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遊客影評
A. 電影影評
首先要看你自己對電影的愛好程度如何,然後你自己一定要做到對什麼電影都有敏銳的感官,也就是說你不要偏愛什麼類型的電影,然後你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你對電影的了解,不要為了賺錢而忽視了自己的愛好
我找回來的:
星期天的下午,媽媽和我一起在網上觀看了一部電影——《兩個小八路》。
這部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兩個小八路---孫大興和武建華與日本鬼子英勇斗爭的故事。他們的機智和勇敢深深的打動了我,久久不能忘懷。他們雖然年齡很小,但是在困難面前,甚至有生命危險也不退縮,勇往直前,終於出色的完成了戰斗任務。充分表達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也表達了對日本鬼子的仇恨。
由此想到了我自己,和他們相比我還有很多不足:在生活中,我的膽子並不是很大。記得有一次,媽媽去上自習,爸爸也不在家,我一個人在家做作業,最後害怕的大哭起來。在課堂上也是,老師提問我問題時也常常緊張得低下頭不說話。有了問題也不敢去問老師。現在仔細想想,這兩個小八路面對著敵人粘滿鮮血的刺刀,都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一點點小事就我嚇成這樣,真是慚愧極了。所以我覺得應該向影片里的那兩個小八路學習,學習他們的勇敢,改掉自己膽小的缺點。
有些事情我不是很明白,是媽媽幫我弄懂了其中的道理:媽媽說我們今天所得到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一定要珍惜,從小就要刻苦學習,熱愛勞動,堅持鍛煉身體,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處的人。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神話小說[西游記]中一段精彩的故事。孫悟空的堅強、勇敢,善惡分明;唐僧的心善耳軟,偏聽偏信,以致錯把妖魔當成好人;豬八戒的頭腦簡單,怕吃苦,在故事裡都有生動的刻畫。故事對讀者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歷來為人民大眾所喜愛。
取材於小說《西遊記》。 西天路上,雲山萬重。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歷盡千辛,來到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內,有一個千年屍魔白骨精,兇殘、狡猾並善於偽裝。為使自己長生不老,它一心想吃唐僧肉,但畏懼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它利用孫悟空外出巡山的機會,先後變成上山送齋的村姑與朝山進香的老嫗,花言巧語使唐僧和八戒上了當,可兩次均被孫悟空識破並打死它的化身。而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凶,連傷母女兩命,違反戒律。白骨精第三次化為一個老丈,利用唐僧面慈心軟、善惡不分的弱點,三施攻心計,孫悟空一…
《賣火柴的小女孩》,童話故事。寫的是一位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作者是安徒生。安徒生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困不堪。1835年開始寫作童話。
《白雪公主》
本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長動畫片,根據格林童話改編,迪斯尼公司出品。故事主要講述白雪公主因為美麗漂亮而被其後母妒忌,發誓要把她置於死地。但白雪公主先後得到武士、森林鳥獸及七個小矮人的幫助,逃過了一劫又一劫,後母則自食其果死於山崖下。這部影片的藝術成就在於:它第一次拓展了動畫片的容量;採用了多層次動畫攝影機;賦予影片畫面以鮮明的構思層次、透視關系和景深感。此片的故事、布景、音響、導演、動畫、配樂和色彩,乃是讓觀眾完全身臨其境的七大法寶。
B. 電影的影評大約二百字左右,謝謝
《美麗人生》影評
《美麗人生》是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以及導演羅貝托•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影片發揮高度的創意,用一種妙不可言的幽默方式重新詮釋了俗透了的殘酷的戰爭與生命的意義,讓觀眾在淚水中體會了生命的價值。它演繹了二戰時期,一個猶太人在德國的種族歧視下所經歷的「美麗人生」。導演貝尼尼通過這樣一部電影來展示人們面對死亡的瞭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即使光明一時被黑暗籠罩,我們依舊能夠找到美之所棲。
「這是我的經歷,這是我父親所作的犧牲,這是父親賜我的恩典。」這是影片最後一句台詞。這場美麗的謊言,以愛之名,以父之名,以夫之名。「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不易說,有悲有喜,也像寓言,教人不可思議。」猶太青年基督和好友駕車來到阿雷佐小鎮准備開一家書店,途中邂逅美麗的女教師戴麗。兩人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好景不長,基督和兒子因猶太血統被強行送往集中營。戴麗雖沒有猶太血統,為了能和兒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在集中營里毅然前同行被分開關押。基督不願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他騙兒子這只是一場游戲。他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自己卻慘死在納粹的槍口下。
影片借用了喜劇的基本原素,進行悲劇演生與鋪排。貝尼尼極力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尤其是前半部分):為追求戴麗,基度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上跳脫衣舞;開車載戴麗,剎車卻壞了,門打不開,竟從車頂爬出來;屢次小偷小摸地換禮帽;和德國醫生猜謎;玩催眠;把別人的訂婚宴弄成自己的私奔宴,騎著綠馬迎娶戴麗……正是前半部和平生活的歡樂與浪漫,映襯出了後半部集中營的丑惡與殘酷。影片最讓人為之動容的是基度被德國士兵抓住後經過藏著祖舒華的鐵箱的鏡頭。面對死亡,基度走出滑稽的步伐,調皮的向祖舒華眨著眼睛,一如往常的游戲,從容、平靜甚至是快樂。在色彩上,影片完全採用明亮的光線,即使是在集中營里,在比較昏暗的屋子裡,主人公基度與小祖舒華的臉上總是神采奕奕,在他們心中,你總會感受到明媚陽光的普照,給電影最後戰爭的勝利打下無處不在的基礎。《美麗人生》表面上流出的輕松歡快的風格更加放大了戰爭對無辜百姓的迫害,它使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又使人因憐憫、緊張、憤怒而渾身顫栗。
該影片之所以在國際上大獲成功並贏得無數人的喜愛,不僅僅因為他給我們的歡笑和淚水,更多的是影片以全新視角所傳達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帶給我們的影響。他闡釋的人生的真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甚至是將來,都可以作為我們生活追求的目標。那些背負著深重的苦難的小人物在這里演繹出的種種給人得卻是最直接的觀感是風趣逗樂,而悲涼的心境之後才油然而生。「把災難當作游戲,用笑容征服一切,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你的愛人還在,幸福和快樂就永遠不會離你而去」,這是主人公基度一直以來的人生態度,也讓我們明白生活是美麗的,無論它怎樣不盡如人意。
C.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
D. 幫忙找一篇最近電影的影評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影片講述了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和他的小夥伴解決許多困難,在險象環生的冒險之旅中與惡魔抗爭,並且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艱難歷程
這是一部動畫片,講述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說是童話,但更覺得像是一部拍給成人看的童話。迷你王國里有戰斗,有部落,有正義與邪惡,有背叛與陰謀,還有為自由而斗爭的理想;現實生活也是如此,有房地商的欺騙與壓迫,有祖母的無奈窘迫,有父母的置之不理。七歲的亞瑟面對如此危急的情境,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膽怯,反而勇敢地承擔起拯救房子的責任。那一聲鏗鏘有力的「我可以做到」,是不是觸動了我們的心弦:生活中多少次我們因為擔心失敗而缺乏嘗試的勇氣?多少次面臨窘境因為害怕而顯得手足無措?亞瑟所擁有的那份勇氣和智慧是很多成年人都不具備的:當他解讀出外公留下的通道密碼,義無返顧地開始准備時,沉著而冷靜;當他面對強敵進攻時,又毫無畏懼、勇敢戰斗;當他和同伴們被逼上險境時,他機智而敏銳。這一切都是亞瑟身上所體現的靈動光芒。還有迷你王國的公主賽琳娜,貴為一國之公主,她性感傲慢,但同時又勇敢堅強,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理智。而她和亞瑟之間的懵懂愛情也令觀眾覺得頗有情趣。當然還有迷你國王子貝塔枚許,他的造型非常可愛:敦敦實實、矮矮胖胖,讓人不由地喜歡;性格更是天真活潑,單純至極:當他在透明的玻璃上畫下一個鑰匙,當他睡在柔軟的花蕊中,當他背著沉甸甸的書包跟亞瑟和賽琳娜上路時,我們看到他的光彩,這是否也在呼喚成人心中那點殘存的童心與無邪?其他人物,譬如迷你國國王、歌廳的MAX、壞角瑪塔扎德……一個個也都個性鮮明、生動活潑,令整部影片閃現靈動的光彩。
E. 求一個電影網站 以前看到的不知道現在有沒 他的遊客評論可以像字幕一樣出現
開迅視頻 不過是手機的一個應用 但是上面也有電影的那種 評論按時間顯示在屏幕上 飄過 挺有意思的
F. 2012電影影評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在《2012》里化作「真海嘯」,國際社會的格局也因此洗牌。但我給高分的原因非常簡單,《2012》是一部很優秀的商業巨制,極適合發展到現階段的中國電影產業作為今後的遠大目標和經典範本,來參考、吸收、學習。這是一場繽紛絢爛的CG秀,一頓「災難無限量自助」的霸王餐;但更是一件流行潛力之強、適用范圍之廣令人驚嘆的優質商品。所謂電影工業,所謂流水線,看完本片,再回想上映之前以「趙本山斗雞眼」為賣點的貼片廣告,用不著拍它的人自慚形穢,我們這些看客又情何以堪!? 而《2012》的妙處,遠不止他的精良和豪快,災難在這部主打視覺效果的災難大片里居然只是前台的小角色,存在於背後的國際新秩序與ZF陰謀論,才是內在的看點。相信大家都已經聽說了「中國拯救全人類」的情節設置,其合理性在於「能在短時間內如此高度集中人力物力,非中國而不能」——這番感慨的來源其實是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金融危機又難傷中國的筋骨,中國在世界各地尤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心目中的形象劇變。……毫不客氣地說,《2012》已經是好萊塢大片所能做到的諂媚中國的底線;開個玩笑,連片子里表現最搶眼的狗都不是金毛獵犬,而是慈禧太後最愛的品種。 但不止是中國,影片中的各人種、各國家、各民族的角色形象及其命運,在表現不同個性與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反映出好萊塢或者說「自詡一號公民」的美國人眼裡當今世界的三六九等。義大利總統棄船祈禱,既是重視家族觀念的選擇,也是天主教徒虔誠的體現;女王在滅頂之災來臨前依舊優雅淡定,當然是在調侃英國佬的古板、自我、明哲保身;里約熱內盧在兩次地震後陷入無ZF的混亂狀態,多少有些諷刺當今南美政壇與經濟狀況的意味;而印度科學家雖然睿智超前,卻是最先被西方國家忽視乃至犧牲的薄弱一環;阿拉伯地區更慘,充當「印鈔機」容易,作為「共同生存發展的夥伴」難。 當然,四大主線,除了非裔學者和白人作家一黑一白兩條「美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外,另外兩根分別屬於俄羅斯和中國,還是能夠洞察電影製作者對國際新秩序的理解。先來看美帝的老對手俄羅斯:無論從角色「尤里」還是運輸機「安東諾夫」中,都能窺見老美怎樣看待如今的俄國——冷酷、強大、盡管衰敗、死而未僵,國家經濟的脆弱與在解體後抓住體制漏洞上位的巨賈暴富,形成鮮明對比。那個號稱「38戰34勝」卻在心理防線崩潰之後迅速被K.O.的拳擊手就很典型,雖然厲害但運行的系統很扭曲。而尤里身為人父的可敬結局以及雙胞胎與兄妹倆的相處融洽,又充滿了來自歐美陣營一廂情願的示好。 再來看有關中國的內容。技術工人「天欽」受傷後大難不死,寓意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危難時刻小喇嘛的車拯救主角一家人,暗指中國經濟的增長是老美今後發展的重要機遇。中國人很容易有民族自豪感,因此《2012》絕對會讓咱大多數中國觀眾看得心花怒放;而我之所以「感動」,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在政治上竭盡全力的一碗水端平與友好。實話實說,好萊塢內部在西藏問題上不懷好意者大有人在,莎朗·斯通、理查·基爾之類不勝枚舉;而《2012》涉及中國的部分考據之細、表現之巧,可謂史無前例。 首先是非常驚艷的「黨和國家一定會給大家重建家園」,這是完全寫實的當代中國的講話格式。接著是「八國首腦會議」,雖然現實中的八國峰會是美、英、法、德、意、加、日、俄,但根據片中的「卓明谷計劃」,可以推測中國ZF可能劇中「八國」的一員。現實中,我國很早就聲明過在國際社會中不搞集團化,於是,這場「八國會議」有一個鏡頭:某國首腦的背影,旁邊的國旗虛焦,但旗子的顏色是一片紅,眾所周知,美、法、德、日、加、俄的國旗的紅,達不到這種效果。再次是領土完整的中國地圖,最後是「歡迎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艾默里奇大師肯定沒想到這幾處在我國引發民族主義的掌聲吧? 所以《2012》容易把人代入,很簡單,因為人家尊重你,盡可能按你實際的狀態對你進行塑造和讀解,而不再是隨便拿個什麼唐人街的恐怖寵物店謊稱北京、或用比寶麗布噴繪還粗糙的「CG版東方明珠」充當上海,某種意義上堪稱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比較直觀、可信的表現。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為賺中國票房的需要,可縱使《2012》的內地票房達4億人民幣,也才5000多萬美元,而該片在北美首映三天的流水就有6500萬刀,所以並非要因。更有好事者說《2012》辱華,原因是「變相嘲諷我們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國」。一、難道不是么?二、是又怎樣?譬如《赤壁》,活生生的千軍萬馬讓好萊塢驚嘆不已——人口眾多本是實情,人海戰術也因此成為中國特色,但換個角度,駕馭海量的個體也是一門學問,目前掌握它的除了中國還有誰?說《2012》辱華的人,請對自己的國家有點信心! 角色們各講各國話,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突然蹦出英語,即使講也各帶口音,比起《特種部隊:眼鏡蛇崛起》里老和尚逼著少年白幽靈「說英語」的粗製濫造,比起《變形金剛2:卷土重來》無度炫耀武力之餘瘋狂破壞古文明國家的囂張狂躁,《2012》的細致嚴謹,以及剛剛談到的對各國各民族各文化盡可能寫實呈現的努力溢於言表。還是回到中國:漢族人講普通話,川邊和高原的藏民們說藏語,基本符合真實情況(這樣表現的另一個好處是:藏民們說藏語,同時可以讓那些西方的右翼分子無刺可挑)。……算了,越扯越遠,國際新秩序的部分就到這里,黑人總統遭遇世界末日諷刺奧巴馬ZF無能之類的解讀先不管,肯尼迪號撞翻白宮時流露出的反戰情緒也暫且不論,接下來不妨談談ZF陰謀論。 《X檔案》被追捧的一大原因即科幻和神秘往往覆蓋在ZF陰謀論的包裝之下。對於這一概念,艾默里奇本人顯然也深信不疑,《獨立日》和《哥斯拉》里都有ZF秘而不宣的情節,《2012》當然不能例外。世界末日的懸疑程度,可與黛安娜王妃的車禍、瑪麗蓮·夢露的暴斃、羅斯威爾事件的眾說紛紜相提並論,而篩選優秀DNA、向富商出售船票等機密事宜卻在暗地裡緊鑼密鼓地次第執行著;災難來臨時,平民百姓盡是精英的犧牲品。 ——這一點還牽扯出理性與人性的矛盾。如果沒有「放棄89歲高齡的母親的國務卿」這類理性過頭的人監控,整個「卓明谷計劃」不可能順利實施;反過來說,在三號方舟無法啟動時,導演的立場歸根到底還是人性,還是選擇了以人為本地敞開懷抱。正如皆大歡喜的結局,編繪了錯綜、大氣、暗藏ZF陰謀論與國際新秩序的群像故事,展示著高超、完美、全心造夢的電影技術,流露出認真、謹慎、著力寫實的創作態度,同時沒忘記歌頌雖然天真盲目、但始終單純美好的人性。……對中國的電影產業而言,前三個方面反而更動人、更具現實意義、更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連賓利車的植入廣告都那麼討人喜歡)。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親眼看到中國拍出《2012》這樣精良、完備、自圓其說的優秀商業片。
G. 影評,電影評論
有沒有你們雜志的風格樣稿?具體要什麼類型的電影影評?
H. 求一篇任何電影的影評
讓子彈飛 集黑色幽默 動作 感情等於一身 很好看
讓子彈飛》的一些暗線,隱喻,野心和吹捧。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子來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度上冰炭不容。
現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贊之後,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後,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么高,不至於吧。(這電影沒啥思想啊)」,「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後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後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後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姜文專輯看《讓子彈飛》《鬼子來了》《太陽》的朋友可以到銳影網www.ruifilm.com在線高清觀看 。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干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葯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准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准時下電影界,對准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於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聯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揮穩定,客串也是穩定的頭五分鍾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
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麼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的配合下,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
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
時下電影圈裡,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家,先投身於「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X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故事發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實所指,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
韓三爺,您得多麼的無畏,才敢於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弧里圖個好玩吧)
在電影後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後,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裡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志,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
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I. 這部電影的影評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
通俗來說,首先你可以對電影的劇情內容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其專次抓住電影的內核屬--也就是說電影或者說導演想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最後從你自己的立場來看,你對這部電影有什麼看法
J. 求一篇電影影評.
《男孩別哭》(美國電影):在邊緣的邊緣,有純藍色的眼睛幾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完《男孩不哭》的時候,直覺地不喜歡,覺得這部電影沉悶不堪,再不願看第二遍。我討厭它陰暗的畫面,討厭它慘烈的故事情節,討厭Hilary Swank的扮相。但是直到幾年後的今天,當我再一次重溫這段悲慘故事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對它的排斥,來自於心底的哀傷。
播放電影的時候,身邊不時有人發出恍然大悟的聲音:「哦,原來她是同性戀。」我只能很無奈對他們解釋,「她不是同性戀,她是異性癖。」 Brandon這樣的角色,已經邊緣化到了這樣的地步,連我們這些心理學「專業人士」都無法為其定位,實在是很可悲的。更是難以想像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知道異性癖呢?人們只會賜予這樣的人一個詞:變態。
對於現代社會,同性戀群體是個逐漸浮出水面的邊緣群體。但是異性癖,卻往往被掩蓋在同性戀群體後,在邊緣的邊緣。報紙上誰誰誰又決定變性這樣的新聞,往往只是人們茶餘飯後懷著獵奇心理閑聊的時候才會想到的。
無知往往帶來恐懼,隨後產生的,就是排斥和迫害了。什麼是正常的?什麼又是不正常的?這樣的問題,似乎三言兩語是解釋不清的。可是對於大眾而言,與多數一致的就是正常,反之就是反常,似乎真理如此簡單。在本片中,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了一個男權社會對一個邊緣女子的暴行,卻無能為力。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竟然在現實生活里發生過。然而,藉由真實案件改編而來的電影是否能喚醒人們的理解,人們的良知呢?如果一個渺小生命的消逝僅僅帶給觀眾一聲驚嘆,這是否說明人們早已經麻木不仁了呢?
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弱者,而任何打破這一規則的人都將受到懲罰。John的眼中,女人永遠只能是男人的附屬品,是不能和男人並駕齊驅的。所以當他發現Brandon居然是個女人的時候,他感到他所謂的尊嚴受到極大的侮辱,因此他殘暴地羞辱了Brandon以恢復自己的權威地位……那一系列暴行,是怎樣低劣的人渣才做得出來的!
許多人在看《男孩不哭》的時候,幾乎都會產生對Brandon等人同情和對John的憤怒和譴責。但是,電影結束了,生活還在繼續,人們是否考慮過在生活中,他們是否仍有意無意地漠視或者歧視著像Brandon這樣的人呢?
想起《逆女》里經典的台詞,「我們沒有傷害別人,別人為什麼要來傷害我們?」可悲的是,這個世界,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的。
性別只是一個符號嗎?你愛上的是他的人?還是他的性別?還是包含他的性別的他的人?很拗口。可是很多人無法回答。什麼是愛?愛能超越世俗的偏見么?
世界如此豐富多彩,可是人類社會卻如此狹隘。像Brandon這樣的異性癖,還將長期生活在人們的視線之外。但是,隨著愛和理解在人們身上逐漸蘇醒,社會對邊緣的邊緣也日益關注。
影片中最安靜的畫面,莫過於三個女生曾在麥克風前低吟淺唱:「the bluest eyes in the Texas……」如果可以,讓我們拋棄心中的偏見,你會發現,在邊緣的邊緣,有純藍色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