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之地
❶ 桃花源地理位置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位置境域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約為東經110°25′—110..
❷ 桃花源在什麼地方
桃花源在重慶市東南部,武陵山腹地。
酉陽地處重慶市東南部,武陵山腹地,是重慶幅員面積最大、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森林覆蓋率最高、平均海拔最高的區縣,是重慶唯一不享受高溫補貼的區縣,是火重慶名副其實的涼都。
酉陽桃花源景區距重慶市主城300公里,景區總面積50平方公里,由世外桃源、太古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源廣場、桃花源風情小鎮。
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題公園和夢幻桃源實景劇等八大部分組成,集岩溶地質奇觀、秦晉農耕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態文化、休閑養生文化、運動康體文化於一體。
(2)桃花源之地擴展閱讀:
桃花源集秦晉歷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態文化、天坑溶洞地下河共生岩溶地質奇觀於一體。桃花源風景區與陶淵明筆下描述的世外桃源極其吻合。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親筆題詞「中國酉陽桃花源風景區」。是「遠離塵世喧囂、步入秦晉田園、探尋科學奧秘、回歸綠色天堂」的絕地方。
❸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屬於什麼地形
應該是四面高山環繞的平原,類似於盆地。
從漁人進入可知,「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漁人是從山洞裡穿過去的,進去之後,是「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可見,桃花源是平地,但周圍以山為屏障,斷絕出入交流,因此有點像盆地。
盆地,顧名思義,就像一個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們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狀地形稱為盆地。
❹ 桃花源風景區的地理位置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桃花源位於湖南省桃源縣城西南部15公里,地處沅水內下游。地理位置為東經容110°25′—110°27′,北緯28°47′—28°49′。為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奇文《桃花源詩並序》所述避秦絕境原型,後人所稱「世外桃源」真跡。
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絕的沅江,後面是綿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台碑坊裝點,宛若仙境。 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4個景區,其中桃花山、秦人村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樹林、窮林橋、菊圃、方竹亭、遇仙橋、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館、集賢祠等70餘處景點。從長沙西行200餘公里,便可以到達常德桃花源旅遊區。這里的主要景點有德山、鐵經幢、夾山寺、壺瓶山、桃花源等。
❺ 桃花源在哪
叫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安徽、台灣、重慶等地都有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爭議。真正的桃花源也許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樂園。
桃花源在什麼地方,陶淵明在其《桃花源詩》中講得很明白「淳薄既異源」,「淳薄」就是世外桃源。
「淳薄」是什麼地方呢?「淳」者敷也,「薄」者淺也。「淳薄」者,敷淺原也。那敷淺原在什麼地方呢?根據《禹貢》記載,大禹疏九江,至於敷淺原。據《尋陽記》雲「九江在尋陽郡北,五里名曰烏江,遠則百餘里,為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里合流」。這也就是說敷淺原就在桑落洲一帶。《水經注》引《尚書》注曰:「江水過九江,至於東陵,西南流,水積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謂之青林湖,又西南歷尋陽,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入江」。這也就是說,敷淺原在東陵附近,東陵,陶淵明認為是彭澤,「寧似東陵時」說的就是彭澤;解縉認為是宿松,「皖水青林繞墓田」說的就是青林水在宿松匯口周瑜墓附近,皖水,就是進入皖段的長江。根據我的分析,我比較認同解縉的宿松說,根據《水經注》里的青林水的流向來說,基本可以斷定東陵在宿松,而青林水就可能是後來的雷水,具體有待論證。東陵是宿松還是古彭澤,這點暫且不論。因為牽扯行政劃分,一時很難弄清楚。東陵的大概方位也就是在今天宿松洲區和古彭澤(今湖口地區)桑落洲一帶。也就是說敷淺原就在這一塊。我認為敷淺原就是古鄱陽湖平原,他的區域主要包括桑落洲,湖口縣局部地區,沉沒在鄱陽湖中的梟陽縣和海昏縣。這廣袤的古鄱陽湖平原就組成了敷淺原。而到最後,敷淺原只剩下桑落洲獨存至今,湖口局部地區,梟陽和海昏都相繼沉沒在鄱陽湖中。所以桑落洲既敷淺原,但是敷淺原不完全等於桑落洲。 論證完了桑落洲就是敷淺原,下面該分析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了。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這裡面明確的講了「往跡浸復湮」,說明這里是洲島,不然的話講不通,高山是不會被浸沒和湮沒的。《桃花源記》中稱絕境,絕境是與陸地相互隔絕的地方。高山與陸地相連,所以絕境只可能是洲島。從漁人的交通工具來看,通往桃花源的只有船,別無他路。所以再次證明桃花源是洲島。「桑竹垂餘蔭」從植被來看,有柳樹,桑樹,竹子都說明是南方。「菽稷隨時藝」,豆類麥類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種植,更說明是南方。從陶淵明《飲酒》詩來看,「且當從黃綺」,「漂流逮狂秦」與《桃花源詩》所反映的事實是一致的。所以桃花源的創造應該是在其隱居時期。他隱居地在桑落洲,也就是說桃花源的原型是以桑落洲為藍本。換句話來說,桃花源既桑落洲。
桃花源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匯口鎮古桑落洲上,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在此交界,長江,鄱陽湖,古雷水在此交匯,故有一日三省,一統江湖之說。
❻ 桃花源在什麼地方
「桃花源」這一「仙境」可能是詩人的理想世界,但是自從《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產生以後,廣大讀者總想知道「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目前全國有30多個地方在爭「桃花源」這個「名分」,而要弄清「桃花源」究竟在何地,關鍵在於弄清詩人《桃花源記》中的「武陵」這一地方當時究竟在何處?湖南常德人、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所著《武陵藏珍》中有一篇對「武陵」地域的考證,或許會對大家的理解有所幫助。
武陵地域考
[1](該文節選自湖南常德人周新國、周波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 武陵郡,是常德歷史上的第二個行政區劃,這里最早的行政區劃名稱叫「黔中郡」。《水經注·沅水》雲:「漢高祖二年(前205),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西漢時,武陵又別稱「義陵」。劉禹錫《武陵書懷五十韻》序稱:「常林《義陵記》雲:初,項籍殺義帝於郴,武陵人曰:『天下憐楚而興,今吾王何罪乃見殺?』郡民縞素哭於招屈亭。高祖聞而義之,故亦曰義陵。」 周新國先生武陵郡治城,西漢時設於「索縣」,《漢書·地理志》有明確記載。西漢武陵郡所轄區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共轄13縣:索、孱陵、臨沅、零陽、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艮山、充。其中在今常德地區的有4縣:索縣,其地包括今漢壽縣和鼎城區東北一部。索縣是文獻記載中漢壽最早建縣的開始。臨沅縣,其地包括今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和桃源縣,治城在今常德市城區東部。《水經注·沅水》說,臨沅因為「縣南臨沅水,因以為名。」孱陵縣,其地包括今澧縣一部和津市、安鄉、南縣、華容、岳陽及湖北公安,治城在公安。零陽縣,其地包括今慈利、石門、臨澧和澧縣一部,治城在慈利零陽鄉,以在零水之北得名。 新莽統治時期,更天下郡縣名。武陵郡改為建平郡,臨沅縣改為監沅縣,孱陵縣改為孱陸縣。東漢時,劉秀將王莽更易的郡縣名稱一一改回原名。據《後漢書·郡國志》載,東漢武陵郡轄境與西漢基本相同,轄12縣:臨沅、漢壽、孱陵、零陽、充、沅陵、辰陽、酉陽、遷陵、鐔成、沅南、作唐。其中有5縣在今常德地區之內:臨沅縣,轄今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及桃源一部,同時也是武陵郡治所在地;漢壽縣,原西漢的索縣,東漢大部分時期稱索縣,到東漢後期的陽嘉三年(134),始更名為漢壽,轄今鼎城區東北部和漢壽;沅南縣,建武二十六年(50)分西漢臨沅縣地新置,轄今桃源南部等地,因在沅水之南故名,是今桃源縣前身;作唐縣,建武二十六年(50)分西漢孱陵縣地新置,轄今安鄉、津市和澧縣一部,作唐是今安鄉在歷史上獨立建縣的開始;零陽縣,與西漢零陽縣同,轄今慈利、石門、臨澧和澧縣一部。東漢武陵郡治,據《後漢書·郡國志》載,是在臨沅(即今常德市城區)。此後,歷朝的武陵郡治,以及唐朗州、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一千數百年來其治所一直未再變更。 魏晉以後,武陵郡沿設,但轄區縮小,只轄沅水流域諸縣。南朝蕭梁時,將武陵郡置為武州。《隋書·地理志下》:「武陵郡,梁置武州。」陳朝後期,又改武州為「沅州」。《陳書·宣帝紀》載:「太建七年(575),改武州為沅州。」據《隋書·地理志》開皇九年(589),隋滅陳後,廢陳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為「朗州」。但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又將朗州更名為武陵郡。原陳朝武陵郡下轄的4縣(臨沅、沅南、漢壽、龍陽),隋將其並為兩縣。即將臨沅、沅南、漢壽合並為 「武陵縣」。這是武陵縣在歷史上的最初設置。龍陽縣則依舊。所以,隋代武陵郡僅轄兩縣:武陵縣和龍陽縣。郡治在武陵縣。 朗州司馬劉禹錫到唐朝,據《舊唐書·地理志》載:「隋武陵郡,武德四年(621)平蕭銑,置朗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朗州。」故唐代習慣稱這里為「朗州武陵郡」,或單稱「朗州」。唐朗州轄地同隋代,仍然是武陵和龍陽二縣。 北宋初年,常德仍沿唐、五代之舊,稱「朗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朗州」改名為「鼎州」。「鼎州」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因武陵縣境有鼎水(即古漸水)。這次更名的原因,南宋《方輿勝覽》卷三十《常德府》雲:「國朝祥符,避聖祖諱,改鼎州。」北宋時鼎州下轄3縣:武陵、龍陽、桃源。南宋時,鼎州又更名為「常德府」。關於常德府的設置和得名,它首先緣於北宋後期在鼎州設置的軍事轄區「常德軍」。據《輿地紀勝·常德府》載:「政和七年(1117)」 鼎州置「常德軍節度」。「常德軍」何故以「常德」命名?據《方輿勝覽·常德府》記載,是因為《詩經·大雅》中有一篇《常武》其詩序中有這樣一句:「有常德以立武事。」「常德軍」便從這里取名取義。「常德軍」是軍事轄區名稱,不是行政轄區名稱。《宋史·地理志》載:「乾道元年,(鼎州)以孝宗潛藩升(常德)府。」乾道元年即1165年,這一年「常德」正式成為本地行政區之名稱。 元代,常德府改稱「常德路」。據《元史·地理志》載,至元十四年(1277),常德府改為「常德路」,治所在武陵縣,下轄:武陵縣、桃源州、龍陽州。龍陽州下轄沅江縣。常德路轄區實際與南宋常德府相同。據《明史·地理志》載:明朝在1364年改元代的常德路為「常德府」,下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4縣,府治在武陵。清康熙三年(1664),分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這是歷史上湖南正式建省的開始。清代,在「省」下設「道」「府(州)」「縣」。今常、澧各地屬「岳常澧」道,道治在巴陵(今岳陽)。清代沿設「常德府」,下轄4縣與明代同: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府治在武陵。
❼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在中國哪個地方,知道請告訴我,謝謝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並不存在,桃花源是虛構出來的。
《桃花源記》是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所作。
原文節選: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7)桃花源之地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❽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在哪裡
桃花源在重慶東南部的酉陽,是全國眾多「桃花源景區」中,與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原型最吻合的景區。
景區位於渝鄂湘黔四省市結合部的武陵山區腹地,總面積50平方公里,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戶外運動訓練基地。優美的自然田園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把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是人們棲息疲憊心靈的精神家園。
(8)桃花源之地擴展閱讀:
景區由古桃源、伏羲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廣場、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二酉山世外桃源民俗生態旅遊文化主題公園、桃花源風情小鎮等部分組成。自古因武陵山地區「蠻不出洞、漢不入境」的皇命戒律,桃花源在武陵大山沉睡了1600年。
1、伏羲洞全長約2500米,洞寬10∽25米,高度20∽60米。因洞口頂部一塊天然巨石板酷似易經中伏羲龍圖的平面圖案而得名;
2、酉州古城全長1.3公里,土家吊腳樓依山而建,展示了800年州府的恢弘氣勢,是土家族民俗、建築、歷史、文化的「博物館」;
3、桃花源廣場佔地8.6萬余平方米,是武陵山區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性文化廣場,在這里,動可舞擺手歡歌,靜可覓木葉情韻。
❾ 桃花源古鎮的地理位置
桃花源位於湖南省常德市境內,南倚巍巍武陵,北臨滔滔沅水,史稱「黔川咽喉,雲貴門戶」,要居衡山、君山、嶽麓山、張家界、猛洞河諸風景名勝中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納湘西靈秀,沐五溪奇照,攬武陵風光。集山川勝狀和詩情畫意於一體,熔寓言典故與鄉風民俗於一爐。
桃花源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森林公園,並即將升格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擁有157.55平方公裡面積。其中「世外桃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武陵漁川」沅水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里,主體景區包括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嶺。風景資源16類。其中山巒、岩體、水體、河洲、洞穴、峽谷、天象、生物景觀8類;游覽圖
標准景點95個,內部景界分布丘巒脊嶺35條,峽谷19條,溪澗18條,水庫池塘72口,湧泉32穴。
人文景觀古老神秘,自然景觀豐富多彩,內部景界幽奧秀美,外部景界雄渾壯闊。 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古代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譽。千百年來,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公園內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每年一屆的桃花源游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公園內,環境氣候,一年之間,一山之間,陰陽明暗變更,寒溫不齊,被稱為「洞天氣候」,經測定,年平均氣溫14.2—15.7℃,比縣城低0.8—2.3℃,大小桃花溪的深淺層霧可達130多天,故處處迷津。
桃花源森林公園
桃花源旅遊產品十分豐富,著名的有桃花源擂茶系列、桃源大葉茶、桃花源仙桃、蜜桔、沙田柚、桃源觀、延泉黑豬、竹編工藝品、桃花源紙傘、根雕等,均為傳統鄉土特產,特別是桃源玉雕、桃花石雕塑工藝,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80年代以來,先後有日、美、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的來賓前來洽談訂貨。如今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已是商貿、旅遊、娛樂的理想場所,也是投資興業的黃金寶地,這里晨鍾暮鼓、香煙繚繞、商貿雲集、遊人如織,「世外桃源」的太平盛世,得以真正再現,她象一顆璀璨的明珠,把神奇古老的桃花源裝點得分外嬌繞、嫵媚。
❿ 陶淵明入桃花源探理想之地下聯
上聯:陶淵明入桃花源探理想
下聯:風徑閑登峰夢境尋壯志
上聯:陶淵明入桃花源探理想
下聯:風徑閑臨峰月境思遠志
上聯:陶淵明入桃花源探理想
下聯:風徑閑臨峰月境思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