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驚夢簡譜
A. 黃梅戲游園驚夢選段尋夢簡譜
尋夢簡譜:
游園驚夢分五段:
第一,游園。
第二,驚夢。
第三,尋夢。
第四,寫真。
第五,離魂。
B. 青春版牡丹亭(崑曲)全部曲譜
『廣寒游』說的不準確了。
在歷來呈傳的《牡丹亭》膾炙人口的唱段里,譜子是不能變的。
而對於節奏、調門,每家院團各自演出是都有自己的模式習慣。
對於不常演出的回目唱段,(例如:遇母、幽媾、歡嬈、冥誓、回生、如杭等)每家院團都會對曲牌的譜子也稍作調整改動。甚至每次都有新變化。
拿『青春版』來說吧,<冥誓〉這場的『太師引』中那句——並不曾受人家紅定回鸞,是看上你年少多情...————其中第一句,光是我看的首演、現場兩次,這三次的演唱分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改了樂譜,每次各不相同。
常聽戲的人還是聽的出來的。
我個人更喜歡首演的『太師引』譜子。更幽回、抑揚的有韻味。
還有,就是『青春版』最具特色的利用<皂羅袍>、<山桃紅>兩支曲牌,將其提取揉練成序曲、貫穿本戲的間奏曲。這是以前版本《牡丹亭》所從未有的。
——————————————————————————————————
樓主要得簡譜,在蘇昆的樂師手中人手一份,都是簡譜,字還很大呢。
你可以找他們復印一份,就好了。
我也很想要的,不太好辦呢。哈哈。
我自以君子為世,當初就在眼前白放著,也沒有不問自取的拿去復印,怕出意外,當耽誤了演出,便成罪人了。可惜呀!
C. 歌譜網水墨雪簡譜
我是不慎落入世界的 一滴水墨 適合被畫成穀雨時分 遠方的景色 追隨一束月光降落 棲息在一朵菊花旁的山中 在你轉身的時刻 做一抹你拈花的笑容 我是你指尖許久沒有彈起的流水 我是你發間許久不戴的釵頭鳳 我是你從未寄出的情書里的稱呼 我是命書里悄悄溜出的角色 我是不慎落入世界的 一滴水墨 適合被畫成千帆過後 最後的過客 追隨你踏歌的動作 停泊在你盪鞦韆的院落 在滿城飄雪的夜 做一道你沉默的輪廓 我是你指尖許久沒有彈起的流水 我是你發間許久不戴的釵頭鳳 我是你從未寄出的情書里的稱呼 我是命書里悄悄溜出的角色 我在用靈犀唱和 這滴水墨的音色 用盡輪回外的平仄 我是你奼紫嫣紅游園時的驚夢 我是你出將入相戲台上的烽火 我是你一飲而盡時衣袖上的褶皺 我是在天涯盡頭忽現的阡陌 我是你指尖許久沒有彈起的流水 我是你發間許久不戴的釵頭鳳 我是你從未寄出的情書里的稱呼 我是命書里悄悄溜出的角色 我是不慎落入世界的一滴水墨
D. 工尺的工尺譜
中國古老的記譜方式工尺譜,雖然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已變成「天書」,但它在崑曲界卻依然一直在使用。隨著越來越多用簡譜記錄的崑曲曲譜問世,年輕一代演員對工尺譜的了解已無法與前輩相比。
用簡譜記錄崑曲曲譜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出版的《振飛曲譜》開始的。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告訴記者,當時用簡譜出版《振飛曲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普及崑曲,之後越來越多用簡譜記錄的崑曲曲譜相繼問世,崑麴院團日常排練用的曲譜也漸漸變為了簡譜;在戲校,崑曲班的學員們不再用工尺譜來學習崑曲,學習工尺譜變成了一門課.粵劇的曲譜也用這種工尺譜。
崑曲界保留古老的工尺譜是一種數百年沿襲下來的「習慣」,還是客觀上有這樣的必要呢?蔡正仁告訴記者,崑曲的劇種有數千種,但翻成簡譜的不過幾百出,學崑曲的人一定要會工尺譜。青年演員沈昳麗告訴記者:「簡譜是在工尺譜的基礎上翻的。翻得好,對演唱沒影響,如翻得不好,差異就很大。因為工尺譜以字為主,音注在每個字下面,所以每個字都能唱得很准確。而簡譜以譜為主,字注在音符下面,有時音符唱出來了,卻容易把唱詞唱破句。如《游園驚夢》里的一段詞『莫亂里春情難遣,驀地里懷人幽怨』有幾個字音要拖長,用工尺譜我就唱得很完整,用簡譜就不容易唱完整。」
E. 在遙遠的地酉發方的簡譜西和發是一個字
崑腔是一種聲腔,其發源於江蘇崑山,又名崑山腔。與之並立的戲曲聲腔名詞諸如高腔,梆子,皮黃等等。據《昆劇演出史稿》的作者陸兼之考證,崑山腔的確信年代可追述到明代正德年間,如此說來有五百年左右的可信史。時下流行有「崑曲六百年」的說法,此說所持證據兩點:一,明萬曆間周玄韋所撰《徑林續記》中有關明太祖召見周壽宜詢問崑山腔之事;二,明嘉靖間魏良輔所撰《南詞引證》中有關顧堅「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這兩個說法都是十六世紀中人記述十四世紀的事情,而且均屬於紙面孤證,可信度很低,打個比方這種時間跨度好比我們現在記述清代嘉慶朝的事情,倘使這二百年間關於這件事情沒有任何人提過,我們從何得到可信之信息而發乎可信之言論呢?在《昆劇演出史稿》中作者對以上兩條記錄做了去偽存真的論辯分析。崑山腔的可信記載還得從明代嘉靖間蘇州人祝允明的《猥談》和紹興人徐渭的《南詞敘錄》說起,從中我們知道崑山腔是南戲聲腔之一,而且是繼南戲知名度較大的聲腔如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之後興起的聲腔流派,以其「流麗悠遠出三腔之上」。但是崑山腔最終定型是在什麼聲腔的基礎上呢?也就是關於崑山腔與其他南戲聲腔的屬性本質方面親緣如何。清人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魏良輔「始變弋陽、海鹽故調為崑腔」,聲腔史學家鄭孟津先生據海鹽腔和崑山腔的演唱特點和腳本使用情況等論證出魏良輔等人改革成功的新崑山腔主要是在海鹽腔的基礎上操作的。新崑山腔也稱「水磨調」,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水磨調只是一種演唱口法,其並不始於魏良輔,據南京大學俞為民教授考證水磨調本也是北曲演唱的口法之一,魏良輔的改革工作就是用北曲磨調口法改良南曲。說到這里是否我們就算明白了崑腔與水磨調兩個概念呢?歷史遠遠沒那麼簡單,我們還要說說水磨調改良後的新崑山腔和舊海鹽腔的關系問題才能明白。海鹽腔是明代南戲聲腔中較早繁盛起來的,據明代徐渭《南詞敘錄》載「稱海鹽腔者,嘉、湖、溫、台用之。」,並且在新崑山腔誕生之後一段時間內,海鹽腔還在繼續傳播著,遠達江西,湖廣地區,然而畢竟新崑山腔是「出三腔之上」的,迅速取得了上層階級的寵愛,於是效應出現了,「舊凡唱南調者,皆曰海鹽,今海鹽不振,皆曰崑山」,這句話告訴我們:舊海鹽腔在新崑山腔形成之後改換了姓名(這當然源於崑山腔和海鹽腔本身很相近),也宣稱是崑山腔了。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皮黃腔未進京形成京戲之前,各地皮黃腔曰「皮黃」「漢調」者甚多,然京戲一旦成了大氣候,反而有以自稱「土京戲」「土二黃」者了。到這里我想我們可以先來對崑腔這個概念作一個小結:崑腔是一個聲腔概念,包括經過魏良輔等改革過的使用水磨調演唱的新崑山腔,還包括沒有經過「水磨化」的「海鹽故調」以及他們在各地經年累月形成的遺存支派,他們的同名曲牌具有相同的主幹旋律,具有相同的曲牌詞格和音樂伴奏體式,他們是親緣很近的一個戲曲聲腔家族。崑山腔未必就是水磨調,水磨調本不專指崑山腔,前者如尚能見到的「草昆」和分散在中國南方古老劇種中的崑腔,後者雖然今已不存在非崑山腔的水磨調,但作為准確概念本不等同。
崑曲和昆劇又是何等概念呢?崑曲的概念本是很嚴謹的,其嚴謹性要高過崑腔和昆劇,但是由於我們常用崑曲來指代昆劇這個劇種,或是用崑曲來指代崑腔這種聲腔,致使崑曲的概念被模糊化了。崑曲是一種曲唱概念,其所唱的聲腔是水磨調唱法改良後的新崑山腔,是正宗的「水磨崑腔」。崑曲所演唱的腳本未必是明清傳奇,他可以是一些元明散曲或是只有曲詞而無賓白的「散套」。崑曲也未必是要付諸於劇演的演唱,他還包括一種清唱形式,謂之「清曲」,與戲工場上之「劇曲」對應。從這兩個角度來講,崑曲未必是戲曲。崑曲一定是水磨調口法演唱的南北曲曲牌或是宋詞牌,但崑曲不等價於崑腔,更不只限於戲曲之崑山腔。崑曲這個名詞出現得很晚,翻開古代曲譜和宮譜,一般只稱之為南北曲,原因在於崑曲的本體是南北曲,崑曲只是一種風格腔概念,好比「外衣」,稍後述及。至於昆劇這個名詞則出現得更晚,是現代戲劇概念引入中國之後形成的概念,與其他劇種名詞一樣,其概念指的是中國戲曲的一種,是一種包括文學,音樂,舞蹈等諸多元素在內的綜合舞台表演體系,但是昆劇舞台上所演唱的戲曲聲腔未必是崑腔,還包括一些其他聲腔和音樂,如《販馬記》和《百花贈劍》中演唱的吹腔,《青冢記·昭君出塞》中的弋陽調,《借靴》中的弦索調,《綉襦記》中的蓮花落,《尋親記》中的南羅,甚至可以看到在昆劇戲工曲譜《遏雲閣曲譜》所載《幽閨記·分凰》中有高腔和梆子腔。反之,不是只有昆劇才演唱崑腔,其如川劇,湘劇,贛劇,桂劇,婺劇,廣東漢劇,京劇等等均有崑腔,崑腔已經成為中國很多地方戲曲劇種的聲腔組成部分之一。
茲將崑腔,崑曲,昆劇,水磨調的概念區別總結為以下幾句話,以供參考。1)崑腔未必就是水磨調,水磨調本不專指崑腔;2)崑曲演唱的是水磨崑腔,但崑曲不僅指昆劇舞台上所演唱的崑腔,也不僅指演唱戲曲劇本的崑腔;3)昆劇舞台上演唱的聲腔未必都是崑腔,崑腔也不是僅僅在昆劇一個劇種中才使用的聲腔;4)通俗情況下常可以用崑曲指代昆劇劇種概念或者崑腔聲腔概念。5)按照歷史名詞出現先後的順序,水磨調最早,其次是崑腔,再次是崑曲,最後才是昆劇。
南北曲又是什麼概念呢?如同崑山腔一樣,要搞清楚,我們還是要說說起源,不了解歷史,割斷歷史看一個問題總是不知是非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大約在十二世紀中葉的中國處於南北對立時代,南方處於南宋王朝,北方處於女真人建立的金國。這個時代是中國戲曲從漫長的萌芽發展期到高度成熟的轉折點,在南宋王朝的東南沿海的溫州地區出現了一種叫作「永嘉雜劇」的戲曲成熟形式,也名「溫州南戲」或者「戲文」,這種南戲音樂是集合了宋代曲子詞,唱賺和諸宮調(北宋就有的兩類曲藝),南方民歌俗唱曲牌而形成的曲牌體。南戲在中國南方的發展一直延續到明代,經過不斷傳播和分化,於明代中期形成了各類流派聲腔,諸如被稱為明代南戲四大聲腔的弋陽腔,餘姚腔,海鹽腔,崑山腔,以及泉州腔,潮州腔等等均屬於南戲的聲腔支派,我們把這類南戲所演唱的聲腔體系叫作南曲。在南戲文興起於南方不久,大約在十三世紀初葉的北中國處於金朝與元朝交替的時代,在原本北方流傳的諸宮調曲藝和金代院本雜劇的基礎上誕生了一種成熟的戲曲形式,名「金元雜劇」或者「北雜劇」,十三世紀末頁元朝統一中國,北雜劇也被南下的統治者和文人墨客帶到了南方,而北雜劇所演唱的聲腔體系被自然地叫作北曲(北曲還細分為俚歌北曲與樂府北曲,見俞為民教授的《曲體研究》,此處不贅述)。
崑山腔等南戲文分支的戲曲聲腔本是演唱南曲為主的,但是自明代初期以下,北雜劇已經逐漸走向衰落,且北雜劇藝人長期流入南方,於是南北曲合流的現象出現了,在南曲體系的諸多聲腔派系中都開始有了北曲體系的曲牌音樂介入。魏良輔改良後的新崑山腔主體也是南曲,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吸收了北曲,並將北曲作崑腔化處理,所以我們現今所能聽到的崑山腔中的「北曲」已然不是當年北雜劇的北曲,而是崑山化的北曲。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崑山腔是演唱南曲為主,兼唱北曲的戲曲聲腔,崑曲是用水磨口法演唱的南北曲。然而並不是只有崑山腔是演唱南北曲的,海鹽腔也是演唱南北曲的,弋陽腔,餘姚腔也是,甚至後來號陳「天下南北時尚徽池雅調」的青陽腔也是演唱南北曲的。南北曲是曲體,而崑山腔是一種實際演唱的風格腔,雖然由於分化時間很長了,作為本體的南北曲曲牌對各類風格腔的約束力不一樣,但是作為音樂本體依舊有其穩定的因素。崑曲實現了南北曲的合流,但依舊劃分為南北曲兩大類音樂系統,而且彼此區別很多,關於崑曲之南北曲的差別,在日本學者青木正兒的《南北戲曲源流考》一書中分析很多。南北曲作為崑曲的本體,在掌握崑曲文學和音樂學中至關重要,吳梅先生曾經有感於唱崑曲的人南北曲尚且不分,說道「不知南北曲為不知曲也。」,確實是的,對於填詞制曲者來說,不知南北曲何論宮調曲牌,何論套數場次,均無從談起,而對於譜曲度曲者來說,不知南北曲則簡直就是「曲盲」了。昆劇所使用崑腔演唱的劇目中,有的是唱南曲的,有的是唱北曲的,有的是南北交替的,對於一般聽眾來說怎麼掌握好區分南北曲的方法,使得一聽便知呢?摘錄一些前人的關於南北曲區別的總結如下:1)南曲五聲音階結構,沒有西洋簡譜中的4和7兩個音,而北曲是七聲音階結構;2)南曲很少有襯字,一般「襯不過三」,每個曲牌的板數板位比較固定,襯字不佔板位,且每個字辭的腔格較長,表現為「板活腔」,腔格過渡非常連續,北曲襯字多,甚至一句之中襯字數目可以超過正格字數,每個曲牌具體板數板位較為靈活,襯字可以點板,且每個字辭的腔格較短,表現為「腔活板」,腔格過渡跳進很多;3)南曲的「繁腔」是由唱腔水磨調口法帶來的,是為裝飾音性質的「小腔」多,大腔並不追求繁雜,而追求質朴流暢,而北曲的繁腔是其字多腔少,跳進行腔的本質特點帶來的,追求端莊華美;4)南曲曲牌聯套較為自由,有些曲牌可以單用,可以不入套曲,而北曲曲牌聯套較為嚴格,宮調體系相對嚴整,不可隨便配用,除少數情況可用短套外,一般均構成北曲大套;5)南曲曲牌除【引子】【尾聲】【賺】【紅衲兒】等少數可以散板演唱外,其他均是上板演唱,而北曲曲牌每個套曲照例前幾個曲牌均可以散板演唱;6)南曲字聲使用中州韻約束下的蘇州音,即四聲各分陰陽,有入聲字,入聲字多採用「斷腔」唱出,北曲字聲用中州韻的四聲體系,即將入聲字派入其他三聲,只有平聲字分陰陽,該點涉及具體演唱吐字收音,南北崑曲各流派也會有差異性。南北曲的差別對比肯定不止這些,因為是本體差別,他們相同的一面其實很少,僅僅都是採用「依定律填詞,依定格行腔,一腔多塑」的曲牌體,都採用水磨調化的崑山腔演唱,其他大概就全是不同的一面了。這就好比兩個不同的人,他們穿上了相同顏色的風格外衣,他們表面看來是很一樣的,而更多的是不一樣的一面。
以上所述的理論總結的道理對於不懂音樂,樂理基礎又沒有的普通聽眾幾乎是很難抱著其中一條去執行的,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夠幫助他們迅速辨別南北曲呢?答案是肯定有的。既然南北曲具有這么多的不同點,他必然在聽覺上給人帶來非常大的異樣,這種異樣是感官上的,最為直觀,這對於普通崑曲觀眾來說才是最好最容易掌握的方法。也許初次聽的人是很難找到感覺的,這很正常,常戲言之「麻雀看人」,因為音樂感官分辨力此時還非常薄弱,聽多了,尤其是帶有「心知肚明」地聽多了,以後自然感官分辨力增強了,一聽便知。羅列一些常見的南北曲唱段如下,可參考之。1)南曲部分:《牡丹亭·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叫》,《玉簪記·琴挑·偷詩·問病·秋江》,《桃花扇·題畫》,《雷峰塔·斷橋》,《牧羊記·望鄉》《白羅衫·看狀》,《占花魁·湖樓》,《漁家樂·藏舟》。2)北曲部分:《牡丹亭·冥判》,《長生殿·酒樓·哭像·彈詞》,《寶劍記·夜奔》,《金鎖記·法場》,《焚香記·陽告》,《鐵冠圖·刺虎》,《慈悲願·認子》,《占花魁·勸妝》,《邯鄲記·掃花》。3)南北聯用部分:《紫釵記·折柳(北曲)·陽關(南曲)》,《長生殿·絮閣》(楊貴妃唱北曲,高力士和唐明皇唱南曲),《長生殿·小宴》(唐明皇唱北曲,楊貴妃唱南曲),《艷雲亭·痴訴點香》(蕭惜芬唱北曲,諸葛暗唱南曲)。
說完南北曲,再說「南北昆」。「南北昆」指的是崑曲的演唱流派,風格派別的崑曲。這對概念與南北曲本沒有任何必然關系,常被初識者混淆,是不應該的。南昆顧名思義本是南方崑曲,而南方崑曲流派於今尚存幾種,於古恐怕更多,究竟南昆指的是哪一種呢?俞振飛有言「南昆北昆不如永昆」,看來他是把永嘉崑曲區別在南昆之外的一種,依據此等推理湖南省的湘昆(嘉禾崑曲)也不該算在南昆之列乎?那麼這樣看來,所謂南昆大體只能是全部源出於蘇州周邊崑曲唱口的後裔,對於劇曲而言,只代表今天的上海,南京,浙江,蘇州四家!可是崑曲還應當包括清曲部分的,那麼諸如現今還有曲社傳承的金陵甘家所唱的清曲,揚州廣陵曲社所唱的崑曲算不算「南昆」呢?還有如果南昆指南方崑腔的話,那麼南方很多劇種的崑腔算不算「南昆」呢?再論上海,南京,浙江,蘇州四家崑曲團體雖源出一系,但終究也有分化,誰是南昆呢?可見「南昆」這個概念非常模糊,很難界定,只能說說罷了。「北昆」是北方崑曲,還是特指今天的北方崑曲劇院呢?如果指北方崑曲,那麼京津冀地區的清曲曲社所唱的是北昆么?還是界定「北昆」僅僅為劇曲,還有晉南崑曲也是北方地區的崑曲,算不算北昆,還是要被排除在這個概念以外?可見「北昆」這個概念也是模糊的,無法界定,可大可小,可是可非。沒有南北曲則不可能有崑曲,沒有產生「南北昆」的分化則與崑曲是否已然誕生無關。崑曲的南北曲本體是萬年不變的,變了就不再是崑曲了,而至於「南北昆」,甚至特定時代的不同地區的崑曲派別則處於不斷變化中,崑曲的興盛有賴於各類派別的興盛,派別越多越好!
希望幫助得到你。。。
F. 急求 牡丹亭 驚夢 的曲譜
找不到啊,只有三首;http://so.sooopu.com/pu/?q=%c4%b5%b5%a4%cd%a4
我也很抱歉!
G. 請大家推薦介紹崑曲的書或者經典崑曲作品
張繼青和梅蘭芳的《牡丹亭》
華文漪《長生殿》
言慧珠和她夫的《牆頭馬上》
紀錄片《專崑曲六百年》可買碟屬
梅大師的《斷橋》《思凡》
計鎮華的《彈詞》
《西廂記》偶看的只有青春版的
書嘛嘿嘿《笛聲何處》(別拍我),去圖書館找,看的懂哪本就讀哪本
H. 求流行音樂的古箏譜~急~~大家幫幫忙吧~~!!!
去這個網址看看吧,貌似有很多呢,不知道合不合你的心意。
我也是剛發現的,O(∩_∩)O~
http://hi..com/xyl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