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南疆電影
A. 大河的影片簡評
首先,《大河》配得上為建國60周年獻禮的重任。片名《大河》「一語雙關」,既是影片主人公陳大河的名字,也是故事的主線——新疆塔里木河,這條河在新疆,在中國都是赫赫有名。塔里木河整個流域的生態、居民和歷史代表了新疆的特色,也有著充分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片中的中蘇關系的年代背景之下,甚至還具備國際化的眼界。這樣宏大的題材正是具備建國60周年獻禮的厚重感。
其次,《大河》中陳大河、陳南疆父子兩代治理塔里木河的故事,採取平行敘事的手法,但塔里木河的主線傳承了兩代人,甚至整個新疆歷史。塔里木河的自然風貌和歷史文化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根」,兩代人根據不同的情況,對治理塔里木河的觀念轉變,也表明了內地投身新疆建設開發的一輩人,和後繼者之間精神的延續,對塔里木河情感認知的升華。
陳大河這一輩當初是看到南疆農牧民生活條件的艱苦,決心讓塔里木河的漂移不再危害一方,甚至建造水庫服務當地居民。這是當年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的精神和風采。但是到了陳南疆的一代,新時期的水利專家面對當地居民多少年的生活習慣和情感,有著很不同的考慮,陳南疆和幾個助手深入塔里木河流域考察的一段故事,幾乎是一次自我和新疆人的「尋根」之旅。塔里木河對當地人,對新疆歷史,新疆民族文化的積淀象徵著一段時光長河的波浪,既有深厚的情感皈依也有著無情的消逝傷感……中國文化中對這種聚散無常的感懷是具有時間穿透力,陳大河夫婦的墓隨著他的心血——水庫大壩——炸毀完全融進塔里木河的波濤中……彷彿是陳大河一代人等待多年的朝向塔里木河回歸的儀式!
《大河》這部影片另外一個亮點是對中蘇關系背景的處理。中蘇過去的友好經歷了一些無奈的變遷,陳大河與冬妮婭的感情盡管有些浪漫離奇,不過對蘇聯專家的刻畫還是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一開始在大會上,陳大河與蘇聯專家的矛盾就爆發,蘇聯專家的形象有些讓人懷疑是偏重「反面」的。後面不少地方,蘇聯專家都有針對陳大河的地方,不過到他為假資料反省的一段,開始令人思考這些蘇聯人自身的性格,並非想像的好與不好那麼簡單,尤其回到蘇聯後,教授在冬妮婭決定私自越境再到中國尋找陳大河時,真正體現了這個蘇聯專家的人性化光輝,這些是真實的有血肉的人物形象。
陳大河與冬妮婭的戀情經歷波折,冬妮婭以吐爾遜家人的身份嫁給了陳大河,一大家人都為塔里木河奉獻了一生。這個故事沒有單純糾纏在所謂主旋律的主題上,治河關聯了人物的命運,情感關聯了兩代人和兩國人,這都是過去新疆電影幾乎沒有涉及過的復雜結構。
《大河》中幾個演員的表演都很不錯,像開場陳南疆為了遷墳和當地人發生沖突這樣的場面很有分量,表演其實略有點過,但為了突出情緒的波動並不算多大的瑕疵。作為外國演員,冬妮婭在片中的表演很難得,這個人物設計也讓人敬佩。電影主創人員並沒有因為當年中蘇關系的變故,抹殺很多蘇聯專家為中國所做的貢獻和犧牲,冬妮婭這個角色代表了那些紮根中國邊疆,幫助中國人民建設、發展的外國人的高尚情操。而吐爾遜、阿卜杜拉等少數民族角色也十分鮮活,甚至很多其他演員的表演體現了少數民族語言的幽默,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的一些場面也代表了當下新疆電影的最高水準。為什麼說《大河》能夠體現新疆電影的突破,具備新疆大片的水準,一方面是大題材,大結構,更現實的就是大場面。盡管實際上影片的幾百萬資金投入不能與國內大製作影片相提並論,與新疆歷年影片的成本也沒有太多差別,但《大河》所表現的場面卻在有限的資金下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影片一開始反映牧民反對陳南疆遷墓炸大壩的一場,中間大壩截住洪水還有最後炸毀大壩等,《大河》顯示新疆電影在場面上的一些巨大進步。
整體上,《大河》標志了新疆電影在向市場主流電影靠攏,不再單純強調影片的主旋律意識,而是盡量讓新疆觀眾和內地觀眾都能接受,不再刻意營造民漢團結的高調,而是讓故事的發展糾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使觀眾認同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國籍的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大河》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在目前的新疆電影中,它算是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