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玩四游 » 東陡溝游園

東陡溝游園

發布時間: 2021-02-16 08:21:38

① 滿族白姓尋根

滿族姓氏的由來
岫岩滿族的祖籍多居長白山一帶,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在八旗當差。初駐興京(今新賓),後進駐盛京(今沈陽),再遷居北京,康熙年間拔還盛京,再拔來岫岩駐防。還有一部分原住烏拉(今吉林市),1678年(康熙十七年)經議政王大臣奏准,兵丁眷屬萬餘人移駐盛京,編入各「牛錄」(八旗的基層組織)當差,後又拔往各城,附入八旗,來至岫岩。
姓氏,滿語稱「哈拉」。滿族的姓氏歷史悠久,共有697個。滿族多以部落和所居住的地理環境特徵為其姓氏,其姓氏為多音節。入關後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將原來的多音節姓氏簡化為單音節漢字姓氏。冠以漢字姓氏的多取原姓氏的第一個音節為姓。如原姓赫舍里氏改姓赫、何;富察氏改姓富、傅;佟佳氏改隆佟;馬佳氏改姓馬;奇德里氏改姓齊;烏扎拉氏改姓吳。有的取譯音諧音為姓,如他塔拉切音為唐;瓜爾佳切音為關;棟鄂氏切音為董。有的取譯意之音為姓,如易察漢譯意為羊,諧音楊姓。也有的取譯音為姓,如愛新譯意為金,則以金為其姓。

滿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鄉曹氏(索綽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安祭祀時供五個香碟,族人自行斷定,並無其他依據。其他姓氏的幾道溝之說,也同此)鑲紅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松吾突,為一等輕車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拔入岫岩防禦。曹氏行輩由排列為二十八字詩:「松舒坦哈滿額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華寶、德盛材奎鳳圖斌」。
哨子河鄉汪氏(完顏氏)。鑲藍旗,完顏部後裔。祖先曾在鐵嶺范河南居住。來岫後先擇城南藍旗營居住多年,後移居城東南陡溝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後落戶於哨子河西藍旗屯,子孫世居。自第八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國慶昭文運、延鴻景福長」。
哨子鄉白氏。正黃旗。京始祖崇厄力,為護軍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駐防來岫岩。自第十二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國錫恩承厚、家興慶有餘、平安生盛世、作善學古人」。
哨子河鄉趙氏。長白山四道溝人,正黃旗。初來落戶在岫岩鎮。
大房身鄉蔡氏(薩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拔至鳳凰城駐防,鑲藍旗。
紅旗營子鄉傅氏(富察氏)。長白山二道溝人,正紅旗。始祖三泰為京都文職筆貼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駐開原,同年又拔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輩二十字詩為:「文景德貴(瑞)延、紹興繼世長、承伯顯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達碑鎮趙氏(伊爾根覺羅氏)。長白山六道溝人,鑲黃旗。初來落戶在雅河,又從雅河分到前營鎮燕窩一支,庄河一支,哈達碑鎮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買地落戶的。
哈達碑鎮滿氏。白長山三道溝人,鑲藍旗。從長白山出山時弟兄五個,來岫岩兩個,一支落戶到哈達碑鎮滿家堡子,另一支落戶到哈達碑鎮溝湯。
湯溝鎮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為族大分康、赫、張三姓。康姓為正黃旗,赫、張兩婚為正白旗。自1877年(光緒三年)訂下行輩排二十字詩為:「德承吉林貫崇榮、英明景令樂輔清、忠良維國家全志、世守純貞保泰平」。
偏嶺鎮關氏(瓜爾佳氏)。原居長白山西東北渾河。1651年(順治八年)由北京拔至岫岩。1924年(民國十二年)冬,編行輩排十四字詩為:「雙安永慶德增久、先世昌榮福臨長」。
楊家堡鎮楊氏(易穆查氏)。遼東舊族,渤海國後裔,正黃旗。三世祖黑色攜侄子黃行來岫岩,住在縣城西門里道北。
楊家堡鎮齊氏(易塔喇氏)。齊氏祖居北京巴顏洛豆籽胡同,鑲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拔岫岩駐防,來三大支。行輩排四十字詩為:「○○永○○、保恩常貴慶、○○英奎景、祥振廣運恆、○端有吉肇、鵬興萬事隆、○惠忠臣喜、進仁國安平」(○為譜書上字跡辨認不清)。
興隆鎮趙氏(伊爾根覺羅氏)。正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駐防來岫岩,擇大、小虎嶺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輩二十字詩為:「致仁作祥運、雲和景毓隆、學清俊錫慶、天泰啟文明」。
興隆鎮趙氏。先人多爾袞。有一支到開原,又從開原來岫。
興隆鎮費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黃旗、鑲紅旗說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熱河,雍正年間來岫岩,佔地娘娘溝。
興隆鎮田氏。祖居長白山都市口,正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到岫岩,落在娘娘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買費錯土地,落在興隆娘娘溝。
蘇子溝鎮王氏。鑲蘇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拔入岫岩,充當甲兵。生子六人。長子安索住,居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黃旗溝東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黃旗溝後房子墳塋等處。四子朱林太,居城北興隆溝處,後移居遠方,無從稽考。五子吾蘭泰,居城北黃旗溝西街。六子寧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邊。自京始祖行輩排三十字詩為:「達平太阿那、士德魁貴升、成潤椿勛桂、銘清樹煥坤、錫泉梅炳塏、均溥榮培」。
岫岩鎮唐氏(他塔喇氏)。長白山八木地人,正藍旗。其先祖世襲五品,敕封雲騎尉,京始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廠,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岫岩駐防。
朝陽鄉吳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黃旗。自第十代行輩二十字詩為:「國庚文明世、佩光富貴榮、崇興秉正、永慶和顯同」。
朝陽鄉魯氏。長白山三道溝人,正白旗。
嶺溝鄉趙氏。長白長五道溝人,正黃旗。一支在北京,一支來岫岩。自民國年間行輩排二十字詩為:「福臨慶玉廣、德富山城多、文武雙連貴、吉祥永志和」。
新甸鎮石氏(石馬拉氏)。鑲藍旗。因拔兵駐防岫岩。行輩排四十字詩為:「那花躍金永、玉金寶連成、丕生日景運、富貴大文明、廣福共長有、魁中得之榮、尚林正可慶、吉兆有光庭」。
新甸鎮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長白山二道溝。
雅河鄉洪氏。正藍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岩駐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溝的蕎麥溝,後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鄉巴氏(阿爾巴氏)。正藍旗。
紅旗營子鄉於氏(巴顏氏)。正白旗,長白山三道溝人。先祖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戰而京,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辭官帶領族人來岫。早先居住在興隆,取地名巴顏克拉屯(今地名不可考)。後來族人大部遷往紅旗營子,定居於家堡。
紅旗營子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拔兵岫岩駐防。自第八輩二十字詩為:「文景安鍾毓、恆成錫國良、善存應貴水、德廣世紹長」。
紅旗營子鄉關氏(瓜爾佳氏)。長白山六道溝人,鑲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戶哈達碑徐家堡。行輩排16字詩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遠隆昌」。
大營鎮何氏。長白山頭道溝人,正藍旗。
大營鎮溫氏。長白山七道溝人,正藍旗。
龍潭鎮白氏(齊義氏)。長白山二道溝人,正白旗。
湯溝鎮沈氏(愛新覺羅氏)。鑲黃旗,長白山四道溝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戶於東大營子,後移居湯溝東虎溝(今東興村)。行輩排10字詩為:「世志萬鳳德、吉慶福常春」。
哈達啤鎮張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紅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來岫岩後也建一四面井。
前營鎮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鑲黃旗。
前營鎮佟氏。長白山五道溝人,正白旗。
前營鎮聞氏。正白旗。來岫先落戶仙人嘴,後移居聞家溝。

② 王姓和左姓在滿族八旗中是哪個旗的姓氏

[王] 老姓包括:完顏氏、伊喇氏、王佳氏、愛新覺羅氏,以及加入滿族的王氏(回漢族)、答蒙八旗的博爾吉津氏、博爾濟吉特氏、旺吉氏、旺古爾沁氏、卓克氏等。 完顏氏 八旗都有,但大多是分布在鑲紅旗,其次就是鑲藍旗和正白旗,其他旗分較少。 愛新覺羅氏各旗都有。 王佳氏是由漢姓抬旗後改隸(如咸同年間的大學士官文)。 清滿洲八旗姓哈斯虎氏,後改為左姓;裕固族綽羅斯氏,漢姓為左;

③ 洛陽保衛戰的洛陽的淪陷

河南會戰開始,國民黨軍主力已棄洛陽西逃,河南守軍群龍無首。1944年4月18日,日軍自中牟渡過黃泛區西犯,22日攻陷鄭州。日軍分兩路進攻,一路日軍從平漢鐵路南犯,佔領許昌,另一路日軍沿隴海鐵路向西。西路日軍渡過汜水後,受阻於虎牢關,遂向南進犯,佔領密縣、登封。5月1日,日軍陷禹縣,次日陷郟縣,3日陷臨汝。日軍由機動步兵第3聯隊、坦克第13聯隊和機動炮兵第3聯隊一個大隊組成的龍門支隊,沿臨汝到洛陽的公路向龍門逼近,5月5日到達洛陽龍門。在這里與駐守的國民黨新6師、暫第14軍所屬第83師、85師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5月7日晨,龍門東山最高峰被敵佔領,83師、85師撤到龍門伊河兩岸,龍門陣地被敵沖破。
此時,守衛洛陽的是武庭麟將軍領導的15軍和94師。武庭麟是伊川人,副軍長姚北辰是洛陽縣人,所領15軍官兵多為豫西人。因此,這支軍隊不願看到家鄉的淪陷,保家衛國的激情高漲,武庭麟號召大家要抱定「殺身成仁」的決心。5月7日下午2時,15軍接到14集團軍命令:一、著15軍軍長武庭麟統一指揮94師擔任洛陽之守備;二、著94師死守洛陽城,15軍即佔領洛陽外圍既設陣地,協同94師固守洛陽10至15日。
15軍接受固守洛陽的任務後,立即對洛陽的布防進行研究。洛陽周圍原有陣地是按12個團的兵力構築的,而目前全軍只有7個團(15軍4個團,94師3個團),兵力嚴重不足。經過研究,決定把整個陣地劃分為西工、邙嶺、城廂3個地區加以固守。接受命令的當天,軍部即給所屬各部隊下達命令:一、94師擔任城廂區之守備,並另派一部佔領唐灣、東馬坡之前進陣地;二、64師擔任西工區之守備,並派一部佔領興隆寨之前沿陣地;三、65師擔任邙嶺之守備,並別派一部佔領破陵冢、前後李村、蔣溝之前沿陣地。軍直屬炮兵營附野炮第3連在岳村、葛家嶺、上清宮、庄王山、史家溝地區佔領陣地。炮兵的火力配備必須能向十里鋪、後海資、北陳庄、石碑凹、三山村、聶灣、安樂窩地區射擊,特別強調要把主火力指向聶灣、東陡溝到三山村方面。
各部隊接到命令立即行動,8日拂曉已全部到達新的防區,進入陣地,構築、加固工事,進行戰前准備。
同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電令武庭麟為洛陽警備區司令。 13日,敵人已攻佔了周公廟。西工陣地放棄後,重新調整了64師與65師的防地。64師主要防守邙山南麓史家屯經苗溝、燒溝到城西北角關帝廟一線,65師主要防守邙山望朝嶺、營庄、上清宮、庄王山、後洞一線。他們利用邙嶺的梯田斜坡、懸崖壕溝及各村民房修成槍眼,用混凝土和磚石修築隱蔽火力點,以散兵壕和交通溝把各個火力點連接起來。在火力點外面架設鐵絲網,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設地雷。15軍的兩個師憑借這些半永久性工事迎擊敵人,固守邙嶺,與敵逐村逐地進行爭奪,多次進行白刃格鬥。5月22日,敵以63師團、坦克第3師團、騎兵旅團及野添兵團等數倍於我守軍的兵力猛攻洛陽。當日午後,飛機給15軍投送蔣介石20日手令:「著仍固守洛陽,勿輕信謠言,至遲一星期,我必負責督飭陸空軍增援洛陽。」根據這一命令,15軍再次變更部署,除東、西車站各置有力一部保持據點外,該軍主力全部撤入城內,與94師合力守衛城廂。但是,蔣鼎文、劉峙抗拒執行馳援洛陽的命令。
城廂是洛陽的最後支撐點,也是洛陽保衛戰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為了便於守城,洛陽城外挖有寬約6米、深7米至8米的城壕,壕內引來流水,形成一條人工護城河。城區各街巷挖有寬、深各2米的壕溝,壕溝上邊再以麻袋、沙土或磚石堆積成高1.5米,寬1米的牆壁。22日夜15軍撤入城區後,23日即對城廂的防區重新調整。94師守東半城、東車站與南北大街,64師守西門、西南隅、集道街、幸福街、古香巷和河洛中學後巷至南城基;65師守西車站及西北隅。軍部設在義勇街,指揮所在寶城銀樓。64師師部在西南隅,65師師部在復旦中學。 在保衛洛陽的整個戰斗中,共斃敵2萬餘人,我軍陣亡1萬餘人,受傷被俘三千餘人。突圍後,我軍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洛陽民眾在日軍的轟炸中被炸死近萬人。

④ 滿族人 姓王 原住西三旗 ..是哪八旗的

王姓應該是鑲黃旗吧!岫岩滿族的祖籍多居長白山一帶,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在八旗當差。初駐興京(今新賓),後進駐盛京(今沈陽),再遷居北京,康熙年間拔還盛京,再拔來岫岩駐防。還有一部分原住烏拉(今吉林市),1678年(康熙十七年)經議政王大臣奏准,兵丁眷屬萬餘人移駐盛京,編入各「牛錄」(八旗的基層組織)當差,後又拔往各城,附入八旗,來至岫岩。滿族八旗姓氏及分布:哨子河鄉曹氏(索綽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安祭祀時供五個香碟,族人自行斷定,並無其他依據。其他姓氏的幾道溝之說,也同此)鑲紅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松吾突,為一等輕車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拔入岫岩防禦。曹氏行輩由排列為二十八字詩:「松舒坦哈滿額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華寶、德盛材奎鳳圖斌」。哨子河鄉汪氏(完顏氏)。鑲藍旗,完顏部後人,大金苗裔,京始祖吾蘭泰,祖先曾在鐵嶺范河南居住。1687(康熙二十六年)自北京拔入岫岩防禦,先擇城南藍旗營居住多年,後移居城東南陡溝子、孤家子,最後落戶於哨子河西藍旗屯,子孫世居。自第八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國慶昭文運、延鴻景福長」。哨子鄉白氏。正黃旗。京始祖崇厄力,為護軍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駐防來岫岩。自第十二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國錫恩承厚、家興慶有餘、平安生盛世、作善學古人」。哨子河鄉趙氏。長白山四道溝人,正黃旗。初來落戶在岫岩鎮。大房身鄉蔡氏(薩嘛喇氏)。鑲藍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拔至鳳凰城駐防。紅旗營子鄉傅氏(富察氏)。長白山二道溝人,正紅旗。始祖三泰為京都文職筆貼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駐開原,同年又拔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輩二十字詩為:「文景德貴(瑞)延、紹興繼世長、承伯顯耀作、肇起振春光」。哈達碑鎮趙氏(伊爾根覺羅氏)。長白山六道溝人,鑲黃旗。初來落戶在雅河,又從雅河分到前營鎮燕窩一支,庄河一支,哈達碑鎮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買地落戶的。哈達碑鎮滿氏。白長山三道溝人,鑲藍旗。從長白山出山時弟兄五個,來岫岩兩個,一支落戶到哈達碑鎮滿家堡子,另一支落戶到哈達碑鎮溝湯。湯溝鎮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為族大分康、赫、張三姓。康姓為正黃旗,赫、張姓為正白旗。自1877年(光緒三年)訂下行輩排二十字詩為:「德承吉林貫崇榮、英明景令樂輔清、忠良維國家全志、世守純貞保泰平」。偏嶺鎮關氏(瓜爾佳氏)。原居長白山西東北渾河。1651年(順治八年)由北京拔至岫岩。1924年(民國十二年)冬,編行輩排十四字詩為:「雙安永慶德增久、先世昌榮福臨長」。楊家堡鎮楊氏(易穆查氏)。遼東舊族,渤海國後裔,正黃旗。三世祖黑色攜侄子黃行來岫岩,住在縣城西門里道北。楊家堡鎮齊氏(易塔喇氏)。齊氏祖居北京巴顏洛豆籽胡同,鑲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拔岫岩駐防,來三大支。行輩排四十字詩為:「○○永○○、保恩常貴慶、○○英奎景、祥振廣運恆、○端有吉肇、鵬興萬事隆、○惠忠臣喜、進仁國安平」(○為譜書上字跡辨認不清)。興隆鎮趙氏(伊爾根覺羅氏)。正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駐防來岫岩,擇大、小虎嶺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輩二十字詩為:「致仁作祥運、雲和景毓隆、學清俊錫慶、天泰啟文明」。興隆鎮趙氏。先人多爾袞。有一支到開原,又從開原來岫。興隆鎮費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黃旗、鑲紅旗說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熱河,雍正年間來岫岩,佔地娘娘溝。興隆鎮田氏。祖居長白山都市口,正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到岫岩,落在娘娘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買費錯土地,落在興隆娘娘溝。蘇子溝鎮王氏。鑲?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拔入岫岩,充當甲兵。生子六人。長子安索住,居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黃旗溝東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黃旗溝後房子墳塋等處。四子朱林太,居城北興隆溝處,後移居遠方,無從稽考。五子吾蘭泰,居城北黃旗溝西街。六子寧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邊。自京始祖行輩排三十字詩為:「達平太阿那、士德魁貴升、成潤椿勛桂、銘清樹煥坤、錫泉梅炳塏、均溥榮培」。岫岩鎮唐氏(他塔喇氏)。長白山八木地人,正藍旗。其先祖世襲五品,敕封雲騎尉,京始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廠,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岫岩駐防。朝陽鄉吳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黃旗。自第十代行輩二十字詩為:「國庚文明世、佩光富貴榮、崇興秉正、永慶和顯同」。朝陽鄉魯氏。長白山三道溝人,正白旗。嶺溝鄉趙氏。長白山五道溝人,正黃旗。一支在北京,一支來岫岩。自民國年間行輩排二十字詩為:「福臨慶玉廣、德富山城多、文武雙連貴、吉祥永志和」。新甸鎮石氏(石馬拉氏)。鑲藍旗。因拔兵駐防岫岩。行輩排四十字詩為:「那花躍金永、玉金寶連成、丕生日景運、富貴大文明、廣福共長有、魁中得之榮、尚林正可慶、吉兆有光庭」。新甸鎮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長白山二道溝。雅河鄉洪氏。正藍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岩駐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溝的蕎麥溝,後移居洪家堡子。雅河鄉巴氏(阿爾巴氏)。正藍旗。紅旗營子鄉於氏(巴顏氏)。正白旗,長白山三道溝人。先祖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戰而京,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辭官帶領族人來岫。早先居住在興隆,取地名巴顏克拉屯(今地名不可考)。後來族人大部遷往紅旗營子,定居於家堡。紅旗營子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拔兵岫岩駐防。自第八輩二十字詩為:「文景安鍾毓、恆成錫國良、善存應貴水、德廣世紹長」。紅旗營子鄉關氏(瓜爾佳氏)。長白山六道溝人,鑲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戶哈達碑徐家堡。行輩排16字詩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遠隆昌」。大營鎮何氏。長白山頭道溝人,正藍旗。大營鎮溫氏。長白山七道溝人,正藍旗。龍潭鎮白氏(齊義氏)。長白山二道溝人,正白旗。湯溝鎮沈氏(愛新覺羅氏)。鑲黃旗,長白山四道溝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戶於東大營子,後移居湯溝東虎溝(今東興村)。行輩排10字詩為:「世志萬鳳德、吉慶福常春」。哈達啤鎮張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紅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來岫岩後也建一四面井。前營鎮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鑲黃旗。前營鎮佟氏。長白山五道溝人,正白旗。前營鎮聞氏。正白旗。來岫先落戶仙人嘴,後移居聞家溝。蒙古八旗姓氏及分布:蒙古八旗多為歸附滿族的蒙古人,康熙年間拔往盛京,後來拔往岫岩。哈達碑鎮李氏(李雅拉氏)。蒙古鑲紅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岩。先在奇鳳峪落腳(即現今哈達碑鎮徐家堡村九龍村民組)。後代長子適到湯池,次子、三子遷到李家堡一帶。自第七、八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雲廣承洪德、文林佐國良、本源多福實祿、蘭桂永吉祥」。哈達碑鎮謝氏(薩拉氏)。蒙古鑲藍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來到岫岩,兩支留在偏嶺,一支到謝家堡子。行輩十五字詩為:「阿坤成祥普、忠文延世勇、玉德慶春長」。前營子鎮張氏(治良匡氏)。嫡系蒙族。鑲黃旗。十三世祖伯爾格,通漢文,嫻武技,1741年(乾隆六年)任岫岩防禦使來岫岩。此外還有湯溝鎮卜氏,正黃旗;蘇子溝鎮何氏,鑲紅旗;大營鎮黃氏;朝陽鄉鄂氏、包氏、勤氏等。巴爾虎蒙古姓氏:清代分八旗,岫岩卻多巴爾虎旗,而成九旗,此事引起很多人注意。其實巴爾虎本附屬正黃旗,為蒙古人,在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奉旨適入岫岩,因獨立立署,而稱為巴爾虎旗。岫岩屬巴爾虎旗的姓氏有寇氏、白氏、石氏等。漢軍八旗姓氏及分布:漢人入旗籍者組成漢軍八旗。其來原來一為明代土著居民,先入盛京旗籍;二為1651年(順治八年)和1726年(雍正四年)岫岩開墾,准許外地遷入的漢族人報名領地入旗當差;三為三藩之亂被平定後,遷入的俘虜。據說這些俘虜先由雲南撥至山西小雲南(為紀念自己是雲南人,將在山西的居住地命名為小雲南),又從山西小雲南到山東,再從山東轉徙回來。漢軍八旗,較為集中的有哨子河鄉,聚居著張、鄧、楊、劉四個大家族。還有黃花甸鎮、三家子鎮、牧牛鄉的劉氏。其它滿族姓氏及分布:岫岩有許多滿族家族沒有記載屬於滿族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但大部分為滿族八旗。紅旗營子鄉唐氏。正紅旗,長白山五道溝人。康熙年間來岫,至今已10代以上。蘇子溝鎮戴氏。鑲白旗,原長白山二道溝人。始祖代敏,二世祖寶柱,三世祖色登阿,傳12代以上。蘇子溝鎮齊氏。鑲黃旗,長白山二道溝人。始祖穆常阿,二世祖者庫納,三世祖五林太、四世祖全保,全保生4子,傳至今13代以上。此地齊姓與朝陽鄉方家溝村齊家堡齊姓為同宗。蘇子溝鎮關氏。正白旗,原長白山蘇完部。於清太宗年間到盛京,後到鳳城駐防,落居古龍山,後來岫岩,下傳12代以上。蘇子溝鎮馬氏。鑲黃旗,長白山三道溝人。始祖達爾當阿,下傳12代以上,除蘇子溝一支外,大營子火石嶺還有一支。蘇子溝鎮關氏。鑲紅旗,長白山三道溝人。祖上朱成阿,順治年間來岫岩當差。朱成阿這子關世軍落居蘇子溝蔡家隈。另有一支居成西和大營子橫山村關家堡子。蘇子溝鎮蔡氏。正黃旗,長白山四道溝人。祖上八興市布來岫。哈達碑鎮何氏。鑲黃旗。其兄弟4人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隨軍來岫,定居哈達碑等地。石灰窯鎮趙氏。鑲黃旗,原籍長白山六道溝。後遷居北京,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草帽胡同遷居岫岩。來岫自始祖趙常明迄今17代以上。石灰窯鎮佟氏。正黃旗,始祖原籍長白山七道溝。康熙二十六年來岫,來岫始祖朱蘭泰,至今已13代以上。石灰窯鎮丁氏。鑲紅旗,原長白山頭道溝人。由長白山遷居盛京,再到北京,再由北京遷至岫岩。石灰窯鎮徐氏。鑲紅旗,始祖原居北京西冀門岩屯,三世祖破臉於康熙二十六年來岫駐防。

⑤ 北魏皇陵在哪裡

北魏皇陵自從魏孝文帝建都洛陽起,先後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陽北郊邙山一帶,即有魏孝文帝的長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靜陵。 《魏書》記載:魏孝文帝「及遷洛陽,乃自表瀍西以為山園之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葬長陵。長陵的方位以往不清楚。1946年文昭皇太後墓誌在洛陽市北郊官莊東一座小冢內出土,墓誌稱:「拊高祖長陵之右。」恰好在小冢東南不遠處有一大冢,高約35米,直徑約60米,小冢正是在大冢之右。這亦與《魏書"己載的「後先葬城西長陵東南」,後「遷靈櫬於長陵兆西北六十步」相合。由此可證大冢是孝文帝長陵。 宣武帝元恪死於延昌四年(515年),葬景陵。《資治通鑒》說,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洛陽討伐王世充時,「登魏宣武陵以望之」,可見景陵應在邙山之巔。又,元氏宗室、王公嬪妃陪葬景陵者甚多。宣武嬪司馬顯姿墓誌出土於伯樂凹村東偏南,志稱「陪葬景陵」;宣武嬪李氏墓誌出土於南石山村南,志稱「葬於洛陽景陵垣」,這些都是就整個陵區而言。另外,馮邕妻元氏墓誌出土於東陡溝村西,志稱「葬於景陵之南崗」,正是在冢頭正南。元瑋墓誌出土於盤龍冢村東南,志稱「歸窆(埋葬)於景陵東山之陽」;元朗墓誌出土於後李村,志稱「葬景陵東崗」,該二村均在冢頭以東。穆纂墓誌出土於水泉村,志稱「遷窆於景陵之右」,正處在冢頭村西北三里許。元則墓誌出土於安駕溝村,志稱「窆於景陵之東北」。可見今洛陽市北郊冢頭村東之大冢當為宣武帝景陵。該墓北距孝文帝長陵約5公里。1991年,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發掘。 景陵墓冢平面略呈圓形,直徑105—110米,四周稍有殘損,現存高度24米,平頂。墓冢用黃土夯築而成。陵墓的墓道及墓室全部覆蓋在這一高大墓冢之下。 宣武帝陵墓雖曾遭受盜掘,但墓葬形制與結構基本完整。從總體看,它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磚室墓,全長54.8米,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墓道系由原地面直接下挖而成,全部為墓冢所覆蓋,南起墓冢南緣,北接前甬道,其水平長度為40.6米。墓道南段為土壁,北段為磚壁。前甬道南接磚壁墓道,拱券頂,券高3.78米,地面鋪石。後甬道位於墓葬中軸線上,連結前甬道和墓室,平面呈縱長方形,拱券頂。石門安裝在後甬道北端,或者說是嵌於墓室南壁中部,由門楣、門額、立頰、門下坎、門扇等青石構件組成。墓室位於後甬道之北,青條磚築砌。墓室平面近方形,原鋪有石板。墓頂作四角攢尖式,高9.36米。整個墓室結構嚴密,十分堅固。從墓室內殘存 狀況看出,墓室分作東西兩半東半擺放隨葬晶,西半為石棺床占據。棺床南北長,由十五塊方形石塊拼砌而成。該墓因盜掘嚴重,隨葬器物僅剩下一小部分,多不在原位,計有青瓷器12件、釉陶器1件、陶器20件、石器2件、鐵器10件。

⑥ 我姓趙滿族人袓籍遼寧清原,滿姓是什麼 ,什麼旗啊

哨子河鄉曹氏(索綽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按祭祀時供五個香碟,族人自行斷定 ,並 無其他依據。其他姓氏的幾道溝之說,也同此),鑲紅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 松吾突,為一等輕車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撥入岫岩防禦。曹氏行輩由京排列為 二十八字詩:「松舒坦哈滿額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華寶、德盛材奎鳳圖斌」。
哨子河鄉汪氏(完顏氏)。鑲藍旗,完顏部後裔。祖先曾在鐵嶺范河南居住。來岫後先擇城 南藍旗營居住多年,後移居城東南陡溝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後落戶於哨子河西藍旗屯 ,子孫世居。自第八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國慶昭文運、延鴻 景福長」。
哨子河鄉白氏。正黃旗。京始祖崇厄力,為護軍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駐防來岫岩。 自第十二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國錫恩承厚、家興慶有餘、平安生盛世、作善學古人」。
哨子河鄉趙氏。長白山四道溝人,正黃旗。初來落戶在岫岩鎮火神廟胡同,後移居哨子河松 樹溝,自六世祖起行輩排二十字詩為:「廷瑞永連恩,萬國景榮振,玉殿明安俊,福祿海成 雲」。 大房身鄉蔡氏(薩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撥至鳳凰城駐防,鑲藍旗。
紅旗營子鄉傅氏(富察氏)。長白山二道溝人,正紅旗。始祖三泰為京都文職筆帖式。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撥駐開原,同年又撥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輩排二十字詩為:「文景德 貴(瑞)延、紹興繼世長、承伯顯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達碑鎮趙氏(伊爾根覺羅氏)。長白山六道溝人,鑲黃旗。初來落戶在雅河,又從雅河分 到前營鎮燕窩一支,庄河一支,哈達碑鎮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 三年)買地落戶的。
哈達碑鎮滿氏。長白山三道溝人,鑲藍旗。從長白山出山時弟兄五個,來岫岩兩個,一支落 戶到哈達碑鎮滿家堡子,另一支落到哈達碑鎮溝湯。
湯溝鎮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為族大分康、赫、張三姓。康姓為正黃旗,赫、張兩 姓為正白旗。自1877年(光緒三年)訂下行輩排二十八字詩為:「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 令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貞保泰平」。
偏嶺鎮關氏(瓜爾佳氏)。原居長白山西東北渾河。1651年(順治八年)由北京撥至岫岩。 1924年(民國十二年)冬,編行輩排十四字詩為:「雙安永慶德增久、先世昌榮福臨長」。
楊家堡鎮楊氏(易穆查氏)。遼東舊族,渤海國後裔,正黃旗。三世祖黑色攜侄子黃毛來岫 岩,住在縣城西門里道北。
楊家堡鎮齊氏(喜塔喇氏)。齊氏祖居北京巴顏洛豆籽胡同,鑲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 四年)撥岫岩駐防,來三大支。行輩排四十字詩為:「○○永○○、保恩常貴慶、○○英奎 景、祥振廣運恆、○端有吉肇、鵬興萬世隆、○惠忠臣喜、進仁國安平」(○為譜書上字跡 辨認不清)。
興隆鎮趙氏(伊爾根覺羅氏)。正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駐防來岫岩,擇大、小虎 嶺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輩排二十字詩為:「致仁作祥運、雲和景毓隆、學清俊錫慶、天泰啟 文明」。
興隆鎮趙氏。先人多爾袞。有一支到開原,又從開原來岫。
興隆鎮費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黃旗、鑲紅旗說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熱河,雍正年 間來岫岩,佔地娘娘溝。
興隆鎮田氏。祖居長白山都市口,正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岩,落在娘娘城;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買費氏土地,落在興隆娘娘溝。
蘇子溝鎮王氏。鑲黃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撥入岫岩,充當甲兵。生子六人。長子安索住,居 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黃旗溝東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黃旗溝後房子墳塋等 處。四子朱林太,居城北興隆溝處,後移居遠方,無從稽考。五子吾蘭泰,居城北黃旗溝西 街。六子寧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邊。自京始祖行輩排三十字詩為:「達平太阿那、 士德魁貴升、成潤椿勛桂、銘清樹煥坤、錫泉梅炳塏、鈞溥林榮培」。
岫岩鎮唐氏(他塔喇氏)。長白山八木地人,正藍旗。其先祖世襲五品,敕封雲騎尉,京始 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廠,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撥岫岩駐防。
朝陽鄉吳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黃旗。自第十代行輩排二十字詩為:「國庚文明世、佩光 富貴榮、崇興寧秉正、永慶和顯同」。
朝陽鄉魯氏。長白山三道溝人,正白旗。
嶺溝鄉趙氏。長白山五道溝人,正黃旗。一支在北京,一支來岫岩。自民國年間行輩排二十 字詩為:「福臨慶玉廣、德富山城多、文武雙連貴、吉祥永志和」。
新甸鎮石氏(石馬拉氏)。鑲藍旗。因撥兵駐防岫岩。行輩排四十字詩為:「那花躍金永、 玉金寶連成、丕生日景運、富貴大文明、廣福共長有、魁中得之榮、尚林正可慶、吉兆有光 庭」。 新甸鎮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長白山二道溝。
雅河鄉洪氏。正藍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岩 駐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溝的蕎麥溝,後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鄉董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黃旗。其先祖撒瑪哈先落戶於北京,後移居雅河洪家堡東 十八副甲。行輩排20字詩為:「永成恩德志、廣緒玉忠長、豐啟明世顯、立帝振家昌」。
雅河鄉巴氏(阿爾巴氏)。正藍旗。
紅旗營子鄉於氏(巴顏氏)。正白旗,長白山三道溝人。先祖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戰而進京 , 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辭官帶領族人來岫。早先居住在興隆,取地名巴顏克拉屯(今地名 不可考)。後來族人大部遷往紅旗營子,定居於家堡。
紅旗營子鄉羅氏(薩各達氏)。正紅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二始祖羅固三太撥來岫岩 駐防,住繭場溝。
紅旗營子鄉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撥兵岫岩駐防 。自第八輩排二十字詩為:「文景安鍾毓、恆成錫國良、善存應貴永、德廣世紹長」。
紅旗營子鄉關氏(瓜爾佳氏)。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於岫岩北關門山墳溝中處為高祖立 墳。
哈達碑鎮關氏(瓜爾佳氏)。長白山六道溝人,鑲黃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戶哈達 碑徐家堡。行輩排16字詩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遠隆昌」。
大營鎮何氏。長白山頭道溝人,正藍旗。
大營鎮溫氏。長白山七道溝人,正藍旗。
龍潭鎮白氏(齊義氏)。長白山二道溝人,正白旗。
湯溝鎮沈氏(愛新覺羅氏)。鑲黃旗,長白山四道溝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戶於 東大營子,後移居湯溝東虎溝(今東興村)。行輩排10字詩為:「世志萬鳳德、吉慶福常春」 。 哈達碑鎮張氏。長白山二道溝人,鑲紅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來岫岩後也建一四面 井。
前營鎮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鑲黃旗。
前營鎮佟氏。長白山五道溝人,正白旗。
前營鎮聞氏。正白旗。來岫先落戶仙人嘴,後移居聞家溝。
蘇子溝鎮、興隆鎮張(彰)氏。長白山二道溝人,正白旗。先人彰武泰在乾隆初年隨其父布爾 哈任乾隆皇帝御前侍衛,正三品驍騎校。後被派遣到岫岩任城守尉。因護駕有功,受到乾隆 皇帝嘉獎,提拔為錦州右衛副都統,正二品。在彰武泰任岫岩城守尉時,攜帶他的兩個兒子 福興阿、福倫阿及其家眷來到岫岩「跑馬佔地」。長子福興阿在蘇子溝北黃嶺松樹嘴(後稱 張家隈)定居下來,次子福倫阿在興隆大榆樹定居下來。其彰姓後來演變為「弓」、「長」 張,但也有人繼續用彰冠姓的。從彰武泰起行輩排列十字詩為:「武福宗繼鴻,魁景雲樂天 」。

⑦ 蔣峪鎮的下轄村莊

東蔣峪、西蔣峪、坨峪嶺、下高家溝、東段家溝、西段家溝、郝回家河、郝趙鋪、向陽、大朱家莊、 小朱答家莊、坨峪、潘家溝、牛河樓、郇家溝、邢家官莊、蘇家官莊、常庄、常庄店子、常庄樓、廟古地、陳家莊子、史家莊子、東牛河、西牛河、蔣峪南店、朝陽、核桃園、東王家圈、西王家圈、 東田峪、西田峪、南田峪、房家檯子、蒺藜溝、西陡溝(西陡溝、東陡溝)、東長命溝、西長命溝、姬家莊子、賀家窪、山頭子、大亓村、小亓村、張家宅、陳家村、劉家村、趙家峪、西圈、薛家莊 、安家峪、竇家屋子(竇家屋子、羊家哨)、傅家村、代家莊、勝利、蒲子溝、呂庄、左家莊子、北侯家莊子、南侯家莊子、趙家莊子、北石砬、徐家莊、桲欏峪(桲欏峪、韓家旺)、南石砬(南石砬、任家屋子、陶家屋子)、李子行(李子行、郎房)、西大峪、大坡、西洞子、馮家樓、桃園子

⑧ 日本侵略中國時有沒有進入洛陽

洛陽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佔領過

民國33年(1944)春,陷於困境的日本侵略軍發動了以奪取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役。
4月17日,日軍接近,洛陽長官部完全紊亂,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及高級將官紛紛搶運眷屬赴陝,計被敵機炸死於洛陽至潼關鐵路線者達千餘人。澠池失守時,敵擄去官太太、小姐等即達300餘人。洛陽此次損失糧食2000萬包以上,一戰區汽車350餘輛被敵完好開走。守城之劉茂恩部6000人被殲,4000人投敵,余皆散盡。孫蔚如部系一戰區所剩最完整者,也損失半數以上,僅余萬人。湯恩伯部15個師,只剩2萬,步槍不足1萬。一戰區全部重武器、大炮、重機槍、彈葯倉庫等統統損失殆盡,蔣鼎文率長官部由洛陽出逃至洛寧時,竟只剩一個司機和僱用的兩個農夫,後收容11個士兵作衛隊,也被民眾攻散。「其潰散紊亂情況之狼狽,實抗戰以來所僅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