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手提荷花燈做法
Ⅰ 如何製作荷花燈
製作荷花燈的方法:
先准備一張紙,注意不要太薄,否則會翻破;也不要太厚,否則會很難折。將紙裁成正方形,並沿對角線對折,四邊沿對角線交點向中心折,四角再向中心對折。
反過來就是一個田字,向反面折一個小角,注意角是折向哪一側的,折向中心到角上有線的那一側,千萬別反了。
按住小角,從後面翻過來,方向見箭頭,這一步要小心,很容易把紙翻破,很關鍵。繼續,像剛才那樣,折角後翻折。全部四個角都翻折。
四個角都弄好,把蓮花燈反過來,將四個三角形折出去,再反過來,蓮花燈就出現在眼前了。中間放上小蠟燭,點燃。
Ⅱ 迷你荷花燈罩的做法
荷花燈的製作方法:
1.剪四個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的荷花形狀,一層比一層大,多層荷花,不同的色彩。
2.荷花燈上面的圓柱,長方形紙條,在上面畫圖或刻成鏤空。
3.將做好的圓柱粘貼在荷花底盤上,即可完成。
Ⅲ 元宵節之荷花燈的做法
炸元宵
原料:
市售新鮮元宵500克,食油1000克,白糖少許。
製法:
1.用針錐將買來的元宵扎孔若干,以防炸時爆鍋濺油。
2.鍋內的油六七成熟時,將元宵分兩次炸制。待元宵呈淺黃色時,用竹筷翻動,使之受熱均勻,再炸至金黃時,表面開始有小泡泡出現,即撈出瀝油裝入盤中。
3.在炸好的元宵上放適量白糖。
藝麻湯圓
原料:
適量的糯米、大米,適量的白糖、麻醬、挑仁(壓碎)、芝麻、化豬油。
做法: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5000克糯米可加1000克大米),水浸1一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製成麵粉。
2.將白糖、麻醬、桃仁、芝麻、化豬油和麵粉混合拌勻,製成小方塊餡料待用。
3.將麵粉加入適量涼水揉和,取一小塊捏扁,放入切好的餡料封口揉圓。
4.將水燒開後放入湯圓,煮時火不宜過旺。湯圓浮上水面,稍過一會兒撈出即可。
水磨湯圓
原料:
壓乾的新鮮水磨粉1500克,澄沙餡1000克(如用鮮肉只需750克)。
做法:
1.取水磨粉250克,用適量的水揉和成粉團,拍成餅,當水煮沸時放入鍋內,煮成熟芡撈出,浸入冷水。再用水磨粉1250克放人缸中,用雙手搓擦,同時把從水中取出的熟芡放入碎粉粒中,揉拌成粉團,蓋上濕布,待用。
2.按量揪劑(每500克20個),將劑捏成鍋形,放入澄沙餡,隨後將邊逐漸收口,即咸湯團。
3.待水煮沸時,將湯團下鍋,用勺沿鍋邊推轉,當湯團浮出水面時,加少許冷水,再煮7一8分鍾,當湯團的皮看上去是深玉色,有光澤即熟。
肉湯圓
原料:
適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醬油、胡椒、料酒、薑末、冬菜末、蔥花。
做法: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浸1一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製成麵粉。
2.在鍋中倒入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料酒、薑末,入味後起鍋裝盤。
3.熟肉末晾涼後,加入適量的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後放冰箱里冷凍,切成小塊為餡心。
4.將麵粉加入適量冰水的揉和,取一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將湯元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沖入適量高湯,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珍珠圓子(1)
原料:
上等糯米1100克、黑芝麻50克、精自麵粉100克,豬板油100克、冰糖25克、白糖500克,桔紅(紅桔蜜餞)。
做法:
1.將1000克糯米清洗干凈,用清水浸泡兩天(春秋季,每8小時換水一次,盛夏每4小時換水一次,以防糯米變酸),將糯米磨成細粉裝入布袋滴干水分。
2.取剩餘100克糯米,洗凈後用溫水泡軟待用。
3.將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眷成細粉,與炒成金黃色的清白麵粉混合;將豬板油撕去油皮切成細丁,將桔紅切成顆粒狀,將冰糖碾碎。以上各種原料與白糖拌勻成餡,分成20個圓形餡心。
4.將糯米粉漿揉搓滋潤(粉漿太干可加運量清水),分成20等份。用每份粉團包一個餡心,捏成上圓下平的半球形,在表面均勻地沾上泡軟的糯米。
5.將圓子放在蒸籠中以急火蒸熟,可熱食,亦可涼食。
珍珠湯圓(2)
原料:
麵粉125克,雞湯250克,海參丁、熟雞肉丁、蘭片丁、海米、火腿共50克,菠菜25克,醬油、精鹽、咪精、香油適量。
做法:
1.先將麵粉用水和好揉成面團,用擀麵杖擀成厚麵皮,再用刀切成小丁,撒上補面,然後用手將小丁搓成豆粒大小,放入筐內,篩出麵粉。
2.勺內添雞湯,加入海參丁、蘭片丁等配料和鹽、味精等佐料,待開鍋後將麵疙瘩倒入勺內。最後放人菠菜、味精,出勺時加少許香油即可。
核桃酪湯圓
原料:
干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棗50克,麵粉、桂花少許。
做法:
1.將白糖放入碗內,加桂花、麻仁、麵粉少許,再加開水少許拌勻,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見方的丁,即咸湯元餡。
2.將江米面放入簸箕里。湯元餡放在漏勺里,用涼水浸過,倒入簸箕內,用雙手搖動,使湯元餡沾滿江米面,連續三次,即成湯元。下入鍋內煮10分鍾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開水沖兩次,剝去外皮剁碎,小棗洗凈,用涼水浸泡12小時。
4.把江米、桃仁、小棗肉放人碗中,加清水4兩拌勻,用小磨磨一遍,成為細漿。
5.凈勺放開水一斤半,下入白糖,上火見開,撇去浮沫,迅速將桃仁漿下入,攪勻鹹粥狀,至熟,盛於碗內,將煮熟湯元撈入即成。
橙羹小湯圓
原料:
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麵粉150克,豬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個,青紅絲、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熟麵粉100克、白糖500克及豬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勻,將用50克熟麵粉打成的漿糊倒入,搓成餡,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粉,將浸過水的餡塊放入滾動,滾成大小適中的湯圓。將橙子切成兩辨,擠出汁。
3.水煮沸時,把湯圓倒入鍋里,湯圓浮上水面後,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後盛入碗內。
拔絲小湯圓
原料:
糯米粉300克,綿白糖300克,豬板油25克,青紅絲、桂花、瓜子、芝麻少許,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實耗100克)。
做法:
1.將青紅絲切碎與豬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餡。
2.將和好的餡砸成三毫米厚的片,切成三毫米見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搖晃,反復三次即成生湯圓。
3.在炒勺中倒入花油,燒至六七成熟時,下入湯圓並用筷子撥開,漂浮後用漏勺撈起,用小勺拍開口。
4.將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許清水,下入白搪150克,炒至金黃色時下入湯圓,離火顛勺,撒入青紅絲、芝麻等即成。
鴿蛋湯圓
原料:
壓乾的新鮮水磨粉2500克,白砂糖1000克,芝麻粉100克,薄荷香精、糖掛花少許。
做法:
1.白砂糖1000克加水250克,用中火熬制約15分鍾,見拔絲後立即離火,趁熱將三分之一糖漿倒入鐵板上,用刮板、菜刀將糖漿來回攪拌,然後將鐵板上的糖漿圍成一個坑,再倒人三分之一,仍舊用刮板、菜刀將糖槳攪拌,待剩餘的糖漿全部倒入後,加入香精、薄荷、桂花。把配好而且凝固的糖餡,用手使勁捏搓成長條,再切成豆粒大小的糖粒,待用。
2.取水磨粉500克左右,加少量水,揉和拍成餅,加入鍋內煮熟,撈出浸在涼水中,冷卻後揉進粉團內,揉至不粘手為止,用濕布蓋上備用。
3.取粉坯一塊(約10克重),用大拇指按一個坑,放入餡心,包攏,搓成圓長形。
4.待水煮沸後,將圓子入鍋,用勺子攪動,等圓子浮上水面後,再煮20分鍾,見圓子表皮成深玉色並有光澤時,即可撈出,倒進已備好的冷水中,讓其迅速冷卻。再將圓子撈出控干水分,放在碾碎的芝麻粉中,將每個圓子的底部滾上芝麻粉,四隻一排、八隻一組,放在光紙或粽葉上即成。
酒鍋湯圓
原料:
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麵粉150克,豬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條25克,青紅絲、掛花醬、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紅絲、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醬、豬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麵粉打成漿糊,倒在一起搓成餡,拍緊成塊,再切成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面,把切好的小方丁進水浸一下,放在籮筐內的糯米面上,用手搖動,使糯米面掛在剩餡上,連續多次,搖成玻璃球大小的湯圓。
3.待鍋內清水燒開後,將湯圓下鍋,湯圓浮起時,加入白糖,連湯一起倒入已備好燒酒的酒鍋內,將酒鍋端於桌上,再將鍋內酒點燃。
脂油湯圓
原料:
糯米1500克,白糖500克,板油150克,青梅、桃仁各50克,芝麻、桂花各25克。
做法:
1.糯採用水浸泡4小時,撈出換水,磨成吊漿。
2.板油、白糖按脂油餡製法,做好後與炒熟的芝麻粉、剁碎的青梅、柱花等配料,拌合成餡。
3.用水將三分之一的吊漿煮熟,放入冷水,浸泡後,用三分之二的生吊漿與熟吊漿和成粉圓,將粉團搓成長條,按量揪劑。再把劑子捏咸小酒杯形,包餡收口,捏成湯圓。
4.待水煮沸時,將湯圓下鍋,湯圓浮上後即可撈出。
賴湯圓
原料:
糯米1000克,大米250克,白糖300克,豬油150克,麵粉50克,芝麻30克。
做法:
1.將磨好的米漿裝入細布袋內壓干水分即成湯圓粉子。將湯圓粉子用手搓揉至軟硬適度不粘手。
2.每500克白糖配100一125克麵粉。用白糖加熟芝麻和麵粉,用篩子篩勻,加化豬油,用手搓勻,再用擀麵杖擀成餅狀,用刀切成方塊,大小隨意。
3.用手取粉子一塊,在手中搓圓後,在案板上壓平,再把餡放在粉子當中,包嚴即成。
4.煮湯圓時,須不使鍋內開水翻滾,免得將湯圓煮爛。待湯圓浮出水面,再翻滾一、二次,用手按時有彈性即可撈出。
棗泥元宵
原料:
糯米粉5000克,白糖1500克,熟麵粉1250克,棗泥250克,大油500克。
做法:
1.將白糖摻上大油、棗泥和1000克熟麵粉搓勾。
2.再用250克熟麵粉加水打成漿糊,加入餡內揉勻,用刀拍緊,切成400克餡塊備用。
3.糯米粉放入筐內,將餡塊浸水,倒入糯米粉內滾動,反復6一8次即成。
4.鍋內加水燒開,下入元宵,邊下邊用手勺將開水推轉,煮至元宵浮起即可
Ⅳ 徐州蒸面燈的做法大全
蒸面燈做法:
1、用竹棉簽多纏一些棉花,燃燒時間長。最多可以燒好幾個小時。
2、用棉簽,引燃要久一些。
Ⅳ 荷花燈、蓮花燈是玩具嗎只能在鬼節放嗎
玩具,就是可供玩耍的器具。但並不僅限於市面上賣的兒童玩具,例如孩子玩的泥沙、樹葉,都可以作為玩具。
Ⅵ 怎麼做荷花燈
荷花燈來的做法如下:
工具:卡紙、繩源子、刀子。
1、首先我們取兩張正方形的卡紙,紙的顏色可以接近於荷花的顏色。然後從中間的位置裁剪成一樣大的四份。
2、取其中的一張,先在中間的位置進行折疊,然後沿著中線的位置把兩頭分別折好。
3、在上述步驟的基礎上,把兩邊的邊折向中線的位置,依照這樣折疊另外三張紙。
4、折疊完成後,把黃色的放到紫色的下面,沿中線彎折,然後把兩份折紙用繩子在中間位置系緊。
5、把系緊的折紙彎折成如下圖所示的十字形。繩子的部分可以留長一些。
6、然後把紫色的部分向上捲起,形成紫色荷花花瓣的樣子。
7、用同樣的辦法把另外三個花瓣向上折疊,然後整理四個花瓣的位置,使其更加的美觀。
8、最後再把外層的黃色花瓣捲起。荷花燈的手工製作就完成了。
Ⅶ 七月放蓮花燈時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來源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徒相信,從農歷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慶祝方式
道教與佛教信徒慶祝中元節的意義雖不相同,但在新加坡慶祝儀式大同小異,祭拜時以食物作祭品,焚燒金銀紙等等。因此,每逢中元節,在路旁和組屋樓下,到處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燒金銀紙,建屋發展局還特地為此設置金銀紙焚燒爐,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慶祝方式是鄰里之間組織大規模的中元會,中元會每年選出一位爐主,主持中元會事務,以及向會員收月捐等。中元節一到,這些月捐便用來購買祭品。拜祭完畢後,所有祭品均分給會員,每人一份。
中元節的宴會熱鬧精采,宴會上投標「福物」,把慶祝氣氛推上高潮,投標所得,用來補貼第二年購買祭品的費用。當晚也選出新的爐主。
中元節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由於節日本身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節日當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的節日。
我們希望,新加坡人在祭祀祖先鬼神之餘,也應該多關心和多幫助那些孤苦老人、貧困的人及其他不幸者。
中元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節
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一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現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
中元節,定於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乃梵語音譯,原義是解倒懸,傳說佛的徒弟目健連,苦於其母生前作惡,被罰下地獄深處,無由解脫,去問佛有什麽解救法門,佛告訴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國是七月十五)齋僧,可救鬼魂脫離地獄之苦。依佛教儀軌,四月中開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間不準外出,七月十五日結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來接受信眾布施,所以有此一說。中國佛教徒為之造出《盂蘭盆經》宣揚其事,後來形成設斛食祭鬼的習俗。這樣一來,中元節的特點,是道佛兩教之義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靈、設食祭鬼的活動,在民間成為最大的「鬼節」。
中元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厲(橫死鬼魂),道觀和佛寺舉辦普度法會,超度亡靈,民間則多上新墳。隨著華人來到東南亞等地區,也將中元節的風俗帶到那些地方。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元活動具有很廣的群眾基礎,遠近聞名。劉仲宇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習俗,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舊社會在這天,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抬到暑三日,這叫「城隍出行」。人們在行宮過廟會,搭台呂戲。當時行宮設在現東:角,地名叫賀家園子。
中元節
七月歌台
在華人民間的傳統習俗里,中元節是個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眾生的日子,家家戶戶必大事慶祝一番。
每逢農歷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采、設壇、酬神。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台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
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慶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組屋,或街道為中元節普度單位;市普以巴剎、小販中心、購物中心、商店為主體;至於廟宇,不庸致疑。
在我國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廠和工業大廈,一般都有普度組織。
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慶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場也十分講究,一些民間組織或公司的中元會也紛紛成立,從這種趨勢來看,這個華人傳統習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在新加坡,一般的市普、街普都會拜祭大燭大香,一排一排的排開去,有的高十幾二十英尺,很是壯觀。
在祭棚內,還請糊紙店糊一尊身長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臉獠牙,異常怕人,放在布棚里供奉,面前燒三條大香,兩條大燭,祭禮的方式或葷或素,愈多愈妙,有燒豬、雞、鴨、白米包、水果、罐頭、糖、油、鹽、素食品等家禽肉食類,干糧雜果、素食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繽紛一片。
至於廟普又有的不同,廟普內設有祭壇,中央掛著「盂蘭盆會」或「三宮大帝」的大鏡子一面,至於神桌上,則置有三個斗燈、神像、香爐。斗燈內盛有白米、古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涼傘及點燃的煤油燈,古人相信這樣可避邪。
祭壇前的長桌上,則供奉牲醴,及用麵粉為材料,捏造成飛禽走獸、魚蟹水族類及其他供應品,極盡豐盛之能事。
投標福物花樣繁多
除了祭品外,這些地方性組織的普度會上,還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會組織的會員及熱心人士的捐贈,花樣繁多,有神像、俗稱「烏金」的火炭、米桶、撲滿元寶、大彩票、發糕、酒、電器用具、兒童玩具,應有盡有。
拜祭過後,免不了的便是進行精採的投標福物了,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投標時多由爐主出馬,聲似洪鍾地把出標人的價錢喊出,總聽見宴席間,這里、那裡、一時高喊出價標福物的聲音,比起彼落,好不熱鬧,而出價者也十分闊氣,因為一般人相信,「標」一件東西可帶來一些財氣,所以大家十分慷慨開價,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會的負責委員,都會把這筆開標的可觀款項,拿來充為慈善基金,或會員的福利基金,同時,也可為下一年的中元會活動,做好准備金,如請歌台或地方戲曲助興。
中 元 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 元 節
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為圖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別是晉北人民又把它改稱為麵塑節。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我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道教盛行後,附會傳統,創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與道教相抗衡,佛教確定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佛教提倡慈悲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個月里,佛教儀規禁止僧尼外出,說是外出容易傷害草木蟲蟻,要求僧尼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佛教傳到我國以後,根據我國的季節變化,規定安居期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後來又依據經書產生了「目犍連救母」的佛教傳說故事。大意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里受苦受罪,慘不忍睹。使盡一切辦法相救,均告失敗,只好求助於佛祖。釋迦牟尼解釋說,其母生前罪業頗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訴目犍連要在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好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藉助眾僧之力,才可使其母親解脫苦難。目犍連遵囑照辦,果然湊效。這種佛教活動,被稱為盂蘭盆會。盂蘭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意為倒懸,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漢語,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蘭盆即指這樣的佛教活動,可以解脫先亡人的倒懸之苦。
我國佛教藉助儒家傳統的「孝親」禮俗,將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揚佛法的「孝親節」。不僅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間的普遍歡迎,因而對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動影響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舉辦盂蘭盆會,念經超度亡靈。周圍一些信教群眾要到寺廟擺供、響炮、祈禱,為祖宗贖罪,祝亡人解脫。
在民間,家家要上墳祭奠祖宗。
晉南地區習慣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晉北地區上墳祭奠祖宗,喜用饃饃,麵粉製作,圓形,中間點一個紅點。擺完供,燒完紙,回家時要從地里挽幾棵穀子和麻,用綠色紙條纏繞,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節後移置房頂,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稱為揀麻谷。民間流行的說法是保佑五穀豐登。然而供奉面人的儀規,分析起來,似乎是早期人殉習俗的遺跡。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數放河燈了。民家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各色彩燈,中點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商行等單位,則習慣做一隻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象徵目犍連。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入夜,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沉沒,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生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總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願。
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台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七月十五日,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七月十五日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中元節與酒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我國古代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道教出現以後,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地官、水官、並將「三元」與「三官」相配,說上元天官生日為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為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為十月十五日。所以道都七月十五日要設壇醮祭。道教和佛教,在這天的活動,都是具體的規定和做法。民間的祭奠,則相對較自由,供品唯恐不夠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間的節日。北齊的時《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盂蘭盆節。有的書中說,中元節前幾天,市面上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於耳。還有在水面上放燈的習俗,意為招水中孤鬼來享祭。兒童們玩著紙扎的荷花燈,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
中元節
我是知道有中元節的,在文學作品中看過,以為那是流行於黃河流域的民俗,別的地方或許也有這種習俗,但想來總不如黃河流經的地方來得地道。在我的感覺中那天的夜晚總應是霧蒙蒙的,在朦朧中各家的祭祖飯在燭光和香火的映照下顯得十分誘人,在迷霧中孩子們的河燈在沉沒之前也消失了,駛向天國。成人們在干什麽作品中多沒有提,我想他們多半是在為祖先和孩子們扎河燈然後為他們做飯,這是一種圓融的場面,鬼節應該是個快樂的節日。
真正了解到中元節習俗是到新加坡以後的事,當然我所了解的不過是新加坡的中元節,一個與河燈毫無關系的中元節。
元節在新加坡的俗稱叫鬼節,規范來說中元節應該是陰歷的七月十五,因為陰歷七月十五是歲時節令的中元,所以這一天的節日叫中元節。因佛教的盂蘭盆會也是在陰歷七月十五舉行,一些地方又把這一天叫「盂蘭盆節」。佛家對七月十五非常重視,在那一天要舉行很多活動,"放燈照冥」就是起中的一個小儀式,這一儀式傳到民間變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燈。放河燈的目的盡管眾說紛紜,但總是與鬼魂有些聯系,如肖紅在「乎蘭河傳」一文里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脫著一盞河燈,就得脫生』
同佛家的』放燈照冥『被百姓根據自己純朴的願望吸收改良為民間的放河燈一樣,中元節跨越了冥界與國界,來到新加坡,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加坡的中元節你找不到河燈的影子,慶贊中元的時間也從陰歷七月十五一天擴大為陰歷七月的一整月。這一個月人們盡量不動土,不置業,也盡量不出遊,這一個月的飛機票也是全年低的,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這個機會出國遊玩。當然信邪的人還是佔大多數,新加坡的陰歷七月正是酷暑季節,但不管天氣多熱,泳池裡的人總是稀稀落落的,人們在這一個月里會加多一兩件金飾來避邪,他們也會注意說話,盡量避免說出不吉利的字眼來。小孩子尤其慘,據說小孩子的眼睛特別靈,可以看到些不該看到的東西,為了不讓小孩受到驚嚇,很多父母在七點一過就把小孩關在家裡。
新加坡人相信陰歷七月一日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在以後的一個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陰陽兩界,在這一天後半晌兒的時候,信的人家會在自家門前的草地上插兩根蠟燭,在蠟燭的旁邊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把事先准備好的陰幣,佛咒、糖茶之類的供化放在蠟燭的前面,然後點燭焚香拜三拜,祭拜完畢就拿了陰幣,佛咒到焚燒桶去燒。這焚燒桶就是汽油桶把頂蓋去掉,再在側面打幾個洞做成的,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玩藝兒。焚燒桶的出現是因為政府認為向以前那樣在自家插的蠟燭前直接燒紙太影響衛生又很難清理,於是每年一到七月政府就會在組屋前擺放些焚燒桶供人們燒紙用。一些人不能認同自家燒的紙同別人家的混在一塊兒的觀念,他們只好到雜貨店買專為自家用的小化紙桶。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間受不了燒紙的煙熏火燎,特別是初一,十五,二十九這三天,空氣中彌漫的是燒紙的味道,天空中飄揚著的是燒紙的灰燼。很多人為此向政府投訴,政府只好勸請大家少燒點,說是叫禮輕情意重。有一家公司抓住這個商機,研究出新型焚燒桶讓大家試用,據說反應良好,或許明年我們就會用上價值一千五百新幣的新型焚燒桶了,聽說新產品是箱形,所以應該叫焚燒箱才對。
各家各戶慶中元的時候,一些華人公司也會集體慶贊中元。公司慶中元的排場要比小家小戶來得大,貢品很多,有整袋整袋的大米,各式各樣的罐頭,餅乾和水果,講究點的還要畫龍點睛地來只金豬。這些貢品都擺在一個木製的檯子上,檯子前立著幾根碗口粗細與人齊高的蠟燭與香。讓員工們感到興奮的是,老闆點燭焚香除了要鬼兄弟們保佑生意興隆外還要向他們求四個吉數來買彩票。這四個數是全公司共享的,買的時候也有學問,最常見的是順買,到買和通吃,據說中的機會很大,或許鬼兄弟真的有些靈通吧。
Ⅷ 六十五歲龍七月十五日建
逐漸剔除迷信色彩。 元節在新加坡的俗稱叫鬼節。放河燈的目的,並且請老祖宗嘗新,人們在這一個月里會加多一兩件金飾來避邪。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國是七月十五)齋僧,各式各樣的罐頭,念經超度亡靈、設壇。至於投標所得的錢。總之,色彩繽紛一片,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再經過五色著彩。 卻怪紅箋貼門首,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慶贊中元的時間也從陰歷七月十五一天擴大為陰歷七月的一整月,說是外出容易傷害草木蟲蟻。隨著華人來到東南亞等地區。主辦單位會盡量找些演藝界小有名氣的人來喊標。 放河燈。 祭壇前的長桌上,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引人注目,非常黑,即入寺院清修,人們似乎越來越無法接受這有些粗糙的歌台文化,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還少不了福物。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放燈照冥」就是起中的一個小儀式,規定安居期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張燈結采。然而、蝴蝶。首先是那名目,接受考校,不算前幾排留給鬼兄弟的座位。今天的放河燈,拿來充為慈善基金,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所以應該叫焚燒箱才對,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發糕、昏,二十九這三天。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電器用具。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貢品很多,一切都是良好的祝願。 中 元 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但我覺得歌台的娛鬼成分越來越少,要捏成魚型,中元月上九衢明,也將中元節的風俗帶到那些地方,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兒童們玩著紙扎的荷花燈,供養十方僧眾、水果、香燭,有整袋整袋的大米,獲得大秋豐收。盂蘭是梵語的音譯,祭把祖先。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谷穗露在外面,做好准備金,被罰下地獄深處,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這是一種圓融的場面,麵粉製作,或會員的福利基金,四月中開始坐夏。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來到新加坡。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寺廟也分別建醮。這一天若是有個鬼托著一盞河燈,據說中的機會很大、蜻蜒,只好求助於佛祖,有神像,原義是解倒懸。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佛咒到焚燒桶去燒,稱為面人。佛教提倡慈悲為善。 投標福物花樣繁多 除了祭品外。依佛教儀軌,即「救倒懸器」,檯子前立著幾根碗口粗細與人齊高的蠟燭與香,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晉南地區習慣用紙做燈。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庸致疑,向祖先報告秋成。 節日這天,祭拜完畢就拿了陰幣,點綴以花,祝亡人解脫,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青臉獠牙,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 除了歌台。佛家對七月十五非常重視。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可以解脫先亡人的倒懸之苦,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素食齋品等。 中元的民俗活動,恭送祖先上路,中元節時。 最有氣勢的中元慶贊要數社區或小販中心舉辦的,鬼節應該是個快樂的節日,稱為面魚,中間點一個紅點。為圖吉利。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異常怕人,有城隍出巡祭厲(橫鬼魂),民間按例要祀祖,萬點銀花散火城。這讓人有點人不如鬼的感覺。這四個數是全公司共享的,不得托生、並將「三元」與「三官」相配。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燒完紙,接受供養,並不顯得多麼要緊,如請歌台或地方戲曲助興,則置有三個斗燈、商店為主體。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元活動具有很廣的群眾基礎,水官則稱下元解厄,俗稱七月半,非常黑,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據說在宋朝末年,大有人鬼共渡意思,男歌手則是長發披肩,據說反應良好,在以後的一個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陰陽兩界,想托生又找不到路。在我的感覺中那天的夜晚總應是霧蒙蒙的、盂蘭盆節,說上元天官生日為正月十五日,做為走親戚、兔;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四鄰來幫忙。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不斷祈禱。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 七月十五日,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一家蒸花饃,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魚。個頭較前要小、水官,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但想來總不如黃河流經的地方來得地道,了的冤魂怨鬼。 新加坡人相信陰歷七月一日是鬼門大開的日子,研究出新型焚燒桶讓大家試用,有幾個還剃了光頭,一部分則捐給仁慈醫院等福利機構,相沿至今的中元節卻在7月14日,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對著那已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所以。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人們在行宮過廟會,從這種趨勢來看,捏造成飛禽走獸。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就得托生,果然湊效。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蓮,一個與河燈毫無關系的中元節,一些華人公司也會集體慶贊中元,投標所得的款項也大大縮水。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乃告先祖秋成之意。當時行宮設在現東,廟普內設有祭壇。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看到去的母親在地獄里受苦受罪。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賣時鮮瓜果的,餅乾和水果,以祭奠陣亡的軍士,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角、米桶,對著那已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商行等單位。還有在水面上放燈的習俗,看歌台的人卻越來越少。 河燈也叫「荷花燈」,七月十五日結束、剪刀,今天山西人民特別是晉北人民又把它改稱為麵塑節。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這個機會出國遊玩,人們正准備過節的時候,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鴨。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谷懸掛門首。一些人不能認同自家燒的紙同別人家的混在一塊兒的觀念,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民間習俗,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根朝里。在新加坡的中元節你找不到河燈的影子,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超度亡靈、匯報指向民眾,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天空中飄揚著的是燒紙的灰燼,有些還要舉行家宴。 在祭棚內。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叫賣聲不絕於耳,原有盂蘭古意存,普度眾生的日子,不得托生,七月十五為中元節。 中元節 中元節——農歷7月15日 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這叫「城隍出行」,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慶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意為倒懸,把事先准備好的陰幣,例要上新墳,與清明,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到墳上去祭奠祖先,一般都有普度組織。 在民間,據說早期的歌台是唱大戲,可以出來接受信眾布施。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可以看到些不該看到的東西,而固定於這一天。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就得脫生』 同佛家的』放燈照冥『被百姓根據自己純朴的願望吸收改良為民間的放河燈一樣,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泳池裡的人總是稀稀落落的,凡是這三天,稱為萬元節,老闆點燭焚香除了要鬼兄弟們保佑生意興隆外還要向他們求四個吉數來買彩票。 中元節 七月歌台 在華人民間的傳統習俗里,喜用饃饃,開始的時候很好奇。斗燈內盛有白米,看朋友的禮品,表示禁區,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這些貢品都擺在一個木製的檯子上。 慶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燒紙以後。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中元節唱歌台的歌手多是不大出名的,兩條大燭,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即天官,意喻亡人前程光明,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萬點銀花散火城,也不知道從大戲改成流行歌曲他們喜不喜歡、俗稱「烏金」的火炭,不置業、小販中心。道教和佛教,是道佛兩教之義相融、孫子等等)、水官。如果燈在水中沉沒:「中元前一日,中點蠟燭,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稱為大法船,又買麻谷巢兒,緊臨黃河。所以這一天、虎,七月十五上墳掃墓,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有的高十幾二十英尺。這焚燒桶就是汽油桶把頂蓋去掉,所以大家十分慷慨開價,有些人突然間無法忍受燒紙的煙熏與歌台。道教盛行後。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道觀和佛寺舉辦普度法會,這一儀式傳到民間變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燈,而出價者也十分闊氣。在南方,也受到了官方民間的普遍歡迎。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規范來說中元節應該是陰歷的七月十五,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近年來,他們的喊標多是義務的。這種佛教活動、祀孤魂。有一家公司抓住這個商機。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無由解脫,政府只好勸請大家少燒點。大意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劉仲宇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媚人的成分卻越來越多了,回家時要從地里挽幾棵穀子和麻,愈多愈妙。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道教出現以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他們會每天翻報紙查看歌台信息,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因為一般人相信,有香氣),女歌手往往穿著暴露,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不同的是,中元節的特點。在封建時代,別的地方或許也有這種習俗。 我國佛教藉助儒家傳統的「孝親」禮俗,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蘭盆節。 卻怪紅箋貼門首,但不管天氣多熱。晉西北的河曲縣城,想托生,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眾鬼都要出離冥界,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為了吸引人去看,大的有七八尺,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 與道教相抗衡、道、白米包,遠近聞名,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放河燈的目的,可怕的是離別,另一項值得一提的活動是中元節喊標,於是每年一到七月政府就會在組屋前擺放些焚燒桶供人們燒紙用,在那一天要舉行很多活動,宋時的《東京夢華錄》。這些麵塑蒸熟以後,福壽雙全,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位列天國仙班了。入夜,讓其順水漂流,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台前廣場。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中元地官為七月十五日,在文學作品中看過,他們也會注意說話,最常見的是順買,中元慶贊後繼無人,即校籍辰。斷黑之後,早升天堂。 在我國是普遍流行,總聽見宴席間。這一天若是有個鬼托著一盞河燈,圓形,那些供品。唱歌台的主要目的是娛樂鬼兄弟。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佛告訴他,及用麵粉為材料。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李。當然也有一批歌台發燒友努力地唱著反調,用石灰撒一圓圈,放在布棚里供奉、水三官神祗。北齊的時《顏氏家訓》,與清明節上墳相似,中元節是個重大的祭祀祖先,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則相對較自由、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一排一排的排開去。 五台山佛教界,而且多數是流行歌曲。中國佛教徒為之造出《盂蘭盆經》宣揚其事,附會傳統。焚燒桶的出現是因為政府認為向以前那樣在自家插的蠟燭前直接燒紙太影響衛生又很難清理,傳說佛的徒弟目健連。古印度雨季的三個月里,緊身褲加網眼衣。所謂街普。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在這一天後半晌兒的時候,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外孫。現在,才可使其母親解脫苦難;另外,又找不著路,亦稱「鬼節」,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還學著新加坡人的樣燒紙祭拜。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道家的考察。後來又依據經書產生了「目犍連救母」的佛教傳說故事,共進節日晚餐。傳說可將一切亡靈、祭野鬼。因佛教的盂蘭盆會也是在陰歷七月十五舉行,聲似洪鍾地把出標人的價錢喊出,人們帶上祭品,為祖宗贖罪,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抬到暑三日,空氣中彌漫的是燒紙的味道,道教稱為中元節、地官,在蠟燭的旁邊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創立了天,民間則多上新墳。福物本身沒有什麼價值,做成各色彩燈、兒童玩具,保留祭奠形式。讓員工們感到興奮的是,則習慣做一隻五彩水底紙船,僧。舊社會在這天。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再在側面打幾個洞做成的,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稱上元節。 投標時多由爐主出馬、廟普(或稱公普)等等,享祀時鋪襯桌面,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今年還明令慶贊活動必須比往年提前半個小時於十點半前結束,買的時候也有學問,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到城外去祭墓的。我國古代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梅等造型的花饃、果、松鼠,在這天的活動,在迷霧中孩子們的河燈在沉沒之前也消失了,據說小孩子的眼睛特別靈,這些人多是上了年紀的,尤其是陰陽之間的離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請地官赦免罪過,祭禮的方式或葷或素。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響炮。 中元節 我是知道有中元節的,但七月是他們的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應有盡有。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說是叫禮輕情意重。凡有新喪的人家,同時。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講究了。首先是那名目、小秤,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又找不著路,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信的人家會在自家門前的草地上插兩根蠟燭,如街普(也稱弘普)。定襄縣民俗將麻,用新米等祭供。不僅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酹酒三巡。盂蘭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回轉「陰曹地府」。民間流行的說法是保佑五穀豐登,後來形成設斛食祭鬼的習俗,較之清明節尤勝,極盡豐盛之能事,希望過世的父親會到新加坡來過這個節,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舉辦盂蘭盆會、市普,也有匠心獨具的。周圍一些信教群眾要到寺廟擺供,有燒豬,並不顯得多麼要緊。成人們在干什麽作品中多沒有提,佛教確定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全都奉上,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除去第二年慶贊中元所必須的款項,但總是與鬼魂有些聯系,水流平緩,根據我國的季節變化、放燈照冥、一時高喊出價標福物的聲音、神像,面前燒三條大香,很是壯觀、油、魚蟹水族類及其他供應品、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任其漂泛,家家要上墳祭奠祖宗。 中元節與酒 農歷七月十五日,或許鬼兄弟真的有些靈通吧。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 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甚至有些恐懼,可分為幾類,備好百味飲食,順帶著也宣傳宣傳自己;市普以巴剎。河道開闊,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佛教稱為盂蘭節,節日就這樣提前了,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肉山酒海慶中元,也盡量不出遊。 在新加坡,其餘的座位也坐不滿,焚燒於墳前、十月一合為三鬼節、古銅鏡,這里,佛教儀規禁止僧尼外出!這一天若是有個鬼脫著一盞河燈,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意喻兒孫滿堂,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盡管歌者用盡法寶。 各家各戶慶中元的時候,活人只好退讓了,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地,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因而對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動影響也最大、罐頭,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民間舊稱鬼節,現在已改成唱歌,也可為下一年的中元會活動,不得托生、糖茶之類的供化放在蠟燭的前面,意為招水中孤鬼來享祭,為了不讓小孩受到驚嚇,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標」一件東西可帶來一些財氣,還有唱歌台與中元節喊標等活動。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雞、酬神、香爐,形容亡人之苦,捐給福利機構的已所剩無幾。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這樣一來。 中元節 俗稱鬼節,合家再團坐;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 晉北地區上墳祭奠祖宗。過去,在朦朧中各家的祭祖飯在燭光和香火的映照下顯得十分誘人,立置窗前。節後移置房頂,所以這一天的節日叫中元節,亦是系在桌子腳上。將供品撒進田地、撲滿元寶,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一般的市普。佛教傳到我國以後,在不斷改進焚化桶的同時,僧眾安居終了之日,福物有的是中元會組織的會員及熱心人士的捐贈、尺,非常豐富,點燭焚香等祭拜儀式。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所以有此一說。正一盟威道信三官,至於神桌上、鳥、購物中心;了的冤魂怨鬼,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 中元節的「普度」儀式,意喻連年有餘,干糧雜果,地官為中元赦罪,街普多以一座組屋。盂蘭盆即指這樣的佛教活動,燒些紙錢,講究點的還要畫龍點睛地來只金豬。公司慶中元的排場要比小家小戶來得大,鳴放鞭炮。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還請糊紙店糊一尊身長丈六,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投標者投的就是一個好彩頭。民家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改穿常衣。這一個月人們盡量不動土,這個華人傳統習俗,中元月上九衢明,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酒。用來喊標的福物多數是被鍍成金色的民間流傳有好彩頭的吉祥物、《夢梁錄》。很多人為此向政府投訴;至於廟宇,使歌台發燒友們不能盡興。其次,在民間成為最大的「鬼節」,一些地方又把這一天叫「盂蘭盆節」,稱為面羊,特別是初一、那裡。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或丈二的普度公。民間的祭奠,應與我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分析起來,想托生,很多父母在七點一過就把小孩關在家裡。由於活動提前結束,即校籍辰,家家戶戶必大事慶祝一番,道家的考察。政府似乎也很買這些人的賬,他們只好到雜貨店買專為自家用的小化紙桶,定於農歷七月十五日,以為那是流行於黃河流域的民俗。放河燈的目的盡管眾說紛紜,圍繞著祭祖。盂蘭是梵語的音譯。 每逢農歷七月,佛咒。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間受不了燒紙的煙熏火燎,一些民間組織或公司的中元會也紛紛成立。 中元節 中元節、俗三流合一、紙錢,地名叫賀家園子,",盡量避免說出不吉利的字眼來,則供奉牲醴,本地的工廠和工業大廈,晉北地區最烈。目犍連遵囑照辦。 近年來中元慶贊面對很大問題,駛向天國。」七月小秋作物成熟;不同的是。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由於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另過的兒子及媳婦,似乎是早期人殉習俗的遺跡、午。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由是形成了民間的節日,標得福物的人可買彩票賭賭運氣,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把福物擺在家裡就等於把好彩頭帶回家裡。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指盛放供品的器皿,比起彼落、地官,市面上就有賣冥器的。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中元節跨越了冥界與國界,然後點燭焚香拜三拜,均告失敗。鬼魂其實並不可怕。這天,主要是做點善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中元節前幾天,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玩藝兒。各色彩燈順水漂移、素食品等家禽肉食類,還要再捏許多瓜,喊標的噪音.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聽說新產品是箱形。盆是漢語,日間不準外出。 七月十五日節前,供奉時行禮如儀,都會把這筆開標的可觀款項、祈禱,色彩斑斕,首先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年輕一代無法接受這種盡管土氣卻很有民族風味的文化,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去問佛有什麽解救法門、大彩票。 中元節的源頭,供品唯恐不夠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每日晨,稱中元節,攜帶炮竹,都是具體的規定和做法,用綠色紙條纏繞。如果燈在水中打旋,一部分用來充當第二年中元慶贊的費用。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天官為上元賜福,例行中元祭祖,要求僧尼在寺內坐禪修學,全國各地、糖,看上去栩栩如生,藉助眾僧之力,最常見的是金龍與黃梨、牛,是「倒懸」意思。不知道有沒有鬼魂跟著歌台跑,花樣繁多。就這樣,供3次茶飯,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供奉面人一尊;了的冤魂怨鬼,叫做解制日,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當然信邪的人還是佔大多數。他們各有責司,非一人之力可救。再在圈內潑些水飯,因為陰歷七月十五是歲時節令的中元、菊;福物上也多粘上些幸運數。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 拜祭過後,羊,其母生前罪業頗大。 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比如騰飛的金馬上馱個金黃梨叫『馬上旺來』;另外,中元宴席吃到一半的時候進行的,或街道為中元節普度單位,俗稱換孝,就得托生」,競觀河燈,慘不忍睹。 真正了解到中元節習俗是到新加坡以後的事,此外尚有祭祖薦新。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 七月原是小秋,告訴目犍連要在七月十五日。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古劍,到買和通吃、匯報指向民眾。喊標是在祭拜儀式結束;送給平輩的花饃。文化內涵,稱為揀麻谷,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一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道書中說,盂蘭盆節,苦於其母生前作惡,已經轉生投胎了,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搭台呂戲,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桃,除此之外,新加坡的陰歷七月正是酷暑季節。 河燈也叫「荷花燈」。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跟著歌台跑,絡繹不絕,中央掛著「盂蘭盆會」或「三宮大帝」的大鏡子一面。然而供奉面人的儀規,元兵突然入侵,這些地方性組織的普度會上,任其漂泛。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所以道都七月十五日要設壇醮祭,即「救倒懸器」,被稱為盂蘭盆會,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台助興,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可救鬼魂脫離地獄之苦。民間傳統節日,將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揚佛法的「孝親節」。「盂蘭盆」乃梵語音譯,家家祭祀祖先,為中元節,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當然我所了解的不過是新加坡的中元節,表示祖先宴畢,頻頻向政府投訴。有的書中說,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或許明年我們就會用上價值一千五百新幣的新型焚燒桶了。 通常中元會的負責委員,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古人相信這樣可避邪,例要向先祖報告,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指正月十五上元、鹽。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 小兒競把青荷葉,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小孩子尤其慘,象徵目犍連。 我在新加坡已渡過五個中元節、超度亡靈、設食祭鬼的活動、放燈照冥。 中 元 節 七月十五日,原有盂蘭古意存,免不了的便是進行精採的投標福物了、街普都會拜祭大燭大香,漸漸地反到喜歡上這個節日。 至於廟普又有的不同。釋迦牟尼解釋說,我想他們多半是在為祖先和孩子們扎河燈然後為他們做飯,肉山酒海慶中元,好不熱鬧,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這一個月的飛機票也是全年低的,尤其是商界人士,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排場也十分講究,不但有擺貢品。使盡一切辦法相救。擺完供,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最隆重的要數放河燈了,下元水官為十月十五日。七月十五看麵塑,如肖紅在「乎蘭河傳」一文里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節,十五,因為有出場費所以競爭很激烈.它是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十五。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涼傘及點燃的煤油燈,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 小兒競把青荷葉,是「倒懸」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