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玩四游 » 禮儀游園

禮儀游園

發布時間: 2021-02-11 20:21:28

㈠ 禮儀行為習慣有哪些方面

什麼叫禮儀?
「禮儀即教養」的含義,是指學習禮儀、運用禮儀,展示自己的良好修養。
禮儀的原則是什麼?
一是敬人的原則。尊敬他人,是人際交往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也是禮儀的核心。敬人的原則,就是要求在運用禮儀時,務必將對交往對象的恭敬與重視放在首位,切勿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二是自律的原則。自律,就是要克己,慎重;就是要在運用禮儀時,積極主動,自覺自願,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允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也不能人前人後不一樣,生人熟人面前不相同。三是適度的原則。運用禮儀,與做其他事情一樣,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應當牢記過猶不及。所謂適度,就是要求在運用禮儀時,既要掌握普遍規律,又要針對具體情況,認真得體,掌握分寸,不能做得過了頭,也不能做得不到位。四是真誠的原則。應用禮儀,必須誠心誠意,待人以誠。這樣去做,待人友好與敬意才易於為他人所接受。不允許在運用禮儀時逢場作戲,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投機取巧,做假騙人,這就是真誠的原則的含義。
行路有什麼規范?
出門行路,是人人每日不可缺少之事。從禮儀上講,行路時應遵守以下規范:在行路時,首先要遵守交通規則。橫過馬路時,要切記「紅燈停,綠燈行」,並且一定要走斑馬線,不要橫跨圍欄,橫越草坪。在行進中,不宜連奔帶跑,引發誤會,也不要走得太慢,阻擋他人。與他人同行時,應記住位次上的尊卑。並排行走時,以右為尊;一前一後行走時,以前為尊。不要忽略這一點。在狹窄之處行走時,若無急事,最好將外側讓出,以便有事者聲速通過,此刻還不宜多人並行或停下來交談。其次,在行路時,不要與人拉拉扯扯,勾肩搭背;也不要大吃大喝,或者吸煙,不要亂扔廢物;別人問路,應給予幫助。不要對路人指指點點;不要圍觀起鬨。
著裝有哪些守則?
根據禮儀規范,我們在著裝時如欲表現不俗,就必須恪守以下基本的著裝守則:守則之一,是要應己。每個人的年紀、性別、形體、職業、身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著裝時,必須首先考慮這一點,盡量使著裝為自己揚美顯善,避短藏掘,這就是應己的含義。守則之二,是要應制。所謂應制,是指著裝應當合乎規范,按部就班,遵循其固定的搭配、穿著之法,而不宜自行其事,為所欲為。例如,穿帶踏腳環的健美褲,就要配以中幫或高幫鞋,不然就會有礙觀瞻。守則之三,是要應事。應事,就是說著裝應依照具體場合的不同而加以區分。一般的規律是:在公務場合,著裝要傳統保守;在社交場合,著裝要時尚個性;在休閑場合,著裝要舒適自然。這些,均不宜輕易混淆。不然的話,即會為他人視為著裝不得體。
用餐有什麼禮節?
與他人一起用餐時,下述舉止動作不雅,理當禁止:一是不宜吃得響聲大作,「電閃雷鳴」。二是不宜亂吐廢物,唾液飛濺。三是不宜張口剔牙,捅來捅去。四是不宜寬衣解帶,脫鞋褪襪。五是不宜挑三揀四,挑肥揀瘦。六是不宜替人布菜,熱情過頭。七是不宜以酒灌人,出人洋相。八是不宜吐痰擤鼻,壞人食興。十一是不宜滿臉開花,吃相不雅。十二是不宜下手取食,起身夾菜。十三是不宜「品嘗」餐具,亂用餐具。十四是不宜與人搶菜,亂換位子。十五是不宜非議飯菜,為難主人。
做客有什麼禮節?
前往親朋好友居所做客,是一種必要的應酬,但是在做客時務必要謹記做客之道。若非要事,做客之前應與被拜訪者事先商定時間,並屆時如約而至。確定具體時間時,切記客隨主便,並且不要干擾主人的生活與休息。通常,不邀而於的不速之客是不受歡迎的。到達主人居所後,進門前應先按門鈴或是敲門,未經允許,切勿推門而入。進門後,必要時應脫下大衣、帽子、手套,並換拖鞋,然後在主人指定之處入座。見到主人的其他家人或朋友,應主動問候,不可不理。不要不拘小節,在主人家中亂逛、亂翻或亂動物品。在聊天時,應注意適可而止,一般一次做客的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若帶小孩去做客,應教導其懂禮貌、守規矩。
待客有什麼禮節?
待客是一門藝術,它要求講究禮貌,考慮周全,面面俱到。倘若待客稍有不恭,賓主雙方的關系就有可能因此受損。待客的主要禮節有:得悉客人將至,主人應先期作好必要的准備,如衣著正裝,修飾儀表,搞好衛生,備好茶水煙酒,預備飯菜,等等。不要客到以後,再去「臨陣磨槍」。客至後,主人應立即停止手中所做的事情,起身去門口歡迎。見面之初,主人應與客人握手,並致問候。接下來,應立即將客人讓入室內,並請其在上座就座。以茶水、飯菜待客,講究主隨客便,不要勉強。陪客人聊天,應主動選擇對方有興趣的話題。不要當面打瞌睡、看手錶,或表現不耐煩。客人辭行時,應一一與之握手道別,並送至門外。
如何稱呼才能得體?
在人際交往中,對他的稱呼必須得體,方才合乎禮節。欲使自己對他的稱呼合乎禮節,既要注意特定場合下的特殊要求,又要兼顧彼此之間的關系。對關系普通者,不宜直呼其姓名。對關系密切者,可不稱其姓而直呼其名,也可以在其姓氏前加以「老」或「小」相稱。但是,若非至交,一般不宜對他人直呼小名。在一般場合,對他人稱以「同志」、「先生」、「小姐」、「夫人」或職務,是允許的。對專家、學者,可稱「先生」或「老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不文雅、不文明的稱呼,如「哥們兒」、「姐們兒」、「老頭兒」、「老太太」;不要稱呼他人的綽號,也不要輕易稱呼他人為「師傅」、「朋友」、「伙計」。
握手有哪些要求?
握手,是國人所用最多的見面禮與告別禮。在握手時,請注意避免如下幾條禁忌:一忌不分順序。握手,講究以「尊者決定」來確定伸手的先後順序。即女士、長輩、老師、職位高者先伸出手來之後,男士、晚輩、學生、職位低者方可與之相握。客人來訪時,應由主人先伸手;客人告辭時,則應由客人先伸手。二忌心不在焉。在握手時,務必要雙目正視對方雙眼,以示專心致志。此刻左顧右盼,或者忙於招呼其他人,都是對握手對象的失敬。三忌用力不當。握手時用力過重,會弄疼對方;而用力過輕,則有敷衍了事之嫌。在握手時,用力要適當,不輕不重才好。四忌時間過長。與人握手,特別是與異性或初識之人握手,不宜過久,一般有3秒鍾左右即可。要不然,就會顯得熱情過頭,令人莫名其妙,甚至產生誤會。五忌用手不對。若非故友重逢,或表示慰問,不宜同時用自己的雙手去握別人的一隻手,尤其不可對異性採取此種「三明治式」的握手。另外,與國外穆斯林握手時勿用左手,因為後者認為左手不潔。六忌不摘手套。握手時依舊戴著手套,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所以握手前務必要摘下自己的手套。
如何名片交換?
交換名片,宜在與人初識之時進行。在交換名片時,應起身站立,雙手將名片遞交與人,同時還應口稱:「請指教」或「多多關照」。若同時與多人交換名片,要講究順序,或由近而遠,或由尊而卑,不可跳躍式進行。接過他人名片時,應畢恭畢敬,馬上說一聲「謝謝」,並要起立和使用雙手。如有可能,則接過名片後,首先要用約半分鍾左右的時間從頭至尾將它通讀一遍,以示敬重之心,切勿看也不看,亂扔亂塞。通常不宜向人索取名片。若確有必要,可先將本人名片遞上,以求「回報」;或者以委婉的語氣,如「以後怎樣向您請教」、「今後怎樣聯系」來暗示此意。不想給人名片,不宜直談,可告以「我沒有帶」或「用完了」,加以婉拒。
電話怎麼接法?
接聽電話,亦有禮規可循。在電話鈴響之後,應盡快接聽電話,盡量使鈴響不超過3遍,不要有意拖延,怠慢對方。拿起話筒後,不要開口便問「你是誰」,或「喂」個不停,而應當先向對方問好,隨後作一個自我介紹,以便對方確定有沒有打錯電話。萬一對方撥錯了號碼,不要責怪對方,或是一言不發,便掛斷電話。在通話時,遇有重要內容,可重復一次,必要時應當筆錄下來。需要代為找人,或代為轉告他人時,應盡力而為,熱情友好,不要一推了之,甚至惡語相加。從原則上來講,電話應由發話人掛斷,因此受話人不宜先放下話筒。若確有特殊原因由己方提議中斷通話,應說明原因,道歉,並在方便時主動與對方通話。
游園有哪些基本常識?
在周末或節假日,人們經常會去游園休閑。在游園時,應講究的禮貌有:有穿著打扮方面,應簡單樸素,不要西服革履,不必濃妝艷抹,不然既不方便,也會被人笑話。在游園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講究衛生,愛惜公物,保護環境,不要獨自前往禁行之處「探險」,不要攀岩上樹,不要隨地吐痰、亂扔煙頭、將瓜皮紙屑及食物信手亂扔,不要不講公德采折花卉、踐踏草壞,不要在建築物上亂刻、亂畫,也不要恫嚇、餵食動物。在游園時,不要因行為不檢點而令人側目。不要與戀人表現得過分親昵,不要圍觀、尾隨陌生之人,不要大聲喧嘩或亂放音樂,也不要與其他人發生糾紛。集體游園時,不要擅自離隊,讓同伴擔心。
怎樣做才能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見面要衣冠整潔,舉止大方;第一次談話要談吐文雅,彬彬有禮;第一次寫信要字跡端正,詞能達意;第一次約會要准時赴約,不失信用;第一次與人同餐要謙遜有禮,舉止有序;第一次登門拜訪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㈡ 如何教孩子游園禮儀

公園是供人們休息和娛樂的公關場所,無論春夏秋冬,都會有人道公園,進行活動和遊玩。在公園,人們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在公園里休息、娛樂和舉辦活動,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也正因為如此,講究游園禮儀也便成為人們的必修課。孩子,作為公園里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更有必要學習游園禮儀。但如何對孩子進行游園禮儀教育?這是幼兒園和家長所面臨的另一個新的課題,通過探索,以下方法可供家長參考。 一、事先做好准備 帶孩子游園,讓孩子做一個文明的的游園者,是每個家共同的心願,為了教給孩子恰當的游園禮儀,孩子可以在進園前,先給孩子講一個有關公園遊玩的故事。用比擬的手法,告訴孩子公園里的花草樹木也會像人一樣有生命,也怕疼。從而使孩子知道,在公園里遊玩的時候,是不能攀樹折枝、掐花摘果和踐踏草坪的。 二、和夥伴比賽 家長可以染孩子邀請夥伴一同去公園遊玩,並在進園前和孩子們講好游園時所應遵循的各項禮儀要求,對他們會進行比賽。在游園過程中,連個小朋友要相互監督,家長要公正評判,誰做得好就算誰贏,對於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家長應當給予適當的獎勵。 三、溫和懲罰法 四、學會表揚孩子 作為家長,指出並糾正孩子的錯誤固然重要,但是表揚和誇獎也同樣不可少。游園時,若孩子遵守了游園禮儀,家長應及時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在表揚方式上,應選擇精神鼓勵未主,入:你可以告訴孩子,今天游園時因為他那些方面表現得好而使你感到自豪等等。表揚孩子時,還得講究反方法,切記囫圇地大肆表揚,如不能只籠統地誇贊孩子"寶貝你今天真棒",而應詳細地告訴孩子他哪些行為做得好。這些,都有利於孩子正確行為的養成。 當然,在你要求孩子的時候,您應當首先自己要做到,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㈢ 我們學校要搞一個回憶童年的大型游園活動,我是禮儀協會的,要出一個活動,麻煩哪位高人教我寫下策劃書!

啊啊

㈣ 幼兒園禮儀三字歌詩朗誦教案

1、自我介紹 做介紹 要大方 口齒清 聲響亮 先名字 後年齡 讓對方 更知情 2、介紹他人 客人到 先問好 進門後 做介紹 先家人 後來客 按順序 不要錯 3、微笑 小朋友 有禮貌 見到人 微微笑 心情好 沒煩惱 這世界 多美妙 4、手勢語(認識基本手勢語) 手勢語 很重要 生活中 常見到 介紹人 指方向 用手掌 更像樣 5、手勢語(手勢語的妙用) 交通警 指交通 手勢語 各不同 聾啞人 用手語 須尊重 明事理 6、借物 借人物 須明求 經允諾 再拿走 使用完 按時還 道聲謝 借不難 7、還物 他人物 要愛護 按時還 不拖延 物歸還 表謝意 雙手遞 勿忘記 8、如何打斷他人講話 人交談 勿打斷 要安靜 不擾亂 有急事 欲表達 經允許 才講話 9、如何觀看他人的幼兒園活動 小朋友 做游戲 想觀看 旁邊站 不搗亂 不喧嘩 用心學 細觀察 10、如何參與他人的幼兒園活動 小朋友 做游戲 要參與 求同意 勤溝通 互幫助 多謙讓 好相處 1 1、如何擤鼻涕 小鼻子 要愛它 不玩弄 勿手挖 流鼻涕 輕輕擦 講清潔 人人誇 1 2、如何咳嗽 打哈欠 打噴嚏 咳嗽時 病菌多 用紙巾 把口遮 打哈欠 扭轉身 打噴嚏 避開人 1 3、愛護文具 小文具 要愛惜 小書包 裝整齊 不撕書 不咬筆 好孩子 能自理 1 4、鉛筆的使用 小鉛筆 自己削 講衛生 不能叼 學寫字 三指捏 身坐正 頭不斜 家庭禮儀 1 5、尊敬長輩(祝賀生日) 長輩歸 須問好 長輩忙 勿打擾 長輩倦 能自處 長輩壽 應恭祝 1 6、尊敬長輩(家長的小幫手) 父母病 要安慰 父母累 遞杯水 做家務 不推諉 父母愛 知回饋 1 7、出門 回家 離家前 整衣衫 道別後 門輕關 進家門 要問候 先換鞋 再洗手 公共場所禮儀 1 8、安全常識(安全滑冰) 溜冰場 勿沖撞 人擁擠 讓一旁 溜冰時 守規矩 禁止地 不能去 1 9、安全用電 電源座 照明燈 有危險 不要碰 小開關 輕開合 手若濕 切勿摸 節日禮儀 20、九月十日教師節 九月十 教師節 做賀卡 表感激 好老師 勿過勞 祝願您 身體好 2 1、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 共團圓 全家人 互祝願 品月餅 香又甜 賞月餅 情無限 2 2、十月一國慶節(國旗 國徽 國歌) 奏國歌 升國旗 應脫帽 要敬禮 唱國歌 須肅立 愛祖國 要牢記 禮儀教育(第四冊) 基本禮儀 1、著裝(漂亮寶寶) 穿衣服 稍稍大 紐必扣 鏈要拉 常換衣 勤清洗 干凈裝 更神氣 2、著裝(系鞋帶) 穿鞋子 選大小 不寬大 不夾腳 帶系好 鞋不掉 跑和跳 不摔倒 3、愛護眼睛(用眼衛生) 愛眼睛 很重要 讀和看 應坐好 選位置 找距離 不超時 勤休息 4、愛護眼睛(書寫習慣) 讀和寫 坐姿端 光不強 也不暗 眼疲勞 要遠眺 定時間 做眼操 5、待客(接待客人) 客人到 起身迎 引入座 茶水敬 初相識 做介紹 帶尊稱 有禮貌 6、待客(不影響客人) 大人談 應安靜 若游戲 動作輕 客人走 說再見 客走遠 門輕關 7、待客(接待小客人) 小客人 不怠慢 熱心陪 誠相伴 同游戲 懂謙讓 好玩具 能共享 家庭禮儀 8、拜訪做客 做客前 約在先 說人數 定時間 如約至 勿早晚 小禮品 人喜歡 入座後 坐相端 主人物 不亂翻 主人忙 要適時 先致謝 再告辭 公共場所禮儀 9、在外用餐(入座) 外用餐 靜等待 不忙坐 聽安排 有主次 分長幼 長者先 我在後 10、在外用餐(用餐) 外用餐 心不急 盤和碗 放整齊 出和入 動作輕 需服務 先說請 1 1、在外用餐(餐後) 外用餐 有禮貌 長輩在 不急躁 安靜吃 話勿多 都吃完 再離桌 1 2、游園(逛公園) 公園里 不亂跑 愛環境 護花草 夠身高 要買票 丟垃圾 類分好 1 3、游園(不隨便喂小動物) 小動物 有習性 亂吃食 會得病 不投食 講文明 他人喂 我提醒 1 4、游園(不隨便觸摸小動物) 看動物 有危險 遠處站 才安全 不撫摸 不戲弄 對動物 要尊重 1 5、不隨地吐痰 小病菌 四處竄 亂吐痰 易傳染 要吐痰 紙包嚴 講衛生 好習慣 1 6、安全常識(遇火災) 遇火災 要鎮靜 先逃離 再報警 報地址 講火情 不慌亂 口齒清

㈤ 幼兒園公共場所禮儀游園不隨便觸摸小動物

1.讓幼兒知道隨便喂動物、撫摸動物會給動物帶來危害。
2.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意識。
核心要素:版小動物 有習性權 亂吃食 會得病 不投食 講文明 遊人喂 應提醒活動准備:1.手偶:猴子,獸醫頭飾,零食2.背包,食物,葯箱,注射器基本過程:

㈥ 冬至日適合玩些什麼樣的游園活動呢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編輯本段]臘八節傳說
臘八節,民間大都流行喝臘八粥。關於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
一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一說,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說,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一說,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裡斷炊了,那小夥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裡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說,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還有一說,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節習俗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 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 、司嗇神後稷 、農神田官之神 、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 、貓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溝 、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編輯本段]臘八節食俗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以下列舉幾種有名的配方:

《雞肋篇》所記配方:「寧州(今遼寧復縣一帶)臘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於上以林栗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
《金瓶梅》所記配方:「(蘇周)粳米投著各樣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兒。」
《明宮史》所記配方:「(明宮內)前幾日將紅棗搗破泡湯,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於佛聖前,並於房牖、園樹、 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
《清嘉錄》所記配方:「(蘇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調之臘八粥;或有債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紅樓夢》所記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種菜果(紅棗、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江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技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芸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河北臘八粥製作方法:將大白雲豆提前(最好頭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去綠色芯,同白雲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鍾,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鍾,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後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
從營養功效看,臘八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之功,並有禦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補佳品,故能傳承百代而不衰。
臘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准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裡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過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口感較差,尤其是熏醋,略帶糊味,也許這正是它的特色,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粥選料有講究
如今超市裡有配好了的臘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身體狀況選擇臘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臘八粥會獨具特色。
「臘八粥」的主要原料為谷類,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臟、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溫脾益氣的作用,適於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對於虛寒泄利、虛煩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濕的功能,經常食用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纖維的薏米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類是「臘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黃豆、赤小豆。黃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營養十分豐富,並且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種惡性腫瘤、預防骨質疏鬆等多種保健功能。赤小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中醫認為本品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消腫之功,對於脾虛腹瀉以及水腫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不可小看「臘八粥」中果仁的食療作用,花生和核桃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長生果」的美稱,具有潤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種功能。核桃仁具有補腎納氣、益智健腦、強筋壯骨的作用,還能夠增進食慾、烏須生發,核桃仁中所含的維生素E更是醫葯學界公認的抗衰老葯物。
如果在「臘八粥」內再加羊肉、狗肉、雞肉等,就更使臘八粥營養滋補價值倍增。對於高血壓患者,不妨在粥里加點白蘿卜、芹菜,對於經常失眠的患者,如果在粥里加點龍眼肉、酸棗仁將會起到很好的養心安神的作用,何首烏、枸杞子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對血脂也有輔助的調節作用,是老年人的食療佳品。燕麥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的作用,食用燕麥後可減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麥後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對於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並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點燕麥。大棗也是一種益氣養血、健脾的食療佳品,對脾胃虛弱、血虛萎黃和肺虛咳嗽等症有一定療效。
[編輯本段]臘八節詩話
臘八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爭相詠頌臘八節,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顧夢游——《臘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
只應水月無新恨,且喜雲山來故人。
晴臘無如今日好,閑游同是再生身。
自傷白發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晉·裴秀——《大臘》
晉時河東聞喜人裴秀,由魏仕晉,不覺又到歲終臘日,提筆揮毫寫出《大臘》詩一首:「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穆穆我後,務蕾蒸黎。宣力菑畝,沾體暴肌。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餚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游,享壽萬年。」詩中描述了古代臘祭時,祭祀百神,向百神報告「年豐物阜」的好年景,感謝百神保佑萬事成功的場景。
北齊·魏收——《臘節》
詩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寫出了寒凝大地、數九隆冬時節,人們在桌上擺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謝百神的福佑,抒發久已宿居於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臘日》
詩曰:「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葯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溫暖離人還很遙遠。而當年臘日氣候溫和,冰凍全消。詩人高興之餘准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但此時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對他的恩澤,不能隨便走開。
宋·陸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詩曰:「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葯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詩中寫道,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里草煙漠漠,野河邊有許多牛經過的痕跡。臘日里人們互贈、食用著佛粥(即臘八粥),更感覺到清新的氣息。
清·李福——《臘八粥》
清代《清嘉錄》引用了李福的《臘八粥》一詩:「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飢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此景望見之,令我心凄惻。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吾佛好施捨,君子貴周急。願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去虛莫償,嗟嘆復何益。安得布地金,憑杖大慈力。倦然對是的,趾望丞民粒。」這首詩詳盡地描述了臘八粥的起源和製作方法,同時還反映了舊時荒政歉收、百姓飢餓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內容極為深刻。
清·道光帝——《臘八粥》
清代,朝廷於臘八這天,有賜粥的風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詩《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以想見,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臘八》
詩曰:「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詩中描寫道,臘八一到,民間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粥吃,而朝廷乃當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宮煮粥奉佛並賜大臣、諸王、宮妃等。據文獻記載,清代雍和宮有四口煮粥的大鍋,鍋最大的直徑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數擔。熬粥時,第一鍋粥是奉佛的,第二鍋粥是賜給太後和帝後家眷的,第三鍋粥是賜給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鍋粥是賜給喇嘛的。
[編輯本段]臘八節民風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歷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歷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
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也演繹出許多有趣的典故。據傳為了感念佛祖臘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侶在這一天集會紀念、誦經演法。並把從八方化緣來的米、麥、豆、谷雜糧,及採集的棗、栗、核桃等乾果匯集在一起,用大鍋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後眾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進香者,寺院以粥施捨。後來此舉逐漸成為善事,被流傳至今。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種活動由寺院傳到世俗民間,熬「臘八粥」漸漸演變成民俗習慣。到了宋代,「臘八粥」廣泛盛行。不論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並合家團聚共用,或饋贈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臘八節」不僅成為民間重要傳統節日,喝「臘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傳下來

㈦ 請問禮儀教育里的公共場所禮儀:游園《不隨便觸摸小動物》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隨便喂動物會給動物帶來危害。
2.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意識。
核心要素:小動物 有習性 亂吃食 會得病 不投食 講文明 遊人喂 應提醒活動准備:1.手偶:猴子,獸醫頭飾,零食2.背包,食物,葯箱,注射器基本過程:
(一)導入活動:
通過提問導入活動主題:
1.「我們去動物園的時候,可以不經過飼養員的允許,隨便喂小動物嗎?」
2.「你知道動物園里小動物們吃的食物,是由誰提供的嗎?」
3.「你在動物園,見過飼養員喂小動物嗎?你知道小動物們都愛吃什麼東西嗎?"(二)關鍵步驟」
1.由老師進行手偶表演《小猴子生病了》,請小朋友們仔細觀看。
有一隻小猴子正在「猴山」上玩耍,瞧!它玩得可高興了!這時,有一個背著大背包的小朋友來到「猴山」,他背包里裝著的都是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他要把他包里的食物全部喂給猴子吃。貪吃的小猴子果真吃了小朋友帶來的食物,可是,沒過多久,小猴子就捂著肚子呻吟起來,這可嚇壞了餵食的小朋友,他慌忙喊來獸醫給猴子看病。醫生檢查發現,小猴子由於吃了很多不該吃的東西,所以引發了腸胃炎。獸醫馬上給小猴子進行治療,可憐的小猴子又是打針又是吃葯,過了好幾天才又變得健康起來。
2.看完表演後向幼兒提問:「小猴子為什麼會肚子疼?」「那個喂猴子的小朋友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不能隨便給小動物餵食?」
(三)表演後與幼兒團討:
1.如果爸爸媽媽帶你去動物園的話,你會私自喂小動物嗎?為什麼?
2.如果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用自己的食物喂小動物,你會怎樣做呢?
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排練情景劇「小猴子生病了」,通過表演情景劇,加深幼兒對「不隨便餵食小動物」這一規則的理解。
家園互動:
1 .家長在帶幼兒到動物園遊玩時,應隨時引導幼兒不亂喂小動物。
2.家長應向幼兒介紹園中的各種規定,做到文明觀賞動物。
注意事項:
不隨便喂小動物食品。

㈧ 現代交際禮儀的公共場所需要注意的禮儀

首先服裝整潔抄,女士保持面部清潔,男襲士注意修面(例如胡須,鼻毛),舉止不誇張,動作幅度適當。
然後看你出席的是怎樣的場所,日常性的室外沒有過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不為他人造成困擾為最低限度,其他得看你隨機應變了。室內的話,要注意說話的音量,特別是在周圍都很安靜的地方,一定不能大聲喧嘩,注意是否有禁止吸煙的標志,即使沒有,出於禮貌,也應該盡量去室外或專門區域吸煙以保持室內空氣質量。
若是會議型的交際,等級的體現就更為嚴格,要注意上下級的行為是否得體,握手上級先,交接名片下級先,國內以右為尊,國外以左為尊。
初次見面主動問好,自報姓名,看場合是否需要職業、職位或其他信息,要注意簡潔明了。注意長輩優先,上級優先,女士優先,盡量多地為他人提供方便。
其實禮儀是由內而外發散的,禮由心生,只要你對對方持有尊敬的態度,即使不知道很多禮儀規范也不會特別失態。

㈨ 春節傳統禮儀文化

中國人自古重時節,世代盛行。人們把對「家」、「人」的愛意傾注於許多禮節、儀式上的表達,春節更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節日。現在,我們雖然保留著許多春節的風俗習慣,但是其背後的含義和淵源卻常常被忽略或淡忘。作為擁有幾千年民族文化歷史的子孫,我們不應該只是繼承傳統行為,更應該把它背後的文化精髓發揚光大。

貼福的故事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牆壁和門楣上貼「福」字。在民間,關於貼福的傳說也有幾個有趣的版本,其中最早一種說法是與姜子牙相關。傳說當年姜太公封神的時候,他的老婆也前來討封。姜太公一身正氣,哪裡容得,便生氣地把他老婆封了一個「窮神」,並限制她不得到有「福」字人家去串門。封窮神這一天正是舊歲除夕。百姓知道了這個情節,於是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了「福」字,不讓窮神進家門。

而人們把「福」貼倒的習慣卻是來源於明朝朱元璋時期。當年太祖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不識字的把「福」貼倒了。皇帝知道後大怒,馬皇後息事寧人編造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頓時氣消。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這樣的傳說讓百姓十分樂於接受,每當貼倒福時,都會歡喜地念叨著「福到了,福到了!」,將各種朴實而美好的願望傾注其間。

剪紙的淵源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自古以來,剪紙與立春這個節令,就有著密切的關系。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在詩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綠為人起晉風」。詩中的「荊俗」、「晉風」就點明了這種風氣。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剪紙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春節氣氛,更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春節裝點得紅火富麗,因此被人們代代相傳下來。

風車的傳說

在港澳粵閩地區,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插上風車,寄予「風車一轉,新年轉運」的美好祝願。這個有趣的春節風俗,其實來源於一個歷史傳說。

相傳在戰火連連的唐末,黃巢騎著馬巡視河套棧道時,發現一個老婦人身背著一個數歲的男孩艱難行走,將一個不滿歲的女童拖在地上爬行。黃巢見此景非常的不悅,拍馬趕到跟前,舉起斬馬大刀,怒目而視,呼日:「你這老婦,將壯童背在身上,而無齒女娃卻要膝行,分明是你重男輕女,如此勢力,為何苟活於世。」剛想手起刀落,只聽見那老婦人含著熱淚喃喃的說「這爬著女娃是我的孫女,而這背著男童是我鄰居的孩子,他的父親戰死了,母親身亡!他們家就省這一獨苗了,我要好好的照顧這孩子,不能讓這一脈香火也斷了!」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下馬親手做個風車交給老婦人:「只要這個風車一轉,就沒有人再敢驚擾與禍害你們了」。從此黃巢的大軍多了一個新規矩,只要聽到風車轉動的聲音就得迴避。時過境遷,唯有風車聲依然,從此人們便有了一個信:風車一轉,新的一年裡就要轉運了,風車聲一響,鬼神也要敬三分。

利是的由來

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它的由來有個典故。「利市」一詞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因此,「利是」有好運的意義,「派利是」則是送吉利、送好運。清朝前仍未有利是封,每逢佳節,人們要用一大張紅紙裁成小方塊,然後把銅錢包在紅紙里,封成利是,所以到了今天還是有很多老人家以「紅紙」作為「利是」的代名詞。第一代的利是封在印刷技術普及後才開始面世,當時的利是封是用紅紙印上黃色油墨,趁油墨未乾時再髹上金粉,看起來就像在紅紙上印上金字一樣。

隨著物質的豐富,「利是」的吉祥如意不僅用於利是封設計,還用於春節食品的包裝。以大紅色為底,金色「利是」為主要字樣的嘉頓利是糖包裝設計,也正延續了這一傳統,並因其吉利的意頭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糖果。

送禮的習俗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推崇禮尚往來。人們習慣以各種儀式表達互相間的尊重和情感交流,以送禮來送福。因此,春節的送禮走訪也成為了人們過年時不可缺少的重要傳統習俗之一。無論是在經濟剛剛起步,物質貧乏的年代,還是經濟高速發展,物質豐富的當今,送禮走訪,都是人們對親朋好友表達關愛的一貫方式。如何才能送出自己的心意和祝福呢?這個困擾很多送禮者的問題,其實答案很簡單,正如嘉頓所倡導的「新送禮主義」:送禮不求貴重,只重心意,花點心思,搭配一份充滿誠意的禮品,才是最令人感動的禮物。

今年是龍年春節,對於「龍的傳人」的中國人來說,2012年的新春更加意義非凡。為此,嘉頓正醞釀著一系列以春節傳統風俗為主題的新春社區游園活動,通過紅福剪紙,糖紙風車,夾利是糖等傳統習俗,希望讓市民一起體現傳統的習俗文化,更深刻領略其中的意義,讓這些優良的傳統風俗代代相承,發揚光大。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