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玩感觸
Ⅰ 遊玩蘇州盤門景區的感悟,怎麼寫呀
可以幫你帶寫
Ⅱ 旅遊感受 作文
游青島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風光怡人。趁著暑假之際,我們一家前往北京、山西、山東等地方觀光旅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迷人的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的膠洲灣畔,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我國五大外貿口岸之一。它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輝映出青島美麗的身姿,具有典型歐式風光的建築,形成了中西合璧,歐亞風情的特色。赤礁、細浪、彩帆、金色沙灘構成青島美麗的風景線。歷史、宗教、民俗和節日慶典賦予青島旅遊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們首先來到素有「海山名山第一」之稱的嶗山,它位於黃海之濱。主峰海拔1133米。我們乘坐纜車到達明霞洞。此洞十分奇特。站在洞前的崖石平台上 ,眺望遠處,白雲繚繞,如波濤翻滾。聽導游介紹說,古代道教師傅張廉夫在這個洞修練了整整21年。最後一年,這個洞會發出了燦爛的光芒。可見,修煉者的心誠功深。我們又來到嶗山規模最大的道場——太清宮。宮里有上百年樹齡的銀杏、松柏等樹木。宮舍150餘間,分別為三個獨立主院。院子的屋頂藍瓦金檐,在陽光照耀下顯得金碧輝煌。四周的牆壁鑲嵌著許多精美的圖案,顯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技藝和無窮的智慧。
我們下了山,來到了青島市著名的景點——八大關前。它位於青島市南區,以古代八條重要關隘的馬路得名。八大關建築於20世紀初由德國建築師設計建造,以後美、俄、日以及中國建築師陸續設計建造,至20世紀40年代完成了此宏偉的工程。現在,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這300餘棟集20多個不同建築風格的各閣別墅建築群。它體現了西方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風格,有平面對稱、軸線突出的德式,尖塔坡頂的哥特式,裝飾粗放的西班牙式等。建築群依山傍海,與周圍自然 環境融為一體。走在八大關的小路上,我細細品味這古樸典雅的西洋建築。猶如置身於異國領域,別有一番風味。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還游覽了棧橋、石老人和五四廣場等景點。在五四廣場,那五彩繽紛的風箏令我大開眼界,我的心也隨著風箏的飛翔而沸騰。
我愛青島,那幽雅別致的建築,碧波盪漾的大海,綿長的金色沙灘,鬱郁蔥蔥的亞熱帶樹木,平坦潔凈的柏油馬路,使我領略到祖國河山的壯麗,青島人民的勤勞智慧。啊,美麗的青島!我祝福您的明天更美好。
Ⅲ 春節遊玩感悟作文600
春節可算是最傳統的節日了,對我來說春節可不單單是喜慶的紅,春節是五彩繽紛的,因為他為我帶來了最珍貴的東西—快樂。
在春節那天,一家人當然會聚在一起,我和姐姐弟弟們有鬧成一團,那是一種無名的喜悅,不知是久違的親情還是又找回了兒時的歡樂,我們說說笑笑,講著生活中有趣的故事。又不只是誰提議騎著車子在村中轉幾圈,一拍即合,隨即動身。本來只是想享受一下一起騎車的樂趣,誰知道弟弟這個小鬼頭超我車後又做了個鬼臉,豈能容他如此的肆恣,老虎不發威,你當我病貓啊。「喂,你給我等著。」說完,我腳下就瘋狂的轉了起來。畢竟年齡比我小,車子比我小,嘿嘿,不一會兒我就名列第一了。「我說小屁孩,那就拜拜嘍。」我得意洋洋。可為了保住第一,真不敢懈怠。車輪子還在以驚人之速度轉著。不好,前面是凹凸不平的地,我一咬牙,捲入了強烈的顛簸中,著地也太不給面子了,總覺得自己在車座子上忽起忽坐,死死抓住車子,可別把我彈飛了。由於我的堅持不懈,通過凹凸不平的地以後,往回一瞧,那小傢伙好像失去了鬥志,在一個較遠的沙堆旁停下了。「喂,快騎呀」我喊著。弟弟向我看了看,仍不採取任何行動。這小子,看來不使絕招是不行了,「喂!」我大喊一聲,接著向他揮了揮手,作「拜拜」的樣子,繼續向前騎。只聽後面「啊」的一聲大叫。接著發出的聲音就剛不可思議了「汪,汪」,不知他發出了什麼怪聲,反正我聽著就像……,我差點沒從車子上摔下來。這孩子的鬥志忽如一泄洪水,勢不可擋。只覺得我們的距離越來越小,看來只有是猛勁了。前面是,家,終點,終點,堅持啊,「向著終點努力前進,向著終點努力前進前進,向著……」我心中默唱著。終於,我到家了,沒等我回過神兒來,弟弟也到家了,我們兩個喘著粗氣。「哎,我說,你什麼時候跟淘淘(他家養的小狗)學了兩招啊?」我問。他還一臉納悶。「你剛才不是汪汪的大叫嗎?哈哈哈……」「什麼呀,哈哈……」
春節真好啊,因為春節,我與親人相聚,是春節讓我這水蒸氣和姐弟們那股令空氣碰到一起,下起了五顏六色的雪花。
Ⅳ 旅遊後的感想應該怎麼寫
可以寫成游記,也可以寫成散文,看你自己的喜好了。給你一個框架,自己按照專框架編一下。屬
開篇:去某地旅遊,為何去,之前與這個地方的的接觸,此次旅行的期待,可以設置一個小懸念,比如,對這個地方的印象好壞,結尾時來個大的轉變。
段落
1.路上的見聞,接近這個地方的時候,自己的感覺。
2.到了之後進入眼睛的變化,讓自己的心潮澎湃,發下小感慨。
3.游歷了哪些地方,變化在哪裡?與之前對比下,多一些環境描寫。
4.返程時的戀戀不舍,對此地的情感在返回時爆發了,抒發感情。
在游歷時最好有一些人物,能夠體現出本地的人情朴實,豪爽,等等,有人的故事是生動的。
Ⅳ 作文故鄉里詠懷遊玩感悟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早晨,我們懷著興奮的心情一起去游故鄉里。故鄉里位於石角鎮的碧桂園假日半島里,那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物產豐富。與我們清遠的太和古洞有大不同呢。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哦!
汽車賓士在筆直的馬路上,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真是心花怒放啊!都期待著快點去到那神秘而陌生的故鄉里呢。
欣賞著美麗的景色,我們到了一站——蠟像館。蠟像栩栩如生,真看不出拿了有破綻,真是巧奪天工啊!再配上了柔和的音樂,更是生動形象了,真是如虎添翼啊!讓我們都贊嘆不已呢!呵呵!
欣賞完蠟像後,我們來到了故鄉街。這是一個熱鬧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散發著古樸的氣息,不由得讓人想起古代人民的生活哦!
繞過故鄉街,我們看了一段精彩的表演哦!我印象最深的是玩呼啦圈,一個人把呼啦圈弄成一個球,煞那間呼啦圈變成了一雙翅膀,那人也像變成了一隻在空中無憂無慮飛翔著的小蜻蜓。
看完了表演,我們就吃中午飯啦!我們邊說邊吃,笑聲不絕於耳。飯後,我們拍了一張大合照哦!
「茄子——」
嘻嘻!同學們一張張笑面停留在那一瞬間了!看,大家多歡喜啊!
下午我們去了游樂場,那裡有飛椅、旋轉木馬、音樂船、轉轉杯······不論哪一樣游戲,都有不同的吸引人的地方哦!只要你坐上飛椅,一聲聲尖叫肯定少不了了,當然了,笑容也是有的呢!那音樂船更好玩了,時快時慢,刺激極了。一開始,音樂就會響起。你想想啊,坐在船上,聽著美妙的音樂,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你就像做了一場美夢!轉轉杯呀,會轉到你頭暈眼花,但是也有不少樂趣呢!還有水上競技、陸上競技呢······
故鄉里真不愧是旅遊的好去處啊,處處都是迷人的景色,每一個角落都呈現藝術,說也怕要說上三天三夜咯,呵呵!希望你有機會細細游賞吧!
Ⅵ 去周庄遊玩感想
感想:總的來說,周庄的古民居、小橋流水、名人軼事等匯聚於一個小鎮,古鎮的建築、街道散發出濃烈的歷史文化氣息。只是,遊玩景點時感覺到人多且環境壓力較大,我們應該加強古鎮的保戶力度。
Ⅶ 孩子旅行的感悟
1、最近討論親子游;聊帶孩子出去玩,我的感悟是孩子小學階段其實是非常好的時候,在旅行過程中我們將很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這個時候他完全屬於你的,你也放下工作完全屬於他的,等孩子再長大了,思想意識更獨立了,這樣機會和感覺會越來越少!好好enjoy和珍惜這段美好時光吧!
每次和兒子出去就特別的疼他;看博物館和他講一些知識;結合學校裡面學到的知識;實地看還是很不一樣的;發覺4年級的孩子開始對歷史文化感興趣了;上次去澳門;在游覽大三巴的時候;我沒有想到兒子那麼的認真和專注的看;大出我的意料;我不由得說;你這么喜歡教堂歷史啊;那去歐洲我們能了解更多更多;兒子居然說那好;你一定帶我去;我說一定的!說到屬於我的旅行;我一直有這個認識;小學階段孩子還是不是那麼的獨立;那麼有自我意識;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更多的感染;是否大了;可能他就不願意和我一起玩了;所以我得好好珍惜和他的旅行!
2、前兩天帶孩子去了趟麗江玩,回來讓他寫了篇作文,以下是內容,大家看看怎麼樣
農歷二月初八 ,麗江納西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三朵節如期而至。我恰巧旅行至此,感受到了濃郁的民族節日氣氛,好不熱鬧!
據說,「三朵節」源於麗江白沙玉龍村的北嶽廟會,納西語叫「三朵頌」,就是「祭三朵」的意思。「三朵」是納西族的本主神靈和最高保護神,傳說中騎白馬、穿白甲、戴白盔、執白矛,是能征善戰、濟困扶危的英雄,保護著納西人的安全,千百年被納西族崇奉為保護神、戰神。
我走進了當地的廟宇,也虔誠地拜了拜,期望可以保佑我的爸爸媽媽和朋友身體康健,同時也期望我的小妹妹或者弟弟。
當天,除在北嶽廟舉行節慶活動外,納西族同胞要在自家烹制食品,燒香祭拜「三朵」。 我有幸嘗到了麗江粑粑,永勝油茶,米灌腸等當地著名的食物,還喝到了甜米酒,那滋味簡直就是享受!
二月的麗江,陽光明媚,春意盎然,正是來麗江旅遊的好時候。有趣的是,在通往玉龍雪山的必經之地,我還看到了一處即將建成的別墅區,打聽一下名字,好像叫「凈心區」。仔細想想,只有這樣的名字才配得上詩情畫意般的麗江吧
Ⅷ 旅遊後的感想怎麼寫
可以寫成游記,也可以寫成散文,看你自己的喜好了。給你一個框架,自己按照框架編一下。
開篇:去某地旅遊,為何去,之前與這個地方的的接觸,此次旅行的期待,可以設置一個小懸念,比如,對這個地方的印象好壞,結尾時來個大的轉變。
段落
1.路上的見聞,接近這個地方的時候,自己的感覺。
2.到了之後進入眼睛的變化,讓自己的心潮澎湃,發下小感慨。
3.游歷了哪些地方,變化在哪裡?與之前對比下,多一些環境描寫。
4.返程時的戀戀不舍,對此地的情感在返回時爆發了,抒發感情。
在游歷時最好有一些人物,能夠體現出本地的人情朴實,豪爽,等等,有人的故事是生動的。
Ⅸ 家長和孩子旅行後的感受感悟怎麼寫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了解整個世界」無疑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准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志;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彌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盪。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了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了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印象很深的是去義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崙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志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裡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藉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
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裡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裡,認真地欣賞,如同我們在盧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於「盧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游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築夜晚的亮燈後,踩著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著地鐵後來青年旅社。
和孩子們「浪跡」在國外的日子裡,總會遇到人問:「你們是韓國人?日本人?」
因為,在他們的眼裡,中國人的旅遊都是大巴車里,而孩子們總是在學習語言。當我們的孩子們自豪的回答「我是中國人」的時候,我想,不僅僅以「語言」為目的的出國活動也代表孩子們成長機會的多樣性和中國父母們思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