯨法,更加使它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日本政府07年12月21日宣布,日本捕鯨船隊將不再於南極洲海域的捕鯨活動中捕殺座頭鯨,這是日本四十年來首次放棄捕殺座頭鯨,國際社會對此表示謹慎的歡迎
Ⅱ 座頭鯨海面睡覺引圍觀,被吵醒後什麼動作可愛到網友
一批遊客在格陵蘭參觀的時候巧遇了一條16米長的座頭鯨浮在海面睡覺,因為船上的發動機引擎聲音太大打擾了它,這個16米長的大傢伙不耐的噴噴氣,慢悠悠的遊走了。大家笑稱說,看他噴的這好大一口起床氣!座頭鯨是海洋中出了名的音樂大師,叫聲復雜悠長,宛如歌唱。
座頭鯨喜歡漂在海面上曬曬太陽,在水中玩耍的興奮時還會全身躍出水面,發出巨大的海浪聲,盡管身上爬滿各種海中的浮游生物,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行動和好心情,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盡情高歌,發出的聲音和歐洲交響樂頗有些相似。
Ⅲ 已經設置強密碼後如何更改shopee密碼
點忘記密碼,然後輸入你手機號,會給你發一個驗證碼,然後輸入驗證碼,然後輸入原來的密碼,再輸入兩次新密碼,就可以
Ⅳ 怎樣觀察座頭鯨
座頭鯨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類,但也是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龐然大物,體型肥大而臃腫,體長達1150~1900厘米,體重約為40~50噸。它的頭相對較小,扁而平,吻寬,嘴大,嘴邊有20~30個腫瘤狀的突起,有趣的是每個突起的上面都長出一根毛,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卻全都沒有毛。
鯨須短而寬,每側都在200條以上。背鰭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鯨類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故得名「座頭鯨」,也叫「弓背鯨」或者「駝背鯨」。胸鰭極為窄薄而狹長,約為550厘米左右,幾乎達體長的三分之一,鰭肢上具有4趾,其後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呈鳥翼狀,所以又被稱為「長鰭鯨」、「巨臂鯨」、「大翼鯨」等。下頜至腹部有20條左右很寬的平行縱溝或棱紋,腹部具褶溝。通常身體的背面和胸鰭呈黑色,腹面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面和胸鰭也呈白色。雌獸體後的下側長有一條細長的裂口,終止在肛門附近,據說在繁殖的時候,雌獸就是用它包裹住雄獸的生殖器,來完成交配動作的。
座頭鯨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世界其他各海洋中,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一帶。它一般在寒帶和熱帶之間的一定海域中回遊,並有固定的回遊路線,例如在美國夏威夷群島附近,每年從11月開始,都有大約400隻匯集於溫暖的水域里越冬,從翌年3月下旬開始離開向北遷徙,當再次接近陸地時,已經是在幾千公里以外的北太平洋了,其中有一些可以到達白令海峽,另一些則到達阿拉斯加東南分散的小島附近海域。
不可想像的是,這種龐然大物竟然是以鱗蝦這種體長還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此外還有鱗魚、毛鱗魚、玉筋魚和其他小型魚類等。它的嘴張開時,其特殊的彈性韌帶能夠使下齶暫時脫落,形成超過90度的角度,口的橫徑可達到4.5m,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磷蝦或較小的魚類,但其食道的直徑則顯得大小,不能吞下較大的食物,這可能就是它只能吃小動物的原因之一。
由於越冬期間好幾個月都不進食,為了維持那碩大無朋的身軀所需要的體能,在夏季里便要吃大量的食物,常常可以連續吃上18個小時。由於日照充足,北方冰川地帶的海灣里浮游生物大量滋生,養育了以浮游動物為食的鱗蝦,數量巨大,常常數百萬只群集在一起,因此為座頭鯨提供了極為豐盛的食物來源。
座頭鯨進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沖刺式進食法,將下齶張得很大,側著或仰著身子朝蝦群沖過去,然後把嘴閉上,下齶下邊的折皺張開,吞進大量的水和蝦,最後將水排除出去,把蝦吞食;第二種方法叫轟趕式進食法,將尾巴向前彈,把蝦趕向張開的大嘴,這種方法也是只有當蝦特別密集時才適用;第三種方法是從大約15m深處作螺旋形姿勢向上游動,並吐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使最後吐出的氣泡與第一個吐出的氣泡同時上升到水面,形成了一種圓柱形或管形的氣泡網,像一隻巨大的海中蜘蛛編結成的蜘網一樣,把獵物緊緊地包圍起來,並逼向網的中心,它便在氣泡圈內幾乎直立地張開大嘴,吞下網集的獵物。這種捕食方法,同捕魚者用兩只漁船拉曳大型漁網,逐漸迫使魚蝦接近水面,然後一網打盡的情景一樣。當獵物數量稀少時,座頭鯨常常單獨或僅有2~3隻在一起覓食,而當獵物數量很多時,便形成8隻左右的較大群體,有時不同群體之間還會互相爭食。因此,有時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種類,也會直接影響座頭鯨的數量。
座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順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它游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時約為8~15公里,在海面緩緩游動時,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身體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時又象是一個自由飄浮的小島,人們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面的身體。
游泳、嬉水的本領十分高超,有時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後突然破水而出,緩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鰭狀肢到達水面時,身體便開始向後徐徐地彎曲,好像雜技演員的後滾翻動作。它可以鑽入水中快速潛水游動,僅用幾秒鍾就消失在波浪之下,進入了昏暗的深淵。露出水面呼吸時,從鼻孔里會噴出一股短粗而灼熱的一種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氣體,把周圍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同時發出洪亮的類似蒸汽機發出的聲音,被稱之為「噴潮」或「霧柱」。有時它還興奮得全身躍出水面,高度可達6m,落水時濺起的水花聲在幾公里外都能聽到,動作從容不迫,優美動人。在它的皮膚上不僅常附著藤壺和茗荷等蔓足類動物,而且攜帶著許多諸如鯽魚一類有吸盤的動物,加起來足有半噸重之多,然而這似乎絲毫也不影響它的行動和情緒。
座頭鯨的配偶為一夫一妻制,雌獸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約為10個月,每胎產1仔。當雌獸帶著幼仔時,往往另有1隻雄獸緊跟其後,它的任務是對入侵的其他鯨或小船進行攔截,不過要是遇上凶惡而狡猾的虎鯨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像其它哺乳動物一樣,雌獸用乳汁喂養幼仔,乳汁由乳頭自動擠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發育很快,每天體重可以增長40~50千克,更令人嘆服的是雌獸在哺乳期間為幼仔的成長提供一切營養,而它自己卻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直到幾個月以後才開始尋找食物。雌獸與幼仔之間也常常是溫情脈脈的,幼仔用兩鰭觸摸著雌獸,有時好像是抓在雌獸的身上。座頭鯨的壽命為60~70年。
座頭鯨無法平靜地生活,因為除了人類的獵殺外,世界性的觀鯨旅遊活動也越來越多,形成對座頭鯨生活的新的威脅,遊客們產生的喧鬧聲干擾了座頭鯨的覓食活動,拋棄的大量塑料食品袋等廢物被座頭鯨誤食後積聚在胃腸里,來自大型船隻螺旋漿的拍擊聲更是使它無法平靜下來。而有些捕鯨業發達國家拒絕實行禁止捕鯨法,更加使它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在鯨類王國里,座頭鯨可謂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海中靈物了。
座頭鯨的背鰭很短小,胸部鰭狀肢窄薄而狹長。它們經常揮舞象鳥翼一樣的胸鰭拍打擊水,因此又有人叫它們「巨臂鯨」、「大翼鯨」。座頭鯨在海面經常作出各種精彩表演。座頭鯨不但外貌奇異,而且智力出眾。它們會使用氣泡形成的柱網捕食,而且它們的叫聲悅耳悠揚,善於變化創新。所以,人們把座頭鯨叫做神秘歌手。生物學家稱贊它是海洋中最傑出的「歌星」。
夏威夷水域自古以來就是座頭鯨的越冬地。從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在人類的大量捕殺下,座頭鯨的數量劇減。直到1966年,在科學家們的呼籲下,國際捕鯨委員會才頒布了禁止捕獵座頭鯨的法令。1970年,國際自然資源和自然保護聯合會,把座頭鯨列入世界瀕危動物名單。我國已經把座頭鯨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觀看座頭鯨的最佳方式是乘坐小船,最好選擇在風平浪靜之時。因為可能需要離岸2~20分鍾,所以最好服用一些暈海寧片。建議的最佳旅遊是帶科學望遠鏡的生態歷險。望遠鏡可從毛伊島上非盈利性質的太平洋鯨基金會預訂。一般可在基金會設在拉海納和馬阿拉埃亞的2個港口邊上的信息棚預訂當天或第二天的活動。基金會所有票房收入將用於水生研究、教育和保護。觀鯨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一觀察。環視海面,找一個能發現這種溫順的哺乳動物的地點.好的起步辦法是朝遠處發現有鯨噴氣的地點駛去。另一條線索是追蹤鯨的「足跡」——即使在波浪滔滔的海面,座頭鯨向下深潛之後,就會在海面上留下一片低平的平滑水圓。
第二階段——等待。等待發現的一個鯨群游近遊船,也許會游入遊船必須遵守的離鯨100碼的法定限制線,這條限制線是為了給鯨留出活動所需的空間。遊船、船員和乘客決不可做出任何使鯨大幅度改變其活動樣式的行動。如果做了,將被認為是騷擾。
最後一個階段——觀看。幸運的觀眾可以看到好幾群這種臨危物種的活動。一旦親眼目睹座頭鯨疾游如飛,轉身,然後像大劇院芭蕾舞女演員那樣優美地飛旋騰空,便會稱這種鯨動作優雅絕倫。為了拍攝到最好的照片,太平洋鯨基金會建議使用帶80~200毫m可變焦距透鏡的35毫m單鏡片反射式照相機,膠卷使用ASA感光度在100以上的印製膠片或幻燈片,快門速度控制在1/500秒以上,便可以把鯨的運動「定格」下來
據生物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座頭鯨用以交流的「歌聲」中包含有人類語言要素。不過盡管研究者認為鯨在本質上尚未擁有自己的語言,但他們還是發現了座頭鯨歌聲與人類語言之間的相似之處。
研究小組負責人玲木真田告訴記者,人類和鯨都是用抽象的聲音單位進行交流的。這些聲音單位通過不同等級的結構組合在一起。就好像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組成的;一個段落是由句子組成的;一個句子是由分句組成的一樣,以次類推,它們都位於不同的層面的。
他還補充說:「就座頭鯨的歌聲而言,一段歌是由一首首歌組成的;一首歌是由旋律組成的;一個旋律是由一個個短語組成的;一個短語則是一個個音符組成的。」將所有這些要素歸納起來看,就會發現座頭鯨有某種類似自己語法的東西,這就好象句子中的詞彙按語法的排列順序一樣。
玲木和他的同事約翰?布克、彼得?提阿克設計了一個電腦程序,通過該程序將鯨的歌聲分成小段並轉換成數學模型。而後,通過一種信息理論技術分析每個符號的平均信息量,對其復雜性和結構進行數量化。
電腦分析和人工觀察都發現鯨的歌不但有層次分別,還能夠在每秒內傳遞大量信息。一般,人類每說出一個詞就傳達出1比特信息,甚至更多。但鯨是在水中進行交流的,而且通常都是長距離的,由於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在空氣中的四倍,因此水有助於「歌聲」的傳播。
馬薩諸塞斯大學研究合作人詹妮弗?m克西斯?歐德斯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利用信息理論對鯨的歌聲進行研究的人。她告訴記者:「我非常贊同這一新發現。我目前正在用信息理論對座頭鯨的交流進行研究,而且我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她也認為水生動物的歌聲和聲音不能用現有的語言來分類,她和玲木都承認他們還無法了解鯨歌聲的含義,這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玲木說:「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一點東西。(座頭鯨)歌手通常都是雄性,而這些歌很可能是求偶的表白。歌的種類則隨著求偶季節而不斷發展,並且一個族群的所有動物似乎都用的是同一首歌。也就是說座頭鯨是在互相學習的。不過關於這一點的細節尚不清楚。而這些歌的意思也不清楚。」
Ⅳ 座頭鯨的自述作文
鯨的自述來
我是一隻座源頭鯨,想當年我可是威鎮海洋的歌唱家,我可以發出一連串優美動聽、調子不一的婉轉聲,而且這些聲音可以連續30多分鍾呢!我發出那抑揚頓挫、輕曼悅耳的聲音可與鳥兒的歌唱媲美。那時侯,我還參加了百慕大群島的比歌會呢!有的唱婉轉的顫音、尖厲的技口丑場、吼叫聲、、、、、、最後還是我以令人尖叫的歌聲贏得了比賽!
我們座頭鯨性情溫順,有著海中靈物之美稱,可是在狡猾的虎鯨和貪婪的人類的捕殺後我們已瀕臨滅絕。就在那次:當我們在夏威夷水域再次越冬時被人類捕獲了,我的同伴凄慘地唱著歌喚我回去,我流下了眼淚,把淚水灑向了大海--我的母親。當我即將被人類拉走時,突然從海洋中飄出一絲絲血腥,原來是虎鯨隱藏在此把我唯一倖存的夥伴給、、、、、、哎。當我來到人類的屠宰場,我愣住了,多少我的夥伴被老闆的「慧手」給消滅。伴著一陣刀光劍影,我不再反抗,我知道,我已倖存不了,隨著鮮血噴出後,我走了,我將最後一滴淚灑在了人間!
Ⅵ 座頭鯨有什麼特點
座頭鯨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世界其他各海洋中,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一帶。它一般在寒帶和熱帶之間的一定海域中回遊,並有固定的回遊路線,例如在美國夏威夷群島附近,每年從11月開始,都有大約400隻匯集於溫暖的水域里越冬,從翌年3月下旬開始離開向北遷徙,當再次接近陸地時,已經是在幾千公里以外的北太平洋了,其中有一些可以到達白令海峽,另一些則到達阿拉斯加東南分散的小島附近海域。
不可想像的是,這種龐然大物竟然是以鱗蝦這種體長還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此外還有鱗魚、毛鱗魚、玉筋魚和其他小型魚類等。它的嘴張開時,其特殊的彈性韌帶能夠使下齶暫時脫落,形成超過90度的角度,口的橫徑可達到4.5m,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磷蝦或較小的魚類,但其食道的直徑則顯得大小,不能吞下較大的食物,這可能就是它只能吃小動物的原因之一。
由於越冬期間好幾個月都不進食,為了維持那碩大無朋的身軀所需要的體能,在夏季里便要吃大量的食物,常常可以連續吃上18個小時。由於日照充足,北方冰川地帶的海灣里浮游生物大量滋生,養育了以浮游動物為食的鱗蝦,數量巨大,常常數百萬只群集在一起,因此為座頭鯨提供了極為豐盛的食物來源。
座頭鯨進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沖刺式進食法,將下齶張得很大,側著或仰著身子朝蝦群沖過去,然後把嘴閉上,下齶下邊的折皺張開,吞進大量的水和蝦,最後將水排除出去,把蝦吞食;第二種方法叫轟趕式進食法,將尾巴向前彈,把蝦趕向張開的大嘴,這種方法也是只有當蝦特別密集時才適用;第三種方法是從大約15m深處作螺旋形姿勢向上游動,並吐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使最後吐出的氣泡與第一個吐出的氣泡同時上升到水面,形成了一種圓柱形或管形的氣泡網,像一隻巨大的海中蜘蛛編結成的蜘網一樣,把獵物緊緊地包圍起來,並逼向網的中心,它便在氣泡圈內幾乎直立地張開大嘴,吞下網集的獵物。這種捕食方法,同捕魚者用兩只漁船拉曳大型漁網,逐漸迫使魚蝦接近水面,然後一網打盡的情景一樣。當獵物數量稀少時,座頭鯨常常單獨或僅有2~3隻在一起覓食,而當獵物數量很多時,便形成8隻左右的較大群體,有時不同群體之間還會互相爭食。因此,有時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種類,也會直接影響座頭鯨的數量。
座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順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它游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時約為8~15公里,在海面緩緩游動時,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身體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時又象是一個自由飄浮的小島,人們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面的身體。
游泳、嬉水的本領十分高超,有時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後突然破水而出,緩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鰭狀肢到達水面時,身體便開始向後徐徐地彎曲,好像雜技演員的後滾翻動作。它可以鑽入水中快速潛水游動,僅用幾秒鍾就消失在波浪之下,進入了昏暗的深淵。露出水面呼吸時,從鼻孔里會噴出一股短粗而灼熱的一種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氣體,把周圍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同時發出洪亮的類似蒸汽機發出的聲音,被稱之為「噴潮」或「霧柱」。有時它還興奮得全身躍出水面,高度可達6m,落水時濺起的水花聲在幾公里外都能聽到,動作從容不迫,優美動人。在它的皮膚上不僅常附著藤壺和茗荷等蔓足類動物,而且攜帶著許多諸如鯽魚一類有吸盤的動物,加起來足有半噸重之多,然而這似乎絲毫也不影響它的行動和情緒。
座頭鯨的配偶為一夫一妻制,雌獸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約為10個月,每胎產1仔。當雌獸帶著幼仔時,往往另有1隻雄獸緊跟其後,它的任務是對入侵的其他鯨或小船進行攔截,不過要是遇上凶惡而狡猾的虎鯨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像其它哺乳動物一樣,雌獸用乳汁喂養幼仔,乳汁由乳頭自動擠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發育很快,每天體重可以增長40~50千克,更令人嘆服的是雌獸在哺乳期間為幼仔的成長提供一切營養,而它自己卻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直到幾個月以後才開始尋找食物。雌獸與幼仔之間也常常是溫情脈脈的,幼仔用兩鰭觸摸著雌獸,有時好像是抓在雌獸的身上。座頭鯨的壽命為60~70年。
座頭鯨無法平靜地生活,因為除了人類的獵殺外,世界性的觀鯨旅遊活動也越來越多,形成對座頭鯨生活的新的威脅,遊客們產生的喧鬧聲干擾了座頭鯨的覓食活動,拋棄的大量塑料食品袋等廢物被座頭鯨誤食後積聚在胃腸里,來自大型船隻螺旋漿的拍擊聲更是使它無法平靜下來。而有些捕鯨業發達國家拒絕實行禁止捕鯨法,更加使它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Ⅶ 座頭鯨是怎樣生活的
在鯨類王國里,座頭鯨可謂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海中靈物了。座頭鯨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其邊緣海域。我國台灣省海區及黃海北部都能見到座頭鯨出沒。座頭鯨的背部不像其它鯨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所以又叫"弓背鯨"、"駝背鯨"。座頭鯨的背鰭很短小,胸部鰭狀肢窄薄而狹長。它們經常揮舞象鳥翼一樣的胸鰭拍打擊水,因此又有人叫它們"巨臂鯨"、"大翼鯨"。座頭鯨在海面經常作出各種精彩表演。 座頭鯨不但外貌奇異,而且智力出眾。它們會使用氣泡形成的柱網捕食,而且它們的叫聲悅耳悠揚,善於變化創新。所以,人們把座頭鯨叫做神秘歌手。生物學家稱贊它是海洋中最傑出的"歌星"。 在一般情況下,雌性座頭鯨養育仔鯨的時候,身邊總是有一頭成年雄性座頭鯨擔任護衛的任務。它的職責是保護座頭鯨母子,對敢於靠近的其他鯨和小船猛烈反擊。但是,如果遇上凶惡狡猾的虎鯨,護衛鯨就無能為力了。 夏威夷水域自古以來就是座頭鯨的越冬地。從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在人類的大量捕殺下,座頭鯨的數量劇減。直到1966年,在科學家們的呼籲下,國際捕鯨委員會才頒布了禁止捕獵座頭鯨的法令。1970年,國際自然資源和自然保護聯合會,把座頭鯨列入世界瀕危動物名單。我國已經把座頭鯨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詹姆斯·米舍內撰寫的《夏威夷》一書中,一位捕鯨者把 毛伊島海域的座頭鯨描述為「……體之碩大,連海洋都差點容不 下的」龐然大物。
自從20世紀60年代中葉以來,這一瀕危的物種受到了禁捕的 保護。不過,米舍內書中的水手1829年所說的話,如今似乎仍不 失其真實:這種巨鯨,名列世界第五大,有時能長到體長超過45 英尺,體重40多噸,壽命長達30—40歲。
觀看這種座頭鯨在其自然棲息地的活動,是冬天或早春逗留 在夏威夷的最精彩的活動項目之一。每年的11月中旬到翌年 5月 中旬,座頭鯨離開阿拉斯加海域游到夏威夷州毛伊島周圍比較溫 暖的水域,進行繁殖、生育、餵奶育崽。 成年座頭鯨什麼也不吃,要回到食物豐富的阿拉斯加沿海海 域才進食。座頭鯨最喜愛的食物包括一種小魚,如魳,而這種動 物在夏威夷的熱帶水域中是沒有的。 所以成年鯨全靠其貯存的脂肪生存。而出生時重量為2000— 3000磅的仔鯨,全靠母鯨營養豐富的乳汁喂養。雌鯨在夏威夷過 冬,求偶交配,6月份涸游到北方海域,到冬天再返回夏威夷生兒 育女。 幼鯨通過觀察鯨「群」中即家族中的成年鯨,掌握運動技巧, 如揮動胸鰭,躍人空中等。 幼鯨與母鯨,通常在一頭雄鯨的「護衛」下,一前一後地游 泳,學習潛水,並間隔一定時間浮上水面呼吸空氣,幼鯨將掌握 通過頭頂上2個相連的鼻孔呼氣。成年鯨噴出的氣柱高達20英尺。 幼座頭鯨將發現,用尾鰭擊水可能是一種精力旺盛的有趣顯 示,或是對闖入領地的入侵者的警告,或是一種交流信息的方式。 幼鯨跟母鯨學游泳,但經常被成年雄鯨發出的有節奏的音響 所打斷。許多博物學家認為這種音響是求愛抒情的「情歌」。
據生物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座頭鯨用以交流的「歌聲」中包含有人類語言要素。不過盡管研究者認為鯨在本質上尚未擁有自己的語言,但他們還是發現了座頭鯨歌聲與人類語言之間的相似之處。
研究小組負責人玲木真田告訴記者,人類和鯨都是用抽象的聲音單位進行交流的。這些聲音單位通過不同等級的結構組合在一起。就好像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組成的;一個段落是由句子組成的;一個句子是由分句組成的一樣,以次類推,它們都位於不同的層面的。
他還補充說:「就座頭鯨的歌聲而言,一段歌是由一首首歌組成的;一首歌是由旋律組成的;一個旋律是由一個個短語組成的;一個短語則是一個個音符組成的。」將所有這些要素歸納起來看,就會發現座頭鯨有某種類似自己語法的東西,這就好象句子中的詞彙按語法的排列順序一樣。
玲木和他的同事約翰·布克、彼得·提阿克設計了一個電腦程序,通過該程序將鯨的歌聲分成小段並轉換成數學模型。而後,通過一種信息理論技術分析每個符號的平均信息量,對其復雜性和結構進行數量化。
電腦分析和人工觀察都發現鯨的歌不但有層次分別,還能夠在每秒內傳遞大量信息。一般,人類每說出一個詞就傳達出1比特信息,甚至更多。但鯨是在水中進行交流的,而且通常都是長距離的,由於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在空氣中的四倍,因此水有助於「歌聲」的傳播。
馬薩諸塞斯大學研究合作人詹妮弗·米克西斯·歐德斯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利用信息理論對鯨的歌聲進行研究的人。她告訴記者:「我非常贊同這一新發現。我目前正在用信息理論對座頭鯨的交流進行研究,而且我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她也認為水生動物的歌聲和聲音不能用現有的語言來分類,她和玲木都承認他們還無法了解鯨歌聲的含義,這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玲木說:「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一點東西。(座頭鯨)歌手通常都是雄性,而這些歌很可能是求偶的表白。歌的種類則隨著求偶季節而不斷發展,並且一個族群的所有動物似乎都用的是同一首歌。也就是說座頭鯨是在互相學習的。不過關於這一點的細節尚不清楚。而這些歌的意思也不清楚。」
士頓伍茲霍爾研究室的彼得·蒂亞克是一位北太平洋座頭鯨的研究專家。自1980年以來,他帶領他的研究小組跟蹤鯨的遷徙路線。他們夏秋季節在阿拉斯加觀察座頭鯨游弋覓食,冬季則到夏威夷看它們生殖和撫養幼鯨。他們觀察到群居的座頭鯨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
座頭鯨單獨或兩三頭結伴遷徙,最後在繁殖和撫養幼鯨的地點會合。最多可有12頭鯨,圍繞核心母鯨和一頭被稱為「首席護衛」的成年雄鯨形成一個群體。首席護衛充當核心母鯨的保衛者,並咄咄逼人的對付任何企圖接近的雄鯨。
雙方的沖突蔚為壯觀。占支配地位的雄鯨行為如出一轍:首先企圖擋住對手的去路,如不奏效就將充滿水和空氣的巨大喉嚨露出水面嚇唬對方。然後,它潛入水中吐氣,吹出成千上萬的水泡遮擋對方的視線,讓它迷失方向。如果這一切都不奏效,首席護衛就發動猛攻,用頭和尾巴猛擊對方。鯨類皮膚上附著鈣質甲殼、堅硬的藤壺和其他甲殼類動物、使得擊打分外猛烈。在極端的情況下,兩頭座頭鯨甚至垂直跳出水面相互撞擊。
不過,這種結構嚴密的群體不過是臨時性的,因為首席護衛和核心母鯨的結合不會超過3天。占支配地位的雄鯨會在不同的群體和幾條母鯨交尾。
結構嚴密的群體
鯨在繁殖地按照嚴格的規則過著群體生活。1.核心動物是一頭母鯨,它由在4米距離之內游弋的幼鯨陪伴。距核心母鯨5米處是首席護衛構成群體的中心,它們的行動彼此協調。其它鯨類在距離中心5—15米的范圍內活動。次要護衛是幾頭雄鯨、年輕鯨和無子女的母鯨。2. 一頭想要奪取首席護衛位置的雄鯨企圖沖撞、排斥前者。3.兩頭雄鯨相互爭斗。勝利者獲得首席護衛的位置。
鯨的歌聲
歌聲似乎在鯨類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鯨沒有聲帶,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被認為是啞巴。直到1952年,美國海軍在百慕大海域進行例行水下錄音時發現,鯨會唱歌。美國學者謝韋爾須是發現鯨歌聲的先驅。座頭鯨發出的聲音悠長而復雜,能傳9千米遠,頻率為20—450赫茲。座頭鯨的歌聲由重復的旋律組成,每段旋律可持續10分鍾,每首歌可持續數小時之久。唱出歌聲可能是雄鯨的特權,最佳歌手最有可能獲得首席護衛的位置。而成年的孤鯨則一直唱到歸附某一群體為止。每一個地域的鯨都歌唱相同的樂段:夏威夷、澳大利亞和加勒比海的鯨都有各自相同的語言。
須鯨會發出4種聲音:(1)典型低頻率低吟,其頻率通常在20—200赫茲,並持續0.4—36秒;(2)由喉部發出的呼嚕聲和敲擊聲,主要是40—200赫茲,持續0.05秒;(3)頻率在1000赫茲以上的吱喳聲、哭聲、以及口哨聲;(4)滴答聲或脈搏聲,最高頻率為20—30赫茲。
表演雜技,嬉戲還是引誘異性?
美國生物學家貝爾特在緬因灣鯨的覓食地,跟蹤年輕的座頭鯨。結果發現,它們大部分時間醉心於水上雜技表演。1—3歲的年輕座頭鯨的這種游戲行為在稍大以後,逐漸減退,到5歲時就完全停止了。成年鯨在求偶季節還會重新表演雜技動作,擺出種種眼花繚亂的姿勢,當中確切含義目前尚未完全破譯。
在完成最壯觀的「水上跳躍」動作時,雄鯨將48噸重的身體幾乎垂直地躍出水面。當尾巴還在水裡時,它來個空中轉體,最後背朝下平砸在水面上,發出雷鳴般的響聲。這是為了恐嚇情敵呢,還是為了討好母鯨?
在完成「鯉魚打挺」動作時,鯨邊游泳邊用尾巴猛烈擊打水面。這可能是生殖季節被情敵追逐的雄鯨表示不快的動作。
「鰭擊」是鯨在游動或靜止時最優雅的動作:鯨將一側的胸鰭垂直舉在波濤之上,然後,它舞動胸鰭優雅地連續擊水,彷彿在揮鰭告別。
座頭鯨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類,但也是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龐然大物,體型肥大而臃腫,體長達1150~1900厘米,體重約為40~50噸。它的頭相對較小,扁而平,吻寬,嘴大,嘴邊有20~30個腫瘤狀的突起,有趣的是每個突起的上面都長出一根毛,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卻全都沒有毛。鯨須短而寬,每側都在200條以上。背鰭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鯨類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故得名「座頭鯨」,也叫「弓背鯨」或者「駝背鯨」。胸鰭極為窄薄而狹長,約為550厘米左右,幾乎達體長的三分之一,鰭肢上具有4趾,其後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呈鳥翼狀,所以又被稱為「長鰭鯨」、「巨臂鯨」、「大翼鯨」等。下頜至腹部有20條左右很寬的平行縱溝或棱紋,腹部具褶溝。通常身體的背面和胸鰭呈黑色,腹面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面和胸鰭也呈白色。雌獸體後的下側長有一條細長的裂口,終止在肛門附近,據說在繁殖的時候,雌獸就是用它包裹住雄獸的生殖器,來完成交配動作的。
座頭鯨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世界其他各海洋中,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一帶。它一般在寒帶和熱帶之間的一定海域中回遊,並有固定的回遊路線,例如在美國夏威夷群島附近,每年從11月開始,都有大約400隻匯集於溫暖的水域里越冬,從翌年3月下旬開始離開向北遷徙,當再次接近陸地時,已經是在幾千公里以外的北太平洋了,其中有一些可以到達白令海峽,另一些則到達阿拉斯加東南分散的小島附近海域。
不可想像的是,這種龐然大物竟然是以鱗蝦這種體長還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此外還有鱗魚、毛鱗魚、玉筋魚和其他小型魚類等。它的嘴張開時,其特殊的彈性韌帶能夠使下齶暫時脫落,形成超過90度的角度,口的橫徑可達到4.5米,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磷蝦或較小的魚類,但其食道的直徑則顯得大小,不能吞下較大的食物,這可能就是它只能吃小動物的原因之一。由於越冬期間好幾個月都不進食,為了維持那碩大無朋的身軀所需要的體能,在夏季里便要吃大量的食物,常常可以連續吃上18個小時。由於日照充足,北方冰川地帶的海灣里浮游生物大量滋生,養育了以浮游動物為食的鱗蝦,數量巨大,常常數百萬只群集在一起,因此為座頭鯨提供了極為豐盛的食物來源。
座頭鯨進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沖刺式進食法,將下齶張得很大,側著或仰著身子朝蝦群沖過去,然後把嘴閉上,下齶下邊的折皺張開,吞進大量的水和蝦,最後將水排除出去,把蝦吞食;第二種方法叫轟趕式進食法,將尾巴向前彈,把蝦趕向張開的大嘴,這種方法也是只有當蝦特別密集時才適用;第三種方法是從大約15米深處作螺旋形姿勢向上游動,並吐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使最後吐出的氣泡與第一個吐出的氣泡同時上升到水面,形成了一種圓柱形或管形的氣泡網,像一隻巨大的海中蜘蛛編結成的蜘網一樣,把獵物緊緊地包圍起來,並逼向網的中心,它便在氣泡圈內幾乎直立地張開大嘴,吞下網集的獵物。這種捕食方法,同捕魚者用兩只漁船拉曳大型漁網,逐漸迫使魚蝦接近水面,然後一網打盡的情景一樣。當獵物數量稀少時,座頭鯨常常單獨或僅有2~3隻在一起覓食,而當獵物數量很多時,便形成8隻左右的較大群體,有時不同群體之間還會互相爭食。因此,有時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種類,也會直接影響座頭鯨的數量。
座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順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它游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時約為8~15公里,在海面緩緩游動時,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身體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時又象是一個自由飄浮的小島,人們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面的身體。游泳、嬉水的本領十分高超,有時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後突然破水而出,緩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鰭狀肢到達水面時,身體便開始向後徐徐地彎曲,好像雜技演員的後滾翻動作。它可以鑽入水中快速潛水游動,僅用幾秒鍾就消失在波浪之下,進入了昏暗的深淵。露出水面呼吸時,從鼻孔里會噴出一股短粗而灼熱的一種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氣體,把周圍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同時發出洪亮的類似蒸汽機發出的聲音,被稱之為「噴潮」或「霧柱」。有時它還興奮得全身躍出水面,高度可達6米,落水時濺起的水花聲在幾公里外都能聽到,動作從容不迫,優美動人。在它的皮膚上不僅常附著藤壺和茗荷等蔓足類動物,而且攜帶著許多諸如鯽魚一類有吸盤的動物,加起來足有半噸重之多,然而這似乎絲毫也不影響它的行動和情緒。
座頭鯨的配偶為一夫一妻制,雌獸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約為10個月,每胎產1仔。當雌獸帶著幼仔時,往往另有1隻雄獸緊跟其後,它的任務是對入侵的其他鯨或小船進行攔截,不過要是遇上凶惡而狡猾的虎鯨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像其它哺乳動物一樣,雌獸用乳汁喂養幼仔,乳汁由乳頭自動擠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發育很快,每天體重可以增長40~50千克,更令人嘆服的是雌獸在哺乳期間為幼仔的成長提供一切營養,而它自己卻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直到幾個月以後才開始尋找食物。雌獸與幼仔之間也常常是溫情脈脈的,幼仔用兩鰭觸摸著雌獸,有時好像是抓在雌獸的身上。座頭鯨的壽命為60~70年。
座頭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鯨目、長須鯨科、座頭鯨屬。它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被列入附錄I,在我國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雖然如此,它也無法平靜地生活,除了人類的獵殺外,世界性的觀鯨旅遊活動也越來越多,形成對座頭鯨生活的新的威脅,遊客們產生的喧鬧聲干擾了座頭鯨的覓食活動,拋棄的大量塑料食品袋等廢物被座頭鯨誤食後積聚在胃腸里,來自大型船隻螺旋漿的拍擊聲更是使它無法平靜下來。而有些捕鯨業發達國家拒絕實行禁止捕鯨法,更加使它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Ⅷ 鯨的壽命有多長
白鯨的壽命一般為三十年到四十年,藍鯨的壽命至少到八十年,虎鯨的壽命一般為二十到三十五年,須鯨的壽命一般為四十到五十年。
一、鯨能活多少年?
過去一般都認為它的壽命很長,能活幾百年。理由是鯨體異常巨大,至少長到那麼大就需要相
當長的年月。當然,一般說身體大的動物要比體小的動物壽命長。但也並非絕對,例如大象無論如何不會超過70歲,而蝙蝠卻能活20年。按其身體大小推斷,蝙蝠最長也只能活3年(這也是鼴鼠的最高壽命)。因動物的壽命主要不是由身體的大小而是由其物質代謝率高低決定的,身體越大的動物,物質代謝率一般要相對的降低。蝙蝠的代謝率雖像一般小型動物那麼高,但它在冬眠、夏眠期間,代謝率卻很低,所以壽命就延長了。鯨類雖然身體很大,但它終日在全力活動,甚至睡眠也不靜止,就身體大小比例來說,比起其他大型動物來,它的物質代謝率格外高,所以壽命相對的並不算長。哺乳動物一般是生長到其壽命的1/8—1/6時性成熟,長須鯨性成熟的時間是生後8—10年,由此推算,它的壽命最高為90一100歲。實際上,從耳栓條紋上鑒定出的年齡與推算的數字基本上一致,長須鯨、藍鯨約為100年,大須鯨是70年,當然各種鯨的壽命並不相同。齒鯨中抹香鯨的壽命最高達80歲,有些海豚的平均壽命為25歲,真海豚是15歲。了解鯨的年齡非常重要。只有鑒定出鯨的年齡,才能分析出它的年齡組成,即老年、青壯年及幼鯨等各佔多少比例。只有掌握了這種年齡組成,才能計算出其群體數、繁殖力、死亡率及存活率等,才能搞清其資源數量。同時只有知道鯨的年齡,才能搞清它何時成熟。
二、鯨的介紹:
鯨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包含了大約98種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動物。中國海域就有30餘種。鯨目的所有種類中除幾種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棲息於海洋
。
鯨本身定義比較模糊,鯨目可以包含所有鯨類,還有特定科的鯨類。鯨目中還包括所有海豚。鯨目主要分為兩個子目:須鯨(Mysticeti)和齒鯨(Odontoceti)。須鯨的種類較少,但體型巨大,目前已知最小的種類體長也超過6米,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也屬於須鯨。然而齒鯨類的體形差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30cm左右,最大的抹香鯨體長在20米以上。鯨並不屬於魚類。鯨屬於哺乳動物類
Ⅸ 人們為什麼要保護座頭鯨
座頭鯨因為現在數來量稀少源,已經漸漸成為重點保護動物。它們大部分棲息於太平洋一帶,總數只剩下4000隻左右。現如今在中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已經正式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雖然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可是它依舊無法平靜地生活,除了人類的獵殺外,世界性的觀鯨旅遊活動也越來越多,這類活動漸漸形成了對座頭鯨生活的新的威脅,遊客們產生的喧鬧聲干擾了座頭鯨的覓食活動,拋棄的大量塑料食品袋等廢物被座頭鯨誤食後積聚在胃腸里,來自大型船隻螺旋槳的拍擊聲更是使它無法平靜下來。而有些捕鯨業發達的國家拒絕禁止或限制捕鯨,更使它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據生物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座頭鯨用以交流的「歌聲」中包含有人類語言要素。不過盡管研究者認為鯨在本質上尚未擁有自己的語言,但他們還是發現了座頭鯨的歌聲與人類語言之間的相似之處。因此,座頭鯨格外受到海洋生物學家、音樂家、攝影師的鍾愛
座頭鯨
Ⅹ 座頭鯨的種群現狀
中國:
大部分棲息於太平洋一帶,總數只剩下4000隻左右。中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1952年11月,福建省福清縣擱淺1頭。
1989年3月30日,福建連江縣誤捕1頭。
廣東汕頭至海南島一帶,經常有座頭鯨出沒,尤以惠陽縣大亞灣為主要漁場,20世紀50年代初期每天都可以發現數十頭。1996年4月30日,1頭座頭鯨在大鵬澳沙灘擱淺。
海南島文昌縣的七洲、瓊東縣近海於1957~1959年均有擱淺,1975年仍有擱淺報道。
1959年3月20日,大連海洋島漁場發現1頭座頭鯨,南海區以台灣省南部為主要漁場,廣東省惠陽縣大亞灣12月至翌年3月也曾有捕獲。
1962年,山東石島漁場獲1頭。
2006年1月31日,1頭座頭鯨在福建擱淺後死亡。
2009年3月18日,香港海域發現1頭座頭鯨。
全球:
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種群分別約10,400和6,000頭。
種群呈現上升趨勢,全球數量未知,但根據IWC科學委員會最新的數量評估,種群已經恢復至1940年的水平,雖然總體趨勢在增長,部分種群仍處於受威脅的狀態。 海灘擱淺
2010年10月,多達80頭座頭鯨在紐西蘭北部一處偏遠海灘擱淺,其中至少40頭不幸死亡。這已經是該地區近一個月來發生的第二宗座頭鯨集體擱淺事件。同年8月曾有58頭座頭鯨在紐西蘭凱里凱利海灘擱淺,盡管當時有數百人協助它們脫困,但最終只有9頭鯨魚回到大海。2007年時,也有101頭座頭鯨在同一海灘上擱淺。據紐西蘭環保部門統計,自1840年以來,已有超過5000頭鯨豚在該國海岸附近擱淺。這一現象通常發生在鯨類進出南極水域的時候,但專家們迄今仍未能查出它們擱淺的原因。
船隻碰撞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1萬多頭鯨目動物聚集在美國夏威夷周圍海域進行繁殖。而座頭鯨在夏威夷海域正面臨新的危險,這一結論是分析1975年至2011年輪船致座頭鯨死亡的歷史記錄後得出的。在這36年間,共報道了68個船隻碰撞鯨魚的事件,其中包括撞擊傷害一隻座頭鯨幼仔。
科學家尚未確定受到致命傷害或當場死亡的鯨魚數量,因為有超過63%的座頭鯨碰撞事件涉及到幼鯨和接近成年的座頭鯨。科學家認為,這些幼鯨更容易受到傷害,因為和成年座頭鯨相比,它們會花更多的時間浮出水面呼吸。
令人擔憂的是,碰撞鯨魚的數量每年都在穩步上升。據《鯨類動物研究與管理雜志》報道,這並不是因為鯨魚數量的增多,相反,事件的增多很顯然是由於旅遊業的發展。和座頭鯨在夏威夷海域發生碰撞的船隻中,大部分是中小型船隻(船身長度少於21.2米),科學家表示,發生碰撞船隻的尺寸恰好是商業觀鯨船的大小。美國聯邦法規要求這些船隻至少要離座頭鯨100碼。觀鯨遊客的船隻除了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外,還要保持適當的速度:該團隊發現,大多數碰撞發生時,船隻以10~19節的航速行進—很明顯,過快的速度導致船隻和座頭鯨發生碰撞。
商業捕殺
2007年日本開始了南太平洋捕鯨活動。令人驚訝的是,該次的捕殺名單上,竟然有瀕危的座頭鯨。早在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就禁止商業捕鯨以保護瀕臨滅絕的鯨。但日本一直以科研為名繼續大肆捕鯨,2007年以前的10年裡,已經捕殺了1萬多頭鯨,2007年的捕殺計劃更是高達1035頭,數量是1997年的兩倍多。盡管日本辯解說,鯨的數量已經反彈,不會有滅絕危險,但國際社會反對這種大規模捕殺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