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綬荷花鴛鴦圖
❶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的介紹
明陳洪綬荷抄花鴛鴦圖軸以襲「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荷花為題,花朵清麗,或含苞,初綻、或怒放,多姿多態;枝葉帶露,娉婷舒展,俯仰欹側;湖石雄奇,銳利堅崚,厚重沉凝。兩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對鴛鴦在水面戲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一隻青蛙正隱伏於石後的荷葉上覬覦甲蟲,弓身欲動,給畫面平添了幾許生機與意趣,從中可見畫家善於觀察的細心與狀物精微的匠心。
❷ 陳洪綬的畫有哪些
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來侯,號老蓮,源是明末清初繪畫、書法、詩文俱佳的藝術大師。其中造詣最高的是繪畫。前人評論他的人物畫「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陳洪綬:《戲嬰圖》《白居易四趣圖》《觀音像圖》
《荷花鴛鴦圖》《蕉陰讀書圖》《九歌圖》
《梅石蛺蝶圖》《人物圖》《三處士圖》
《仕女圖》《唏發圖》《雅集圖》《調梅圖》
《幽居樂事圖》《宣文君授經圖》《松下高士圖》
《松下高士圖二》《樹下羅漢圖》《老樹圖》
《山水圖》《三菩薩圖》《人物圖》《梅雀圖》
《臨流圖》《林深鳴琴圖》《蓮石圖》
《花鳥圖》《獨坐圖》《獨坐圖二》《調琴圖》
《槎竹石圖》《陶淵明故事圖》《水仙圖》
❸ 此畫作者是誰荷花鴛鴦圖。
此幅《荷花鴛鴦圖》即白石老人「紅花墨葉」風格的代表。作品縱180厘米,幅寬71厘米。款識內:齊黃。容鈐印:木居士,白石翁。紙本設色。畫面以荷花、鴛鴦為題材,以紅描花,以墨點葉。
另有明代陳洪綬《荷花鴛鴦圖》。其圖以荷花為題,畫上4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綻,從含露朝陽到爭艷怒放,形象豐富地展示了荷花的多姿多彩。而荷葉的俯仰截掩則映襯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擬人化風范。。
有許多,我列舉了一個
❹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的圖軸組成
軸,絹本,設色。縱:183cm ,橫:98.3cm。
署款:「溪山老蓮陳洪綬寫於清義堂。」下鈐:「陳洪綬印」、「章侯」印。
❺ 清任伯年荷花鴛鴦圖的簡介
設色,絹本,立軸,尺幅:138×厘米。
」徐悲鴻則將任伯年「定之為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任伯年評傳》),任伯年在近代繪畫史上的傑出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他的畫風新穎生動,風姿多彩,長於設色,於花鳥、人物、山水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以個人成就而言,他的花鳥畫最具特色,但從歷史角度來衡量,則他的人物畫成就更大,這是因為在清末人物畫普遍弱化的歷史環境中,任伯年顯得尤為突出。
任伯年精於寫像,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他的人物畫早年師法蕭雲從、陳洪綬、費曉樓等人,造型誇張奇偉,勾勒靈動,形神畢肖。他的山水畫創作不多,但以筆法見長,自具特色。他的花鳥畫更具創造性,富有巧趣。他早年以工筆花鳥見長,仿北宋人畫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肥厚,近陳老蓮一派。後來吸收了惲壽平的沒骨畫法以及陳淳、徐渭的寫意畫法和西洋繪畫的技巧,將數者融合為一而又有所變化,形成了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簡逸放縱的筆調,開辟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由於任伯年出身貧寒,讀書不多,故與吳昌碩、齊白石相比,畫作中蘊涵的文思較乏,缺少一絲畫外餘音,但就筆法、墨法、結構、色彩而言,任畫技巧更為豐富,足資後世借鑒。
此幀任伯年的《荷花鴛鴦圖》寫鴛鴦游戲於荷田之中,荷葉碩大如盆,素雅的白蓮花散發著幽香。畫面以青綠色調為主,清新可人。因系畫於熟絹之上,又以用水見長,故色彩交融明快自然,富於生氣。筆與筆之間的留白,起到了透氣和清醒視覺的作用,斑駁迷離,實非功力深至不能輕達此境。鴛鴦的造型古奧生動,運筆凌利,細節處收拾穩當,簡練傳神,均是彰顯出任伯年獨特而高超的繪畫技藝之處。
❻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的染石技法
畫幅還向我們顯示出陳洪綬的染石技法:由前向後自然形成漸案漸深的層次,版使岩石呈現凹凸分明的立權體造型。他的勾葉莖方法則是用粗細有致的墨線雙勾,敷染濃淡不同的墨綠,一絲不苟,神滿氣足,葉脈走向編織出一種有機網路,朝空中彌漫出無窮的張力。
生性狂放的陳洪綬筆下,無論人物、山水或者花鳥蟲總顯出一種明晰的理性秩序。即便是細小的點綴,在畫面上也有它的有機功能。譬如本圖水面上的青萍(葉),星星點點,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必不可少:它們集聚在水畔的鴛鴦、荷葉、枝幹乃至岩石腳周圍,向靈通的生物,活躍地吮吸著畫面上色與線滲出的生命力,將全圖和諧地組合成為整體。若沒有這些大小不一、若隱若現的青萍,圖下部就變得空曠,既無從融合水面上的荷葉、鴛鴦與岩石,全圖也會沉寂、呆板,如同一幅神氣索然的匠畫。周密不苟而靈動,工筆又輔以寫意,這是陳洪綬工筆重彩畫的重要特點之一。
從署款和繪畫風格上推斷,當是陳洪綬中年的作品。
❼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的作品賞析
作品用筆工緻而不來顯刻板,著色醇厚而自不流於俗膩,畫風素潔明快,既有應物象形的寫生功底,又不乏變幻合宜的適度誇張,畫面呈現出一種在繁與簡,疏與密、剛與柔的對比變化中的合諧與統一。
陳洪綬愛蓮,亦愛畫荷花,大約因此就給自己起號為「老蓮」。此幅畫上四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綻,從含露朝陽到爭艷怒放,形象豐富地展示了它的多姿多彩。而荷葉的俯仰截掩著映襯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擬人化風范。一對鴛鴦鳧於水面與兩只蝴蝶非空中的一動一靜、奇石的嶙銳堅勁之質與荷葉的娉婷舒展之態一剛一柔,可見畫家善用對比要素的匠心。
❽ 陳洪綬的館藏畫作
作品名稱抄 創作年代 收藏情況
《晉爵圖》 早期 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泄圖》 1624-25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喜上眉梢圖》 1627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雜畫圖冊》 中前期 北京故宮博物院
《水滸葉子》 1633
《喬松仙壽圖》 1635 台北故宮博物院
《荷花鴛鴦圖》 中年時期 北京故宮博物院
《宣文君授經圖》 1638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黃流巨津圖》 晚於1644 北京故宮博物院
《蕉林酌酒圖》 1649 天津藝術博物館
《梅花書屋圖》 1649 安徽省博物館
《雅集圖鑒》 1649 上海博物館
《踏雪尋梅圖》 上海博物館
《仿趙千里山水》北京故宮博物院
《夔龍補袞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梅花山鳥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仙人獻壽圖》 1649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美術館
《梅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老子騎牛圖》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龍王禮佛圖》 美國華盛頓 弗利爾美術館
《升庵簪花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詠梅圖》 南京博物院
《玉堂柱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秋林策杖圖》 1650
《春風蛺蝶圖》 1651 上海博物館
《歸去來圖》 1652 美國檀香山美術學院
❾ 這幅花怎麼樣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你手中的是現代仿品吧。
圖中四朵荷花或內斂含苞,或羞澀初綻,或幽雅盛放,亭亭玉立,多彩多姿,又各具韻味。荷葉闊大,更襯托出荷花的嬌美可人,引得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兩只彩蝶也向它們飛來,在畫面最右端的花朵上,早有一隻蝴蝶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享受著蓮的芬芳。荷花的下面立著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畫面下端,一對鴛鴦浮在水面上,神態悠閑,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一隻青蛙正隱伏在石後的荷葉上覬覦甲蟲,弓身即將跳起。圖中左上角有畫家署款:「溪山老蓮洪綬寫於清義堂」,下鈐「陳洪綬印」「章侯」印。
陳洪綬(1597—1652年),字章侯,號老蓮、悔遲,諸暨(今屬浙江省)人。明代畫家。早年受業於學者劉宗周、黃道周門下,1642年曾到北京為國子監生,授中書舍人,供奉內廷,不久即離京南歸。明朝滅亡後,為躲避清兵,一度在紹興雲門寺出家為僧,自號悔遲,亦號老遲。後在杭州以賣畫為生。工詩,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其畫初受藍瑛影響,後廣泛臨學古人,並大膽突破創新,所作人物、花鳥形象古拙,擅用誇張變形手法,獨樹一幟,為晚明變形主義繪畫大師。與崔子忠齊名於南北,世稱「南陳北崔」。其畫風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著《寶綸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