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大型建構
㈠ 開展大型戶外建構游戲活動需要哪些條件
建構游戲是幼兒按照一定的計劃或目的來組織、操作建構物體或材料,使專之呈現出屬一定的形式或結構的活動。幼兒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搭建(排列、組合、接插、鑲嵌、拼搭、壘高等),實現自己搭建的需求及願望,體驗與同伴共同搭建的快樂和成就感。建構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的和諧、全面發展。
㈡ 結合講座內容,你認為幼兒通過戶外建構游戲得到哪些方面能力的發展
1、建構區環境的創設:在戶外區域中貼上幼兒常見的建築物照片、設計圖紙等。也隨著孩子搭建能力的提升,做更新,改進設計圖紙及照片內容。
2、材料的投放:更注重層次性,有容易拼搭的易拉罐也有比較難的紙板等。同時,也可以用漂亮的包裝將這些材料重新的裝飾了一下。
3、幼兒的經驗:帶領孩子參觀中大班孩子的建構區,積累幼兒的經驗,拓寬他們的視野。同時,帶孩子有目的性的參觀身邊常見的建築物:醫院、超市、幼兒園等(通過網路)。
4、下一步的思考:幼兒之間的配合及孩子與材料的互動是下一步要思考的地方。
㈢ 幼兒園戶外大型建構游戲的好處
1、能夠培養孩子的想像、創造力:孩子們在玩建構類游戲時,他們會用每一個元素模塊來進行組裝,來使用這些「元素」拼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在此過程中除了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完成探索之外,更加能夠培養孩子擁有豐富的想像力。
2、能夠培養孩子的空間邏輯:在構建拼搭過程中,孩子們需要對不同組成元素的形狀、長短、大小有一個概念,同時還要對這些構成元素進行分類,以便能夠更方便於去尋找搭建,所以在此過程中會讓孩子發展出對於空間邏輯的認知。
3、能夠培養孩子對於問題的解決能力:當孩子在使用這些構成元素來搭建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在此期間很可能會有各種問題的發生,例如所需要的元素不夠、所搭建的東西比例失調而導致不穩定等等,由此能夠去鍛煉孩子去對問題更好的解決的能力。
(3)戶外大型建構擴展閱讀:
孩子們在進行構建類游戲時,其實是在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建築、物體進行模擬,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想像中的模樣來對真實的建築加以修正,創作出他們喜歡的藝術作品,由此孩子的審美能力能夠得以發展。
他們所搭建出來的作為雖然小到可能只有巴掌大,但它所代表的卻是我們平時所見的真實的物體。而在孩子們所親手構建的世界中,則是他們所能夠去控制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他們的想法就是規則。
所以在這個小世界中,他們能夠體會到各種社會中的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一些關系,建構類游戲能夠加深孩子對社會環境以及生活的理解,這會讓他們能夠學會去將自己的願望與生活的要求進行協調,更有助於孩子對於這個社會的學習。
㈣ 二、在戶外建構活動中,老師可以用哪些途徑來激發幼兒的建構興趣試舉例說明
在戶外建構活動中老師可以讓孩子們在戶外捉迷藏,或者是在戶外建設自己的小家園,或者通過植樹活動等等來建構兒童的興趣。
㈤ 大型戶外建構游戲與你熟悉的室內室外游戲活動區別有哪些
建構游戲是幼兒按照一定的計劃或目的來組織、操作建構物體或材料,使之呈現出一定的形式內或容結構的活動。幼兒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搭建(排列、組合、接插、鑲嵌、拼搭、壘高等),實現自己搭建的需求及願望,體驗與同伴共同搭建的快樂和成就感。建構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的和諧、全面發展。
㈥ 開展大型戶外建構游戲活動需要哪些條件
建構游戲是幼兒按照一定的計劃或目的來組織、操作建構物體或材料,使之呈現出一定的形式或結構的活動。幼兒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搭建(排列、組合、接插、鑲嵌、拼搭、壘高等),實現自己搭建的需求及願望,體驗與同伴共同搭建的快樂和成就感。建構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的和諧、全面發展。
㈦ 結合談談你是如何指導幼兒戶外建構游戲的
我是這么理解的,注意保持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生。 4. 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5. 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6. 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7. 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是否滿意我是這么理解的,注意保持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生。 4. 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5. 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6. 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7. 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是否滿意
㈧ 什麼較適合幼兒在戶外或較大的戶外空間開展建構游戲
與室內相比,戶外有較大的空間和場地,教師可給予幼兒較大型的建構材料,這樣當幼兒搭建好房子之後,可以玩角色游戲,將房子變為「娃娃家」或「商店」,單純的建構游戲轉變為角色游戲,空間大了,幼兒的游戲水平也會發生了很大改變。
㈨ 結合《指南》等理論知識,談談你是如何指導幼兒戶外建構游戲的
1.依據建構游戲價值,明確指導內容
幼兒園的建構活動是幼兒按照一定的計劃或目的來自製、操作建構物體或材料,使之呈現出一定的型式或結構的活動。它是以表徵思維為基礎、以"建構物"為主要表徵手段的象徵性游戲活動。建構活動明顯的特徵是幼兒通過建造"建構物"來反映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印象。
建構材料種類繁多、質地多樣、可隨意變換、反復創建的積木、積塑、泥沙及生活中隨處可得的廢舊物品等均可拿來使用。幼兒在對這些材料進行搭建(排列、組合、接插、鑲嵌、拼搭、壘高等)的過程中,實現自己搭建的需求及願望,體驗自己與同伴共同搭建的快樂感、成功感。它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能促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個性的和諧發展。因此,教師應該明確建構游戲對幼兒發展重要性。
從建構活動教育價值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材料的運用、建構形式、主題目的性、情緒專注力、社會性水平、創造表現力、游戲常規這些內容均可作為教師指導建構游戲的內容。
2.分析年齡特點,獲得指導依據
皮亞傑認為,既然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具有規律性,教育就必須按其規律來組織。他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並不是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都能吸收的,我們應考慮到每個階段的特殊興趣和需要"。而作為教師,其主要的問題只是去發現符合於每個階段有些什麼知識,然後用有關年齡段的心理結構所能吸收的方式把它傳授給幼兒。同樣教師只有掌握了幼兒建構活動發展的規律和各年齡階段建構游戲的水平與特點,才能以此為據來確定適宜的指導內容和指導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由於年齡差別,在建構活動中各年齡班幼兒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
和技能又有所不同。小班主要是為幼兒提供簡單、鮮艷、易拼插的中大型建構材料,能夠認識材料,叫出名稱,並認識建造材料的大小、顏色和形狀,學會延長、鋪平、蓋頂、拼插、圍合、壘高,能有興趣的地運用它們建造物體;中班為幼兒提供中小型建構材料,幼兒應會選擇和利用建構材料,運用組合、拼插、排序、對稱等結構技能及平衡、配色等結構知識進行建構,能和同伴一起共同建造某一主題;大班幼兒要學會能使用輔助材料裝飾建築物並和同伴合作建造,所建造的物體結構更加復雜、精細、勻稱,並有一定的創造性,在主體建構活動中,對環境有一定的布局能力,能參與同伴間的商量、分工與組合的合作過程。
3.把握游戲環節,尋求指導方法
(1)活動前---豐富經驗 創設環境
生活經驗是建構活動的基礎
幼兒建構內容是在認知基礎上對周圍環境、物體的再現和創造,幼兒對周圍生活中的物體和建築有較細致的觀察和了解,有豐富而深刻的印象,是開展建構游戲的基礎。生活經驗是幼兒建構游戲的基礎,當建構游戲的主題確定後,就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手段豐富幼兒的有關經驗,這樣才能保證幼兒能玩得起來。
因此,教師可依據班級搭建目標和主題通過參觀、欣賞、收集資料等各種形式加深幼兒對搭建內容的了解。例如,大班幼兒提出搭建"航空科技館"的主題,教師在徵求幼兒和家長的意見後,可組織開展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參觀航空科技館"。活動前提前布置任務,一起上網查找有關航空類的知識。參觀活動使幼兒獲得了對航空科技館的直觀印象,在隨後的搭建活動中,幼兒不僅能自己動手再現幾個主要建築的外形特徵,還能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布局幾個場館的位置、拼插各種飛機。家庭生活、旅遊度假、網路傳媒等多種形式都能夠拓展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對周圍生活中物體形象的知識經驗,經驗積累越深厚,幼兒搭建的內容越豐富。
環境材料是支撐游戲開展的條件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智慧源於材料。"建構區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與材料的互動來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豐富多樣的材料不僅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材料的投放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體現目的性、豐富性、可塑性、層次性。
在投放材料時,教師要基於幼兒的年齡和興趣特點對班級幼兒近期和遠期培養目標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以中班幼兒的階段游戲目標為主要依據,有針對性地選擇、配備、投放各種建構材料,使材料與游戲目標和幼兒發展的實際水平相匹配,力求使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當下的發展需要。結合主題《輪子滾滾》教師可以在建構區投放許多交通安全標志,供幼兒在搭建公路、橋梁時使用,同時也為幼兒掌握交通安全知識做鋪墊。幼兒在一系列認知活動中,對交通標志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搭建過程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與同伴交流合作,在游戲過程中能正確掌握擺放簡單的交通標識。教師選擇、投放建構材料緊緊需要跟隨幼兒活動的開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不斷地充實和更換材料,充分考慮材料的目的性、豐富性、層次性和有效性,使材料不斷滿足幼兒游戲發展的需要。
(2)游戲中的指導-觀察 合作 支持引領
皮亞傑曾經指出:"在游戲中,兒童是自我主宰世界。"教師在游戲中以引導者的身份介入,更多體現的是教師的隱性指導。一般來說,人們認為,成人參與幼兒的游戲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支持幼兒游戲;密切師幼情感;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對游戲適當的指導可以保證兒童從他們自己當前的經驗中學習和獲得知識技能。教師通過參與和觀察幼兒的游戲,發現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來的興趣和需要並以此為基礎來建構的游戲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干預的目的在於維持和擴展幼兒正在進行的游戲活動內容。
細致觀察,捕捉介入有效時機
觀察是教師"干預"的基礎和基本的指導方法。通過觀察幼兒的建構行為及利用建構物開展象徵性游戲,教師可以對幼兒已有的經驗進行評價。通過這種評價確定幼兒所需要的幫助,教師計劃自己下一步應該採取的指導行動以擴展幼兒的經驗和思維。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腦袋去"思考",只"看"不"想"等於什麼也沒有"看到"。教師要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為什麼"的思考,以理解幼兒的搭建行動,然後分析:是否干預?採用什麼方式干預?例如,在小班後期搭建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小汽車,啟發幼兒搭建公路和立交橋。一段時間里,教師發現幼兒搭立交橋不是直接用立柱上搭長條積木延長的方法,而是先連成一條公路然後上面再擺立柱,立柱之上在搭長條積木連接。在教師以往的帶班經驗中還沒有過這樣搭建的情況。為什麼孩子會這么玩呢?在觀察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與幼兒交談了解到,前期搭房子的過程中打地基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感性經驗,所以出於使立交橋更穩固的考量,孩子們也想到了先在下面擺好一長排再立橋墩。找到原因後,教師首先尊重幼兒的想法和行為,肯定他們這樣的建構作品。同時帶他們去參觀中班哥哥姐姐的搭建作品,還收集了許多立交橋各種角度的圖片投放在環境里,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感官經驗。兩天後班裡的立交橋有了新變化,沒有地基也很穩固,橋墩不但有積木還有替代的材料,立交橋之間有了連接和簡單的穿插。游戲的逐步深入和幼兒搭建技能的逐步提高是在教師細致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准確判斷和巧妙提供幫助得以實現的。
共同游戲,支持獲得成功體驗
馬卡連柯曾這樣談到過:如果我只是教導、要求和限制,那我就會成為一種外部力量,而不能成為一種兒童的力量。我必須和兒童們一起游戲。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應參與到游戲中去,機智地引導游戲進程和協調幼兒之間的相互關系。小班幼兒在玩"給小動物蓋房子"游戲時,教師引導他們思考房子是什麼樣?房子里住誰?門要留在哪兒?小班幼兒搭建水平低,經驗少。但喜歡模仿、喜歡和教師共同游戲。教師就與孩子一起游戲,你建一個,我蓋一個。只要是孩子們想得到的,說出來的,教師都讓他們嘗試著搭建出來,盡管有的四不像,但只要是幼兒做出來的,教師都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搭建,在過程中嘗試搭高、圍攏、蓋頂的方法。目的只有一個----滿足他們的成就感,激發他們更多的創作激情。做幼兒的游戲夥伴、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有效的啟動和諧的師幼互動行為。
例如:大班幼兒諾諾搭好小學教學樓後,提出搭建操場,看看周圍的小朋友都在忙,她便邀請老師和她一起來搭,並分配了任務,自己搭操場、老師搭籃球架。在游戲中,教師充當的角色不是管理者、指揮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教師不是告訴幼兒該做什麼,該怎麼做,而是作為一個游戲的參與者。在搭建的過程中師幼不斷的溝通交換意見,規劃場地位置,分享材料的使用心得,並在共同的努力下合作完成了搭建內容,幼兒收獲了成功,教師也體驗了游戲的樂趣。
圍繞問題,不斷探索大膽創新
關注"問題"是游戲指導的根本。此外,設置"問題情景"更是指導游戲深入發展的助推器。幼兒在建構過程中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搭建中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發現"問題"。例如:幼兒搭的樓房又漂亮又高,可是人怎麼上去呢?啟發幼兒回憶自己生活經驗,引導幼兒搭建樓梯,並注意節約空間。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還"創造"出了電梯。
教師通過發問,引起幼兒對某一重點或難點的思考,通過師幼共同討論與探索,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推動幼兒游戲的成功。大班建構主題"嗖!飛上天"的活動開展中,太空站的構建是個難點。在設計上,太空站沒有常見建築的規律可循,利用現有的積木材料也不好表現,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首先組織全班幼兒討論"太空站"要怎麼建?孩子們積極地開動腦筋,動手嘗試。隨後,教師作為幼兒的游戲夥伴,和幼兒共同建構。在沒有可利用的積木材料的情況下,教師啟發幼兒選擇紙杯、紙板、紙盒、易拉罐等材料拼搭。為了對"太空站"這一建築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師還發動家長和幼兒一起嘗試其它的材料來製作。作品以圖片的形式投放到建構區中,幼兒在進行建構時有了很好的借鑒。教師要善於利用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情景,靈活運用平行指導法、經驗分享等策略,提升和擴展幼兒的經驗、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3)游戲後----交流經驗 分享快樂
在游戲中,老師的指導非常關鍵,而游戲後的評價更是對幼兒游戲的一種間接指導。積極開展游戲評價工作能有效地促使教師深入觀察、了解游戲情況,改進指導方法,提高幼兒游戲水平。每個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參與游戲的體驗不同、經驗不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不同,開展游戲評價可以成為師幼之間、幼兒之間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分享快樂的過程。
建構游戲後,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觀看保留的作品實物,條件有限也可以由教師將幼兒的作品照下來。評價可以是集體也可以是小組的形式,內容可圍繞搭建的主題、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等。中大班的幼兒在評價的時候要讓他們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經驗,教師也可結合自己的觀察提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小班幼兒的評價需要藉助幼兒的搭建作品,引導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的評價能夠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搭建經驗,激勵幼兒大膽創新,使幼兒獲得成功感。
總之,建構游戲的指導策略要結合游戲的特點,更要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和發展。教師的指導要結合游戲情境和主題,更要適合不同幼兒的特點。有效的指導策略一方面推動了游戲的深入開展,提高了幼兒的游戲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教師對於教學方法、技能靈活掌握的情況,體現著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在以後的建構活動中,我們還要不斷探索,尋求方法,給予孩子更大更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大膽想像、操作、嬉戲,積極參與游戲活動,促使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
㈩ 幼兒園小班區角游戲觀察記錄表(沙池、建構區)
目標:
1、通過鏟沙復,拍沙等動作制,促進幼兒上肢動作的發展。
2、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
3、在玩沙中讓幼兒自由結伴,培養幼兒合作游戲的能力。
准備:l、幼兒每人一頂帽子,一雙拖鞋。
2、玩沙工具(鏟子、小桶)
3、每人自製插塑小樹若干。
過程:
(一)引題
1、師講故事:小鳥住在樹木林里很快活……,後來樹林被人砍光
了。
2、提問:樹被砍完了,小鳥能生活在樹林里嗎?
3、激發幼兒再造樹林的願望。
(二)交待玩沙要求
1、使用鏟子要小心,顧前又顧後,鏟子別舉太高,以免沙子揚起,
落到小朋友身上。
2、沙子若丟入眼睛中,不要用手揉,要請老師幫忙。
3、玩好以後要清理身上沾上的沙子,才能出沙池。
(三)幼兒玩沙,教師 指導
1、鼓勵幼兒自由結伴,用不同的工具玩。
2、想出各種堆沙山的辦法,如鏟沙,用手捧沙,用手兜沙,再把
沙拍得緊緊的,不會塌下來。
3、在造好的山上種樹木,變成樹林。
(四)結柬部分
1、表揚幼兒的造樹林行為,體驗為小鳥做好事的自豪情感。
2、整理衣著回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