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尋找桃花源

尋找桃花源

發布時間: 2020-11-25 10:57:41

桃花源的神秘表現在什麼地方

1.有桃花林的襯托,並且中無雜樹,渲染出了神秘、美好的景色
2.通過神秘的洞口才能到達。
3.後人想去尋找桃花源,卻找不到,更突出了一種神秘感。

㈡ 桃花源記一文中,末尾兩段為什麼寫漁人出來後,其他人尋找桃花源的事情

表示那裡是一個,方位難定,世上難尋,凡間難覓之處,類似於仙境的世外桃源,得偶遇是機會的萬幸,是可遇不可求的.

不是多餘,當時社會上像漁人、樵夫大都是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和知識的人,而後文提到的劉子驥應該是屬於士族,至少是一個讀書人,而且是被當時大家所熟知的人,因此,他是聽到有這樣的事後本著探尋真理的目的去尋找百的,他的尋找結果在當時有一定的普遍接受度。用現在的常識來比喻,就是漁夫是新聞當事人,而劉子驥充當的是記者的角色。這篇文章記述的是虛構的故事,但是當做真實事件來寫的,加上像劉子驥這樣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找尋度的過程,會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和神秘性。

這篇文章的主旨不單是虛構了一個理想型的烏托邦型社會,其更現實的意義在於用它和當時的社會作對比,反襯出當時社會的抄殘酷和醜陋。那麼最後兩段就是隱晦地告訴世人,像桃花源這樣美好的社會是暫時只是虛構的,想桃源人一樣偏安一隅逃避現實是不可取的,想要獲得美好的生活就要勇敢面對面前這個真實的襲社會,用自己的努力去改造它。
真實的元素包括了對桃源人的描述,說他們是先秦以前的人士雲zd雲,還有關於桃園位置的描述,例如夾岸數十里之類。這些都為了讓讀者能更直觀地帶入角色,也能讓加強這個虛構社會的真實性,讓讀者覺得作者所描述的事情真實發生過。

從起源到背景大起底

我們還得從這個故事的開頭說起:這個故事以晉太元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捕魚人誤闖桃花源,並機緣巧合見識了一個美好平和的方外世界。

晉太元年間,前秦勢力對東晉政權虎視眈眈。一時間,東晉兵荒馬亂。戰亂之下,百姓生活自然是動盪不安。直到太元八年,東晉在淝水之戰取得全面勝利,這才給晉王朝換來了存活的機會。然而外亂平了,內政又不穩了,如此一來,贏了戰爭後的東晉王朝又陷入一派動亂中。

(圖源網路)

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至今無人知曉,世人更偏向於認為是陶公編造出來的一個幻想中的世界,因為除了這篇《桃花源記》再沒有其他文字記載桃花源了。所以陶公從小說的角度在文末自圓了說法:為什麼後來除了這篇《桃花源記》外再無他人提起桃花源呢?因為劉子驥病逝後,無人問津了。就這樣,桃花源因短短一句看似多餘的結尾變得更加撲所迷離。

㈢ 尋找桃花源的太守是歐陽修嗎

不是,尋找桃花源的是東晉的太守,歐陽修是北宋的太守,中間相差七八百年呢。

㈣ 當人們尋找桃花源村時為什麼「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因為桃花源終究是人們幻想出來的一片凈土,只要封建社會不結束、封建統治者還在、還有剝削跟壓迫,這個桃花源終究只會存在於虛幻。文中說了這些人是躲避秦的戰亂才來到這的,不知道中間有漢朝到魏晉南北朝這些朝代,他們沒有受到統治者徵收賦稅徭役以及戰爭帶來的一些痛苦,所以他們才能「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㈤ 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的結果是什麼

太守即遣人隨其 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翻譯一下就是找不到

㈥ 劉子驥是怎麼尋找桃花源作文

文章最後寫重入桃花源卻「不復重入」,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顯而易見是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實際上並不存在,還有就是說明有很多人嚮往桃花源,這就是寫劉子驥的原因。(重要的是第一點,也就是前一個原因)
主要流露了作者對安寧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嚮往及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相信我,肯定對,自己再聯系全文理解看看就明白了。這是我以前學的筆記上的,最後祝你學習更上一層樓

㈦ 暗戀桃花源劇中尋找「劉子冀」的女人表達了什麼意思

在《暗戀桃花源》中有一個在舞台上不斷奔跑,不斷尋找劉子驥的神秘女子,她與《暗戀》《桃花源》兩個劇組都沒有任何關系,沒有人知道她來自何方,又將去向何處,只是固執地尋找著她的劉子驥。她游離於整個故事之外,看似是個多餘的人物,其實卻是編導用於突破舞台限制,直接與觀眾溝通的一個重要設置,如果將《暗戀桃花源》比作一首詩的話,那她就是這首詩的「詩眼」。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有「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之句。這便是這個從未在話劇中出現的劉子驥的出處,一個真正抱著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去尋找桃花源的高士。而當神秘女子在台上高呼「劉子驥!你可以不認我,可你不能不認你自己!」時。她其實分明是在對在場的每一個觀眾的內心呼喊。通過這一句台詞,人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自己就是劉子驥,就是那個曾經嚮往和追尋夢中的桃花源的人。然而,在現實社會的消磨中,人們早以忘卻了自己也曾有過對心中桃花源的嚮往,以致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而編導就是通過這一巧妙的編排,在剎那間,將戲劇與現實,舞台與社會,故事時空與當下生活溝通了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更高層次的時空交錯,更深層的戲中戲模式。而此刻觀眾自生也已經成為了《暗戀桃花源》中的一部分。使每個敏感的靈魂都產生庄生夢蝶之感,從而引發對終極問題的深入思考和再認識。賴聲川曾用「一個故事裡,一個人做了一個夢;在這個夢里,有人講了一個故事」,來概括《如夢之夢》的結構模式。這種循環和嵌套是對藝術極致的一種挑戰。在觀看《暗戀桃花源》時,觀眾面對的是一個「故事裡的故事」,而當觀眾聽到神秘女子高喊出這一全劇的最強音時,他們才恍然明白自己原來也是這個故事中的一部分。可以說,這種近乎極致的藝術效果的產生同時也是時空交錯和戲中戲模式運用的最高階段,沒有如此特殊的表現方式,是無法達到如此的藝術高度的。

㈧ 尋找桃花源記改寫的五七言律詩.詞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㈨ 漁人,太守,劉子驥都因向住而去尋找桃花源,這說明了什麼

《桃花源記》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社會是當時社會人人都嚮往的!也就是人人都希望過上安居樂業,生活富裕,自得其樂的美好生活!

㈩ 桃花源記中作者以劉子驥尋找桃花源未果這一情節有什麼深意

文章最後寫重入桃花源卻「不復重入」,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顯而易見是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實際上並不存在,還有就是說明有很多人嚮往桃花源,這就是寫劉子驥的原因。主要流露了作者對安寧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嚮往及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白話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此文出自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10)尋找桃花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

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

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系。

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

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