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岔島遊玩
㈠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習俗
詳看網站
http://202.99.23.245/chineseculture/xulei3/home.html
http://www.china.org.cn/ch-shaoshu/
㈡ 維吾爾民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服飾
城市婦女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農村男子穿長袍,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鏈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維吾爾族禮節
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後把身體向前傾30度,並連說:「艾斯拉姆艾來孔!」當行路人無處進餐和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主人雖不相識,也會殷勤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入坐讓長者坐在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吸煙;老人無論到哪裡去作客,他騎的馬不論是卸鞍子,還是飲馬、喂馬,都由年輕人去做,走時,年輕人給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女主人以十分真誠的態度,用盤子端來茶水;老人吃飯時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臉做「都瓦」(祝福儀式)。
維吾爾族婚俗
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婚禮隆重熱烈。維吾爾族喪葬:實行土葬。人死後凈身並用白布裹身,用移屍木匣抬到墓地入葬。節日有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維吾爾族禁忌
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飯畢有長者領作「都瓦」時,忌東張西望或站起;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衣著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忌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請茶,忌用單手;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別人家去,一定要讓年長的人先進門。青壯年婦女一人在家時忌外人進去;新婚夫婦的洞房忌隨便闖入;見到門上掛有紅布條,表示婦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內;不要和婦女開玩笑;在公共場合忌光著上身,更不能穿著背心、褲衩到別人家裡去;忌背後議論別人的短處;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邊、墓地、清真寺周圍和果樹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臟水;禁止攜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豬圈、廁所,不許牲畜在墓地內亂跑,不許從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澇壩內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後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內;北疆地區,禁止在長輩面前講詼諧或揶揄的語言。
㈢ 黑龍江佳木斯必去景點有哪些可以幫介紹下么
佳木斯隸屬於黑龍江省,佳木斯是我國東極,風景環境絕佳,一年四季分明,有「華夏東極」「東方第一城」「東北小延安」之稱。
1、壯美三江口,同江
樺南向陽湖風景區山清水秀,魚類資源豐富,素有「三江第一湖」的美譽。這里不僅山清水秀,亭榭樓閣,寺廟點綴期間,而且大壩非常壯觀,站在堤壩上眺望,青山綠水盡收眼底,水質清澈,湖畔黃河細軟柔潤,是良好天然浴場。向陽湖盛產野生鯉魚、鰱魚、草魚、鯰魚、湖蝦等水產品,湖西部和北部為低山丘陵地貌,林海浩瀚,慰為壯觀,水庫南部則一派田園風光。
9、八岔島自然保護區
八岔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同江市東北部八岔鄉境內西部2公里處,為黑龍江沖擊下的自然島嶼。由黑瞎子島、男女島等幾個島嶼和黑龍江部分水域及三角泡等組成。保護區仍保留原始風貌,無任何污染,環境優美,風景怡人,具有天然的旅遊資源,區內有野生動物200餘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黑熊、鹿、黑琴鳥。主要保護動物是區內的水生、濕生、陸棲生物,屬內地濕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八岔島自然保護區建設是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於其主要保護對象在中國乃至全球具有極高的科學、文化和經濟價值。
10、黑龍江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
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大亮子河紅松母樹林場境內,地處小興安嶺余脈南麓,距離湯原縣縣城55公里,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景區佔地面積7175公頃。景區地帶性植被以針葉、針闊混交林為主,屬典型長白山---小興安嶺植物區系,森林覆蓋率為97%。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4.6萬個/立方厘米,被譽為「天然大氧吧」。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始建於1987年,建園初期為縣級社會公益性森林公園,1992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採集地和保護地。
㈣ 甲子鎮的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甲子鎮,地處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東南部,屬於潮汕地區。每年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為除夕,次年正月初一日為春節,俗稱「過年」,過年是一年中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節前人們張羅備辦年貨,添置新衣,購置新傢具,選購年畫,書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瓜籽、糖果等作為迎送賓客之禮品。從農歷十二月起,家家戶戶大掃除,不論屋頂、地面,里里外外都要清潔整理,謂之「采囤」,家庭用物和被帳也都要清洗。
潮汕傳統節日:春節蒸制發粿
春節前四五天,各家各戶都蒸制年糕(甜粿)、發粿。 除夕各家門戶、窗戶貼上春聯,以示去舊迎新。中廳的桌上,用大盤裝滿大桔、柑(「桔」與「吉」、「柑」與「甘」諧音)、和發粿,表示生活幸福,發財致富。米缸要裝滿米,燈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豐盛」的好兆頭。外出的人都要在除夕前回家團聚,除夕晚要備特別豐盛之菜餚祭祀祖宗,然後便合家圍坐吃團圓飯,俗稱「圍爐」。晚飯後大人們要給孩童或老人(尊者)分「壓歲錢」,同時要囑咐小孩說吉利話。除夕夜十一點鍾左右,各家各戶要在屋內點燃鞭炮,然後開門走出,謂之放「開門炮」 以示舊的一年已經結束,新的一年已經到來。各鄉村燃放鞭炮的紙屑鋪地,姻霧彌漫,充滿節日氣氛。
正月初一日,男女老少都穿新衣、著新鞋,一家人親親熱熱,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早餐各家各戶要都吃素,俗稱「吃菜」(早上祭祀祖宗也備齋菜),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外出遊玩,熟人相遇,互相祝福如「恭喜發財」等,對老者祝「添福壽」、年青人祝「添財丁」、對孩童則講「乖大」等吉利話。 這日,獅班敲鑼打鼓到各村逐戶參拜賀年,主人燃鞭炮以迎,並贈以「彩錢」;曲藝戲班也到各村演唱。鼓樂之音,鞭炮之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大街小巷,熱鬧非常。正月初二、初五清早仍要祭祀祖宗。正月初七古稱「人日」,是日要吃「七樣菜」,即用白蘿卜(橫切成大圓形)、白菜、春菜、椰菜、芹菜、芥蘭、蒜等,加上配料,放在一起烹調,俗信此菜可拂邪氣,治百病,又傳吃了眼睛亮可拾金撿銀,謂稱吉利得財。正月初十至十三陸續「開燈」(泡燈茶)互宴。正月十五元霄節,有吃元霄、觀花燈、看新娘、猜燈謎等習俗,還有舞獅燈、舞漁燈、吹擊樂、大鑼鼓、拂千秋對歌等文藝遊行活動。
㈤ 各民族的民俗民風,多一點,寫作文,急
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黃河心不死
灕江山水甲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華山自古一回條道
十里溫塘答河,九曲十八彎
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
南嶽山的香,回龍山的燭
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鹿茸角
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
四川的太陽、雲南的風,貴州落雨當過冬
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
四川沒川,山西沒山
好吃不過茶泡飯
㈥ 同江三江口旅遊區的景點簡介
三江口是寧波最早的「寧波港」港埠,就是從靈橋腳下到江北的下白沙一帶,到了70年代,寧波已經建有港務客運碼頭,但這一帶仍然百舟靠泊,非常繁榮。了解寧波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明州(寧波)始終是一個極其優良的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港口,特別是到唐朝,「海外雜國、賈船交至」,寧波成為全國著名的對外貿易港,並與揚州、廣州一起列為中國對外開埠的三大港口;宋代,又與廣州、泉州並列為我國三大主要貿易港;
同江三江口旅遊區門票:免費
氣候:
佳木斯處在中溫帶濕潤氣候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氣溫回升,風大易旱;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氣候涼爽,冬季漫長寒冷,年平均氣溫2.9℃,最佳出遊時間在秋季。
美食:
赫哲塔拉哈
介紹: 塔拉哈是赫哲語,意思是烤生魚。當地的漁民把鮮魚放在火上燒烤一下,半生不熟,用鹽一拌既可食用;如果是在餐桌席間,則做法考究,將活鯽魚脊背的厚肉取下切成細絲,用上好的米醋浸泡,待肉變成白色,去掉醋汁後拌入蒜末、香菜段等調料,味道鮮嫩爽口,是魚宴上的佳餚。
清燉熬花魚
介紹: 先將熬花魚收拾干凈,再放入雞湯中,加上輔助調料一起在火上煮熟,最後放古月面與醋調成酸辣口味而食。成菜顏色白、湯味鮮、肉嫩味美。
朝鮮族泡菜
朝鮮族泡菜——朝鮮族泡菜家喻戶曉。所用的原料多種多樣,幾乎無所不有,常見的有桔梗、薇菜、蕨菜、海帶、蘿卜、大白菜、黃瓜等等。醬湯、鰱魚湯、水豆腐、明太魚、朝鮮族包飯、朝鮮族燒烤、用糯米釀制的朝鮮族米酒都頗具民族特色,讓人回味無窮。如果你作為一個外地遊客到這里,欣賞完美麗的自然景觀,坐在朝鮮族農家大炕上,品嘗風味獨特的菜餚,喝著朝鮮族米酒,聽其音樂,觀其舞蹈,你一定會樂在其中。
打糕
打糕——朝鮮族的飲食文化也遠近聞名,朝鮮族的主食一般以米飯、打糕、冷麵為主,朝鮮族的鐵鍋與漢族的蒸飯的鐵鍋有所不同,它口小,內大,所蒸出的米飯味道純正。打糕是用糯米蒸熟以後,經過反復錘打而成,吃起來柔韌可口。
交通:
寧波公交均可到達,東門口站
同江是同江至海南三亞公路的北端起止點。 「同三」公路貫穿同江鎮、向陽鄉和樂業鎮; 同江至撫遠縣高等級公路從青河鄉、臨江鎮、八岔鄉、銀川鄉境內穿過;同江至哈魚島公路(白色路面)從 三村鎮境內穿過;同江至街津口旅遊區公路(白色路面)直達街津口赫哲民族鄉,公路總里程已達到621 公里。公路運輸客運有直達佳木斯、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的客車;貨物運輸四通八達,並已開通直達 俄羅斯下列寧斯闊耶、比羅比詹、哈巴羅夫斯克等地的國際運輸通道。鐵路運輸國鐵福前線向陽川至同江地方鐵路於005年建成通車,同江至哈魚島鐵路專用線正在建設中,2005年底將投入運營。為構築東北亞 國際貿易大通道,同江市正在積極籌建哈魚島至俄下列港之間跨江鐵路大橋,屆時同江鐵路將與素有歐亞 第一大路橋之稱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水路運輸沿松花江(內江)上行可達佳木斯、哈爾濱、吉林等城市;沿黑龍江(界江)上行可達黑河市,下行經俄羅斯下列寧斯闊耶、哈巴羅夫斯克、共青城、尼古拉耶 夫斯克(廟街)入韃靼海峽,可抵達日本、朝鮮、韓國等國家及太平洋沿岸地區。江海聯運至日本酒田在時間、運費和運距上比繞經大連港分別省1/2、1/3和 1/4,首航於1993年;至美國、加拿大分別比天津、上海等港口近1 500至2000公里,這條航線被稱為 「黃金水道」。航空運輸距佳木斯飛機場210公里,距省會哈爾濱市638公里,距地區中心城市佳木斯市 225公里。
㈦ 56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頗為顯要。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這位漢文帝是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不過,和這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遊玩,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漢室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
吃元宵
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 正月十五又叫「上元」節。「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元宵又叫「圓宵」、「圓子」,南方常叫「湯圓」、「水圓」,宋人因見其煮熟後浮於水中,稱之為「浮團子」。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實在有極微妙的對應關系,「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再看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實心的,無餡,下在燒開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大概是較早的有餡元宵。其後,元宵餡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用白糖、紅糖、桂花、果仁、芝麻等製作;咸餡多為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盧氏雜說》里的「油炸追子」其實就是一種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
鬧元宵
鰲山燈桿、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也最能概括此節的活動,即張燈、放火。張燈、放火是元宵最主要的節俗活動,其餘觀燈游賞以及社火百戲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此發展、引申而來的。最初的燈是單純、靜止的,它不能運動,也較少裝飾,並且多是單個獨立的。其後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裝飾最先邁出步伐,燈的里里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飾。
元宵節是一個有著兩千餘年傳統的節日,其節俗在當今中國仍然相當盛行。現在,每屆元宵前後,無論鄉村還是市鎮,人們都要張燈結綵,觀燈游賞,煙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當代元宵節除燈火之外,更為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諸如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海外華人居住區也是年年搬演、盛行不衰。元宵節,正可以算是中國的狂歡節。
元宵節離不開「鬧」,張燈觀燈賽燈叫「鬧花燈」,社火百戲叫「鬧社火」,整個的活動叫「鬧元宵」,彷彿不鬧就不成其元宵節。元宵之鬧,除了花燈煙火、百戲社火的裝飾、點染之外,最突出的怕是人多。從元宵節俗形成不久的年代的那些文字記載中可知,當時元宵觀燈遊玩的人們已經是忘記肩摩踵接、街填巷塞了。
說鬧,又不能不擺擺戲。大戲鬧,小戲也鬧。當檯子上載歌載舞、團花簇錦旋轉起來的時候,不能不鬧。
鬧又自有其價值在。中國人比較欣賞鬧中取靜的本領,所以對「大隱在城中」要比「小隱在山林」多幾分敬慕。其實春節之鬧、元宵之鬧、社火之鬧,也都有鬧中取靜的意義。
同時,人們認為這樣鬧了,生活才有意思。因此,它是一種生活的補充,是添加劑、染色劑,有了它,生活才充實,才祥和,才五彩繽紛。甚至可以說,這鬧是理想生活中的一部分。
http://www.cssx.net/yixue/ketang/chunjzhongq/chunjie/yuanxiao1.htm
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當晚稱元宵,故也稱「元宵節」,俗稱「十五夜」。元宵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全國各地都有舉行一些活動來慶賀。因一地的風俗是由一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決定的,故潮汕地區元宵節也就出現了一些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有趣的習俗。
吊喜燈
燈火在祀神禮節中是作為光明喜樂的象徵。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後生了男孩子,農歷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並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以此象徵著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著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燈籠里點燃蠟燭,使燈籠通紅,一面接受周圍鄉人的祝賀。元宵夜更是庄嚴、熱鬧。
做丁桌
在潮汕鄉村,上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還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隻方桌連結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後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才會這么做。在舊社會,潮人攀比心強,死愛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辦丁桌,並以辦得體面為榮。即使是貧困人家,為了不失面子,便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或者是忍痛賣了哥哥,將所得之錢銀用來應付沉重的辦桌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阿細賣阿大」這一俗語的來歷。解放後,由於時代的前進,思想在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辦丁桌的習俗,但多改為在自家裡進行,且單限於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求喜物
元宵此日,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煙霧彌漫,善男信女爭先參拜,擁擠異常,熱鬧非凡。神壇前所擺設的雞、鵝、鴨、糖果、米果品、花燭、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視為神物。參拜的男女紛紛卜取祭品,取回家中,這就叫做「求喜物」。人們認為用了這些神物後,就可以讓家門平安、添財添丁。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還或多還所拿的神物。於是有些人便乘擁擠之機會,偷偷拿走壇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謂「吃興盛」。
擲喜童
元宵此日,鄉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一個彩棚,裡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彌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彌勒佛光禿禿的頭、肩、肚臍、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人們站在一丈多遠的竹欄桿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歸其所有,而在一些較難命中的部位,如頭頂、耳朵等,命中者則一贈二三不等;不中者銅錢即歸擺彌勒佛的棚主所有。這是一項老少都喜愛的活動。據說命中「男喜童」者,今後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或者剛娶兒媳婦又急於抱孫子的公公們、奶奶們也積極參與此項活動。一經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就會向他喝彩、道賀。自己更是喜滋滋甜蜜蜜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認為中了頭彩,有好兆頭,今年定能早生貴子發財。
度過橋
元宵節,潮汕大都有度橋的習俗,這在舊方誌中也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和乾隆《揭陽縣志》載:「(上元)婦女度橋投塊,謂之『度厄』」。在揭陽,元宵此日,男女老幼爭先度過橋,後生兄祈望日後娶賢妻;姑娘祈嫁個好夫婿,產男孩;老者則祈求健康長壽;小孩子則祈求長大成人。在普寧洪陽也有「十五夜行頭橋」的習俗。「頭橋」即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太平橋,其兩側欄桿兩端都有兩頭石獅。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過太平橋。過橋時不可回頭,否則「回頭不吉利」,過橋的人們還有摸石獅子的習俗。正在讀書的小孩喜摸石獅鼻,謂「摸獅鼻,寫雅字」;未婚的小夥子喜摸獅肚,謂「摸獅肚,娶雅女么」;而已懷孕的婦女則喜摸獅耳,說是「摸獅耳,生阿弟」。
此外,元宵此日,潮汕有些地方還要采榕樹枝、竹葉回家插在門楣、灶台、禽舍,以祈人口平安、六畜興旺;有些地方新婚夫妻要在鄉里老榕樹下盪鞦韆,任鄉人往其身上潑糞便,說是被潑得越多,今年就能生男孩;有些地方的農戶還要到屋外或田地里抱回灰磚或土塊,放在豬欄內,稱「十五夜抱大豬」,以祈飼養大豬發大財;有些地方的少女偷偷到菜園里坐下一芥菜(大菜),說是「坐大菜,將來嫁個好夫婿」;而少男則偷偷推倒廁所牆,說是將來可以娶到「雅女么」,有些地方則舉行賽大豬、賽大鴨、賽大鵝、賽大雞等賽會活動及夜間抬神出遊的游神活動。
http://www.stlib.net/stwc/disp_stwc.asp?sendid=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