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遊玩6
1. 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潮州一帶「蠻獠嘯亂」指的是什麼事件
指的是目前粵閩交界的漳州地區的事情,參考一下資料:
陳元光平定蠻獠嘯亂
陳元光(657—711),字廷炬,唐朝前期光洲固始人(今河南固始)。長博通經史,尤耽黃石公素書及太公韜略。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
陳元光將軍自幼聰穎好學,少時並好騎射,終成文武全才。
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詔命歸德將軍陳政進朝儀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兵南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鄉薦第一,旋即隨父母戍閩。
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游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
回顧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閩南戍地,長達四十二年;其間平定閩粵,創辟州縣,倡興庠序,屯墾安民,堪稱四大歷史功績;終因保衛社稷,為國捐軀。百姓哀之。事聞於朝,隨於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詔增秩賜謚,並於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為其建立祠廟。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州之後,復有詔重新於治所之西建廟,名「陳將軍祠」,俗稱西廟,並追封為潁川侯。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復於州治之松州建廟。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繼於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廟,俗稱北廟。從上列三地立廟之先後,即可知州治遷徙之沿革。自唐以來,除於州治所在地為其立廟崇奉外,歷代又續有封贈。如五代封廣濟王;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封忠應侯;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追封開漳主聖王;紹興十六年(1146年)又封靈著王;明初封昭烈侯。以此,漳民咸尊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可見此一尊稱由來已久,唐府兵將士遺裔亦由此地陸續播遷海內外各地。故除漳屬各縣城鄉外,海內外各地亦多有祀奉開漳聖王之廟宇,更見其影響之深遠。
溯自唐總章初年,以歸德將軍陳政為開漳先驅以來,經其子元光為之奠定基業,繼由其孫王向、曾孫酆、玄孫謨蟬聯刺史。雖其一家為戍閩而犧牲者先後共達六人,然自陳政將軍以下,五代相繼,領袖一州,率眾啟土,遺愛萬民。惜唐史略而無傳,而勛業幸憑口碑猶得以永垂後世。河南固始縣現今有陳氏將軍祠,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在該縣中心城區有「陳元光廣場」,以為紀念,廣場上有福建地方所贈聖王戎裝馬上巨像。
2. 潮洲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潮州新八景
一、濱江紅棉:二、廣場燈影:三、坊街亭韻:四、淡浮水墨:
五、綠島晴嵐:六、桑浦禪泉:七、鳳凰天池:八、柘林漁火:
潮州內八景
潮州內八景,由於歷史滄桑,不僅有些景觀已不見蹤跡,而且說法上也不盡相同。根據史料,古城內八景的歷史及現狀,大體如下:
一、東樓觀潮:
指在東門樓(廣濟城樓)上觀看韓江潮漲。因東門樓正對湘子橋(廣濟橋),每年春夏韓江水漲,流過湘子橋時而形成獨特的景觀。此景似與「湘橋春漲」相同,只是觀賞位置不同。
二、西園賞菊:
指位於道後巷至芒巷的原明末禮部尚書黃錦的別墅花園,因花園稱為西園,園內假山蓮塘,多姿多彩,尤以菊花品種最多,故賞菊成為一景。此地目前已建為學校,因此「西園賞菊」也不存在。
三、古剎梵唱:
指位於開元路的開元鎮國禪寺,因過去僧侶眾多,每於晨昏人靜時作功課,發出悅耳的頌經之音,令人陶醉,因而成為一景。可惜開元寺現處鬧市區,僧眾不多,因此已沒有過去的效果。當然早晚課仍會吸引一些聽眾。
四、府衙鍾聲:
位於義安路與昌黎路交界處之府衙(原市政府),原前有樓,稱鎮海樓,樓上有大鍾,每於夜靜更深時發出報時鍾聲,聲及全城。而樓上欄桿柱頭的一百零八隻木雕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價值很高的藝術品,俗稱「府老猴」。在辛亥革命時,因清軍據守,革命軍縱火燒樓,付之一炬,此景也隨之消失。
五、蓮花午照:
位於上西平路與西馬路交界處路口的蓮花古井,因井中有石雕蓮花,當正午日光照下井中時,蓮花浮現於水中,蔚為奇觀。據傳當初因井泉過猛,浹噴泥沙,故以一石雕蓮花壓於泉眼。由於現在周圍多民居,午照難入井中,且該井因自來水的興建而廢用,已建鐵欄保護。
六、七星步月:
位於北馬路忠節坊內七星橋巷,該處原為溝塘,上有石橋,橋墩分七孔,每逢月夜,月光自上半夜到後半夜由東到西二方瀉入橋孔,映照水中,行人至此賞月,別有情趣。現此地已全為民居,只剩七星橋巷。
七、奎閣晨暉:
位於南門古城邊,原有一奎星閣(也稱魁星閣),結構嚴謹樸素,閣頂有雙龍奪珠雕塑,因中間的大貝珠在晨光照射下光彩奪目,故有「奎閣晨暉」之謂。目前此閣已廢。
八、蘆荻晚眺:
位於國王宮巷通環城路處,原此地與西湖相連,稱蘆荻洲,也稱小西湖。因景緻悠雅,尤以夕照或夜晚漁庄的燈光點點而得名,現此地已全建為民房及醫院。
潮州外八景
明代官宦、墨客、詩人暢游潮州後已留下詠頌山水景觀的潮州八景:
一、龍潭落照:(今湘橋區花園村五龍潭)
二、鳳山秋菊:(今潮安歸湖彩鳳嶺下)
三、筆峰晚涼:(今筆架山下)
四、金山朝旭:(今金山頂)
五、鳳棲木棉:(今意溪鳳棲山別峰寺)
六、韓亭秋月:(今韓文公祠前後)
七、西湖梅風:(今西湖處女泉邊)
八、文峰飛翠:(今桑浦山玉簡峰)。
3. 潮州六畝村誰知道
六畝村是不是就以前的溪口六村啊。。後來劃來湘橋區的
原來溪口有一至八村。。現在就沒有六村。。
4. 跪求我們有6人左右明天想去南澳島遊玩,兩天一夜,從潮州市出發,誰有包車的電話總共遊玩大概每人多少
一般是在後宅住。觀海旅館的價格還是滿便宜的。也就一百多點。看你們內准備租幾間。容我是覺得沒必要去南澳。南澳沒有傳說中那麼好。那個吃的。坑爹又難吃。什麼購物街小食街都是騙人的。全無。除了那些坑人的海產店。海邊垃圾很多。沒那麼干凈。青澳風景比較好。不過偏僻。想去到縣城也要十幾公里。車什麼的也少。逛得地方也沒。沒有很失望。只有很絕望。去了你就知道咯。還不如去汕頭市區好。 ~包車從碼頭到後宅一般都是10塊錢一個人~=。=~吃的~看你吃什麼~吃海鮮肯定就不便宜~你們自己算算咯~景點什麼的都是浮雲`~我去了後悔到現在~
5. 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潮州一帶「蠻獠嘯亂」指的是什麼事件
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南方泉
(州)、潮(州)之間「蠻獠嘯亂」,唐高宗李治令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晉升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領府兵3600人進駐福建綏安(今漳浦)。詔文是很殷切嚴厲的:「莫辭病,病則朕醫;莫辭死,死則朕埋。斯誓斯言,爰及苗裔,汝往欽哉!」
陳政字一民,號素軒,生於公元616年,其父陳犢字克耕號介翁,為河東(今山西省)一帶地方首領,反隋歸唐隨李世民(即後來的唐太宗)攻克臨沂等郡有功,授玉鈐衛翊府中郎將懷化將軍,舉家徙居河南光州固始縣。李世民之子李治(唐高宗)詔討蠻獠的669年,陳犢已歿,最小的兒子陳政也已54歲,他毅然率河洛子弟南征,經淮河沿大運河,由浙江仙霞嶺入閩,越南平、福清,入仙游、安溪,抵龍溪縣北側九龍鄉(今龍岩、漳平)一帶,與「蠻獠」諸部展開激戰,因寡不敵眾,陳政率孤軍退守於華安之九龍山,上表求援。
大唐北疆正值多事之秋,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攻佔安西,大將薛仁貴奉派前往抵禦,其餘將領各赴邊關。時年75歲的已故將軍陳犢的夫人魏氏名敬,又名箴,字玉珏,系隋朝中書令魏潛之女,後嫁陳犢生陳敏、陳敷、陳政,史稱魏太母。她見家國危難,幼子陳政孤軍陷於南蠻,乃召陳敏、陳敷向朝廷請命,集府兵58姓校尉四千餘眾南征。她自己把在固始府第的大門封存,偕同三房媳婦帶著陳敏之子元敬、陳敷之子元易攴,以及最小的孫子,也即陳政之子元光隨征,於是南征諸將也多攜眷屬隨行。淮河之畔的固始,將士旌旗遮日,父老百里相送,是唐初自河洛向泉潮之間的九龍江流域第一次有組織的大規模軍墾移民。
軍行緊迫,進入甌越之須江(今浙江江山),中郎將懷遠將軍陳敏,右郎將雲麾將軍陳敷因辛勞和不服水土,相繼病逝。魏氏太夫人痛葬愛子,自統兵前行,越楓嶺關入福建漢興(今浦城),陳敏之子元敬、陳敷之子元易攴又亡故。魏氏太夫人擁13歲的幼孫元光坐於中軍帳對諸將校說:「今政兒領3600府兵受困九龍山,奉王命吾河洛58姓校尉馳援自家子弟,別無退路,吾雖女流,當披甲率軍奮進。」諸將校應身唱諾:「唯太夫人之命是從。」魏太母統兵日夜兼程,直下九龍江,與陳政所部會合,唐軍擁有八千餘眾,進抵九龍江北溪柳營江駐屯,又向南奪取盤陀嶺,進占雲霄鎮,聲威大震。陳政與夫人鮮卑族的司空氏相聚,並撫愛子元光說:「若無汝祖母之力,吾八千河洛子弟焉能居此……」軍中皆尊其為魏太母,日常呼為魏媽。
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陳政病歿軍中,年方弱冠的陳元光依例襲父職,帶領兵眾,年逾80高齡的魏太母襄贊軍機,助孫兒運籌帷幄。當時九龍江流域尚屬「蠻荒之地」,魏太母率軍眷協助將士屯墾,引進中原耕作技術,力促陳元光遣部將劉珠華、劉珠成、劉珠福兄弟3人,率部沿九龍江上溯疏浚河道,「而達之北溪之上」,經漳平、寧洋直抵龍岩雁石,可通舟楫。陳元光遂在苦草鎮(今龍岩市區)建立行台,上接泉州遊仙鄉松州堡,下連廣東潮州之揭陽縣,形成「東距泉建,西逾潮廣,南接島嶼,北抵虔(贛州)撫,方數千里」的太平之區。漢蠻和睦相處,共同開發了九龍江流域。近萬中原府兵及其眷屬,帶來了中原通行的隋唐官話河洛話,當地土著稱他們為河洛郎,而尊稱軍中魏太母為「河洛祖媽」或「河洛阿媽」。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朝廷頒詔立漳州,領漳浦、懷恩二縣,後又劃泉州之龍溪,汀州之龍岩屬之,形成上郡。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進階為中郎將右鷹揚衛府懷化大將軍、輕車大都尉兼朝散大夫。魏太母時已91歲猶常拄杖巡視九龍江兩岸屯墾之地,與河洛府兵談心。她見府兵多有曠男,乃諭陳元光讓58姓校尉部眾可與當地土著蠻女通婚,並說:「汝母即鮮卑巨族,嫁汝父育有汝,今唐軍屯閩南,也可與蠻民通婚,足可化蠻獠之俗為冠帶之倫。」有了祖母的支持,陳元光大力鼓勵漢蠻通婚結親,「胡越百家,愈無罅隙」,奠定了閩西南、潮汕地區一千多年的民族和睦統一和進入富庶之邦的基礎。
魏太母卒於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享年96歲,全軍大慟,陳元光率軍民泣以葬之。
陳元光為國戍守戰死後,追封為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謚忠毅文惠,又封潁川侯,歷代朝廷追封至威惠開漳聖王。
6. 六月份去潮州鳳凰山過夜露營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男生版:有帳篷嗎?很冷!除了你說的那些還得准備帳篷、手電筒、應急燈版、應急葯品包、求救權哨、備用繩索、巧克力(能提供熱量)、防風保暖內衣、防風外套。……有女生嗎?(盡量讓女生消除安全顧慮,讓女生穿得淡薄點上山,這樣在徐徐冷風下你可以紳士般的脫下防風外套給女生穿上。溫度進一步下降時,機會就出現了)如果你沒有時間談情 就請她跟你露營。保險套必須的。
女生版:不管怎樣,參考男生版。留機會就裝聾扮傻,聽之任之。純屬欣賞美景者,就按上面准備周全。手機(每小時向山下朋友發送安全信息)最後,保險套是必須的,恩愛時兼顧安全。強暴時保護自己。
7. 求潮州古巷6.6事件圖片視頻!!!!
沒了,全部被刪了,只能找那拍攝者手機里還有沒
8. 大家好 潮州民間婚喜事之【六禮俱全】指那六項呢謝謝高手
潮州的婚事習俗
雖說現在婚姻自由,但相信在橋的各位的上輩多多少少對婚禮有所講究,下面把潮州的婚姻習俗介紹一下,方便大家與家裡上輩人交流對照
(此內容比較大眾化,除部分地區和有宗教信仰的人,基本上是父輩或更上輩婚姻的習俗,不過現在一些環節也漸漸被簡化了)
婚事習俗
舊俗男女婚姻嫁娶都要有「三媒」(內媒、外媒、中媒)「六證」——(六禮),「六禮」為:
①、提親,由男方托媒到女方提親,經女方同意,男方才正式向女方問婚。
②、合婚,由媒人到女方問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並寫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內若男方家裡沒有發生不吉祥的事(俗稱三日順),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與女方,雙方分別占卜合婚,確定相生還是相剋。
③、定親,稱「訂婚」、「行定」、「食定」,由男方備禮物到女方定下親事。禮物通常是一對金耳環或一隻金戒指,還有餅食,糖果、香煙等,但女方必有回禮。男女雙方都要給親戚、朋友、四鄰送餅食、糖果,報告親事己定。這時婚姻關系開始生效。
④、行聘,又稱「送聘」。清以前及民國初,富家除送金銀財寶、絲綢綾緞外,還有豬羊酒果;貧家除送雞酒外,還送檳榔、荖葉。這時女方要回禮,也要有餅食、糖果贈送親戚朋友和鄰居。
⑤、請期,有的稱「擇日」、「送日」、「提日」。行聘過後,男方即擇定結婚吉日,並通知女方。這時男方、女方的親戚朋友都要送賀禮。送女方的賀禮也稱「送花粉」。
⑥、迎親,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親的形式,是新郎上門迎接新娘,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整個婚禮自始至終要有一個青娘母陪伴,各個環節要做「四句」,迎親程序繁多,新娘出門要給兄弟姐妹「分錢米」,吃「姐妹桌」;新娘到男方家門口,新郎要「踢轎門」、「拔如意」,新娘要「跨火煙」;新郎新娘進洞房要吃「合房圓」和上廳拜見公婆;「鬧洞房」時青娘母要代新娘與客人對歌。新娘新婚第三天要舉行「開井」、「舂米頭」、「攪泔」的儀式;三至五日新娘要行「歸寧」禮,即「頭返厝」及「二返厝」。頭、二返厝,新娘不能見娘家炊煙即必須返回,滿月後回娘家時方可在娘家過夜留宿。
9. 潮州市電話號碼六位升七位
原號碼以3開頭的,升位後七位號碼不變,七位號碼前加30.原號碼以4開頭的,升位後7位號碼不變,七位號碼前加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