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物候期
Ⅰ 物侯是什麼
物候
研究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季節活動等物候現象,分析了解自然界動植物和環境條件的周期變化的相互以及自然季節變化規律的科學。
物候現象非常廣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環境(氣候、水文、土壤)影響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都屬於物候現象。包括三方面:(1)植物物候,又稱為作物物候,如各種植物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農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現象。(2)動物物候,如候鳥、昆蟲及其他動物的遷徙、初鳴、終鳴、冬眠等現象。(3)各種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自然現象。
物候學的研究對象是考察物候現象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垂直方向上的差異以及物候現象的古今差異。從時間和空間的分布闡述氣候變化與動植物的相互關系,從中發現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研究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和指導生產活動。如以物候現象進行四季劃分,以自然歷預告農時等。作自然地理區劃時,也要以物候作依據。
中國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就有講述物候的專著《夏小正》。戰國時代的《呂氏春秋》、前漢的《汜勝之書》、後漢的《回民月令》、北魏的《齊民要術》等書,都講到播種、耕耘、收獲等田間操作的適宜時期,多數以自然界的物候為對照標准。近代的物的物候學由中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創導。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中,竺可楨總結了中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倡議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1961年,建立全國物候觀測網,制定物候觀測方法。1968年,出版《物候學》一書。1973年,竺可楨的著名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應用物候學方法,分析氣候的變遷,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物候學在國外起源較早,歐洲在希臘時代,雅典人制訂出包括一年物候的農歷。日本從公元812年開始,記載櫻花開花日期,迄今已有1100年歷史。世界上物候工作開展較好的國家是日本、德國、美國和蘇聯。
物候學
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主要通過觀測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遷徙繁殖和環境的變化等,比較其時空分布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育和活動過程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關系,進而了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它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環境對動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但是,用儀器只能記錄當時的環境條件的某些個別因素,而物候現象卻是過去和現在各種環境因素的綜合反映。因此,物候現象可以作為環境因素影響的指標,也可以用來評價環境因素對於動植物影響的總體效果。
中國最早的物候記載,見於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詩經·幽風·七月》,其後的《夏小正》、《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和《札記·月令》等,則已經按月記載全年的物候歷了。而《逸周書·時訓解》更把全年分為七十二候,記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為更加完善的物候歷,北魏時曾附屬於歷書。
在西漢,著名的農學著作《汜勝之書》有以物候為指標來確定耕種時期的記載,如「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至南末,浙江金華(婺州)人呂祖謙記載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華的物候,有臘梅、桃、李、梅、杏、紫荊、海棠、蘭、竹、豆蓼、芙蓉、蓮、菊、蜀葵和萱草等24種植物開花結果的日期,春鶯初到和秋蟲初鳴的時間,是世界上最早的實際觀測的物候記錄。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載的近2000種葯物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植物物候資料,此書的第四十八、四十九兩卷記述了候鳥布穀鳥和杜鵑的地域分布、鳴聲、音節和出現時間等,是鳥類物候的翔實記載。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頒發的《天歷》,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導農時的月歷。
在歐洲,古希臘的雅典人就已經編制了農用物候歷。英國馬香子孫五代,則從1736年起到20世紀40年代止,對植物、候鳥和昆蟲等27種動植物進行了長期觀測和記錄。這是歐洲年代最長的物候記錄。18世紀中葉,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所著《植物學哲學》一書,概述了物候學的任務,物候的觀測和分析方法,並組織了有18個點的觀測網。他是歐洲物候學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在德國,植物學家霍夫曼從19世紀90年代起建立了一個物候觀測網。他選擇34種植物作為中歐物候觀測的對象,親自觀測了40年。其後,又由其學生伊內接替。在美國,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於1918年提出了北美溫帶地區物候現象陸空間分布的生物氣候定律。
在中國,現代物候學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楨。他在 1934年組織建立的物候觀測網,是中國現代物候觀測的開端。在他的領導下,1962年,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為了統一物候觀測標准,1979年又出版了《中國物候觀測方法》,並逐年匯編出版《中國動植物物候觀測年報》。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各國物候觀測網的擴大,物候資料更加豐富了。更由於遙感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等的應用,使物候學的研究在規律的探索和應用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物候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觀測法,即同時觀測生物物候現象和氣象因子的變化,以研究其互相關系。主要是定點觀測生物物候現象的周年變化;按照統一的觀測方法組織物候觀測網,對物候現象同時進行觀測;在短期內(3~5天)使用汽車等交通工具進行小地區的物候觀測;通過地球資源衛星照片來分析農作物和植被的物候變化;通過試驗來研究物候期受氣候等因子影響時的生理機制。
各種生物物候現象的出現日期,雖然每年隨氣候條件變化而變,但在同一氣候區內,如果不受局地小氣候的影響,其先後順序每年保持不變。在不同的氣候區域內,由於生物品種和氣候條件的組合發生變化,物候現象的順序就會改變。物候現象的順序性是編制自然歷和預報農時的基礎。
由於氣候分布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物候現象隨緯度、經度和高度的變化具有推移性的特點。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移緯度1°向東移經度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則各提前四天等等。
物候學研究已成為生態系統的分析和管理的一個方面,在物候區劃、農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區垂直分布帶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環境污染和三廢利用等方面,正進行著大量的物候學研究工作。除對物候現象作宏觀研究外,已經開始對植物器官內部形態的變化進行觀察研究。在研究氣象條件對生物物候影響方面,已開始利用人工氣候室進行實驗研究,及建立氣象條件和生物物候變化的數學模式等研究。
Ⅱ 櫻花的生長期
櫻花樹皮紫褐色,平滑有光澤,有橫紋。花與葉互生,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內邊緣有容芒齒,先端尖而有腺體,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稍淡。托葉披針狀線形,邊緣細裂呈鋸齒狀,裂端有腺。花每支三五朵,成傘狀花序,萼片水平開展,花瓣先端有缺刻,白色、紅色。花於3月與葉同放或先花後葉。核球形,初呈紅色,後變紫褐色,7月成熟。為日本國花,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
Ⅲ 紅葉櫻花生長期快不
紅葉櫻花生長速度較快,耐貧瘠,水土保持能力強。播種後一個星期左右,就會出苗,
Ⅳ 芝櫻花生長期的施肥方法
可以用:有機肥、生物肥、生物有機無機復混肥、商品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為主,並配以適量的硫酸鉀型復合肥作底肥和基肥。也可以用以下葉面肥料進行追肥促長:1、植物動力2003 1000倍葉面噴霧,2、0.15%天然芸苔素乳油6000-10000倍葉面噴霧,3、科寶植物優生素1500-3000倍(移栽作物、葯害和肥害、凍害、澇害、強根壯苗、控旺使用1500倍)葉面噴霧,4、綠風95 600倍葉面噴霧,5、金邦1號植物健生素500倍葉面噴霧,6、綠亨天寶高效植物增產劑1500倍葉面噴霧,7、新自然含氨基酸葉面肥300~500倍葉面噴霧,8、奇茵植物基因活化劑1500倍葉面噴霧,9、新農寶多元素復合葉面肥300倍葉面噴霧,10、1.4%復硝酚鈉水劑1500~3000倍葉面噴霧,11、綠色揚康·金飯碗含氨基酸葉面肥300~500倍葉面噴霧,12、恩碧來高效液肥1500倍葉面噴霧,13、0.136%赤霉·吲乙·芸苔素可濕粉(碧護)10000~12000倍葉面噴霧,14、明月海藻廣譜葉面肥(含海藻酸有機水溶性肥料)800~1500倍葉面噴霧,15.楊馥成活力素800~1000倍(防治徒長400~500倍,肥量過大誤噴產生抑制可用1200-1500倍緩解)進行追肥即可。
Ⅳ 羊蹄甲的物候期
名 稱 羊蹄甲 拉丁名 B.blakeana
別 名 紅花紫荊、洋紫荊
科 豆科 屬 羊蹄甲屬
產地分布:原產我國華南。
形態特徵:常綠喬木,樹高5~8米,幅約6米,樹皮灰褐色,有淺裂及顯著皮孔。枝條開展,下垂;小枝圓形,幼枝有絨毛,長大漸光滑。葉互生,革質,圓形或闊卵形,長、寬8~15厘米,頂端2裂,狀如羊蹄,有深凹,深可達葉全長的1/3;表面暗綠色而平滑,背面淡灰綠色,微有毛,掌狀脈清晰。頂生總狀花序,花朵形大,10~12厘米;花瓣倒卵狀矩形,玫瑰紅或玫瑰紫色;花5瓣,其中4瓣分列兩側,兩兩相對,而另一瓣則翹首於上方,形如蘭花狀,又有近似蘭花的清香氣味,故亦有「蘭花樹」的別稱。花期10月。
生長習性:喜陽光和溫暖、潮濕環境,不耐寒。我國華南各地可露地栽培,其他地區均作盆栽,冬季移入室內。
園林用途:許多品種可作行道樹或綠化樹。
繁殖培育:播種繁殖。羊蹄甲種子在夏、秋間成熟,采種後即可播種,或將種子干藏到第二年春天播種。可條播於苗圃中,幼苗出齊後應及時分栽,可植於營養袋中,或按20-25厘米的株行距植於肥沃的土壤中,經培育1-2年後,當株高2米左右時可出圃供園林應用
羊蹄甲別名洋紫荊、洋櫻花,也稱紅花羊蹄甲,是蘇木科羊蹄甲屬常綠喬木,原產廣東、印度。花期10月至翌年4月。頂端總狀花序,紫紅色,芳香,呈倒披針形加上長而彎花蕊,花形似蝴蝶。羊蹄甲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在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長良好。品種有白花羊蹄甲、嘉氏羊蹄甲、紅花羊蹄甲等。紅花羊蹄甲在嶺南一帶很受青睞。
紅花羊蹄甲繁殖一般採用嫁接法,以羊蹄甲作砧木、用紅花羊蹄甲作接穗進行嫁接;高空壓條則用紅花羊蹄甲為母株進行「圈接」,但大量繁殖受到限制。主要還是採用扦插進行盆栽繁殖。
Ⅵ 氣候在變化 種植制度和作物體系怎麼變
變化一:多年生植物物候期悄然改變
2003年,《自然》 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世界生物物種北界平均每十年向北移動6.1千米,62%的物種表現春季提前,物候期平均每十年提前2.3天。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多年生植物物候期是否有變化?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楊曉光說,這種變化是存在的。比如,研究結果表明,在武漢大學,對櫻花50多年的物候觀測結果顯示,櫻花始花期顯著提前,每十年提前2.17天。在過去的50年當中,一共提前了11.7天;而落花期卻有推遲,每十年推遲0.34天,50多年來共推遲1.83天。
這種變化也發生在我國作物物候期的時長上。研究顯示,湖南長沙早稻開花和成熟期每十年分別提前6.2天和3.6天,甘肅天水小麥開花和成熟每十年分別提前2.86天和3.30天,春季的最高溫度每升高1℃,開花期和成熟期分別提前2.98天和2.15天。
「到2030年,中國三大糧食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產量都將有變化。當沒有任何技術適應和人類干預時,前人研究發現,只有冬小麥和春玉米將是增產的,而其他糧食作物的產量將降低。」楊曉光說。
「糧食危機猶如無聲海嘯,需要各國緊急採取措施,共同應對全球糧食危機。」——《羅馬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宣言》 里的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它需要人們在大腦中建立一種意識,想想未來的「口糧」之策。
變化二:多熟種植北界出現空間位移
楊曉光的前輩劉巽浩和韓湘玲曾在1987年做過一張圖,就1950年至1980年間中國的種植制度氣候區劃進行了研究。二十多年後,楊曉光也做了一張圖,發現1981年以來的近30年間,由於氣候變暖,我國多熟種植北界出現北移、西擴的空間位移。
拿一年兩熟種植北界來說,空間位移最大的省市為陝西東部、山西、河北、北京和遼寧;山西、陝西、河北境內不同程度向北移動。一些一年一熟帶變成了一年兩熟帶。
多熟種植界限空間位移北移、西擴是否會帶來區域內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的變化?楊曉光研究發現,在種植界限敏感地帶,農作物由一年一熟變成一年兩熟的,農田面積增加,單位面 積 周 年 糧 食 產 量 可 增 加54%至106%;而由一年兩熟變成一年三熟的,農田面積增加,單位面積周年糧食產量可增加27%至58%。
「但是,我們研究的是一個潛在的情況,表明氣候變暖帶來的可能性。實際情況怎麼樣,還受國家政策、經濟、農民積極性、農業效益、水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楊曉光認為,即便如此,從糧食安全形度出發,以上地域也可因地制宜,適當發展多熟種植,充分利用氣候變暖帶來的有利一面,繼而帶來糧食產量的增加。
記者後記: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生影響之後,農民會增收還是減產,農作物好不好賣?這樣瑣碎而實際的問題,也是百姓所關注的。楊曉光說,主動地去適應氣候變化,是農民朋友做得比較好的。農民關心兩個問題,一是今年有沒有災,他們會詢問農業技術人員或氣象為農服務人員:今年是澇年還是旱年;二是種什麼作物更賺錢,繼而進行生產調整。「這種關心,說明農民很聰明。他們對氣候變化會主動適應,而不是被動等待和接受。」楊曉光說,近些年,氣象部門也很重視農業氣象工作。她注意到,中國氣象局的農業氣象服務,以前是旬報,現在已是周報,這是技術進步的體現,也是為農服務跟進的體現。
Ⅶ 什麼是物候
研究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季節活動等物候現象,分析了解自然界動植物和環境條件的周期變化的相互以及自然季節變化規律的科學。
物候現象非常廣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環境(氣候、水文、土壤)影響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都屬於物候現象。包括三方面:(1)植物物候,又稱為作物物候,如各種植物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農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現象。(2)動物物候,如候鳥、昆蟲及其他動物的遷徙、初鳴、終鳴、冬眠等現象。(3)各種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自然現象。
物候學的研究對象是考察物候現象的南北差異、東西差異、垂直方向上的差異以及物候現象的古今差異。從時間和空間的分布闡述氣候變化與動植物的相互關系,從中發現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研究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和指導生產活動。如以物候現象進行四季劃分,以自然歷預告農時等。作自然地理區劃時,也要以物候作依據。
中國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就有講述物候的專著《夏小正》。戰國時代的《呂氏春秋》、前漢的《汜勝之書》、後漢的《回民月令》、北魏的《齊民要術》等書,都講到播種、耕耘、收獲等田間操作的適宜時期,多數以自然界的物候為對照標准。近代的物的物候學由中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創導。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中,竺可楨總結了中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倡議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1961年,建立全國物候觀測網,制定物候觀測方法。1968年,出版《物候學》一書。1973年,竺可楨的著名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應用物候學方法,分析氣候的變遷,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物候學在國外起源較早,歐洲在希臘時代,雅典人制訂出包括一年物候的農歷。日本從公元812年開始,記載櫻花開花日期,迄今已有1100年歷史。世界上物候工作開展較好的國家是日本、德國、美國和蘇聯。
Ⅷ 桃花,梨花,櫻花,杏花開花的時間先後順序
在自然界這些植物開花的順序:杏花、桃花、梨花、櫻花。其中梨花、桃花因品種的不同有時開花時間有交叉。
1.杏花
櫻花(學名:Cerasussp.):是薔薇科櫻屬幾種植物的統稱,在《中國植物志》新修訂的名稱中專指「東京櫻花」,亦稱「日本櫻花」。櫻花品種相當繁多,數目超過三百種以上,全世界共有野生櫻花約150種,中國有50多種。全世界約40種櫻花類植物野生種祖先中,原產於中國的有33種。其他的則是通過園藝雜交所衍生得到的品種。
櫻花原產北半球溫帶環喜馬拉雅山地區,在世界各地都有生長,主要在日本國生長。花每枝3到5朵,成傘狀花序,花瓣先端缺刻,花色多為白色、粉紅色。花常於3月與葉同放或葉後開花,隨季節變化,櫻花花色幽香艷麗,常用於園林觀賞。櫻花可分單瓣和復瓣兩類,單瓣類能開花結果,復瓣類多半不結果。
據文獻資料考證,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櫻花已在中國宮苑內栽培。唐朝時櫻花已普遍出現在私家庭院。當時萬國來朝,日本朝拜者將櫻花帶回了東瀛,其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櫻花象徵熱烈、純潔、高尚。被尊為日本國花。
(8)櫻花物候期擴展閱讀:
從節氣意義上講,春季的開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間),春季的結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間)。在歐美,春季從中國的春分開始,到夏至結束。在愛爾蘭,2月~4月被定為春季。氣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種盡量符合自然景象的四季劃分標准,以5天平均氣溫為標准,把冬季以後五天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時開始進入春季,當溫度高於22℃時意味著春季的結束夏季的開始。
Ⅸ 誰知道櫻花蝦的生長周期
從孵化到性成熟大約2-3個月,到自然死亡大約18個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