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
❶ 影單推薦|這些小眾台灣電影,值得一看再看
《艋舺》(Monga):這部電影講述了台北市舊城區的黑幫文化和少年成長的故事,劇情緊湊、情感真實,展現了台灣社會的一面。
《刺青》(The Wall):這是一部心理懸疑片,描述了一位刺青師傅與一個神秘女子之間的互動和故事的發展,充滿了神秘和意外。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這部根據作家九把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青春電影,講述了一群高中生之間的友情、愛情和成長。
《心迷宮》(The Road to Mandalay):這是一部探討移民問題的電影,講述了兩位緬甸移民在台北的生活和經歷,揭示了現實社會中的邊緣人群的困境和掙扎。
《推拿》(Touch of the Light):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了一位視障青年和一位熱愛音樂的女孩之間的溫暖故事,展現了堅持追求夢想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這些電影具有不同的風格和主題,透露出台灣電影獨特的藝術和人文關懷。雖然它們可能沒有廣泛的知名度,但卻有著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價值。
❷ 台灣文藝片台灣文藝片小眾
1、你心中最好看的台灣文藝片是哪部?為什麼?2、除了《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台灣還有哪些值得看卻小眾的文藝片電影?3、台灣有哪些好看的文藝片?4、求類似藍色大門這類的文藝片。謝謝5、文藝片經典電影
1、《海角七號》
2009年,一部名為《海角七號》的影片席捲了台灣電影界,其總票房達到了5.3億新台幣,它也被譽為台灣電影業的一劑春葯。影片通過一場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而舉辦的沙灘演唱會展開,在當地人堅持下,暖場嘉賓由一支臨時組建的當地樂團擔任,故事也在主唱阿嘉和演唱會監督友子之間展開。影片的成功,在於它足夠真實,貼近生活,引起當時台灣人的共鳴。
2、《夜奔》
「夜奔」兩字,取自京劇《林沖夜奔》,這就像是影片中的少東與林沖雪夜分別,即使生離也是死別。這部影片圍繞著三個人曖昧展開,這裡面的夫妻,少東和英兒,他們愛著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少東知道,他的內心永遠留有兩個位子,一個給英兒,一個給林沖,不過一個位子是妻子,另一個位子是愛人!
3、《最遙遠的距離》
幾年前,一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火遍大江南北,當時的人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來上這么一句,似有淡淡的哀愁。這部影片,就是那關於那個最遙遠的距離。小湯在努力的尋找丟失的愛情,小雲在努力的找錄音的主人,阿才則在努力尋找昔日的情人。三個人,好像毫無瓜葛,但卻緊緊連在一起。他們在經歷一段叫做追尋的旅途。影片的最後,小雲在海邊的左邊,另一個身影慢慢走進畫面的右端,就這樣,小雲與小湯,在同一個海灘。他們是否相遇了?這是導演給我們的留白。這一段距離,也就構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4、《藍色大門》
青春是什麼?近年來有很多關於青春的影片,關於青春的定義,有著很多不同的詮釋。在這部影片中的青春,就是在那藍色大門下,你騎著單車,而我跟在你身後去追隨。在這部影片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初戀時的影子。無論是張士豪還是孟克柔還是林月珍,這都是你我青春的影子。那扇藍色大門,就是寓意著成長的大門。
5、《戀戀風塵》
「查無此人,唯有風塵」,侯孝賢的片子似乎都與時光有關。影片就像是一幅老照片,在昏黃的背景下,一段關於時光的戀情在此展開。白晝與黑夜的交替,帶走了時光,也帶走了阿遠與阿雲的愛情。青梅竹馬的愛,終究抵不過時間的洪流。阿遠和阿雲就像是兩輛列車,在一個岔路口,駛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
我認為有幾部台灣的文藝片值得我們一看,我給大家推薦一下幾部。
以下幾部都是不錯的,《藍色大門》《五月之戀》《盛夏光年》《夏天的尾巴》。
那麼我為什麼要說這幾部呢?《藍色大門》是由易智言執導,桂綸鎂、陳柏霖等主演的劇情片,是一部很乾凈的影片。《藍色大門》的故事情節十分簡單,像我一樣喜歡這類題材的片子的人可以看看!《五月之戀》由陳柏霖、劉亦菲領銜主演,劉亦菲清純美麗的面容給我們留下了初戀般的感覺,久久無法忘記。
電影裡面沒有什麼特別大的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那麼多的糾纏,也沒那麼多的愛恨情仇。男生女生兩個人之間淡淡的情愫,我特別他們喜歡兩人一起吃棒棒糖的一幕,爺爺對內地的眷戀,台灣奶奶對爺爺的愛和關心,還有那張沒有使用的電影票。很簡單很純粹的電影。
《盛夏光年》是由陳正道執導,張孝全、張睿家、楊淇等主演。一如期待,導演安排了許多靈光一現的鏡頭與片段,那些萌芽的熱情和說不出口的委屈,在導演安排的三位演員下成功的演繹了一部成功的青春文藝片,給人一種三言兩語也說不清的迷離情愫同時也擁有了引人憐惜的力量,不禁使人動容。
故事中的情節就像我們本身一樣,但是比我們更瘋狂,比我們更勇敢。
《夏天的尾巴》有著好聽的原聲,都是主角自己本人彈唱,熱情奔放的仲夏,四人在高鐵下的秘密基地一起享受快樂的時光,一起體驗人生最美好的感情,一起解救自殺的沮喪父子,實踐搖滾樂的熱血正義,渡過青春剩餘的時光。
這些文藝片都講述了各種不同的故事,但是都給人青春的力量,美好的感覺。取景和配樂都讓我們心疼,讓我們快樂。都想起我們的青蔥歲月。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揭曉心中的謎底。
1、《海角七號》
豆瓣7.5分,超20萬人標記。台灣的小清新起源,感覺從這部電影後,台灣才興起了一大波小清新文藝電影。魏德聖導演正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大賣,才有錢拍了《賽德克·巴萊》。
《海角七號》是一部不乏真實的台灣本土氣息,同樣也有著童話般清新唯美基色的作品。那時候的愛情真是純粹,幾封信就可以付出一輩子的感情。
2、《聽說》
豆瓣8.1分,超29萬人標記。彭於晏大概從此也走上了型男的路。
彭於晏的家人太可愛了,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給人的感覺真是溫情。愛情和夢想都是很奇妙的東西,不用聽,不用說,不用被翻譯,就可以感受到。
3、《逆光飛翔》
豆瓣8.2分,超7萬人標記。沒有用殘疾博同情,反而表現出來了更多的真摯。
台灣本土偶像的勵志故事,青春勵志正能量的主流氣質,加上真人真事本色出演的感動值,贏得了島內的好評。簡單真實的故事更能打動人心,何況還是故事背景真人出境呢?
4、《第36個故事》
豆瓣7.6分,超12萬人評價。咖啡館承載了感情的會集,也是故事的分享地。
洋溢著滿滿的幸福和快樂。夏日的午後,陽光懶懶地照進來,在空調房看著一個那麼簡單平凡單純美麗的故事,實在是太美好了。
5、《藍色大門》
豆瓣8.3分,超28萬人標記。19歲的陳柏霖和19歲的桂綸鎂迸發出來了不一樣的故事。
像張士豪那樣的男生是每個女生都喜歡過的吧,高高帥帥的,打籃球,騎山地車,笑起來很陽光,但那時候一般都不會有勇氣去爭取的啊,等到已經長成大人已經滿懷勇氣了的現在,那樣的男生就沒有了。
《霓虹心》
《帶我去遠方》這部片子是我最喜歡的,女主什麼都看在眼裡卻什麼都不說出口,這就是現實生活。
《九降風》
《練習曲》
《第四張畫》在裡面最同情男主小朋友的悲慘命運,死了父親,在夜場做媽咪的母親,整天面對殺死了哥哥的繼父的迫害,傻子混混的朋友,可是他超級會畫畫。
以上這些都是我看過的台灣文藝片,這些也過蠻久了。
《弓》這個是朝鮮文藝片。它給我的感覺就是畫面感唯美,主角台詞超少只有眼神會意,結局很納悶。
文藝片經典電影推薦如下所示:
TOP1:《放牛班的春天》
說這是一部文藝片,倒不如說這是一部洋溢著詩性的電影,電影的情節並不復雜,看下來很簡單.只需傾聽孩子們的歌聲,聽動聽的法語,只需看著他們的眼睛,神態,和優雅的著裝,就能沉浸在無限的愉悅當中。
TOP2:《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細膩又煽情的文藝情懷敘事方式向來是台灣電影所擅長的。一個直白的名字已經把主題描述了七八分,大家還觀影就已經很清楚自己將要面對的是什麼,因此,大家對那些年的期望值和一般電影並不一樣。
TOP3:《天使愛美麗》
稚嫩的臉龐,伴隨著音樂和幾個簡單的場景剪影,讓人一眼傾心於這個會把樹莓套上十指再迅速一口一口吃掉的古靈精怪的小丫頭,打小就流露出濃濃的文藝氣息色彩,芸芸眾生,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境遇,不同身份,可以讓我們相通的是孩子的天真和老人的靜和。
TOP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文藝氣息滿滿的一部片子,故事的結尾更是讓整部電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無論是堪比雪與塵的構圖,還是具有印度特色的音樂風格,都令人身心愉悅地享受此片,媲美阿凡達特效製作,令人目眩神迷,致幻劑一般效果,空氣和水,天與海,滿是璀璨之星的夜空和如鏡一般深邃的海,色彩更迭,場景轉換,感受著彷彿一直在飄浮的漂浮。
我們懷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絕承認現實的殘酷。
TOP5:《怦然心動》
怎麼看怎麼文藝的一部電影,似乎不夾雜任何商業氣息,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理所當然。
文藝片:
文藝片,是文學、藝術影片的簡稱。文學性和藝術性並存,區別於商業電影。有人說最成功的文藝片就是商業電影。
電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綜合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的「第七藝術」。
❸ 在70年代台灣最賣座的影片主要是什麼類型
在70年代,台灣最賣座的影片主要是功夫片和武打片。這得益於香港功夫電影的影響,以及台灣電影業的崛起。在70年代初,香港的功夫電影開始在台灣掀起熱潮,這促進了台灣電影業的發展。張徹導演在卲氏公司的支持下,於1974年率領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成為了當時台灣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外,70年代中期之後,台灣電影還經歷了一段"政治宣傳片"時期,比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影片。這些影片主要是在台灣戒嚴時期,以宣傳國家意識形態、弘揚民族精神等主題為主。
❹ 小眾台灣電影 亞洲式親情拉扯
小眾台灣電影 亞洲式親情拉扯
片名:《美國女孩》
演員:林嘉欣 方郁婷 曾寶儀
特地花了時間,找了這部電影來看。
看完後,還是找到了很多共情。
影片在講述亞洲式的家庭關系裡,還是很有細膩角度的。
作為女兒、作為母親、作為父親
作為一家人,彼此之間織著的那張網。
非常像蜘蛛網
在外界的壓力下,顯得脆弱
又因自身的拉扯,其實無比堅硬,並且總能重新再編織上。
電影里大女兒的角色,我覺得最能引起作為子女的觀眾的觸動。彷彿成長過程中都曾有過那個和周圍處處為敵的時候,無力的卻渾身是刺,又偏偏只能刺向最親的家人。
好幾個場景令我感動,一個是芳儀與媽媽和解後,躺在媽媽懷里,讓媽媽給她挖耳朵的情節;
還有父親帶著自行車回來送給芳儀的樣子;
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去吃美式冰淇淋的時候;
兩個女兒給爸爸染頭發的情節;
父親一個人躲去樓道大哭;
… …
電影的終止對我來說也是突然的,
它沒有交代很多,也沒有很直白。
就像生活里很多個令我「長大」的瞬間,
都不曾被特殊標記過,但我只是回憶起來就知道,
是這些故事的節點,讓我覺知成長。
是一部沒那麼驚艷,
但又有很多共鳴的細膩的電影。
它很溫柔又直接地講述著這一家人的事情。
上一代人的美國夢、文化沖突、非典、乳腺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