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謠文化旅遊園圖片
1. 關於黃河的手抄報圖片
河道萎縮,改變了河道沖刷模式泥沙淤積使河道萎縮,河床抬高,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決口和改道的風險,威脅著下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
從水文上看,黃河斷流屬於水量季節性變化。但實質上,斷流是人類對水資源用量超過其自然限度,是人類需求與脆弱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
用水量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特別是90年代以來,降雨、徑流偏少,人均和畝均水量都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乾旱是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
黃河流域的工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用水量劇增。黃河水有90%用於農業灌溉,引黃灌溉面積由建國初期的80萬公頃增加到1994年的731萬公頃。全流域用於農業、工業和生活的用水量逐年增加:1949年為74億立方米,50年代為124億立方米,90年代增加到296億立方米。現在黃河流域實際用水量已超過370億立方米,所以沖刷河道的生態用水(210億立方米)根本沒有保證。目前黃河徑流的開發利用率已超出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的50%,超過國內其他江河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利用水平。可見,用水量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
源頭和上中游地區生態環境惡化青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產流區和水源涵養區,境內流域面積佔全流域面積的19.6%,徑流量卻占黃河總徑流量的近1/2。植被破壞導致草地沙化和水源涵養功能下降。80年代中期以來,黃河上游徑流開始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進入90年代後,減少更為明顯。1997年1~3月的徑流量減少23%,降到歷史最低點,源頭首次出現斷流,下游出現歷史上最嚴重的斷流。黃河上中游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泥沙俱下,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16億噸,淤積在下遊河床的泥沙年均達4億噸,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已高出兩岸土地3~10米,形成近千里的地上「懸河」,下遊河堤形成「越加越險、越險越加」的態勢。
缺乏統一管理,水利用率低黃河幹流骨幹工程和大型灌區分別隸屬於不同的部門和地區,尚未健全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很難做到全河統籌,上、中、下游兼顧。上游灌區面積佔全流域的27%,但耗水卻佔全流域灌溉用水的44%。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僅為30%,工業用
2. 銀川旅遊景點有哪些
銀川市自然風景秀麗,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
自然景觀有沙坡頭、沙湖、蘇峪口森林公園、滾鍾口風景區、金水旅遊區、大小西湖、鳴翠湖、鶴泉湖等。
人文歷史景觀有西夏王陵、賀蘭山岩畫、拜寺口雙塔、三關口明長城、水洞溝遺址、鼓樓、玉皇閣、海寶塔、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大寺、納家戶清真寺、馬鞍山甘露寺、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中華
沙坡頭
沙坡頭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以沙漠生態治理與旅遊聖地聞名於世。《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最美的地方」寧夏沙坡頭入選。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沙坡頭游覽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游覽區。 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
沙湖
沙湖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中國十大魅力休閑旅遊湖泊之一。沙湖旅遊區在距銀川市西北56公里石嘴山市平羅縣境內的西大灘。1990年開發建設,每年接待遊客都在60萬人次左右,已成為祖國西北地區頗負盛名的旅遊熱點,因其獨特優美的自然景觀而被選為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2009年,景區接待遊客78.6萬人次。2007年5月8日,石嘴山市沙湖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西夏城
西夏城舊稱「橫城堡」,位於黃河東岸的靈武市,銀川黃河大橋附近,距銀川僅8公里,原為明代一座屯兵營,是明清河東八景之一「橫城古渡」的舊址。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康熙親征葛爾丹就在此渡河。
游西夏皇城、賞西夏樂舞、品西夏美宴、觀黃河落日。城牆外還是一片現代文明景緻,穿過城門便進入了800年前的「西夏皇城」,厚厚的城牆完全隔絕了塵世的喧囂,高高的角樓使人心中一下子產生了莫名的敬畏。
西夏王陵
西夏歷代帝王的陵寢,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隨地勢布列著西夏國的9座帝王陵,200餘座王侯勛臣—貴戚的陪葬墓,有佛寺遺址
西夏王陵
1處和西夏磚瓦窯10餘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西夏王陵建築風格獨特,面積大而陵墓集中。風景區共50多平方公里,其中王陵高大雄偉,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中華回鄉文化園
中華回鄉文化園坐落於回族最具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回鄉名鎮納家戶村,和納家戶古老的回族社區清真大寺交相輝映,成為我國唯一的以回族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 文化園緊臨京藏高速公路永寧出口處,依託古 老的納家戶清真大寺和回族風情濃郁的納家戶村所建,以展示伊斯蘭建築文化、禮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農耕與商貿文化為特色。
鎮北堡西部影城
位於西夏區鎮北堡鎮,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著名作家張賢亮發現了它,並在80年代初期將它介紹給了電影界。迄今為止,這里已拍攝了獲得國際國內大獎的《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
鎮北堡西部影城
《黃河絕戀》、《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等六十多部影視劇。鎮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古樸、原始、粗獷、荒涼為特色。在此攝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被譽為「中國一絕」。因其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特殊貢獻,享有「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美稱。
賀蘭山岩畫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賀蘭口內,距銀川市區60公里。山口內有千餘幅岩畫分布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畫面以人類畫像為主的岩畫占岩畫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羊、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此外,還鑿刻有狩獵、祭祀場面的圖案和日、月、星、辰、人手、人腳及西夏文字等。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是一條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西夏區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近萬公頃的范圍內,高聳入雲的油松、杜松、雲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吐紅的櫻桃、掛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層層林海,色彩斑斕,變幻無窮,令人叫絕。
黃沙古渡旅遊區
黃沙古渡原生態旅遊景區是寧夏新興的王牌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濕地公園、是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遊勝地、明清寧夏八景之一。景區內的大漠風光、黃河古韻、自然濕地、黃沙擁長河的塞外奇景,是原生態自助游的好去處。
三關口明長城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系寧夏通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交通要道。明政府為邊防安全,在三關口築長城(明稱為邊牆)、設關隘,成為當時寧夏鎮城防的「四險」之一。後幾經重修、增築,牆體綿延山峰之巔,山陡壁峭,地形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三關口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台、烽火台左右聯屬,有西控大漠、扼咽喉要道之險。
海寶塔
俗稱北塔,位於興慶區北部海寶塔寺內。海寶塔始建年代不詳,據明代《萬曆朔方新志》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王赫連勃勃重修,是一座方形9層11級樓閣式磚塔,通高53.9米。登臨塔上,銀川塞上江南風貌一覽無余,明清時代列為寧夏八景之一,稱為「古塔凌霄」。寺院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景色秀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寺院舉辦「盂蘭」廟會,相沿至今。
鼓樓
鍾鼓樓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樓閣、角坊組成。位於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南、北街的十字路口。整座鼓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
玉皇閣
始建年代無從查考,從明代《弘治寧夏新志》府城圖上觀察,現玉皇閣的位置居明代府城鼓樓所在地。清乾隆三年( 1739年)毀於地震,重修後,稱為「玉皇閣」。玉皇閣通高22米,佔地約1040平方米。在一座長36米、寬28米、高8米的台座下,正中辟有南北向的拱形門洞。西北側外部有石條台階可登上台座。整個建築群重樓疊閣,飛檐相啄,布局巧妙,結構嚴謹。
南關清真大寺
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南街,是銀川市區內最大的清真寺,銀川穆斯林 群眾於1981年募資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上層大殿可容1300餘人做禮拜;下層設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會客廳等。樓頂正中聳立一大四小綠色穹隆頂,頂端新月高懸。殿前兩側各建30米高的「宣禮塔」,中部設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整個建築布局嚴謹,裝飾華麗,精緻典雅,宏偉壯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千上萬穆斯林在此聚禮,從事民族宗教活動。
3. 銀川市區旅遊景點介紹
西夏城 西夏城舊稱「橫城堡」,位於黃河東岸的靈武市,銀川黃河大橋附近,距銀川僅8公里,原為明代一座屯兵營,是明清河東八景之一「橫城古渡」的舊址,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康熙親征葛爾丹就在此渡河。 游西夏皇城、賞西夏樂舞、品西夏美宴、觀黃河落日……城牆外還是一片現代文明景緻,穿過城門便進入了800年前的「西夏皇城」,厚厚的城牆完全隔絕了塵世的喧囂,高高的角樓使人心中一下子產生了莫名的敬畏。尤其是當夕陽撒在由厚厚磚土構築的城牆上時,只要稍微閉上眼睛,就彷彿時空倒置,李元昊,唐卡,西藏佛經,佛畫,這些神秘符號,便迅速閃過腦海。 西夏王陵 西夏歷代帝王的陵寢,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 隨地勢布列著西夏國的9座帝王陵,200餘座王侯勛臣—貴戚的陪葬墓,有佛寺遺址1處和西夏磚瓦窯10餘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西夏王陵建築風格獨特,面積大而陵墓集中。風景區共50多平方公里,其中王陵高大雄偉,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西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為背景、真實形象地展示西夏王國興衰歷史的博物館。全館佔地面積5300平方米,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築造型,風格別致,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 鎮北堡西部影城 位於西夏區鎮北堡鎮,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著名作家張賢亮發現了它,並在80年代初期將它介紹給了電影界。迄今為止,這里已拍攝了獲得國際國內大獎的《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黃河絕戀》、《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等六十多部影視劇。鎮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古樸、原始、粗獷、荒涼為特色。在此攝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被譽為「中國一絕」。因其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特殊貢獻,享有「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美稱。 賀蘭山岩畫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賀蘭口內,距銀川市區60公里。山口內有千餘幅岩畫分布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畫面以人類畫像為主的岩畫占岩畫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羊、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此外,還鑿刻有狩獵、祭祀場面的圖案和日、月、星、辰、人手、人腳及西夏文字等。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西夏區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近萬公頃的范圍內,高聳入雲的油松、杜松、雲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吐紅的櫻桃、掛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層層林海,色彩斑斕,變幻無窮,令人叫絕。 三關口明長城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系寧夏通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交通要道。明政府為邊防安全,在三關口築長城(明稱為邊牆)、設關隘,成為當時寧夏鎮城防的「四險」之一。後幾經重修、增築,牆體綿延山峰之巔,山陡壁峭,地形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三關口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台、烽火台左右聯屬,有西控大漠、扼咽喉要道之險。 海寶塔 俗稱北塔,位於興慶區北部海寶塔寺內。海寶塔始建年代不詳,據明代《萬曆朔方新志》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王赫連勃勃重修,是一座方形9層11級樓閣式磚塔,通高53.9米。登臨塔上,銀川塞上江南風貌一覽無余,明清時代列為寧夏八景之一,稱為「古塔凌霄」。寺院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景色秀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寺院舉辦「盂蘭」廟會,相沿至今。 鼓樓 位於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南、北街的十字路口。鍾鼓樓始建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樓閣、角坊組成。整座鼓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 南關清真大寺 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南街,是銀川市區內最大的清真寺,銀川穆斯林群眾於1981年募資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上層大殿可容1300餘人做禮拜;下層設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會客廳等。樓頂正中聳立一大四小綠色穹隆頂,頂端新月高懸。殿前兩側各建30米高的「宣禮塔」,中部設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整個建築布局嚴謹,裝飾華麗,精緻典雅,宏偉壯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千上萬穆斯林在此聚禮,從事民族宗教活動。 銀川國家濕地公園 由閱海、鳴翠湖2部分組成。 閱海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西北,距市中心3公里,總面積2100公頃。閱海濕地水域廣闊,自然風景秀麗,是銀川市面積最大、原始地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塊濕地。2002年以來,在國家、自治區和銀川市的重視支持下,規劃和實施了退田還湖、水道清淤、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修復和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閱海濕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濕地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2006年6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目前已建成濕地保護管理站、濕地生態監測站、寧夏暨銀川首家鳥類環志站、瞭望塔等。閱海由艾依河連通並補水,從市區北京路碼頭,乘船即可到達閱海。 鳴翠湖位於銀川市興慶區東部,西距市區9公里,東臨黃河3公里,總面積667公頃。鳴翠湖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優美,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文化、科研及科普教育價值。2000年起,國家、自治區和銀川市高度重視鳴翠湖生態保護,科學規劃和實施了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通過退田還湖、湖泊清淤、調控水位、恢復植被等措施,使鳴翠湖濕地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成為銀川市東部的一顆璀璨明珠。2006年6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目前已建成濕地保護管理站、濕地生態監測站、瞭望塔等管護設施,在瞭望塔展出鳥類圖片。鳴翠湖分為南湖、北湖二部分,南湖為鳥類保護區,北湖開展了濕地生態旅遊,開辟了十大景點,湖邊的水車是標志性建築。 銀川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寶湖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東靠唐徠渠,南臨寶湖路,北到鐵路線,西到正源街。總面積82.6公頃,其中湖泊面積39.2公頃,綠地面積36.5公頃。寶湖是銀川城內規模較大的、典型的城市湖泊,湖水最深處2.2米左右,平均水深1.4米左右。寶湖濕地公園於2003年9月1日開工建設。2004年10月,完成一期項目建設並正式向社會開放。寶湖公園主要功能區包括四部分,即濕地生態區:保護湖泊濕地,植被恢復和人工造林,保護和豐富生物多樣性;文化公園區:依託唐徠古渠等歷史文化遺跡,結合濕地文化,進行濕地生態宣傳教育,開展科學文化活動;休閑健身區:為群眾提供攀岩、垂釣、奕棋、休閑等休閑、健身活動場所;管理服務區:管理辦公室、商業服務點,環保衛生間和小型停車場等公用設施。2007年1月,國家建設部批准建立"銀川市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成為西北地區唯一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目前已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站等。 金水園 金水園旅遊區位於靈武市,面臨黃河,背靠毛烏素沙地。園內存黃河遊船、摩托艇、內湖劃船、沙灘運動場、沙浴場賽馬、汽車摩托車越野等娛樂項目,世界沙灘排球比賽曾在這里成功舉行。 水洞溝遺址 位於靈武市境內,銀青高速北側,是目前中國發現的考古資料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一。這座1919年由比利時人肯特發現的遺址,迄今已有3萬年的歷史。在這里發現了野驢、犀牛、羚羊、牛、豬等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1.1萬多件。「水洞溝遺址」的發掘表明:早在3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承天寺塔 俗稱西塔,位於興慶區進寧南街。始建於公元1050年的西夏時期,據記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後,其子剛滿周歲,就登上皇帝寶座。皇太後沒藏氏為保其子毅宗皇帝「聖壽無疆」,護佑西夏江山「延永堅固」,建造了這座「承天顧命」的寺院和佛塔。它與涼州(今甘肅武威)的護國寺、甘州(今甘肅張掖甘州區)的卧佛寺同是西夏著名佛教聖地。這座外觀13層、內11層的磚樓閣式塔,呈八角形,高64.5米。登塔眺望,古城全貌盡收眼底,景色令人神往,微風吹來,塔鈴叮當,愈顯出禪院的幽靜。 寧夏博物館 原設在承天寺內,設有寧夏革命史陳列、西夏歷史陳列、賀蘭山岩畫展、回族民俗展等。其本身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展和改建受到嚴格限制,其佔地面積僅7400平方米。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舊的寧夏博物館因其空間狹小,不僅讓很多「沒有位置」的文物失去了展出機會,更讓舊館的觀眾接待能力受到了限制。同時,由於對舊館改建限制嚴格,很多現代化的設備不便安裝,對文物的維護和保存有很大影響。 新建成的寧夏博物館佔地3萬多平方米,日接待遊客能力大約在2000人次左右。新館是嚴格按照現代博物館的標准施工的,硬體達到國內一流標准。而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是,寧夏博物館新館開館後,更加側重對社會的公共服務職能,將永久免費向全社會開放。展品眾多,國寶亮相。為了迎接自治區50大慶,全面展現寧夏歷史風貌,寧夏博物館不僅拿出了「壓箱底」的眾多文物,還從外地「請」來了一批與寧夏歷史息息相關的文物。最值得一提的是,寧夏博物館將展出以「鎏金銅牛」為代表的6件國寶級文物,而以前因為種種原因與參觀者難見一面的眾多文物和新近出土的部分文物,都將在寧夏博物館新館開放的同時「閃亮登場」。據悉,此次預計展出文物4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6件,國家一級文物100多件。可謂「量」多「質」足。
4. 銀川有哪些旅遊景點 銀川必去的五大旅遊景點
這題俺答過,抄自己 的不算吧
西夏城
西夏城舊稱「橫城堡」,位於黃河東岸的靈武市,銀川黃河大橋附近,距銀川僅8公里,原為明代一座屯兵營,是明清河東八景之一「橫城古渡」的舊址,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康熙親征葛爾丹就在此渡河。
游西夏皇城、賞西夏樂舞、品西夏美宴、觀黃河落日……城牆外還是一片現代文明景緻,穿過城門便進入了800年前的「西夏皇城」,厚厚的城牆完全隔絕了塵世的喧囂,高高的角樓使人心中一下子產生了莫名的敬畏。尤其是當夕陽撒在由厚厚磚土構築的城牆上時,只要稍微閉上眼睛,就彷彿時空倒置,李元昊,唐卡,西藏佛經,佛畫,這些神秘符號,便迅速閃過腦海。
西夏王陵
西夏歷代帝王的陵寢,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 隨地勢布列著西夏國的9座帝王陵,200餘座王侯勛臣—貴戚的陪葬墓,有佛寺遺址1處和西夏磚瓦窯10餘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西夏王陵建築風格獨特,面積大而陵墓集中。風景區共50多平方公里,其中王陵高大雄偉,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西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為背景、真實形象地展示西夏王國興衰歷史的博物館。全館佔地面積5300平方米,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築造型,風格別致,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
鎮北堡西部影城
位於西夏區鎮北堡鎮,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著名作家張賢亮發現了它,並在80年代初期將它介紹給了電影界。迄今為止,這里已拍攝了獲得國際國內大獎的《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黃河絕戀》、《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等六十多部影視劇。鎮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古樸、原始、粗獷、荒涼為特色。在此攝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被譽為「中國一絕」。因其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特殊貢獻,享有「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美稱。
賀蘭山岩畫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賀蘭口內,距銀川市區60公里。山口內有千餘幅岩畫分布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畫面以人類畫像為主的岩畫占岩畫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羊、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此外,還鑿刻有狩獵、祭祀場面的圖案和日、月、星、辰、人手、人腳及西夏文字等。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西夏區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近萬公頃的范圍內,高聳入雲的油松、杜松、雲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吐紅的櫻桃、掛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層層林海,色彩斑斕,變幻無窮,令人叫絕。
三關口明長城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系寧夏通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交通要道。明政府為邊防安全,在三關口築長城(明稱為邊牆)、設關隘,成為當時寧夏鎮城防的「四險」之一。後幾經重修、增築,牆體綿延山峰之巔,山陡壁峭,地形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三關口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台、烽火台左右聯屬,有西控大漠、扼咽喉要道之險。
海寶塔
俗稱北塔,位於興慶區北部海寶塔寺內。海寶塔始建年代不詳,據明代《萬曆朔方新志》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王赫連勃勃重修,是一座方形9層11級樓閣式磚塔,通高53.9米。登臨塔上,銀川塞上江南風貌一覽無余,明清時代列為寧夏八景之一,稱為「古塔凌霄」。寺院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景色秀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寺院舉辦「盂蘭」廟會,相沿至今。
鼓樓
位於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南、北街的十字路口。鍾鼓樓始建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樓閣、角坊組成。整座鼓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
南關清真大寺
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南街,是銀川市區內最大的清真寺,銀川穆斯林群眾於1981年募資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上層大殿可容1300餘人做禮拜;下層設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會客廳等。樓頂正中聳立一大四小綠色穹隆頂,頂端新月高懸。殿前兩側各建30米高的「宣禮塔」,中部設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整個建築布局嚴謹,裝飾華麗,精緻典雅,宏偉壯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千上萬穆斯林在此聚禮,從事民族宗教活動。
銀川國家濕地公園
由閱海、鳴翠湖2部分組成。
閱海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西北,距市中心3公里,總面積2100公頃。閱海濕地水域廣闊,自然風景秀麗,是銀川市面積最大、原始地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塊濕地。2002年以來,在國家、自治區和銀川市的重視支持下,規劃和實施了退田還湖、水道清淤、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修復和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閱海濕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濕地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2006年6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目前已建成濕地保護管理站、濕地生態監測站、寧夏暨銀川首家鳥類環志站、瞭望塔等。閱海由艾依河連通並補水,從市區北京路碼頭(親水大街西側陶然水岸)乘船即可到達閱海。
鳴翠湖位於銀川市興慶區東部,西距市區9公里,東臨黃河3公里,總面積667公頃。鳴翠湖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優美,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文化、科研及科普教育價值。2000年起,國家、自治區和銀川市高度重視鳴翠湖生態保護,科學規劃和實施了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通過退田還湖、湖泊清淤、調控水位、恢復植被等措施,使鳴翠湖濕地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成為銀川市東部的一顆璀璨明珠。2006年6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目前已建成濕地保護管理站、濕地生態監測站、瞭望塔等管護設施,在瞭望塔展出鳥類圖片。鳴翠湖分為南湖、北湖二部分,南湖為鳥類保護區,北湖開展了濕地生態旅遊,開辟了十大景點,湖邊的水車是標志性建築。
銀川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寶湖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東靠唐徠渠,南臨寶湖路,北到鐵路線,西到正源街。總面積82.6公頃,其中湖泊面積39.2公頃,綠地面積36.5公頃。寶湖是銀川城內規模較大的、典型的城市湖泊,湖水最深處2.2米左右,平均水深1.4米左右。寶湖濕地公園於2003年9月1日開工建設。2004年10月,完成一期項目建設並正式向社會開放。寶湖公園主要功能區包括四部分,即濕地生態區:保護湖泊濕地,植被恢復和人工造林,保護和豐富生物多樣性;文化公園區:依託唐徠古渠等歷史文化遺跡,結合濕地文化,進行濕地生態宣傳教育,開展科學文化活動;休閑健身區:為群眾提供攀岩、垂釣、奕棋、休閑等休閑、健身活動場所;管理服務區:管理辦公室、商業服務點,環保衛生間和小型停車場等公用設施。2007年1月,國家建設部批准建立"銀川市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成為西北地區唯一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目前已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站等。
金水園
金水園旅遊區位於靈武市,面臨黃河,背靠毛烏素沙地。園內存黃河遊船、摩托艇、內湖劃船、沙灘運動場、沙浴場賽馬、汽車摩托車越野等娛樂項目,世界沙灘排球比賽曾在這里成功舉行。
水洞溝遺址
位於靈武市境內,銀青高速北側,是目前中國發現的考古資料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一。這座1919年由比利時人肯特發現的遺址,迄今已有3萬年的歷史。在這里發現了野驢、犀牛、羚羊、牛、豬等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1.1萬多件。「水洞溝遺址」的發掘表明:早在3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承天寺塔
俗稱西塔,位於興慶區進寧南街。始建於公元1050年的西夏時期,據記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後,其子剛滿周歲,就登上皇帝寶座。皇太後沒藏氏為保其子毅宗皇帝「聖壽無疆」,護佑西夏江山「延永堅固」,建造了這座「承天顧命」的寺院和佛塔。它與涼州(今甘肅武威)的護國寺、甘州(今甘肅張掖甘州區)的卧佛寺同是西夏著名佛教聖地。這座外觀13層、內11層的磚樓閣式塔,呈八角形,高64.5米。登塔眺望,古城全貌盡收眼底,景色令人神往,微風吹來,塔鈴叮當,愈顯出禪院的幽靜。
寧夏博物館
原設在承天寺內,設有寧夏革命史陳列、西夏歷史陳列、賀蘭山岩畫展、回族民俗展等。其本身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展和改建受到嚴格限制,其佔地面積僅7400平方米。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舊的寧夏博物館因其空間狹小,不僅讓很多「沒有位置」的文物失去了展出機會,更讓舊館的觀眾接待能力受到了限制。同時,由於對舊館改建限制嚴格,很多現代化的設備不便安裝,對文物的維護和保存有很大影響。
新建成的寧夏博物館佔地3萬多平方米,日接待遊客能力大約在2000人次左右。新館是嚴格按照現代博物館的標准施工的,硬體達到國內一流標准。而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是,寧夏博物館新館開館後,更加側重對社會的公共服務職能,將永久免費向全社會開放。展品眾多,國寶亮相。為了迎接自治區50大慶,全面展現寧夏歷史風貌,寧夏博物館不僅拿出了「壓箱底」的眾多文物,還從外地「請」來了一批與寧夏歷史息息相關的文物。最值得一提的是,寧夏博物館將展出以「鎏金銅牛」為代表的6件國寶級文物,而以前因為種種原因與參觀者難見一面的眾多文物和新近出土的部分文物,都將在寧夏博物館新館開放的同時「閃亮登場」。據悉,此次預計展出文物4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6件,國家一級文物100多件。可謂「量」多「質」足。
5. 昆都侖區到黃河謠文化旅游園怎麼走
公交線復路:35路 → 3路,全程制約23.9公里
1、從昆都侖區步行約630米,到達友誼廣場站
2、乘坐35路,經過7站, 到達昆河南橋站
3、乘坐3路,經過8站, 到達蘭桂站
4、步行約2.4公里,到達黃河謠文化旅遊園
6. 關於黃河的手抄報(要圖)
先來點資料
黃河
黃河 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缐,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2.1960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博士、教授、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 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2005年2月24日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農工黨省委副主任委員、農工黨西安市委主任委員黃河同志當選為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法研究會房地產與物業管理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住宅與房地產研究會房地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黃河源頭沙化問題嚴重
7. 銀川市區旅遊景點大全
西夏城 西夏城舊稱「橫城堡」,位於黃河東岸的靈武市,銀川黃河大橋附近,距銀川僅8公里,原為明代一座屯兵營,是明清河東八景之一「橫城古渡」的舊址,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康熙親征葛爾丹就在此渡河。 游西夏皇城、賞西夏樂舞、品西夏美宴、觀黃河落日……城牆外還是一片現代文明景緻,穿過城門便進入了800年前的「西夏皇城」,厚厚的城牆完全隔絕了塵世的喧囂,高高的角樓使人心中一下子產生了莫名的敬畏。尤其是當夕陽撒在由厚厚磚土構築的城牆上時,只要稍微閉上眼睛,就彷彿時空倒置,李元昊,唐卡,西藏佛經,佛畫,這些神秘符號,便迅速閃過腦海。 西夏王陵 西夏歷代帝王的陵寢,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 隨地勢布列著西夏國的9座帝王陵,200餘座王侯勛臣—貴戚的陪葬墓,有佛寺遺址1處和西夏磚瓦窯10餘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西夏王陵建築風格獨特,面積大而陵墓集中。風景區共50多平方公里,其中王陵高大雄偉,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西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為背景、真實形象地展示西夏王國興衰歷史的博物館。全館佔地面積5300平方米,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築造型,風格別致,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 鎮北堡西部影城 位於西夏區鎮北堡鎮,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著名作家張賢亮發現了它,並在80年代初期將它介紹給了電影界。迄今為止,這里已拍攝了獲得國際國內大獎的《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黃河絕戀》、《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等六十多部影視劇。鎮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古樸、原始、粗獷、荒涼為特色。在此攝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被譽為「中國一絕」。因其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特殊貢獻,享有「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美稱。 賀蘭山岩畫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賀蘭口內,距銀川市區60公里。山口內有千餘幅岩畫分布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畫面以人類畫像為主的岩畫占岩畫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羊、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此外,還鑿刻有狩獵、祭祀場面的圖案和日、月、星、辰、人手、人腳及西夏文字等。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西夏區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近萬公頃的范圍內,高聳入雲的油松、杜松、雲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吐紅的櫻桃、掛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層層林海,色彩斑斕,變幻無窮,令人叫絕。 三關口明長城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系寧夏通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交通要道。明政府為邊防安全,在三關口築長城(明稱為邊牆)、設關隘,成為當時寧夏鎮城防的「四險」之一。後幾經重修、增築,牆體綿延山峰之巔,山陡壁峭,地形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三關口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台、烽火台左右聯屬,有西控大漠、扼咽喉要道之險。 海寶塔 俗稱北塔,位於興慶區北部海寶塔寺內。海寶塔始建年代不詳,據明代《萬曆朔方新志》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王赫連勃勃重修,是一座方形9層11級樓閣式磚塔,通高53.9米。登臨塔上,銀川塞上江南風貌一覽無余,明清時代列為寧夏八景之一,稱為「古塔凌霄」。寺院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景色秀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寺院舉辦「盂蘭」廟會,相沿至今。 鼓樓 位於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南、北街的十字路口。鍾鼓樓始建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樓閣、角坊組成。整座鼓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 南關清真大寺 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南街,是銀川市區內最大的清真寺,銀川穆斯林群眾於1981年募資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上層大殿可容1300餘人做禮拜;下層設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會客廳等。樓頂正中聳立一大四小綠色穹隆頂,頂端新月高懸。殿前兩側各建30米高的「宣禮塔」,中部設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整個建築布局嚴謹,裝飾華麗,精緻典雅,宏偉壯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千上萬穆斯林在此聚禮,從事民族宗教活動。 銀川國家濕地公園 由閱海、鳴翠湖2部分組成。 閱海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西北,距市中心3公里,總面積2100公頃。閱海濕地水域廣闊,自然風景秀麗,是銀川市面積最大、原始地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塊濕地。2002年以來,在國家、自治區和銀川市的重視支持下,規劃和實施了退田還湖、水道清淤、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修復和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閱海濕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濕地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2006年6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目前已建成濕地保護管理站、濕地生態監測站、寧夏暨銀川首家鳥類環志站、瞭望塔等。閱海由艾依河連通並補水,從市區北京路碼頭(親水大街西側陶然水岸)乘船即可到達閱海。 鳴翠湖位於銀川市興慶區東部,西距市區9公里,東臨黃河3公里,總面積667公頃。鳴翠湖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優美,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文化、科研及科普教育價值。2000年起,國家、自治區和銀川市高度重視鳴翠湖生態保護,科學規劃和實施了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通過退田還湖、湖泊清淤、調控水位、恢復植被等措施,使鳴翠湖濕地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成為銀川市東部的一顆璀璨明珠。2006年6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目前已建成濕地保護管理站、濕地生態監測站、瞭望塔等管護設施,在瞭望塔展出鳥類圖片。鳴翠湖分為南湖、北湖二部分,南湖為鳥類保護區,北湖開展了濕地生態旅遊,開辟了十大景點,湖邊的水車是標志性建築。 銀川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寶湖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東靠唐徠渠,南臨寶湖路,北到鐵路線,西到正源街。總面積82.6公頃,其中湖泊面積39.2公頃,綠地面積36.5公頃。寶湖是銀川城內規模較大的、典型的城市湖泊,湖水最深處2.2米左右,平均水深1.4米左右。寶湖濕地公園於2003年9月1日開工建設。2004年10月,完成一期項目建設並正式向社會開放。寶湖公園主要功能區包括四部分,即濕地生態區:保護湖泊濕地,植被恢復和人工造林,保護和豐富生物多樣性;文化公園區:依託唐徠古渠等歷史文化遺跡,結合濕地文化,進行濕地生態宣傳教育,開展科學文化活動;休閑健身區:為群眾提供攀岩、垂釣、奕棋、休閑等休閑、健身活動場所;管理服務區:管理辦公室、商業服務點,環保衛生間和小型停車場等公用設施。2007年1月,國家建設部批准建立"銀川市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成為西北地區唯一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目前已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站等。 金水園 金水園旅遊區位於靈武市,面臨黃河,背靠毛烏素沙地。園內存黃河遊船、摩托艇、內湖劃船、沙灘運動場、沙浴場賽馬、汽車摩托車越野等娛樂項目,世界沙灘排球比賽曾在這里成功舉行。 水洞溝遺址 位於靈武市境內,銀青高速北側,是目前中國發現的考古資料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一。這座1919年由比利時人肯特發現的遺址,迄今已有3萬年的歷史。在這里發現了野驢、犀牛、羚羊、牛、豬等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1.1萬多件。「水洞溝遺址」的發掘表明:早在3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承天寺塔 俗稱西塔,位於興慶區進寧南街。始建於公元1050年的西夏時期,據記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後,其子剛滿周歲,就登上皇帝寶座。皇太後沒藏氏為保其子毅宗皇帝「聖壽無疆」,護佑西夏江山「延永堅固」,建造了這座「承天顧命」的寺院和佛塔。它與涼州(今甘肅武威)的護國寺、甘州(今甘肅張掖甘州區)的卧佛寺同是西夏著名佛教聖地。這座外觀13層、內11層的磚樓閣式塔,呈八角形,高64.5米。登塔眺望,古城全貌盡收眼底,景色令人神往,微風吹來,塔鈴叮當,愈顯出禪院的幽靜。 寧夏博物館 原設在承天寺內,設有寧夏革命史陳列、西夏歷史陳列、賀蘭山岩畫展、回族民俗展等。其本身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展和改建受到嚴格限制,其佔地面積僅7400平方米。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舊的寧夏博物館因其空間狹小,不僅讓很多「沒有位置」的文物失去了展出機會,更讓舊館的觀眾接待能力受到了限制。同時,由於對舊館改建限制嚴格,很多現代化的設備不便安裝,對文物的維護和保存有很大影響。 新建成的寧夏博物館佔地3萬多平方米,日接待遊客能力大約在2000人次左右。新館是嚴格按照現代博物館的標准施工的,硬體達到國內一流標准。而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是,寧夏博物館新館開館後,更加側重對社會的公共服務職能,將永久免費向全社會開放。展品眾多,國寶亮相。為了迎接自治區50大慶,全面展現寧夏歷史風貌,寧夏博物館不僅拿出了「壓箱底」的眾多文物,還從外地「請」來了一批與寧夏歷史息息相關的文物。最值得一提的是,寧夏博物館將展出以「鎏金銅牛」為代表的6件國寶級文物,而以前因為種種原因與參觀者難見一面的眾多文物和新近出土的部分文物,都將在寧夏博物館新館開放的同時「閃亮登場」。據悉,此次預計展出文物4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6件,國家一級文物100多件。可謂「量」多「質」足。
8. 黃河謠 答案
1 答:突出了作者和黃河相依相伴 為下文寫黃河做鋪墊 2 答寫出了黃河的美麗的景色 寫出了作者對黃河的熱愛河贊美 .
9. 寧夏銀川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沙坡頭、沙湖、西夏風情園、水洞溝、賀蘭山岩畫、回鎮北堡影視城、六答盤山等眾多景點,根據您的時間安排,有不同的具體安排,寧夏四季交替明顯,適宜各個季節來體會不一樣的景色及風土人情,寧夏銀川歡迎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