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路引
1. 園林專業植物方向畢業論文選題選什麼課題好啊
這里所說的園路,是指綠地中的道路、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它是園林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園林的骨架、網路。園路的規劃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園林面貌和風格。例如,我國蘇州古典園林,講究峰迴路轉,曲折迂迴而西歐古典園林凡爾賽宮,講究平面幾何形狀。下面是筆者在設計公園、人工森林所考慮的幾方面問題,供讀者參考討論。
園路的功能
園路和多數城市道路不同之處,在於除了組織交通、運輸;還有其景觀上要求:組織游覽線路;提供休憩地面,園路、廣場的鋪裝、線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園林景觀一部分。總之,園路引導遊人到景區,沿路組織遊人休憩觀景,園路本身也成為觀賞對象。
回想杭州胡緒渭先生在講解花港觀魚牡丹園時,對"梅影坡"的分析論述是極有啟發意義的;對著梅樁,鋪砌其倒影的地面。此情此景,讓人浮相聯翩,流連忘返。
園路的類型和尺度
一般綠地的園路分為幾種:
●主要道路。聯系全園,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7~8米。
●次要道路。溝通各景點、建築,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3~4米。
●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
●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米,單人0.6一l米。健康步道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過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達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為園林一景。
這里要強調的有三點:
一是,園路的鋪裝寬度和園路的空間尺度,是有聯系但又不同的兩個概念。舊城區道路狹窄,街道綠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寬,它的空間也有多大。而園路是綠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間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鋪裝寬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響。不能以鋪裝寬度代替空間尺度要求。
一般園林綠地通車頻率並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為追求景觀的氣魄、雄偉而隨意擴大路面鋪砌范圍,減少綠地面積,增加工程投資。倒是應該注意園路兩側空間的變化,疏密相間,留有透視線,並有適當緩沖草地,以開闊視野,並藉以解決節假日、集會人流的集散問題。園林中最有氣魄、最雄偉的是綠色植物景觀,而不應該是人工構築物。
二是,園路和廣場的尺度、分布密度應該是人流密度客觀、合理的反映。上述的路寬,是一般情況下的參考值。"路是走出來的",從另一方面說明,人多的地方,如游樂場、入口大門等,尺度和密度應該是大一些;休閑散步區域,相反要小一些,達不到這個要求,綠地就極易損壞。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園草地,被喻為金子鋪出來的,就是這個原因。現在很多規劃設計,反過來誇大第五立面、鋪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設投資,也導致終日暴曬,行人屈指可數,於生態不利,不能不說是一種弊病。
當然,這也和園林綠地的性質、風格、地位有關系。例如,動物園比一般休息公園園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區比郊區公園大一些;中國古典園林由於建築密集,鋪裝地往往也大一些。建築物和設備的鋪裝地面,是導游路線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園路,是園路的延伸和補充。
三是,在大型新建綠地,如郊區人工森林公園,因為規模宏大,幾千畝至萬畝,要分清輕重緩急,逐步建設園路。建園伊始,只要道路能達到生產、運輸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隨著園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設其他園路和小徑、設施,以節約投資。初期建設也以只建園路路基最為合理有利,如南匯的濱海人工森林公園。
園路的線型
(1)規劃中的園路,有自由、曲線的方式,也有規則、直線的方式,形成兩種不同的園林風格。當然採用一種方式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補充。仔細觀察,上海楊浦公園整體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規則式的;復興公園則相反,雁盪路、毛氈大花壇是規則式,而後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這樣相互補充也無不當。不管採取什麼式樣,園路忌諱斷頭路、回頭路。除非有一個明顯的終點景觀和建築。
(2)園路並不是對著中軸,兩邊平行一成不變的,園路可以是不對稱的。最典型例子是浦東世紀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線向南移了10米,北側人行道寬44米,種了6排行道樹。南側人行道寬24米,種了兩排行道樹;人行道的寬度加起來是車行道的兩倍多。
(3)園路也可以根據功能需要採用變斷面的型式。如轉折處不同寬狹;坐凳、椅處外延邊界;路旁的過路亭;還有園路和小廣場相結合等等(見圖)。這樣寬狹不一,曲直相濟,反倒使園路多變,生動起來,做到一條路上休閑、停留和人行、運動相結合,各得其所。
(4)園路的轉彎曲折。這在天然條件好的園林用地並不成問題:因地形地貌而迂迴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話下。而上海一般就不是這樣。為了延長游覽路線,增加游覽趣味,提高綠地的利用率,園路往往設計成婉蜒起伏狀態,但是上海園林用地的變化不大,往往一馬平川而根據不足。這時就必須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來配合園路的轉折和起伏。例如,在轉折處布置一些山石、樹木,或者地勢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綠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彎、五步一曲,為曲而曲,脫離綠地而存在。陳從周說:"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以明•計成的話要做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5)園路的交叉要注意幾點:
▲避免多路交叉。這樣路況復雜,導向不明。
▲盡量靠近正交。銳角過小,車輛不易轉彎,人行要穿綠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寬度、鋪裝、走向上應有明顯區別。
▲要有景色和特點。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對景,讓人記憶猶新而不忘。
(6)園路在山坡時,坡度≥6,要順著等高線作盤山路狀,考慮自行車時坡度≤8,汽車≤15;如果考慮人力三輪車,坡度還小,為≤3。
人行坡度≥10%時,要考慮設計台階。園路和等高線斜交,來回曲折,增加觀賞點和觀賞面,未嘗不是好事。
(7)安排好殘廢人所到范圍和用路。
園路的鋪裝
建議采塊料-砂、石、木、預製品等面層,砂土基層即屬該類型園路。這是上可透氣,下可滲水的園林--生態--環保道路。之所以如此建議,是基於下面幾點考慮:
(1)符合綠地生態要求。可透氣滲水,極有利於樹木的生長,同時減少溝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補充。
(2)與園林景觀相協調。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跡。尤其是郊區人工森林這種類型綠地,粗獷一些並無不當。
(3)新建園林,尤其上海園林,往往因地形變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園路、廣場處於新填土之上。
(4)園林綠地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要不斷補充完善。這種路面鋪裝適於分期建設,甚至臨時放個過路溝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極容易不必如剛性路面那樣開腸剖肚。
(5)園林綠地除建設期間外,園路車流頻率不高,重型車也不多。
(6)是我國園林傳統做法的繼承和延伸。
塊料路面的鋪砌要注意幾點:
□廣場內同一空間,園路同一走向,用一種式樣的鋪裝較好。這樣幾個不同地方不同的鋪砌,組成全園,達到統一中求變化的目的。實際上,這是以園路的鋪裝來表達園路的不同性質、用途和區域。
□一種類型鋪裝內,可用不同大小、材質和拼裝方式的塊料來組成,關鍵是用什麼鋪裝在什麼地方。例如,主要幹道、交通性強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線條簡潔大方,便於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種石料,變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徑、小空間、休閑林蔭道,可豐富多采一些,如我國古典園林。要深入研究園路所在其他園林要素的特徵,以創造富於特色、膾炙人口的鋪裝來。例如,杭州的竹徑通幽,蘇州五峰仙館與鶴所間的仙鶴圖與環境融洽一體,詩情畫意,躍然紙上。明•計成在《園冶》中對此早有論述"惟所堂廣廈中,鋪一慨磨磚,如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中庭式宜疊勝,近砌亦可迴文,八角嵌方選鵝子鋪成蜀錦。"
□塊料的大小、形狀,除了要與環境、空間相協調,還要適於自由曲折的線型鋪砌,這是施工簡易的關鍵;表面粗細適度,粗要可行兒童車,走高跟鞋,細不致雨天滑倒跌傷、塊料尺寸模數,要與路面寬度相協調;使用不同材質塊料拼砌,色彩、質感、形狀等,對比要強烈。
□塊料路面的邊緣,要加固。損壞往往從這里開始。
□側石問題。園路是否放側石,各有己見。筆者認為要依實而議定:
①看使用清掃機械是否需要有靠邊;
②所使用砌塊拼砌後,邊緣是否整齊;
③側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園路邊緣的目的;
④最重要的,是園路兩側綠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綠化尚未成型時,須以側石防止水土沖刷。
□建議多採用自然材質塊料。接近自然,朴實無華,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甚至於舊料、廢料略經加工也可利用為寶。日本有種路面是散鋪粗砂,我們過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崗岩板也廣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舊磚瓦,何嘗不是傳統園路的好材料。按虹橋花園使用情況,厚150毫米以上塊石路面(通車),包含至鋪砌完成,價150元/平方米以內,彈街石價100元/平方米以內(以上未包含前期已施工碎石墊層)足比使用砼路而便宜。
園路與種植
(1)與園路、廣場有關的綠化形式有:
中心綠島、回車島等;
行道樹;
花缽、花樹壇、樹陣;
兩側綠化。
(2)最好的綠化效果,應該是林蔭夾道。郊區大面積綠化,行道樹可和兩旁綠化種植結合在一起,自由進出,不按間距靈活種植,實現路在林中走的意境。這不妨稱之為夾景;一定距離在局部稍作濃密布置, 形成阻隔,是障景。障點使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棲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綠地則要多幾種綠化形式,才能減少人為的破壞。在車行園路,綠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車視距、轉彎半徑等要求。特別是不要沿路邊種植濃密樹叢,以防人穿行時剎車不及。
(3)要考慮把"綠"引伸到園路、廣場的可能,相互交叉滲透,最為理想:
使用點狀路面,如旱汀步、間隔鋪砌;
使用空心砌塊,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磚。波蘭有種空心磚,可使綠地佔鋪砌面2/3以上。
在園路、廣場中嵌入花缽、花樹壇、樹陣。
(4)園路和綠地的高低關系。
設計好的園路,常是淺埋於綠地之內,隱藏於綠叢之中的。尤其是山麓邊坡外,園路一經暴露便會留下道道橫行痕跡,極不美觀,因此設計者往往要求路比"綠"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帶來的是匯水問題,這時園路單邊式兩側,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淺的明溝,降雨時匯水瀉入的雨水口,天晴時乃是草地的一種起伏變化。
(5)城市道路的綠化,與道路的性質相關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觀大道、步行街等,這是另一個題目的文章了。
標簽:
作者 zhuwei528 閱讀全文 | 評論(2) | 人氣(44) | 引用(0) | 推薦 | 保存日誌
2006-07-17 18:55:09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
濕生植物:旱柳、垂柳、棉花柳、沙柳、蒿柳、皂柳、小葉楊、遼楊、沙地柏、圓柏、側柏、水杉、楝、楓楊、白蠟樹、連翹、榆、裂葉榆、榔榆、烏桕、櫻花、杜仲、欒樹、木芙蓉、木槿、夾竹桃、爬山虎、葡萄、紫藤、紫穗槐、檉柳、毛茛、水葫蘆苗、長葉鹼毛、沼生柳葉、柳葉萊、毛水蘇、華水蘇、薄荷、陌上菜、婆婆納、豆瓣菜、蔍草、水毛花、扁桿蔍草、水莎草、花穗水莎草、球穗扁莎草、紅磷扁莎草、竹節燈心草、小花燈心草、小燈心草、細燈心草、扁蓄、習見蓼、紅蓼、叢生蓼、酸模葉蓼、柳葉刺蓼、小箭葉蓼、杠板歸、刺蓼、戟葉蓼、大戟葉蓼、虎杖、白茅、拂子茅、大葉章、菵草、長芒棒頭、野古草、荻、薏苡、牛鞭草、濕生匾蕾、
挺水植物:水蔥、蘆葦、藕、慈菇、寬葉澤苔草、澤瀉、荷花、千屈菜、香蒲、鴨舌草、雨久花、菖蒲、梭魚草、稻、水筆仔、水仙、水芹菜、茭白筍、芋、田字草、蘆葦、荸薺、荊三棱、針藺、水燭、傘莎草、寬葉香蒲
浮水植物:浮萍、水葫蘆、睡蓮、芡實、王蓮、萍蓬草、鳳眼蓮、莕菜、蒓菜、黃花狸藻、浮水蕨、龍骨瓣莕菜、
沉水植物:金魚藻,水車前
標簽:
作者 zhuwei528 閱讀全文 | 評論(0) | 人氣(19) | 引用(0) | 推薦 | 保存日誌
2006-07-17 18:54:06
居住區綠化植物配置
居住區綠化植物配置
居住區綠化是直接為居民經常利用與享受的一種綠化系統。居住區的綠化規劃,不僅要體現當代人們的文明程度,而且更主要的還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識,使之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相適應,力求在一定時期內盡量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的不同要求。居住區綠地設計時要求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再現自然,改善和維持小區生態平衡為宗旨,以人與自然共存為目標,以園林綠化的系統性、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植物造景為主題的可持續性為使命,達到平面上的系統性、空間上的層次性、時間上的相關性。
充分考慮居民享用綠地的需求,建設人工生態植物群落。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如松柏林、銀杏林、香樟林、批把林、柑橘林、榆樹林;有益消除疲勞的香花植物群落,如梔子花叢、月季灌叢、丁香樹叢、銀杏———桂花叢林等以及有益招引鳥類的植物群落,如海棠林、火棘林、松柏林等,可選擇在小區邊緣整塊綠地上安排或與居住區中心綠地融合設計。利用植物群落生態系統的循環和再生功能,維護小區生態平衡。
喬木、灌木與藤蔓植物結合,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結合,適當地配植和點綴時令開花花卉草坪。在樹種的搭配上,既要滿足生物學特性,又要考慮綠化景觀效果,要綠化與美化相結合,樹立植物造景的觀念,創造出安靜和優美的人居環境。
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變化。創造出優美的林冠線,打破建築群體的單調和呆板感。注重選用不同樹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如雪松、水杉、龍柏、香樟、廣玉蘭、銀杏、龍爪槐、垂枝碧桃等,構成變化強烈的林冠線;不同高度的植物,構成變化適中的林冠線;利用地形高差變化,布置不同的植物,獲得相應的林冠線變化。通過花灌木近邊緣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貼梗海棠、海桐、杜鵑、金絲桃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變化的曲線。
在栽植上可採取規則式與自然式相結合的植物配置手法。一般區內道路兩側各植1至2行行道樹,同時可規則式地配置一些耐陰花灌木,裸露地面用草坪或地被植物覆蓋。其他綠地可採取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手法,組合成錯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觀。
在種植設計中,充分利用植物的觀賞特性,進行色彩組合與協調,通過植物葉、花、果實、枝條和干皮等顯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為依據來布置植物,創造季相景觀。做到一條帶一個季相,或一片一個季相,或一個組團一個季相,。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組成的春季景觀;由紫薇、合歡、花石榴等組成的夏季景觀;由桂花、紅楓、銀杏等組成的秋季景觀;由臘梅、忍冬、南天竹等組成的冬季景觀。
梅苑
發貼: 883
2003-09-27 17:14
--------------------------------------------------------------------------------
園林水景植物配置設計
水是園林藝術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種園林要素。古人稱水為園林中的「血液」、「靈魂」。古今中外的園林,對於水體的運用非常重視。在各種風格的園林中,水體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水就成為我國園林游樂的內容,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幾乎是「無園不水」。有了水,園林就更添活潑的生機,也更增加波光粼粼、水影搖曳的形聲之美。所以,在園林規劃建設中,重視對水體的造景作用、處理好園林植物與水體的景觀關系,不但可以營造引人入勝的景觀,而且能夠體現出真善美的風姿。
水體在風景園林中的作用在園林諸要素中,以山、石與水的關系最密切。中國傳統園林的基本形式就是山水園。「一池三山」、「山水相依」等都成為中國山水園的基本規律。大到頤和園的昆明湖,以萬壽山相依,小到「一勺之園」,也必有岩石相襯托,所謂「清泉石上流」也是由於山水相依而成景的。所以,古人論風景必曰山水,李清照稱:「山光水色與人親」。園林水體可賞、可游、可樂。大水體有助空氣流通,即使是一斗碧水映著藍天,也可使人的視線無限延伸,在感觀上擴大了空間。園林中各類水體,無論其在園林中是主景、配景,無一不藉助植物來豐富景觀。水中、水旁園林植物的姿態、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強了水體的美感。
先賢們將水的本性以擬人化的手法評價歸結為德、仁、義、智、勇、善、正的品德。孔子認為水無私給予萬物,「似德」;所到之處有生命成長,「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萬折必東「似意」。同時,水能「不清以人,鮮潔以出」,洗凈污濁,與人為善;水至量必平,最「公正」。不同的水體構築物可以產生不同的水態;以水環繞建築物可產生「流水周於舍下」的水鄉情趣;亭榭浮於水面,恍若神閣仙境;建築小品、雕塑立於水中,便可移情寄性;水在流動中,與山石、河岸、塘堤產生摩擦,發出各種聲音。「山石有清音」是悅耳的美感;「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則氣勢磅礴。水聲,增添了天然韻律與節奏,顯示空間的樂感美。
總之,水是構成園林景觀、增添園林美景的重要因素。縱觀當今許多園林景觀設計與建設,都無一不藉助自然的或人工的水景,來提高園景的檔次和增添實用功能。各類水體的植物配置不管是靜態水景,或是動態水景,都離不開花木來創造意境。
1.水邊的植物配置水邊植物配置應講究藝術構圖。我國園林中自古水邊主張植以垂柳,造成柔條拂水,同時在水邊種植落羽松、池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氣根的小葉榕等,均能起到線條構圖的作用。但水邊植物配植切忌等距種植及整形式或修剪,以免失去畫意。在構圖上,注意應用探向水面的枝、干,尤其是似倒未倒的水邊大喬木,以起到增加水面層次和富有野趣的作用。
2.駁岸的植物配置駁岸分土岸、石岸、混凝土岸等,其植物配置原則是既能使山和水融成一體,又對水面的空間景觀起著主導作用。土岸邊的植物配置,應結合地形、道路、岸線布局,有近有遠,有疏有密,有斷有續,曲曲彎彎,自然有趣。石岸線條生硬、枯燥,植物配置原則是露美、遮醜,使之柔軟多變,一般配置岸邊垂柳和迎春,讓細長柔和的枝條下垂至水面,遮擋石岸,同時配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變色鳶尾、黃菖蒲、燕子花、地錦等來局部遮擋(忌全覆蓋、不分美、丑),增加活潑氣氛。
http://zhuwei528.blogcn.com/index.shtml
2. 上墳後不能回頭嗎
上墳後能回頭。
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墊上磚頭,讓他人看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2)荷花路引擴展閱讀:
上墳燒紙的禁忌:
1、不要全燒印刷紙錢,最好以傳統紙錢為主,印刷紙錢為輔。黃紙、冥幣、金元寶、銀元寶等都可以。
2、買了黃草紙後,百元大鈔一張一張的疊起來,從右到左,從上到下,蓋上去。這樣鋪滿的黃草紙才是硬通貨。
3、一刀燒紙要疊成7-8份,然後沿著對角線對折。這樣疊起來的紙錢更容易燒起來。
4、需要准備一個撥起紙錢的小桿子,方便燒紙的時候,燃起來更均勻。但是要注意用完之後不要帶回家了。
3. 有誰知道成都婚慶一條街在什麼地方具體位置
天仙橋沒什麼賣婚慶用品的
道具一般是在荷花池。多找找。多的很
還有就是火車站的海發大廈有幾家
我建議樓主可以找轉讓的。過年前可能又要倒閉幾家。你可以直接買入~
4. 成都哪裡能購買到婚慶道具比如路引,拱門等,荷花池我去過了,沒有.
荷花池有。荷花池車站那條路和荷花池市場相對的那條路上就有!我結婚時買的氣球那些都是在那裡買的,還有蠟燭啊,花球啊,沙沙啊那些都有!
5. 語言藝術的相聲有嗎
相聲文本 對口相聲 反正話 表演者:馬季 唐傑忠
甲: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
乙:對
甲:相聲演員講究的是說學逗唱,這相聲演員啊!最擅長說長笑話,短笑話,俏皮話,反正話。
乙:這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啊
甲:相聲 演員啊,腦子得聰明。靈機一動馬上通過嘴就要說出來,
乙:對對對對
甲:嘴皮子也要利索
乙:是啊
甲:像您這個
乙:我特別合適
甲:什麼合適啊,這嘴唇,像鞋低子似的!
乙:有那麼厚嘴唇子嗎?
甲:像你這嘴說相聲不合適,
乙:誰不合適啊,告訴你,腦袋聰明
甲:是啊
乙:嘴皮子利落,
甲:你啊
乙:說什麼都行!
甲:你別吹,我當著個位老師和同許我來考考你,咱們來一段反正話
乙:什麼叫做反正話呢?
甲:就是我說一句話,你把這句話翻過來再說一遍,能說上來就算你聰明!
乙:咱們可以試試
甲:說來就來,我的桌子
乙:。。。。。。
甲:我的桌子
乙:我的桌子
甲:唉,你怎麼這么笨啊,我說我的桌子,你就要說我得子桌
乙:哦,我明白了
甲:明白啦!下面我們開始。從頭說到腳!看你反映怎麼樣啊!
乙:沒問題!
甲:我腦袋
乙:我呆腦,我呆頭呆腦的啊!
甲:我腦門子,
乙:我沒腦子!
甲:我眼眉
乙:我沒眼!
甲:我眼珠
乙:我豬眼,不像話啊!
甲:我鼻子
乙:我子鼻
甲:我鼻樑子
乙:我量鼻子, 我量他干嗎啊!
甲:我觜!
乙:。。。。。。 我咬你!
甲:咬我干什麼啊!
乙:這一個字的怎麼翻啊!
甲:那依您的意思呢?
乙:得說字兒多的
甲:哦,字多一點,好了!我觜里又牙
乙:我牙里又觜,我成妖怪了!你換的詞兒行不行啊,
甲:不說這個啊?咱們報一回小說人物!
乙:哪不小說呢?
甲:咱們就報一回《西游記》里得人名。
乙:您來吧!
甲:我是唐三奘
乙:我是奘三唐
甲:我是豬八戒
乙:我是戒八豬
甲:我是沙和尚
乙:我是和尚三,我怎麼又成三個和尚了!
甲:我是孫猴子
乙:我是猴孫子!你說點好的!
甲:點好的,咱倆逛逛花園,報報花名
乙:逛花園?那好啊
甲:可在逛花園之前我有一個要求,
乙:什麼要求!
甲:速度要比剛才快一點另外要帶上動作。
乙:帶動作我會啊,是這樣嗎(參著甲,像戀人一樣在舞台上走一圈)
甲:什麼啊!我是說在逛花園的時候要用這兩個手指頭指著自己的鼻子,得美一點,得這樣(動作),會嗎?
乙:沒問題,我這人最會美了!
甲:那咱們現在開始啊
乙:好
甲:我逛花園
乙:我花園逛
甲:我是牡丹花
乙:我是花牡丹
甲:我是芍葯花
乙:我是花芍葯
甲:我是茉莉花
乙:我是花茉莉
甲:我是狗尾巴花
乙:我是花尾巴狗
《對春聯》(對對子)——李德鍚 張壽臣傳本
甲 要說你們藝人還真有點學問。
乙 怎麼看得出來呢?
甲 我聽你們這大鼓詞挺文明,里邊有不少學問呢。可相聲就差點了!
乙 你還別看不起我們藝人,你要真有學問,咱們連連句,怎麼樣?
甲 噢,咱倆人在這兒對一回對子,那可不行!
乙 怎麼不行?
甲 回頭我出個上聯,您對不上下聯來,顯著我窩您,我不落這個。
乙 嘿!你准知道我對不上下聯啊!
甲 您比我年長,我要把您氣個好歹的,這也不合適呀!
乙 別說了!你不是怕我對不上下聯嗎?這么著,我出上聯,您對下聯,這回行了吧?
甲 哎呀!這當然要比我出上聯要保險。不過,您得告訴我,今天都准備出那幾付上聯?
乙 幹嘛?
甲 我心裡得有譜啊!
乙 噢,你那意思得出常見的,常說的,我的上聯要是「忠厚傳家久」。
甲 我這下聯是「詩書繼世長」。
乙 我出上聯「趁心生意源頭活水」。
甲 我對「得志經營錦上添花」。
乙 「買賣興隆通四海」。
甲 「財源茂盛達三江」。
乙 「本固枝榮」。
甲 「根深葉茂」。
乙 「上天言好事」。
甲 「回官降吉祥」。怎麼樣,對答如流吧?
乙 俗不可耐。就這個啊,兩字。
甲 合格。
乙 不算!
甲 白對了!
乙 這都是街面上常見的,誰對不上來啊?咱得來點難的,深的,新鮮的。
甲 來點新鮮的行,可你要胡編也不算!
乙 我幹嘛胡編哪!我也不拿絕句嚇唬人,咱靠的是經多見廣,胸有城府,對起來得有個意思。
甲 那咱拉線瞧活,您就出題吧!
乙 這一說你還真是「冰出於水寒於水」。
甲 您放心,「青出於藍勝於藍」。
乙 這是哪兒上的?
甲 荀子《勸學篇》,這就叫信手拈來,恰當巧妙。
乙 我這是「雅室何須大」。
甲 我這是「花香不在多」。
乙 「曾經滄海難為水」。
甲 「除卻巫山不是雲」。
乙 「春蠶到死絲方盡」。
甲 「蠟炬成灰淚始干」。
乙 「鮑魚之肆迎面臭」。
甲 「芝蘭之室撲鼻香」。
乙 誰香?
甲 誰臭?
乙 你哪點香?
甲 我哪點也不臭。
乙 我不是說你,你別杯弓蛇影。
甲 我不怕你說,何必欲蓋彌彰!
乙 你這是拾毛欄的上河邊——多餘!(諧音)
甲 你這是懷里揣馬勺——盛心!
乙 還對哪!
甲 怎麼樣?
乙 這是小試鋒芒,你再聽這上聯,「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開通民智"。
甲 這怎麼講?
乙 曼倩就是東方朔,是古代的樂人,滑稽善辯,我們說相聲的就好比是東方朔的化身。所以是「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開通民智」。
甲 你聽下聯「似鳧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鐸」。
乙 這個下聯好。
甲 這是說你們這唱大鼓的,好比是木皮散人賈鳧西,說唱故事,打動人心。所以是「似鳧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鐸」。
乙 有意思。咱來點雅俗共賞的。
甲 對,要俗不傷雅。
乙 那你聽這個:「熱麵茶」。
甲 我對「涼米湯」。
乙 我這熱麵茶可燙嘴。
甲 我這涼米湯可祛暑。
乙 再聽這個:「粳米粥」。
甲 我對「嘎巴菜」。
乙 怎麼還有嘎巴萊啊!
甲 「梗米粥」是北京的,我這「嘎巴萊」是天津衛的。
乙 我這梗米粥可以放糖。
甲 我這嘎巴萊可以擱辣椒糊。
乙 嘿!你再聽這個:「馬牙棗」。
甲 我對「羊角蔥」。
乙 「馬吃馬牙棗」。
甲 「羊啃羊角蔥」。咱別老在吃的上轉!
乙 那在節氣上找找。「一夜連雙歲」。
甲 我對「五更分二年」。橫批是「大年三十」這有什麼哪!你有新鮮的嗎?
乙 你聽這個:「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 怎麼講?
乙 農歷每月十五,雖然是一個月過了一半,可是你看月亮是園的,所以這叫「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 嗯。聽這個:「二九年終年未終」。
乙 怎麼講?
甲 每年臘月三十是除夕,到二十九也就是年終了,可離三十還差一天,這叫「二九年終年未終」。
乙 那要趕上臘月是小進呢?
甲 ……這不帶小進!
乙 聽這個:「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
甲 我對:「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
乙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晝夜不長不短」。
甲 「三年一潤,五年再潤,陰陽無錯無差」。
乙 行啊!
甲 那還用說,這叫「雖不中而不遠矣!」
乙 瞧這酸勁。還有哪!
甲 你揀好的說。
乙 「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為朗」。
甲 嚯!聽著費解啊!
乙 這才難對呢!
甲 怎麼?
乙 這是拆字,一大不是念天嗎?日月為明,良字加一個月字念朗。用這仨字組成一聯對子是「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為朗」。
甲 好!你聽下聯:「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 怎麼講?
甲 山石念岩,古木念枯,上此下木念柴,這就叫「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 還真是合情合理,我這有天有日有月。
甲 我這有山有石有木。這就叫「雖不中不遠矣!」
乙 又來啦!咱們拿北京地名說幾副對子。
甲 地名也能對對子?
乙 那怎麼不行?蘇東坡說過:「天下無語不成對」。
甲 那您說吧!
乙 你聽「四川營兒」,有這地名吧?
甲 有,這怎麼對啊!
乙 那就看你對北京地名熟不熟了!
甲 地名熟也不一定對得恰當啊,您上聯「四川營兒」我對「陝西巷兒」。
乙 「一尺大街」。
甲 有這地方兒嗎?
乙 有,就在楊梅竹斜街西頭。
甲 我對「半截胡同」。
乙 在哪兒?
甲 菜市口。
乙 嗯。聽這個「鎮江上坎兒」。
甲 我對「蘇州下坡兒」。
乙 我這仨地名合起來是個對子上聯,「四川營一尺大街鎮江上坎」。
甲 我這兒合起來是「陝西巷半截胡同蘇州下坡」。
乙 好。是個下聯。你再聽這個:「黑塔寺不見黑塔」。
甲 「白雲觀沒有白雲」。
乙 「八里庄兒何足八里?」。
甲 「三家店兒豈止三家?」。
乙 「蠶池口養蜂夾道未見吐絲釀蜜」。
甲 「火把場喇嘛胡同怎能吹氣冒煙」。
乙 「小王莊上梨棧南市三不管」。
甲 又改天津地名了。你聽「大紅橋前鼓樓西開鹹水沽」。
乙 行,行!真有兩下子。
甲 還有好的嗎?
乙 聽這個「小老鼠偷吃熱涼粉」。
甲 我對「短長蟲纏繞矮高粱」。
乙 「漢瓦當文延年益壽」。
甲 「周銅鑄字富貴吉祥」。
乙 「道旁麻葉舒青掌」。
甲 「池內荷花攢粉拳」。
乙 「道旁麻葉舒青掌,要甚要甚?」。
甲 「池內荷花攢粉拳,打誰打誰?」。
乙 「土城土環城成土」。
甲 「金鏡金熔鏡竟金」。
乙 「墨童磨墨墨濺墨童一饃墨」。
甲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
乙 我這可有講兒。
甲 我也能解。
乙 我這墨童是古代給念書的公子伴讀的書童。墨童一手研墨,一手擎著白面饃正想吃呢,一不小心,墨濺出來了,白面饃變成黑煤球了。所以是「墨童磨墨墨濺墨童一饃墨」。
甲 我這是梅香往火爐里添煤,煤里有爆煤,「叭!」爆起來的煤渣正崩到梅香的兩道眼眉上,所以叫「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
乙 這要爆到眼珠里怎麼辦?
甲 她戴著眼鏡呢!這不能找真兒。
乙 咱們這回,先解後對,我說一件事:我有個男孩,我叫他童子,他拿竹桿打落了院里梧桐樹的桐子,他挺高興。
甲 你說這個幹嘛?
乙 這就是一個對子上聯:「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落」。
甲 我對下聯也得先說個事。我這是我們街坊的一個小女孩兒,我管她叫丫頭,她愛啃鴨子的頭,可她又嫌咸。這就是你那對子的下聯。「丫頭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咸」。
乙 瞧這勁費的!
甲 你把壓箱子底的拿出來。
乙 你再聽這個:「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甲 「水牛下水水漫水牛腰」。
乙 「犬行雪地梅花五」。
甲 「雞踏霜橋竹葉三」。
乙 「雞犬過霜橋,梅花襯竹葉」。
甲 「侯馬行雪地,佛手配香櫞」。
乙 「廳前種竹先生筍」。
甲 「廟後栽花長老枝」。
乙 我能改字。
甲 我也能改字。
乙 我這筍不是竹筍,是損壞的損。
甲 我這枝不是花枝,是知道的知。
乙 怎麼講呢?
甲 你先講。
乙 有一個教書的先生,他給人家教家館,庭院里有兒棵嫩竹,先生老拿手晃悠它,一不留神,把人家的竹子損壞了!這么個「廳前種竹先生——損」。
甲 那位先生這么手碎啊!我這是一座和尚廟,小和尚愛養花,就在廟後栽了一塊花地,芳草如茵,多好啊,師兄把這事告訴長老,長老說,我已經知道了!這叫:「廟後栽花長老——知」。
乙 這位長老倒好說話兒。「河內荷花和尚採去何人戴」。
甲 「市上柿子師傅買去是誰吮。」。
乙 吮啊!
甲 喝糖罐兒嘛!你還有好的沒有?
乙 聽這個,「"南大人向北征東討西戰」。
甲 「春掌櫃賣夏布秋收冬藏」。
乙 我是東西南北。
甲 我是春夏秋冬。
乙 「學生看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甲 這是怎麼回事?
乙 小孩數房檐上的瓦。
甲 噢。我對「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乙 「北雁南飛雙翅東西扇上下」。
甲 「後車前轍兩輪左右走高低」。
乙 我是北雁往南飛。
甲 我是後車走前轍。
乙 我是雙翅東西——
甲 我是兩輪左右——
乙 我這扇上下——
甲 我這走高低——高低即是上下,上下即是高低,這叫「雖不中不遠矣!」
乙 又來了!你先別得意,還有難的!「佛手獻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愛佛手,佛誇佛手香"。
甲 這是對子還是繞口令啊!
乙 「繞口令」幹嘛?這都有講啊?
甲 怎麼個「佛手獻佛」?
乙 我說的這佛,是西藏來的喇嘛活佛,我這佛手是水果店裡賣的那種佛手。活佛接過來一聞清香無比,挺喜愛,這叫「佛手獻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愛佛手,佛誇佛手香"。
甲 聽下聯。「雞眼喂雞,雞睜雞眼,雞瞅雞眼,雞不吃雞眼,雞嫌雞眼臭」。
乙 你這有講嗎?
甲 有啊!
乙 你這雞眼是雞的眼睛嗎?
甲 拿雞的眼睛喂雞,那得多少只雞啊!是修腳的修下來的雞眼。
乙 好嘛!
甲 拿這種雞眼喂,雞能滿意嗎?雞這一睜眼,看看有什麼吃的,拿嘴一鵮,咳!臭的!這就叫「雞眼喂雞,雞睜雞眼,雞瞅雞眼,雞不吃雞眼,雞嫌雞眼臭」。
乙 乾脆,咱再來一副絕對,你要能對上來,我就服你。
甲 我能對上來,就不算絕對!
乙 你別少年氣盛,聽著,「朱門酒肉臭」。
甲 「路有凍死骨」。這叫絕對啊!這是杜甫的詩。
乙 我知道,咱就把這兩句的意思用到現在說一副對子。
甲 這可個別,您說上聯:
乙 「闊大爺,上飯庄,花天酒地,猜拳行令,得意,得意得很!」
甲 我對「窮苦人,走河壩,愁眉苦臉,滿腔悲憤,哎唷!哎唷!哎唷!」
乙 這是幹嘛?
甲 扛大個!
戲劇與方言
甲 做一個相聲演員不容易,起碼的條件得會說話。
乙 這個條件容易,誰不會說話呀?
甲 說話跟說話不同,一般人說話只要把內容表達出來,使對方領會了就行啦。
乙 那麼說相聲呢?
甲 就得用藝術語言。相聲主要靠著語言表達。我們說的是北京話。
乙 是呀。
甲 可是外埠觀眾也聽得懂,因為我們說的北京話,接近普通話,不是北京土話,是精練的北京話。經過了提煉,經過了加工,並且,經過了消毒!
乙 消毒?
甲 啊。
乙 語言里有什麼毒哇?
甲 你不懂語言學,在一九五一年六月份《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社論:《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純潔和健康而奮斗》,既然有不純潔和不健康的,就有有毒素的。
乙 噢。
甲 我們的話(對觀眾)您放心聽,管保中不了毒!
乙 中毒?那哪兒能啊?相聲的台詞兒語言得精練。
甲 相聲語言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而邏輯性強。
乙 哎。
甲 地道的北京上話說起來羅嗦,什麼名詞、副詞、代名詞、感嘆詞用得大多!
乙 那您舉一個例子,羅嗦的北京土話怎麼說?
甲 比如說,哥兒倆,住在一個院里,一個在東房住,一個在西房住,夜間都睡覺啦,忽然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兩個人一問,一答,本來這點兒事講幾個字就能解決,要用北京土話能說得羅哩羅嗦一大堆!
乙 那怎麼說?
甲 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喲嗬!」
乙 「喲嗬?」
甲 啊!先來感嘆詞。
乙 好嘛。
甲 「喲嗬!那屋『光當』一下子,黑更(jing)半夜,這是誰出來啦?一聲不言語,怪嚇人的!」
乙 嗬!這一大套。
甲 回答的更羅嗦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還沒歇著哪(睡覺的意思)?我出來撒泡尿。沒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您哪。」
乙 這是比那個羅嗦。
甲 這位還關照他哪:「黑更半夜的穿上點兒衣裳,要不然凍著可不是鬧著玩兒的,明兒一發燒就得感冒嘍。」
乙 嗬!
甲「不要緊的,哥哥,我這兒披著衣裳哪,撒完尿我趕緊就回去,您歇著您的吧,有什麼話咱們明兒見吧,您哪。」
乙 這夠多少字啦?
甲 三百多字。要用精練的北京話說這個事,把它分成四句話,甩十六個字。
乙 一句話用四個字?
甲 哎。
乙 您說說。
甲 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啦。「這是誰呀?」
乙 嗯,四個字。
甲 回答也四個字。「是我您哪。」「你干嗎去?」「我撒泡尿。」
乙 嗯!這省事多啦。
甲 還有比這省事的呢。
乙 哪兒的話?
甲 山東話。同是四句話用十二個字就行啦。
乙 噢,三個字一句?
甲 哎,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了一問:(學山東話)「這是誰?」
乙 嗯,三個字。
甲 回答也是三個字。(學山東話)「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 這是比那省事。
甲 嗯!還有比這省事的。
乙 哪兒的話?
甲 上海話,也是四句話。
乙 用多少字?
甲 八個字。
乙 兩個字一句。
甲 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一問:(學上海話)「啥人?」「我呀。」「啥(事)體?」「撒尿。」
乙 嘿!有意思,這真省事。
甲 不,還有比這省事的哪。
乙 哪兒的話?
甲 河南話。
乙 用幾個字?
甲 四個字。
乙 一個字一句?
甲 哎。
乙 怎麼說?
甲 那兒屋門一響,這兒發覺了一問:(學河南話)「誰?」「我。」「咋?」「溺!」
乙 嗬,這也太省事啦!
甲 不,還有比這省事的。
乙 哪兒的話?
甲 啞巴!
乙 廢話,啞巴不算,您說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 是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藝術。
乙 對。
甲 說相聲就得用北京話。
乙 那是,相聲是北京的土產嘛。
甲 哎,可是不歸土產公司賣。
乙 賣?這是地方劇的一種。
甲 北京地方的戲曲,相聲、單弦兒、京戲。
乙 京戲,就帶著地方名兒哪。
甲 京戲的唱、念,除了有幾個字上口,大部分是北京音,他不管劇中人是什麼地方人,也得北京味兒,比如《空城計》——
乙 主角兒是諸葛亮。
甲 一念白是這味兒:「我把你這大膽的馬謖哇,臨行時,山人怎樣囑咐與你,叫你靠山近水,安營紮寨,怎麼不聽山人之言,偏偏在這山頂扎營,只恐街亭難保。」
乙 嗯!是北京味兒。
甲 本來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 是呀,山東人。
甲 山東諸城。山東人說話什麼味兒?都這味兒:(學山東話)「喂!我說老張,你上哪兒去啦?」「哎!我上北邊兒。」「你上北邊兒干什麼去啦?」「上北邊兒那個地場找個人。你沒事嗎?咱一道去要吧。」
乙 對!這是山東話。
甲 你聽京戲,一點兒山東味也沒有。
乙 那是怎麼回事?
甲 這么唱就不好啦:諸葛亮坐大帳,拿起令箭一派將(學山東話):「我說馬稷哪去啦?」
乙 對!
甲 (學山東話)「馬謖聽令。」「是。」
乙 噢!也這味兒?
甲 (學山東話)「叫你去鎮守街亭,你可敢去呀?」「丞相你說什麼?不是鎮守街亭嗎?小意思,沒大關系,告訴你說吧,交給我你就X(左貝右青)好兒吧!」「馬謖我告訴你說,那街亭雖小關系重大!街亭要是一丟,咱們大家全都玩兒完啦!」
乙 這像話嗎?
甲 京戲沒有這樣唱的。
乙 這樣唱就不能叫京戲啦。
甲 是呀,它不管劇中人是山東的、山西的,全得北京味兒。
乙 是呀,劇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 啊!關雲長就是山西人,在京戲上出現就一點兒山西味兒也沒有,比如唱《古城會》——
乙 關公戲。
甲 唱〔吹腔〕:「叫馬童,你與爺忙把路引,大搖大擺走進了古城。」
乙 對,完全是京字京味兒。
甲 念白也是這樣:「馬童,抬刀備馬。」
乙 有勁!
甲 可是山西人說話沒有這么硬。山西話好聽。
乙 山西話什麼味兒?
甲 山西活這味兒:(學山西話)「老王!你上哪兒啦?工作很好吧?沒有事到我家去吃飯吧。」
乙 對,是這味兒。
甲 京戲演關雲長要這味兒也不行啊。
乙 怎麼?
甲 關雲長一叫板這味兒:(學山西話)「馬童,抬刀備馬,咱們一塊兒走吧。」
乙 嗐!京戲沒有這樣唱的。
甲 地方戲都有地方色彩和方言。
乙 對。
甲 北方的地方戲,北方人都聽得懂。
乙 南方的地方戲呢?
甲 那得看他用什麼話演啦,要是用官話演,北方人就聽得懂,用純方言演戲,北方人就聽不懂。我在上海時候有幾種戲,我就聽不懂。
乙 怎麼?你不懂上海活?
甲 我剛到上海的時候凈誤會。
乙 怎麼?
甲 人家說話我不懂啊,到理發館去刮臉洗頭,敢情名詞不一樣。
乙 刮臉怎麼說?
甲 修面。(學上海話)講上海話,修面。
乙 「修面」。洗頭啊?
甲 你一聽就得害怕,叫「汰(音近似打)頭」。
乙 (誤會汰為打)打頭?
甲 哎!洗什麼東西都說汰。咱們說洗一洗,上海話說汰一汰。
乙 洗什麼東西都叫打?
甲 啊。
乙 比如說洗洗手絹兒?
甲 (學上海話)「汰汰絹頭。」
乙 嗯?
甲 「汰汰絹頭。」
乙 嗯。洗洗大褂兒?
甲 (學上海話)「汰汰長衫。」
乙 (沒聽清)打?……
甲 「長衫。」
乙 嗯。洗洗襪子?
甲 (學上海話)「汰汰襪(音近似麻)子。」
乙 嗯?
甲 「汰汰襪子!」北方人麻子一聽就得跑!
乙 怎麼?
甲 要打麻子啦!
乙 聽著是像。
甲 我在上海的時候,到理發館去刮臉,因為把話聽誤會啦,鬧了一個笑話兒。
乙 怎麼?
甲 我到理發館,「你給我(指自己臉)刮刮。」
乙 你干嗎比劃呀?
甲 我怕他聽不懂我的話。
乙 結果呢?
甲 人家樂啦!(學上海話)「好格,儂坐下來。」
乙 嗯?
甲 我說,「我是在屋裡呀?」(學上海話)「勿是,是要儂坐下來!」
乙 什麼話?
甲 讓我坐下。
乙 這話是不好懂。
甲 是呀,我坐下他給我刮臉,刮完臉他指著我的腦袋問我:(學上海話)「喏!依汰一汰好嗎?」
乙 (驚愣)怎麼,要打你?
甲 我想解放後不準打人啦,(懷疑地)怎麼刮刮臉還得打我一頓?」
乙 你可以問問他呀。
甲 我問啦。我說:「你是就打我一個呀,是來這里的客人都打呀?」
乙 他說什麼?
甲 (學上海話)「一樣格,通通汰格。」
乙骨文啊!通通打?
甲 我一想通通全打,咱也別給破壞這制度哇!
乙 啊?
甲 (無可奈何地)打吧!
乙 打……
甲 給我洗頭、吹風,完了拿過鏡子一照:「好啦呀!」
乙 好啦?
甲 我說,你怎麼不打我啦?(學上海話)「汰過啦。」
乙 打過啦?
甲 (遲疑)我怎麼一點不疼呀?(向乙)你說這個誤會多可笑哇!
乙 不懂方言是得誤會。
甲 這還不要緊,這只是生活中的問題。若是在工作中產生誤會,那不知要多大的損失呀。
乙 是呀,那可糟糕啦。
甲 中國人說的話,中國人聽不懂。
乙 你說這是怎麼回事呢?
甲 這是因為中國地大人多,舊中國的經濟落後和長時期的封建割據,交通不便,所以才有這個現象。
乙 嗯。
甲 現在好啦,中國空前的統一了,經濟繁榮啦,交通也便利啦。山南海北的人能在一個崗位上工作。
乙 那也不行啊,說話彼此不懂怎麼辦呢?
甲 所以現在提出現代漢語規范化問題呀,為了漢字將來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現在提倡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音為標準的普通話。將來大家都學會了普通話就好啦。現在廣播電台上說的這種話,就是普通話,這又好聽,又好學。
乙 將來要是都說普通話那可好啦。要不然都說方言多困難哪!你說話我不懂,我說話你不懂。
甲 是呀,過去我看地方戲我就有這樣感覺,越劇多好哇?
乙 是好哇。
甲 你聽不懂詞也是沒意思。
乙 哎,到北方來的越劇團我聽得懂啊。
甲 到北方來的越劇團已經不完全是紹興方言啦。有的用官話啦。
乙 官話。
甲 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
乙 噢。
甲 要用紹興方言唱,你就聽不懂啦。
乙 是嗎?
甲 我唱幾句你聽是什麼詞兒。
乙 好!你唱唱。
甲 你聽著啊:(用紹興方言唱)「天花傳布快如飛,傳到東來傳到西,空氣之中能散布,一經染到便難醫。」你說我唱的是什麼?
乙 我不知道。
甲 你為什麼不知道?
乙 我……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甲 因為你不懂紹興方言。
乙 哎,對啦。
甲 還有一種蘇州的曲藝,叫彈詞。
乙 彈詞我知道哇。
甲 你不懂蘇州話,唱詞就很難懂。
乙 你唱幾句試試。
甲 咱們這兒北方人多,我要唱,我得先用普通話把詞兒介紹一下。
乙 對。
甲 我學兩句《林沖發配》。請大家注意!您要有日記本兒,最好是您把它寫下來。
乙 啊?聽相聲還得記錄?
甲 (對觀眾)能記錄的盡量記錄,聽完了以後咱們分組討論。
乙 啊?這又不是聽報告,沒必要討論!
甲 噢!(對觀眾)那聽完以後就自由活動吧。
乙 這不是廢話嗎。
甲 我唱林沖發配,剛一出東京那兩句。
乙 什麼詞兒?
甲 「可恨高俅用毒謀,害得我披枷帶鎖配滄州。」北京人學蘇州話還很費勁,口型都得變了才像蘇州音。
乙 好!你唱唱。
甲 (學唱彈詞)「可恨高俅,」
乙 (聽見不是「俅」字,忙問)哎,俅字兒?
甲 (講蘇州話)不是,俅。(繼續唱)「用毒謀,」
乙 謀哇?
甲 (全用蘇州話)不是,謀,「害得我披枷帶鎖配滄州。」
乙 州哇?
甲 (全句用蘇州話)不是,州!
乙 嗬!可真費勁。
甲 北方人學蘇州話難,蘇州人學北方話不難。
乙 是嗎?
甲 彈詞演員都會說普通話。他們表演的時候有蘇白,有京白,他們念的京白就是普通話。
乙 噢,那麼唱呢?
甲 唱,是用蘇州方言,地方色彩嘛。你要唱京戲用蘇州話念白,准不好聽。
乙 人說蘇州話好聽啊。
甲 那說的是蘇州人講話好聽,不是說用蘇州話唱京戲。
乙 噢。
甲 蘇州人說話是好聽。有一回我在路上走,旁邊兒有兩個女同志說話兒,我一聽是蘇州話,真好聽!
乙 你學學怎麼說的?
甲 (用蘇州活)「你到啥地方去?」「大馬路白相白相。」「到我此地來吃飯好呀?」「我勿去格。」
乙 是好聽。
甲 可是要用蘇州話唱京戲念白准不好聽。
乙 是嗎?
甲 比如唱《硃砂痣》。
乙 老生戲。
甲 老生叫板有這么一句道白:「「丫鬢掌燈,觀看嬌娘。」這句詞兒用北京話說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