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百花園
㈠ 泰合百花公園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泰樓盤名稱:武漢泰合百花公園
別名:泰合百花公園一期|專泰合百花公園二期|泰合百花公園三屬期
城市:武漢
樓盤位置:經濟技術開發區江大路5號
開發商:武漢泰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多層,小高層,板樓,
公交線路:208、585、596、597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8%,共0棟樓,停車位
周邊配套:中小學:開發區小學,開發區中學,外國語學校,江漢大學,綜合商場:金華超市,中百超市,知音超市,銀行:各大銀行,醫院:神龍醫院,開發區一醫院,其他:入口商業廣場,品質生活街,中心美食廣場,休閑娛樂坊,中心健康會所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㈡ 浙江金華的環境是怎麼樣的
金華環境面面觀:
金華地處浙江中部,建城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這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金華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眾多.峰、洞、瀑、湖一應俱全,是我國江南的游覽勝地之一。
「千古風流入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洲」。這是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游入詠樓的詩句;「金華山色與天齊,一徑盤紆盡石梯;步步前登清漢近,時時回首白雲低。」這里唐代詩人袁吉言辭金華山的絕句;「銀河倒瀉入冰壺,道是龍宮信是巫。滿壁珠璣飛作雨,一天星斗化為無。瞬看新月輪輪飽,長有驚雷陣陣呼,壓倒雙龍何足異,嵌崎此景域中弧。」這是現代詩人郭沫若游冰壺洞的佳作。
金華山青水秀,物產豐富,是浙江「第二糧倉」和「水果之鄉」。「金華火腿」更是馳名中外。
金華是文化之邦,地傑人靈,人才輩出。是「文化之鄉」、「花卉之鄉」。其中東陽被譽為「人才
之鄉」;東陽和浦江又被命為「民間工藝之鄉」;浦江、義烏、蘭溪是傳統的「書畫之鄉」。金華人民純朴善良,勤勞智慧,其中永康被稱「百工之鄉」、東陽又稱「建築之鄉」。金華市總面積10900平方公里,人口434萬,其中市區30.8萬人。金華氣候溫和,四秀分明,年平均溫度17.3 ℃,最高41℃,最低-9.6℃。交通便利是浙、閩、皖、贛四省的交通要道和重要貨物集散地。義烏機場和即將建成通車的金溫鐵路,加上即將興建的郵電通信網,構成了浙中的重要交通樞紐。92年開始建設的金華經濟開發區,面積54.4平方公里,已形成基礎設施齊全、交通便捷、布局面合理、服務完善的良好投資環境。金華海關是我省內陸地區的唯一海關。
金華農業比較發達,工業已有一定基礎。日照充裕,雨量豐沛,植物多達1500種。稻麥黍豆,品優種佳;棉油果茶,面廣量大;動物世界,生機勃勃。魚游碧水,鳥翔藍天;獸棲林間,鴛鴦戲水;天鵝勁游,獼猴、大鯢雜居其中,大自然賦於金華可謂得天獨厚。解放以來,金華工業發展迅速,現在已形成一個以機械、建材、醫葯、紡織、化工、食品為骨幹,包括冶金、采礦、電子、縫紉、皮革、造紙、橡塑製品、文體、工藝製造等多門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1994年工農業總產值64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70億元。
金華商業、飲服業、旅遊業、文化教育、醫葯衛生及新聞出版事業也相當發達,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城市規劃
金華位於浙江中部,處於上海、杭州大都市經濟技術向西南地區輻射的必經之地,也是寧波、溫州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展向內陸腹地梯推進的過渡地區,交通發達、資源豐富,市域面積1.09萬平方公里,現轄四縣一區。金華歷來是一個興旺發達,景色秀麗的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的驅動,在這塊文邦沃土上、管理好這座歷史古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1994年在市委市府的領導下,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和金華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對總體規劃進行修編。並於1997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現將規劃的主要內容介紹如下。對外交通:規劃兩條新鐵路線:金甬鐵路與金椒鐵路。並延伸金千線至安徽黃山。市域內高等級公路:杭金衢,金麗溫,金甬,杭新蘭高速公路和東永聯絡線。
人口
全市總人口4386073人、總戶數1442779戶,分別比上個增加23782人和9102戶,平均每戶3.04人。在總人口中,男性比為107.48:100人;農業人口3769414人,分別占總人口數的14.06%和85.94%。金華市區總人口323213人、總戶數104630戶,平均每戶3.49人。其中,男性167547人,女性155666人,性別比107.63:100。市區非農業人口180883人,農業人口142330 人.全年全市共出生53562人,出生率為12.25%,比上年增加0.63個千分點;死亡27278人,死亡率為6.24%,比上年減少0.28個千分點.全市自然增長26284人,增長率為6.01%,比上年增加0.91個千分點.其中市區出生3386人,出生率為10.62%,比上年增加0.93個千分點;死亡1391人,死亡率為4.36%,比上年降低1.15個千分點,自然增長1995人,自然增長率為6.26%.全年遷入金華市人口數為67597人,遷出66813人,凈增784人,機械變動為0.81%。其中遷入市區22377人。
資源
水資源
市域內江河分屬錢塘江、甌江、曹娥江、椒江四大水第,流域面積分別為9332.73、949.71、341.60、293.96平方公里,分別佔全市總面積的85。49%、8。96%、3。13%、2。69%。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溪有29條。全市多平均降水1503毫米,水資源總量(徑流量)86.0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5.79億立方米,地下水20.24億立方米,1996年人均水資源1973立方米,低於全省2415立方米和全國2630立方米的人均值,屬人均水資源貧乏地區。市域過境水量122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47.53萬千瓦,平均每百平方公里4348千瓦。可能開發水電資源為32.79萬千瓦。水力資源的地域分布,以武義縣最豐富,達7630千瓦百平方公里;金華縣次之,為5480千瓦百平方公里;義烏市最少,僅2971千瓦百平方公里。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降水時空分布不均,3至6月徑流量佔全年的58.4%-64.2%。河谷平原及盆地底部,水資源較少,僅76.3-67.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西南和東南由區水資源較多,為104.0-91.6萬立方米平方公里,且有較豐富的溫泉、礦泉水資源。
礦產資源:
已發現的礦種有50餘種,開發利用的有27種。其中以螢石儲量最為豐富,保有存量為4000萬噸左右,是國內主要產地之一。其次是石灰岩,金、銀等有色金屬礦點礦化點。缺少鐵、煤、石油等原材料工業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探明或基本探明儲量的礦有螢石、石灰石、凝灰岩和粘土礦金黃銀、銅、鉛鋅、煤、石煤、鈾、磷、石墨、珍珠岩、方解石等15種。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面積1638.14萬畝,1996年人均土地3。91畝,略高於全省人均3.66畝的水平,全市耕地面積270.51萬畝,其中水田238.08萬畝,旱地32.43萬畝,水田旱地之比為7:1。人均耕地為0.65畝,略高於全省平均0.62畝的水平,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負擔耕地2.31畝。園地面積75.48萬畝,其中桑園7.42萬畝,茶園27 .91萬畝,果園40.15萬畝。林業用地1013萬畝,其中有用林地佔69.54%,灌木林地佔4.41%,疏林地佔10.07%,未成林地佔1.97%,苗圃地佔0.01%,無林地佔13.98%。全市森林覆蓋率為57.6%,略高於全省42.16%的平均水平。水域面積78.44萬畝,其中江溪面積41.85萬畝,水庫17.00萬畝,由山塘萬畝。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積有114.25萬畝,其中宜農荒地58.73萬畝,主要分布在金華(17萬畝)、蘭溪(11萬畝)和永康(10萬畝)三縣(市),其中為浦江(7.7萬畝)、義烏(5.7萬畝)等縣市。集中連片300畝以上的有238片,計11.90萬畝;200-300畝的有307片,計7.50萬畝;100-200畝的有1099片,計15.10萬畝;100畝以下的共計23.34萬畝。全市地土壤面積為1513.6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92.45%,分10個土類、16個亞類、53個土屬、102個土種。地帶性土壤有紅壤和黃壤兩類,其中紅壤523.99%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34.60%。非地帶性土壤有8類。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較為豐富,在植被分區中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全市植物資源有1500餘種,其中森林樹種440種,草本植物約300餘種,農作物品種資源餘800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銀可、銀杏、金錢松、鵝掌秋、 凹葉厚朴、香果樹、青檀、浙江楠、半楓荷、花櫚木、天竺桂和短穗竹11種。其他珍貴樹種有羅漢松、南方紅豆杉、三尖杉、劍花楠、樟樹等。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積量達1279.8萬立方米,佔全省的11.6%。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纖維、淀科糖類、油料、鞣料、芳香油植物及木本葯材有幾百種。糧食作物有水稻、麥類、豆料、以及高梁、小米等400餘種。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甘蔗、瓜類、茶葉、水果、蠶桑、葯材、花卉等,以及薴麻、席草、蓮子、板栗、香榧等小宗土特產品共70多類400餘種,其中義烏的糖蔗、青棗,武義的西湖蜜梨、宣蓮、米仁、蘭溪的烏桕、大青豆、金華的佛手、茉莉花茶、舉岩茶,東陽的東白茶,席草,東陽,磐安的葯材等是地方優質品種。全市野生動物約有鳥綱12目23科100餘種,乳綱8目13科30多種,爬行綱2目6科20餘種。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天鵝、獼猴、鴛鴦、大鯢(娃娃魚。屬一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大靈貓、金錢豹、雲豹等。畜牧業歷史悠久,主要畜禽種類有豬、牛、羊、兔、鴨、鵝、蜂等。主要經濟魚類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以及長春鯿、三角魴、團頭魴、鯰魚等30多種。此外還有河蟹、河蚌、蝦、螺等水生動物。動物類中的地方優質品種有金華兩頭烏和蘭溪花豬、永康灰鵝等。隨著經濟的發展,近些年從外地引進了滕稔葡萄、加州鱸魚、杜洛克豬、伊沙雞、非洲駝鳥、超豐早1號水稻、春秋54白菜、姬松茸食用菌等300多個優良品種。旅遊資源 全市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即金華雙龍風景旅遊區;有省重點風景名勝區5處,即蘭溪六洞山、永康方岩、浦江仙華山、武義溫泉—龍潭、東陽三都—屏岩;新景區有中國農民旅遊城、東陽白雲文化城、武義溫泉旅遊度假區、義烏雙林風景旅遊區等。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即市區太平天國侍王府、天寧寺、東陽盧宅明、清建築群,蘭溪諸葛、長樂古建築群,武義延福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即市區八詠樓、法隆寺經幢等。金華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金華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文化資源豐厚。黃大仙是有名的僑仙,相傳在金華山得道貌岸然成仙,他治病消災、濟世濟民,在金華留下許多動人的仙跡、仙話。
傳統名特產
金華火腿
形似琵琶,皮薄骨細,肉色紅潤,香氣濃郁,味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絕」馳名中外。曾在國內外物產博覽會上多次獲得金獎。據陳藏器《草本拾遺》記載,唐開元前金華已產火腿。明代 成為金華主要特產,並列為貢品。清代始遠銷海外。金華火腿產地遍及市屬名縣市。由於製作方法和用料不同,有許多不同品種,其中原產東陽上蔣村的金華蔣腿和原產浦江石宅鄉曹源一帶山區的竹 葉薰腿為其珍品。
宣平蓮子
又稱宣蓮,始種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宣蓮粒大肉厚,酥鬆易煮,營養豐富,葯用價值高。相傳清代曾列為貢品,與湖南所產「湘蓮」齊名。主要產地是武義的柳城、西聯、大源、澤村等鄉(鎮)。
金華酥餅
表裡酥脆,內葷外素,油而不膩,鮮咸可口,水份少、耐存放,是一種風味獨特的糕點。古時秀才趕考,—今人出門旅行,皆樂以此為干糧;宴請賓客則可作席間點心。金華酥餅以麵粉、雪裡蕻乾菜、全肥肉、素油、芝麻、飴糖為原料,經多道工序製作而成。金華酥餅文字記載見於南宋婺州浦江吳氏所著的《中饋錄》。本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開發多品味酥餅,除傳統乾菜肉餡酥餅外,新增火腿酥餅、甜酥餅、辣酥餅等。市區和金華農村集鎮均有酥餅生產。
金華佛手
雅稱金佛手。金華栽培佛手始於明末清初,由羅店西吳村吳必綱(1592-1722年)自吳閶(今蘇州)引進種植。金華羅店一帶自然環境、水質、土壤頗適宜佛手生長。《光緒·金華縣志》記載:「佛手柑, 邑西吳羅店等望而卻步為仙洞水所經,柑性宜之,其透指有長至尺余者,色香亦大勝閩產」。金華佛手是色香俱佳的盆景珍品,又是一味名貴的中葯材。
金華山茶花
金華北山等地有野生山茶花。據金華羅店後溪河村《何氏宗譜》記載,人工栽培山茶花始於南宋(1127-1279年),多栽於庭院,供觀賞。本世紀70年代末發展成為商品生產。金華山茶花品種有200多種, 80年代從國外引進「荷蘭黃、美國大紅」等新品種,「花佛鼎「是金華山茶花中的佼佼者,其花瓣捲曲呈半球狀,色澤鮮艷奪目,深紅中鑲有白塊,花大7-8厘米,朵花期長達半月之久。屬國內名貴品種。 1986年10月,市一屆人大作次會議決定命名山茶花為金華市花。
東陽木雕
是中國四大木雕之一。唐乾符年間(847-879年)已有馮家樓府第建築裝飾木雕。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始建的東陽南寺塔遺址中出土的木雕佛像,已具多層次、鏤空雕的雕刻技藝。東陽木雕的雕刻技法,有浮雕、圓雕、透空雙面雕彩木鑲嵌雕等10多種,以多層次高浮雕見長。佳作迭出。明代建築盧宅「肅雍堂」,前後廳堂2200餘楹,雕梁畫棟、禽獸花卉、神態逼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樓水明主持,為新加坡37層建築董宮酒家雕刻的24幅大型條屏,每幅高12米,寬1.2米,總重量30餘噸,雕有嫦娥奔月、鄭和下西洋等24個題材近千個人物、配景。1984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陸光正創作的插屏「百美圖」,高2.5米,寬3米,刻有古代仕女、,巾幗英雄147個,在香港展出後,被譽為「木雕傑作」。
東陽竹編
明、清時,東陽竹編已成為考究的工藝品。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被列為貢品。民國4年(1915年),竹編藝人馬富進編制的「魁星點斗」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1979年,採用30多種圖案 和工藝,配以竹雕、漂白、燙金、印花等技法,紡織而成的「香爐閣」,造型典雅,玲瓏剔透。1980年選送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陳列,並先後選送日、美、香港展出,被譽為「中人民族漢代竹編的傑作」。1984年,東陽竹編廠創作的長6.19米、高2.68米的竹編「九龍壁」。耗工1萬多,歷時1年余,被評為國家藝術珍品,並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百花獎金杯獎。
㈢ 大營坡百花山到金華園坐那幾路公交車
公交線路:58路,全程約12.6公里
1、從七匹狼步行約870米,到達大營坡站
2、乘坐58路,經過9站, 到達金華園站
3、步行約90米,到達金華園
㈣ 小學四年級的下冊語文書的百花園的古詩是什麼
1.古詩詞三首來2。桂林三水源3.記金華的雙龍洞4.七月的天山5.中彩那天6.萬年牢7.尊嚴8.將心比心9.自然之道10.黃河是怎樣變化的11。蝙蝠和雷達12.大自然的啟示13.夜鶯的歌聲14.小英雄雨來15.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16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17觸摸春天18永生的眼睛19生命生命20:花的勇氣21鄉下人家22牧場之國23.古詩詞三首24.賣哨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26全神貫注27魚游到了紙上28父親的菜園29寓言兩則30文成公主進藏31普羅米修斯32漁夫的故事
㈤ 戲曲百花園的劇種 特點
戲曲劇種 戲曲劇種
1、崑曲——中國戲曲之母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崑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產生於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的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清之際,他成為全國最大劇種,主宰劇壇200餘年。我國現存歷史較長的地方劇種,幾乎都受過昆劇藝術的影響,因此有「中華戲曲之母」的雅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東方「歌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菏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芬芳的泥土氣息
黃梅戲,發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一帶。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曲調悠揚委婉,優美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深受各地人民群眾喜愛。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㈥ 想知道: 金華市 武義縣百花山東方五金城 在哪
百花山工業區,大洋休閑用品製造公司過去點
㈦ 金華鎮的介紹
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抄區金華鎮,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9′至106°31′,北緯26°32′至26°39′地處「一區兩市三湖」之地,東有貴陽市、金華湖、西有清鎮市、紅楓湖;北有百花湖,是距觀山湖區最近的鄉鎮,全鎮總面積68.7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480米,最低海拔1210米,平均海拔1300米,2012年總戶數為12315戶,總人口為440791人,農業人口為22230人,少數民族1250人,勞動力為14366人,全鎮耕地面積14505畝,其中:田7862.2畝。
㈧ 寫金華燕尾州公園的作文
水在山的懷抱中,自上而下,自東向西,曲折環繞;匯流成江的美麗不會斷竭,即使嚴寒的餓冬天,仍有「千里冰峰,萬里雪飄」、「水落石出」的高潔。但他們不希望友人總沉醉其中。山之言:「我更喜歡讓旅途中的人,看到我的美麗,放鬆一下心情,緩解疲勞有『江流天地外「的壯麗。多少豪言,多少仁人志士以海為喻,以山為題,抒發壯志豪情;更有多少人因此畫中帶詩,詩中帶畫,只為留這美麗於心間 山的美麗不僅在於他容納飛禽走獸,怪石嶙峋,蒼松翠柏,還在於他的四季更妝,花開葉落,冬季長眠;水的美麗不僅在於他洶涌澎湃,大浪淘沙,氣勢威武,更在於他的曲折迂迴,脈脈柔情,百流匯集。 山的美在春季被眾人贊美。他孕育了新生。讓綠色的光澤映亮人間,於是便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朦朧,更有「兩山排闥送青來」的茂盛,還有「綠色是新生的開始」之嘆服。 山的美在夏季也沒被人遺忘。他百花爭艷,萬紫千紅,香遠益清,幽芳傳谷。所有人在這一刻都如痴如醉,陶醉在美麗之中。但不久,秋便匆匆的趕來。 「秋風蕭瑟」,「生命乾涸的開始」給秋天的山帶來沉重的打擊。但「沒,美麗無處不在」,於是乎,便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慨嘆,「晴空一鶴排雲上」也給秋帶來了涼涼的美意。 水在山的懷抱中,自上而下,自東向西,曲折環繞;匯流成江,匯江成海,終於鑄造了自己的廣闊與壯美。於是,便有「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廣闊之贊,更有『江流天地外「的壯麗。多少豪言,多少仁人志士以海為喻,以山為題,抒發壯志豪情;更有多少人因此畫中帶詩,詩中帶畫,只為留這美麗於心間。 山、水沉默了,他們的美麗不會斷竭,即使嚴寒的餓冬天,仍有「千里冰峰,萬里雪飄」、「水落石出」的高潔。但他們不希望友人總沉醉其中。山之言:「我更喜歡讓旅途中的人,看到我的美麗,放鬆一下心情,緩解疲勞。」水之言:「我更期盼口渴的人路過時,給他送來清涼的慰藉。」 於是山、水的美麗更加精緻了:面對山的美麗,陶冶身心,不要痴迷;
㈨ 描述金華的句子
【第1句】金華,浙江省轄地級市;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縣,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金華,簡稱金,古稱婺州。境轄設婺城區、金東區2個市轄區,蘭溪市、義烏市、東陽市、永康市4縣級市以及武義縣、浦江縣、磐安縣3縣,總面積10942平方公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之一。2011年金華-義烏都市區被確定為浙江省的第四個大都市區,規劃2020年成為200萬人以上特大城市。[1] 在福布斯公布的2012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中,金華位居全國第33位,並且入圍大陸創新能力最強25個城市之一。2013年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建部列金華市為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
【第2句】金華山清水秀,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金華市區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川,即位於北山(金華山)和南山(仙霞嶺余脈)中間這塊「金衢盆地」中部最富饒的土地上。金華北山雙龍現為國家級風景區,層巒迭嶂,林木參天,岩洞奇特,有水石、風霧和洞天奇觀。尤以「一水穿開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的雙龍洞、「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飛」的冰壺洞和「洞落千尋通地脈,光生一線透天門」的朝真洞最為著名。
【第3句】是呀,我們金華就像躺在由北山南山編織的搖籃里被呵護的小城。北山的雄奇南山的幽麗,給這個搖籃增添了數不勝數的美麗裝飾。春可到源東看桃花爛漫,夏可至雙龍探溶洞奇觀。秋可臨安地聽桂雨搖落,冬可登尖峰賞積雪漫山。真可謂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第4句】金華的山水和人文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國家級風景區雙龍洞,黃大仙祖宮亦坐落於此。省級風景區永康方岩、蘭溪六洞山地下長河、浦江仙華山、武義郭洞-龍潭、磐安花溪、百丈潭、大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諸葛八卦村、仙源湖旅遊度假區、東陽花都-屏岩、湯溪九峰山等,或為山奇,或為水秀,可謂各擅勝場。金華的文物古跡與奇山秀水交相輝映,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0處,省級文保單位37處,縣(市)級文保單位300多處,館藏文物達3萬多件。各處古跡遺址如顆顆明珠,點綴於八婺大地。太平天國侍王府、宋代名剎天寧寺、八詠樓、五峰書院等勝跡及諸葛八卦村、俞源太極村等神秘村落以及東陽盧宅等令遊客流連忘返。傳統與現代交融、人稱東方好萊塢的橫店影視城也已成為廣大影視工作者和遊客心中的福地。
【第5句】金華山川秀絕,人傑地靈,金華現有國家級風景區「雙龍洞」,雙龍洞有「三十六洞天」之稱,洞中層巒迭嶂,岩洞奇特,有水石、有風霧和洞天奇觀。 「冰壺洞」中的瀑布為天下!第一溶洞瀑布。金華山是道教名山,是黃大仙出生、修道之地,有港澳台胞熟知的黃大仙祖宮。太平天國侍王府,是我國目前保持原貌最完整、壁畫藝術最豐富、建築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遺跡。還有天寧寺大殿、八詠樓、法隆寺經幢,明月樓、城隍廟、古城牆、一覽亭等一批歷史文化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