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荒野山洞發現6名外國遊客
⑴ 在印尼非法逗留了10個月,去年6月有國內的出境章和印尼的入境章,現在
沒有相關的限制,詳細情況可以看下面。印度尼西亞將已從6月10日起對中國公民實施免簽,遊客僅需憑本人護照(6個月有效期以上)在機場入境工作人員處排隊敲入境章即可,免去了簽證和收費的繁冗擁擠流程。也就是說,最受中國遊客青睞的海島目的地之一的巴厘島,將同濟州島、模里西斯、塞班等一樣,進入免簽時代。印尼對中國公民一直實施的是落地簽或者飛機上簽的政策,遊客可以說走就走,非常方便。預計實施免簽政策後,巴厘島作為中高端海島目的地代表的優勢將更加明顯,對於客人而言,既免除了原來35美金的簽證費用,又簡化了入境的手續,是最理想的度假方式。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Indonesia,英語:TheRepublicof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是東南亞國家。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印尼人口超過2.48億(2013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印尼當地統治者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國。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經歷了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後,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宣告獨立。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馬來西亞接壤,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印度尼西亞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領地位於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南半球最大的國家(東帝汶也是南半球國家)。經度跨越96°E到140°E,東西長度在5500千米以上,是除中國之外領土最廣泛的亞洲國家。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馬來西亞接壤,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印度尼西亞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領地位於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南半球最大的國家(東帝汶也是南半球國家)。經度跨越96°E到140°E,東西長度在5500千米以上,是除中國之外領土最廣泛的亞洲國家。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約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約316.6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專屬經濟區)。北部的加里曼丹島與馬來西亞接壤,新幾內亞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相連。東北部面臨菲律賓,東南部是印度洋,西南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總長54716千米。
⑵ 印度一個村莊哈拉貢南村,為啥那裡的村民長相一模一樣
中國遊客不僅規模大,而且消費能力強,是許多國家的重要經濟來源, 中國的幾個鄰國是中國遊客經常到訪的觀光地,因為距離近,消費水平也不高,所以很受歡迎, 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很多景點,近年來也是觀光的熱門國家。
印度的不可思議現象不僅是這個村子,還有很多奇怪的事件, 但是,由於社會環境混亂,印度的犯罪率極高,這給遊客數量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在印度,單身女性特別注意安全,作為男女比例嚴重不均衡的國家,每年的單身男性犯罪事件非常多, 屢次登上國際新聞,犯罪事件經常發生, 所以出國旅行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那麼,如果有機會的話,試著走遍世界各地吧, 畢竟,比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好。
⑶ 印度什麼被亞洲遊客所拋棄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很多人或許會疑惑,為什麼中國人走遍了世界各地去旅遊,卻唯獨不願意去印度?印度人自己也感到十分的不理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非常的優秀,甚至說自己是「世界第三」!
其實,這些年還是有一些遊客去印度的,但是,他們看到了印度這樣那樣的現狀之後,都表示以後不會再去了,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吧?
不得不說,印度的民眾大多都是出於一般的生活水平或者是貧民,富豪區的人根本就不會來這些地方走動,但是,為了感受風俗民情,很多來自國外的旅遊者都是要來這些地方看一看的,印度人看著外國遊客舉著相機拍照,他們的眼神里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希望,雖然他們的生活已經沒什麼希望了。
而且印度的街道環境也非常臟,相對於亞洲其他國家也比較破舊。老城市垃圾污水流經地面,空氣污染相當嚴重,在當地的窮人隨地搭個帳篷,就能住上一家人。
而且印度街邊的公共廁所極少,就算偶爾有也是露天的那種。並且近年來印度的負面新聞也越來越多,印度人騷擾女性的事件頻發發生,就看這個就足以讓許多中國女性遊客望而卻步。
再說我們為什麼不去印度旅遊的原因
1、印度人吃素而我們中國人喜歡吃肉
2、印度的露天廁所、神油、強奸案高發都讓我們望而生畏
3、我們喜歡吃動物內臟等食物,在印度他們認為這些食物是污穢的,吃了會收到譴責
4、印度這個民族一直都認為我們中國還處於貧窮落後時期
這就奇怪了,既然認為中國貧窮落後,為什麼還要眼殘我們的旅遊購買消費金額,這不就矛盾了嗎?
經常出去旅遊或者是旅行的朋友,難免會碰到要住酒店這種事情,但是酒店的衛生卻讓很多人擔心,其實只要你准備一些「隔臟」物品,你的旅途生活一定更加精彩!
酒店的漱口杯也是不能用的,最好是自帶,有了這個套裝杯,一來可以保證自己的牙膏牙刷的干凈衛生,二來它還可以直接當漱口杯用,真是方便。簡約的設計風格,清新的色彩質量非常好,便於攜帶和使用,簡單可愛的外觀設計,可以簡單的裝牙刷牙膏,是你旅行的最好選擇哦。
⑷ Quora:為什麼比起印度,外國遊客更喜歡中國
2013年697萬外國人訪問印度,訪問中國的卻高達2629萬。雖然這兩個國家都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提供給遊客參觀,而且印度有很多人說英語。但我認為這不能否認,中國有更好的旅遊基礎設施:更好的機場、更多的航班、更方便的公路、非常先進的高鐵網路、更便宜的價格、更好的衛生設施,以及更少的貧民窟和乞丐。遊客一般都不喜歡看到乞丐和貧民窟。
⑸ 印度泰姬陵,歡迎八方遊客卻限制本地遊客數量,這是什麼原因
印度泰姬陵,由於每天到這里參觀的人數太多了,所以限制了本地遊客的數量,這其實是印度本地人另有私心,因為他們將外地人遊客的票價增加到了本地人的四倍。也就是說人只要花四塊錢就能夠去進行參觀,而外國遊客幾乎要花110塊錢左右才能夠進去。這個旅遊區被世界評為一大奇跡,作為印度穆斯林,覺得內心當中的一塊寶都信著很多的遊客到這里進行參觀。但是來這里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導致當地的人限制了本土遊客的數量,但是給我們外國遊客的票價增加到了本地的25倍左右,今天就好好的給大家講解這件事情。
你要是還有什麼更好的意見,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⑹ 人民日報為什麼給你提個醒:在印度旅遊要格外當心
近日,兩名中國遊客准備乘火車前往泰姬陵參觀。在德里火車站,站台上一名身著鐵路制服的印度人走過來查驗火車票,查驗完後告知他們乘坐的火車取消,需到另外一個火車站乘車。這兩名中國遊客隨即給在印度的中國朋友打電話咨詢,中國朋友提醒這是個騙局。倆人最終發現他們乘坐的火車就停靠在站台上。這是本報記者在印度一個做兼職導游的朋友劉鑫講的一個故事。
前往印度邊境地區時,應提前向印度當地外國人管理部門咨詢,並按要求辦理相關進出許可證後方可前往。切勿拍攝印度邊防設施、車輛等。如未持有效的印度簽證,在中國—印度、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應注意國界標志,不要誤入印度境內。邊境地區的集貿市場僅對雙方國家公民開放,在尼泊爾與印度邊境旅行時,應避免進入兩國邊境集市,更不要誤入他國境內。
⑺ 中國遊客去印度,為何總會被攔下拍照
因為我們中國人到印度去,我們就像是外國人,在他們國家遇到了外國人的反應,就跟我們在自己國家遇到了外國人的反應一樣,大多數普通人都會選擇要紀念一下這樣的時刻,所以會被攔下拍照。
像現在互聯網的普及,全球化的程度已經非常高了,在各個國家智能手機的使用頻率也是越來越高,尤其是像我們中國這樣大人口就更不要說了,所以大家逐漸的都學會了上網,學會了用手機拍照。網路社交平台肯定不止我們中國使用在在各個國家,都有相應的網路通訊工具,其實大家的上網習慣都是比較類似的,因為這種事物對於我們來說也是比較新鮮的,畢竟它發展的歷史年份也不是很長,所以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比較類似,雖然可能生活的環境以及文化不同,但是人類是具有普遍性的,所以可以通過我們中國這邊的想法來推理這樣的現象。
⑻ 印度有什麼外國人難以接受的習俗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神奇的事情,當我們走過的地方越多,我們對這個世界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眾所周知,因為宗教歷史的不同,所以很多國家都會有很多不同的習俗,也是這些獨特的習俗,讓每個國家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國的鄰國印度。
看完這些小夥伴們是不是都感覺難以接受,但其實這一切不僅和宗教有關,還是因為貧窮的原因,如果印度哪天真的擺脫了貧窮的帽子,那這些習慣相信也會消失不見的吧!
⑼ 在印度,為何不允許外國人將貨幣帶出境
在印度,不允許外國人將貨幣帶出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影響印度國內自己的貨幣的流通。
印度是一個很窮的國家,每次發行貨幣的數量都是有限的,而且根據印度的國情和市場情況,發行的貨幣是一定的,如果外國人到印度遊玩以後都帶走部分的盧比,那麼就會影響到印度當地人的貨幣使用情況。畢竟印度還沒有掃碼支付,還是需要支付現金的。之前發行了新幣後要兌換的時候,就大排長龍。
所以如果想要留一部分的盧比當作紀念的話,那麼在最後的時候要確認一下自己剩下了多少錢,盡量提前兌換掉或者花掉,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⑽ 急急急急急急!!!跪求關於絲綢之路的史料
歷史發展
公元前1世紀以前上古時期 大約是漢朝晚期的馬塑像。早在遠古時期,雖然人類面對著難以想像的天然艱險的挑戰,但是歐亞大陸東西之間並非像許多人想像中那樣地隔絕。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諸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條路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早期的絲綢之路上並不是以絲綢為主要交易物資,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而良種馬及其他適合長距離運輸的動物也開始不斷被人們所使用,令大規模的貿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區經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餓的單峰駱駝,在公元前11世紀便用於商旅運輸。而分散在亞歐大陸的游牧民族據傳在公元前41世紀左右即開始飼養馬。雙峰駱駝則在不久後也被運用在商貿旅行中。另外,歐亞大陸腹地是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對於游牧民族和商隊運輸的牲畜而言可以隨時隨地安定下來,就近補給水、食物和燃料。這樣一來一支商隊、旅行隊或軍隊可以在沿線各強國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或激發敵意的情況下,進行長期,持久而路途遙遠的旅行。最初的發展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墳塋的考古中人們發現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依照晉人郭璞在《穆天子傳》中的記載,前963年周穆王曾攜帶絲綢、金銀的貴重品西行至裏海沿岸,並將和田玉帶回中國。雖然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還沒有定論,但是目前在絲綢之路沿線的考古中,確實出土了部分在這一時期的絲綢製品。在中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經存在了相當規模的對外經濟交流。《史記·趙世家》中記錄了蘇厲與趙惠文王的一段對話:「馬、胡犬不東下,崑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非王有已」蘇厲用趙國通過對外貿易得到的財富威脅趙惠文王一段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因為人們相信,「崑山之玉」即為昆侖山下出產的軟玉,而胡犬則是產自中亞、西亞的一個狗的品種。隨著公元前5世紀左右河西走廊的開辟,帶動了中國對西方的商貿交流,西域地區諸如鄯善、龜茲等國家紛紛在這一時期逐漸出現。而當時的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了「賽里斯」(Seres,源自希臘語言「絲」,從漢語「絲」的音轉化的「Ser」。)——對中國的稱呼。這種小規模的貿易交流說明在漢朝以前東西方之間已有經過各種方式而持續長時間的貿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絲綢之路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種重要的寶石。不僅僅是絲綢,同時絲綢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產自今阿富汗巴達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紀就開始出現在中國、印度、埃及——這意味著中亞地區的商旅貿易開始的時間要比這一地區部分國家的誕生還要早些。約1000年後,青金石的貿易開始傳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後來成為佛教七寶之一。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國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發現證明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從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亞的貿易。人們相信,在前14世紀時期,埃及人已經造出了船。在埃及,人們發現了距今5000餘年,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說明埃及人已經開始沿著這條時候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道路上,展開了一定規模的貿易。一些人認為是前1070年左右絲綢殘骸的碎片已經被發現,這意味著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經與中國有了間接的貿易往來。不過此後不久絲綢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並絕跡於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史冊。同時,這些前11世紀的絲綢究竟是中國養蠶技術所出現的絲綢,還是一個來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東的「荒野絲」,就是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了。在一統巴比倫和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前521年至前485年)統治下,四處擴張的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亞的地區強權。史料記載這位帝王喜愛愛琴海生產的鮮魚和故鄉帕提亞的水。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條連接安息帝國首都蘇薩(位於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到小亞細亞以佛所和國土各地的「波斯御道」,這條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線各段設立驛站,藉助每個驛站的好馬和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過這條道第一時間送至首都,再將帝王的指令傳播到波斯全國。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進獻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樣的距離對於普通人而言需要3個月。一方面安息利用這樣一條遍及各地的古代國道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統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帶動了這一地區的商貿活動。在亞歷山大建立他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有學者認為,這就是中國古籍記載的「犁軒」,伯希和:《犁靬為埃及亞歷山大城說》,見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第二卷)第七編,商務印書館,1995年。)後,他的繼承者托勒密一世在前323年最終控制了埃及。希臘人開始積極促進小亞細亞、印度和東非之間通過希臘管轄的港口進行的貿易活動,在陸地上希臘人也一樣在貿易領域非常活躍。這一時期歐亞之間的繁榮的經貿並不僅是希臘人的成就,地處阿拉伯半島及中亞的阿拉伯人——尤其是那巴提斯人(前106年為羅馬帝國所滅)為中亞的貿易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幅獸皮壁畫上的戰士可能是希臘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受到希臘文化影響後出現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畫年代為前3世紀—前2世紀。希臘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國在中亞乃至更東方的擴張來打通並控制東西方之間的陸上絲綢之路,帝國東部邊境也許已經到達了大宛國(今吉爾吉斯斯坦費爾干納)——如今中國新疆省的西部。如今人們在這一帶的考古發現了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盞(希臘人命其為「極東亞歷山大城」,即亞歷山大東征的最遠處)。接下來的300年間,希臘人保持了這個龐大帝國在亞洲的統治。塞琉古帝國(Seleucid,參見已不存在國家列表)的將領歐提德姆斯據大夏和粟特獨立,他和他的兒子德米特里(死於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種人地區、安息和大宛擴張領土。繼續沿著亞歷山大過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國王歐提德姆斯(前 230-200 年)執政時期國土達到極致:大夏控制的土地不僅超越了復次忽氈,有證據顯示他們的偵察隊在前200年左右已經到達過喀什,這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有據可考的一次連接中國與西方的活動。古希臘歷史學家[[en:Strabo|斯特雷波]曾這樣評價這次行動「他們甚至將自己國家的國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國)和弗林尼(Phryni)。」(參見古代歐亞的交界地--諸文明的匯聚區和傳播區,《世紀中國》)。小結但這種交流不完全等同於公元前1世紀繁榮的的絲綢之路,也並沒有持續下來。隨著游牧民族的不斷強盛,他們同定居民族之間發生了不斷的爭斗,之間也在不斷的分裂、碰撞、融合,這使原始的文化貿易交流僅存於局部地區或某些地區之間。不過,隨著各定居民族的強國的不斷反擊和擴張,這些國家之間往往發生了直接接觸,如西亞地區馬其頓亞歷山大的東征、安息王朝與羅馬在中亞和地中海沿岸的擴張,大夏國對阿富汗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統治,以及促使張騫動身西域的大月氏西遷。這些都說明上述地區之間進行大規模交通的要素已經具備,出入中國的河西走廊與聯通大陸上各國的道路業已被游牧民族所熟知。而且同時連同中國與歐洲之間的西域地區小國林立,中亞地區也是戰火紛飛。西域西北側與中國北方又有強大的匈奴在側,控制西域諸國,與周邊民族和中國中原王朝爭斗不止。經濟文化的交流僅僅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內才能做到的。所以當時的東西方之間並沒有深刻的了解,對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絕。就連上古曾經存在過的貿易往來,這是也往往變成了傳說和神話,殘留在東西方人民的心中。 公元前1世紀到7世紀張騫的西行 張騫出西域圖(敦煌壁畫)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日漸強盛。第四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於是派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於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餘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後歷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國、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驀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漢朝四川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出發時的一百多人僅剩張騫和一名堂邑父了。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前119年,張騫時任中郎將,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於西域的詳細形勢後,漢朝對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變成了「廣地萬里,重九譯,威德遍於四海」的強烈願望。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收取關稅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出於對匈奴不斷騷擾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大規模的貿易 古羅馬Menade身著絲綢外衣,該壁畫現存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當羅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後,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後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來是源源不斷的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賽利斯人們(中國人)以從他們的樹林中獲取這種毛織品而聞名於世。他們將從樹上摘下的絲綢浸泡在水中,再將白色的樹葉一一梳落。(絲綢的)生產需要如此多的勞役,而它們又來自於地球的彼方,這令羅馬的少女們可以身著半透明的絲衣在大陸街上炫耀。」(老普林尼,《博物學》)那時,絲綢成為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這迫使元老院斷然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而理由除了黃金外流以外則是絲織品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絲綢衣服,如果它的材質不能遮掩人的軀體,也不能令人顯得莊重,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們沒有注意到她們放浪的舉止,以至於成年人們可以透過她身上輕薄的絲衣看到她的身軀,丈夫、親朋好友們對女性身體的了解深知不多於那些外國人所知道的」(Seneca the Younger,《雄辯集》,第一卷) 史料記載克利奧帕特拉,這位艷後也是一位絲綢愛好者。不僅僅是羅馬人對來自東方的神奇玩意兒感興趣。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艷後克利奧帕特拉也曾經被記載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並酷愛絲綢製品。97年,東漢將軍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漢朝在中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後,派甘英攜帶大量絲織品到達條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條克),而當時安條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爭奪的國土。因而中國與埃及最早的官方溝通應當就是在這一時期。而記載中的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官方溝通似乎不止於此。《後漢書》記載了公元166年羅馬使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大使館的紀錄。然而,當中國進入東漢時代以後,由於內患的不斷增加,自漢哀帝以後的政府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內部紛爭不斷,後期車師與匈奴年年不斷的戰爭更令出入塔克拉瑪乾的商路難以通行,當時的中國政府為防止西域的動亂波及本國,經常關閉玉門關,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絲路東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7世紀到12世紀二度繁榮 駱駝上的西方人,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隨著中國進入繁榮的唐代,西北絲綢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關注。為了重新打通這條商路,中國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新修了唐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並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樣一來絲綢之路的東段再度開放,新的商路支線被不斷開辟,人們在青海一帶發現的波斯銀幣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多的,這證明青海也隨著絲路的發展成為與河西走廊同等重要的地區,加上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7世紀中葉後阿拉伯帝國取代了波斯的中亞霸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令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與漢朝時期的絲路不同,唐控制了絲路上的西域和中亞的一些地區,並建立了穩定而有效的統治秩序。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基本解除,這樣一來絲綢之路顯得更為暢通。不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開始成為絲路東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來於絲綢之路的人們也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量先進的技術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其他國家,並接納相當數量的遣唐使及留學生,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佛教、景教各自迎來了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機會,一時間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唐僧禮佛圖。絲路商貿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大大激發了唐人的消費慾望,因為商貿往來首先帶給人們的是物質(包括錢財等)上的富足,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來源地域帶給人們的精神差異的影響。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時高門大戶的消費對象與消費時尚。相對而言,唐人的財力物力要比其它一些朝代強得多,因此他們本身就有足夠的能力去追求超級消費,而絲路商貿活動的發達無非是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而已。理所當然的就有許許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異,有錢人不僅購置奇珍異寶而且還盡可能在家裡蓄養寵物、奴伎。帝王皇族帶頭,豪紳闊戶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異域奇物為能。美國學者謝弗指出:「七世紀(中國)是一個崇尚外來物品的時代,當時追求各種各樣的外國奢侈品和奇珍異寶的風氣開始從宮廷中傳播開來,從而廣泛地流行於一般的城市居民階層之中。」受到這條復興了的貿易路線巨大影響的國家還有日本。8世紀日本遣唐使節帶來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這些寶貴古代文物現代也在奈良正倉院保存下來。 所以,奈良正倉院被稱為絲綢之路的終點。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1988年奈良縣政府在奈良市舉行大規模的絲綢之路博覽會。日本最大的電視台NHK曾從中國到歐洲以實地拍攝方式製作絲綢之路節目[1]。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越過昆侖山北進,侵佔了西域的大部;中國北方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願遠行。唐以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外貿易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為南方經濟大城。當中國人開始將他們的指南針和其他先進的科技運用於航海上時,海上絲綢之路迎來了它發展的絕佳機會。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這成為日後絲路上青海道繁榮的機遇。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因而西北絲路的衰落日益明顯,而南方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的開辟,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12世紀以後 1280年忽必烈在宮殿接見馬可·波羅。自唐末以來西北絲綢之路已經錯失了它發展的大部分機遇——中亞和新疆地區荒漠地區的草原、綠洲被連年的戰火所摧毀:這對以一個綠洲國家的農業生產而言毫無疑問是致命的,而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正是古代國家立國的根本。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各地戰火紛飛,為絲路直接服務的北方地區經濟大受打擊,史料記載黃河流域的絲綢生產幾乎陷於停頓。當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們孜孜不倦的開辟著廣闊的疆土時,絲綢之路——不僅是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包括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都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為蒙古帝國內部的交通路線。雖然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並沒有建立嚴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這也許與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關),各地並沒有統一的行政體系。但蒙古帝國也摧毀了以往在絲綢之路上大量關卡和腐朽的統治,令絲綢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個朝代都要方便一些。蒙古帝國和它在中國的權利繼承者,對這些從西方前來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歡迎的態度,元朝統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諸如馬可·波羅和長春真人的游記就體現了這一點。這從側面反映西北絲路的衰落。此外,包括中國在內亞歐大陸進入了逐漸寒冷的階段。當絲路的歷史步入14世紀——中國稱其為「明清小冰期」的開端後,西域地區脊背上已不再適合當時的人類居住。西北絲綢之路的東端幾乎已經荒廢。而西域各古國大多已不復存在,成為流沙之中見證絲路輝煌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