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❶ 蓬溪好玩的地方
一、曠繼勛公園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蓬溪赤城湖
赤城湖旅遊資源專是歷史文化沉澱和人與屬自然友好相容的產物,由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宗教場所構成。「平湖茫茫駐溪水,倒影疊疊映蓬山」,山青水秀、蔥郁恬靜是赤城湖的主要特徵,景區內容豐富,有湖水森林、田園風景、餐飲娛樂、住宿購物、道教佛教、歷史遺跡等。上世紀90年代是省內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年遊人量約20萬人次,高峰期達1.5萬人/日,被譽為「川中明珠小西湖」。
三、寶樊壁畫 寶梵寺稀世珍品
四、川北迷宮--高峰山 有"川中第一峰"的說法,因獨特的八卦迷宮建築,又有"川北迷宮"的美稱。
五、奎閣廣場、宋代北塔、紅海
❷ 射洪有哪些好耍的地方
射洪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面積1497平方公里,人口104萬,是唐代偉大詩人陳子昂的故鄉和唐代聖僧目連故里和目連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名酒沱牌曲酒的出產地。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68.9億元,縣域財政收入實現4.275億元,是四川省丘陵地區經濟發展示範縣。 射洪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活動。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在今射洪設郡,距今已2100餘年。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在此置縣,因梓江箭一般直射涪江而名「射江」,北周更名射洪,沿用至今。唐代中期,射洪人精湛的釀酒技藝,贏得了詩聖杜甫「射洪春酒寒仍綠」的贊美,射洪境內石油、天然氣、鹽鹵等資源較豐富。目前已成功開采天然氣井3口,實現天然氣自給有餘。 桃子龍為遂寧民間舞蹈,俗稱「脫節龍」,因其龍軀為脫節的桃子形而得名。 相傳川北一帶的「娘娘」會,各家各戶均要上廟獻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後來在觀音會和元宵燈節活動時,人們將竹編扎彩飾的桃子組合成一條龍,舞時,一人持寶戲龍,一人持龍頭,五人持龍身,一人持龍尾,八女孩各拿兩朵彩雲在龍身伴舞。由於桃子龍為脫節龍,表演者可任意往來穿梭,此起彼伏,似龍在雲海里翻騰、沉浮。 正如民間俗語:「桃子龍各耍各,穿來穿去脊連著。」遂寧桃子龍的製作工藝十分講究。80年代,遂寧縣文化館組織民間藝人彭科稅等製作的桃子龍,參加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受好評,並由中國博物館收藏。 川中大樂民間大型打擊樂。原名「蓬萊大樂」。流行於遂寧市及邊沿地帶。 相傳,此樂由我國周朝時宮廷樂師發明,流傳到唐代開元年間,唐明皇聽到此樂高昂悅耳,演奏隊型壯觀,氣勢磅礴,特命為「大樂」,專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時使用。明末,有一青年樂師因戰亂出宮,後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藝建起了一支樂隊,於是世代相襲,光緒年間傳入蓬溪。 20世紀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諸縣十分興盛。川中大樂由兩組組成:主樂組有腳盆鼓、大鈸、大馬鑼、饒缽、釵子、蘇缽、蘇釵、鐺鐺、鐃鐃等。輔樂組演奏時,兩組樂隊重迭交替,陣容龐大,場面壯觀,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曲牌有「雲頂翻」、「鳳點頭」、「撲燈蛾」、「牽藤藤」等十多種。 原蓬萊大樂的節奏歡快,氣勢熱烈喜慶,融北方鑼鼓陽剛之氣和四川民間打擊樂柔媚秀麗風格於一體,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後經蓬溪縣文體局組織專人發掘整理,依據傳統模式,結合巴蜀文化特點將「蓬溪大樂」更名為「川中大樂」,重新製作樂器,創制新曲牌「五洲慶瑞」,改進樂器組合,調整鼓樂隊形,使得「川中大樂」演奏時場面更加恢宏,節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氣勃發。人們盛贊「川中大樂」為四川的「威風鑼鼓」。
❸ 四川蓬溪那最好玩
高峰山,小西湖,寶梵寺,就這幾個地方
❹ 射洪哪些地方好耍的
射洪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面積1497平方公里,人口萬,是唐代偉大詩人陳子昂的故鄉和唐代聖僧目連故里和目連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名酒沱牌曲酒的出產地。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68.9億元,縣域財政收入實現4.275億元,是四川省丘陵地區經濟發展示範縣。
射洪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活動。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在今射洪設郡,距今已2100餘年。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在此置縣,因梓江箭一般直射涪江而名「射江」,北周更名射洪,沿用至今。唐代中期,射洪人精湛的釀酒技藝,贏得了詩聖杜甫「射洪春酒寒仍綠」的贊美,射洪境內石油、天然氣、鹽鹵等資源較豐富。目前已成功開采天然氣井3口,實現天然氣自給有餘。
桃子龍為遂寧民間舞蹈,俗稱「脫節龍」,因其龍軀為脫節的桃子形而得名。
相傳川北一帶的「娘娘」會,各家各戶均要上廟獻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後來在觀音會和元宵燈節活動時,人們將竹編扎彩飾的桃子組合成一條龍,舞時,一人持寶戲龍,一人持龍頭,五人持龍身,一人持龍尾,八女孩各拿兩朵彩雲在龍身伴舞。由於桃子龍為脫節龍,表演者可任意往來穿梭,此起彼伏,似龍在雲海里翻騰、沉浮。
正如民間俗語:「桃子龍各耍各,穿來穿去脊連著。」遂寧桃子龍的製作工藝十分講究。80年代,遂寧縣文化館組織民間藝人彭科稅等製作的桃子龍,參加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受好評,並由中國博物館收藏。
川中大樂民間大型打擊樂。原名「蓬萊大樂」。流行於遂寧市及邊沿地帶。
相傳,此樂由我國周朝時宮廷樂師發明,流傳到唐代開元年間,唐明皇聽到此樂高昂悅耳,演奏隊型壯觀,氣勢磅礴,特命為「大樂」,專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時使用。明末,有一青年樂師因戰亂出宮,後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藝建起了一支樂隊,於是世代相襲,光緒年間傳入蓬溪。
20世紀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諸縣十分興盛。川中大樂由兩組組成:主樂組有腳盆鼓、大鈸、大馬鑼、饒缽、釵子、蘇缽、蘇釵、鐺鐺、鐃鐃等。輔樂組演奏時,兩組樂隊重迭交替,陣容龐大,場面壯觀,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曲牌有「雲頂翻」、「鳳點頭」、「撲燈蛾」、「牽藤藤」等十多種。
原蓬萊大樂的節奏歡快,氣勢熱烈喜慶,融北方鑼鼓陽剛之氣和四川民間打擊樂柔媚秀麗風格於一體,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後經蓬溪縣文體局組織專人發掘整理,依據傳統模式,結合巴蜀文化特點將「蓬溪大樂」更名為「川中大樂」,重新製作樂器,創制新曲牌「五洲慶瑞」,改進樂器組合,調整鼓樂隊形,使得「川中大樂」演奏時場面更加恢宏,節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氣勃發。人們盛贊「川中大樂」為四川的「威風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