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宦遊客
1. 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 是什麼意思
1、釋文:
如果將來你坐著車,而我還是戴斗笠的平民,那麼有朝一日相見,你會下車跟我打招呼吧?!
如果將來你撐著傘,而我騎高頭大馬,那麼有朝一日見到你,我也會下馬來同你相問候。
2、出自:
漢代無名氏《越謠歌》
3、古越謠歌,是古代江浙一帶的歌謠。作品主要是表達不忘貧賤之交。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記朋友之間的情誼。一種時間和距離都無法磨滅的君子之交。
(1)他日宦遊客擴展閱讀:
此《越謠歌》最早出現在晉代周處編著的《風土記》中,後存在不同的流傳版本。
據《太平御覽》:「《風土記》曰:越俗,性率朴,意親好合,即脫頭上手巾,解儀間五尺刀以與之為交。拜親跪妻,定交有禮,俗皆當於山間大樹下,封土為壇,祭以白犬一、丹雞一、雞子三,名曰『木下雞犬五』。其壇也,人畏不敢犯也。
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雖步行卿乘馬,後日相逢卿當下。』」可見,這是是古代江浙一帶百越人結交時,在神壇前的祝禱之辭,相當於是神前發下的誓詞。
《樂府詩集》、《詩紀》均收作「越謠歌」。
《樂府詩集》版本作:「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 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逯欽立先生纂編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作:「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雖步行卿乘馬,他日相逢卿當下。」
不難看出,不同版本除文字稍有差異,最根本的差別是口氣的不同。《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太平御覽》中,均是以自己倘貧寒而對方已發達,要求對方如何做。
而《樂府詩集》中,則是設想朋友雙方一方倘貧寒一方已發達,各自應該怎麼做。無論從人情事理還是從文學手法上,後者都略勝一籌。
2. 《己亥雜詩》全文
已亥雜詩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釋】
1.這是《已亥雜詩》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譯文】
只有風雪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寫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於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情況,作詩315首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願望。
【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徵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詩人熱情地呼喚社會變革,而且認為這種變革越大越好,大得該像驚天動地的春雷一樣。他又認為實行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喚:天公啊!請你抖擻精神,把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賜給我們吧。
3. 太監最早是什麼時期出現的、誰的主意
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述。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至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之後在唐代末年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至於「太監」一名稱,最早出現於遼,本來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並不一定由宦官任。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俱由宦官出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頂峰,明末時曾經有過宦官數萬名,遍布政府各部門,以太監充任的特務分布全國。到清朝時,宦官統統稱為太監。清朝對太監控製得十分嚴格,除了清末有一兩個受寵的太監外,宦官弄權的情況沒有出現。
太監」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不過那時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悉用庵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 。「太監」一詞,遼代才出現,明代,太監和宦官才發生聯系;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級宦官;充任太監的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到了清朝,太監才成為宦官的同義語。
公公是對太監的尊稱,因為太監,特別是高級太監最接近皇帝,權勢極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為官者有些時候不得不依靠太監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藉助大太監的權勢往上爬,要是直呼其為太監,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稱為公公,以示尊敬。至於「公公」的稱謂到底何時開始,由何而來,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稱謂。曾有人望文生義地認為「寺人」之得名,是因閹割後的男人,已如寺院中斬斷情緣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
其實,寺人的稱謂早在西周時代即已出現,當時中國境內尚無佛教,更無僧人,因而也不可能存在兩者類比得名的情形。究其根由,古代「寺」、「侍」兩字相通,《詩經·秦風》鄭氏箋雲:「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所以,寺人是因其內廷侍奉的職掌而得名的,「雲寺之言侍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此奄人也。」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是古代官方文書中對宮廷閹臣的正規稱謂,歷代正史為閹人作傳,多稱「宦官傳」或「宦者傳」。從「宦」的字義分析,本應包括臣隸及仕官在內,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遊,其實仍舊是由「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為宮中閹人的專稱,大約是秦漢之後的事。
以「太監」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
人們還由漢代宮廷閹宦的官服以貂尾和「鐺」為冠首飾物,而將宦官稱為貂鐺。據《漢官儀》雲:「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鐺左貂;光武以後,專用宦者,右貂金鐺。」漢宮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當附蟬,貂尾為飾。侍中作為朝廷的普通官員多插左貂,由宦官擔任的中常侍則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從中也可看出,宮中宦者的服飾與普通官員是略有區別的。
除了上述兩大類外,還有以其生理特徵與常任職役組合而稱的情形。這類稱呼也很多,如有宦寺、閹寺、閹宦、宮監、貂寺、內鐺等等。再是有帶明顯感情色彩的稱謂,如鄙稱有宦豎、閹豎、內豎以及閹狗等,尊稱有公公、老爺等。
宮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宦者應稱「師父」,對外人則通常自我謙稱為「刑餘之人」。據晚清宮廷中的太監池煥卿等回憶,「太監們不喜歡人們把他們直稱作太監,如果你把他們叫做公公,那簡直是罵他們八輩祖宗。」由此可見,在太監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人們能像普通人那樣的,稱其為「爺」的。
4. 李白游黃鶴樓時,談到 的《黃鶴樓》,不禁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O(∩_∩)O哈哈~
5. 讀書的古詩
唐〕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王貞白《白鹿洞詩》:「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唐〕杜荀鶴《閑居書事》:「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蘇軾《宋安淳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來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陸九淵《讀書》:「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明〕於謙《觀書》:「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清〕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人心如良苗,得養乃茲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讀書》:「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露葉既暢茂,煙打漸蒼莽。」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頓悟,桃紅李白寫文章。寸陽分陰須愛惜,休負春色與時光。
夏讀書,日正長,打開書,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燈下苦讀聲朗朗。荷花池畔風光好,芭蕉樹下氣候涼。農村四月閑人少,勤學苦攻把名揚。
秋讀書,玉露涼,鑽科研,學文章。晨鍾暮鼓催人急,燕去雁來促我忙。菊燦疏籬情寂寞。楓紅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無成空自傷。
6. 秀才一幅對聯讓堂堂知府大人丟了官,送了命
清朝時,福建有個專門以當幕友為生的讀書人,姓陳,受聘於新上任的福州知府王某處。
然而過了沒多久,陳秀才就發現,這位知府大人很貪,不但損公肥私、收受賄賂、欺上壓下,甚至還草菅人命,真可謂劣跡斑斑。陳秀才經常婉言相勸,王知府不但不聽,還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我雖然尊稱你一聲「陳先生」,可是你別忘了,我是有權有勢的地方大員,你不過是一個窮愁潦倒的酸秀才而已,何況你是我出錢雇來的,端著我的飯碗,從本質上說與做奴做婢沒什麼兩樣,你不替我排憂解難,還啰啰嗦嗦地專門挑刺兒?這些話雖然沒對陳秀才當面說,可是聰明的陳秀才早已從東家的神態中覺察到了,於是一氣之下便辭掉幕職,飄然而去。
陳秀才原以為「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可是一連走了十幾個衙門,卻沒有哪一位州縣長官肯收留他再當幕友了。後來,一個也當幕友的朋友悄悄地告訴他說:「王知府對你的辭職懷恨在心,吩咐手下那些州縣官員,不得延請你進衙門,那些州縣官員又怎肯為了一個窮秀才而得罪頂頭上司呢?」
陳秀才斷絕了生活來源,困窘異常,心中越想越氣,越想越恨:自己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把衙門里的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只不過為人正直,不肯隨波逐流地跟著那貪官做昧心事,竟然被逼得如此狼狽!
可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窮秀才又怎能奈何堂堂的知府大人呢?打官司告他么?別說沒錢告狀,即使有錢,也可能只是官官相護,又能告出個什麼名堂!思來想去,陳秀才只得來到福州城隍廟,點上香燭,焚化紙錢,在城隍爺面前祭祀哭訴了一番。最後,又於城隍廟外貼了這么副對聯:結甚麼仇,造甚麼孽,害甚麼身家性命,縱饒你顛倒是非,此日自誇權在手;占盡了利,沽盡了名,喪盡了天理良心,且看他榮華富貴,一朝也有雨淋頭。
陳秀才哭訴時,身邊就已經圍觀了不少看熱鬧的人,這副對聯每個字都有一尺見方,十分醒目,對聯於鬧市區的城隍廟一貼出,人們更是爭相觀看,沒多久就傳遍整個福州城。王知府氣壞了,卻又無計可施。
後來,不知是被某個同僚向朝廷參奏了一本,還是被某個微服私訪的御史訪出了一些劣跡,沒過多久,王知府就被罷了官。罷官後還不到一個月,竟然怏怏病逝。雖然是罷官後死的,但出於官場慣例,曾經是其下屬的那些州縣官員還是需要到「老上級」的靈堂前祭弔一番。不過,不少官員紛紛託故不去,靈前便顯得冷冷清清。於是,有個叫符雲樵的縣官就送了副嘲笑王知府的輓聯:風波海上縱橫,難立足惟宦遊客;車馬門前冷落,最傷心是罷官人。
這個故事載之於清人張培仁的《妙香室叢話》,當時人記當時事,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可悲的是,王知府的被罷官乃至抑鬱而死,不過是個偶然因素罷了,在那官官相護的大環境里,連有點身份的秀才,在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尚且冤屈難伸,就更別說普通老百姓了。不過,由於那副對聯的傳播與影響,畢竟讓堂堂知府大人丟了官、送了命,而王知府身後凄涼,既襯托出世態炎涼,又說明即使在封建官場,總還有一些正直者。由此可見,即使在數百年前,輿論與民心,畢竟還是能夠起點作用的。
7. 詩句中有頃刻字並且意思是一會兒
唐〕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王貞白《白鹿洞詩》:「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唐〕杜荀鶴《閑居書事》:「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蘇軾《宋安淳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來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陸九淵《讀書》:「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明〕於謙《觀書》:「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清〕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人心如良苗,得養乃茲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讀書》:「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露葉既暢茂,煙打漸蒼莽。」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頓悟,桃紅李白寫文章。寸陽分陰須愛惜,休負春色與時光。
夏讀書,日正長,打開書,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燈下苦讀聲朗朗。荷花池畔風光好,芭蕉樹下氣候涼。農村四月閑人少,勤學苦攻把名揚。
秋讀書,玉露涼,鑽科研,學文章。晨鍾暮鼓催人急,燕去雁來促我忙。菊燦疏籬情寂寞。楓紅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無成空自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之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魯迅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
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趙樹理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
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葉聖陶
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
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那麼閱讀就像陽光—池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魯迅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之
8. 人間風塵即是什麼意思
1.比喻旅途的艱辛勞累。2.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3.舊指娼妓生涯。
被風揚起的塵土。
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之一:「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
漢 焦贛 《易林·坎之咸》:「風塵暝迷,不見南北,行人失路,復反其室。」
唐 王昌齡 《從軍行》之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柳青 《創業史》第二部第八章:「遠望 終南山 ,黑黝黝的。近看 渭河平原 ,蒼蒼茫茫,風塵彌漫。」
比喻戰亂;戎事。
《後漢書·班固傳下》:「設後北虜稍彊,能為風塵,方復求為交通,將何所及?」
唐 李端 《代村中老人答》詩:「 京洛 風塵後,村鄉煙火稀。」
王闓運 《陳夷務疏》:「臣竊觀古今史籍所紀,及近歲自庚子至於庚申二十年中,每有邊竟風塵之憂。」參見「 風塵之警 」。
杜甫《蕃劍》詩:「風塵苦未息,持汝奉明王。」
唐 杜甫 《謁先主廟》詩:「如何對搖落,況乃久風塵。」
塵世,紛擾的現實生活境界。
劉峻《辨命論》:「[劉]琎則志烈秋霜,心貞昆玉,亭亭高竦,不雜風塵。」
晉 郭璞 《遊仙詩》:「高蹈風塵外,長揖謝 夷 齊 。」
唐 皇甫冉 《送朱逸人》詩:「雖在風塵里, 陶潛 身自閑。」
清 王源 《劉處士墓表》:「落落攝敝衣冠,躑躅風塵中。」
宦途,官場。
《晉書.虞喜傳》:「處靜味道無風塵之志,高枕柴門,怡然自足。」
晉 葛洪 《抱朴子·交際》:「馳騁風塵者,不懋建德業,務本求己。」
宋 沉遘 《五言送劉泌歸建州》:「東都宦遊客,風塵厭已久。」
明 唐順之 《題東石草堂圖贈黃松江》詩:「 松江 太守好靜者,跡在風塵心在野。」
塵事,平庸的世俗之事。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而為執政所患,隨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治,微染風塵,便乖肅正。」
唐 戴叔倫 《贈殷亮》詩:「山中舊宅無人住,來往風塵共白頭。」
《紅樓夢》第一回:「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
9. 形容讀書人的詩句
〕顏真卿《勸來學》:「三更燈火五源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王貞白《白鹿洞詩》:「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唐〕杜荀鶴《閑居書事》:「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蘇軾《宋安淳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來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陸九淵《讀書》:「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明〕於謙《觀書》:「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