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戰爭大帝解說全集
❶ PS4 植物大戰僵屍 花園戰爭 大帝解說 第40期 人頭第一 還有誰
轉三土豆雷可以說僵屍寸步難行啊!生菜也是在後排增加輸出,不然僵屍靠近土豆雷!不過還是有幾個炸了!沒關系再補上就行了!辣椒看那路有點危險支援一下!這也是我的奇兵啊!
❷ 希特勒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可以從希特勒身上看到一種學識廣博完美典範,比如,拋開他政治組織能力不說,他是一位過得去的畫家,一位頂級的工程技術設計師(和保時捷博士共同設計了甲殼蟲和虎式坦克的發動機),一位很有天賦的建築設計師(參與了奧運會建築的設計),一個高明的凱恩斯經濟學的信徒(物本交易的創始者),一個人文知識極端淵博的演說家,還是一位軍事上極其有見地的將軍(他對各種先進武器和新兵種極有研究)。這些能力的具備使得他凡事都追求完美,極端自負,藐視任何人的資本,並給了他無比的自信讓他懷有發動征服世界的戰爭的夢想並付諸實施。
還有,就是希特勒本身就充滿了矛盾,他無比痛恨猶太人的金融統治和金融投機手法,可他卻毫不猶豫用比猶太金融家更卑鄙的金融手法將美英的金融財團訛詐得幾乎崩潰,取得了德國經濟復興的第一筆黃金;他痛恨布爾什維克,蘇維埃制度,可他卻毫不猶豫使用蘇聯經濟的一些手段用於德國經濟改造,加速了德國經濟強大。他是一位苛刻的素食主義者,熱愛動物,主張保護環境,可是這也絲毫不妨礙他冷酷無情地將猶太人扔進焚屍爐;他崇尚先進的科學,欣賞新的技術產品,構建了新的社會制度,但他藝術上的極端古典情趣,卻使得他極其藐視藝術上的任何革新(畢加索的畫);他經常叱呵德軍將官的傲慢階層思想,可是他骨子裡卻對普魯士精神贊美不已;他對他的部下經常極其可怕地批評,可是除非反叛,他卻始終尊敬他的手下。
在希特勒的個人自控力上,這種矛盾更加明顯:一方面,希特勒的可怕自控力,能夠使他整天咀嚼最難吃的食物,謝絕美味;能使他在一群粗漢中,不飲酒,不吸煙,保持近乎瘋狂的求知慾;能使他在一群追求他的女人中,維持著幾乎清教徒般的生活;能使他擁有巨大權力,卻從不為自己親屬謀一絲好處,然而由於對自己能力的無比自負,在希特勒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極其強烈根本無法控制的統治欲,這種統治欲絕不是後來的某些統治者那種可以比擬的,我們可以看到,斯大林、薩達姆和XXX(說明他們已經滿足了)都極為喜歡站在高台上俯視大眾的姿勢,意淫般享受已有的那種超然的權力,而希特勒除了發表大眾演講,一般總是喜歡攀登綿延的檯子,享受攀登顛峰的感覺(即貪得無厭的表現),好像永遠也沒有止境,這兩種心態是完全不同的。當1939年的德國成為歐洲一霸時,希特勒卻對他的親信戈培爾說:「這只是我能力的一小部分。」即使佔有幾乎整個歐洲,他也沒有絲毫滿足的意思,堅持要繼續他的擴張之路。這種慾望之強烈,古往今來能和他比的,只有亞歷山大和成吉思汗。而希特勒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卻無論如何都控制不住這種征服慾望,最終也是這種慾望將他送上毀滅(當然這也與能力有關,能力越大,野心越大,自古如此)。
同時,他的命運也是很悲慘的,他的運氣也是不幸的(1941年10月的連綿大雨和11月份的早冬),如果他決心奪取世界霸權,我相信,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而當他決定追尋亞歷山大和成吉思汗的道路征服世界時,他就要很難不失敗了。因為與成吉思汗和亞歷山大大帝的年代相比,時局完全變了。如同塔列朗勸說波拿巴皇帝的那樣:「這已經不是一個征服者的時代了。」在現代世界中,新征服者不得不面對現代政治制度選拔出來的有完整精英智庫的敵人,和牢不可破的泛世界聯盟作戰,不可能像他的前任那樣各個擊破了。更糟糕的是,他的對手不但更加強大,而且這些統帥往往是一些人類歷史上最頂尖的人物(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
最可笑的是,當希特勒死後,那些被他生前踩在腳下,被他才華折服的人們,立即將人類歷史最笨拙的謊言和最惡毒的謾罵加諸他身上,軍事白痴,同性戀,猶太人,性無能。。。。
曼斯坦因,這位被希特勒一手提拔成元帥的戰前低級軍官,編著起史上最低能的謊言,將一切戰敗責任,推卸給他的已故統帥。而人們很少記得,是誰在軍事會議上喋喋不休的宣稱:「元首的英明命令,我服從。」是誰在關鍵時刻自信的報告到:「元首,您放心,不需要包魯斯撤出斯大林格勒,我可以救他們出來。」
斯大林,這位戰勝者,在公開場合宣稱:「希特勒就是一條老鼠。」可是,誰還記得,1940年,當希特勒贊賞斯大林的話(希特勒為了麻痹斯大林,宣稱他很佩服斯大林)被莫洛托夫傳到蘇聯領袖的耳朵里時,「斯大林,他,幾乎咧嘴大笑了。竟然好久都不能平靜,好像這是他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赫魯曉夫回憶錄)
面對這種殘酷反差,在毀滅的前一刻,這個蓋世惡魔是否有所後悔過呢?當一切都已註定,他是否對自己征服世界的舉動有過一絲悔意呢?
馬格達女士抱住他的腿,請求他不要自殺,希特勒卻無比平靜地說:「這就是戰敗的代價,我必須承受,而我不會向一個乞丐一樣,默默無聞地倒閉在馬路上的。即使明天將要上百萬人詛咒我,可是這又能改變什麼呢?」就這樣,地下室的最後一扇鐵門永遠鎖死了這個男人的一生。
❸ 求問題: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非洲
1、埃及金字塔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2700-2500年
建造地點: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高原
金字塔象徵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陽光芒。因為,當你站在通往基澤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
《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的眼睛一樣"。後來古代埃及人對方尖碑的崇拜也有這樣意義,因為方尖碑也表示太陽的光芒。
2、巴比倫空中花園
建立時間:公元前604年至562年間
地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6英里處
由古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最愛的王後而建造的。王後是波斯人,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她建造了這座奇幻的高大建築以便使她可以經常望鄉。空中花園上栽滿了奇花異草,並有完整的供水系統。當時到過巴比倫的古希臘人稱之為世界奇跡 。
3、亞歷山大燈塔
建立時間:公元前280年
地點:亞歷山大城附近法羅斯島防波堤南端
燈塔高達120米,分4層。第一層是方形,高69米;第二層為八角形牆,高38米;第三層是圓塔,像個堡壘;第四層塔頂,放有一隻大火盆,熊熊火焰日夜不熄,後面有一塊磨得光光的花崗石做的反光鏡,使在遠處航行的船隻也能看到。塔內共有房間近300間。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築,石縫之間用熔化的鋁彌合。塔基則用能耐海水腐蝕的玻璃塊填實。
4、羅德港巨人雕像
建造時間:公元前4世紀晚期,或2世紀早期
建造地點:愛琴海,希臘羅德港
公元前的羅德島是重要的商務中心,它位於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處,羅德港於公元前408年建成。歷史上羅德島曾經被許多勢力范圍統治過,其中包括摩索拉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跡之一)和亞歷山大大帝。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歸天之後,全島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戰爭。馬其頓侵略者德米特里帶領四萬軍隊(這已超過了整個島上的人口)包圍了港口。經過艱苦的戰爭,羅德島人擊敗了侵略者。為了慶祝這次勝利,他們決定用敵人遺棄的青銅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築了十二年,它有110英尺高,也就是說,和大家熟知的紐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裡面用復雜的石頭和鐵的支柱加固。但這個偉大的雕像建成僅僅56年後就被強烈地震毀壞了。上圖似乎與傳說中的雕像有出入。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隻是從腿中間過去。想像一下那是多麼壯觀而有趣的場景啊。
5、宙斯神像
建造地點:希臘奧林匹亞城
時間:建於公元前470年,完工於公元前456年
大約在公元前450年,在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前776年)的舉辦――希臘奧林匹亞城,完工了一座巨大的雕像,這就是宙斯神像。
遺址位於希臘西岸奧林匹亞(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是多利斯式(Doric-style)的建築,整座神像及他所穿的長袍都是由黃金製成,他頭戴橄欖編織的環,右手握著由象牙及?金製成的勝利女神像,左手拿著一把鑲有閃爍耀眼金屬的權杖,上面有一隻鷹停留著,而他所座的寶座則以獅身人面像、勝利女神及神話人物裝飾,該寶座的底座寬6.5米(20尺),高1.0米(3尺),神像則約高13米(40尺),相等於四層高的現代樓宇,使座在寶座上宙斯頭部差不多頂著神殿頂。
6、阿耳忒彌斯神廟
建造時間: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點:希臘城邦埃斐索斯,即現在的土耳其西海岸。
神廟建築以大理石為基礎,上面覆蓋著木製屋頂.整個建築的設計師是Chersiphron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內部有兩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約40至60英尺高。神廟的底座大約有200乘400英尺。原廟毀於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後建起的廟於公元262年再罹火難。
7、摩索拉斯陵墓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353年
建造地點:現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區
這座偉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築高達135英尺,由兩名希臘設計師設計,外面裝飾以奇異的雕刻花紋。甫一建成就聲名遠播。15世紀初毀於大地震。現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還收藏有一點剩餘的雕 。
世界第八大奇跡 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已接待國內外遊客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一份珍貴文化財富。
❹ 關於柏拉圖的所有
摘 要: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統論述教育的教育家,他對教育的政治意義與作用、教育的實施、人才的選拔等方面都作過精闢的論述,本文對此進行了簡略的歸納述評。
關鍵詞:柏拉圖;教育思想;研究
一
柏拉圖是古希臘屈指可數、名聞遐邇的大哲學家,他既是蘇格拉底的直接繼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響者。他在哲學、政治學、倫理學、邏輯學等領域均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近現代的幾乎所有學術思想均可在柏拉圖的思想中找到源頭,因此,說柏拉圖是古代、中古和近現代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實不為過。柏拉圖思想中最有影響的恐怕是其哲學思想,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後世的《國家篇》和《法律篇》中,他關於幼兒教育、女子教育、音樂文藝教育、體育及軍事教育等思想對古希臘及後世的教育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圖第一個提出學前教育思想。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麼型式,就能塑成什麼型式。」(《國家篇》377B)他甚至主張胎教,「我們同時應該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著手這一工作:待產的婦女必須接受為了有利於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種訓練。」(《法律篇》789D)他認為,孩子出生後,必須確保護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給他有益的運動和空氣,尤其不許他由於過早走路而傷害自己(《法律篇》789E)。嬰孩應盡可能接近於彷彿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樣生活;應該把他上下擺動,給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驚嚇(《法律篇》790C—E)。這是為發展勇敢和堅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備工作。當孩子3歲或更大一點,我們可以開始審慎地糾正他,讓他開始玩游戲,最好讓孩子發明自己的游戲;在6歲時,就要認真開始授課,隨之把女孩和男孩隔離開來,應當教他們騎、射、投、擲,應該注意把孩子們訓練成左右手並用(《法律篇》793D—794D)。現代腦科學表明,兒童的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柏拉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小孩的肉體和精神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們不得不為柏拉圖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樂及體育教育
柏拉圖特別重視對兒童的音樂文藝教育和體育教育。他認為「教育就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教育要先教音樂後教體操,將故事包括在音樂里。」(《國家篇》376E)古代希臘重要的文化生活是聽民間藝人彈著豎琴演說史詩故事,故「音樂」一詞包括音樂、文學等義,相當於現在的「文化」一詞。
他認為兒童階段的文藝教育至關重要。「一個兒童從小受了好的教育,節奏與和諧浸入了他的心靈深處,在那裡牢牢地生了根,他就會變得溫文有禮;如果受了壞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國家篇》401)他認為,一切種類的音樂、詩歌和藝術的教育目的都在於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養人的道德品格,音樂教育的最後目的在於達到對美的愛。 (《國家篇》403c)因為音樂詩歌由於其潛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會把真、善、美同假、惡、丑的區別注入人心,使兒童「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國家篇》401D)正因為他對兒童的音樂文藝教育非常重視,柏拉圖主張對音樂文藝教育的內容應嚴加審定。「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們應特別注意,為了培養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優美高尚的故事。」(《國家篇》378E)因此,「我們首先要審查故事的編者,接受他們編得好的故事,而拒絕那些編得壞的故事。」(《國家篇》377C)他提出要制定一個限制音樂、詩歌的法律,規定哪些內容的音樂、詩歌可以提倡,哪些內容的音樂、詩歌必須取締,以「鼓勵母親和保姆給孩子講那些已經審定的故事,用這些故事鑄造他們的靈。」( 《國家篇》379C)
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之後,年輕人應該接受體育鍛煉,「體育方面,我們的護衛者也必須從童年起就接受嚴格的訓練以至一生。」(《國家篇》403D)他認為,體育訓練的目的是使護衛者的身體狀況能適應護衛者的工作,「他們有必要像終宵不眠的警犬;他們在戰斗的生活中,各種飲水和各種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驕陽狂風暴雨都能處之若泰。」(《國家篇》404B)因此,他要求護衛者必須戒除酗酒,食物應當簡朴,不能嗜睡。
柏拉圖認為應將音樂教育與體育鍛煉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專搞體育鍛煉的人往往變得過度粗暴,專搞音樂文藝的人又不免過度軟弱」(《國家篇》410D),因而應使音樂和體育良好地配合,使「音樂和體育服務於人的兩部分——愛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國家篇》412)
三、女子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中不僅非常重視對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給女子以同樣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張「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動物作比方,以此來證明男女應受同等教育。「我們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較弱者,公的看做較強者以外,應當一切工作大家同干。」(《國家篇》451E)「那麼,如果我們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樣,我們一定先要給女子以同樣的教育。」(《國家篇》452)他提出應該同樣用音樂和體操來教育女子,並且還要給她們軍事教育。他認為兩性之間惟一的區別不過是生理上的區別,在一些方面如織布、烹飪、做糕點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長,在諸如行軍作戰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長,因此,沒有任何一項管理國家的工作因為女人在干而專屬於女性,或者因為男人在干而專屬於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樣的才能和稟賦適宜於擔任國家保衛者的職務,分別只在於女人弱些男人強些罷了。
四、城邦護衛者的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是直接為其所構建的理想國服務的。他認為,統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個,就是教育,即通過音樂和體育培養出優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養造成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再接受良好的教育,產生出比前代更好的體質,這除了有利於別的目的外,也有利於人種的進步。在這里,柏拉圖充分認識到了教育對於富國強民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最高知識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護衛者,這一目的進一步體現了他的教育為國家政治服務的思想。
關於護衛者的學習內容,柏拉圖認為應先學習五門預備性學科:數學、平面幾何學、立體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理論。他認為,治國者之所以應學習這些知識,是因為它們不僅在軍事作戰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鍛煉人的心靈,發展抽象思維的能力.這些知識的對象都是不能用感覺來觸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別的任何方法都不行。」(《國家篇》526A)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將治國者的靈魂「從變化世界轉向『真理和實在』,最終達到最高知識— —『善』」的理念。他認為,所有這些預備性科目應趁護衛者年輕時教給他們,不能用強迫的方式進行傳授。
柏拉圖認為,在學完預備性學科之後,要想達到「善」的境界,還必須接受「辯證法」的訓練。對於為什麼要學習「辯證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詳細的闡述。他把洞穴內的世界稱為「可見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稱為「可知世界」。在洞內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當於認識的「猜測」階段,轉身看到木偶的實物相當於認識的「相信」階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認識便進入「理念世界」(「知識」的階段)。而洞穴外的太陽則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個身體不改變方向就無法離開黑暗轉向光明一樣,我們必須「有一種靈魂轉向的技巧」,使學習的器官——整個靈魂(它類似看物的眼睛)轉離變化世界的個別事物,正面觀看實在世界的理念。這種「靈魂」轉向的技巧或學問就是他所說的「辯證法」。
關於學習前面提到的課程的對象,柏拉圖認為必須挑選出最堅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圍內也最有風度的人,此外,他們不僅要性格高貴嚴肅而且應具有適合這類教育的天賦,如必須刻苦學習,強於記憶等。
柏拉圖不僅對護衛者的教育目的、內容作了明確規定,還就教育的時間安排及人才選拔作了詳細論述。他將護衛者教育的時間安排分為六個階段:(1)童年——青少年時期。護衛者自幼接受音樂和體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靈,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們的學習和哲學功課應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歲——二十歲。這一階段主要是進行必要的體育訓練,為哲學研究准備體力條件。(3)二十歲——三十歲。進行第一項選拔,把那些在「勞苦的身體鍛煉、學習和戰爭恐怖中總是表現得最能乾的孩子挑選出來」(《國家篇》537A),對他們施以數學、幾何、天文、音樂等「辯證法」預備性學科的教育。(4)三十歲——三十五歲。進行第二次選拔,「選出其中最富這些天賦條件的青年,在他們年滿三十的時候,給以更高的榮譽,並且用辯證法考試他們。」(《國家篇》537D)凡經過考試的,可讓他們「用六年或者四年」(後「定為五年」) 時間「專心致志地學習辯證法」(《國家篇》539DE)。(5)三十五歲——五十歲。用十五年時間到實際工作中鍛煉,「強迫他們負責指揮戰爭或其他適合青年人乾的公務」,目的是「讓他們在實際經驗方面不低於別人」(《國家篇》539E),同時還可以在公務中繼續考驗他們的素質。(6)五十歲以後——去世。他們必須接受最後考驗,使他們最終達到「善」本身,管理好國家、公民個人及他們自己。在剩下的歲月里用大部分時間研究哲學,在培養出國家的繼承人後他們便可辭去職務,進入樂土,並安居下來。
五、柏拉圖的學園
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諸實施,柏拉圖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學園。關於學園建立的確切日期無從查考。「從建園的綱領和柏拉圖說起曾在40歲那年訪問義大利和西西里時確立的信念之間的明顯聯系來看,我們自然應該設想建園大概是在這個時期(公元前388—387年)。」〔1〕
學園的活動以「講學」為主,學習和研究幾何學在學園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學園入口處懸掛的「不懂幾何學者,請勿入我門」的名言充分說明了柏拉圖對於幾何學的重視。除幾何學外,柏拉圖學園對生物學、地理學、天文學、宇宙學等學科也開展了廣泛的學習與研究。學園除重視文、理科學習之外,最重要的,凌駕於一切學科之上的課程當屬柏拉圖的哲學,他將哲學之前的各門具體學科稱為「預備性學科」,而將學習哲學作為通向最高知識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徑。
阿卡得穆學園作為教育科學中心雖然以教學和科研為主,但它並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柏拉圖創辦學園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哲學和政治的新的結合,培養一批既精通哲學、自然科學又善於治國的政治人才,為他心目中的理想國服務。
二
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統教育理論的人,其教育思想涵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階段,其關於教育的許多主張與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輝。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樣,也或多或少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的政治意義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為其烏托邦式的國家政權服務的,其教育目的是培養經世致用的治國人才——城邦護衛者,因而其教育活動具有明顯的社會功利性,過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這種培養護衛者的教育只能是極少數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圖重視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學前教育,重視女子教育,主張男女平等,提倡德、智、體、美和諧發展,但他認為對兒童的游戲故事,唱歌的內容必須加以選擇,進行嚴格審查,原則是必須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忽視了兒童的個性和獨立人格的發展,他關於婦女兒童社會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於社會倫理道德而應加以批判的。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與他的人性論思想是密切結合的。他認為,上帝造人 分為三等,即金質、銀質和鐵質。他認為,「一個人屬於哪一種,他所生下來的子女就屬於哪一種。」〔2〕其遺傳決定論的觀點實質是論證奴隸社會階級統治的合理性。
柏拉圖的教育旨在與智者教育對城邦所造成的離心力相抗衡。對柏拉圖來說,教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在孩子們身上培養音樂的機敏與身體的靈巧,也不是通過在神話和詩歌中所反映的人類生活來培養政治的和實踐的智慧,真正說來,它是一個人靈魂的內在和諧的塑造,即內在於人的不和諧因素的協調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難以調和的東西--野獸性與天使性--的統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這種統一,使人既不變成一頭馴順的綿羊(奴隸),也不變成一頭貪婪的狼(僭主)。〔3〕人變成一個政治存在的潛能依賴在他之中這種哲學本性與尚武本性的統一。因此,教育並不是對某種技能的培養,而是要形成權力與愛知識的統一。
❺ 與戰爭有關的圖片。附解說。3張就好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2])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同時也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而在上海主動發起的一場戰役,這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使用「事變」一詞則嚴重低估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戰斗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
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國府軍戰術作為可以分為「攻、堵、守、退」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8月13日到9月11日,國民革命軍以87師、88師、36師率先進攻日本租界意圖殲滅租界日軍,但因無力切割日軍導致日軍增援反攻,雙方持續增兵因此戰線陷入僵持狀態;第二階段從9月12日到11月4日,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城市的控制;最後的階段,從11月5日到月底,國民革命軍遭到日本的側翼攻擊,向後撤退。上海於11月12日陷落。
圖片是送滬會戰國民革命軍的一個機槍陣地
❻ 央視大型紀錄片
央視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
央視大型紀錄片故宮
央視大型紀錄片敦煌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回國陵答寢
央視大型紀錄片毛澤東
央視紀錄片 華爾街
央視大型紀錄片《河之南》
央視紀錄片《徽商》
央視大型抗震紀錄片
央視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
·····等等 有很多 希望能幫到你!
❼ 己亥雜詩
己(jǐ)亥,,是我國古代用天乾地支法來標記的年月,在本詩中它其實就是一八三九年。這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寫,,,,述寫其平生出處、著述、交遊等,題材廣泛;或記事,或抒情內容復雜,大多借題發揮,抨擊,,己亥,,雜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龔自珍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夕。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主張改革內政,抵抗外國侵略。《己亥雜詩》中的批判、呼喚、期望、,集中反映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作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堪,危,, 龔自珍《己亥雜詩》多用象徵印喻,想像豐富、奇特,運用意象手法創景抒情。
第二百二十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後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像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徵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詩人熱情地呼喚社會變革,而且認為這種變革越大越好,大得該像驚天動地的春雷一樣。他又認為實行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喚:天公啊!請你抖擻精神,把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賜給我們吧。
己亥雜詩(315首)
清·龔自珍
1. 著書何似觀心賢?不奈巵言夜湧泉。百卷書成南渡後,先生續集再編年。
2. 我馬玄黃盼日曛,關河不窘故將軍。百年心事歸平淡,刪盡蛾眉惜誓文。
3. 罡風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閽。終是落花心緒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4. 此去東山又北山,鏡中強半尚紅顏。白雲出處從無例,獨往人間竟獨還。
(余不攜眷屬仆從,雇兩車,以一車自載,一車載文集百卷出都。)
5.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6. 亦曾橐筆侍鑾坡,午夜天風伴玉珂。欲浣春衣仍護惜,乾清門外露痕多。
7. 廉鍔非關上帝才,百年淬厲電光開。先生宦後雄談減,悄向龍泉祝一回。
8. 太行一脈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氣蹲。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
(別西山)
9. 翠微山在柘潭側,此山有情慘難別。薜荔風號義士魂,燕支土蝕佳人骨。
(別翠微山)
10. 進退雍容史上難,忽收古淚出長安。百年綦轍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先大父宦京師,家大人宦京師,至小子,三世百年矣!以己亥歲四月二十三日出都。)
註:其餘的詩見下面網址,進入網路詞條。
http://ke..com/view/327325.htm#4
❽ 世界上著名的書籍有哪些
《巴黎聖母院》(法)維克多·雨果,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將世間美與丑的強烈對照,融入了一個顛顛倒倒、是是非非的故事裡。
《悲慘世界》(法)維克多·雨果,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該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拍成了多部電影。
《愛的教育》(義大利)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本書主要講述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包括親人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10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簡·愛》(英)夏洛蒂·勃朗特,面對爭論紛起的輿論界,作者微笑著寫道:「感謝讀者,用寬容的耳朵傾聽了一個朴實無華的故事。」
《呼嘯山莊》(英)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理智與情感》(英)簡·奧斯汀,女主人公根據表面現象產生合情合理的推測和判斷,細心的讀者雖然不時產生種種疑惑,但思緒會自然而然隨著好的觀察而發展,等著最後結果出現時,與表面現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劇效果。
《傲慢與偏見》(英)簡·奧斯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安徒生童話》(丹麥)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格林童話》(德)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一千零一夜》 、《白雪公主》、《海的女兒》(丹麥)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童年》(蘇)瑪克西姆·高爾基、《母親》(蘇)瑪克西姆·高爾基 、《我的大學》(蘇)瑪克西姆·高爾基、《在人間》(蘇)瑪克西姆·高爾基。、《魯濱遜漂流記》(英)丹尼爾·笛福、《十日談》(意)喬萬尼·薄伽丘、《牛虻》(英)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小婦人》(美)路易莎·梅·奧爾科特、《老人與海》(美)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基督山伯爵》(法)亞歷山大·仲馬、《三個火槍手》(法)亞歷山大·仲馬、《俠盜羅賓漢》(法)亞歷山大·仲馬、《茶花女》(法)亞歷山大·小仲馬、《福爾摩斯探案集》(英)阿瑟·柯南·道爾;
《最後的致意》(英)阿瑟·柯南·道爾。、《飄》(美)瑪格麗特·米切爾、戰爭與和平》(俄)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復活》(俄)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湯姆叔叔的小屋》(美)比切·斯托夫人;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英)戴維·赫伯特·勞倫斯、《戀愛中的女人》(英)戴維·赫伯特·勞倫斯、《兒子與情人》(英)戴維·赫伯特·勞倫斯、《遠大前程》(英)查爾斯·狄更斯 又譯為《孤星血淚》、《霧都孤兒》(英)查爾斯·狄更斯、《湯姆·索亞歷險記》(美)馬克·吐溫;
《哈克貝利歷險記》(美)馬克·吐溫。、《百萬英鎊》(美)馬克·吐溫。、《鍍金時代》(美)馬克·吐溫。、《堂吉訶德》(西班牙)塞萬提斯、《亞馬遜漂流記》(法)儒勒·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法)儒勒·凡爾納、《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法)儒勒·凡爾納;
《海底兩萬里》(法)儒勒·凡爾納、《八十天環游地球》(法)儒勒·凡爾納。、《地心游記》(法)儒勒·凡爾納。、《隱身新娘》(法)儒勒·凡爾納、《神秘島》(法)儒勒·凡爾納。《沙皇的信使》(法)儒勒·凡爾納、《世界主宰者》(法)儒勒·凡爾納;
《羊脂球》(法)居伊·德·莫泊桑、《漂亮朋友》(法)居伊·德·莫泊桑。、《德伯家的苔絲》(英)托馬斯·哈代、《格列佛游記》(英)喬納森·斯威夫特、《美國的悲劇》(美)西奧多·德萊塞、《安妮日記》(德)安妮·弗蘭克、《愛麗絲夢遊仙境》(英)路易斯·卡羅;
《浮士德》(德)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德)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昆蟲記》(法)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變形記》(奧匈帝國)弗蘭茲·卡夫卡、《伊索寓言》原書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天路歷程》(英)約翰·班揚、《馬可·波羅游記》(意)馬可·波羅;
《野性的呼喚》(美)傑克·倫敦、《綠野仙蹤》(美)萊曼·弗蘭克·鮑姆、《尤利西斯》(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紅字》(美)納撒尼爾·霍桑、《嘉莉妹妹》(美)西奧多·德萊塞、《名利場》(英)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遠離塵囂》 (英)托馬斯·哈代、《莎士比亞戲劇集》 (英)威廉·莎士比亞;
《名人傳》(法)羅曼·羅蘭、《包法利夫人》(法)居斯塔夫·福樓拜、《好兵帥克》(捷克)雅洛斯拉夫·哈謝克、《神曲》(義大利)阿利蓋利·但丁、《熱愛生命》(美)傑克·倫敦、《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幻滅》(法)巴爾扎克;
《卡門》(法)普羅斯佩·梅里美、《聖經故事》(舊約)、《聖經故事》(新約)等。
(8)花園戰爭大帝解說全集擴展閱讀:
其實名著還有:
《青年近衛軍》(蘇聯)法捷耶夫、《娜娜》(法)左拉、《月亮寶石》(英)威爾基·柯林斯、《懺悔錄》(法)讓-雅克·盧梭、《羅生門》(日)芥川龍之介、《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法)巴爾扎克、《希臘羅馬神話》(德)奧托·澤曼、《木偶奇遇記》(意)卡洛·科洛迪;
《死魂靈》 (俄)尼古萊·瓦西里耶維奇·果戈理、《麥琪的禮物》(美)歐·亨利、《珍妮姑娘》(美)西奧多·德萊賽、《獵人筆記》(俄)屠格涅夫、《星球大戰》、《父與子》(俄)屠格涅夫、《前夜》(俄)屠格涅夫、《小公主》(美)伯內特夫人;
《叢林故事》(英)拉迪亞德·吉卜林、《尼爾斯騎鵝歷險記》(瑞典)塞爾瑪·拉格洛芙、《秘密花園》(英)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拿破崙》(德)艾米爾·路德維希、《航海日記》(意)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克雷洛夫寓言》(俄)伊·安·克雷洛夫;
《綠山牆的安妮》(加拿大)露西·莫德·蒙哥馬利、《當代英雄》(俄)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情感教育》(法)居斯塔夫·福樓拜、《夏伯陽》(俄)富爾曼諾夫、《套中人》(俄)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麥哲倫航海紀》(奧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劫後英雄傳》(英)華特·司各特、《鋼琴教師》(奧地利)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第二十二條軍規》(美)約瑟夫·海勒、《喧嘩與騷動》(美)威廉·福克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