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49國民黨殘軍
Ⅰ 求重生為國民黨
蔣記黃埔系的領軍人物
黃埔系是中國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內部一個最重要的軍政派系,是蔣介石及其政權的重要支柱。黃埔系的領軍人物、國民黨聲名顯赫的戰將,就是黃埔軍校一期生胡宗南,同時他也是蔣介石最寵愛、最重視的軍事將領、心腹愛將。
胡宗南(1896—1962年),浙江鎮海人。其一生歷經黃埔建軍、東征、北伐、內戰、「剿共」、抗日戰爭,直到1947年指揮進攻佔領中國共產黨的首府延安,轉戰西北,官至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成為手握幾十萬重兵、指揮幾個兵團的二級上將與名震一時的「西北王」。此外,胡宗南也是黃埔系中「五個第一」的總攬者,堪稱傳奇。
一、「哭」進黃埔的上將
胡宗南出生於一戶小葯店主之家,六歲喪母,家境清寒,但卻聰慧好學,讀小學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讀中學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中學畢業後,因家庭經濟窘迫,他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被迫回到孝豐縣立高等小學堂擔任國文、歷史、地理教員。
雖然出身貧寒,胡宗南卻胸懷大志,他的抱負、氣質和心胸一直很受人推崇。擔任教員的時候,除教書外,胡宗南把大多數時間用來閱讀古代史學名著,了解天下大事。1921年暑假,他游歷了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隨後便斷言10年後,中日必然發生戰爭,恰好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憑他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他在黃埔軍校讀書時被公認為「預言家」。
但這位黃埔「預言家」進校的時候卻不是一帆風順的。當黃埔軍校在上海秘密招生時,胡宗南決心報名投考。他十分容易地通過了初試,但在復試資格審查的時候,他卻一下子就被從隊伍中拉了出來——取消了考試資格,原因很簡單,胡宗南身高不足1.60米,而且身材瘦小,身體較弱。
這一結果對胡宗南簡直是致命的打擊。傷心之後,他慷慨陳詞,責問把他拎出來的考官:「憑什麼不讓我參加國民革命?革命是每個年輕人的義務!個子矮怎麼了?拿破崙的個子也不高,同樣馳騁疆場!校總理孫中山先生的個子也只有1.68米,校黨代表廖仲愷先生更矮嘛!國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
喊聲驚動了另外一個房間里的廖仲愷,廖仲愷感動於他的這種精神和勇氣,於是便寫了一張條子,特許他參加接下來的文化考試。一個月後,黃埔一期學生入學考試發榜,胡宗南被列在備取生一欄中。那時的廖仲愷當然不會想到,這個姓胡的小個子後來成了肩扛3顆金星的上將。
進了黃埔軍校,胡宗南憑借超人的苦練,又由於是校長蔣介石的「老鄉」,很快便鋒芒畢露。在黃埔軍校一期里流傳這么一句話:「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說的是一期生里胡宗南是公認軍事成績最好的。這也是他後來被蔣介石器重的原因之一,蔣介石當黃埔軍校校長就是要拉起自己的嫡系隊伍,自然處心積慮地從教官和學生中收羅各種人才,當然對於胡宗南這種優等生必定要招致麾下。
二、「天子門生」第一人
雖說進黃埔軍校不是一帆風順,但小個子胡宗南卻有驚人的毅力和耐力,在黃埔軍校中,他是最刻苦努力的一個。機緣巧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自己的「老鄉」蔣校長,並得到了他的青睞,成為他嫡系隊伍中的一員。
離開黃埔軍校走上戰場,胡宗南的才能便充分地展現出來了,並成為黃埔一期學生里升職最快的人。1928年4月參加第二期北伐的時候胡宗南便但任旅長,因戰績突出,多次受獎,11月所部在蔣介石校閱中因訓練成績突出,被評為「模範旅」。在後來的中原大戰中也建功立業。到了1931年1月13日,胡宗南就升任第一師中將師長,這是黃埔中最精銳的一個師,成為嫡系中的王牌。同時胡宗南開始建立自己的軍事體系,形成黃埔系「少壯派集團」,以黃埔系「太子」自詡,居蔣介石「十三太保」之首。1936年升任整編後的第一軍軍長。記者范長江采訪他的時候,發現第一軍紀律嚴明,軍長生活樸素,特意寫過報道《胡宗南將軍和他的天下第一軍》。在74軍崛起之前,第1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主力。
耐力也是胡宗南受將器重的一個原因。當年身高不足1.6米,其貌不揚的胡宗南,是黃埔同學中年齡最大的一個,當1925年從黃埔畢業任少尉見習時,他已近而立之年。戰亂年間,30歲任軍長、師長者不乏其人,而他卻僅是個少尉見習,換了別人,也許早脫下軍裝掙錢養家去了。但他咬著牙忍住了。他有耐心,有手段,有靠山。他終於熬過來了,成了「天子門生第一人」。
對蔣介石來說,重用胡宗南還是看中了他的忠心,每次出手對付蔣的政敵,胡行動迅速果斷,如在鎮壓兩廣事變時,兵行神速。同時蔣介石也藉此給所有黃埔系師生一個信號,即蔣某人是會重用人才的,黃埔系出身只要死心塌地跟著蔣某人就能飛黃騰達。
三、五個「第一」的崛起
胡宗南是黃埔學生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總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離開大陸以前獲得上將軍銜的人。
抗日戰爭時期是胡宗南的頂峰時期,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機遇,他最終成為蔣校長為至親的「門下三鼎甲」。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9月2日胡宗南率部參加淞滬會戰,13日升任第十七軍團軍團長,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軍團長。這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的勇猛。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戰開始後,西北胡宗南的第一軍的兩個師先後到達寶山、吳淞、蘊藻浜一帶,與敵激戰。胡宗南日夜在戰場指揮撫巡,從不離開半步,他的部隊因此士氣旺盛,作戰頑強,在毫無工事掩蔽的情況下,遭日軍陸炮及空軍轟炸,依然能苦戰五晝夜,雖官兵血肉橫飛,而寸土必爭,始終守住陣地,愈戰獄勇,胡宗南一聲不叫。後來淞滬會戰的實際指揮者、時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的顧祝同知道了,打電話派部隊來換防。
經過補充兵員4次,接防換防5次,總算頂住了敵人的進攻。但傷亡極其慘重,李鐵軍的第一師,旅長先後傷了3個;團長死傷5個;全師除通信連長外,其餘均傷亡換人。
蔣介石欣賞胡宗南的表現,便在軍長之上設立了軍團長一職,將胡宗南升為第十六軍團軍團長。
憑著在戰場上的勇猛,本來蔣印象就頗好的胡宗南1939年1月14日晉升為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8月4日升任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成為黃埔系學生的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1月12日就任代理司令長官,轄四個集團軍、十六個軍、四十二個師、五個特種兵團,計四十五萬人;7月31日被正式任命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成為黃埔系學生中唯一的戰區司令長官。
抗戰結束時,胡宗南更是達到了權力的巔峰。他擁兵40萬,勢力遍及中原及西北諸省,直達新疆。一時間,除陝甘寧邊區外,整個中國西北部都是他的地盤,成了名副其實的「西北王」。更關鍵的是,他極為得寵於蔣介石,在蔣的「十三太保」中,他說話的分量更重些。到日本投降時為止,能夠不等通報直接進去見蔣介石的,除戴笠之外只有四個人,就是陳誠、胡宗南、孔祥熙、張群,其他人包括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都要通報後才能進去,不能直闖。
四、抗日鐵骨不叫苦
抗日方面,胡宗南曾做過積極的貢獻,1938年9月率第一軍參加淞滬抗戰,英勇殺敵,在死傷慘重的情況下堅守陣地,寸土必爭。九月四日夜奉命移守楊行至羅店之線,很快又轉進劉行,繼續苦戰半月之久,才調到崑山進行整補。9月中旬第一軍編為十七軍團,胡宗南任軍團長。10月上旬,奉命守大楊,並增援蘊藻濱,原命胡宗南守七天,以待後方部署完成,但堅守了四十二天。蘇州河之役,雖然左右的友軍全部退卻,胡宗南軍部兩個師堅守陣地,屹立未動;並且分兵攔擊,阻敵強渡,以待援軍之至。當時有人說:「桂軍十個師只打一天,只有第一軍能打,該軍兩個師陣地,始終屹立不動雲雲。」11月8日胡部交防於桂軍廖磊,奉命開後方整備,很快又奉命守蘇州河,苦戰數日,才奉命撤退,在轉進的途中,忽遭受溯蘇州河而上是日軍水上挺進隊襲擊。第一軍十六個團,苦戰三月余,補充數次,其中團營長以上負傷前仆後補,多至一百多人,連排長幾乎沒有倖存者。
到了1944年戰局危急時,胡宗南統率所部,曾經進援第一戰區,擊退日軍對西安的進犯;後來也曾讓所部在貴州遏止日軍進攻。1945年3月下旬,日寇進犯五戰區,胡宗南指揮豫西各軍逐次殲滅之。抗日戰爭勝利後胡宗南奉命在鄭州受降,接收豫北豫西等地日軍。
在戰場上,胡宗南骨頭確實比較硬,這也是受蔣介石信賴的原因之一。抗戰時許多國軍將領喜歡一開打就叫苦,求援兵。胡宗南抗戰時硬頂日軍從不主動求援,受到上級好評。國軍高級將領中這樣的人只有胡宗南和孫蘭峰兩個。
五、充當反共打手
當然,作為蔣介石的積極追隨者,在反共上胡宗南也是積極的。為了防止延安中共擴大地盤,胡宗南1941年開始指揮8萬部隊封鎖陝甘寧邊區。1942年7月23日,胡宗南升任第八戰區(朱紹良)副司令長官兼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掌握第八戰區實權,屯兵西北,封鎖、侵犯陝甘寧邊區,號稱「西北王」。
隨著國民政府的冰山崩塌,胡宗南也迅速從其「事業」的頂峰上跌落下來,從陝北敗退到關中、從關中敗退到陝南,從陝南敗退到四川,從四川又敗退到西昌,最後,其部幾十萬軍隊土崩瓦解,煙消雲散,胡宗南隻身逃回台灣。
對於胡宗南節節敗退,以十倍兵力不能消滅彭德懷和中共中央,一般都認為胡宗南昏庸無能,但實際上一方面彭德懷確實有過人的軍事才能,中共中央有正確的戰略戰術,此外胡宗南的勝少敗多,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受到蔣介石的胡亂干涉,蔣介石在軍事上的才能遠不如毛澤東,但卻喜歡指手畫腳,妄加干涉,可惜胡宗南對他確實言聽計從,因此失敗也在所難免,可見胡宗南的忠心一方面讓他飛黃騰達,迅速成了蔣面前的紅人,另一方面也讓他在戰場上難以施展手腳。此外,胡宗南的部隊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蔣介石捨不得使用,每逢打仗能躲則躲,這一方面保全了實力,但同時也缺少了實際鍛煉的機會,我們大家都知道,明將強軍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不是養出來的,這也是胡敗的原因之一。當然,眾所周知,胡宗南身邊有被毛澤東譽為「一個人能頂幾個師」有中共地下黨熊向暉偵察情報,胡部所有行動,中共了如指掌,失敗不足為奇。
胡宗南受到蔣介石的器重,乃至躊躇滿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擁兵百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但他志大才疏,不懂戰略,對蔣介石盲目服從,部隊被逐個殲滅,逃到台灣又被彈劾,狼狽不堪。因其是反共的急先鋒,所以毛澤東對此人十分痛恨,稱其是愚忠的「西北王」。但他在國民黨中間,生活簡朴,不搞腐敗,對部下也算仁義。但是因為站在失敗的一邊,長期以來成了反面典型人物。其實也算時代的悲劇吧。
六、落寞的晚景
兵敗大陸之後,胡宗南的基幹部隊消滅殆盡,當年曾統帥40萬大軍的他,身邊只剩下了6名隨從。到了台灣,又遭到了彈劾。蔣介石既不滿於胡宗南的喪師失地,同時又感到胡宗南跟隨自己20餘年,無比忠順。權衡利弊,蔣介石最後決定放胡宗南過關。雖然避免了「軍法會審」,但經歷了這一場風波後,胡宗南那「西北王」的歷史也徹底劃上了句號。
1955年9月胡宗南就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晉任陸軍二級上將。但由於陳誠土木系一統台灣,胡宗南再未獲重用。1961年胡宗南身體出現高血糖,並且他的薪水只留1/3給自己和家人,其餘的幾乎都給了部屬,以維持他們的生計。後來其部屬王應文的兒子回憶說,那時有人到胡宗南家裡去,坐沙發都要小心,因為「那個沙發太舊太爛,一不小心會給他坐搖晃」。可見,一生馳騁疆場,叱吒風雲的胡宗南的晚年生活真的凄慘。1962年2月6日胡宗南病情惡化,7日「總統府副秘書長」蔣經國奉父命探望,10日蔣介石親自探望,胡宗南激動萬分,涕淚交流,14日凌晨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終年六十七歲。
1962年2月15日以台晉字第一九八號令,「故陸軍二級上將胡宗南,追晉為陸軍一級上將(僅次於蔣介石的最高軍銜)」,另頒「旌忠狀」,「以永垂式范」,台灣成立以何應欽、顧祝同為正副主任的治喪委員會,移靈台北市極樂殯儀館,17日公祭,蔣介石親自參加祭奠,發表紀念講話,挽「功著旗常」;3月13日頒發「褒揚令」;6月9日安葬於台北陽明山紗帽山麓。
無疑,胡宗南是民國史,特別是民國軍事史上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要深入了解民國軍事史、北伐戰爭史、抗日戰爭史、解放戰爭史、國共關系史乃至台灣近現代史,都不能不研究黃埔系,也不能不了解黃埔系的首領人物胡宗南。
Ⅱ 跪求!2010年十月一日國慶節日記,趣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300字左右,謝謝
慶祝國慶61周年
禮炮聲聲震天下,
五星紅旗似彩霞.
光輝歷程世矚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開放揚起帆,
祖國躍上千里馬.
今日再展戰洪圖,
燦爛前景世人誇.
視如今,
風雨過後更神氣.
國慶
舉國上下慶國慶,
遙想當年戰鼓驚.
全國人民齊祝興,
皆出兒女愛國心.
喜迎國慶
金秋十月好心境,
舉國歡騰迎國慶.
四十九年風雨徑,
共祝未來更光明.
國慶兼頌抗洪勝利
華夏河山遍紅旗,
中原內外皆兄弟.
南輾北轉實不易,
念往昔,
歲月崢嶸應有憶.
洪魔肆虐似無敵,
眾志成城經有計.
軍民共築衛國堤
慶國慶
看世界滄海桑田,
慶中華成立四九年.
中華美德源流長
英雄輩出煥榮光.
國慶
萬里晴空,壯麗山河,赤旗飄揚.
看九州方圓,普天同慶;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會穩定,人民幸福,改革開放譜新章.
新中國,如世界巨龍,屹立東方.
今朝如此輝煌,賴黨政國策指方向.
憶崢嶸歲月,生靈塗炭;黎民多難,長夜茫茫.
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換得新生紅太陽.
當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長.
國慶節詩歌-國慶頌
多少年前,黃帝、炎帝壯大中華,匯成了一條東方巨龍——華夏。
多少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修築長城,讓我們的國家無愧地立於東方。
多少年前,成吉思汗壯大中國,橫掃歐亞,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多少年前,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一把火,圓明園灰飛煙滅!
多少年前,日本軍隊攻破南京,送掉了三十萬同胞的性命!
多少年前,東方巨龍覺醒,它仰天長嘯。一句「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發出中國的最強音。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在這一天,國旗與太陽一同冉冉升起,國歌譜寫了中國新的命運!
國慶,你是中國人愛國的載體。國慶,你由烈士鮮血的孕育漸漸成熟長大。國慶,你記錄了中國的強音。
國慶,你凝聚著中華的勝利與屈辱,你提醒著我們奮發圖強。
祖國,開國大典的閱兵展現出中華的風采。中華的成功不容忽視。
祖國,中國加入了WTO,中國的經濟在向前推進!
祖國,你可記得,在2001年7月13日那一天,我們申奧成功,這是我們祖國又一次的勝利!
祖國,回首一望,我們無愧於心。
但祖國,國慶。還記得聞一多嗎?還記得他的《七子之歌》嗎?您還記得那第三篇——台灣嗎?您聽聽他的呼喊: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祖國啊!您可曾聽見這啼血聲聲的呼喚,可曾記得「祖國山河一片紅」郵票被收回的原因!是的,祖國,我們應該找回鄭氏的英魂,找回台灣!
祖國啊!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悲有喜,有離有合。我們將牢記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卻不會沉睡在歷史之中,我們將迎著光明走去,慶祝祖國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