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港綜主角姓庄
㈠ 【姓畢的歷史名人】
1、畢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
2、畢升——北宋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還研究過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畢沅——字紹盪,號秋帆。清朝江南鎮洋人。留心經史文學,旁及輿地金石之享。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慎,編年史諫水先生最長。」以好士知名,學人如錢大聽、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先後在幕中。所著《續資治通鑒》220卷,集錢、邵、章等諸人之力而成。詩文有《靈岩山人詩集》、《文集》。
畢姓在歷史上出了不少英才:古代有狀元畢萬初、畢子季、畢構、畢彥禎;進士畢炕、畢文進;丞相畢憲;御醫畢中;護國將軍畢賢臣;還有畢志安,和寇準一同輔佐宋朝皇帝;中國四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升;祖孫均進士的畢士安、畢良史;父子皆使君的畢祖暉、畢義雲;詩畫家畢慧、畢本;監察御史的畢曜;因盡孝,受皇上封賞的畢皆贊等等。
明代新城(桓台)工部尚書畢亨,萬曆淄川人戶部尚書畢自嚴(畢際有之父),戶部尚書安徽人畢鏘等。清代大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坐館的館東南通州知府畢際有,海州知州新城人畢秀等。其中淄川在明清兩代出了五個進士,新城出了四個進士,這些都是我畢氏同宗的知名人士,應當引以為榮。
現代畢氏家族更步入輝煌,名人輩出:如電子學家畢德里、陶瓷美術家畢淵明、文學翻譯家畢修勺、聯合國副秘書長畢季龍、漫畫美術評論家畢克官、眼科專家畢華德、公共衛生學創始人畢天民、中央電視台記者畢福劍、中央電視台編導畢暉、解放軍少將畢皓、畢慶堂、中將畢占雲、無線通訊的CDMA的先驅——美國貝爾試驗室院士畢奇等,都是我畢氏傑出代表。
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佔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三省畢姓佔全國畢姓人口的70。
四、姓源考:
在我國數以千計的姓氏當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黃帝的嫡系後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 全世界華人都自稱是「黃帝的子孫」或「炎黃(炎帝與黃帝)子孫」。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氏。 中國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長子嫡錚簿褪塹障底鈾錚頻鄣牡障島笠岢て諞岳幢3腫擰凹А斃眨淥塹障底鈾鋝輝儺鍘凹А薄?據《說文》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遠古時代,黃帝是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個部落經過一場坂泉之戰(坂泉在今河北涿鹿東南,又稱涿鹿之戰),炎帝敗,合並為炎黃部落。於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接著,黃帝領導的炎黃部落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統一了全國。黃帝率領的炎黃部落都姓姬,他們是今天炎黃子孫的遠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祖。 後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他的後裔陸續分封在各地,改為其它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黃帝嫡系子孫(長子、長孫)世世代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繼承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中國最長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華 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時期較多,到了漢代各個姓氏已漸趨固定。不過,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長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遜由於避諱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與「基」同音)。這一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 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許多著名的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的血統加入。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頓侯,後來歸順晉朝的姬澹,據說便是當時的鮮卑人。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發展過中,以及創造華夏文明上貢獻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提升中華民族的素質方面貢獻很大。 畢姓的始祖,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畢公高,是《書經》上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把他封在畢國,以國為姓,是為畢姓的由來。周康王曾命他保衛東郊,因而作了《書經》上的那篇《畢命》,「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當年的畢國,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塬或咸陽塬,在周朝初年, 受王室十分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均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間,周文王的這一支畢姓子孫,一直顯赫於世。畢公高春秋時代的後裔畢萬,當了晉獻公的大夫,被晉國封在魏,成了後世魏姓的始祖,而畢萬後代魏文侯,後來「三家分晉」,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自立為諸侯,且國勢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當年始祖畢公高後裔的顯赫情形。 在春秋時改姓魏的畢姓後裔,僅僅是畢公高的眾多子孫中的一支。其餘的子孫,雖然以後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孫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畢姓,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 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結果都一致。《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炕乃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可以這樣說,畢姓源於姬,始於畢地。 發源於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漢代則有一支遠遠地遷徙到山東的東平郡,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相國庄我始祖興公正是由東平郡所轄的濰縣遷來,這就證明相國庄畢氏一族為始祖畢公高之嫡系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