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毛桃花序
1. 關於中草葯的名稱
桃仁
【桃仁的功效介紹】:
桃仁 (《本草經集注》)
【異名】桃核仁(《本經》)。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種子。
【植物形態】①桃(《詩經》)又名:毛桃(《綱目》),白桃、紅桃。
落葉小喬木,高達8米。
小枝綠色或半邊紅褐色,無毛,冬芽有細柔毛。
葉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中部最闊,長8~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長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鋸齒,兩面無毛;葉柄長7~12毫米,具腺點。
花通常單生,直徑約2.5~3.5厘米;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紅色,外面有絨毛;花瓣5,倒卵形,粉紅色;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筒邊緣;子房1室,花柱細長,柱頭小,圓頭狀。
核果近球形,直徑5~7厘米,有短絨毛;果肉白色或黃色;核極硬,有不規則的凹點及深溝。
種子1枚,扁卵狀心形。
花期4月,先葉開放。
果熟期6~7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②山桃(《爾雅》),又名:榹桃(《爾雅》),山毛桃、野桃、花桃。
落葉小喬木,高5~9米。
葉互生;托葉早落;葉柄長1.5~3厘米;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3.5厘米,中部以上漸尖,近基部最寬,基部呈廣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細鋸齒。
花單生;萼片5,多無毛;花瓣5,闊倒卵形,粉紅色至白色。
核果近圓形;黃綠色,表面被黃褐色柔毛,果肉離核;核小堅硬,表面有網狀的凹紋。
種子1枚,棕紅色。
花期3~4月。
果期6~7月。
多生於石灰岩的山谷中。
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及根皮(桃根)、去掉栓皮的樹皮(桃莖白皮)、嫩枝(桃枝)、葉(桃葉)、花(桃花)、成熟的果實(桃子)、未成熟的果實(碧桃干)、樹脂(桃膠)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6~7月果實成熱時採摘,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曬干。
放陰涼乾燥處,防蟲蛀、走油。
【葯材】乾燥種子呈扁平長卵形,長1~1.6厘米,寬0.8~1厘米,外表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縱皺。
先端尖,中間膨大,基部鈍圓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數脈紋,臍點位於上部邊緣上,深褐色,棱線狀微突起。
種皮菲薄,質脆;種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葉之結合面有空隙。
氣微弱,味微苦。
以顆粒均勻、飽滿、整齊、不破碎者為佳。
主產四川、雲南、陝西、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化學成分】桃仁含苦杏仁甙約3.6%,揮發油0.4%,脂肪油45%;油中主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亞油酸甘油酯。
另含苦杏仁酶等。
【葯理作用】苦杏仁甙之葯理見杏仁條。
桃仁的醇提取物有抗血凝作用及較弱的溶血作用。
對正常大鼠有降壓作用,乃中毒所致。
桃仁提取物0.5克(相當生葯4.0克)溶於1毫升水中,每日飼喂大鼠,共1周,對血糖、血清蛋白、肝功能檢查,及肺、心、肝、脾、腎及腎上腺的組織學檢查,皆無異常。
【炮製】除去硬殼雜質,置沸水鍋中煮至外皮微皺,撈出,浸入涼水中,搓去種皮,曬干,簸凈。
【性味】苦甘,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甘辛,平,無毒。
【歸經】入心、肝、大腸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肝、大腸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功用主治-桃仁的功效】破血行瘀,潤燥滑腸。
治經閉,症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①《本經》:主瘀血,血閉症瘕,邪氣,殺小蟲。
②《別錄》: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破症瘕,通脈,止痛。
③孟詵:殺三蟲,止心痛。
④《醫學啟源》:治大便血結。
⑤李杲:治熱入血室,腹中滯血,皮膚血熱燥癢,皮膚凝聚之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綱目》:主血滯風痹,骨蒸,肝瘧寒熱,產後血病。
⑧《現代實用中葯》:治高血壓及慢性盲腸炎,婦人子宮血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
【宜忌】孕婦忌服。
①《醫學入門》:血燥虛者慎之。
②《綱目》:香附為之使。
③《本草經疏》:凡經閉不通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瘀滯;產後腹痛由於血虛,而不由於留血結塊;大便不通由於津液不足,而不由於血燥秘結,法並忌之。
【選方】①治婦人室女,血閉不通,五心煩熱:桃仁(焙)、紅花、當歸(洗焙)、杜牛膝等分為末。
每服三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
(《楊氏家藏方》桃仁散) ②治產後腹痛,干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
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金匱要略》下瘀血湯) ③治產後血閉: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塊。
水煎服之。
(《唐瑤經驗方》) ④治產後惡露不凈,脈弦滯澀者:桃仁三錢,當歸三錢,赤芍、桂心各錢半,沙糖三錢(炒炭)。
水煎,去渣溫服。
(《醫略六書》桃仁煎) ⑤治血症,漏下不止:桃仁(去皮、尖,熬)、芍葯、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
上五味為末,煉蜜和丸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 ⑥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炙)二兩,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
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傷寒論》桃核承氣湯) ⑦治傷寒蓄血,發熱如狂,少腹鞕滿,小便自利: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水蛭(熬)、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十個。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傷寒論》抵當湯) ⑧治熱邪干於血分,溺血蓄血者:桃仁三錢(研如泥),丹皮、當歸、赤芍各一錢,阿膠二錢,滑石五錢。
水煎服。
(《瘟疫論》桃仁湯) ⑨治上氣咳嗽,胸膈痞滿,氣喘:桃仁三兩,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
(《食醫心鏡》) ⑩治老人虛秘:桃仁、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
同研,烙白蠟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黃丹湯下。
(《湯液本草》) ⑾治里急後重,大便不快:桃仁(去皮)三兩,吳茱萸二兩,鹽一兩。
上三味,同炒熟,去鹽並茱萸。
只以桃仁,空心夜卧不拘時,任意嚼五、七粒至一、二十粒。
(《聖濟總錄》) ⑿治從高墜下,胸腹中有血,不得氣息:桃仁十四枚,大黃、消石、甘草各一兩,蒲黃一兩半,大棗二十枚。
上六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滓,適寒溫盡服之。
當下,下不止,漬麻汁一杯,飲之即止。
(《千金方》桃仁湯) ⒀治瘧:桃仁一百個,去皮、尖,於乳缽中細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
鬱金
【鬱金的功效介紹】:
鬱金 (《葯性論》)
【異名】馬蒁(《唐本草》),黃郁(《石葯爾雅》)。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黃、鬱金或莪術的塊根。
【植物形態】①姜黃,詳姜黃條。
②鬱金,又名:毛薑黃(《廣州植物志》)。
多年生宿根草本。
根粗壯,末端膨大成長卵形塊根。
塊莖卵圓狀,側生,根莖圓柱狀,斷面黃色。
葉基生:葉柄長約5厘米,基部的葉柄短,或近於無柄,具葉耳;葉片長圓形,長15~37厘米,寬7~10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三角形。
穗狀花序,長約13厘米;總花梗長7~15厘米;具鞘狀葉,基部苞片闊卵圓形,小花數朵,生於苞片內,頂端苞片較狹,腋內無花;花萼白色筒狀,不規則3齒裂;花冠管呈漏斗狀,裂片3,粉白色,上面1枚較大,兩側裂片長圓形;側生退化雄蕊長圓形,葯隔距形,花絲扁闊;子房被伏毛,花柱絲狀,光滑或被疏毛,基部有2棒狀附屬物,柱頭略呈2唇形,具緣毛。
花期4~6月,極少秋季開花。
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四川、雲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莖(姜黃或蓬莪術)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③莪術,詳蓬莪術條。
【採集】冬、春採挖,摘取塊根,除去須根,洗凈泥土,入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取出,曬干。
【葯材】①黃鬱金又名:黃絲鬱金、廣玉金。
為植物姜黃的乾燥塊根,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兩端稍尖,中部微滿,長2~4厘米,中部直徑1~2厘米。
表麵灰黃色或淡棕色,有灰白色細皺紋及凹下的小點,一端顯折斷的痕跡,呈鮮黃色,另一端稍尖。
質堅實,橫斷面平坦光亮,呈角質狀,杏黃色或橙黃色,中部有一顏色較淺的圓心。
微有姜香氣,味辛而苦。
以個大、肥滿、外皮皺紋細、斷面橙黃色者為佳。
主產四川。
②黑鬱金又名:溫鬱金、川玉金。
為植物鬱金的乾燥塊根。
長紡錘形,稍扁,多彎曲,兩端鈍尖,有折斷痕而呈灰黑色,長3~6厘米,中部直徑1~1.5厘米。
表麵灰褐色,外皮皺縮或有細皺紋。
橫斷面暗灰色發亮,中部有l條顏色較淺的環紋,中心扁圓形。
氣無,味淡而辛涼。
以個大、外皮少皺縮、斷麵灰黑色者為佳。
主產浙江。
③白絲鬱金亦為植物鬱金的乾燥塊根。
外形較黃鬱金瘦長。
斷面內心呈白色(姜黃色素含量較少),內圈與外層之間有1條黃白色的環紋,質地模糊不透明。
味微辛,香氣亦較差。
以個大、皮細、斷面結實者為佳。
主產四川。
④綠絲鬱金為植物莪術的乾燥塊根。
形狀質地同黃鬱金,但表皮較粗,斷面色暗淡,深淺不一,少透明。
味辛而重,香氣不顯。
產四川。
【化學成分】鬱金塊根含揮發油6.1%,其中莰烯0.8%,樟腦2.5%,倍半萜烯65.5%,主為姜黃烯,倍半萜烯醇22%等。
還含姜黃素0.3%、脫甲氧基姜黃素、雙脫甲氧基姜黃素、姜黃酮和芳基姜黃酮。
另含澱粉30~40%,脂肪油3%,橡膠,黃色染料,葛縷酮及水芹烯。
其有效成分是對-甲苯基-甲基羥甲基姜黃素。
【葯理作用】①對脂質代謝的影響對膽甾醇(每天給予1克)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每天口服鬱金水煎劑10克左右,100天後血清膽甾醇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比對照組高,磷脂升高較明顯,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稍有上升,但與對照組無差異。
鬱金粉按134毫克/100克給予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大白鼠,血清膽甾醇及C/P值均有輕度上升,但能減輕家兔或大白鼠主動脈及冠狀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及脂質沉積。
患有高膽甾醇血症的兔,口服同屬植物Curcuma amada的乙醚提取物,在3周內使血膽甾醇由266毫克%下降到36毫克%,C/P比值也相應下降,主動脈重量亦明顯減輕,動物體重增加。
②其他作用鬱金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
用鬱金揮發油乳劑作人膽囊造影時,無收縮膽囊的作用。
【炮製】用水浸泡,洗凈,撈出曬晾,潤進,切片,曬干。
【性味】辛苦,涼。
①《唐本草》:味辛苦,寒,無毒。
②《本經逢原》:辛苦,平,無毒。
【歸經】入心、肺、肝經。
①《綱目》:入心及包絡。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心、肺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厥陰,兼通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鬱金的功效】行氣解郁,涼血破瘀。
治胸腹脅肋諸痛,失心癲狂,熱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婦女倒經,黃疸。
①《葯性論》: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醋摩服之。
②《唐本草》: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③《珍珠囊》:涼心。
④李杲: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
⑤《本草衍義補遺》:治郁遏不能散。
⑥《綱目》:治血氣心腹痛,產後敗血沖心欲死,失心顛狂。
⑦《本草通玄》:治痘毒入心。
⑧《本草正》:止吐血,衄血;單用治婦人冷氣血積,結聚氣滯,心腹作痛。
⑨《本草述》:治發熱,郁,咳嗽,齒衄,咳嗽血,溲血,頭痛眩暈,狂癇,滯下,淋,並眼目鼻舌咽喉等證。
⑩《本草備要》:行氣,解郁;泄血,破瘀。
涼心熱,散肝鬱。
治婦人經脈逆行, ⑾《本草從新》:能開肺金之郁。
⑿《要葯分劑》:涼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磨汁或入丸、散。
【宜忌】陰虛失血及無氣滯血瘀者忌服,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 凡病屬真陰虛極,陰分火炎,薄血妄行,溢出上竅,而非氣分拂逆,肝氣不平,以致傷肝吐血者不宜用也。
即用之亦無效。
②《本草匯言》:脹滿,膈逆,疼痛,關乎胃虛血虛者,不宜用也。
③《得配本草》:氣虛脹滯禁用。
【選方】①治心懸急懊痛:鬱金半兩,黃芩一兩,赤芍葯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生乾地黃一兩,大腹皮一兩(銼)。
上葯,細銼和勻。
每服一分,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熬服。
(《聖惠方》鬱金飲子) ②治一切厥心(痛)、小腸膀胱痛不可忍者:附子(炮)、鬱金、乾薑。
上各等分為細末,醋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
每服三十丸,男子溫灑下,婦人醋湯下,食遠服。
(《奇效良方》辰砂一粒金丹) ③治婦人脅肋脹滿,因氣逆者:鬱金、木香、莪術、牡丹皮。
白湯磨服。
(《女科方要》) ④治產後心痛,血氣上沖欲死:鬱金燒存性為末二錢,米醋一呷,調灌。
(《袖珍方》) ⑤治癲狂因憂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絡心竅者:白礬三兩,鬱金七兩。
米糊為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水送下。
(《本事方》白金丸) ⑥治癇疾:川芎二兩,防風、鬱金、豬牙皂角、明礬各一兩,蜈蚣二條(黃、赤腳各一)。
上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
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攝生眾妙方》鬱金丹) ⑦治風痰:鬱金一分,藜蘆十分。
各為末,和令勻。
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先以少漿水調下,餘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壓之。
(《經驗後方》) ⑧治衄血吐血:鬱金為末,水服二錢,甚者再服。
(《簡易方論》) ⑨治嘔血:用韭汁、薑汁、童便磨鬱金,同飲之。
(《丹溪心法》) ⑩治尿血不定:鬱金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盞,煎至三合,去滓,溫服,日須三服。
(《經驗方》) ⑾治血淋,心頭煩,水道中澀痛,及治小腸積熱,尿血出者:生乾地黃、鬱金、蒲黃。
上等分,為細末。
每於食前,煎車前子葉湯調下一錢,酒調下亦得。
(《普濟方》鬱金散) ⑿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疼痛不可忍:鬱金五個大者,牛黃一皂莢子(別研細)。
二味同為散。
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
(孫用和) ⒀治谷疽,唇口先黃,腹脹氣急:鬱金一兩,牛膽一枚(干者),麝香(研)半錢.上三味,搗研為細散。
每服半錢匕,新汲水調下,不拘時。
(《聖濟總錄》鬱金散) ⒁治膽石及黃疸:鬱金、熊膽、明礬、火硝。
研細為丸或作散劑。
每服一至三分。
(《四川中葯志》) ⒂治腸梗阻:鬱金、桃仁、瓜蔞各三錢。
水煎後加麻油五兩,一次溫服。
(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⒃治耳內極痛:鬱金末,研細,每用一字,以凈水調,傾入耳內,卻急傾出。
(《聖濟總錄》) ⒄治自汗不止:鬱金末,卧時調塗於乳上。
(《瀕湖集簡方》) ⒅治痔瘡腫痛:鬱金末,水調塗之。
(《醫方摘要》) ⒆顛狂症。
用鬱金七兩、明礬三兩,共研為末,加稀同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開水送下。
⒇痘毒攻心(痘瘡忽由白色變成紫黑我,不出膿,日夜哭叫)。
用鬱金一枚、甘草二錢半,加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將鬱金切片焙乾,研為末,加腦子(炒)半錢。
每服一錢,以生豬血五七滴和新汲水調下。
二服後毒氣從手足心發出,如癰狀,病乃全愈。
(21)心氣痛。
和鬱金、附子、乾薑,等分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硃砂為衣。
每服三十丸。
男用酒,女用醋送下。
(22)產後心痛(血氣上沖欲死)。
用鬱金(燒存性)研細,取二錢,以米醋調灌能,轉危為安。
(23)鼻血、吐血。
用鬱金研細,水服二錢。
不愈。
再服一次。
(24)陽毒下血(熱氣入骨,痛不可忍)。
用鬱金五個,牛黃一個、如皂莢子大,做成散劑,每服用醋漿水一碗煎三沸後,待溫把葯送下。
(25)尿血。
用鬱金一兩、蔥白一握,加水一碗煎成三合,溫服。
一天服三次。
(26)風痰壅塞。
用鬱金一分、藜蘆十分,共研為末。
每取少許,溫漿水調下。
同時,以漿水一碗,漱口吐涎。
可以吃一點東西壓一下葯味。
(27)痔瘡腫痛。
用鬱金研細,加水調勻搽患處。
【臨床應用】治療傳染性肝炎取鬱金粉每次5克,日服3次。
共治33例(急性22例,慢性11例),結果自覺症狀消失者21例,減輕者11例,1例無改變,療程平均為31天;有明顯體征的26例中,14例完全消失,9例減輕,3例無改變。
所有病例在治療前轉氨酶都有明顯變化,治療後完全達到正常者18例,明顯降低或接近正常者9例,其餘無改變。
24例患者經血清蛋白檢查,治療後都有不同程度的白蛋白升高現象;7例做了馬尿酸排出試驗,治療2~3星期後,有6例排出量明顯增加。
據本組病例觀察,鬱金對止痛、退黃、使肝脾縮小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效果。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疏》:鬱金本入血分之氣葯,其治已上諸血證者,正謂血之上行,皆屬於內熱火炎,此葯能降氣,氣降即是火降,而共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氣,則血不妄行。
②《本草匯言》:鬱金,清氣化痰,散瘀血之葯也。
其性輕揚,能散郁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氣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驗,故治胸胃膈痛,兩脅脹滿,肚腹攻疼,飲食不思等證。
又治經脈逆行,吐血衄血,唾血血腥。
此葯能降氣,氣降則火降,而痰與血,亦各循其所安之處而歸原矣。
前人未達此理,乃謂止血生肌,錯謬甚矣。
③《本草經讀》:鬱金,氣味苦寒者,謂氣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
其雲血積者,血不行則為積,積不去則為惡血,血逆於上,從口鼻而出,則為衄血吐血,血走於下,從便溺而出,有痛為血淋,無痛為尿血,即金瘡之瘀血不去,則血水不斷,不能生肌,此物所以統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於積血,特取其大有破惡血之功也。
蓋血以氣為主,又標之曰下氣者,以苦寒大泄其氣,即所以大破其血,視他葯更進一步。
若經水不調,因實而閉者,不妨以此決之,若因虛而閉者,是其寇讎。
且病起於郁者,即《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大有深旨,若錯認此葯為解郁而頻用之,十不救一。
至於懷孕,最忌攻破,此葯更不可以沾唇。
即在產後,非熱結停瘀者,亦不可輕用。
若外邪未凈者,以此擅攻其內,則邪氣乘虛而內陷。
若氣血兩虛者,以此重虛其虛,則氣血無根而暴脫。
此女科慣用鬱金之害人也。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2. 桃是如何分類的
(一)桃屬分類概況
桃在果樹分類學中,被劃分為核果類。除桃外,杏、梅、李、櫻桃及稠李等也屬於核果類果樹。全部種類約200多種。
在植物分類學上,關於桃的分屬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一些學者認為,上述核果類果樹,雖然果實大小形狀差異極大,但在花的構造上基本一致,應系同屬,並命名為李屬Prunus L.。
另外一些學者認為,這些核果類果樹在芽的排列、幼葉卷疊方式、花序、果實、核等方面均有差異,主張分四至七屬,即扁桃屬(Amygdalus)、杏屬(Armeniaca)、李屬(Prunus)、櫻桃屬(Cerasus)、稠李屬(Pas)、常綠稠李屬(Laurocerasus)和桃屬。
我國果樹分類學家俞德浚教授則認為,桃(Persica Mill)和扁桃(Amygdalus L.)兩屬除果實外,其它的形態差異較少,應合並為一屬,即桃屬(Amygdalus),並作五屬處理。
上述桃的歸屬問題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目前歐美園藝植物學家傾向於將核果類果樹劃歸為一屬,即李屬(Prunus L.)。為了與國際桃研究達成一致,我們採納將桃歸為李屬的分類系,統。
(二)桃的基本種類
通常我們所說的桃,廣義上講包括桃亞屬(Amygdalus subgenus),狹義的指普通桃種(Prunus persica)。另外據桃亞屬本身果實特點,又可分為桃和扁桃兩類。所謂的桃是以果肉(中果皮)為食用部分,但扁桃的中果皮成熟時乾裂,不能供食,其可食部分為內果皮(核殼)內的種仁部分。因此,在植物分類學上扁桃雖然與桃同在一亞屬中,但在果樹園藝上又往往不包括扁桃,而將其列入堅果類中。現將主要桃種敘述如下:
1.桃
又稱普通桃(Peach)、毛桃(Maotao)。〔Prunus persica.(L.)Batsch.(Persica vulgaris Mill.,Amygdalus Persica L〕。原產我國陝西、甘肅一帶,為桃屬植物中最重要的種,目前世界各國栽培的品種均來源於此種。
小喬木或灌木,植株高達3—8m,樹皮暗紅褐色,新梢光滑無毛,有光澤,綠色,陽面紅色。冬芽鈍圓錐形,外被短茸毛。葉片橢圓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葉片中部較寬,長8—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有鋸齒或細鋸齒,表面光滑,葉柄有腺體;花單生,粉紅色,直徑2.5—3.5cm,梗甚短;萼片外面有短柔毛;果實近球形,直徑5—7cm;有茸毛,有各種顏色;核有深凹穴和溝紋,甚堅硬。
本種還有以下四個變種:
(1)油桃
學名P.persica var.nucipersica Schneid.。主要特徵是果皮光滑無毛,果實一般較小,含糖量較高,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及甘肅敦煌一帶,適於夏干氣候條件下栽培。新疆南疆喀什、葉城、和田一帶有少數品種,有的品質極佳。國際上西亞、南歐及美國一帶栽培普遍,且經改良,果實體積大大增加。
(2)蟠桃
學名P.persica var.platycarpa Baily(Persica platyearpa Decne.;A.persica var.comperssa Bean.)。主要特徵是:果實扁平形,種核近圓形,溝紋較淺。蟠桃多分布於我國南方,近年北方也有栽培。
(3)壽星桃
學名P.persica var.densa Makino(A.persica var.densa Mak.)。本種顯著特徵是:植株矮小,枝短節密,根系淺。花有紅色、粉紅色、白色三種類型,白花和粉紅花植株較高,結實能力較強,紅花植株較矮,結實力低。壽星桃多作觀賞用,亦可作普通桃的矮化砧木。
(4)碧桃
學名P.persica var.plex Rehd(A.persica var.plex Rehd.)。此種花為重瓣,變形很多,為良好的觀賞植物。抗病蟲及耐寒力強。
2.山桃
又稱山毛桃。學名P.davidiana(Carr.)Franch.(P.persica var.davidiana Maxim;A.davidiana(Carr.)Yü。本種野生我國華北、西北各地。耐寒力、耐旱力、耐熱力均強,可耐-30℃的低溫,為桃、杏、李和扁桃的優良砧木,也是良好的觀賞植物。
喬木或小喬木,高達5—10m,枝條細長,樹冠多呈狹倒圓錐形。葉片闊披針形,先端長尖,光滑、具尖鋸齒,並具排水孔,新梢上部芽多平生,下部多2—3芽並生。
有紅花和白花兩種。紅花山桃幹部色灰褐發紅,三年生枝條紅褐色光澤,一年生長枝全麵灰褐色發紅;白花山桃則幹部灰褐色較暗,三年生枝淡紅較不光滑,一年生枝灰褐色發綠。二者在花方面也有顯著差異;紅花山桃花萼及雌雄蕊皆紫紅色,花冠較大,直徑3.8cm;白花山桃萼及雌雄蕊皆黃綠色,花白色,花冠較小,直徑3.3—3.6cm。
果實近球形,直徑2—2.5cm,表面密被茸毛,綠黃色,多皺;中果皮薄,干而汁少,不堪食用;成熟時果實自行脫落,常開裂;離核,核近球形,頂端和基部微圓鈍,有孔紋和短溝紋。
尚有一個變種,即陝甘山桃〔P.davidiana var.pontaninii Rehd.(P.persica var.pontaninii Batal.)〕。本變種與山桃極近似,唯葉片卵圓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鋸齒稍鈍;果實及核均橢圓形。
陝甘山桃產於陝西、甘肅等地,可作普通桃砧木,比山桃更耐旱。
3.甘肅桃
學名P.kansuensis Rehd.(A.kansuensis Skeels.)。本種產於陝西、甘肅等省,當地廣泛用於普通桃的砧木,據認為有抗線蟲能力。
與普通桃近似,但冬芽無毛,葉片在中部以下最寬,葉緣鋸齒較稀,下面近基部中脈有柔毛,花柱長於雄蕊,大約與花瓣等長,核面有溝紋,但無紋孔。
4.新疆桃
學名P.ferganensis(Kost.et Kiab)Kov.et Kost.〔A.ferganensis(Kost et Riab)Kov et Kost〕。本種產於中亞及我國新疆一帶。本種有不少栽培品種,我國新疆和田、墨玉、沒山、葉城、荷平、喀什均有相當栽培。此種在喀什地區尚有甜仁品種。
與普通桃的最大區別在於其葉脈以鈍角自中脈發出後急趨向上直至葉緣,不與細脈網紋會合(普通桃則與細脈網紋會合呈網狀),果核具有明顯的直形溝紋。
新疆桃的果實一般都不大,大果形的很少,通常果形稍扁,果肉具有特殊的風味。花大,花瓣圓形或橢圓形,兩邊上反如船形,淡粉紅色。
5.西藏桃
又名光核桃。學名P.mira Koehne〔A.mira(Koehne)Kov et Kost.〕。此種野生於我國西藏及四川昌都地區,分布較普遍。可在海拔4200m的禿石山上生長,多見於山麓及河谷兩岸。
為大喬木,高達10m以上,枝條細長,無毛,老時灰褐色。葉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葉緣有圓鈍鋸齒,先端近全緣,下面中脈被長柔毛。花單生或2朵;萼片卵圓形;果實近球形,較毛桃大,類型很多,茸毛極為濃密;果肉白色,汁少而干,但可食;核面光滑。
3. 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又叫粗葉榕(學名:Ficus hirta,英文名稱:Hairy Fig、Hairy Mountain Fig),別稱掌葉榕、 佛掌榕、 粗毛榕、三爪榕、三指佛掌榕、三指牛奶、三龍爪 、三爪龍、三爪毛桃、五指毛桃、五爪龍、土黃芪、山毛桃、毛桃樹、 火龍葉、大青葉、 大葉牛奶子、 牛奶子、牛奶木、豬母奶及亞丫木等,為桑科榕屬植物。
分布於中國、不丹、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及印度東北部等地。中國國內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湖南、江西及貴州等省份。多生長於山谷、山坡灌木叢、溪旁或林中。現大面積人工栽培於廣東河源、增城、韶關等地
本種根部主要含香豆素、黃酮類、有機酸、三萜類、氨基酸、生物鹼等成分。如香豆素類:補骨脂素、異補骨脂素、佛手柑內酯等;如黃酮類:柑桔黃酮、芹菜素、橙皮苷、梔子黃素B等化學成分所組成
粗葉榕是一種灌木或小喬木植物,約2-3米高,最高可達8米。嫩枝粗壯中空,微披金黃色開展粗毛。葉多型,長橢圓披針形至卵圓形,單葉互生,紙質,兩面均粗糙,表面初時有毛,後僅留下突起狀的毛跡,背面披黃褐色柔毛或有時密披柔毛,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圓形或寬楔形,具3-5深裂或不裂,邊緣披疏鋸齒及有時全緣,葉脈基出3-5條,側脈4-7對,表面中脈披長毛,背部中脈密披長硬毛,長約8-25厘米,寬約4-18厘米;葉柄圓柱形,微披金黃色開展粗毛,長約1-8厘米;托葉卵狀披針形,紅色,膜質,微披黃色鉤狀毛, 長約1-2厘米。隱頭花序,花序(榕果)球形或橢圓狀球形,成對單生或腋生或簇生於已落葉枝條上,頂端長有由多塊苞片所型成的臍狀凸條,幼時特別明顯,無梗或近無梗,表面疏披黃色鉤狀短毛,直徑約6-15毫米;苞片卵狀三角形,3枚,紅色,外披緊貼的柔毛,基生,長約1-3厘米;花黃綠色;雄花及不育花 均生於同一榕果之內;雄花生於榕果內壁近頂部,具梗,萼片4枚,倒卵狀披針形,紫色或紅色,長約1.5毫米,雄蕊2-3枚,花葯橢圓形,長於花絲;不育花(癭花)具1.5毫米的梗,萼片4枚,倒卵狀披針形,與雄花相似,子房球形,光滑,花柱側生,柱頭漏斗形;雌花長於另一植株花序托中,具梗或近無梗,萼片4枚,與雄花相似,但較狹及顏色較淡。果為瘦果,骨質,近球形,表面有小瘤狀凸體,花柱細長,側生於一側微凹處 ,柱頭柱狀。
粗葉榕的根部入葯,全年均可採收,洗凈切片後曬干,中葯名為五指毛桃,又名五爪龍,始載於清朝《生草葯性備要》,味甘,性平,葯材主產於廣東、廣西及海南等地,有祛風除濕、去瘀消腫、健脾補肺、舒筋活絡等之效,主治風濕痿痹、脾虛浮腫、腰腿痛、食少無力、肺虛咳嗽、帶下、瘰癧、經閉、產後無乳及跌打損傷等症狀。現代葯理研究表明粗葉榕具鎮咳、袪痰、平喘、提高免疫力和抗菌等作用,臨床則應用於風濕、痢疾、小兒發熱咳嗽、肝硬化腹水及睾丸腫大等治療上。現代文獻指粗葉榕中的主要成份,香豆素類成份有降血壓、抗腫瘤、抗心律失常、抗骨質疏鬆、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止咳平喘等功效。
《中國葯典》1977年版,曾誤將同屬植物極簡榕(Ficus simplicissima)定為中葯五指毛桃的原植物來源種,引致不少參考書誤將極簡榕和粗葉榕的拉丁學名混淆,其後經考證,五指毛桃應為粗葉榕的根部。本品種載錄於《廣東省中葯材標准》,定為中葯五指毛桃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據《廣東省中葯材標准》,使用水溶性浸出物法測定,規定浸出物不得少於7.0%,以控制葯材的質量。亦文獻報道指以補骨脂素作為含量測定法以控制質量,但尚需與葯理作用作進一步研究及探討。
4. 答對再送高分!在線求中草葯「紅皮」「桃仁」的相關知識。要極詳細的這種!
紅皮
(《貴州草葯》)
【來源】為安息香科植物栓葉安息香的葉及根。
【植物形態】栓葉安息香,又名:粘高樹、赤血仔。
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紅褐色;枝密被鱗片狀被蓋物,老時禿凈。葉互生,近革質,卵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5~13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幼時兩面均被星狀茸毛,老時上面禿凈,下面被灰色茸毛;葉柄長約1厘米,有褐紅色茸毛。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3~7厘米,被褐色星狀茸毛;花長約1厘米;萼杯狀,長和寬相等,截頭形;花冠白色,裂片5,狹長圓形;雄蕊10,著生於花冠管基部,花葯線形;子房上位,基部3室。核果近球形,長約1厘米,鈍頭,被茸毛。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於丘陵地和山地的灌木叢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安徽、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採集】全年可采。
【性味】辛,微溫。
【功用主治】祛風除濕,理氣止痛。
【選方】①治風濕關節痛:粘高樹葉煨水,熏洗患處。
②治胃氣痛:粘高樹根一錢。研末,開水吞服。
桃仁
(《本草經集注》)
【異名】桃核仁(《本經》)。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種子。
【植物形態】①桃(《詩經》)又名:毛桃(《綱目》),白桃、紅桃。
落葉小喬木,高達8米。小枝綠色或半邊紅褐色,無毛,冬芽有細柔毛。葉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中部最闊,長8~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長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鋸齒,兩面無毛;葉柄長7~12毫米,具腺點。花通常單生,直徑約2.5~3.5厘米;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紅色,外面有絨毛;花瓣5,倒卵形,粉紅色;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筒邊緣;子房1室,花柱細長,柱頭小,圓頭狀。核果近球形,直徑5~7厘米,有短絨毛;果肉白色或黃色;核極硬,有不規則的凹點及深溝。種子1枚,扁卵狀心形。花期4月,先葉開放。果熟期6~7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②山桃(《爾雅》),又名:榹桃(《爾雅》),山毛桃、野桃、花桃。
落葉小喬木,高5~9米。葉互生;托葉早落;葉柄長1.5~3厘米;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3.5厘米,中部以上漸尖,近基部最寬,基部呈廣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細鋸齒。花單生;萼片5,多無毛;花瓣5,闊倒卵形,粉紅色至白色。核果近圓形;黃綠色,表面被黃褐色柔毛,果肉離核;核小堅硬,表面有網狀的凹紋。種子1枚,棕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多生於石灰岩的山谷中。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及根皮(桃根)、去掉栓皮的樹皮(桃莖白皮)、嫩枝(桃枝)、葉(桃葉)、花(桃花)、成熟的果實(桃子)、未成熟的果實(碧桃干)、樹脂(桃膠)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6~7月果實成熱時採摘,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曬干。放陰涼乾燥處,防蟲蛀、走油。
【葯材】乾燥種子呈扁平長卵形,長1~1.6厘米,寬0.8~1厘米,外表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縱皺。先端尖,中間膨大,基部鈍圓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數脈紋,臍點位於上部邊緣上,深褐色,棱線狀微突起。種皮菲薄,質脆;種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葉之結合面有空隙。氣微弱,味微苦。以顆粒均勻、飽滿、整齊、不破碎者為佳。
主產四川、雲南、陝西、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化學成分】桃仁含苦杏仁甙約3.6%,揮發油0.4%,脂肪油45%;油中主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亞油酸甘油酯。另含苦杏仁酶等。
【葯理作用】苦杏仁甙之葯理見"杏仁"條。桃仁的醇提取物有抗血凝作用及較弱的溶血作用。對正常大鼠有降壓作用,乃中毒所致。桃仁提取物0.5克(相當生葯4.0克)溶於1毫升水中,每日飼喂大鼠,共1周,對血糖、血清蛋白、肝功能檢查,及肺、心、肝、脾、腎及腎上腺的組織學檢查,皆無異常。
【炮製】除去硬殼雜質,置沸水鍋中煮至外皮微皺,撈出,浸入涼水中,搓去種皮,曬干,簸凈。
【性味】苦甘,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甘辛,平,無毒。"
【歸經】入心、肝、大腸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肝、大腸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功用主治】破血行瘀,潤燥滑腸。治經閉,症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①《本經》:"主瘀血,血閉症瘕,邪氣,殺小蟲。"
②《別錄》:"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破症瘕,通脈,止痛。"
③孟詵:"殺三蟲,止心痛。"
④《醫學啟源》:"治大便血結。"
⑤李杲:"治熱入血室,腹中滯血,皮膚血熱燥癢,皮膚凝聚之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綱目》:"主血滯風痹,骨蒸,肝瘧寒熱,產後血病。"
⑧《現代實用中葯》:"治高血壓及慢性盲腸炎,婦人子宮血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孕婦忌服。
①《醫學入門》:"血燥虛者慎之。"
②《綱目》:"香附為之使。"
③《本草經疏》:"凡經閉不通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瘀滯;產後腹痛由於血虛,而不由於留血結塊;大便不通由於津液不足,而不由於血燥秘結,法並忌之。"
【選方】①治婦人室女,血閉不通,五心煩熱:桃仁(焙)、紅花、當歸(洗焙)、杜牛膝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桃仁散)
②治產後腹痛,干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匱要略》下瘀血湯)
③治產後血閉: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塊。水煎服之。(《唐瑤經驗方》)
④治產後惡露不凈,脈弦滯澀者:桃仁三錢,當歸三錢,赤芍、桂心各錢半,沙糖三錢(炒炭)。水煎,去渣溫服。(《醫略六書》桃仁煎)
⑤治血症,漏下不止:桃仁(去皮、尖,熬)、芍葯、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上五味為末,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
⑥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炙)二兩,芒硝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傷寒論》桃核承氣湯)
⑦治傷寒蓄血,發熱如狂,少腹鞕滿,小便自利: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水蛭(熬)、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十個。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
⑧治熱邪干於血分,溺血蓄血者:桃仁三錢(研如泥),丹皮、當歸、赤芍各一錢,阿膠二錢,滑石五錢。水煎服。(《瘟疫論》桃仁湯)
⑨治上氣咳嗽,胸膈痞滿,氣喘:桃仁三兩,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食醫心鏡》)
⑩治老人虛秘:桃仁、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烙白蠟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黃丹湯下。(《湯液本草》)
⑾治里急後重,大便不快:桃仁(去皮)三兩,吳茱萸二兩,鹽一兩。上三味,同炒熟,去鹽並茱萸。只以桃仁,空心夜卧不拘時,任意嚼五、七粒至一、二十粒。(《聖濟總錄》)
⑿治從高墜下,胸腹中有血,不得氣息:桃仁十四枚,大黃、消石、甘草各一兩,蒲黃一兩半,大棗二十枚。上六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滓,適寒溫盡服之。當下,下不止,漬麻汁一杯,飲之即止。(《千金方》桃仁湯)
⒀治瘧:桃仁一百個,去皮、尖,於乳缽中細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黃丹三錢,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當發日用溫酒吞下,如不飲酒,井花水亦得。(《證類本草》)
⒁治風勞毒腫攣痛,或牽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煙出,熱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攪和服,暖卧取汗。(《食醫心鏡》)
⒂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氣虛竭:燒桃核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⒃治小兒爛瘡初起,膘漿似火瘡:杵桃仁面脂敷上。(《子母秘錄》)
⒄治聤耳:桃仁熟搗,以故緋絹裹,納耳中,日三易,以瘥為度。(《千金方》)
⒅治風蟲牙痛:針刺桃仁,燈上燒煙出,吹滅,安痛齒上咬之。(《衛生家寶方》)
⒆治女人陰戶內生瘡,作痛如蟲咬,或作癢難忍者:桃仁、桃葉相等搗爛,絲綿納裹其中,日易三、四次。(孟詵)
【名家論述】①成無己:"肝者血之源,血聚則肝氣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桃仁之甘以緩肝散血,故張仲景抵當湯用之,以治傷寒八、九日,內有蓄血,發熱如狂,小腹滿痛,小便自利者。又有當汗失汗,熱毒深入,吐血及血結胸,煩躁讝語者,亦以此湯主之。與虻蟲、水蛭、大黃同用。"
②《用葯心法》:"桃仁,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須用。又去血中之熱。"
③《綱目》:"桃仁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黃用,或麥麩同炒,或燒存性,各隨本方。"
④《本草經疏》:"夫血者陰也;有形者也,周流夫一身者也,一有凝滯則為症瘕,瘀血血閉,或婦人月水不通,或擊撲損傷積血,及心下宿血堅痛,皆從足厥陰受病,以其為藏血之臟也。桃核仁苦能泄滯,辛能散結,甘溫通行而緩肝,故主如上等證也。心下宿血去則氣自下,咳逆自止。味苦而辛,故又能殺小蟲也。""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瀉而無補,過用之,及用之不得其當,能使血下不止,損傷真陰。"
⑤《葯品化義》:"桃仁,味苦能瀉血熱,體潤能滋腸燥。若連皮研碎多用,走肝經,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經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搗爛少用,入大腸,治血枯便閉,血燥便難,以其濡潤涼血和血,有開結通滯之力。"
⑥《本經逢原》:"桃仁,為血瘀血閉之專葯。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畢竟破血之功居多,觀《本經》主治可知。仲景桃核承氣、抵當湯,皆取破血之用。又治熱入血室,瘀積症瘕,經閉,瘧母,心腹痛,大腸秘結,亦取散肝經之血結。熬香治頹疝痛癢,《千金》法也。"
⑦《本草思辨錄》:"桃仁,主攻瘀血而為肝葯,兼疏膚腠之瘀。惟其為肝葯,故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治在少腹,鱉甲煎丸治在脅下,大黃牡丹湯治在大腸,桂枝茯苓丸治在症痼,下瘀血湯治在臍下。惟其兼疏膚腠之瘀,故大黃蟅蟲丸治肌膚甲錯,《千金》葦莖湯治胸中甲錯,王海藏以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治婦人血結胸,桃仁之用盡於是矣。"
5. 下列植物適宜生長的環境的PH值和溫度
碧桃 碧桃
拉丁文學名:Prunus persica Batsch. var. plex Rehd.
別名: 粉紅碧桃、千葉桃花、花桃
科屬:薔薇科(Rosaceae),李屬。
為本屬植物桃的變種。
也作為重瓣觀花桃的總稱(多個變種,如灑金碧桃、白花碧桃等)。
《本草綱目·果部》:「桃品甚多……其實有紅桃、緋桃、碧桃、緗桃、白桃、烏桃、金桃、銀桃、胭脂桃,皆以色名者也」。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8米,一般整形後控制在3-4米,小枝紅褐色,無毛;葉橢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先端漸尖。花單生或兩朵生於葉腋,重瓣,粉紅色。其它變種有白色、深紅、灑金(雜色)等。
繁殖培育:
為保持優良品質,必須用嫁接法繁殖,砧木用山毛桃。採用夏季芽接技術,嫁接成活率可多達90%以上。具體操作如下:
1、接穗選擇。碧桃母樹要健壯而無病蟲害,花果優良的植株,選當年的新梢粗壯枝、芽眼飽滿枝為選接穗。
2、嫁接方法。夏季芽接可削取芽片,或少帶木質部芽片,在砧木莖干處剝皮。剪取母樹的接穗即剪去葉片,留葉柄。在接穗芽下面1厘米處用刀尖向上削切,長1.5—2厘米,芽內側要稍帶木質部,芽位於接芽的中間砧木可選擇如鉛筆粗的實生苗,莖干距地面3—5厘米,選用樹干北側的垂直部分,第一刀稍帶木質部豎切2厘米,削下的樹皮剪掉1/2—2/3,將接芽插入砧木,形成層密接,尤其要注意在砧木削切處的下部不留空隙,緊密結合。在接芽的下面用塑料膠布向左纏2圈,再向右纏2圈,均衡地向上綁縛,使其防芽風干,牢固結合,露出接芽。注意芽接時間,南方以6~7月中旬為佳,北方以7~8月中旬為宜。
3、接後管理。芽接後10—15天,葉柄呈黃色脫落,即是成活的象徵,葉柄變黑則說明未活。成活苗在長出新芽,癒合完全後除去塑料膠布,在芽接處以上1厘米處剪砧,萌芽後,要抹除砧發芽,同時結合施肥,一般施復合肥1—2次,促使接穗新梢木質化,具備抗寒性能。為防治蚜蟲,噴灑2000倍的樂果溶液,當葉片發生縮葉病時,可使用石硫合劑。
生態習性:
喜光、耐旱,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生長期要求加強管理,施肥、灌水、除草和病蟲害防治。耐寒能力不如果桃。
園林用途:
碧桃花大色艷,妖妍媚人,適合於湖濱、溪流、道路兩側和公園布置,也適合小庭院點綴和盆栽觀賞,還常用於切花和製作盆景。常見的還有垂枝碧桃。
產地分布:
原產中國,分布在西北、華北、華東、西南等地。現世界各國均已引種栽培。
花重瓣、桃紅色。核果球形,果皮有短茸毛。花期4—5月
相關文化:
蘇東坡
「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台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
桐樹 桐樹是某些樹的土名,在有些地區,桐樹指代泡桐(比如黃河流域),有些地區用來指代油桐,有些地區用來指代梧桐。至於法國梧桐(懸鈴木),一般被簡稱為梧桐,而不是桐樹。
1。梧桐:學名懸鈴木。落葉喬木,高可達35米;樹冠廣闊;樹皮灰綠色,不規則片狀剝落。葉片掌狀,邊緣有不規則尖齒和波狀齒。球形花序通常2個一串,狀如懸掛著的鈴,故稱懸鈴木。早在清同治年間,上海已開始種植懸鈴木。梧桐樹干高大,枝葉茂盛,生長迅速,易成活,耐修剪,所以廣泛植作行道綠化樹種,擁有「行道 樹之王」的美譽。
梧桐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懸鈴木科,科下僅有一屬即懸鈴木屬,屬下約7種,原產東南歐、印度及美洲。但我國引入栽培的僅3種,即二球懸鈴木(Platanus ×acerifolia)也稱英桐和該雜交種的親本一球懸鈴木(Platanus occidentalis)又稱美桐、三球懸鈴木(Platanus orientalis)又稱法桐。現在我們通常把這三個種統稱"法桐"。
2。油桐:Tung tree or Tung oil tree 又名三年桐、五年桐,學名:Aluerites fordii Hemsi,花期:4~7月,落葉性喬木,樹型修長,可高達十公尺,屬為大戟科油桐屬,樹冠成水平展開,層層枝葉濃密,耐旱耐瘠,為良好園景樹及行道樹種.樹皮平滑,灰色,葉互生,花白色稍帶一點紅色;雌雄同株異花,花瓣5片,雄花具雄蕊8~10,果實內有種子3~5顆.
油桐是中國特有的經濟林樹種,也是四大木本油料樹料樹種之一,有千年以上和栽培歷史。
世界上種植的油桐有六種,以原產我國的三年桐和桐最為普遍。油桐種子榨出來的油叫桐油,木油桐子榨出的油稱木油,質量稍遜於桐油。桐油和木油色澤金黃或黃色,都是優良乾性油,有光澤。桐油是很好的工業用油。它們具有不透水、不透氣、不傳電、抗酸鹼、防腐蝕、耐冷熱等特性,因此在工業上廣泛用於制漆、塑料、電器、人造橡膠、人造皮革、油桐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商品,佔世界總產量的70%。
3。泡桐:泡桐 Paulownia fortunei
別名 桐樹
科屬 玄參科、泡桐屬
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達20m,樹冠稀疏,扁圓形。葉卵形或廣卵形,長15-30cm,寬10-20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圓形,全緣或3淺裂,葉背面密被灰白色樹枝狀毛;葉柄長10-18cm。圓錐花序長約30cm,萼長1.6-2cm,淺裂至1/3;花冠漏斗狀,鍾形,紫色,長7-9.5cm,花冠管外面有腺毛或星狀毛,內面無毛而有紫色小斑點。蒴果卵形,長3-5cm,有星狀毛,宿存萼碟狀;種子連翅長0.4-0.5cm。花期4-5月,果期10月。
它還有幾個近緣種
蘭考泡桐 P.elongata 落葉喬木,樹干通直,枝稀疏,樹冠寬闊,圓卵形或扁球形,樹皮灰褐色。小枝節間長,葉卵形或寬卵形。花序狹圓錐形,花蕾洋梨狀倒卵形。花大,長8-10cm,淺紫色。蒴果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種子小,橢圓形。
楸葉泡桐 P.catalpifolia 樹干直,樹冠圓錐狀,分枝角度小,有明顯的中心主幹。葉,長卵形,葉片下垂。花淡紫色。
毛泡桐 P.tomentosa 干多低矮彎曲,樹冠傘形,枝葉稠密,小枝、葉、花、果多長毛。葉卵形或廣卵形。花序為廣圓錐形,花蕾近球形,花冠鍾狀,鮮紫色或藍紫色。蒴果卵圓形。
其它去網路詞條看,我寫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