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書跡

桃花書跡

發布時間: 2021-03-11 17:17:44

① 關於桃花的小故事

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

唐朝人孟棨寫了一本《本事詩》的書,他在該書中記錄了許多唐朝詩人的逸事。在《情感第一》篇中,描寫了一段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清明節的這一天,因為考進士不及格,而一直為此鬱郁寡歡的崔護,一個人去了長安城郊的南庄遊玩。因為口渴,他想討一口水喝,就匆匆的向村莊里走去。在一戶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他隨意的叫開了人家的屋門。這戶人家的少女,在問明了來意後,就轉身回去端了一杯水給他喝,而且還打開房門,請他進來,請他坐下歇歇。

這次與農家少女的偶然相遇,使崔護在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到了第二年清明節的這一天,鼓足勇氣的崔護,再次來到了這戶人家,卻發現房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心泱泱,滿懷惆悵的崔護,於是就在這戶人家的牆壁上,寫了一首《題都城南庄》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1)桃花書跡擴展閱讀:

桃花的作用與功效:為薔薇科植物桃的花。春季開花時採摘,曬干。

【性味歸經】 味甘、辛,性微溫。 歸心、肺、大腸經。

【功 效】 活血行淤,潤燥滑腸,祛病美容。

【應 用】 用於治療跌打損傷、淤血腫痛、腸燥便秘等。

(1)桃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莖皮性味苦、平。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止痛,截瘧殺蟲的功能。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痛、跌打損傷、絲蟲病。

(2)桃 葉: 性味苦、平。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能。外用適量。用癰癤鮮品搗爛敷患處,痔瘡、濕疹、頭虱均煎水洗。

(3)桃樹膠的作用與功效:性味苦、平。具有和血、益氣、止渴的功能。

② 現代詩《桃花》的出處是哪本書

《桃花》這首現代詩的作者是誰?
崔護(772 — 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生平事跡不詳,唐代詩人。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庄》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所謂一詩定詩名,崔護也以這一首詩,而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

③ 張旭《桃花溪》的全文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詞釋譯

【註解】:
[編輯本段]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編輯本段]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詩詞賞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

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

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註:「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飛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野煙」裊裊娜娜,纏纏綿綿。靜止的橋,在飄逸的煙中,如虹般臨空而飛;浮動的煙,在靜默的橋上,似幔樣懸空而掛。荒山野谷,動態的物與靜態的景交織一體,相映成趣。遠山的朦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詩人恍若走進一個虛幻的世界 。於是,詩人便覺得自己站在了那晉代的古老的石磯旁,那在溪水中輕搖著漁船的漁父,彷彿就是那「緣溪行」的武陵漁人。於是,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裡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聯想起那「林盡水源」,彷彿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裡,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然而,就是這一問,透露出的是詩人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

【介紹】:
[編輯本段]
桃花溪:水名,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有桃源洞,洞北有桃花溪。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麼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作者】:
[編輯本段]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張旭作揖一一致謝,並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張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像個什麼字;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杜甫筆下的張旭,活脫脫的展現在我們眼前,他的神采一直為世人所傾倒。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④ 桃花鎮一書主要內容是什麼,何人所著,什麼朝代人

《來桃花鎮》,中自國犯人作家湯建元作品集。圍繞著劉家的財寶,各色人等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展開了一場生死大較量。
湯建元,1957年3月14日出生,曾任報社記者,出版過詩集,後下海經商。2000年9月因涉嫌合同詐騙,被判10年有期徒刑。在獄中勤奮寫作,已創作7部長篇小說、8部中篇小說、4部詩集等共500多萬字。作品反映了一個罪犯從思想靈魂深處反省和接受洗禮的軌跡,說明他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對生話充滿信心,栽倒了又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的人。
湯建元沒有因為入獄而一蹶不振,而是勇敢的面對現實,承擔責任、認罪伏法。作品寫出了酸甜苦辣的人生經歷;寫出了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寫出了對生活的渴望,對黨和人民的熱愛,寫出了對情與法、人與法、國與法的理解和透視。因此,當其人其事經新華社報道後,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及全國幾十家媒體爭相報道。

⑤ 關於桃花的愛情故事

有關桃花的故事有很多,但是我想在這里說一說我印象中的那個有關於桃花的古老的愛情故事。
這個故事還得從一首詩來說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有一位叫崔護的年輕書生進京赴考,時值清明佳節,便去樊川春遊。一路走得口渴了,便來到一家農舍叩門借水。門開了,從屋裡走出一位姑娘。她端來茶水,背倚著桃花,兩頰緋紅。兩個人雖然一見鍾情,但彼此卻無由表白。崔護喝完茶水後,只得連聲道謝,悵悵而去。從此以後這位姑娘的身影始終縈繞在他的腦海。到了第二年清明節,崔護再去尋找,但見農舍院內桃花燦爛依舊,柴門卻緊鎖不見人影。失望之餘,崔護便在柴門上題詩一首: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過了幾天,崔護又去尋訪了。這時柴門里走出來一位老人。問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老人跌足痛哭:「自去年清明後,我女兒神情恍惚,若有所失。今年清明節,我和她出門走親戚,回家後讀了門上的詩,她便水米不進,卧床不起了,今天清晨咽氣了。莫非就是你這書生害了她?」崔護聽了這番話,只覺得晴天霹靂,五內俱焚。他懇求老人讓他再看一看這位姑娘。他走到姑娘床前連聲呼喚,失聲痛哭。出人意料的奇跡發生了,姑娘漸漸睜開了雙眼,死而復生。於是,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這個故事見於《太平廣記》,但究竟是否有其事當然是無從考究了。但是杜曲當地的老人們卻說,他們這里的

桃溪堡就是發生這幕故事的地方。
樊川、杜曲和桃溪堡都是長安的地名,位於長安南郊。早在盛唐長安就有春遊的風俗了。長安的南郊又是風景秀美的聖地,每到春光爛漫時節這一代都遊人如織。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最吸引我的還是那個流傳千古的愛情佳話了。真的是希望所有的有情人,都能夠終成眷屬!

⑥ 命帶桃花的書籍名

書名:命帶桃花
作者:張盛舒
類 型:現代職場命理愛情小說
出版社:采昌國際多媒體
出版日:2009.06.11
頁數:256頁

⑦ 哪片名著中有描寫桃花的片段,要書名

桃花源記。。。。。( ̄▽ ̄)

⑧ 桃花箋具體是什麼產自哪裡 有什麼典故

薛濤(約768~908?年) 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
她一生行跡風流,交遊廣闊,頗似現代的交際花,按理說這樣的女人應該很受指摘,恰恰相反讀書人卻很欣賞她。
薛濤自貞元初被罰赴邊回,即退隱於成都西郊之浣花溪甚久。浣花之人多業造紙,濤惜其幅大,不便寫己所作小詩,因命匠狹小之,又性喜紅色,乃用胭脂摻水制出紅色的小彩箋,題上詩句,曾給那些她認為相宜的人,時人莫不以得到她的箋為榮,因箋為桃花色,故稱桃花箋。後世人則乾脆將其箋命名為「薛濤箋」。這也是後來詩詞中常見的「紅箋」的由來。小山曾說:「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深情不可言盡,感動了後世多少人,後來「紅箋」便成了一種意象,專指寫給情人的信箋。容若說「撥燈書盡紅箋也」也是此意。

⑨ 有一本書叫什麼桃花,寫詩詞的

桃花扇。。。。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