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少女
Ⅰ 一首關於桃花女子的詩詞
題都城南庄
唐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去年今日,
就在這長安南庄的門中,
那美麗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互相映襯,
分外的艷麗緋紅。
時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遊,
那含羞的面龐不知去了哪裡,
只有滿樹桃花依舊,笑對著這和煦春風!
崔護,(?-831)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縣)人。貞元十二年(796)登第(進士及第)。大和三年(829)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終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庄》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五月水邊柳》一詩寫柳,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從各個角度描摹垂柳的萬千風情,寫得盡態極妍,惟妙惟肖。各詩作中的「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 絲長魚誤恐,枝弱禽驚踐」、「物象纖無隱,禽情只自迷」、「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鳥弄桐花日,魚翻穀雨萍」等都是極難得的對句,充分顯示了殷功爐火純青、完美無缺的藝術造詣。
【背景】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
關於這首詩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書生崔護,去長安應試,未中。一天,他喝了幾杯酒之後,到城南郊外散心,見到一戶花木叢萃而門戶緊閉的人家,便上前叩門。半晌,只聽一位少女從門縫里問話,他對以姓名,並向她討茶解渴,那少女轉身取來茶水,便倚在門前桃樹下。崔護一邊飲茶,一邊就尋找話題,想和她攀談幾句,那少女雖沒有答話,然「目注者久之」。崔護飲茶之後,便起身告辭,那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時隔一年,崔護情不可抑,又於這一天去尋訪,只見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崔護便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怏怏而去。 原來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親出門去了,當他們回到家門,那少女一見門上的題詩,便一病不起。由於熱心人的幫助,她終於在城中找到了崔護,在昏厥之中聽到崔護的哭喊,又蘇醒了,終於成了美滿的夫妻。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一、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Ⅱ 借桃花比喻美女的詩句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縣)人,字殷功,貞元進士,官嶺南節度使。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後世人傳誦,經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雲:「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於其左扉」。
《唐詩紀事》和《本事詩》所記載的這個「本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興許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並非沒有可能。但不管這個「本事」真假與否,有兩點似乎應該可以斷定,那就是這首詩一是有情節的,二是這個「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有一定的幫助。
崔護此詩,整篇寫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後兩個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託、交互襯映的場面。
詩的今昔之感是從對一位乍見而又旋離的貌美情多、靚若桃花的少女的回憶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敘的手法,先寫「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個場景:尋春艷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去年」、「此門」點出時間、地點,說的非常肯定,毫無含糊,可見認象之深刻、記憶之確切。當時「此門中」正春風拂煦、桃花盛開,立著一位美麗的少女,其容面與桃花交互映照,著實靚麗。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嬌艷和女子的美麗,而是抓住「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紅」三個字一點,頓把人面花光交互輝映、互為陪襯又爭妍斗勝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神馳目注、意奪情搖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動人的一幕,從而激發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像,留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
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來,沿用既久,已成俗爛。但該詩卻有幾點不同,一是詩人沒有直接的去描寫桃花是如何的絢麗多姿和那位少女是如何的漂亮美麗,而是僅用大家所都為熟識的絢麗桃花作為映襯,用「相映紅」間接的來烘托少女的美麗形象,將景色與人很好的融化在了一起;二是本詩賦寫眼前實景,正所謂「本地風光,順手拿來」。
寫到這里,詩人本可以把「去年」游遇的場景繼續寫下去,但詩人沒有,而是筆鋒一轉,直接進入「今日」。於是便勾勒出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同是「今日」,同是「此門」,但美麗少女已經走了。依舊是春光爛漫、百芳吐艷的季節,依舊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增光添彩的那張與桃花「相映紅」的美麗「人面」卻不知「何處去」了,唯餘一樹桃花依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的依舊含笑,更加勾起了詩人對「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思念和憐惜,使詩人的故地重遊感到無比的失望和惆悵。試想,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佇立桃花樹下凝眸含笑,脈脈含情,與桃花相映;而今,人去杳然,桃花依舊含笑春風,這除了勾起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隱含了詩人無限失望、惋惜和悵惘的情緒。
綜觀全詩,前兩句由今到昔,後兩句由昔到今,兩兩相形。盡管情緒上的轉變劇烈,但文氣卻一貫而下,轉折無痕。整首詩語言朴實率真自然,說事明白流暢。論寫作技法主要是採用了「映照對比」,用「人面」和「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人去景存的映照對比,把兩次不同的游遇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面對現實的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這首詩盡管具有著某種情節性甚至可以說帶有某些戲劇的色彩,同時還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記載,但它的廣為人誦,除了這些和以上所說的語言、結構、寫作技法之外,筆者認為該詩本身所抒發的某種人生體驗才是最重要一個的方面。「本事」對於它的廣泛流傳可能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但是該詩留給讀者的典型意義並不在於它描述了一個令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中所載的際合故事或際遇,但卻可能有過相類似的人生體驗,即在偶然或不經意間遇到某種美好的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它時,卻再也不能復得。這興許正是這首詩幾百年來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Ⅲ 什麼是桃花卻
桃花劫是生死劫,而桃花運說情運好,不定會危害生命。 《詩經》上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每到春天,輕盈的花朵染上嫵媚的粉色,使大地充滿了盎然春意。與桃花有關的還有很多美麗而又神奇的傳說。 花博會 據傳唐朝書生崔護,清明時節去郊外踏青,在一桃林內偶遇一少女,此時桃花正開,少女的面頰被桃花映的粉紅,格外動人。崔護向這位少女要了一碗水喝,隨即離去,但少女的容顏久久不能忘懷。第二年清明,崔護又來到那桃林,卻只見桃花不見少女,原來少女竟因相思他,鬱郁而逝了,崔護大痛。有位仙人感於此,讓那少女復活了,成全了這一樁美好姻緣。而桃花正是這動人愛情的見證。花博會 桃花盛開在春日裡,她粲如錦綉,艷如紅霞,傳說唐明皇和楊貴妃都喜愛桃花,禁苑中種桃花千姝,每到桃花盛開,他們會於桃園,每次皇帝都要摘桃花插於寵妃頭上,說"此花最能助嬌態",桃花如此嬌美,因此古時有人用桃花洗面,認為這樣可使容貌更加美麗。花博會 在我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誇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國最早的春聯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稱桃符,到今民間還認為桃木製品可驅除鬼怪,辟邪。而桃則寓意長壽,給老年人祝壽,送上一盤壽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桃花分兩種,一種叫做桃花運,一種叫做桃花劫。現在我明白了,兩個桃花運碰在一起,就一定會變成桃花劫。 桃花運,能夠遇見異性,比如動婚了(不管實動還是虛動)但它不會帶給你惡運. 桃花劫,雖然也同樣是遇見異性,但最終的結局是會帶給你惡運,精神或是肉體上傷害 劫是應運而生。 劫就是運,運就是劫。 只是看的角度不同。 命中註定將遇到女色稱為桃花運,你可以躲開。註定無法躲開的女色又給你帶來不良後果的就是桃花劫了
Ⅳ 男孩子送桃花給女孩子是什麼意思啊
我們鄉下的老一輩人沒有文化知識,生兒孕女,如生男子愛以蘊含陽剛之氣來取名字,女子多以柔和甜美的來取名字。夢見桃花就叫她桃花吧,祝福她永世受到上蒼的保佑;看見美麗的桃花盛開,也高興得取名桃花,可以寄託美好的心願。
自古桃花多輕佻、嫵媚,因美麗而顯得青春富有活力,是屬於少男少女浪漫的心扉,情豆初開懷春的對對戀人,多愛攀折桃花,多愛追求無價的審美觀。
知道了么?
自己體會一下哦,你會明白的
Ⅳ 我想問下吳宗憲主持的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那個節目 有一期叫超桃花美少女是第幾期啊
2008年10月4日有一期超桃花美少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4MjE0MDA=.html
Ⅵ 有沒有關於桃花的故事
故事有點長。一個經典的民間傳說故事,很感動人的愛情故事,可謂盪氣加腸,那就是「絳娘與崔護的「桃花運」,先有詩曰: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是崔護寫的《題都城南庄》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閑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後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於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酸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里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於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著桃林間的曲徑往裡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朴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發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著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靠牆放著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牆壁正中懸掛著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語句雅緻,情趣不俗,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著一幀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里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著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里?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托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凈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牆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願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贊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游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後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盪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裡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聖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為自己得罪了她。於是暗暗警惕著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裡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後的暖陽中激盪著,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為。眼看著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艷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盪,心中暗嘆: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裡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後,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於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後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著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沖動中,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於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艷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裡面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復著去年的語言,期盼著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迴音外,並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庄」。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於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並不嫌重復,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後心裡一直放不下來,腦子里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裡去了呢?——掃墓?探親?郊遊?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娘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咽。於是,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咽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彷彿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願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娘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娘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蘇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後唇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里。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姜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娘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願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為官,因故獲罪,於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么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於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娘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Ⅶ 桃花和艷遇有關嗎
沒有必然的關系。
Ⅷ 桃花像少女一樣笑是擬人句嗎
是擬人句。桃花像少女一樣笑,桃花不會笑,只有人才會笑。
滿意的話請採納我的答案
Ⅸ 什麼成語能說少女桃花多
人面桃花 原指女子的容貌與桃花相輝映;後用以指所愛而不能相見的女子。 長相廝守
桃花人面 事本唐孟棨《本事詩》。崔護清明京都郊遊,於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訪,物在人去,慨嘆不已,題一絕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後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
Ⅹ 誰知道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超桃花美少女是哪期的啊日期
十年我猜裡面 超漂亮桃花美少女 單元
總共搞了三期。
我想你肯定問的是有馮媛甄(聲音超級嗲的那個)的那一期
那是03年的3月22日那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