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剪紙
⑴ 看圖寫話去公園剪花拿回家
一天,小紅到花園里玩,他正在玩的時候,看到了公園里美麗的菊花。她正想采一朵,媽媽走了過來,看見小紅要採花,就對小紅說:「小紅,不要採花!」小紅問:「為什麼?」媽媽說:「小紅,菊花跟我們一樣,菊花是生根發芽的,它也是從小長大的,菊花也有生命的。」小紅聽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⑵ 佛山剪紙的特色
佛山剪紙早在宋、元之間,已成為商品生產,至清代乾隆年間為鼎盛。佛山剪紙藝術,在製作上有剪、刻兩大類,刻紙是在民間剪紙的基礎上,隨著商品生產和群眾的需要而興起的。刻紙利用佛山名特產銅箔和色紙作主要原料,具有色彩豐富、蒼勁豪放等獨特的地方風格。在製作方法上,有材料刻紙、寫料刻紙、純色剪紙三大類,以銅襯料、銅寫料、銅鑿料為最具特色。
銅襯料是用刻刀在銅箔上鏤刻出畫面線條、骨架,然後根據製作設計需要,在背面襯上色紙;銅寫料是繪畫與剪紙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先用刻刀在銅箔上鏤刻出畫面的外輪廓,然後用膠水調粉彩,繪畫畫面。銅鑿料與銅寫料大致相同,其特點是畫面或人物輪廓是用特製的鑿子鑿成一點點凸出的珠子般的線條,空間不需刻通,而是以粉彩繪畫成金輝燦爛、色彩斑斕的畫面。
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勞動群眾所喜愛的,寄寓如意吉祥的花鳥魚獸,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鯉魚」、「孔雀」、「四時瓜果」、「福祿壽全」、「和合二仙」、「六國封相」、「唐明皇游月殿」、「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賽龍舟」等等。銅鑿料的色彩,以粉紅、玫瑰紅、粉藍、紅丹白等為主,和諧奪目。銅襯料的襯色以橙紅、粉紅、槐黃、芥黃、紫、深綠和淺藍為主,畫面鮮艷調和。 佛山人一年四季都有以剪紙作為裝飾用品的習慣,可以說,佛山剪紙多數為當地人的生活尤其是為各種民俗活動服務的。舊時,佛山是個名鎮,集佛、道各教於一肆之地,各種迎神賽會、祭祀建蘸、禮佛道場……幾乎天天都有,所需要的剪紙製品特別多。尤其到了清代,佛山民間剪紙用途越來越廣:除了窗花、圍花、喜花、角花、燈花、枕花、鞋花等用途之外,還用於祭祀品的裝飾,又用於節日裝飾,如春節用的花錢等,以及用作刺綉、鞋帽、陶瓷以及雕刻圖案稿等。有些人家自己剪刻,更多的到專門生產剪紙的作坊、店鋪去購買,因為店鋪的剪紙品種非常豐富,手藝亦比一般人家的精緻,需求量增加佛山剪紙也開始大批量的生產與售賣。
幾百年前,佛山剪紙改用小刻刀刻。這種改進,是為了適應大批量生產的需要,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張剪紙圖案,同時也改進了剪紙的工藝,使佛山剪紙線條流暢、玲瓏。郭沫若先生曾賦詩:「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州,美在民間永不朽」。一剪一刻,道出南北工藝的不同特點。可謂評得恰到好處。 經歷了三次藝術變遷後,佛山剪紙藝人們又大膽創新剪紙工藝,把剪紙發展成大型的藝術裝飾,佛山的剪紙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僅體現了較高的商業價值,而且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大型剪紙壁畫《紅樓夢》就是佛山剪紙登上「大雅之堂」的典型。 1984年興建的廣州花園酒店是當時國內中外合資最大型的酒店,來自香港的總設計師司徒惠先生非常喜愛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決定以剪紙作為酒店主要內部裝飾。其中裝飾在大堂正中的《紅樓夢》巨型壁畫最引人注目,這幅剪紙長22米高6米,以大觀園為中心內容,以十二釵故事情節為襯色,將亭、台、樓、閣、花、草、樹、木加以人物的各式表情巧妙結合。由於這幅壁畫是用純黑色大理石經雕刻後鑲純金箔而成的,建成後,畫面氣勢磅礴。遠看金光燦爛,近看玲瓏剔透、富麗高雅。尤為突出佛山剪紙金碧輝煌的藝術特點。《紅樓夢》開創了將剪紙藝術與現代大型建築相結合的歷史先河,並榮登《中國名壁畫》之列。這幅壁畫仍保留至今 。
⑶ 蕭山富麗花園剪紙工作室是騙子!
什麼意思啊,是提醒我們嗎,是的話謝謝了。
⑷ 馬蒂斯的剪紙作品
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在中國南北方的剪紙藝術,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表達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剪紙,作為一種原始藝術的載體,它在造型上總是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它善於將不同空間、時間的物象進行組合,通過一種誇張和變形的手法來改變對象的性質、形式,進而改變自然原形的慣常標准。
民間剪紙是附合中國民間習俗的必不可少一種藝術活動。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於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家中有白事,窗戶上不能貼得紅紅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於擺襯禮品的,要看是辦喜事、喪事還是做壽;一對老夫老妻的屋裡如果貼上一對坐帳喜花,那肯定是年輕人的戲耍;久旱無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獨女搗棒槌」,而是求晴的「掃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罵。這種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約的依附性特徵,表現在具體作品的構圖處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裝飾性特徵。
⑸ 你對剪紙有什麼樣的看法你認為學習剪紙有前途嗎專業一點,三百字,側重點是剪紙
我在網上看了一些資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正因為社會上,逐漸地了解了民間剪紙的藝術價值,有人出於對這一民間美術的尊重,提出「民間剪紙是大美術」。我認為,我們可以對剪紙這一民間美術作出分析,可以作盡情的贊美,可以為我們有如此獨具風采而能體現民族精神的藝術而自豪。但是在藝術的門類中,民間剪紙是朵小花,不必把它看作森林,也不必把它看作「百丈喬木」,這不是小看自己,這是在同一的許多事物中,作相對地看,實事求是看。在大花園中,小花有小花的特點,小花有小花的香味,小花有小花的優點,以及小花有小花的局限性。剪紙這朵小花,向被人們與皮影、社火、泥娃娃、泥咕咕、竹棒小面人歸於一類,這是合調的。藝術的高下、低賤,不在大小上的區別。有一位考古專家,家裡的書廚,擺滿了雲南民間的各色式樣的泥咕咕。我問他,你愛咕咕嗎?他笑著回答:「我們牙齒都沒了,還能吹咕咕嗎?我喜歡它的造型與設色。」最後他嚴肅地說:「我們的民間藝人,生活是清苦的,但創造出來的藝術,雖然是小東西,卻上品位的。我們民間藝人的智慧實在太可貴了,可以作為民族自豪。」 在新世紀中,中華民族隨著時代物質文明的增值,精神文明的進展,以至民間民俗觀念的更新,在這樣的新社會的狀態下,民間剪紙歷史的發展趨勢,它那美好的廣闊前景,已經不只是我們的希望,而是人們將可以觸摸到的事實。
⑹ 有關剪紙的故事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紙,發展成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簡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藝術語言。
剪紙的傳說故事:
從前,揚州城裡住著一個沒爹沒媽的小姑娘,誰也不曉得她姓什麼,叫什麼,因她靠剪花樣子賣錢過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頭"。
一天,花丫頭大清早就出去賣花樣子,奔波了一天,只賺了幾文錢。回家路上,望見前頭圍了一堆人正看熱鬧,就走了過去。她擠上前一看,只見一個老奶奶坐在路邊上正替人家剪花樣子呢。花丫頭心裡話:"我剪的花總是沒得人家的好,總是賣不出去,今兒個正好學學竅門,看人家怎麼剪的。"只見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活的一樣,紙在她手上三轉兩轉,一張花樣子就剪出來了。乖乖!這個花樣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兒、瓣兒、葉兒、朵兒,比真花還要好看呢!把她都看呆了。直到老奶奶收攤子的時候,她跪著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要跟老奶奶學剪花樣子。老奶奶說:「孩子,學手藝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吃很多苦,你受得了嗎?」「嗯。」花丫頭點點頭,老奶奶見花丫頭一片真心,當晚就把她帶到自己家裡。
第二天,老奶奶交給花丫頭一條扁擔,兩個小桶說:"你先替我澆花吧。"花丫頭一看:"啊!好大的花園啊!"各色各樣的花多得數也數不清。從那天起,花丫頭就不聲不響地整天挑水澆花。就這樣挑啊,澆啊,肩膀磨破了,長出了老繭,桃花落了,荷花開了,桂花落了,梅花開了。花丫頭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澆了一年的花,她閉上眼睛都能數得清這園里共有多少種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樣子,說得出哪一種花有多少瓣。可老奶奶還是不提教她剪花、樣的事兒。
一次,花丫頭忍不住問老奶奶:"師父,多晚子教我剪花樣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說:"孩子啊,別著急,三分手藝七分傢伙,剪紙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花丫頭接過剪刀一看,"哎呀!"這是什麼剪刀啊,銹得都不像樣子了,刀口缺缺椏椏的,就和鋸齒差不多。花丫頭不聲不響,來到小河邊,磨啊磨啊,太陽落山了,月亮出來了,刀石磨斷了,又換了一塊,冬天小河水結了冰,春風又把冰吹化了。就這樣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鋒利了。花丫頭手裡捏著雪亮的剪刀,趕緊去找老奶奶。當她跑到原處一看,不由驚呆了,哪裡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連自己住過的草棚子,澆過的花園都不見了。花丫頭正在奇怪。忽然半空中傳來老奶奶的聲音:「工夫不負有心人,買花樣的人兒踏破門。」花丫頭這才明白,自己遇上了神仙了。
花丫頭帶著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揚州城裡,替人家剪花樣子。說來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麼花,眼前就出現了那種花的模樣,一張紙片兒到她手裡三轉兩轉就剪出一張活靈活現的花樣子,那一朵朵花樣兒,各不相同,一枝一葉,就和真的一模一樣,剪出的花樣子,果真一下子全都賣光了。
後來有人說: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變的。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花丫頭的名聲就傳遍揚州城。
從此,花丫頭家的門口可熱鬧啦,買花樣兒,求教的,就差把門給擠破了。後來,花丫頭還帶了許許多多的徒弟,把她那絕妙的手藝一代一代地傳留了下來。
⑺ 關於剪紙作文
一朵盛開的牽牛花
剪紙,是我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統民間藝術。今天,我就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紙。剪紙的樣子大致是這樣的:
在一個小屋子裡面,有一個小女孩正跪在一塊手工編織的花毯上看書。她身著蒙古服裝,一雙求知的眸子放著光。她的前面有一張小方桌,桌子上擺著一本書,小姑娘正認認真真地品讀書中的每一句話呢!窗外,兩只白蝴蝶飛了過來,輕輕地停在了窗檯上,看著小姑娘讀書。屋子外面,牽牛花張開了小嘴,吮吸著晨露。我望著這張剪紙出了神,它似乎在給我們講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在大草原上的一個小村裡,住著一群村民,活潑可愛的卓瑪就是其中之一。小卓瑪聰明可愛,村裡人都十分喜歡她。活潑的小卓瑪不喜歡老待在村裡,她整天在村裡村外跑來跑去,喜歡認識各種樹木、花草。有一天,病魔悄悄地溜進了村子,它吹了口氣,傳播了疾病。結果村裡都得了一種不治之症,只有跑出去玩的小卓瑪倖免了。
為了救治村裡的鄉親,小卓瑪每天都翻看從各地搜集來的葯草資料,看完了,又到別處去借。三個星期過去了,看到村裡死去的人越來越多,小卓瑪痛心極了,決心一定要盡快找到救治的辦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又一個星期過去了,費盡心思的卓瑪終於找到了關於救治這個疾病的一本醫書。天剛蒙蒙亮,第一朵牽牛花才剛剛綻放,小卓瑪就坐在了書桌前,全神貫注地閱讀醫書。兩只蝴蝶停了下來,落到窗檯上,敬佩地望著她。小卓瑪看完整本書,知道,只有找到冰山上盛開的雪蓮才可以治好鄉親們的病。
這天下午,小卓瑪帶上干糧和水,與鄉親們告別。她憑著驚人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克服了艱難險阻,登上了冰山頂。冰山頂上,一朵潔白的雪蓮正盛開著,小卓瑪不顧疲勞,興奮地摘下了雪蓮。
小卓瑪順利返鄉,鄉親們抱著病體出來迎接她。小卓瑪高興地捧著雪蓮,告訴大家,只要喝了雪蓮熬的湯,大家就有救了。說完,疲勞過度的小卓瑪因體力不支永遠地沉睡了。她倒下去時,嘴角還帶著甜甜的微笑。
鄉親們傷心極了,每天都去祭神,請求上天救活卓瑪。天上的神被卓瑪的勇氣和智慧打動,將卓瑪變成了一朵永不凋謝的牽牛花。現在,人們只要看到那盛開的牽牛花,就好像看到了勇敢、善良、智慧的小卓瑪……
生:「一雙求知的眸子放著光」 「只白蝴蝶飛了過來,輕輕地停在了窗檯上,看著小姑娘讀書。」 「天剛蒙蒙亮,第一朵牽牛花才剛剛綻放,小卓瑪就坐在了書桌前,全神貫注地閱讀醫書。兩只蝴蝶停了下來,落到窗檯上,敬佩地望著她。」這些神情動作寫得很好。
師:是啊,在想像故事的時候,也要注意神情、動作等細節的描寫。還有,你們有沒有注意,文中,剪紙上的哪些內容融入了故事中?
生:小姑娘、蝴蝶、牽牛花。
師:是啊,剪紙上的內容出現得都是有一定意義的,所以我們在想像的時候也要賦予畫面的內容以意義。不能把他們忘掉了。我們要大膽地想像,要想得合理。
師:作者過渡得非常自然,找到過渡句了嗎?
生:過渡句是這一句:我望著這張剪紙出了神,它似乎在給我們講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師:是啊,這個句子很自然地把前後兩部分內容連起來了。剛才這個故事有一定的神話色彩,那麼我們在想像的時候,還可以和生活結合得更緊密一些,不一定要有這種神話色彩。要以剪紙中的人為主角編故事。要根據剪紙的內容想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環境,使故事生動、有趣。
二、學會審題,進行練筆
師:這是我們今天的習作要求。
【出示】
瞧,這些色彩繽紛、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美不勝收的剪紙!一把剪子一張紙,就能創造出如此豐富、精美的藝術品,這就是咱們中國的剪紙!
請你任選一幅剪紙作品,仔細觀察,並加以想像,完成一篇習作。
師: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本次習作哪些要求?
生:要仔細觀察,展開想像。
生:選擇一幅剪紙作品來寫。
師:注意第一部分描寫剪紙的畫面,第二部分展開想像,中間要有過渡。題目自己取。開始練習。
(寫完後把自己的習作在小小組里大聲念,讓同學聽,提修改意見,幫助自己修改。)
舞夢姑娘
一幅優美的剪紙深深吸引了我:一片金色的麥地前,一位傣族姑娘正翩翩起舞。她身著長長的花裙,身材婀娜,步伐輕盈。她頭頂三隻精緻的陶瓷碗,帽子上的一朵花盡情地綻放。少女的眼睛彎成了一條縫,臉上漾著豐收的喜悅。她不停地旋轉,裙擺飛揚,如一位仙子從天而降。看著這美好的畫面,我情不自禁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飛向童話的王國……
在傣族這個部落中,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她為人善良、正直,她的舞是跳得最好的,人們叫她舞夢姑娘。
有一年,部落鬧乾旱,大地都裂開了一道道口子。在驕陽似火的日子裡,莊稼都枯死了,人們有一種要被風乾的感覺,人人像被曬乾的狗尾巴草,個個無精打采。
舞夢姑娘看到原本精神抖擻、勤勞能乾的傣族人個個變得垂頭喪氣,心想:再這樣下去怎麼得了?一定要讓大家振作起來,得想辦法拯救家園。於是,舞夢姑娘來到麥田裡,跳起了歡快的「頂碗舞」。她的舞姿輕快動人,人們紛紛走過來,欣賞這優美的舞姿,不禁嘖嘖贊嘆:「舞夢姑娘跳得真好啊!」舞夢姑娘的舞姿感染了大家,大家都打起精神,圍著舞夢姑娘也跳起來。舞夢姑娘又唱起歌來,大家一起載歌載舞……
天神被舞夢姑娘的頑強的毅力和善良的心地打動了,於是將神水倒入她頂的碗中,想幫助傣族人民挺過這一難關。舞夢姑娘看到大家歡樂的笑容,舒了口氣。她想休息一會兒,當她把碗拿下來的時候,驚奇地發現,碗里裝滿了水!她捨不得喝一口,把碗里的水潑向麥田。頓時,麥子全長出來了,土地也不幹枯了。姑娘又把水向小花園一潑,園子里長出了小花、小草,紅的、白的、黃的、紫的……各色的花匯成了花的海洋,為大自然吐露芬芳。舞夢姑娘明白了:這是神水!她把部落的每一個角落都灑上水,部落又恢復了生機。
傣族人們歡欣鼓舞,覺得是善良的舞夢姑娘給他們帶來了幸福,是她的舞蹈和神水給他們帶來了吉祥。於是,為了學習她的這一善舉,傣族人民把每一年的這一天定為潑水節,每年的這一天,他們都會載歌載舞,把象徵吉祥如意的清水潑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