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遊玩
A. 古代有哪些著名書法家以及他們故事
一、王羲之
軼事典故:
1、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2、書成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
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二、黃庭堅
軼事典故:
與黃光和尚
黃庭堅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來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稱花光和尚。仲仁酷愛梅花,每值春暖花開,他就終日坐卧花間,吟誦賞玩。曾於月夜見梅影映窗,疏影搖曳,悄然可愛,於是欣然提筆摹寫。
此後,他的梅花畫技大進,將梅花枝幹虯曲、疏影橫斜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墨梅畫法的始祖。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誇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並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先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
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著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此時此地,又見亡友遺作,想起官路飄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洶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蘇詩卷思二國士不可復見開卷絕嘆因花光為我作梅數枝及畫煙外遠山追少游韻記卷末》。
三、柳公權
軼事典故:
1、致力學術
柳公權特精於《左傳》、《國語》、《尚書》、《毛詩》、《莊子》,每講說一詞一義,常寫滿好幾篇紙。他通曉音律,卻不喜歡聽演奏,他常說:「這是由於聽音樂容易使人產生驕慢情緒的緣故。」
2、以筆為諫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權問怎樣用筆才能盡善盡美,柳公權回答說:「用筆的方法,全在於用心,心正則筆法自然盡善盡美。」穆宗為之改容,明白他這是借用筆法來進行勸誡。 宋代蘇軾在詩中曾說:「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誠懸筆諫時。
(1)秦都遊玩擴展閱讀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鳳闕」、「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