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翻譯
1. 桃花源詩的內容及翻譯
一、原文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二、譯文
秦王暴政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共同致農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氣。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遊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我願踏乘輕雲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三、出處
《陶淵明集》
(1)桃花源詩翻譯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
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二、作品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准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2. 語文 桃花源詩翻譯 翻譯
桃源中人相勉致力農田耕作,太陽落山就回家休息。桑樹竹林繁茂成專蔭,豆子和穀子都能按時屬種植。養蠶可以收獲長絲,秋收也沒有賦稅。生著草的小徑交相通連,村落間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的祭器古色古香,衣裳也是當時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歡歌,老年人也能隨心遊逛。花草也隨著天氣的和暖而繁茂,林木也在秋風強勁時落葉。即使沒有年號和歷史編著,那四季的變化也年年如此。高高興興的沒有盡頭,用不著操心煩愁。
3. 桃花源詩翻譯
一、原文: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二、翻譯:
秦王暴政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共同致農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氣。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遊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我願踏乘輕雲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3)桃花源詩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桃花源詩》是晉宋之際文學家 陶淵明創作的附於《 桃花源記》之後的一首 五言詩,詩與記珠聯璧合,又相互獨立,並無重復之感。
《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
《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此詩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詩人以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切感受,突破了個人狹小的生活天地,從現實社會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難出發,結合傳說中的情形,描繪了一個與現實社會相對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
《桃花源詩》原型地:
「桃花源景區以前叫大酉洞。」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當地文史專家黎洪告訴記者,最早提出「桃花源原型在酉陽」的,是酉陽本土籍詩人陳汝燮及才高八斗的土司後代冉崇文,時間為咸豐八年(1858年)。
159年前,陳汝燮與冉崇文同宿成都石牛寺。在夜晚談古論道之時,二人不約而同地認為大酉洞酷似陶淵明所記桃花源。
陳汝燮還寫下《題桃源行並序》:「酉陽才是真桃源,桃花源記非寓言……陡辟一重天與地,田園屋宇無塵氣。想見樹中長子孫,先芬能誦秦皇避。吾酉在漢屬武陵,路忘遠近問津明。
永嘉以後沒蠻獠,直到元明失洞名……」論證了大酉洞為何是桃花源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以及丟失洞名的原因等等。
後來,冉崇文在編修《酉陽直隸州總志》時,便將這一考據記錄進去。這也是酉陽最早提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就在此的歷史記載。
盡管如此,桃花源的原型地歸屬一直就爭議不斷。
光緒年間的趙藩在《清明節偕幕僚游大酉洞》中,用「遷陵地歸武陵屬,圖經辯難森詞鋒。必求實之信鑿矣,爭言附會嗤君蒙」的詩句,表明當時各地對桃花源原型之地的爭議。
「所以,關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原型地到底在哪?早在100多年前,爭議就開始了。
「事實上,在武陵山區一帶,類似『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像桃花源的地方不少。」重慶師范大學教授鮮於煌認為,阡陌縱橫、雞犬相聞……這些都是我國傳統農耕文明的經典要素,它們也代表著人們心目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詩》的原型地也許無法考證,重要的是,這首詩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體現。」鮮於煌表示。
4. 桃花源詩翻譯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的唱著歌,老人歡快的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跡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澆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5. 桃花源詩翻譯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雲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荒路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⑽。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還幽蔽⒁。借問遊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願言⒄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⒅。
[注釋]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指合理的社會秩序。⑵黃,夏黃公。綺,綺里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雲,語助詞,無義。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於耕田。肆,盡力。⑺憩,休息。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⑽游詣,遊玩。⑾紀歷志,歲時的記載。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現了。五百年,約數。敞,開放。神界,仙境。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俗跟澆薄的世風,二者本源不同。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得路」。⒂遊方士,游於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⒄言,語助詞,無義。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參考資料: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id=46275&pgid=108424
6. 桃花源詩翻譯
桃花源詩 <陶淵明> 嬴(yíng)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qǐ)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yān),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qì)。 桑竹垂余蔭,菽稷(jì)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mǐ)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zǔ)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r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yì)。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niè)清風,高舉尋吾契(qì)。
編輯本段譯文背景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跡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編輯本段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
編輯本段段落分析
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游樂。最後寫那裡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泄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人們讀到這里,往往會想,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麼,怎麼會再也找不著呢?如果細讀《桃花源詩》就會發現詩人對這個問題是已經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試想,如果真在那麼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麼,它還能獨立存在嗎?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麼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探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呢?顯然不能,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顯然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局限於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於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我們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編輯本段後記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贊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編輯本段詩外話
漢末以來,中原動盪,兵連禍結。史書中有不少人民逃到深山老林之中尋求安定生活的記載。詩人熟讀歷史,親歷禍亂,切身體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時,宦海沉浮,冷眼旁觀,也深知官場黑暗與民間疾苦。於是他嚮往沒有兵災戰亂、沒有朝代更迭的安定生活,嚮往沒有君臣尊卑、沒有賦稅徭役的祥和環境。種種傳說故事,種種美麗幻想,共同催生出了那令人嚮往的詩文雙璧:《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
7. 桃花源詩翻譯
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的唱著歌,老人歡快的來往遊玩。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雲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荒路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⑽。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還幽蔽⒁。借問遊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願言⒄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⒅。
[注釋]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指合理的社會秩序。⑵黃,夏黃公。綺,綺里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雲,語助詞,無義。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於耕田。肆,盡力。⑺憩,休息。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⑽游詣,遊玩。⑾紀歷志,歲時的記載。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現了。五百年,約數。敞,開放。神界,仙境。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俗跟澆薄的世風,二者本源不同。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得路」。⒂遊方士,游於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⒄言,語助詞,無義。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8. 桃花源詩翻譯(要簡潔的)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劃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和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裡)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裡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兒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裡,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裡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裡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位清高的隱士,聽到這個消息,興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以後就不再有探訪的人了。
9. 桃花源詩的翻譯
原文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陶淵明像(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 (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走了多遠。忽然看見一片桃花林,長達幾百步。(桃花林)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他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又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桃林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離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的,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這類景觀。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這中間,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就和外面的人一樣(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孩子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准備食物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縣人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來往。(村人)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後,告辭離去。村裡人囑咐他道:「(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都做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述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通往桃花源)方向,不再找到原來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這樣,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此後再也沒有問路訪求(桃花源的人)。
10. 桃花源詩的翻譯
桃花源詩
魏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相喚共同致農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氣。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班白 一作:斑白)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遊憩。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我願踏乘輕雲去,高飛尋找我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