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到此一游
1. 看見遊客們到處留下到此一游這句話我真想說他們真沒素質把都臉丟國外去了真給中國人丟臉。
中國人就是因為小時候文化教育不到位,所以盡干這樣的事,很多人即使意識到了錯誤也很難改過來,所以現在就要好好教育小孩子
2. 中國人到此一游,請你評價這種行為對不對,為什麼
素質低下的表現
」網友「空游無依」的一條微博迅速引發熱議,他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錦昊到此一游」,為國人輕易毀壞千年文物的行為感到震驚和羞愧。許多網友對此均表示氣憤,大呼「丁錦昊,你要火了」。曾帶隊赴埃及多次的資深導游張先生表示,毀壞和私藏文物出入境已經觸犯了當地法律,一旦被發現且情節嚴重,可能要坐牢。「一名叫梁齊齊的遊客,在故宮大銅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一條微博引來眾人關注。故宮工作人員顏先生巡視時發現太和門附近的一口大銅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由於沒能「人贓並獲」,氣憤之下顏先生將此事發到微博上,隨後立刻引來「罵聲一片」,網友紛紛譴責該遊客「太缺德」,甚至揚言要「人肉」此人。 中國人愛到此一游,不獨中華民族的象徵的長城身上已經是傷痕累累,刀刻、筆寫的「到此一游」幾乎布滿了牆體讓人不解的是,裡面竟然也有人在林木上刻字"留念"。由此看來中國人確實愛游,興許那天,可能在某廁所的牆上亦可看到,某人到此一游的"壯觀"。中國人為什麼要寫到此一游,估計與中國人的深層文化關系是分不開的。我們的老祖宗都喜歡到此一游,何況我們這些小輩。中國人喜歡著書立傳,喜歡在石崖上題字,我們的大書法家,我們的各位名人,有誰沒有留下墨寶。如果不是他們喜歡在石頭上刻字,我們西安怎麼會有碑林,我們的泰山上,黃山,廬山,華山,衡山,昆侖山等名山上就不會有那麼的好作品。如果追溯「到此一游」的祖師爺,估計要數在中國人心中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了。 有書為證:《西游記》書中第七回。孫悟空和如來鬥法,他和如來打賭:如來說你若有本事,一筋鬥打出我這右手掌,算你嬴。悟空想他的一個跟頭為十萬八千里,估計他這樣一翻,不知到了木星還是水星上去了,還翻不出如來手掌不成。悟空出去好遠看到五根大柱子,於上在其中的一個柱子上寫下:「齊天大聖,到此一游。」還在些撒了一泡猴尿。沒曾想,等他回來與如來理論時,發現這字是寫在了如來的右手中指上,他一個跟頭沒逃出如來掌心,被壓五行山。從些開始了五百年的苦難生活。估計如來也對他這種不環保的或不文明的做法也很不滿,才生氣將其壓於五行山下修行。沒想到N年之後,我們這些猴孫們又復活了,於是開始到處亂塗亂畫,甚至有過之而不及――將不文明做法帶到了國外。根據達爾文進化論認為:人是由於猴子演變來的。而中國人肯定是孫大聖的後代,於是也遺傳了他們的劣根性。這就如同中國式過馬路一樣。中國人的種種不是,柏楊先生已經數落過好多回了,我們在這里也不再贅述。中國人多,從眾心理很強,你做我也做,於是耳熏目染,我輩都這樣了,喜歡在仍何東西上留下記憶。於是小到了我們縣城公園內的竹子,大到北京城的古文物。記得五年級的時候也做過就樣的事,而且做法提法還是一樣:某某到此一游!與老祖宗的格式則上一成不變。中國人的素質是不是要提高一點,中國人怎麼那麼讓外國人討厭,是自己不給自己面子。如果我們不顧中國人這張名片,中華民族永遠讓人瞧不起,我還曾看到過在某某海島,中國人潛水時將珊瑚從海底撈起,還有在海底可以看到中國人丟棄的中華煙盒。中國人怎麼了,中國人這幾個有錢了,但素質下降了。
3. 到此一游反應著中國現階段的一個什麼樣的現象
公眾素質不高和無法可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這是中國人傳承多年的文化沖動,文化習回慣與現代社答會的公序良俗發生了沖突。
古時,歷代皇帝巡視、游覽時都包含題字、留名的環節。上行下效,具有這一題字賦詩留名雅興的另一龐大群體,還有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們。
堅持文物的完整性將會逐步成為一種共識,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相信旅遊中塗鴉的不文明現象會越來越少。
違法成本低,監管不嚴,也是「到此一游」盛行的原因。
「遊客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消費者自身、旅遊企業及政府層面、社會輿論、媒體共同努力。」「很多中國遊客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我自己高興就行了,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我,更多的則是覺得有錢就是老大,能搞定一切,我就是上帝,只要付了錢我什麼都可以。」
今年10月1日《旅遊法》將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規定: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遊資源,遵守旅遊文明行為規范。
4. 有人在旅遊景點上寫某某到此一游,我們應該怎麼說
這么漂亮的地方,就和你的臉蛋一樣,你願意在臉上松刀客xx到此一游嗎?
5. 去旅遊在當地刻某某某到此一游,這說明了什麼
中國人無論到哪一類旅遊點,都是照個相。不光拍照表示自己來過,還會親手在景點上刻寫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樣,「到此一游」估計是旅遊景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在中國的各大大小小的旅遊景點,以各種方式在各種材質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現象可謂屢見不鮮,長城有,故宮有,泰山有,甚至某棵樹上都有。不僅如此,就連國外的一些旅遊景點也難逃此劫,美國自由女神像腳下也赫然有著「到此一游」的漢字,巴黎埃菲爾鐵塔上同樣有這四個字。中國人為何總愛「到此一游」?
事實上,從古至今,人人都會觸景生情,到了一個地方,總想留下點痕跡,這是一種本能,這是國民們從古代名人們喜歡賦詩題壁中的殘留習慣。我們現在看到很多詩詞,實際都是古人寫的「到此一游」的另一種版本。只是經過歲月這面篩子,精華的、有文化的留下了,粗糙的、沒文化的被過濾掉了。如果細心的話,你可以在西安碑林門口有玻璃罩保護的方碑上,看到1400年前遊人在碑上留下的「某某某到此一游」,可見,國人亂塗鴉的陋習是源遠流長了。
若論起「到此一游」的老祖宗,恐怕要數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了。此猴一個筋斗翻到如來佛祖的五指邊時,難掩得意之情,為留下憑證,便在佛祖的手指上大書「齊天大聖到此一游」八個大字,可謂氣勢磅礴。而此後,「到此一游」也便隨著《西遊記》這部名著的流傳而印入中國人的思想中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吳承恩能寫出這一段說明生活中確有其事。當年秦始皇,不管巡視到何處都要「勒石載功」,也許就是現實中偏好留名的先驅。之後,歷代皇帝巡視、游覽時也都少不了題字、留名的環節,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種炫耀和風尚。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部,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曹操登高遠眺,遠處是遼闊的大海,雄偉壯觀,於是就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觀滄海》,曹操的「到此一游」千古傳誦。而具有這一題字賦詩留名雅興的另一龐大群體,還有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們。試想,文人們在遊山玩水之間,一時詩性大發,或吟詩,或題字,遇到得意之作,不免就要留一芳名。因此,中國的名山大川便多了文字為伴。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相得益彰,經年累月的積累,竟成為渾然一體的文化遺產,也成為我們如今樂於瞻仰的名勝之景。
其實,中國人的「留名」思想,古已有之。這種思想的深刻來源尚不得知,但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早期對長生不老追求而不得的一種心理補償。正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生在世走一趟,總要留下點東西。既然留聲不得總可以留名。因此,中國人對名聲便更為看重,追求的是流芳百世。所以,中國人不管地位高低、貧富,都希望在身後留下美名。
如果你留心,就會發現老外出門都要帶一本厚厚的旅遊介紹書籍。相比之下,大多數中國人旅遊喜歡蜻蜓點水,基本上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定點尿尿,舉旗報到,中國人已然習慣於「到此一游」的快餐式觀光,他們很少有敞開心靈,接納和感受湖光山色的。
在環境問題堪稱嚴重的今天,我們必須要有良好的旅遊素養。在各種文化遺產刻字留名,只能增加文物保護的工作量,而不會對其有任何裨益。而事實上是,我們看到,最終能留下來傳世的,或是皇家親筆的精品佳作,或是文采飛揚的詩詞歌賦,其文化內涵絕對不是「到此一游」這樣的大白話可比的。我們知道,大浪淘沙,千百年後留下來的,只有那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東西,至於那些各種各樣的「到此一游」們無不在時間的推移和物質的風化下,隨將去了,不管留名者多麼想千古留名,都沒能留下一絲痕跡。
保持文物的完整,不要再將陋習延續下去,這一切不過是舉手之勞,請你留情,不要四處塗鴉「到此一游」的字樣。杜絕這一陋習雖不可一蹴而就,但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相信旅遊不文明現象會越來越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