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樹配置
㈠ 植物配置的含義呀,急
園林植物配置(論文)
生態園林的建設原則
一、保護多樣性原則
保護本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環境的保護和新的生物生息環境的創造;保護城市中具有地帶性特徵的植物群落,包括有豐富鄉土植物和野生動植物棲息的荒廢地、濕地、自然河川、低窪地、鹽鹼地、沙地等生態脆弱地帶;保護鄉土樹種及穩定區域性植物群落組成,有節制地引種;在發展人工草地的同時,保護野生草花與雜草;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等。
二、應用生態學原理的原則
只有應用生態平衡原則創建的生態系統才可能穩定,要著眼於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協調綠地系統與自然地形地貌的關系。北京、天津、合肥、南京和深圳等城市都進行了這方面的實踐。應用生態位原則,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徵,合理配置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了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應用互惠共生原則,盡可能將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而將生化相剋的樹種分開種植。例如黑接骨木對雲杉有利;皂莢、白蠟與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胡桃與蘋果、松樹與雲杉、白樺與松樹等則不宜種植在一起。
三、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
植物是生命體,每種植物都是進化的結果,它在長期的系統發育中形成了適應各自環境的特性,這種特性是很難改變的。我們應尊重客觀規律,在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下,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競爭,避免種植不適應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植物。應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經過多年引種和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例如水杉為中國特產,原產地很窄,但引種地區可以很寬,而且在某些引種地區比原產地長的還要好。
四、統一規劃,合理安排原則
統一規劃城市綠地,在城市中心區和邊緣區之間保留綠地,並用綠地環繞市區外緣。營造公共綠地時,盡量少建園林建築和小品,以提高綠地率。營造生態風景林時要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安排各林種的布局。北方受風沙困擾的城市應該發展防風固沙林;黃土高原、山區及江河沿岸的城市應重視營造水土保持林;乾旱缺水的城市要建水源涵養林;乾燥炎熱地區的城市應建設用於氣候調節的林地。
作者: 施貝遐 2006-3-22 21:17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園林綠化植物的配置技巧
園林植物配置
按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園林中各種植物(喬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發揮它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園林植物配置是園林規劃設計的重要環節。
園林植物的配置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各種植物相互之間的配置,考慮植物種類的選擇,樹叢的組合,平面和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以及園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園林植物與其它園林要素如山石、水體、建築、園路等相互之間的配置。
植物種類的選擇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徵。它們的干、葉、花、果的姿態、大小、形狀、質地、色彩和物候期各不相同;它們(主要指樹木)在幼年、壯年、老年以及一年四季的景觀也頗有差異。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選擇園林植物要以鄉土樹種為主,以保證園林植物有正常的生長發育條件,並反映出各個地區的植物風格。同時也不能忽視優良品種的引種馴化工作。
植物配置方式自然界的山嶺崗阜上和河湖溪澗旁的植物群落,具有天然的植物組成和自然景觀,是自然式植物配置的藝術創作源泉。中國古典園林和較大的公園、風景區中,植物配置通常採用自然式,但在局部地區、特別是主體建築物附近和主幹道路旁側也採用規則式。園林植物的布置方法主要有孤植、對植、列植、叢植和群值等幾種。
孤植主要顯示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為園林空間的主景。對孤植樹木的要求是:姿態優美,色彩鮮明,體形略大,壽命長而有特色。周圍配置其它樹木,應保持合適的觀賞距離。在珍貴的古樹名木周圍,不可栽植其它喬木和灌木,以保持它獨特風姿。用於庇蔭和孤植樹木,要求樹冠寬大,枝葉濃密,葉片大,病蟲害少,以圓球形、傘形樹冠為好。
對植即對稱地種植大致相等數量的樹木,多應用於園門,建築物入口,廣場或橋頭的兩旁。在自然式種植中,則不要求絕對對稱,對植時也應保持形態的均衡。
列植也稱帶植,是成行成帶栽植樹木,多應用於街道、公路的兩旁,或規則式廣場的周圍。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
叢植三株以上不同樹種的組合,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藝術構圖規律,務求既能表現植物的群體美,也能看出樹種的個體美。
群植相同樹種的群體組合,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群體美為主,具有"成林"之趣。
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在園林空間中,無論是以植物為主景,或植物與其它園林要素共同構成主景,在植物種類的選擇,數量的確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採取上都應強調主體,作到主次分明,以表現園林空間景觀的特色和風格。
對比和襯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徵,運用高低、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襯托出美的植物景觀。在樹叢組合時,要注意相互間的協調,不宜將形態姿色差異很大的樹種組合在一起。
動勢和均衡各種植物姿態不同,有的比較規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種動勢,如松樹、榆樹、合歡。配置時,要講求植物相互之間或植物與環境中其它要素之間的和諧協調;同時還要考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和季節的變化,不要因此產生不平衡的狀況。
起伏和韻律道路兩旁和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產生節奏韻律,避免布局呆板。
層次和背景為克服景觀的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背景樹一般宜高於前景樹,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綠色屏障,色調宜深,或與前景有較大的色調和色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效果。
色彩和季相植物的干、葉、花、果色彩十分豐富。可運用單色表現、多色配合、對比色處理以及色調和色度逐層過渡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實現園林景物色彩構圖。將葉色、花色進行分級,有助於組織優美的植物色彩構圖。要體現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季相,尤其是春、秋的季相。在同一個植物空間內,一般以體現一季或兩季的季相,效果較為明顯。因為樹木的花期或色葉變化期,一般只能持續一、二個月,往往會出現偏枯偏榮的現象。所以,需要採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層配置,以延長花期;或將不同花期的花木和顯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特別是宿根花卉)彌補木本花卉花期較短的缺陷等方法。
作者: 施貝遐 2006-3-22 21:23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園林綠化植物的配置技巧
大型的園林和風景區,往往表現一季的特色,給遊人以強烈的季候感。中國人有某時某地觀賞某花的傳統,如"靈峰探梅"、"西山紅葉"等時令美景很受歡迎。在小型園林里,也有櫻花林、玉蘭林等配置方式,產生具有時令特色的藝術效果。
園林植物空間園林中以植物為主體,經過藝術布局,組成適應園林功能要求和優美植物景觀的空間環境。
設計園林植物空間的創作是根據地形、地貌條件,利用植物進行空間劃分,創造出某一景觀或特殊的環境氣氛。這種創作同其它藝術創作一樣,"立意在先"。而植物配置在平面構圖上的林椽線和在立面構圖上的林冠線的設計,是實現園林立意的必要手段。
相同面積的地段經過林緣線設計,可以劃分成或大或小的植物形成的空間;或在大空間中劃分小空間,或組織透景線,增加空間的景深。經過林冠線設計,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立體輪廓線;在林冠線起伏不大的樹叢中,如突出一株特高的孤立樹,可以起到標志和導游的作用。同時,由於樹木分枝點有高有低,在林冠線設計中,也可根據人體的高度,創造開敞或封閉的植物空間。
經過設計的植物空間,通常都有主景,而且大多以觀賞價值高的喬木或灌木為主景。以喬木作主景時,一般為孤植、叢植或列植;以灌木作主景時,一般為群植或叢植。也有以自然式花壇與建築物、山石結合為主景的。植物空間里,以草皮鋪地,可統一整個空間的色調。在局部地區或樹下,可鋪植耐蔭的地被植物。
植物空間邊緣的植物配置宜疏密相間,曲折有致,高低錯落,色調相宜。常綠樹與落葉樹搭配,可使冬夏景色皆有可觀。當需要形成安靜、封閉的空間時,則以常綠的喬木和灌木作多層配置,緊密栽植,起隔離作用。面積較大的植物空間,為了增添植物情趣,可適當設置各類園林小品。如在地形略有起伏的草坪上,半埋石塊或立一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在色彩平淡的季節,可擺設盆花,構成各種圖紋等。
實例中國杭州花港觀魚公園中的一個園林植物空間,面積2150平方米,地形呈東南向傾斜,四周以樹木圍成封閉的空間。主景為自由栽植的五株合歡樹,位於空間的最高處。主景樹對面坡下為九株懸鈴木,懸鈴木背後為一片柏木林。空間南部為櫻花,北部為各色春花灌木。合歡樹的西側為一片三角楓樹林。春天,南有櫻花、北有各色春花灌木遙相開放;夏天,在四周一片碧綠的樹叢中,紅花盈盈的主景合歡樹,格外鮮艷奪目;深秋,合歡樹葉落,三角楓林的紅葉和懸鈴木的黃葉,東西遙相輝映;冬季,在一片青翠的柏木林前,襯托出九株白綠色的懸鈴木樹干,不顯凋零。精心設計的植物配置,使這個空間出現了四季景觀都很優美的效果。
景和植物配置分述如下:
水景植物配置園林中的各種水體如湖泊、河川、池泉、溪澗、港汊的植物配置,要符合水體生態環境要求,水景創造要注意堤和島劃分水面和增加景深的作用。水邊植物宜選用耐水喜濕、姿態優美、色澤鮮明的喬木和灌木,或構成主景,或同花草、湖石結合裝飾駁岸。要選用花木或色葉木以豐富水景。在較大的水體旁種高大喬木時,要注意林冠線的起伏和透景線的開辟。在有景可映的水面,不宜栽植水生植物,以擴大空間感,將遠山、近樹、建築物等組成一幅"水中畫"。
路旁植物配置要注意創造不同的園路景觀,如山道、竹徑、花徑、野趣之路等。在自然式園路中,應打破一般行道樹的栽植格局,兩側不一定栽植同一樹種,但必須取得均衡效果。株行距應與路旁景物結合,留出透景線,為"步移景異"創造條件。路口可種植色彩鮮明的孤植樹或樹叢,或作對景,或作標志,起導游作用。在次要園路或小路路面,可鑲嵌草皮,豐富園路景觀。規則式的園路,亦宜有二至三種喬木或灌木相間搭配,形成起伏節奏感。
建築物旁的植物配置首先要符合建築物的性質和所要表現的主題。如在杭州"平湖秋月"碑亭旁,栽植一株樹冠如蓋的較大的秋色樹;"聞木樨香軒"旁,以桂花樹環繞等。其次,要使建築物與周圍環境協調。如建築物體量過大,建築形式呆板,或位置不當等,均可利用植物遮擋或彌補。再次,要加強建築物的基礎種植,牆基種花草或灌木,使建築物與地面之間有一個過渡空間,或起穩定基礎的作用。屋角點綴一株花木,可克服建築物外形單調的感覺。牆面可配植攀緣植物,雕像旁宜密植有適當高度的常綠樹作背景。坐椅旁宜種庇蔭的、有香味的花木等。
作者: 施貝遐 2006-3-22 21:23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園林綠化植物的配置技巧
假山石旁植物配置假山一般以表現石的形態、質地為主,不宜過多地配置植物。有時可在石旁配置一二株小喬木或灌木。在需要遮掩時,可種攀緣植物。半埋於地面的石塊旁,則常常以書帶草或低矮花卉相配。溪澗旁石塊,常植以各類水草,以助自然之趣。
中國古代園林的植物配置中國古代園林植物配置的記載,最早見於宋代的有關花譜、藝花一類書籍,明代的《群芳譜》、《園冶》、《長物志》中均已論及,清代的《廣群芳譜》、《花鏡》中有較詳細的說明。從這些文字記述和保留至今的園林、古樹名木來看,中國古代園林植物配置有如下特點:
對園林植物題材的認識比較深刻,能得乎性情,從植物的生態習性、外部形態深入到植物的內在性格,加以"擬人化",因而有"梅花清標韻高,竹子節格剛直,蘭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之說,喻為"四君子"。或將松、竹、梅配置在一起,稱為"歲寒三友"。或以牡丹比喻富貴,紫薇比喻和睦等。往往根據植物的生態習性和表現形態,賦予一種人格化的比擬。因此,在園林中著重欣賞植物的個體美,以孤植方式多,且極少修剪。
師法自然,模擬大自然植物景觀入園。即使是在面積很小的園林中,也模擬"三五成林",創造"咫尺山林"的意境。甚至按照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描述,在園林中創造"武陵春色";或者把田園風光搬進園林,設置"稻香村"等。
喜好集中種植某一種具有特色,或為群眾所喜愛的植物,成為專類花園。如西漢上林苑中的扶荔宮,宋代洛陽的牡丹園,明清時代園林中的枇杷園、竹園、梨香院、芭蕉塢等。這種形式一直流傳到現在。
植物同園林其它要素緊密結合配置,無論山石、水體、園路和建築物,都以植物襯托,甚至以植物命名,如萬松嶺、櫻桃溝、桃花溪、海棠塢、梅影坡、芙蓉石等,加強了景點的植物氣氛。以植物命名的建築物如藕香榭、玉蘭堂、萬菊亭、十八曼陀羅館等,建築物是固定不變的,而植物是隨季節、年代變化的,這就加強了園林景物中靜與動的對比。
中國古代園林以景取勝,而景名中以植物命名者甚多。如萬壑松風、梨花伴月、桐剪秋風、梧竹幽居、羅崗香雪等,極其普遍,充分反映出中國古代"以詩情畫意寫入園林"的特色。
在漫長的園林建設史中,形成了中國園林植物配置的程序,如栽梅繞屋、堤彎宜柳、槐蔭當庭、移竹當窗、懸葛垂蘿等,都反映出中國園林植物配置的特有風格。
外國園林植物配置外國園林植物配置同中國古代園林植物配置迥然不同。
西歐西歐具有代表性的法國園林和義大利園林中的植物配置,多為規則式,或將植物修剪成幾何圖形。16世紀義大利園林樹木多以常綠樹為主,沿著園路和園牆密植,並修剪成綠廊或綠牆,台地上還布滿以黃楊或柏樹修剪成一方塊一方塊的綠色植壇。18世紀以後的英國,出現以開闊的草地、自然栽植的樹叢、蜿蜒的小徑為特徵的英國自然風景園。現代西歐各國,由於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又受城市生態的要求和影響,植物配置趨向於自然,並注意植物對環境保護的作用。在植物選擇上考慮經濟效益和重視植物配置的視覺藝術效果。
日本日本庭園的植物配置多採用自然式,但也注意修剪植物。樹種選擇以常綠樹為多。尤其是松樹,常常被修剪成一定形狀,形成日本特有的風格,還創造了一種樹木整形修剪的方法——"刈";同時,比較重視秋色樹種的配置,如成片栽植槭樹林等。樹叢的配置,往往採用三對一、二對一、五對一等方式,使遊人從任何角度都能看到整個樹叢的每株樹木。在房屋旁,常種大葉的棕櫚科植物和芭蕉等,以獲得"聽雨聲"的園林意境。在瀑布的瀧口常常配置若干喬木或灌木,把瀑布的一部分遮擋住,增加深度感。庭園中的地面也常以細草、小竹、蔓類、羊齒類、蘚苔類等植物覆被。
蘇聯蘇聯園林比較重視植物配置,蘇聯園林學家首先將園林植物按其觀賞特性進行分類分級,如將冠形分為橢圓形、卵形、球形、圓錐形、寶塔形、傘形、自然形、垂枝形、匍匐形等多種;綠色的葉子按色度分為青綠、黃綠、灰綠三種;將花形花序分為六類。配置植物時,從平面、立體、色彩、樹叢疏密度等方面考慮到植物的藝術構圖和風格。同時,還從林學的角度注意配置的喬、灌木比例,針、闊葉樹比例,樹木密度和樹種比例等,形成園林植物配置理論。
作者: 施貝遐 2006-3-22 21:23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園林綠化植物的配置技巧
植物造景中藝術原理的應用
景觀設計同佯遵循著繪畫藝術和造園藝術的基本原則。即統一、調和、均衡和韻律四大原則。
一、統一的原則:也稱變化與統一或多佯與統一的原則。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一感,這佯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變化太多,整體就會顯得雜亂無章,甚至一些局部感到支離破碎,失去美感。過於繁雜的色彩會引起心煩意亂,無所適從,但平鋪直敘,沒有變化,又會單調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的原則。
運用重復的方法最能體現景觀的統一感。如街道綠帶中行道樹綠帶,用等距離配植同種。同齡喬木下配植同種,同齡花灌木,這種精確的重復最具統一感。一座城市中樹種規劃時,分基調樹種、骨幹樹種和一般樹種。基調樹種種類少,但數量大,形成該城市的基調及特色,起到統一作用;而一般樹種,則種類多,每種量少,五彩繽紛,起到變化的作用。長江以南,盛產各種竹類,在竹園的景觀設計中,眾多的竹種均統一在相似的竹葉及竹竿的形狀及線條中,但是叢生竹與散生竹有聚有散;高大的毛竹、釣魚慈竹或麻竹等與低矮的箐竹配植則高低錯落;龜甲竹、人面竹、方竹、佛肚竹則節間形狀各異;粉單竹、白桿竹、紫竹、黃金間碧玉竹、碧玉間黃金竹、金竹、黃槽竹、菲白竹等則色彩多變。這些竹種經巧妙配植,很能說明統一中求變化的原則。
裸子植物區或俗稱松柏園的景觀保持冬天常綠的景觀是統一的一面。松屬植物都是松針、球果,但黑松針葉質地粗硬、濃綠,而華山松、喬松針葉質地細柔,淡綠;油松。黑松樹皮褐色粗糙,華山松樹皮灰綠細膩,白皮鬆干皮白色、斑駁,富有變化,美人松樹皮棕紅若美人皮膚。柏科中都具鱗葉,刺葉或鑽葉,但尖峭的台灣檜。塔柏。蜀檜、鉛筆柏;圓錐形的花柏、鳳尾柏;球形、倒卵形的球檜、千頭柏;低矮而匍匐的匍地柏、砂地柏、鹿角檜體現出不同種的姿態萬干。
二、調和的原則:即協調和對比的原則。植物景觀設計時要注意相互聯系與配合,體現調和的原則,使人具有柔和、平靜、舒適和愉悅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一起才能產生協調感。相反地,用差異和變化可產生對比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刺激感,形成興奮、熱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常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或引人注目。
當植物與建築物配植時要注意體量、重量等比例的協調。如廣州中山紀念堂主建築兩勞各用一棵冠徑達25m的、龐大的白蘭花與之相協調;南京中山 陵兩側用高大的雪松與雄偉庄嚴的陵墓相協調;英國勃萊漢姆公園大橋兩端各用由九棵椴樹和九棵歐洲七葉樹組成似一棵完整大樹與之相協調,高大的主建築前用九棵大柏樹緊密地叢植在一起,成為外觀猶如一棵巨大的柏樹與之相協調。一些粗糙質地的建築牆面可用粗壯的紫藤等植物來美化,但對於質地細膩的磁磚、馬賽克及較精細的耐火磚牆,則應選擇纖細的攀緩植物來美化。南方一些與建築廊柱相鄰的小庭院中,宜栽植竹類,竹竿與廊柱在線條上極為協調,見圖7。一些小比例的岩石園及空間中的植物配植則要選用矮小植物或低矮 的園藝變種。反之,龐大的立交橋附近的植物景觀宜採用大片色彩鮮艷的花灌木或花卉組成大色塊,方能與之在氣魄上相協調。
色彩構圖中紅、黃、藍三原色中任何一原色同其它兩原色混合成的間色組成互補色,從而產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熱的對比色。它們並列時相互排斥,對比強烈,呈現跳躍新鮮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題,烘托氣氛。如紅色與綠色為互補色,黃色與紫色為互補色,藍色和橙色為互補色。我國造園藝術中常用萬綠叢中一點紅來進行強凋就是一例。英國謝菲爾德公園,路旁草地深處一珠紅楓,雄紅的色彩把遊人吸引過去欣賞,改變了遊人的路線,成為主題。幸樹金黃的秋色葉與濃綠的拷樹,在色彩上形成了鮮明的一明一暗的對比,見圖8。而遠處玉龍雪山尖峭的山峰與近處測柏的樹形非常協調出圖9。這種處理手法在北歐及美國也常來用。上海西郊公園大草坪上一株櫸樹與一株銀杏相配植。秋季樓樹葉色紫紅,枝條細柔斜出,而銀杏秋葉金黃,枝條粗壯斜上,二者對比鮮明。浙江自然風景林中常以闊葉常綠樹為骨架,其中很多是拷屬中葉片質地硬,且具光澤的照葉樹種,與紅、紫、黃三色均有的楓香。烏拍配植在一起具有強烈的對比感,致使秋色極為突出,見圖10。公園的人口及主要景點常採用色彩對比進行強調。恰到好處地運用色彩的感染作用,可使景色為之增色不少。黃色最為明亮,象徵太陽的光源。幽深濃密的風景林,使人產生神秘和膽怯感,不敢深入。如配植一株或一叢秋色或春色為黃色的喬木或灌木,諸如燁木、無患子、銀杏、黃刺玫、栗棠或金絲桃等,將其植於林中空地或林緣,即可使林中頓時明亮起來,而且在空間感中能起到小中見大的作用。紅色是熱烈、喜慶、奔放,為火和血的顏色。刺激性強,為好動的年輕人所偏愛。園林植物中如火的石榴、映紅天的火焰花,開花似一片紅雲的鳳凰木都可應用。藍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顏色,有深遠、清涼、寧靜的感覺。紫色具有庄嚴和高貴的感受。園林中除常用紫藤、紫丁香、藍紫丁香、紫花泡侗、陰綉球等外,很多高山具有藍色的野生花卉急待開發利用。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89702048
㈡ 如何種植桃樹
栽植方法:採用行距3米與2米交替,株距一米。畝栽植270株左右。
1、採用一支主幹紡錘樹形,冠徑1米,株高3米左右,通風透光好,提高了座果率和果實品質。
(2)桃花樹配置擴展閱讀
桃是一種喬木,高3-8米;樹冠寬廣而平展;樹皮暗紅褐色,老時粗糙呈鱗片狀;小枝細長,無毛,有光澤,綠色,向陽處轉變成紅色,具大量小皮孔;冬芽圓錐形,頂端鈍,外被短柔毛,常2-3個簇生,中間為葉芽,兩側為花芽。
葉片長圓披針形、橢圓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下面在脈腋間具少數短柔毛或無毛,葉邊具細鋸齒或粗鋸齒,齒端具腺體或無腺體;葉柄粗壯,長1-2厘米,常具1至數枚腺體,有時無腺體。
花單生,先於葉開放,直徑2.5-3.5厘米;花梗極短或幾無梗;萼筒鍾形,被短柔毛,稀幾無毛,綠色而具紅色斑點;萼片卵形至長圓形,頂端圓鈍,外被短柔毛;花瓣長圓狀橢圓形至寬倒卵形,粉紅色,罕為白色;雄蕊約20-30,花葯緋紅色;花柱幾與雄蕊等長或稍短;子房被短柔毛。
㈢ 桃花怎麼養啊
是碧桃吧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1%CC%CC%D2&in=16746&cl=2&cm=1&sc=0&lm=-1&pn=132&rn=1&di=2560510008&ln=2000
碧桃
拉丁文學名:Prunus persica Batsch. var. plex Rehd.
別名: 粉紅碧桃、千葉桃花、花桃
科屬:薔薇科(Rosaceae),李屬。
為本屬植物桃的變種。
也作為重瓣觀花桃的總稱(多個變種,如灑金碧桃、白花碧桃等)。
《本草綱目·果部》:「桃品甚多……其實有紅桃、緋桃、碧桃、緗桃、白桃、烏桃、金桃、銀桃、胭脂桃,皆以色名者也」。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8米,一般整形後控制在3-4米,小枝紅褐色,無毛;葉橢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先端漸尖。花單生或兩朵生於葉腋,重瓣,粉紅色。其它變種有白色、深紅、灑金(雜色)等。
繁殖培育:
為保持優良品質,必須用嫁接法繁殖,砧木用山毛桃。採用夏季芽接技術,嫁接成活率可多達90%以上。具體操作如下:
1、接穗選擇。碧桃母樹要健壯而無病蟲害,花果優良的植株,選當年的新梢粗壯枝、芽眼飽滿枝為選接穗。
2、嫁接方法。夏季芽接可削取芽片,或少帶木質部芽片,在砧木莖干處剝皮。剪取母樹的接穗即剪去葉片,留葉柄。在接穗芽下面1厘米處用刀尖向上削切,長1.5—2厘米,芽內側要稍帶木質部,芽位於接芽的中間砧木可選擇如鉛筆粗的實,生苗,莖干距地面3—5厘米,選用樹干北側的垂直部分,第一刀稍帶木質部豎切2厘米,削下的樹皮剪掉1/2—2/3,將接芽插入砧木,形成層密接,尤其要注意在砧木削切處的下部不留空隙,緊密結合。在接芽的下面用塑料膠布向左纏2圈,再向右纏2圈,均衡地向上綁縛,使其防芽風干,牢固結合,露出接芽。注意芽接時間,南方以6~7月中旬為佳,北方以7~8月中旬為宜。
3、接後管理。芽接後10—15天,葉柄呈黃色脫落,即是成活的象徵,葉柄變黑則說明未活。成活苗在長出新芽,癒合完全後除去塑料膠布,在芽接處以上1厘米處剪砧,萌芽後,要抹除砧發芽,同時結合施肥,一般施復合肥1—2次,促使接穗新梢木質化,具備抗寒性能。為防治蚜蟲,噴灑2000倍的樂果溶液,當葉片發生縮葉病時,可使用石硫合劑。
生態習性:
喜光、耐旱,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生長期要求加強管理,施肥、灌水、除草和病蟲害防治。耐寒能力不如果桃。
園林用途:
碧桃花大色艷,妖妍媚人,適合於湖濱、溪流、道路兩側和公園布置,也適合小庭院點綴和盆栽觀賞,還常用於切花和製作盆景。常見的還有垂枝碧桃。
產地分布:
原產中國,分布在西北、華北、華東、西南等地。現世界各國均已引種栽培。
花重瓣、桃紅色。核果球形,果皮有短茸毛。花期4—5月
㈣ 櫻花與其他植物的搭配需要注意什麼
一個優秀的櫻花專類園,應達到以櫻花為主且四季有景的景觀要求。
因此,可將常綠樹與落葉樹同植園中,並搭配其他色彩的春花植物,如黃色的迎春、連翹,白色的玉蘭,紫色的紫荊等。但要注意,應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植物,不可照搬別人的配置模式。因此,南北方的植物選擇會有一定的差異。另外,高大喬木的配置也是有技巧的。調查發現,高大喬木多植於成片櫻花的周圍,此配置方法較為合理。首先,從生態習性上看,櫻花喜光,不耐陰,若櫻花中間栽植高大喬木,會造成一定的遮光,影響櫻花生長;且櫻花根系淺,不抗風,需外圍由高大喬木形成防風屏障進行保護。另外,從景觀效果來看,外圍高大喬木可作背景樹,襯托櫻花嬌美的色彩;且櫻花集中栽植,更能突出其群體美,營造壯觀的場面,將其景觀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
㈤ 園林植物的植物搭配
園林植物是園林工程建設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園林工程的質量及園林功能的發揮。園林植物配置不僅要遵循科學性,而且要講究藝術性,力求科學合理的配置,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效果,從而
使生態、經濟、社會三者效益並舉。結合自身多年工作實踐,我認為園林植物配置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園林植物配置應遵循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確立生態園林的概念。
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園林「擬自然」探索,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葉開始生態園林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經驗。因為人類對環境破壞加劇,嘗盡自身帶來的惡果。於是,保護地球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呼聲,生態學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應時而出。園林作為自然科學的組成部分,本身又是一項創造環境、改造環境的工作。首先園林植物配置就要遵循植物生長的自身規律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學配置,使各類植物喜陽耐陰,喜濕耐旱,各重其所。喬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綠、落葉、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常說的「師法自然」,具體到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筆者認為應該重視以下幾點:
根據立地條件,結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點和對環境要求來安排,使各種植物都能生長並生長得好。不能盲目引進推廣外地園林植物,而應注重開發和應用鄉土植物。廣場色塊風、木蘭科植物風,一定程度上違背自然規律,應謹慎對待。
地球上多數自然群落不是由單一的植物區系所組成的,而是多種植物與其他生物的組合。符合自然規律和風貌的園林建設,必須重視生物多樣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重視園林植物多樣性是一個模擬和創建自然生態系統的過程。如果植物種群單一,在生態上是貧乏的,在景觀上也是單調的。園林植物配置注意喬、灌、草結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穩定性,也有利於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間,葉面積指數增加,也能提高生態效益,有利於提高環境質量。
另外,園林植物配置應遵循美學原理,重視園林的景觀功能。在遵循生態的基礎上,根據美學要求,進行融合創造。不僅要講求園林植物的現時景觀,更要重視園林植物的季相變化及生長的景觀效果,從而達到步移景異,時移景異,創造「勝於自然」的優美景觀。具體到園林植物景觀配置,筆者認為應掌握以下幾點:
1.重視植物多樣性。
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態,豐富多彩,本身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
2.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單群結合。
自然界植物並不都是群生的,也有孤生的。園林植物配置就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種方式。這樣不僅欣賞孤植樹的風姿,也可欣賞到群植樹的華美。
3.注意不同園林植物形態和色彩的合理搭配。
園林植物的配置應根據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態色彩的植物,而且相互之間不能造成視角上的抵觸,也不能與其他園林建築及園林小品在視角上相抵觸。
4.注意園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與周圍環境相融合。
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在許多文人雅士私家園林中很得益。但松、柏則多栽於陵園中。總之,園林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的同時,還應結合遵循美學原理。但應先生態,後景觀的原則,換句話,師法自然是前提,勝於自然是從屬。
另外園林植物配置還可以根據需要結合經濟性、文化性、知識性等內容,擴大園林植物功能的內涵和外延,充分發揮其綜合功能,服務於人類。
園林綠化觀賞效果和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葉、樹型的搭配,隨便栽上幾株,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景觀大為遜色。另一方面,園林花卉植物花色豐富,有的花卉品種在一年中僅一次特別有觀賞價值,或者開花期,或者結果期。如銀杏,僅在秋季葉子橙黃色時顯行十分顯眼;紫荊在春季不僅枝條而且連樹干在葉芽開放前為紫色花所覆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的種類一年中產生多次觀賞效果,如七葉樹的春花和秋季的黃色樹冠均富有觀賞性;忍冬初夏具大量黃色花,秋季有橙紅色果;還有實際上具有常年開花效果的雲杉、檜柏等常綠針葉樹。因此,應從不同園林植物特有的觀賞性考慮園林植物配置,以便創造優美、長效的花卉風景。 觀花和觀葉相結合
觀賞花木中有一類葉色漂亮、多變的植物,如葉色紫紅的紅葉李、紅楓,秋季變紅葉的槭樹類,變黃葉的銀杏等均很漂亮,和觀花植物組合可延長觀賞期,同時這些觀葉樹也可作為主景放在顯要位置上。就是常綠樹種也有不同程度的觀賞效果,如淡綠色的柳樹、草坪, 淺綠色的梧桐,深綠色的香樟, 暗綠色的油松、雲杉等,選擇色度對比大的種類進行搭配效果更好。
注意層次
分層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藝術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如1米高的黃楊球、3米高的紅葉李、5米高的檜柏和10米高的楓樹進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層排列,構成綠、紅、黃等多層樹叢。不同花期的種類分層配置,可使觀賞期延長。
配置植物的季節性
避免單調、 造作和雷同, 形成春季繁花似錦, 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景觀各異,近似自然風光,使遊人感到大自然的生及其變化,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按季節變化可選擇的樹種有早春開花的迎春、桃花、榆葉梅、連翹、丁香等;晚春開花的薔薇、玫瑰、棣棠等;初夏開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種草花等;秋天觀葉的楓香、紅楓、三角楓、銀杏和觀果的海棠、山裡紅等; 冬季翠綠的油松、檜柏、龍柏等。總的配置效果應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即所謂「春意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蒼翠不蕭條」的設計原剛。在林木配置中, 常綠的比例佔1/3——1/4較合適, 枝葉茂密的比枝葉少的效果好,闊葉樹比針葉樹效果好,喬灌木搭配的比只種喬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無草坪的效果好, 多樣種植物比純林效果好。另外,也可選用一些葯用植物、果樹等有經濟價值的植物來配置,使遊人來到林木蔥蔥、花草繁茂的綠地或漫步在林蔭道上,但覺滿目青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草本彌補木本不足
木綉球前可植物美人焦,櫻花樹下配萬壽菊和偃柏,可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園林植物配置應在色澤、花型、樹冠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和生長勢等方面相互協調。同時,還應考慮到每個組合內部植物構成的比例,及這種結構本身與游覽路線的關系。 設計每個組合還應考慮周圍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幾個組合之間的關系。 小檗和芍葯
這個組合由矮生的小檗灌木和高度相近的芍葯組成,淡綠色的小檗和暗綠色的三裂芍葯形成一個協調的色調。這個組合總花期近兩個月,夏季可欣賞芍葯美麗的葉色,秋季欣賞小檗的紅葉紅果。本組合適用於開闊的綠地花壇。
芍葯和綉線菊
該組合由高度1——1.5米的植物組成, 由開花美麗和葉色美麗的植物相結合,很富有觀賞性,總花期一個半月。秋季,它們的葉子均染上紅色,令人喜愛。這個組合適合於作復雜植物配置結構中的低層植物群落。
槭樹和小檗
該組合中 子高2米,小檗高1米, 環繞高達4米的槭樹林栽植,形成三層觀賞結構,欣賞灌木的葉色和樹冠形狀。這個組合長期保持穩定,槭樹和 子的深綠色葉子同小檗的淡綠色葉子形成美麗的對照。總花期近一個月,秋季槭樹翅果紅色、葉黃色、 子果實變成深紫色,落葉前仍垂掛著直到霜降前還裝飾著灌木。這個組合適用於林緣地帶,作為獨立結構或高於喬木的補充組合。
丁香和綉線菊
綉線菊環繞較高的丁香灌木形成第二層花,其白花可作為一個成功的背景,突出丁香花色的觀賞性,花期近一個月。該組合長期保持穩定,可在開闊地上構成獨立的群落。
丁香品種組合
多個品種的丁香組合,總花期可達一個半月。可配置於林緣或建築物牆旁,在開花期十分漂亮,在配置時灌叢間要留有空間。
綉線菊和雛菊
欣賞花期從春到夏長達三個月,可使用於林緣的飾邊群體。
月季品種組合
該群體花期近半年以上,在草坪、曠地、道路交叉處群植物效果很好。
茶條槭和衛矛
這是一組灌木組合, 總花期一個多月。莢 的紅果一直可保持到深秋,黃櫨形成美麗的紫玫瑰色圓錐花序,衛矛在秋季懸掛著果實,茶務槭在深秋紅葉艷麗,構成了一個美麗的景觀。可在景區中列種或與高幹喬木保持不太大的種植距離。
雲杉和檜柏
這是常綠針葉植物的組合。 雲杉環繞檜柏種植,適用於公園正門和平坦場地的裝飾,形成灰綠與墨綠的單色調。
雲杉和月季
雲杉深灰色的葉子和月季的紅花組成十分鮮艷的對比色調。
㈥ 國內園林植物的配置有什麼特點
1.中國人對自然的有情觀
中國人抱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對自然情有獨鍾。「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真足以攝召魂夢,顛倒情思」。
中國古典園林對植物的利用是自然有情觀的一種體現。它在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花木的栽植。「園,所以種樹木也」。植物不僅有幼壯蒼老之體態差異,而且有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植物之間更是奼紫嫣紅,斗奇爭艷,目不暇接,若循其生長特性將之合理搭配,則更是美者益顯,詩情畫意。
植物之於建築,猶如服裝之於人體。沒有植物映帶的建築便缺乏含蓄、生動的韻味,況且「藝花可以邀蝶,壘石可以邀雲,栽花可以邀風,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植物將自然界的魚蟲雲光納入園林之中,園林由之豐富多彩。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以松柏比喻君子堅貞的品德,植物變成了人格的象徵。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愛菊,周敦頤「出污泥而不染」之愛蓮,林和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愛梅,這種寓情於物的手法在我國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在中國人眼中,植物是感情和吉祥的化身。他們稱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月季為「花後」。櫸樹諧音中舉,紫薇意味高官。梅、蘭、竹、菊被視為花中「四君子」,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玉蘭、海棠、牡丹、桂花齊栽,象徵「玉堂富貴」。並認為中門種槐,便能三世昌盛,還有石榴意味多子多孫,紫荊象徵和睦,萱草代表忘憂之意等。
宋代張景修的十二客之說,將牡丹視為貴客,梅為清客,菊為壽客,瑞香為佳客,丁香為素客,蘭為幽客,蓮為凈客,桂為仙客,茉莉為遠客,薔薇為野客,芍葯為近客,荼為雅客。曹瑞伯的十友之說,將荼視為韻友,茉莉為雅友,瑞香為殊友,荷花為凈友,岩桂為仙友,海棠為名友,菊花為佳友,芍葯為艷友,梅花為清友,梔子為禪友。發展到姚寬《西溪叢語》中所列的花卉三十客,以至程綮《三柳軒雜識》中的花卉五十客,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花木因人的偏好、理解而為「客」、「友」,甚至可為人妻(林逋的梅妻鶴子)。
由於古人常將植物的個性與人聯系在一起,植物自然就有貴賤之分。有些植物因為具有特殊的形態和性質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這種傳統習慣影響著整個國民的審美趣味。
歷代文人多有對這些植物的描述。蘭花,因孔子「且夫芝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而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我們常將輕視名利遁跡深山的學者稱為「空谷幽蘭」。張潮因柳之柔和而將其比作淑女,並以為柳樹是宇宙中感人最深的四種物件之一,許多詩人畫家都因竹「未出土時先有節,於凌霄處仍虛心」而對其滿含深情。由於這些植物具有生動的生物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園林中廣為人們所採用。
2.風水說與植物
風水說的核心內容是強調整體環境模式。中國古人對周圍環境的重視遠遠重於房子本身。融中西文化於一身的林語堂曾對這點作了論述,「因為人人知道擇居之道,要點不在所見的內部什麼樣子,而在從這所屋子望出去的外景是什麼樣子,所著眼者實在在屋子的地位和四周的景物……所以中國人對於房屋和花園的見解都以屋子本身不過是整個環境中的極小部分」。
風水說的環境吉凶觀認為建築周圍山上林木茂盛為吉,並常通過在建築環境中植「風水樹」或「風水林」來聚氣。
清代林牧在《陽宅會心集》卷上種樹說中曰「村鄉之有樹木,猶人之有衣服,稀薄則祛寒,過厚則苦熱,此中道理,陰陽務要沖和」。又曰:「如四應山環局窄,陽氣不舒,不可有樹以助其陰,即或堂局寬平而局外有低山護衛者,亦不可種樹,惟於背後左右之處有疏曠者則密植以障其空,若上手不是障空,不必種樹以閉天門」。在此觀念的影響下,理想的建築外部環境常呈現一種既封閉(四周為山屏)又開敞(樹的種植疏密有致)的園林化空間。山林寺廟更是如此。
風水理論最反對伐樹,「鄉中有多年之喬木,與鄉運有關,不可擅伐,……或有高密之樹,當位之不吉而應伐者,……於隨年歲宮交承之際,漸減去之,不可一旦伐清。蓋樹之位吉者,伐則除吉,位凶者,動亦招凶」。
風水賦予樹木如此神聖的地位,以樹來象徵人的命運的吉凶,這不能單純認為是迷信,其實是先人對生物鏈中環環相扣,一環影響一環的初步感性認識,從而使自然環境得以保護。
風水說認為樹木種植的總原則是為了舒適,藉此可保證建築環境的清潔和寧靜。但有許多規定,如不可在大門前種大樹,因為大樹在門前不但阻擋陽光,阻擾陽氣生機入內,同時也不易驅出屋內的陰氣。在實際生活中,門前種大樹不僅出入不便,而且易招雷擊。
風水說對樹種的選擇也有講究。風水認為「東種桃柳,西種梔榆,南種梅棗,北種柰杏」,又曰「中門有槐,富貴三世,宅後有槐百鬼不近」、「宅東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為淫邪」,以及「門前喜種雙棗,四畔有竹木青翠則進財」等,這些規定看似無稽之談,聯系植物的生長習性,卻是頗有科學道理的。
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薈萃文化、積淀傳統的有力形式。園林的一木一石,總關乎情,它們的設置、結構都與創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相聯系。
3.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手法
園林植物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利用是不盡相同的。《詩經》所反映的早期園林中人們常植一些能提供生產、生活資料的植物,如桑樹、檀樹、榛、栗、桃、李、梅、杏等,發展到宋代,人們對花木的選擇栽培,已形成自身的特色。李格非《洛陽名園記》中的園林各園有各園的植物造景特色。富鄭公園以大面積的竹海和小面積的梅台見長,清雅高潔;歸仁園則牡丹、芍葯襯以修篁翠竹,濃艷華貴;苗帥園有古七葉樹兩棵對峙,高百尺,春夏蒼郁如山,無與倫比。園林因植物之不同而各具風采。明末清初,園林常用一種花木成片種植以構成單純的群體植物景觀。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提到園內同種花卉的沿線栽植,所謂「九徑」,選取江梅、海棠、桃、李、橘、杏、紅梅、碧桃、芙蓉9種花木,各種一徑,做到「一徑花開一徑行」。王氏拙政園中,聽松風處多蒼松,瑤圃植江梅數百株,柳奧多柳。這些園林多以一種花木成片種植,以構成局部意境為特色。
到了清代中期,園林建築所佔的比重增大,植物不可能大片密植,因此園中多採用同種植物少量叢植或採用幾種花木少數植株進行群植。如在粉牆前置湖石數塊,再配芭蕉、翠竹和其他花木,使富於詩情畫意。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選擇與配置極為講究。錢謙益《履園叢話》中曰:「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園林要達到曲折有致的意境,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也起很大的作用。
古人對花草樹木的選擇配置積累了許多經驗。清代陳昊子《花鏡》卷二「種植位置法」提出園林植物配置只有「因其質之高下,隨其花的時候,配其色之深淺,多方巧搭。雖葯苗野卉,皆可點綴姿容,以補園林之不足。使四時有不謝之花,方不愧名園二字」。
對於植物的宜陰、宜陽、喜燥、喜濕、當瘠、當肥者,古人認為都應順其性情而朝夕體驗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園林璀璨,萬卉爭榮。如:「若逆其理而反其性,是采薜荔於水中,搴芙蓉於木末,何益之有哉」。「花之喜陽者,引東旭而納西輝,花之喜陰者,植北囿而領南薰」,「杜鵑花極爛熳,性喜陰畏熱,宜置樹下陰處」,「芙蓉宜植池岸,臨水為佳,若他處植之,絕無豐致」,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植物配置在滿足其生物學特徵的前提下,必須注意位置的選擇。陳昊子曰:「有名園而無佳卉,猶金屋之鮮麗人;有佳卉而無位置,猶玉堂之列牧豎」。如「園中地廣,多植果木松篁,地隘只宜花草葯苗。設若左有茂林,右必留曠野以疏之;前有芳塘,後須築台榭以實之;外有曲徑,內當壘奇石以邃之」。
花木的色相配合則應根據花之性質而定。對於這點,如「牡丹、芍葯之姿艷,宜砌雕台,佐以嶙峋怪石,修篁遠映」;「梅花、蠟瓣之標清,宜疏籬竹塢,曲欄暖閣,紅白間植,古干橫施」;「水仙、甌蘭之品逸,宜磁斗綺石,置之卧室幽牖,可以朝夕領其芳馥」;「桃花天冶,宜別墅山隈,小橋溪畔,橫參翠柳,斜映明霞」;「杏花繁灼,宜屋角牆頭,疏林廣榭。」「梨之韻,李之潔,宜閑庭廣圃,朝暉夕藹;或泛醇醪,供清客以延佳客。」;「榴之紅,葵之璨,宜粉壁綠窗;夜風曉月,時聞異香,拂塵尾以消長夏」;「荷之膚妍,宜水閣南軒,使薰風遠麝,曉露擎珠。菊之操介,宜茅舍清齋,使帶露餐英,臨流泛蕊」;「海棠韻嬌,宜雕牆峻宇,障以碧紗,燒以銀燭,或憑欄,或欹枕其中」;「木樨香勝,宜崇台廣廈,挹以涼颼,坐以皓魄,或手淡,或嘯詠其下」;「紫荊榮而久,宜竹籬花塢」;「芙蓉麗而閑,宜寒江秋沼」;「松柏骨蒼,宜峭壁奇峰。藤蘿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鳥閑關。至若蘆花舒雪,楓葉飄丹,宜重樓遠眺」;「棣棠叢金,薔薇障錦,宜雲屏高架」;……。
文震亨《長物志》卷二花木篇也對園林植物的配置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第繁花雜木,宜以畝計。乃若庭除檻畔,必以虯枝古干,異種奇名,枝葉扶疏,位置疏密。或水邊石際,橫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獨秀。草木不可繁雜,隨處植之,取其四時不斷,皆入圖畫」。而針對不同個性的植物,配置應突出其最佳特性,如「桃李不可植庭除,似宜遠望」;「紅梅、絳桃俱藉以點綴林中,不宜多植」;「梅生山中,有苔蘚者,移置葯欄,最古」;「杏花差不耐久,開時多值風雨,僅可作片時玩」;而「蠟梅冬月最不可少」。文震亨還對傳統園林植物的配置作了逐一論述。他認為「玉蘭宜種廳事前。對列數株,花時如玉圃瓊林,最稱絕勝」;「牡丹、芍葯因被稱為『花王、花相』,屬花中貴裔。故栽植賞玩,不可毫涉酸氣。應用文石為欄,參差數級,以次列種。……忌二種並列,忌置木桶及盆盎中」;「山茶人家多配以玉蘭,以其花同時,紅白燦然」;「桃則為仙木,能制百鬼,種之成林,如入武陵桃源,亦自有致,第非盆盎及庭際物」;他認為若「桃柳相間,便俗」;「李如女道士,宜置煙霞泉石間,但不必多種耳」;「杏宜築一台,雜植數十本」;「梅屬幽人花伴,取苔護蘚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岩或庭除,最古。另種數畝,花時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蠟梅寒月庭除,亦不可無」;「植紫荊不如植棣棠猶得風人之旨」;「松屬最高貴者,取栝子松(白皮鬆)植堂前廣庭,或廣台之上,不妨對偶。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為台,或太湖石為欄俱可。水仙、蘭蕙、萱草之屬,雜蒔其下。山松宜植土岡之上,龍鱗既成,濤聲相應」;「桂宜闢地二畝,取各種並植,結亭其中,勿以他樹雜之」;「柳須臨池種之。柔條拂水,弄綠搓黃,大有逸致」;其他如「槐榆宜植門庭,板扉綠映,真如翠幄」;「梧桐株綠如翠玉,宜種廣庭中」;「椿應圃中沿牆,宜多植以供食」;文震亨還對竹子的種植作了詳盡的描述,並認為「葯欄中不可缺罌栗,萱草宜牆邊連種一帶,花時一望成雪,若植盆石中,最俗」;「水仙雜植松竹之下,或古梅奇石間,更雅」。
歷代詩詞、散文、游記等文體亦有園林植物配置的零星記載。中國古典園林非常重視四季植物景觀的創造。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載杭州西湖的四時之景,「春則花柳爭妍,夏則荷榴競放,秋則桂子飄香,冬則梅花破玉,瑞雪飛瑤」。《園冶》中有許多詩句,也多涉及花木的開謝與時令的變化以及花木配置的句子。如「衣不耐新涼,池荷香綰,梧葉忽驚秋落,蟲草鳴幽」。「但覺籬殘菊晚,應探岑暖梅先」。又如「梧蔭匝地,槐蔭當庭」,「插柳沿堤,栽梅繞屋」,「院廣堪梧,堤灣宜柳」,「風生寒峭,溪灣柳間栽桃;月隱清征,屋繞梅余種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
明代劉侗所著《帝京景物略》,其中「白石庄」一園有這樣描敘:「庄所取韻皆柳,柳色時變,聞者驚之;聲亦時變也,靜者省之。春,黃淺而芽,綠淺而眉;春老,絮而白;夏,絲迢迢以風,陰隆隆以日;秋,葉黃而落,而墜條當當,而霜柯鳴於樹」。這是就垂柳四時之景的生動描寫。
清陳昊子在《花鏡》序中曰,「春時梅呈人艷,柳破金茅,海棠紅媚,蘭瑞芳絝,梨梢月浸,桃浪風斜,樹頭蜂抱花須,香徑捷迷林下。一庭新色,遍地繁華;夏日榴花烘天,葵心傾日,荷蓋搖風,楊花舞雪,喬木鬱蓊,群葩斂實。篁清三徑之涼,槐蔭兩階之燦。紫燕點波,錦鱗躍浪;秋時金風播爽,雲中桂子,月下梧桐,籬邊叢菊,沼上芙蓉,霞升楓柏,雪泛荻蘆。晚花尚留凍捷,短砌猶噪寒蟬;冬至於眾芳搖落之時,而我圃不謝之花,尚有枇杷累壓,蠟瓣舒香,茶苞含五色之葩,月季呈四時之麗。檐前碧草,窗外松筠」。把一年四季庭園花木景色,描寫得如詩如畫。
清代安徽歙縣「檀干園」鏡亭上有一楹聯「喜桃露春濃,荷雲夏凈,桂風秋馥,梅雪冬妍,地偏歷俱忘,四時且憑花事告」,描繪了花木四季時序之景。
竇武曾說:「只有分析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全部理想,才能完全理解造園藝術。中國古典園林是循著山水畫的軌跡發展的。中國山水畫運動的、無滅點的透視,無限的、流動的空間,決定了中國造園的方式是以有限空間、有限景物造無限意境」。宗白華《藝境》中說:「一天的春色寄託在數點桃花,二三水鳥啟示著自然的無限生機」。
中國古典園林以文人私家園林為其主流,皇家園林和寺廟園林都受其影響,皇家園林甚至是各地園林的薈萃。古典私家園林尤以江南園林為其精華。其植物造景常以簡潔取勝,「貴精不在多」,以孤植或三四株叢植為主。單株的選擇以色、香、姿俱全者為上品;兩株的一俯一仰;多株叢植則各有向背,體現動勢。這種看似散亂,實則相互呼應的配置手法與中國畫的「經營位置」頗為吻合。再如蘇州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庭院,呈狹長形。庭中以桂花為主間以臘梅、白玉蘭、槭樹、西府海棠、雞爪槭等,突出「小山叢桂」主題同時也做到四季有景。蘇州環秀山莊假山、藤蘿叢生,宛若自然。
古典園林植物配置,並無固定模式,但總是取法自然,因地制宜進行。做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
㈦ 桃樹和什麼樹種培植效果比較好,桃樹和哪些樹不能種一起,請高手指點!!!!
桃花是先花後葉(春季開花)植物,配置時可從季相、顏色、高矮、層次、觀花、觀果內等方面考慮。另容外還要考慮當地的環境氣候特點,以鄉土樹種為首選。如果是我會選擇僅供參考:
1;杜鵑、梔子花等夏季開花的植物,
2;石榴(夏季開花,又可觀果)、火棘(觀果)
3;紫薇(夏秋開花)、白蘭、雞蛋花、木槿、夾竹桃、
4;扶桑,尤其是彩葉扶桑、紫紅雞爪槭等都是觀葉植物
5;以及樓上說的柳樹等等,很多··記得喬木、灌木、地被相互搭配喔!
桃樹與什麼樹禁忌那就要看你們當地的民風民俗以及植物的生長特點啦··
㈧ 桃花的生長過程
5句路路通旅進旅退回話啦啦啦好看極了葫蘆他就是褲腿路好開關好開關啊考慮考慮流氓
㈨ 華南花壇植物三季有花如何配置
要看在什麼地方進行配置了,在南方相對容易,北方就難一點了。
北方專為例:
春季:迎春屬、連翹、桃花、白玉蘭、紫荊、紅葉李等,春季開花的植物相對比較多的,有先花後葉、有花葉同放、也有先葉後花的。
夏季:紫薇、欒樹、蔥蘭、地被福祿考、紅花酢漿草。夏季開花的喬灌木相對比較少、花卉多一些。
秋季:桂花
冬季:常綠的松柏類,開花的有臘梅、梅花。
另外,可以考慮使用一些常年異色葉植物,如紫葉小檗、紅葉李、紅楓等。``
㈩ 園林植物的道路和植物配置是怎樣的
園林道路是園林的骨架和脈絡,不僅起到導游的作用,而且人行道中產生動態的連續構圖,將三維空間向四維空間發展,好的園路本身便是園林景色。「曲徑通幽處」,「幽」的意境靠植物來營造。《漢書》中載:「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錐,樹以青松」。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先民就知道道路的植物配置了。園路按其性質和功能,一般分為主路、徑路和小路。植物與之有相應的配置方法。
一主路的植物配置
主路是指從園林入口通向全園各景區中心、各主要廣場、主要建築、主要景點及管理區的道路。因遊人量大,必要時還要通行少量管理車,所以其寬度以4~6米為宜。道路兩旁應充分綠化,形成樹木交冠的庇蔭效果,對平坦筆直的主路,常用規則式配植,便於設置對景,構成一點透視。而對蜿蜒曲折的主路,則宜以自然式配植,使之有疏密、高低、擋敞等變化,利用道路的轉折、樹乾的姿態、樹冠的高度將遠景拉入道路上來。園路旁的樹種應選擇主幹優美、樹冠濃密、高低適度,能起畫框作用的樹種。如無患子、烏桕、香樟、合歡、馬尾松等。按樹種配植多寡,可分為以下三類:
1.單個樹種的配置
按某一樹種的特性營造具有個性的園林綠化風格,表現某一季節的特色。如蘇州虎丘後山的香樟路,濃蔭蔽日,清香襲人,暑氣頓消。再如浙江林學院網球場旁的無患子路,秋天葉黃,金黃如染彩圖15。
2.兩個樹種的配置
利用兩個樹種在形態色彩等方面的變化差異,或高大低矮錯落,或針葉闊葉對比,產生豐富生動、相映成趣的藝術效果。如杭州白堤上桃柳相間,「桃紅已露面,柳綠未成蔭」好個江南早春圖。又如杭州孤山山脊主路西段,在陡坡的路北植高約8米的馬尾松,在路南的石坡上種高約3米的觀音竹,因地制宜,高低參差,疏密有致。且松竹為「歲寒二友」,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3.多個樹種的配置
對過長的主路應按不同的路段配置以不同的樹種,使之豐富變化,但在一段中樹種不宜過多過雜,在豐富多彩中保持統一和諧。或以某一樹種為主,間以其他樹種,統一中求變化。如雲棲竹徑,長達800餘米的風景路以竹子為主,在「萬竿綠竹影參天」的主調下,每隔50~100米配植一二棵高大的楓香,在三聚亭旁又植以桃花,這樣不僅「夾徑蕭蕭竹萬枝,雲深岩壑媚幽姿」,而且時有高大的楓香聳然而起,給人以抑揚頓挫的韻律感。或在不同樹種中某一樹種不斷連續出現,猶如音樂中的主旋律重復回盪。如杭州花港觀魚主路,大草坪一段植以廣玉蘭和雪松,往西改為紫薇、麻葉綉球和山茶,而廣玉蘭又反復出現,成為此路的主要樹種,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徑路的植物配置
徑路是主路的輔助道路,分散在各區范圍內,連接各景區內的景點,通向各主要建築,一般寬2~4米。徑路可運用豐富多彩的植物,產生不同趣味的園林意境。
1.野趣之路
在人流稀少幽靜自然的環境之中,園路適宜配置樹姿自然、體形高大的樹種,間以山石、茅亭,產生「雖由人作,宛若天工」的自然效果。如杭州柳浪聞鶯大草坪上,有一條小路穿過由楓楊、香樟和紫葉李等樹種組成的自然式叢林,給人置身野外之感。
2.山道
在山中林間穿路,寧靜幽深,極富山林之趣。如蘇州虎丘山後從湧泉亭通向攬月軒的石路,沿坡而下,穿過郁茂的櫸樹林,幽邃深遠。在平地造園,可通過降低路面、產生坡度、坡上種植高樹的手法來創造出山林的效果。如杭州花港觀魚的密林區,在高差達2米的坡上植以楓香、麻櫟、沙朴和刺槐等,郁閉幽深,園路完全成為密林中的小山道。
3.竹徑
竹類植物是我國長江以南植物區系的一個特色,常被應用到園林中來,竹徑是常見的手法之一,「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深得人們的贊賞。蘇州的虎丘,德清的莫干山,杭州的雲棲都有竹徑,尤其是雲棲竹徑,被立為新西湖十景之首,湖山第一景區。3米多寬的道路貫穿於高達20餘米的毛竹林中,蜿蜒曲折長達800餘米,沿途不僅翠竹搖曳、綠蔭滿地,而且地形起伏,溪澗涓流,亭榭古木布置,在整條徑路上既有「萬竿綠竹影參天」的深邃雅靜,又有景觀上的節奏變化,使遊人得到極大的精神滿足彩圖16。
4.花徑
在一定的道路空間里,全部以花的姿色來營造氣氛,鮮花簇涌,艷麗強烈。對木本植物,要選擇開花豐滿,花形美麗,花色鮮明,或有香味,花期較長的樹種,如玉蘭、櫻花、桃花和桂花等。青島海洋大學內的櫻花徑,春暖花開,粉紅花朵,一片爛漫彩圖17。杭州植物園中的桃花徑,芳菲妖艷,如入武陵津。對草本植物,可按季節變化遞換。在密植的氣氛中再襯以背景樹,形成立體綠化。如杭州太子港公園入口右道旁植以伽藍菜,紅黃相間,襯以火棘綠屏,層次豐富。對一些以某種花卉命名的園林可專設花徑,名符其實。如紹興蘭亭,沿途蘭花,清香盈袖,回味無窮。
三小路的植物配置
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導遊人更深入地到達園林的各個角落,如山上、水邊、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寬度一般在1米左右。凡是林中所辟小路郁密度較高,有山林之趣。如杭州植物園百草園中的小路,穿越刺槐、廣玉蘭和山茶,形成的濃厚綠屏,不勝幽深。在一些人工造成的山石園林中常有石級坡道,飾以灌木等低矮植物,增加趣味。如花港觀魚通向牡丹亭的細卵石鋪面的小路旁,書帶草侵徑,杜鵑低拂,白玉蘭高聳,濃郁蒼古.別具風味圖27。
圖27通向杭州花港觀魚牡丹之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