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不值南宋葉紹翁
1. 馬上作 南宋陸游 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馬上作》也是一首七絕:
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出翠靄浮。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那麼這里兩翁是不是誰借用了誰的句子呢?這真是很難說,陸游這首詩作於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春天,(見朱東潤《陸游傳》),而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作於何時很難推定,但從兩翁的生活時代來看,陸翁的詩要早於葉翁的詩。當然即使葉翁的詩晚於陸翁的詩,我們也不能貿然推定是葉翁襲用陸翁的詩句。
可是有一種現象我們卻都會注意到的,即葉紹翁的這首詩膾炙人口,婦孺皆知,而陸游這首詩卻知之者甚少。文學史上這類現象並不少見,先出的反而不傳,後來借用的或是偶合前人的卻能廣泛流傳。但那多半是因為後作本身就精於前作。而陸游這首《馬上作》,卻並不比《游園不值》遜色,完全稱得上陸游的七絕代表作之一,可惜的是由於人們對陸游詩歌抒情方式多樣性的漠然,沒有理解其中的寓意,因而對這首詩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考慮的話,這或許可說是一種接受遲誤吧。
確實,在我們的心目中,陸游似乎總是一個悲憤滿膺的苦臉老頭,他因為壯志難酬,大概一年也未必能笑上一次吧。所以我們也就認為陸游的詩歌總是在慨嘆「山重水復疑無路」(《游山西村》),總是「淚橫臆」(《太息》)「獨私憂」(《歸次漢中境上》),或者是「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疑是松亭關」(《樓上醉得》),或者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其實陸游之所以成為「放翁」,便說明他雖然屢遭挫折卻很少真正地對自己的理想失望,有時雖也發發牢騷,說是「欲尋人跡來到處,忘形麋鹿與俱逝,杳杳白雲青嶂間,千歲巢居常避世。」(《避世行》)但是他更多的更本質的是洋溢全身的樂觀精神,堅信「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將會「驛路梨花處處開」(《聞武均州已復西京》)。
基於上面的認識,再來讀讀《馬上作》,我們就不難體會其動人之處了。
一一八七年,賦閑在家的放翁又被任命為嚴州知事,為國盡忠的願望再一次成為可能。在這之前,放翁在循例請求罷免時,因為給事中趙汝愚的彈劾,結果詔書下來,准予還鄉,無須入都面奏。真的罷官還鄉,這倒使陸游為自己憤憤不平了。他怎麼可能真的一心一意去務農,他的心系著國家和民族,這在深深的災難中掙扎著喘息著的國家和民族。「老夫壯氣橫九州,坐想提兵西海頭,萬騎吹笳行雪野,玉花亂點黑貂裘。」(《冬暖》)這一切當然是詩人的夢想,但也正是詩人急欲報國的體現。詩人的這種夢想,在罷官六年之後終於部分地實現了。盡管要去的嚴州遠離陸游日夜渴望去沖鋒殺敵前線,盡管這只是一個閑職,使人感到「楊柳不遮春色斷」,楊柳細葉還沒舒展,春色似乎尚未降臨人間,但是詩人還是感到非常興奮,覺得一切又充滿希望,「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正所謂一陣風雨過去,柔和的陽光透過青色的雲氣又灑滿了大地。往日的豪情又在陸游周身洋溢,未來的理想又在陸游眼前閃光。他不禁想到:我陸游的報國熱望總是要實現的,你看,我今天不是又權知嚴州了嗎?難道明日我就不可能再次馳騁大散關嗎?不遠的將來我就不可能率領「鐵衣三萬騎,為君王取舊山河」(《縱筆》)嗎?形勢險惡怕什麼,抗金的時局哪裡就真的沒有春天、沒有希望了嗎?他不禁高唱:「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得意之情,不屈之志真可誤 用躍然紙上。這里自然包含了對那些阻撓他去實現理想者、對想毀敗宋朝抗金大業者的嘲笑,你們這些人看看吧,不是還有我陸游為國出力嗎?這也使人們想到陸游自己的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不過這里是「楊柳不遮疑無春,紅杏出牆報春信」。這里還使我們想到劉禹錫的《再游玄都觀》:「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你們那幫阻撓我實現理想的人到哪裡去了?前度被你們貶逐的劉禹錫他今天卻又來了!從「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中,我們不是也可以體會到這樣的意境嗎?
詩人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詩人那顆精誠報國的忠心,所有這些,便澆鑄成這首《馬上作》的深刻的思想內容。如果我們可以把《馬上作》和《游園不值》作番比較的話,《游園不值》自有它高出《馬上作》的地方,但在表達思想內容的深刻上、表達方式的巧妙含蓄上,《馬上作》卻並不下於葉詩。因此《馬上作》這首詩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當然,造成這種接受遲誤,還有別的一些原因。比如,「楊柳不遮春色斷」的意思不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來得豁朗。此外,放翁傳世詩作太多,使人目不暇接,恐怕也是《馬上作》成了滄海遺珠的原因之一吧
2. 葉紹翁是哪個朝代的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3. 葉紹翁的詩《游園不值》趙師秀的《約客》寫出來
游 園 不 值
(南宋)葉紹翁
應 憐 屐 齒 印 蒼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開 。
春 色 滿 園 關 不 住 ,
一 枝 紅 杏 出 牆 來 。
游園不值:想游園沒能進門兒。值,遇到;不值,沒得到機會。
應憐:應該愛惜。應,應該;憐,憐惜。
屐齒:屐是木鞋,鞋底前後都有高跟兒,叫屐齒。
小扣:輕輕敲門。
柴扉:用木頭做成的門。
作品譯文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愛惜的青苔, 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 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 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牆頭來。
約客①
南宋 趙師秀
黃梅時節②家家雨③,青草池塘處處蛙④。
有約⑤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⑥
詩歌注釋②黃梅時節:五月,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陰雨綿綿的時候,稱為「梅雨季節」,所以稱江南雨季為「黃梅時節①約客:邀請客人來相會。
」。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黃熟的時節。
③家家雨:家家戶戶都趕上下雨。形容處處都在下雨。
④處處蛙:到處是青蛙。
⑤有約:即為邀約友人。
⑥落燈花:舊時以油燈照明,燈心燒殘,落下來時好像一朵閃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燈花:燈芯燃盡結成的花狀物。約客選自《清苑齋集》(《南宋群賢小集》本)。
詩詞譯文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梅子黃時,家家都被籠罩在雨中,
時間已過午夜,已約請好的客人還沒有來,
我無聊地輕敲棋子,震落了點油燈時燈芯結出的疙瘩。*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認可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互相幫助,祝萬事如意!
4. 南宋著名詩人葉紹翁最著名的詩有哪些
《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5. 《游園不值》(南宋 葉紹翁)的賞析
游園不值
朝代:南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注釋】:
1.游園不值 : 游園沒有遇到主人。 古時游園,是游私園,和後世的公園不同.這里是說沒有進園游賞
2.憐:愛惜:這個詞在此不當「可憐」講。
3.小扣 : 輕輕地敲。
4.柴扉 : 柴門。
5.屐齒 :木屐底的鋸齒。
【今譯】
園主人大概是怕木屐齒踩壞了蒼苔,所以客人輕敲柴門久久地不開。那滿園的美麗春色怎能關閉得住,一枝紅色杏花已經早早探出牆來。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游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這首詩情景交融,千古傳誦。詩人去朋友家游園看花, 長滿蒼苔的路上遍印著詩人木屐釘齒的痕跡,敲了半天柴門,沒有人來開。詩人從露在牆頭的一枝杏花想像出滿園的春色,說園門雖然關得緊,春色卻是關不住的啊!
頭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交代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但寫得很幽默風趣,說大概是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怕我的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所以「柴扉」久扣不開。將主人不在家,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這是為了給下面的詩句作鋪墊。由於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設想,才引出後兩句更新奇的想像:雖然主人自私地緊閉園門,好像要把春色關在園內獨賞,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後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牆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因游賞受阻而掃興又得興,這應該看作是一種精神奇遇。此詩就是記錄這種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無法成游、卻勝於成游的別具一格的記游詩。首句又作「應嫌屐齒印蒼苔」,我卻嫌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現園主人閉門謝客、遠離塵囂的清高,但清高得有點做作。倒是「憐」字有情致,高齒的木板鞋(屐,音jī擊)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訪春天消息,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憐惜、同情,盡管它吃了「閉門羹,輕拍木編門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見打開。「嫌」是從推測園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筆,「憐」則是從探訪春色者的 游興的角度落筆,後者更貼合「游園不值」、無緣進門的詩題。無緣 進得園門,游賞的願望受阻,未免有點掃興。但掃興之餘驚喜地發現奇遇、奇興,由一枝紅杏出牆,想像著牆內滿園春色燦爛奪目,這就把「屐齒游園」轉化為「精神遊園」了。失望後的意外精神補償,彌足珍貴。春色在這么一「關」一「出」之間,沖破圍牆,溢出園外,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園主人更能體貼遊人的情趣,這就不僅是遊人憐屐,而且春色派遣紅杏使者也 來憐屐了。從某些語句上看,此詩點化了陸游的《馬上作》一詩:「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不過陸游此作未免平展,有點馬上觀花,不及葉紹翁之作那麼精神專注,在深摯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波折中,迸發出春光難鎖、喜從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學的啟悟了。可見名家之詩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為名作,非名家一旦對生命與詩進行精誠開發,也可能出現奇跡。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葉氏。生卒年不詳。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附】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灰;可"九佳(半)十灰(半)"通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
6. 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游園不值」贊美了什麼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游園不值
朝代:南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注釋】:
1.游園不值 : 游園沒有遇到主人。 古時游園,是游私園,和後世的公園不同.這里是說沒有進園游賞。
2.憐:愛惜:這個詞在此不是「可憐」。
3.小扣 : 輕輕地敲。
4.柴扉 : 柴門。
5.屐齒 :木屐底的鋸齒。
【今譯】
園主人大概是怕木屐齒踩壞了蒼苔,所以客人輕敲柴門久久都不開。那滿園的美麗春色怎能關閉得住,一枝紅色杏花已經早早探出牆來。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游園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這首詩情景交融,千古傳誦。詩人去朋友家游園看花, 長滿蒼苔的路上遍印著詩人木屐釘齒的痕跡,敲了半天柴門,沒有人來開。詩人從露在牆頭的一枝杏花想像出滿園的春色,說園門雖然關得緊,春色卻是關不住的啊!
頭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交代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但寫得很幽默風趣,說大概是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怕我的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所以「柴扉」久扣不開。將主人不在家,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這是為了給下面的詩句作鋪墊。由於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設想,才引出後兩句更新奇的想像:雖然主人自私地緊閉園門,好像要把春色關在園內獨賞,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後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牆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因游賞受阻而掃興又得興,這應該看作是一種精神奇遇。此詩就是記錄這種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無法成游、卻勝於成游的別具一格的記游詩。首句又作「應嫌屐齒印蒼苔」,我卻嫌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現園主人閉門謝客、遠離塵囂的清高,但清高得有點做作。倒是「憐」字有情致,高齒的木板鞋(屐,音jī擊)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訪春天消息,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憐惜、同情,盡管它吃了「閉門羹,輕拍木編門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見打開。「嫌」是從推測園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筆,「憐」則是從探訪春色者的 游興的角度落筆,後者更貼合「游園不值」、無緣進門的詩題。無緣 進得園門,游賞的願望受阻,未免有點掃興。但掃興之餘驚喜地發現奇遇、奇興,由一枝紅杏出牆,想像著牆內滿園春色燦爛奪目,這就把「屐齒游園」轉化為「精神遊園」了。失望後的意外精神補償,彌足珍貴。春色在這么一「關」一「出」之間,沖破圍牆,溢出園外,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園主人更能體貼遊人的情趣,這就不僅是遊人憐屐,而且春色派遣紅杏使者也 來憐屐了。從某些語句上看,此詩點化了陸游的《馬上作》一詩:「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不過陸游此作未免平展,有點馬上觀花,不及葉紹翁之作那麼精神專注,在深摯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波折中,迸發出春光難鎖、喜從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學的啟悟了。可見名家之詩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為名作,非名家一旦對生命與詩進行精誠開發,也可能出現奇跡。
7. 描寫春天的詩句有
描寫春天的詩句有:
1、宋代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
原文: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如今的事態人情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賣杏花。
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著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品名茶。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4、唐代王維的《鳥鳴澗》
原文: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寂靜的山谷中,只有木樨花在無聲的飄落,寧靜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時驚動了山中棲鳥,在春天的溪澗里不時地鳴叫。
5、唐代王維的《相思》
原文: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採摘,因為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
8. 葉紹翁是什麼朝代的
南宋朝。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