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溪張旭

桃花溪張旭

發布時間: 2020-11-22 19:05:26

Ⅰ 張旭的桃花溪的名句

張旭的桃花溪的名句:桃花盡日隨流水;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創作於唐玄宗天寶年間。此時唐朝已經由繁盛走向衰敗。張旭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頗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心境。

白話譯文
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清代《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孫洙)評論這首詩說:「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文學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寫和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了作者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兩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意境深邃,畫意甚濃,耐人尋味。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寫遠景: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縹緲,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融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接著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讀者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三、四句,是問訊漁人的話:但見一片片桃花瓣隨著清澈的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麼地方呢?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從問話中虛寫的,詩人急切嚮往而又感到渺茫難求的心情,也是從問話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來的。
七言絕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韻悠長,意境深邃,除了講究煉字琢句外,更要求構思的巧妙。張旭作為盛唐的一位七絕名家,是很善於構思的。這首詩從遠到近,正面寫來,然後用問訊的方式運實入虛,構思布局相當新穎巧妙。作者的筆觸又輕快灑脫,對景物不作繁瑣的描寫,不敷設明艷鮮麗的色彩,對《桃花源記》的意境也運用得空靈自然、蘊藉不覺,從而創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

Ⅱ 桃花溪 張旭 問的妙處

「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讀者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三、四句,是問訊漁人的話:但見一片片桃花瓣隨著清澈的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麼地方呢?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從問話中虛寫的,詩人急切嚮往而又感到渺茫難求的心情,也是從問話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來的。

Ⅲ 張旭《桃花溪 》擴寫作文

家鄉,是心中一首唱不完的歌,家鄉,是心中一根然不盡的火柴。每當我獨自騎車到桃花溪,這種對家鄉的喜愛就像潮水一擁而上。
春風吹綠了大地,似乎也吹綠了桃花溪的水,碧綠得似一塊翡翠,而岸邊那些依依多情的垂柳呢?哦!它們把這塊「大玉盤」當做了鏡子,正彎著腰欣賞「鏡子里」的自己呢!
夏日的炎熱替換了春的清爽,這時的溪邊成了人們納涼的好地方,人們在柳樹下歇涼,在陰涼處遛狗,散步,熱鬧極了。而在一旁默默奉獻的柳樹呢?哦!它們正為人們提供陰涼呢!
秋的雲淡日麗換下了夏的烈日炎炎。大樹上飄下了已經迫不及待進入旅途的紅葉,有的落在了水中,有的飄在過道上,風一拂,它們紛紛起飛,前往那被命運安排的目的地,一路上他們搖擺著身體,就像人們揮手一樣向桃花溪告別,向故鄉告別。
冬日的嚴寒使桃花溪難免有些黯然,也許,它正是在為下一個春的美麗蘊育能量吧!
家鄉是心中一首唱不完的歌,家鄉是心中然不盡的火柴。每當我想起它,心中總是暖暖的,就像一個人在逆境中受到鼓勵,就像一個人孤獨時遇到一個朋友……問我的愛在何處?我的愛在家鄉!

Ⅳ 桃花溪 張旭 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釋】桃花: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

【解釋】荒野中一片雲煙,繚繞著隱現的小橋,我佇立在石磯上,詢問劃來的漁船,桃花隨著流水,不分晝夜漂走,溪流的哪邊,是仙境桃花洞

【解析】此詩是寫作者對桃花源存在的懷疑的。

詩的首句寫遠景:這一帶山路幽曲,溪水漫長。煙靄霏霏,林花漠漠,溪水深處似有一座長橋,被青煙紅霧繚繞。這些景色是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述的非常相似,但張旭心有疑慮:如果說當年武陵漁人就是從這里駕舟尋源,發現了那處神秘的桃花源的話。那麼,也許桃花源至今還在。詩的次句就寫詩人站在石磯的西側詢問漁舟上的漁翁:桃花整天隨溪水漂流而去,你們知道桃源仙洞究竟在哪裡么?言外之意還有:你們不也是漁人么?當年那位打魚人尋到了桃花源。那麼,你們尋到過么?詩的這後二句固然表達出詩人迫切地尋找桃花源的願望,也顯示出詩人時桃花源是否存在的懷疑。

Ⅳ 張旭《桃花溪》及意思

《桃花溪》唐代: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翻譯:

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注釋:

1、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2、飛橋:高橋。

3、石磯: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

4、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5、盡日:整天,整日。

6、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5)桃花溪張旭擴展閱讀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詩歌篇幅短小,情韻悠長,意境深邃,除了講究煉字琢句外,構思也極為巧妙。

詩歌從遠到近,正面寫來,然後用問訊的方式運實入虛,構思布局相當新穎巧妙。作者的筆觸又輕快灑脫,對景物不作繁瑣的描寫,不敷設明艷鮮麗的色彩,對《桃花源記》的意境也運用得空靈自然、蘊藉不覺,從而創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

作者: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Ⅵ 桃花溪 張旭 賞析

第一句遠景描寫長橋被野煙所隔,「隱隱」二字描寫長橋忽隱忽現似有若無,用一「飛」寫出了長橋有若飛騰之狀,靜中有動。「橋」和「煙」相互映襯意境蒙朧引人入勝。第二句由遠而近描寫溪水中露出的岩石和在溪上輕搖的漁船。「問漁船」三個字虛實結合,是問眼前的漁人又好象是遙問武陵漁人,表現出作者心馳神往的情態。三四兩句是問訊漁人的話,一片片桃花隨著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麼地方呢?
此處的桃源美景,是從問話中虛寫的,表現詩人急切嚮往而又感到渺茫難求的心情。全詩構思新穎筆觸輕快,寫景色彩淡雅,對《桃花源記》的意境運用得空靈自然。你可以和五王維的《桃源行》比較對讀。
記得給哥加分,勾選下面的五星。

Ⅶ 桃花溪張旭詩的首句寫景,運用了什麼手法

桃花溪
作者:【張旭】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註解】: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評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 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註:「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手法是用典,借用桃花源的典故

Ⅷ 張旭《桃花溪》的全文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詞釋譯

【註解】:
[編輯本段]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編輯本段]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詩詞賞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

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

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註:「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飛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野煙」裊裊娜娜,纏纏綿綿。靜止的橋,在飄逸的煙中,如虹般臨空而飛;浮動的煙,在靜默的橋上,似幔樣懸空而掛。荒山野谷,動態的物與靜態的景交織一體,相映成趣。遠山的朦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詩人恍若走進一個虛幻的世界 。於是,詩人便覺得自己站在了那晉代的古老的石磯旁,那在溪水中輕搖著漁船的漁父,彷彿就是那「緣溪行」的武陵漁人。於是,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裡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聯想起那「林盡水源」,彷彿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裡,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然而,就是這一問,透露出的是詩人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

【介紹】:
[編輯本段]
桃花溪:水名,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有桃源洞,洞北有桃花溪。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麼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作者】:
[編輯本段]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張旭作揖一一致謝,並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張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像個什麼字;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杜甫筆下的張旭,活脫脫的展現在我們眼前,他的神采一直為世人所傾倒。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Ⅸ 張旭的《桃花溪》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1、抒發了詩人對桃花源的嚮往之情。

2、「隔」字之妙,在於有意渲染出一種煙霧迷濛、隱隱約約的環境氛圍,形成一種神秘的色彩,從而與《桃花源記》中的境界和氣氛溝通起來。

遠遠望去,一座小橋在煙霧中時隱時現,如同飛架空中,首先就給人一種虛幻的感受。

Ⅹ 桃花溪張旭

桃花溪
作者:【張旭】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註解】: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評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
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
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註:「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勛

【簡析】:
這首詩雖充滿詩情畫意,但對桃花源的存在提出懷疑,另開思路一條。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