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扇文體

桃花扇文體

發布時間: 2021-03-03 04:49:43

⑴ 現代文常用的三大文體和文學作品的四大題材

現代文三大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
文學作品四大題材(這里應為體裁):詩歌、散文、小說、劇本。

⑵ 我國古代文體的類型

文學的體裁和文章的體裁說略
吳餘珍
體裁是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可以按不同的標准來分類。本文著重談談文學的體裁和文章的體裁。

文學的體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詩歌
詩歌的特點:凝練地反映生活,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富於想像,構思精巧,語言富於節奏感和音樂性。

詩歌的分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說理詩;按韻律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按語言可分為舊體詩、新詩。

我國古代詩歌包括舊體詩、詞、曲。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風,不受嚴格的格律限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言即字);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格律極嚴,句式有五言和七言。詞,從篇幅長短來看,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0字以上為長調。曲,指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是一種沒有說白的韻文形式富於抒情。

我國現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新詩是1919年「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創建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體詩,用白話寫。新詩的格律不像舊體詩那樣嚴格,但詩行有一定的節拍,雙數詩行最後一個字一般押韻。新詩中的自由體新詩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韻,不用標點。

散文
在古代文學中,為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句子排列不整齊的文章,都稱為散文。

現代的散文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相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選材廣泛自由,表現方法靈活多變,可採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但中心必須明確而集中。

散文可分為:敘事散文(以記人記事為中心)和抒情散文(側重於抒情)。

小說
小說是通過對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和環境。

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通過肖像、心理活動、行動、語言等描寫手段來刻畫人物。

小說的故事情節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的小說還有序幕和尾聲。

小說的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小說按篇幅長短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及小小說等。

中國的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名清章回小說和「五四」以來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燈光、服飾等藝術手段來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

劇本乃戲劇作品,亦為戲劇表演的「腳本」,由人物對話或唱詞以及舞台指示構成。劇本的戲劇價值是能夠演出,也可以脫離舞台供閱讀而具有文學價值。

劇本的特點是: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對話性格化,適於舞台演出。

戲劇的分類: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等;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以嚴肅的矛盾沖突為主);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按藝術形式分有話劇、歌劇、舞劇、啞劇、戲劇小品等。

文章的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統稱為實用文。

1.記敘文

記敘文可分為寫人記事和寫景狀物兩類。

記敘文的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記敘文記敘的順序有:順序、倒敘、插敘、補敘等。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

記敘文的種類有:新聞、通訊、傳記、回憶錄、報告文學、小說、散文等。

2.說明文

說明文是抓住事物的特徵,說明事物的形狀、性質、特點、成因、關系、功能等內容的文章。常見的有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文)。

3.議論文

議論文是以議論的方式表明作者的見解和主張的一類文章。

議論文的要素是:論點、論據和論證。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是:引論、本論和結論。

議論文基本的論證方法是:擺事實、講道理。

議論文中提出並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叫立論;證明別人的論點是錯誤的,叫駁論。

4.應用文

應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經常用的文體,包括書信、計劃、報告、合同、總結、說明書、申請書、證明書、便條、條據(借條、領條、收條)、通知、啟事等等。

⑶ 文體的古文體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多用於敘述和陳情。
註疏
注和疏的並稱。注,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
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
雜記
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⑷ 桃花扇中《問蒼天》是什麼體裁

戲劇。

文體分為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
其中文章體裁: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 、演講稿。
文學體裁:詩歌、小說、戲劇、散文。

⑸ 《牡丹亭》《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各是什麼體裁

《牡丹亭》的體裁是戲劇;《西廂記》的體裁是元雜劇;《桃花扇》的體裁是戲劇;《長生殿》的體裁是戲劇。

1、《牡丹亭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2、《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3、《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於《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

4、《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升創作的傳奇(戲劇),《長生殿》重點描寫了唐朝天寶年間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導致王朝幾乎覆滅。劇本雖然譴責了唐明皇的窮奢極侈,但同時又表現了對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的同情。

(5)桃花扇文體擴展閱讀

1、《牡丹亭還魂記》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藝術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

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

同時作品呈現著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到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劇中的曲文,表現了作者在藝術語言上的成就。特別在抒情方面,在描繪人物性格、刻畫杜麗娘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細致真實。

2、《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

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3、《桃花扇》描寫了一個朝代的滅亡,造成這個朝代滅亡的原因不是某一個人的過失,承擔最後悲劇結局的也不是一個人,而面臨悲劇命運進行抗爭的也不只有一個人。所以,從悲劇主體來看,《桃花扇》的悲劇主體帶有群體性的特徵。它描寫的是群體的悲劇。

在個人與歷史的對抗中,人的力量永遠也無法最終戰勝宇宙和歷史,也永遠都無法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所以,個人的毀滅是必然的。在揭示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果後,《桃花扇》所展示的實際上是在註定的悲劇結局下個人的命運史。

劇中的人物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作者原諒了他們的這些錯誤,而向更深的層次尋求原因。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桃花扇》是一部命運悲劇。

人物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而造成悲劇命運的原因,正如前所說,不是個人,也不再是社會,而是歷史的必然的力量。

4、《長生殿》既是一部浪漫的愛情劇,又具有歷史劇的特色,在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的同時,又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寫安史之亂及有關的社會政治情況。

這一雙線互相映襯的結構,把楊、李的愛情故事結合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廣闊的社會背景來描寫,除了通過對唐明皇失政的批評,寄寓樂極生悲的教訓意義外。

還通過描寫愛情在歷史變亂中的喪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個人命運為巨大的歷史力量所擺布的哀傷。總之,《長生殿》是一部以寫「情」為主,兼寓政治教訓與歷史傷感的作品。

⑹ 文體的具體分類都有些什麼

演講詞算是文體了

文體,指文章的風格或體裁;也指文娛和體育。

詩歌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歌題材
2、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楚辭其形成於古體詩時代,但文體鑒於詩詞歌賦之間,是一種獨立的文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3、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4、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5、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採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8、詞
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於宋朝。小說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

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歷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2、軼事小說
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
3、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於六朝"志怪"。
4、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擬話本小說)
5、章回小說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干回,並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內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內容,以便銜接本回內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6、譴責小說
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產生於辛亥革命前後。
7、演義小說
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敘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散文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按內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記敘散文--以記人、事敘、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敘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於物的目的。常用象徵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
議論散文--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別於駢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駢儷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並稱散體文為古文,後用為散文的專稱。
2、記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桃花源記》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 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夢溪筆談》。
3、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愛蓮說》
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六國論》
4、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於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5、序、跋
6、贈序
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別而寫的。《送東陽馬生序》
7、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家: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於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8、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道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中國報告文學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戲劇綜合性舞台藝術,是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
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台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
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1、元雜劇
包括散曲和雜劇。
1)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於同一宮調。套數可用於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曲詞、賓白、科迅三部分。
曲詞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只有對白。科迅是動作、表情。
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系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
元雜劇的角色:"末""旦"等。應用文應用文體可分為四大類:記寫事實類、闡述觀點類、解說知識類、經辦事務類。這四類缺一不可。有人認為,只有經辦事務那一類才算應用文體,前三類都不算。這種看法不符合兩分法。如果前三類既不屬於文學文體,又不屬於應用文體,那它們屬於哪一類呢?如果把它們與文學文體和應用文體並列,顯然是不科學的。它們的實用性是如此明顯,理應屬於應用文體的范疇。
像報告文學、雜文、科普小品等文學味相應較濃的文體的歸屬,爭議尤甚。我們認為,它們首先應該屬於應用文體。因為它們或是對人們極端關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動記寫,或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問題的獨到闡發,或是對科普知識的形象解說,都有較為明顯的實用目的與實用功效。並且它們分別所在的那一大類(記寫事實類、闡述觀點類、解說知識類)屬於應用文體,它們恐怕也不好單獨劃分出來歸屬於文學文體。至於它們對某些文學手法的運用,只不過是為了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從而更好地為實用目的服務而已。(《應用寫作》雜志1992年第5期《淺談應用文體的范圍與分類》)
編輯本段古代文體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駢文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論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序、跋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多用於敘述和陳情。註疏注和疏的並稱。注,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雜記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1]

⑺ 古代文體表

論。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跡,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像,便於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雜記。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民間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贈序文:文體一種。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例如《送東陽馬生序》。這類文多為頌贊勉勵之辭。
書說文:「書」指一般書信。「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義理文。把二者歸為一類里,是因為「書」在內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例如《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答李翊書》、《報劉一丈書》等。
傳狀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多採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諸如《蘇武傳》、《張衡傳》、《海瑞傳》等。
論辯文:是古代的一種論文文體。有「原……」、「……論」、「……辯」等文題形式。這種文體是作者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等,從根本上考察、探討,辨是非,別真偽,表明看法、觀點、澄清對錯的文體。援事引例,引經據典,或論其事實,或批駁謬誤,語言富有論辯力,邏輯性強,又頗具文彩。如《原毀》、《過秦論》、《諱辯》等。

雜記文:雜記文是除傳狀、碑誌以外的一切記敘文章,它包括較廣,有人物記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勝古跡、歷史掌握、遺文遺事、社會風俗雜談、讀書雜記等。這類文章手法靈活,構思巧妙,形式多樣。如《桃花源記》、《項脊軒志》《梅花嶺記》等。
小說:就其古代散文來說,小說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紹一下小說。
小說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刻劃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統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模。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等。

3、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志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5、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6、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此時期,古代小說發展到了頂峰,產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
按著不同標准,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小說。
我國古代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煉,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箴銘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別人或者稱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這類文章,內含深刻、精警,多有啟迪、醒人之作用。語言雕琢、精煉。例如《陋室銘》、《柳子厚墓誌銘》等。
序跋文:序也作「敘」,或稱「引」,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多在書籍或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例如《〈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民間故事文:是經過長期的群眾口頭創作的口述流傳,不斷地修改加工而成的文學樣式。它表現為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充滿神奇色彩、藝術感染力強。例如《漁夫的故事》等。
上面介紹的都是從無韻這個角度列述出來的。從廣義上說,這些文體在古代都屬於散文。它們有其共同特徵,又有各自不同特點,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上面列述的這些散文體,跟我們今天所說的散文是不同的。今天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上面這些文體類型有許多種是不能歸到今天所講的散文里邊的,有的可以歸到散文里邊。
碑誌文:古代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的文章。碑是墓碑,多在碑前;志是墓誌,寫在碑後,這類文章記述死者生平事跡高度概括,用語極精簡。而內含豐富,言盡而意無窮。如《平淮西碑》。
奏議文: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類文章。它包括疏、表、對策、議對、封事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動,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疏:為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諫太宗十思疏》。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出師表》。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教戰守策》,等等。
傳奇文:小說體裁之一。(1)以其情節奇特、神奇而得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文的短篇小說。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所以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例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牡丹亭》、《桃花扇》等。
哀祭文:古代哀辭和祭文,是哀弔死者,追懷生前,表示悲傷之意的文章,祭文要在設祭時所讀。這類文內容傷惋,言辭凄切,感情沉重,用語真朴凝聚。如《祭妹文》。
傳說文:是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的,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演變的故事。如英雄人物傳說。普通人物傳說、西湖的傳說。有的是以特定歷史事實為基礎,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大多頌揚贊美,反映人民的理想和願望。如孟姜女的傳說、牛朗織女的傳說等。
寓言文:是帶有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通常是借托某種事物,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達到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的目的。這類文體慣用擬人手法,語言簡捷犀利。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
頌贊文:古代對他人贊揚、歌頌的文章。古代受人之恩惠,得人之成全,而表示感激之意,對其人其事其恩德進行歌頌、贊美。情真意切,語摯言厚,但不造作。如《子產不毀鄉校頌》。
詩: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高度凝煉的語言,形象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
駢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講求詞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內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較有名的有吳筠寫的《與朱元思書》。
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於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辭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最早見於諸子散文中,後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稱「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文賦」。辭賦這種文體,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注重文彩、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側重於借景抒情,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較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

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詞產生於唐,成熟繁盛於宋,是詩的演進與發展。詞與詩比較,更集中於抒情,極少敘事的內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格。詞有詞牌,詞牌一定了,每首詞就有固定的字數、固定的句數、固定的平仄用韻。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隨意的。要想填詞或解決詞方面的問題,就要熟悉各種詞牌的格律,否則是無法辦到的。詞雖然在內容上無法分類,但按著字數的多少又可劃分的: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可分段,稱上、下闋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可分三疊、四疊……詞除了上面形式上有嚴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內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什麼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元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在結構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戲只能用一個宮調,如《竇娥冤》就是旦本,而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就是人物的對白或獨白。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凈(花臉)、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丑(小花臉或三花臉)等

⑻ 關於一些古代文體

論。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跡,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像,便於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雜記。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民間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贈序文:文體一種。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例如《送東陽馬生序》。這類文多為頌贊勉勵之辭。
書說文:「書」指一般書信。「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義理文。把二者歸為一類里,是因為「書」在內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例如《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答李翊書》、《報劉一丈書》等。
傳狀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多採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諸如《蘇武傳》、《張衡傳》、《海瑞傳》等。
論辯文:是古代的一種論文文體。有「原……」、「……論」、「……辯」等文題形式。這種文體是作者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等,從根本上考察、探討,辨是非,別真偽,表明看法、觀點、澄清對錯的文體。援事引例,引經據典,或論其事實,或批駁謬誤,語言富有論辯力,邏輯性強,又頗具文彩。如《原毀》、《過秦論》、《諱辯》等。

雜記文:雜記文是除傳狀、碑誌以外的一切記敘文章,它包括較廣,有人物記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勝古跡、歷史掌握、遺文遺事、社會風俗雜談、讀書雜記等。這類文章手法靈活,構思巧妙,形式多樣。如《桃花源記》、《項脊軒志》《梅花嶺記》等。
小說:就其古代散文來說,小說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紹一下小說。
小說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刻劃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統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模。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等。

3、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志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5、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6、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此時期,古代小說發展到了頂峰,產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
按著不同標准,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小說。
我國古代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煉,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箴銘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別人或者稱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這類文章,內含深刻、精警,多有啟迪、醒人之作用。語言雕琢、精煉。例如《陋室銘》、《柳子厚墓誌銘》等。
序跋文:序也作「敘」,或稱「引」,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多在書籍或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例如《〈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民間故事文:是經過長期的群眾口頭創作的口述流傳,不斷地修改加工而成的文學樣式。它表現為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充滿神奇色彩、藝術感染力強。例如《漁夫的故事》等。
上面介紹的都是從無韻這個角度列述出來的。從廣義上說,這些文體在古代都屬於散文。它們有其共同特徵,又有各自不同特點,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上面列述的這些散文體,跟我們今天所說的散文是不同的。今天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上面這些文體類型有許多種是不能歸到今天所講的散文里邊的,有的可以歸到散文里邊。
碑誌文:古代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的文章。碑是墓碑,多在碑前;志是墓誌,寫在碑後,這類文章記述死者生平事跡高度概括,用語極精簡。而內含豐富,言盡而意無窮。如《平淮西碑》。
奏議文: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類文章。它包括疏、表、對策、議對、封事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動,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疏:為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諫太宗十思疏》。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出師表》。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教戰守策》,等等。
傳奇文:小說體裁之一。(1)以其情節奇特、神奇而得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文的短篇小說。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所以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例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牡丹亭》、《桃花扇》等。
哀祭文:古代哀辭和祭文,是哀弔死者,追懷生前,表示悲傷之意的文章,祭文要在設祭時所讀。這類文內容傷惋,言辭凄切,感情沉重,用語真朴凝聚。如《祭妹文》。
傳說文:是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的,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演變的故事。如英雄人物傳說。普通人物傳說、西湖的傳說。有的是以特定歷史事實為基礎,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大多頌揚贊美,反映人民的理想和願望。如孟姜女的傳說、牛朗織女的傳說等。
寓言文:是帶有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通常是借托某種事物,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達到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的目的。這類文體慣用擬人手法,語言簡捷犀利。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
頌贊文:古代對他人贊揚、歌頌的文章。古代受人之恩惠,得人之成全,而表示感激之意,對其人其事其恩德進行歌頌、贊美。情真意切,語摯言厚,但不造作。如《子產不毀鄉校頌》。
詩: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高度凝煉的語言,形象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
駢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講求詞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內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較有名的有吳筠寫的《與朱元思書》。
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於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辭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最早見於諸子散文中,後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稱「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文賦」。辭賦這種文體,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注重文彩、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側重於借景抒情,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較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

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詞產生於唐,成熟繁盛於宋,是詩的演進與發展。詞與詩比較,更集中於抒情,極少敘事的內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格。詞有詞牌,詞牌一定了,每首詞就有固定的字數、固定的句數、固定的平仄用韻。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隨意的。要想填詞或解決詞方面的問題,就要熟悉各種詞牌的格律,否則是無法辦到的。詞雖然在內容上無法分類,但按著字數的多少又可劃分的: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可分段,稱上、下闋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可分三疊、四疊……詞除了上面形式上有嚴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內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什麼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元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在結構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戲只能用一個宮調,如《竇娥冤》就是旦本,而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就是人物的對白或獨白。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凈(花臉)、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丑(小花臉或三花臉)等

⑼ 古代文體有哪幾種

古代文體有論,銘,記,賦,表。

1、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2、銘是一種文體,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文體,用來記述事實、功德的文字,述公記行、有時也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體,這種文體有用韻的特點。

3、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記"是一種古代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

4、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5、「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也是封建社會下臣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徵。

⑽ 名詞解釋: 1.近代宋詩派; 2.《桃花扇》; 3.江西詩派之「一祖三宗」說; 4.古文運動;

1,清朝道光、咸豐年間,詩壇上興起一個以程恩澤、祁寯藻為領袖,偏重於宋詩格調的流派,一般稱之為「宋詩派」,其他主要作家有出於程門的何紹基、鄭珍、莫友芝以及曾國藩。在理論上,此派有兩點引人注意:一是強調寫詩要有「性情」、「學問」,但其性情大體不出封建倫理范疇和正直士大夫的品格,與張揚個性的新思潮不可同日而語;二是倡導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合一,這是受當時學術主潮漢學影響的產物。
2,《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3,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把黃庭堅、陳師道為首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宋末,方回因為詩派成員多數學習杜甫,就把杜甫稱為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詩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詩派的宗「一祖三宗」之說,形成了詩歌流派。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4,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葉及北宋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因同時涉及文學的思想內容,所以兼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5,「互見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創的一種寫作方法。即是將一個人的事跡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個地方的敘述為主。互見法分為人物互見法和事件互見法兩種。《史記》特別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統一性,為了既不傷害這種統一性,又能忠於史實,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的篇章中。通過人物和事件的互見法,司馬遷使《史記》既有了史學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學的可讀性。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