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擁擠影響
A. 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有何影響
<一>旅遊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 旅遊對經濟環境的有利影響是最為顯著的,旅遊業和其他產業相比,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相對污染工業而言>的產業,同時,旅遊業還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就使旅遊業對於該地區國民經濟收入具有重大的意義.
2. 發展旅遊業,還能增長當地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有業可從,解決了社會中就業的一大難題,降低社會制安事件的發生頻率.同時,各地遊客的進入,增長了當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觸和交往,促進了相互間的文化交流,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
3. 旅遊業對生態環境也有明顯的有利影響.隨著旅遊業的日益發展,不斷地開發旅遊資源,其中有不少旅遊資源原來就存在一些生態問題,,在旅遊資源開發中,便可採取旅遊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開發出來的旅遊資源比原來的生態環境質量更高,即旅遊開發美化了生態環境.旅遊業還能保持生態環境.旅遊資源開發出來進入利用階段,若能科學地管理,能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二>旅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旅遊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大氣的影響、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噪音污染、對動植物的破壞和干擾、對景觀環境的破壞等方面。大量事實表明,旅遊已成為環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對於旅遊污染環境的主要途徑及其特殊性做一總結,歸納出旅遊影響環境的基本規律,從而為從旅遊管理角度加強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旅遊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時刻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同時旅遊文化也在時刻影響環境。旅遊文化的發展對環境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日益顯現出來,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旅遊文化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近年來頗受重視的研究課題,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對此作了相關研究。我們這里介紹的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納的八個方面的負面影響,具體如下:(一)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
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設施開發與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態地區被逐漸分割,形成島嶼化,使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鋪面、植被更新、外來物種引入等。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遊活動的影響,岩岸、沙灘、濕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蓋都可能承受不同類型的旅遊沖擊,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如露營、野餐、步行等都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人為干擾。土壤一旦受到沖擊,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土壤上植物的種類與生長,昆蟲、動物也會隨之遷徙或減少。
(二)對植物的影響
人類的旅遊活動對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類。直接影響行為包括移除、踩踏、火災、作為營火材料採集和對水生植物的危害。間接影響財包括外來物種引入、營養鹽污染、車輛廢氣、土壤流失等問題,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健康。
1.大面積移除
這是人類旅遊活動對植物的最直接傷害。比如,為興建賓館、停車場或其他旅遊設施,大面積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還從外地搬來其他土壤進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這無疑是對植物族群抄家滅族的行為。
2.遊客踐踏
旅遊活動對植物的影響中,遊客踐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遊客一踏上公園或綠地,他的雙腳就可能施壓於植物身上。遊客觀賞自然風景區後,勢必產生植物種群的改變,即使是輕度的使用,有時也會造成重大的變化。遊客對植物踐踏行為會引起一系列的相關反應。如會影響到植物種子發芽,因土壤被踩實而導致幼苗無法順利成長;對於已成長的植物,則可能因踩踏而導致其生理、形態等發生改變;步行道規劃設計不合理,也可能影響到瀕危植物物種生長;遊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會留下車痕,造成植物組成的改變。
3.採集
採集也是對植物的一種傷害行為。遊客最常見的採集動機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嘗嘗果實的滋味,或是想帶一部分植物回家種植。此外,許多遊客迷戀植物的神奇療效,一到野外看見葯用植物就摘,使許多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來愈少。
此外,由於旅遊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導致的森林火災,致使植被覆蓋率下降;任意砍伐樹、竹作木屋、竹屋和燒柴等,毀壞了一些幼木,改變了森林樹齡結構;大量垃圾堆積,導致土壤營養狀態改變,還會造成空氣和光線堵塞致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等。
(三)對動物的影響
旅遊區的開發可能會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遊客到達旅遊區後,無論是旅遊活動本身或是遊客所製造的噪音都會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遊客總喜歡「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種山珍海味,又偏愛收集各類野生動物製品,以顯示自己的霸氣,這樣野生動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脅。
1.干擾
遊客從事戶外旅遊活動時,不可避免地會對生存其中的動物尤其是較為敏感的鳥類和哺乳動物造成干擾。如西雙版納的象谷,由於大規模遊客的進入,影響了野象的生活規律,使經常出沒於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現在只是偶爾有一兩頭到此活動;遊客從事水上活動也可能對水鳥族群造成威脅,使水鳥不能好好孵蛋、導致失溫,天鵝或水禽還可能對被釣客的釣鉤挫傷,或食入釣魚用的小鉛塊而喪命。遊客使用各種旅遊設施時所產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響因素,如手提音響、水上摩托車、汽艇均產生極大的噪音,這對動物的影響相當大;同時,水上各種船舶還可能產生油污污染,從而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遊客在沙灘上的活動也會影響動物的生長,如影響海龜產卵行為等。
2.對野生動物的消費
旅遊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中遊客對野生動物的消費行為最為嚴重。我國的遊客不僅吃海鮮,更愛吃山珍,各種珍禽異獸只要沒有毒,都有可能成為遊客獵食的目標,造成這些族群數量的下降甚至絕跡。除了吃之外,遊客還喜歡購買野生動物的相關製品,如動物毛皮、象牙等;許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類的貝類,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製成各式紀念品後,貝類的數量銳減。
(四)對水體環境的影響
水體環境在旅遊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因而旅遊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也是相當廣泛而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遊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遊船隻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灕江,每逢旅遊高峰季節,旅遊船隻幾乎是首尾相接,組成浩浩盪盪的「船隊」,不僅破壞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過灕江的自凈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邊地區,如海濱、泉點、河邊等地為發展旅遊業而修建度假村、休閑中心,其餐廳、賓館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體的污染源。
2.水上運動
隨著度假旅遊活動的日益興盛,湖畔、河邊、泉點等地水上運動項目,如水上摩托艇、劃船、踩水、游泳、垂釣、跳水、潛水、駕駛帆船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度假生活內容,同時也給水體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水上摩托車活動不僅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其產生的渦流也會影響海域生態如珊瑚礁內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漏出的油污還會污染水體,甚至會散布化學物質威脅水體生物的健康。
(五)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隨著遊客進入旅遊區以及供遊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擁而至,汽車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氣、揚起塵埃和眾多遊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遊區內的賓館、飯店等生活鍋爐排放的廢氣,都會對旅遊區的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1.交通工具污染
數以萬計的遊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沒有效率的運輸方式,它不但會消耗更多的資源,也會排放出更多的大氣污染物。這種車輛所引起的大氣污染以光化學煙霧污染最具傷害性,光化學煙霧中存在許多高反應性的光化學物質,不但會影響植物,還會危害人體健康。光化學煙霧嚴重時會影響視線,降低能見度,造成遊客困頓;它所含的某些物質可能會刺激眼睛,造成流淚等不舒適的感覺。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廢氣還可能含有有毒物質,威脅地球生態的健康。從全球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廢氣排放可能導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溫的溫室氣體,或是排放誘發臭氧層空洞的物質。
2.垃圾等固體廢棄物
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有機含量高,如處理不當,會滋生細菌和病毒,特別是堆放在底層的有機物,因嚴重缺氧,厭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並產生惡臭;旅遊公廁如管理不善也會產生惡臭,增加大氣含菌數。
3.封閉環境中的大氣污染
如溶洞、餐廳、娛樂場所等,除受外界大氣影響外,還受內部污染物排放影響,如旅遊者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水汽並攜帶病毒和細菌、吸煙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煙霧、使用電子設備釋放出的大量正離子、裝修釋放的有害物質、取暖散發出來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煙塵等,由於空氣流動差,空氣污濁,令人頭痛、氣悶、食慾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導致某些疾病傳播和發生。
4.旅遊設施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旅遊賓館飯店是任何一類旅遊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務設施,對大氣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熱、供能的鍋爐煙囪、煤灶的排氣、旅遊地域小吃攤排放的廢氣等,釋放出來的主要是燃燒煤、煤氣和液化氣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煙塵等,總量雖較工業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點近,且多無除塵設施,對旅遊地大氣質量影響大。
(六)對環境衛生的影響
旅遊活動對環境衛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固體廢棄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風景名勝區,人們隨處都可見到遊客丟棄的各種固體廢棄物垃圾。垃圾污染現已成為我國很多風景名勝地區的一大禍害,是一個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問題。
我國遊客總喜歡將各種食品,如點心、糖果、飲料等帶到戶外,或是到旅遊區附近的土產店、海鮮店裡大吃大喝,為當地環境製造出了許多垃圾。南嶽衡山每年約有6000噸的經營垃圾、2000噸的旅遊垃圾倒入旅遊區內的溪流和水體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幾乎成為登山遊人丟棄雜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難處理,日積月累,臭氣熏天。此外,這些垃圾的處理也是一大難題,因為「沒有一種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處理設備要耗電、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設備會產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爐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質的廢氣),再次威脅環境,甚至損害大眾健康。
(七)對環境美學的影響
旅遊活動對環境美學的不良影響主要在於遊客的不文明旅遊行為和旅遊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1.遊客的不文明旅遊行為
有的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除了眼看、耳聞、鼻嗅之外,還有在古樹、碑刻、石頭等上刻字畫畫的不良習慣。刻字留念可以說是最常見的遊客惡習,不僅破壞景觀,而且會影響一些植物的生長,降低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比如,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的岩壁上,本可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卻常可見到「××到此一游」,或「×愛×」的心型圖案,給人大煞風景的感覺。再如,我國黃山風景區非常盛行同心鎖,情侶買來同心鎖掛在樹木旁的鐵練上,可憐的巨樹身上圍繞成串的金屬,古木參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壞了。
2.旅遊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旅遊設施建設項目的規劃不當或開發過度,會使當地原有的景觀環境遭到破壞,即所謂的「開發污染」。旅遊開發的實質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風景區的基礎上添加人工建築,使之適應旅遊活動開展的需要。但現今的很多的旅遊開發,只考慮迎合其主觀上認定的旅遊者的興趣所在的審美特點,忽視或根本不顧及該項目建設同周圍景觀環境的協調,從而造成對該地景觀環境的侵害。如山東泰山、北京西山、中嶽嵩山森林公園等,索道懸空,電線桿插天,嚴重破壞了山嶽風景區的原有神態;浙江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見屋皆寺庵,逢人盡僧尼」,現在山上山下,攤店林立,現代化娛樂設施遍布全山,流行音樂已淹沒了寺院傳來的梵音,洋樓與寺殿爭高,搖滾與梵音共鳴,此情景,與佛教聖地相去甚遠;黃果樹瀑布下游7公里處的天星景區,其內修了一個體積過大、黃色琉璃瓦屋頂的茶室,與景區的一個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園特色很不協調,破壞了自然美,違反了自然法則
(八)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1.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首先,由於部分遊客的文化修養不高,認識不到文物古跡的珍貴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畫或坐卧在文物古跡上拍照等不文明行為,會造成文物古跡不同程度的損耗和破壞。其次,眾多的遊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跡受到侵蝕,特別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像等文物古跡表現得非常明顯。由於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濕度就高,再加上眾多遊客呼吸作用所帶來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貴的壁畫和雕像的腐蝕速度。另外,照相機的閃光燈,數以百萬計遊客的汗水、指印,也會使得壁畫和雕像受到腐蝕。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機閃光燈及數以百萬計遊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壞和腐蝕,許多壁畫的逼真細節已失去光澤,變得暗淡模糊,紅色和肉色逐漸變為黑色。
再次,眾多遊客的腳踏也會損害文物古跡。如我國的萬里長城長期以來由於大量遊人的攀登,造成擠踏破壞,很多地方已受到嚴重損害;北京的故宮由於遊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將大殿內的金磚踩出凹坑,廣場和通道的金磚也損害得很厲害,有人估算,故宮鋪地的「金磚」,每年磨損達10~20毫米;頤和園蜿蜒700餘米的彩飾長廊,路面的磚,幾年就要更換一次。
2.對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的影響
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者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帶到旅遊目的地。具體表現在:有些人通過對來訪旅遊者行為的觀察,逐漸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消極變化。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感到不滿,嚮往來訪旅遊者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裝束打扮和娛樂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繼而發展到有意識的追求,從而使賭博、賣淫、投機詐騙、貪污受賄、走私販毒等犯罪和不良社會現象增多,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全。此外,由於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傳統的道德觀念、價值標准受到沖擊,其結果是導致婚姻破裂的增多和離婚率的上升等。
3.傳統文化的過度商業化
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都是在傳統特定的時間、傳統特定的地點,按照傳統規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遊業的開展逐漸被商品化,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遊者,隨時都會被搬上「舞台」,為了迎合旅遊者的觀看興趣,活動的內容也往往被壓縮,並且表演的節奏明顯加快。因此,這些活動雖然被保留下來,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傳統上的意義和價值。如傣族的潑水節被搬到昆明「郊野公園」作旅遊文化活動項目開發時,卻成了「倒水節」:遊客各自拿著水桶、水盆,將水從對方的頭上澆到腳底,或是將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圍著「潑」,完全失去了「柳枝灑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
4.誘發主客矛盾
在開展旅遊的過程中,伴隨旅遊者與當地居民接觸的日益頻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沖突和矛盾,尤其是對當地居民來說,這種不適和矛盾會更明顯。如當一個旅遊區出現遊客過度擁擠現象時,或者遊客行為太過粗魯以致於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居民就會產生抱怨的情緒,常會聽到的抱怨有:個人隱私曝光、停車場不足、塞車、擁擠、噪音、環境變臟、垃圾增多、當地物價上漲、小偷變多等
B. 近年來石窟寺景區遊客超負荷,都造成了哪些安全隱患
人多首先可能發生踩踏事故,然後可能對石窟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嚴重者可能會直接破壞掉文物古跡。近些年,由於石窟寺的遊客超負荷承載,給景區內的文物和遊客安全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文物局下發通知,要求全全國的石窟寺景區壓嚴格控制好遊客的數量,控制好人數的同時,還應採取多樣的購票服務,例如網路預約,無人售票等,為遊客的安全提供更好的保護,還可以採取虛擬景區,網路參觀等技術,增強景區的服務體驗。
我們知道,龍門石窟,雲岡石窟、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其中麥積山石窟是北魏時期的石窟建築,至今已經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了。石窟雕刻的精美度,不遜於其他任何石窟,其中洞窟有6座,佛龕有兩個,還有佛像743尊,拓碑有幾百塊,無論是文物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是極大的,值得國家花更多的力氣去保護。
C. 那些熱點旅遊區超額接待遊客對旅遊資源造成的損害。比如那些地方
1.1中國現階段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1.1水體的破壞
水污染是旅遊對自然資源較為嚴重的一種污染。它主要由干旅遊經營者在大量的工程興建中、在日常經營工作中所產生並排出的含化學物質的廢水,旅遊者在參與旅遊項目如乘船、劃船、漂流時不經意間對水資源造成的污染,部分遊人的不文明行為如往水裡亂扔廢棄物、隨意排泄以及毀林開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層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無法生存,嚴重破壞了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如數年前鏡泊湖旅遊區因發電廠在抽走地下40m的湖水時,滿負荷發電占湖水流量的60%,湖水表面形成了相對的靜水層,這也大大減弱了湖水自身的凈化能力,造成大量浮游生物和各種污染物的沉積。而當鏡泊湖風景區僅有污水處理設備64套,但沿湖的賓館療養院卻有10Q多家,一些單位的環保意識相對較差,直接將污水排放到湖中,大型船隻和快艇所產生的廢油。機油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湖水水質。
1.1.2土地破壞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壞,旅遊企業在開發資源時對原始森林進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時所需的建築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遊人對樹木亂攀亂折等,都導致植被破壞,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業任意把產生的廢物排到企業外的區域,而不是按照規定集中處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越來越少,鹽鹼地、土壤呈酸性等現象越來越嚴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隨身攜帶著各種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時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後就隨地亂扔,這些極難分解的白色垃圾被風吹得到處都是,對土壤的覆蓋率極高,使原本貧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為的破壞。
1.1.3大氣與噪音的污染
旅遊離不開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遊者從居住地轉到風景區的載體,於是,各種車輛紛至沓來,呼嘯而過,汽車尾氣在空氣中四處彌漫,這種廢氣不僅污染空氣,而且對人體也極為有害。此外,西南與中南地區的酸雨危害面極大,已經使一些地區的樹林枯死,環境質量下降。峨眉山金頂的冷杉死亡率較高主要是酸雨污染造成的。梧州市1996年6月的一場大雨使扶典林場的松林全部由綠色變為紅色。酸雨的危害使廣州、重慶、桂林的一些旅遊汽車頂部包皮生銹腐爛。大氣污染對文物古跡破壞也很嚴重。例如,大同雲岡石窟周圍煤礦星羅棋布,遇到刮風季節,夾著大量煤塵、沙礫的大風吹打著石窟雕像,使文物磨損、腐蝕;北京城內100多萬個大小煙囪排放的黑煙被大氣中的水分分解為硫酸,硝酸和碳酸隨雨水而下,每年總量達30多萬噸。酸雨使漢白玉的古建築,如故宮、天壇、十三陵的雕欄、石階、坐獅等紛紛溶解,一年的腐蝕相當於過去的50年。此外,雜訊的污染也不容忽視,導游手持擴音器召集遊客的聲音,不文明遊客的高聲喧嘩,以及旅遊風景區內攤床商販的大喊大叫等。現在遊客「食、住、行、游、購、娛」的旅遊鏈條中,文娛活動已被安排為固定節目,於是,康樂中心保齡球的滾動聲,夜總會聲嘶力竭的縱吼聲,迪吧里重金屬樂器熱烈激昂的敲打聲,這些分貝極高的項目成為噪音污染的主要來源。
1.1.4旅遊資源的人為破壞嚴重
人類對旅遊資源的破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內源件」破壞,即旅遊資源遭到旅遊活動本身(如旅遊者、旅遊建設等)的破壞,主要表現形式為:(1)遊人在景區的超負荷活動造成對旅遊資源的損害或破壞。遊人過量加劇了土壤的板結化,加快了古樹名木的死亡速度;建築物因承載遊人過多而損毀,如拙政園山樓前的石橋,因遊人過多使橋台沉陷倒塌,鴛鴦館的曲橋因負載過重發生裂縫;過量的生活垃圾對風景水及其它旅遊資源的污染。(2)少數遊客對旅遊資源的蓄意破壞。少數遊客缺乏起碼的社會公德及文化修養,不文明的行為使旅遊資源失去了原有的價值。(3)旅遊資源的「破壞性建設」。為保護旅遊資源,常須進行修繕。修繕者往往有意無意地表現自己的美學觀點,還常常不得不使用現代建築材料。因此便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某些旅遊資源的歷史風貌。那種任意改造、不倫不類的修繕,破壞了旅遊資源的歷史旅遊文化和觀賞價值被稱為「破壞性建設」。其次是「外源性」破壞,即旅遊資源被周邊區域的經濟活動所污染和破壞。主要表現為:(1)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造成旅遊資源的毀壞。某些人為了牟取暴利,對自然保護區內的各種珍稀野生動植物進行濫捕濫伐,致使許多景觀植被和動物瀕於滅絕。如近年發生在廬山核心保護區內盜伐珍貴黃山松1000多株的嚴重毀林事件,發生在西雙版納州的偷捕大象、野牛行為,發生在卧龍自然保護區內捕殺「國寶」——大熊貓的行為等。再如盜挖古墓、倒賣文物等現象。(2)文化藝術生產活動對旅遊資源的破壞。如一些文化藝術單位在攝制電影、電視劇時,不惜以文物陳列室為攝影棚,以文物作道具,長時間的高溫照射加之一些不謹慎行為,使許多文物遭受破壞。(3)工業生產活動對旅遊資源的污染及破壞。旅遊區外圍興建的小化工廠、化肥廠、農葯廠等所產生的廢棄物污染和破壞了旅遊資源。
以上可見,旅遊資源遭到種種破壞所帶來的惡果。目前人們已意識到這種破壞對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所產生的災難性影響。對此人們發出了保護旅遊資源的強烈呼籲。
1.2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辨證關系
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矛盾或相互沖突關系,也可以理解為旅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消極影響,是環境與經濟之間不協調的具體表現。環境與經濟之間協調不協調的矛盾運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主線,是社會進步過程的永恆主題。
1.2.1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關系
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互動關系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旅遊發展都必須以藍天、碧水和青山為依託,離不開環境保護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才能激發人們的旅遊願望並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因此,環境保護為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環境保護的發展。與工業產業相比,旅遊業對資源的消耗較小,在很多情況下,旅遊開發提高了地方政府與群眾對資源價值的認識和保護意識,改善了環境條件,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毀損。人們通過旅遊走進自然,在欣賞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的同時,也領略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諦,提高了對保護自然的認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其次,通過發展旅遊,可以實現對部分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減少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可以替代部分資源消耗大、污染重的傳統產業,達到減輕污染排放的目的。也可以為環境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總之,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緊密相關,互相促進。只有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1.2.2旅遊發展與旅遊環境保護的矛盾對立
一是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現代的旅遊景點景觀,己經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態使消費者無償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經過旅遊企業一定程序的開發與建設,將眾多的潛在資源變成經濟資源,或是將眾多的經濟資源現代城市化,從而使自然資源變成商品,或是使已經商品化的天然資源更易於交易,再通過商品的形式以經營的方式與消費者相交換。這種以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所進行的掠奪式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和影響。一些地區的規劃是由投資者自己制定的,他們往往從本部門或本企業的經濟利益出發,以能夠獲取批准權為出發點,以能夠獲取經濟效益為最高B標,而沒有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通盤規劃,肆意地破壞旅遊景區的自然環境。於是,旅遊景區內:想側耳聆聽無奈噪音越來越雜,想抬頭望天無奈大廈越蓋越高,想舉目遠眺無奈賓館越建越多……一系列的開發建設嚴重地破壞了自然景區的和諧和美觀,遊人慾至此修身養性,擺脫掉日常工作所帶來的煩躁和緊張,但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卻常常使他們苦不堪言。究其實質而言,開發的本身就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它們都是以環境的損壞為代價的。所以,我們必須把開發性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護可貴的旅遊資源;二是旅遊者本身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在旅遊熱點地區,大量遊客湧入造成的擁擠和混亂。某些素質低下的遊客有意無意的破壞行為造成的環境惡化。此外,大量遊客的踐踏使土質發生變化,眾多的人口停留使當地的能源消耗失去常態以及旅遊者和旅遊交通工具帶來的大氣污染、雜訊污染和視覺污染等等,都使旅遊區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
2.國外旅遊環境保護的法律機制
2.1各國在旅遊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措施
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在利用法律政策措施解決旅遊資源與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法律政策措施的作用一是對有關當時方在旅遊資源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做出規定,將人們的行為限制在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二是引導有關企業在旅遊資源開發建設利用上的行動,以利於他們盡到相關的保護義務,促進旅遊業的健康發展。例如,法國有《法國風景區和文物古跡變化法》,埃及有《關於授予旅遊部監督開發旅遊區權力的法律》,南斯拉夫以法律形式公布在開辟的14個國家公園附近嚴禁發展污染空氣和湖水的工業,日本對各種公園、森林、特別保護區、野生鳥獸、古建築和文物以及在城市綠化、防治污染等方面都訂有專門的法律。有些國家甚至有《海灘保護法》、《貝殼保護法》等等。
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2.2有關旅遊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國際動態
首先是召開有關國際會議,通過某些宣言和決議指導各國行動。1995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遊組織在西班牙召開了「可持續旅遊發展世界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75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最後通過了《可持續旅遊發展憲章》和《可持續旅遊發展行動計劃》。憲章指出,「旅遊是世界現象,也是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最高和最深層的願望」。「旅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旅遊能夠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旅遊也加劇了環境的損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其次,與旅遊和環境有關的國際組織相繼建立和發展。世界旅遊組織、世界旅遊環境研究中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他們在旅遊資源、環境的利用和保護方面,喚起了各國政府和人民對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促進了全球環保事業的發展和環保方面的國際合作。
D. 假期旅遊景點擁堵給遊客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行路難,難於上青天
心情不好,易浮躁,容易與人沖突,導致治安問題
人多太擠,尤其是開車的,容易出現交通事故
E. 擁擠的生活環境對人有什麼影響
對人的生理和心理會有負面的影響
F. 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
1、風景名勝區等各類區域實際上都以開展旅遊活動為由甚至輻射到周邊地區,在生態旅遊規模和綜合產值上要遠遠超過自然保護區,成為了潛在威脅。
2、在旅遊文化演出中一些悠久的民族文化遺跡遭到破壞,給景區環境帶來很大壓力。
3、文化旅遊產業園存在盲目建設風潮,圈地現象嚴重,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
4、一些文化旅遊企業環保意識不強,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置環境於不顧。
5、一些當地居民在經商的同時對環境造成污染。
(6)遊客擁擠影響擴展閱讀:
為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在體制、機制方應完善:
1、有關部門應強化生態旅遊的宏觀管理,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標准規范,制定全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2、正確認識生態旅遊,制定與地方各類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的生態旅遊總體規劃並報批,使之與保護區總體規劃協調一致。
3、制定相應政策,將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保護職能與經營職能相分離,建立旅遊收入的反哺機制,確保部分旅遊收入能有效返還保護區,並用於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的開展。
4、加強監測,量化生態旅遊帶來的環境影響和保護區生態旅遊的承載力,為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提供依據。應盡快開展保護區生態旅遊專項研究,釐清不同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的交叉重疊情況,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G. 擁擠對人的影響
容易引起交通擁堵,發生交通事故。使人煩躁,長期生活在人流量多的地方會使人郁悶,引起疾病。
長期處於擁擠的環境不僅會在心理上產生消極情感,還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在擁擠的環境中生活會給人一種壓迫感和社交上的不適感,加深人的焦慮感
H. 熱門景區應對遊客擁堵的問題可採取哪些措施
熱門景區應對遊客擁堵的問題可採取的措施有
安全疏導遊客客流
增添工作人員保障遊客安全
通過有效廣播避免遊客恐慌
要從根本上解決擁堵問題,景區還應採取措施動態監測客流量,及時發布有效信息。不能等遊客抵達景區了才開始限流,應該推廣景區門票預約制,保證參觀質量。
I. 旅遊對環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這很簡單嘛,「開發意味著破壞」,要搞旅遊,則都得在原基礎上進行開發再造,勢必造成對原有資源的破壞。
<一>旅遊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 旅遊對經濟環境的有利影響是最為顯著的,旅遊業和其他產業相比,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相對污染工業而言>的產業,同時,旅遊業還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就使旅遊業對於該地區國民經濟收入具有重大的意義.
2. 發展旅遊業,還能增長當地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有業可從,解決了社會中就業的一大難題,降低社會制安事件的發生頻率.同時,各地遊客的進入,增長了當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觸和交往,促進了相互間的文化交流,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
3. 旅遊業對生態環境也有明顯的有利影響.隨著旅遊業的日益發展,不斷地開發旅遊資源,其中有不少旅遊資源原來就存在一些生態問題,,在旅遊資源開發中,便可採取旅遊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開發出來的旅遊資源比原來的生態環境質量更高,即旅遊開發美化了生態環境.旅遊業還能保持生態環境.旅遊資源開發出來進入利用階段,若能科學地管理,能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二>旅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旅遊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大氣的影響、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噪音污染、對動植物的破壞和干擾、對景觀環境的破壞等方面。大量事實表明,旅遊已成為環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對於旅遊污染環境的主要途徑及其特殊性做一總結,歸納出旅遊影響環境的基本規律,從而為從旅遊管理角度加強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旅遊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時刻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同時旅遊文化也在時刻影響環境。旅遊文化的發展對環境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日益顯現出來,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旅遊文化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近年來頗受重視的研究課題,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對此作了相關研究。我們這里介紹的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納的八個方面的負面影響,具體如下:(一)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
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設施開發與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態地區被逐漸分割,形成島嶼化,使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鋪面、植被更新、外來物種引入等。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遊活動的影響,岩岸、沙灘、濕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蓋都可能承受不同類型的旅遊沖擊,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如露營、野餐、步行等都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人為干擾。土壤一旦受到沖擊,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並最終影響土壤上植物的種類與生長,昆蟲、動物也會隨之遷徙或減少。
(二)對植物的影響
人類的旅遊活動對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類。直接影響行為包括移除、踩踏、火災、作為營火材料採集和對水生植物的危害。間接影響財包括外來物種引入、營養鹽污染、車輛廢氣、土壤流失等問題,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健康。
1.大面積移除
這是人類旅遊活動對植物的最直接傷害。比如,為興建賓館、停車場或其他旅遊設施,大面積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還從外地搬來其他土壤進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這無疑是對植物族群抄家滅族的行為。
2.遊客踐踏
旅遊活動對植物的影響中,遊客踐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遊客一踏上公園或綠地,他的雙腳就可能施壓於植物身上。遊客觀賞自然風景區後,勢必產生植物種群的改變,即使是輕度的使用,有時也會造成重大的變化。遊客對植物踐踏行為會引起一系列的相關反應。如會影響到植物種子發芽,因土壤被踩實而導致幼苗無法順利成長;對於已成長的植物,則可能因踩踏而導致其生理、形態等發生改變;步行道規劃設計不合理,也可能影響到瀕危植物物種生長;遊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會留下車痕,造成植物組成的改變。
3.採集
採集也是對植物的一種傷害行為。遊客最常見的採集動機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嘗嘗果實的滋味,或是想帶一部分植物回家種植。此外,許多遊客迷戀植物的神奇療效,一到野外看見葯用植物就摘,使許多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來愈少。
此外,由於旅遊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導致的森林火災,致使植被覆蓋率下降;任意砍伐樹、竹作木屋、竹屋和燒柴等,毀壞了一些幼木,改變了森林樹齡結構;大量垃圾堆積,導致土壤營養狀態改變,還會造成空氣和光線堵塞致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等。
(三)對動物的影響
旅遊區的開發可能會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遊客到達旅遊區後,無論是旅遊活動本身或是遊客所製造的噪音都會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遊客總喜歡「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種山珍海味,又偏愛收集各類野生動物製品,以顯示自己的霸氣,這樣野生動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脅。
1.干擾
遊客從事戶外旅遊活動時,不可避免地會對生存其中的動物尤其是較為敏感的鳥類和哺乳動物造成干擾。如西雙版納的象谷,由於大規模遊客的進入,影響了野象的生活規律,使經常出沒於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現在只是偶爾有一兩頭到此活動;遊客從事水上活動也可能對水鳥族群造成威脅,使水鳥不能好好孵蛋、導致失溫,天鵝或水禽還可能對被釣客的釣鉤挫傷,或食入釣魚用的小鉛塊而喪命。遊客使用各種旅遊設施時所產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響因素,如手提音響、水上摩托車、汽艇均產生極大的噪音,這對動物的影響相當大;同時,水上各種船舶還可能產生油污污染,從而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遊客在沙灘上的活動也會影響動物的生長,如影響海龜產卵行為等。
2.對野生動物的消費
旅遊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其中遊客對野生動物的消費行為最為嚴重。我國的遊客不僅吃海鮮,更愛吃山珍,各種珍禽異獸只要沒有毒,都有可能成為遊客獵食的目標,造成這些族群數量的下降甚至絕跡。除了吃之外,遊客還喜歡購買野生動物的相關製品,如動物毛皮、象牙等;許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類的貝類,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製成各式紀念品後,貝類的數量銳減。
(四)對水體環境的影響
水體環境在旅遊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因而旅遊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也是相當廣泛而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遊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遊船隻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灕江,每逢旅遊高峰季節,旅遊船隻幾乎是首尾相接,組成浩浩盪盪的「船隊」,不僅破壞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過灕江的自凈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邊地區,如海濱、泉點、河邊等地為發展旅遊業而修建度假村、休閑中心,其餐廳、賓館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體的污染源。
2.水上運動
隨著度假旅遊活動的日益興盛,湖畔、河邊、泉點等地水上運動項目,如水上摩托艇、劃船、踩水、游泳、垂釣、跳水、潛水、駕駛帆船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度假生活內容,同時也給水體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水上摩托車活動不僅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其產生的渦流也會影響海域生態如珊瑚礁內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漏出的油污還會污染水體,甚至會散布化學物質威脅水體生物的健康。
(五)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隨著遊客進入旅遊區以及供遊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擁而至,汽車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氣、揚起塵埃和眾多遊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遊區內的賓館、飯店等生活鍋爐排放的廢氣,都會對旅遊區的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1.交通工具污染
數以萬計的遊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沒有效率的運輸方式,它不但會消耗更多的資源,也會排放出更多的大氣污染物。這種車輛所引起的大氣污染以光化學煙霧污染最具傷害性,光化學煙霧中存在許多高反應性的光化學物質,不但會影響植物,還會危害人體健康。光化學煙霧嚴重時會影響視線,降低能見度,造成遊客困頓;它所含的某些物質可能會刺激眼睛,造成流淚等不舒適的感覺。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廢氣還可能含有有毒物質,威脅地球生態的健康。從全球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廢氣排放可能導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溫的溫室氣體,或是排放誘發臭氧層空洞的物質。
2.垃圾等固體廢棄物
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有機含量高,如處理不當,會滋生細菌和病毒,特別是堆放在底層的有機物,因嚴重缺氧,厭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並產生惡臭;旅遊公廁如管理不善也會產生惡臭,增加大氣含菌數。
3.封閉環境中的大氣污染
如溶洞、餐廳、娛樂場所等,除受外界大氣影響外,還受內部污染物排放影響,如旅遊者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水汽並攜帶病毒和細菌、吸煙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煙霧、使用電子設備釋放出的大量正離子、裝修釋放的有害物質、取暖散發出來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煙塵等,由於空氣流動差,空氣污濁,令人頭痛、氣悶、食慾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導致某些疾病傳播和發生。
4.旅遊設施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旅遊賓館飯店是任何一類旅遊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務設施,對大氣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熱、供能的鍋爐煙囪、煤灶的排氣、旅遊地域小吃攤排放的廢氣等,釋放出來的主要是燃燒煤、煤氣和液化氣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煙塵等,總量雖較工業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點近,且多無除塵設施,對旅遊地大氣質量影響大。
(六)對環境衛生的影響
旅遊活動對環境衛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固體廢棄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風景名勝區,人們隨處都可見到遊客丟棄的各種固體廢棄物垃圾。垃圾污染現已成為我國很多風景名勝地區的一大禍害,是一個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問題。
我國遊客總喜歡將各種食品,如點心、糖果、飲料等帶到戶外,或是到旅遊區附近的土產店、海鮮店裡大吃大喝,為當地環境製造出了許多垃圾。南嶽衡山每年約有6000噸的經營垃圾、2000噸的旅遊垃圾倒入旅遊區內的溪流和水體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幾乎成為登山遊人丟棄雜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難處理,日積月累,臭氣熏天。此外,這些垃圾的處理也是一大難題,因為「沒有一種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處理設備要耗電、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設備會產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爐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質的廢氣),再次威脅環境,甚至損害大眾健康。
(七)對環境美學的影響
旅遊活動對環境美學的不良影響主要在於遊客的不文明旅遊行為和旅遊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1.遊客的不文明旅遊行為
有的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除了眼看、耳聞、鼻嗅之外,還有在古樹、碑刻、石頭等上刻字畫畫的不良習慣。刻字留念可以說是最常見的遊客惡習,不僅破壞景觀,而且會影響一些植物的生長,降低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比如,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的岩壁上,本可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卻常可見到「××到此一游」,或「×愛×」的心型圖案,給人大煞風景的感覺。再如,我國黃山風景區非常盛行同心鎖,情侶買來同心鎖掛在樹木旁的鐵練上,可憐的巨樹身上圍繞成串的金屬,古木參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壞了。
2.旅遊業的不合理開發建設
旅遊設施建設項目的規劃不當或開發過度,會使當地原有的景觀環境遭到破壞,即所謂的「開發污染」。旅遊開發的實質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風景區的基礎上添加人工建築,使之適應旅遊活動開展的需要。但現今的很多的旅遊開發,只考慮迎合其主觀上認定的旅遊者的興趣所在的審美特點,忽視或根本不顧及該項目建設同周圍景觀環境的協調,從而造成對該地景觀環境的侵害。如山東泰山、北京西山、中嶽嵩山森林公園等,索道懸空,電線桿插天,嚴重破壞了山嶽風景區的原有神態;浙江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見屋皆寺庵,逢人盡僧尼」,現在山上山下,攤店林立,現代化娛樂設施遍布全山,流行音樂已淹沒了寺院傳來的梵音,洋樓與寺殿爭高,搖滾與梵音共鳴,此情景,與佛教聖地相去甚遠;黃果樹瀑布下游7公里處的天星景區,其內修了一個體積過大、黃色琉璃瓦屋頂的茶室,與景區的一個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園特色很不協調,破壞了自然美,違反了自然法則
(八)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1.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首先,由於部分遊客的文化修養不高,認識不到文物古跡的珍貴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畫或坐卧在文物古跡上拍照等不文明行為,會造成文物古跡不同程度的損耗和破壞。其次,眾多的遊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跡受到侵蝕,特別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像等文物古跡表現得非常明顯。由於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濕度就高,再加上眾多遊客呼吸作用所帶來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貴的壁畫和雕像的腐蝕速度。另外,照相機的閃光燈,數以百萬計遊客的汗水、指印,也會使得壁畫和雕像受到腐蝕。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機閃光燈及數以百萬計遊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壞和腐蝕,許多壁畫的逼真細節已失去光澤,變得暗淡模糊,紅色和肉色逐漸變為黑色。
再次,眾多遊客的腳踏也會損害文物古跡。如我國的萬里長城長期以來由於大量遊人的攀登,造成擠踏破壞,很多地方已受到嚴重損害;北京的故宮由於遊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將大殿內的金磚踩出凹坑,廣場和通道的金磚也損害得很厲害,有人估算,故宮鋪地的「金磚」,每年磨損達10~20毫米;頤和園蜿蜒700餘米的彩飾長廊,路面的磚,幾年就要更換一次。
2.對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的影響
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旅遊者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帶到旅遊目的地。具體表現在:有些人通過對來訪旅遊者行為的觀察,逐漸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消極變化。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感到不滿,嚮往來訪旅遊者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裝束打扮和娛樂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繼而發展到有意識的追求,從而使賭博、賣淫、投機詐騙、貪污受賄、走私販毒等犯罪和不良社會現象增多,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全。此外,由於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傳統的道德觀念、價值標准受到沖擊,其結果是導致婚姻破裂的增多和離婚率的上升等。
3.傳統文化的過度商業化
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慶典活動都是在傳統特定的時間、傳統特定的地點,按照傳統規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遊業的開展逐漸被商品化,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遊者,隨時都會被搬上「舞台」,為了迎合旅遊者的觀看興趣,活動的內容也往往被壓縮,並且表演的節奏明顯加快。因此,這些活動雖然被保留下來,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傳統上的意義和價值。如傣族的潑水節被搬到昆明「郊野公園」作旅遊文化活動項目開發時,卻成了「倒水節」:遊客各自拿著水桶、水盆,將水從對方的頭上澆到腳底,或是將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圍著「潑」,完全失去了「柳枝灑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
4.誘發主客矛盾
在開展旅遊的過程中,伴隨旅遊者與當地居民接觸的日益頻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沖突和矛盾,尤其是對當地居民來說,這種不適和矛盾會更明顯。如當一個旅遊區出現遊客過度擁擠現象時,或者遊客行為太過粗魯以致於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居民就會產生抱怨的情緒,常會聽到的抱怨有:個人隱私曝光、停車場不足、塞車、擁擠、噪音、環境變臟、垃圾增多、當地物價上漲、小偷變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