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源詩閱讀答案

桃花源詩閱讀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3-04 14:14:32

桃花源詩閱讀答案 急求!

1因為生活的和平、安寧,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於何勞內智慧」實際容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
2表達了作者積極追求美好生活,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3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4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
翻譯。(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來往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

② 桃花源詩 全文

《桃花源詩》全文如下: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獅,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翻譯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進入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來往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跡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這篇作品為陶淵明晚年所作,《桃花源記》為此序言。

作品以虛構的方式,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道德淳樸、寧靜和睦的社會生活圖景——桃花源,寄託了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中的美好社會,與當時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表現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陶淵明(東晉詩人)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③ 《桃花源詩》閱讀答案

1.翻譯句子
(來1)春蠶收長絲源 秋熟靡王稅。
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
(2)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
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
2.這些詩句和《桃花源記》中那些句子表達的意思一致?
「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阡陌交通,雞犬相同」
3.這些詩句描繪了怎樣的社會情境?
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

④ 桃花源詩閱讀答案

你想要答案也要把問題貼出來吧……

⑤ 桃花源詩,回答問題,答案

第25課《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一、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12——15題。(共7分)
1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屬: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寫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畫了自己的理想社會,請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3分)

二、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17分)
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9.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4分)

10.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3分)

12.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呢?(3分)

三、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9分)
17、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4分)
(1)欲窮其林 窮: (2)便要還家 要:
(3)處處志之 志: (4)欣然規往 規: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 尋向所志
20、閱讀思考,簡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在文中也有暗示,請找出相應得一兩處語句;(2)文章第二段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四、閱讀下面兩段詩文,完成5-9題。(17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 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陶淵明 《桃花源記》節選)
【乙】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5.理解文言文詞義,常常藉助工具書。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漢語詞典》。
文中「屋舍儼然」中的「儼」字應選擇的正確義項是【 】(填序號)(2分)
儼 yǎn ①莊重。《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雅跽而相對。」②整齊。王勃《滕王閣序》:「~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6.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還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⑴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文:
⑵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譯文:
8.請發揮你的聯想與想像,用語言描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所展現的畫面。(4分)

9.從《桃花源記》和《飲酒》中,你認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麼?結合當今社會實際,簡要說出你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認識。(4分)

五、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8、本文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詩人,《 》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1分)
9、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還家( )
10、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了他什麼樣的願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簡練的文字寫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將桃花林的美景描繪出來。(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3分)

一、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12——15題。(共7分)
12.屬:類 要:同「邀」,邀請。 評分標准:(2分)每詞解釋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評分標准:(2分)重點詞「乃」、「無論」翻譯正確可得2分,各1分。
14.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評分標准:(2分)每句 1分,錯字不得分。
15.示例:沒有戰爭、沒有飢餓,沒有貧窮,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科學技術發達,社會文明進步。評分標准:(3分)內容合理2分,語言表述1分。
二、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17分)
8.(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2)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問:漁人的行蹤。(1分) 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3分,每小題1分)
11.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1分) 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共2分,答出一條評1分,答出兩條即可評全分)
12.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3分)
三、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9分)
17、窮盡、走盡;通「邀」,邀請;做標記;計劃,規劃
18、D
19、帶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
20、(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四、閱讀下面兩段詩文,完成5-9題。(17分)
5.②
6.要:邀請 其:他的、自己的(代漁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評分標准:關鍵詞「黃發垂髫」、「並」、「怡然」,每個0.5分。)(2)(漁人)就沿著原先的走過的路,處處都做好標記。(評分標准:補充主語(漁人)0.5分、關鍵詞「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齊的籬笆旁,我親手採摘金黃的菊花,周圍頓時香氣彌漫;在悠閑恬適間,突間望見高大的廬山,雲霧繚繞。在夕陽的照耀下,廬山彷彿披上了一件綵衣,不時有成群結對歸巢的鳥兒,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靜。(評分標准:有合理想像2分,有景物的描寫給1分,准確地修飾語給1分;根據表達效果,酌情給分。)
9.理想境界是:沒有戰亂,安定團結;相處和諧;生活富足;環境優美。(評分標准:答對其中的兩點即給2分;) 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認識,屬於開放性答題,只要能從以上四點中的任意兩個方面去答題。認識到位,表達流暢即給2分。
(甲)(10分)
8、飲酒(歸園田居)(1分,只要是陶淵明著名詩作即可)
9、(1)交錯相通(互相通達) (2)通「邀」,邀請(共2分,每小題1分)
10、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2分,抄寫全句也可)
11、圍繞「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圍繞第一段中描寫桃花林景色的語句,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即可。(共3分,結合作品內容1分,修辭手法1分,語言生動形象1分)
請採納。

⑥ 桃花源詩的閱讀答案

相命肆農來耕①,日入從所憩自。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②。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③。路荒暖交通④,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⑤,衣裳無新制。童孺縱歌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和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注釋:①肆:致力。②藝:種植。③靡:沒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

13.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
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⑦ 《桃花源詩》的閱讀答案

相命肆農耕①,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②。春蠶收長絲,秋專熟靡王稅③。屬路荒暖交通④,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⑤,衣裳無新制。童孺縱歌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和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注釋:①肆:致力。②藝:種植。③靡:沒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

13.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
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⑧ 桃花源詩的內容及翻譯

一、原文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二、譯文

秦王暴政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共同致農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氣。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遊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我願踏乘輕雲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三、出處

《陶淵明集》

(8)桃花源詩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

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二、作品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准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⑨ 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題目如下

1.《桃花源詩》中的伊人指的是《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中人。
2.《桃花源詩》中與《桃花源記》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表意類似的句子是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3.從表達方式看,兩文的不同:
《桃花源詩》(以下簡稱《詩》)屬詩歌的體裁。而《桃花源記》(以下簡稱《記》)以《記》為體裁;
《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含蓄地表達了對當時戰亂、黑暗腐敗現實生活的不滿和渴望和平的願望;《詩》則是借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直接抒發自己追求隱逸是恬淡生活的志向。
《記》以通篇是敘述和描寫講故事。沒有作者的議論。《詩》故事在中間是為前後的議論服務的。
《記》是以第三人稱視角統帥全篇。《詩》則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統帥全文。
二者的相同:
其表達主題都是為了表現對黑暗腐敗、戰亂現實的不滿,表達追求和平安寧田園生活的願望。
表達方式所寫的內容上,二者都一段對桃花源安寧和諧富足的田園生活的敘述。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