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玩都江堰作文
① 都江堰風景作文。
青城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都江堰風景區內 東距成都68公里 距都江堰僅10多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 林木青翠 四季常青 諸峰環峙 狀若城廓 故名青城山 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1940年前後 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 潑墨弄清彩 作品愈千幅 還篆刻圖章一方 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 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聖保羅畫民巨幅《青城山全圖》 供自己及家人臥遊.晚年自雲:"看山還故鄉青" "而今能畫不能歸" 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 青城山上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 道教發源地之一.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 並在此羽化.此後 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 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張道陵 原名張陵 客居四川 學道於鶴鳴山中 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 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 並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奉老子為教主 以《道德經》為經典 創立了五斗米道 又稱天師道 被後世尊為天師 改其名為張道陵.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 約15平方公里 景色優美 文物古跡眾多 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 水秀、林幽、山雄、蔚為奇觀 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古人記述中 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自古以來 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 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 不假雕飾 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 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 夜幕降臨後 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 閃爍飄盪 少時三、五盞 忽生忽滅 多時成百上千 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們 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 稱為聖燈.實際上 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前山景點 建福宮:座落於丈人峰下 山門左側.始建於唐代 後經歷代多次修復 現僅存兩殿三院.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 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 西行1千米 即至岩石聳立 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 皇帝特授名為"瑞慶建福宮".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 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劃若天地分 千柱眈眈在其垠" 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台遺址 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 海拔893米 兩峰夾峙.遊人至此 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 如置身畫中.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 唳於山間的駐鶴庄;右有橫石卧於兩山之間的懸崖上 被稱為"天仙橋" 傳為仙人聚會游戲處.天師洞 自建福宮北行兩公里即至青城主廟--天師洞.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 三面環山 一面臨澗 古樹參天 古分幽靜.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 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 名三皇殿 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 高約50餘米 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 樹齡已達兩千餘年.1943年夏 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 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多幅作品 送給青城道士的《奔馬》和《天馬》圖 已製成石刻陳列.祖師殿 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 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官 創建於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 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唐壑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 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 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朝陽洞 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 洞口正對東方 深廣數丈 可容百人 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 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 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 蒼崖時有鳳來儀".上清宮 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於晉代 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 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 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 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② 我的家鄉都江堰作文500字
家鄉是每個人心中永遠的淺盤。任何一天街道,一條巷陌,一
個季節都在記憶里留下了道道痕跡,而夏天就是其中一道最深的痕
跡。
夏天在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是緊張的、燥熱的,而我的家鄉——
都江堰的夏季卻是另一番景象。
都江堰四面環山,水系發達,空氣濕潤,但夏天一點都不悶熱
。太陽到了這里,彷彿要把大地考熔似的,毒辣辣地照耀著,樹兒
們便撐開巨大的綠傘,肩並肩連成一排和太陽作斗爭。人們一個個
都出來了,邊泡著一杯「青山綠水」茶,邊躲在樹蔭下乘涼。有下
棋的、打牌的、邊聽收音機邊打盹的,還有閑談龍門陣的。孩子們
則不然,這捉捉昆蟲,那爬爬大樹,歡笑聲在原本安靜的環境里碰
撞,竟然引來了調皮的夏風——嘻嘻哈哈地笑著,嗖地一生就從人
們的耳邊跑過,讓人們徹底地感受到了夏季的可愛。
余秋雨先生曾說過:「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水對於夏
季的都江堰是補課缺少的。340公里的岷江浩浩盪盪地奔涌而來
,無數的水珠跳躍、撞擊、重疊、飛濺,構成了一幅動人的水墨畫
。但過了飛沙堰,就立即被這里樸素的人民給征服了,溫柔、馴良
地奔向田野、樹林和城鎮: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最後組合成
了一條條清澈透明的小溪孩子們頑皮地跳入水中,灑水,嬉戲,仿
佛和水有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水加快了步伐,如絲帶一般滑過雙腳
,清爽之極。一些大點的孩子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不停地用手撫
摸那輕柔的水流,心中充滿了歡樂;垂柳也爭先恐後把自己的倩影
留給這個夏天。而岷江,不僅灌溉了成都平原,還從歲月的深處緩
緩而來,流向人們的心田……
在夏夜的都江堰,人們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走,喝夜啤酒
去!」的確,在夜晚,夏季的都江堰最熱鬧,炒大蝦、吃烤魚、喝
酒、唱歌、買小吃等等,都構成了都江堰的河邊文化,酒杯碰撞的
清脆聲,店裡炒菜的鍋鏟摩擦聲,河浪拍岸的擊打聲,混合形成了
一曲夏夜交響曲;燈下的河,幽藍深邃,燈間的人,歡樂祥和,燈
上的天,璀璨奪目。走出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每個人
的心間都埋藏著幸福。多麼閑適的夏夜啊!
我的家鄉都江堰是如此得迷人,那裡的夏天時我心中最美好的
記憶!
③ 游都江堰作文
[游都江來堰作文]
游都江堰自 今天我們要游古代人李冰建造的總共有543.63005英畝,核心游覽區面積296.53001英畝的「都江堰」,游都江堰作文。 聽導游說都江堰是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還是一個無壩引水灌溉水利系統,經過了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次將岷江的水分流。當岷江枯水季節時,寶瓶口把水引到成都平原,而漲水的時候,可以把水引進長江,再流進大海。 聽了導游的介紹,我不禁深深贊嘆,李冰可真聰明啊!在那麼以前就能想到用樹木砍斷,點火燒了再用水澆,最後用鏟子把寶瓶口打開,這都是古人李冰花了很多的時間,走遍了岷江,和當地的人民一起勞動才建出了現在的旅遊城市——都江堰,小學二年級作文《游都江堰作文》。游都江堰作文250字小學生作文(/)
④ 作文,《游都江堰》可以百度,最好原創,500字左右,懸賞25,謝謝各位。快一點哦。
⑤ 都江堰風景作文,短點的。
好象沒分段,不好意思,你自己分一下吧. 青城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都江堰風景區內 東距成都68公里 距都江堰僅10多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 林木青翠 四季常青 諸峰環峙 狀若城廓 故名青城山 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1940年前後 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 潑墨弄清彩 作品愈千幅 還篆刻圖章一方 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 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聖保羅畫民巨幅《青城山全圖》 供自己及家人臥遊.晚年自雲:"看山還故鄉青" "而今能畫不能歸" 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 青城山上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 道教發源地之一.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 並在此羽化.此後 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 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張道陵 原名張陵 客居四川 學道於鶴鳴山中 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 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 並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奉老子為教主 以《道德經》為經典 創立了五斗米道 又稱天師道 被後世尊為天師 改其名為張道陵.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 約15平方公里 景色優美 文物古跡眾多 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 水秀、林幽、山雄、蔚為奇觀 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古人記述中 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自古以來 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 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 不假雕飾 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 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 夜幕降臨後 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 閃爍飄盪 少時三、五盞 忽生忽滅 多時成百上千 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們 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 稱為聖燈.實際上 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前山景點 建福宮:座落於丈人峰下 山門左側.始建於唐代 後經歷代多次修復 現僅存兩殿三院.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 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 西行1千米 即至岩石聳立 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 皇帝特授名為"瑞慶建福宮".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 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劃若天地分 千柱眈眈在其垠" 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台遺址 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 海拔893米 兩峰夾峙.遊人至此 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 如置身畫中.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 唳於山間的駐鶴庄;右有橫石卧於兩山之間的懸崖上 被稱為"天仙橋" 傳為仙人聚會游戲處.天師洞 自建福宮北行兩公里即至青城主廟--天師洞.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 三面環山 一面臨澗 古樹參天 古分幽靜.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 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 名三皇殿 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 高約50餘米 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 樹齡已達兩千餘年.1943年夏 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 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多幅作品 送給青城道士的《奔馬》和《天馬》圖 已製成石刻陳列.祖師殿 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 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官 創建於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 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唐壑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 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 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朝陽洞 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 洞口正對東方 深廣數丈 可容百人 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 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 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 蒼崖時有鳳來儀".上清宮 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於晉代 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 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 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 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⑥ 都江堰游記 作文500字以上700字以下
都江堰游記
去年暑假,我去了四川的許多地方,有記載歷史的武侯祠,有幽靜的的青城山,有詩聖的杜甫草堂,還有二王廟、青羊宮等,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都江堰。
那天一大清早,我們一行人上了旅行社的車,來到都江堰大門口,這時天才剛剛全亮,導游便帶著我們走了進去。
走了幾十米只見有一個噴泉。它周圍是一個個竹子編的細長的竹簍,裡面全是很大的鵝卵石,一旁還有幾個用木頭做的、繩子固定的像三角架一樣的東西,據說當年李冰父子就是用這兩個東西把水攔住的。噴泉中間還有四五條又粗又長的木樁橫倒在裡面。聽導游說,古時每年都要清理江底的沙石,李冰就是用這木樁做標記,挖到木樁後就不再向下挖了,直到現在江底下都有那樣的木樁。 http://www.BangNiShouji.com
繼續往前,導游帶領我們往魚嘴方向走去,途徑堰功道,它的兩側是十二位建造和保護過都江堰的功臣們的銅像。
我們一直從後向前走,不遠處就先看見了「寶瓶口」,寶瓶口把一座大山分成了兩部分,兩部分之間的水流向內江,另外多餘的水分流到了外江,成都市區的用水多半是內江的水。再向前走就是「飛沙堰」了,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內江經過了飛沙堰就很乾凈了。正在我感慨古人的偉大時,不知不覺地來到「魚嘴」了。因為它的前面像一個扁平的魚嘴,因此而得名魚嘴,就是在這個地方把岷江活生生分成了內江和外江。
這次去都江堰,我看到了華夏兒女的聰明才智。他們做了竹簍,將小的石塊捆在一起,增加重量,不至於被水沖走,像三角架的東西則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還有前面我說的把山一分為二,如果要把山慢慢的挖則需要挖很長的時間,但古人知道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先把石頭用火燒了,再立刻澆水,使石頭在迅速收縮時炸裂開來,變成了小石塊,不但方便搬運,而且更加省力,也節省了很多時間。
我真佩服李冰父子的毅力、決心和智慧,我們要學習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
⑦ 都江堰作文
都江堰是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位於成都的岷江上,是秦國時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一大早,我們成都出發,經過兩個小時的路程,就到了都江堰。當我們到達時,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細雨,雨中的都江堰另有一番美景,江面上水霧蒙蒙,就像一位披著紗巾的少女。一進大門,沿著石板路往裡走,路的兩邊立著各個時期修建、維護都江堰的功臣的雕像,有李冰、李二郎、諸葛亮。。。。。。走進陳列室,這里陳列著從兩千多年前到現在都江堰的各種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文物,並介紹了都江堰的三大神奇的三大工程:魚嘴、寶瓶口、飛沙堰。
走出陳列室,遠遠的就聽見轟隆隆的水流聲,順著台階登上亭子,就看到了「寶瓶口」。「寶瓶口」呈倒梯形,石壁上刻有觀察水位的「水則」,它是李冰帶領廣大民眾用了8年時間,用火燒、水澆、人橇的辦法,從堅硬的岩石上鑿開一個大口子,修建而成。它使從上游流下多餘的水從這里分流,減少了水災的發生。從上面往下看,它就像一個花瓶的口,因此就叫「寶瓶口」。
出了「寶瓶口」,經過一座橋,我們就到了「飛沙堰」,在古代「飛沙堰」是用籠篼卵石堆砌而成,現在已用混凝土築成,它主要功能是把從上游沖下來的沙石排走,它能排走的石頭最大能達到一噸左右,起到防洪排沙減災的作用。再往前走,就到了「魚嘴」,「魚嘴」是三大工程之首,它呈三角形,就像魚的嘴一樣,它也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分水堤,它把滔滔江水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站在「魚嘴」的前端,遠遠望去,洶涌的江水一瀉而下,經過「魚嘴」的分流後,水流就變得平穩和緩慢了。到這里,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全部游覽完了。三大工程相輔相成,密切配合,既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需要,又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洪災的威脅,成為古代世界史上科學治水的偉大創舉。
看著這么壯觀巨大的工程,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兩千多年前,全靠人們的雙手建造,這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幹。下午,我戀戀不舍離開了都江堰,路上我想:我們中華民族真不愧為一個有著燦爛文化遺產的偉大民族!
在5?12大地震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的7月20日的早晨,我們一家滿懷沉重的心情來到了震後的都江堰,那裡讓我感受到了地震對人們的危害有多麼大,給人們帶來的損失有多麼大,但這些都壓不垮我們四川人民的。
我在車上看見好多高樓大廈到處都是裂縫,甚至有些房子都倒塌了,變成了廢墟,人們在忙著清理廢墟,我還看見不少人還住在帳篷里,人們臉上少了很多笑容。我還聽一位買面的老闆說:「石油街那裡震得慘不忍睹,當時房子得搖晃聲、倒塌聲,人們的呼救聲、哭喊聲、呻吟聲……混成一片。」我可以想像地震當時的情形,我心裡好難受,我深深的感到自己生在成都的幸運。
不過還好的是都江堰古代水利遺址受到的影響還不是很大,還可以讓遊客領略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還有那裡的災民已經開始了生產自救,重建美好家園,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都江堰又將變成一座美麗的最佳旅遊城市。
您們好!
我是小導游——李隆方舟。今天,我帶大家參觀世界水利名都——都江堰。
在距天府明珠——成都約四十八公里的地方,座落著一座空氣清新、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古城——我的家鄉都江堰市。在都江堰市的城西,有座古老而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為民造福,排除洪災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多年以來,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
都江堰主要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引水口、飛沙溢洪道三個主要部份組成。它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應,渾然天成,巧奪天工。
當二千五百年前人們修築都江堰水利工程時,在岷江河的江心填築土石,築成分水堤,堤的前端是橢圓形的「魚嘴」形狀,人們叫它「魚嘴」,江流流過將奔騰而來的岷江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左邊是內江,右邊是外江。內江用於引流灌溉,外江為原始河床。在分水堤的中段,人們有竹籠裝石干砌卵石「榪槎」、「羊圈」為堰,修建了「飛沙堰」,在夏季讓多餘的洪水和大量泥沙自動排外江,這樣就能有效地控制內江的流量,即保證了灌溉,又避免了水患和泥沙的危害。
飛沙堰的下游是寶瓶口,寶瓶口是人工開鑿的一通山峽,當時那裡是一座山,在沒有炸葯的情況下李冰父子帶領人們靠用火柴將堅硬的子母礫岩燒燙,然後冷水澆潑,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岩石一點點鬆散,分裂剝落,經過長期的鑿掘,才打了引水通道「寶瓶口」。使玉壘山山腳的末端與母體分離,形成了著名的「離堆」。有了寶瓶口,玉壘山被一分為二,其間留出20米的入水口,內江水從百米之寬的河道通向寶瓶口,平水季節奔流而過,高峰時節則節節升高,不加節制的水流不斷上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會遭受洪澇災害。此間正是由於飛沙堰下寶瓶口的相互結合,洶涌的波濤將從飛沙堰溢出,成都平原從此以後既澆灌又安然無恙。
飛沙溢洪道的作用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緊急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巧妙地利用虎頭岩等的頂拖作用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以及重達數百公斤的巨石,從這里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後,成都平原從此不再受洪水之災,而且增加了農田灌溉面積,使之成為了稻穀飄香的天府之國。
2000多年前建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規模宏大,技術高超,是中華民族卓越的偉大創造,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璀燦明珠。我只有認真學習,不斷積累科學知識,接過李冰古老的水文化旗幟,去創造,去開拓!
女士們、先生們,剛才簡單地介紹了三大主體工程,現在請大家隨我前往天然氧吧——「都江堰」去吧!
⑧ 游都江堰 作文
暑假裡,媽媽帶我參觀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江上,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那天,天上的烏雲像染了墨汁的棉花一樣,過了一會兒,就下起了毛毛雨,蒙蒙細雨如絲絲銀發搖曳,像根根箏線抖動。但絲毫沒有淋濕我興奮而高興的心情。我們一進門就來到了觀瀾亭,登臨遠望,古堰雄姿盡收眼底;俯視腳下,江濤滾滾,直瀉寶瓶,全都江堰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的壯麗圖景。沿著觀瀾亭的攀梯向下走就來到了二王廟,二王廟古名「崇德廟」,建於公元494-498年,是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瞧,廟內梯回壁轉,亭殿交錯,飛檐疊閣,雄偉庄嚴。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大殿及後殿內有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廟內石壁還刻有李冰治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漫步其間,似入「先都」。參觀完二王廟,我們登上了全長約500米的安瀾鎖橋,安瀾索橋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一,又名「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索橋以混凝土樁以承托,用粗如碗口的鋼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我好不容易才過了使人心驚膽戰的安瀾鎖橋,來到了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先說說魚嘴吧,它如同一隻魚的嘴巴,聽導游說它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我們的祖先十分聰明,在流量小、用水緊張時,為了不讓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費,採用榪搓截流的辦法,把外江水截入內江,使內江灌區春耕用水更加可靠。在魚嘴下的長堤,即分內、外二江的堤叫金剛堤。堤下段與內江左岸虎頭岸相對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們往返於離堆公園與索橋之間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節這里浪花飛濺,是內江的泄洪道。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後又名「減水河」,它因具有泄洪排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飛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里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來到魚嘴的另一頭就是魚尾,斜對著的就是寶瓶口,它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取名為離堆
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廟伏龍觀。伏龍觀原是晉代為紀念青成隱士修的「范賢館」。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走進伏龍觀,只見伏龍觀三面懸絕,一面用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使伏龍觀顯得特別雄偉庄嚴。伏龍觀原有殿宇兩重,後因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伏龍觀中文物甚多。樹立在正殿中的東漢李冰圓雕石像,1974年遷建索橋時於三號橋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寬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石像冠冕長衣,手放在胸前,面含微笑,兩袖和衣襟上各有淺刻題記一行。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龍」;正殿右側豎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閘下開挖護灘時發現的。石像頭部已經被沖毀,背部沖蝕嚴重,專家推斷可能是李冰石像銘文中「三神石人」之一。正殿中的飛龍鐵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約千斤,上有八條飛龍和雲紋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精品。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些工程在我們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藏著極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它內含的系統在今天仍然是處在當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運用,然而這些科學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運用於實踐了。這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象徵,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時間不早了,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都江堰,都江堰――中華民族智慧文明、科學創造的結晶――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燦明珠。我想:在人類向21世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一定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
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廟伏龍觀。伏龍觀原是晉代為紀念青成隱士修的「范賢館」。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走進伏龍觀,只見伏龍觀三面懸絕,一面用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使伏龍觀顯得特別雄偉庄嚴。伏龍觀原有殿宇兩重,後因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伏龍觀中文物甚多。樹立在正殿中的東漢李冰圓雕石像,1974年遷建索橋時於三號橋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寬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石像冠冕長衣,手放在胸前,面含微笑,兩袖和衣襟上各有淺刻題記一行。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龍」;正殿右側豎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閘下開挖護灘時發現的。石像頭部已經被沖毀,背部沖蝕嚴重,專家推斷可能是李冰石像銘文中「三神石人」之一。正殿中的飛龍鐵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約千斤,上有八條飛龍和雲紋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精品。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些工程在我們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藏著極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它內含的系統在今天仍然是處在當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運用,然而這些科學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運用於實踐了。這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象徵,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時間不早了,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都江堰,都江堰――中華民族智慧文明、科學創造的結晶――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燦明珠。我想:在人類向21世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一定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
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廟伏龍觀。伏龍觀原是晉代為紀念青成隱士修的「范賢館」。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走進伏龍觀,只見伏龍觀三面懸絕,一面用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使伏龍觀顯得特別雄偉庄嚴。伏龍觀原有殿宇兩重,後因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伏龍觀中文物甚多。樹立在正殿中的東漢李冰圓雕石像,1974年遷建索橋時於三號橋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寬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石像冠冕長衣,手放在胸前,面含微笑,兩袖和衣襟上各有淺刻題記一行。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龍」;正殿右側豎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閘下開挖護灘時發現的。石像頭部已經被沖毀,背部沖蝕嚴重,專家推斷可能是李冰石像銘文中「三神石人」之一。正殿中的飛龍鐵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約千斤,上有八條飛龍和雲紋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精品。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些工程在我們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藏著極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它內含的系統在今天仍然是處在當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運用,然而這些科學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運用於實踐了。這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象徵,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時間不早了,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都江堰,都江堰――中華民族智慧文明、科學創造的結晶――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燦明珠。我想:在人類向21世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一定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