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夜景詞
A. 唐代歌頌江南夜晚美麗的著名詩詞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專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B. 描寫江南水鄉的優美句子
1、別浦高樓曾漫倚,對江南千里。
2、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3、蟾玉迥,清夜好重看。謝女聯詩衾翠幕,子猷乘興泛平瀾。空惜舞英殘。
4、朝與暮,長在楚峰前。寒夜愁金帶枕,暮江深閉木蘭船。煙浪遠相連。
5、風欲轉,柔態不勝嬌。遠翠天涯經夜雨,冷痕沙上帶昏潮。誰夢與蘭苕。
6、寒玉瘦,霜霰信相催。粉淚空流妝點在,羊車曾傍翠枝來。龍笛莫輕裁。
7、江南岸,雲樹半晴陰。帆去帆來天亦老,潮生潮落日還沈。南北別離心。
8、江南草,如種復如描。深映落花鶯舌亂,綠迷南浦客魂消。日日斗青袍。
9、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10、江南酒,何處味偏濃。醉卧春風深巷裡,曉尋香旆小橋東。竹葉滿金鍾。
11、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12、江南水,江路轉平沙。雨霽高煙收素練,風晴細浪吐寒花。迢遞送星槎。
13、江南未雪梅花白,憶梅人是江南客。
14、江南雪,輕素剪雲端。瓊樹忽驚春意早,梅花偏覺曉香寒。冷影褫清歡。
15、江南燕,輕揚綉簾風。二月池塘新社過,六朝宮殿舊巢空。頡頏恣西東。
16、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17、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18、江南雨,風送滿長川。碧瓦煙昏沈柳岸,紅綃香潤入梅天。飄灑正瀟然。
19、江南月,清夜滿西樓。雲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沈鉤。圓缺幾時休。
20、江南竹,清潤絕纖埃。深徑欲留雙鳳宿,後庭偏映小桃開。風月影徘徊。
C. 描寫江南水鄉的詩句有哪些
1、《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唐代韋庄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譯文:人人都說江南好,讓遊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更勝天空的碧藍,還可以在彩繪船上聽著外面的雨聲入眠。
2、《南湖早春》——唐代白居易
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
譯文:烏雲散去,風雨初停,天氣剛剛放晴,陽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種溫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湖面上漂浮的水蘋,一望無際,猶如整齊的草坪。
3、《江南》——漢代佚名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蓮,蓮葉多麼茂盛,魚兒在蓮葉間嬉戲。魚在蓮葉的東邊游戲,魚在蓮葉的西邊游戲,魚在蓮葉的南邊游戲,魚在蓮葉的北邊游戲。
4、《憶江南》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5、《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鍾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D. 江南夜晚景色的句子
描寫江南美景的詩句如下:
1、【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鍾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2、【江南逢李龜年】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譯文: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熟。
3、【江南】兩漢-佚名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4、【春夢】唐代-岑參
洞房昨夜春風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譯文:昨夜春風吹進了深邃的寢室,讓人驚覺已經是春天了,於是想起遠在湘江之濱的伊人。不知不覺地沉沉入夢,在夢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經走完數千里的路程到達江南了。
5、【夢江南·蘭燼落】唐代-皇甫松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譯文:更深燭盡,燭光暗淡,畫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我昏昏欲睡,終於進入了夢鄉,夢中是我久別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時,江南雨季,我獨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著船外那蕭蕭的夜雨盡情的吹奏,時而聽見橋上驛亭邊人語,操著那久違的鄉音,訴說著難忘的故事。
E. 描寫江南夜景堪稱絕句的詩人是哪位最為經典的是那首詩
《綺懷》其十五
清: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白話釋義:
多次在盛開的花下坐著吹簫,可是表妹家的紅牆像銀河一樣的遙遠。今夜,相同的星辰已不是過去的情形,我還為誰在等待到深夜呢?情思如抽盡的殘繭,傷痛如剝後的蕉心。這十五的夜啊,總使我想起十五年前,可憐這杯酒不能排解愁緒。
(5)江南夜景詞擴展閱讀:
詩歌背景:
黃仲則一生充滿悲哀和困頓,他個性倔強,常常發出不平的感慨。所作詩歌,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愴的情懷,情調比較感傷低沉的作品則最能體現其詩文成就。寫得沉鬱蒼涼,但語調清新,感情真摯動人。他還作有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
有些詩寫得慷慨豪邁;有些刻畫山水景物或人情世態的詩篇也寫得細致生動;懷古詠史的詩篇,也能別出新意。後世評黃氏詩多雲「愁苦辛酸」,但這只是其詩的一個層面,其古風常具幽、並豪俠氣,是學太白而真能得其神者。黃景仁亦能詞,詞作明白曉暢,擅長白描,但含蓄不夠。
黃景仁詩多嗟貧嘆苦、啼飢號寒之作,這正是他生活和性情的真實反映,他早著才名,孤高自負,但沒有得到所期望的社會地位,故而詩中歌頌「盛世」之作甚少,而刻畫愁苦之辭為多,出於在愛情上也未諧所願,他的情詩也是一片凄清悱惻、無限掩抑低徊。
而其山水詩,則雖俊逸清壯,也難藏抑塞憤懣之氣,與友朋唱和之作,亦多作不平之鳴。
黃景仁的詩大部分都籠罩著濃重的感傷情緒,這種風格通過他常用的「月」、「酒」、「秋」、「鶴」等意象得到了深化。
「月」在黃景仁詩歌中很少成為寧靜或閑淡的背景,而是或襯託孤寂、或寄託憤激、或渲染郁結。「酒」意象在其詩中則隨著生活的日益困窘,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藉以澆愁、籍以表狂、憑以忘世。而「秋」意象的大量使用,則形成了他侍中的「秋氣」,即使西風送爽。
他筆下的「秋」夜難免淡淡的哀愁,而更多的時候,詩人眼中的「秋氣」皆是肅殺、蕭條、凋敗的象徵,用來暗語周遭的客觀現實。其詩涉及的鶴,多是「獨鶴」、「病鶴」、「籠鶴」、「雨鶴」,自寓之意顯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景仁
F. 《社戲》中作者在描寫江南水鄉的夜景時,調動了多種感覺來寫景,舉例說明
11段是景物描寫,襯托出人的心情,作者從聽覺視覺觸覺嗅覺 ,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月色圖》,包含了它的色彩、聲響和氣味。(在11段)
嗅覺是:「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
視覺是:「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庄」;「還有幾點火」。
聽覺是:「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12段)」。
觸覺是:「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襯托出船行之快,從「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襯托出我想去看社戲的急切心情。
(6)江南夜景詞擴展閱讀
魯迅的這篇《社戲》大體可以分為這么幾部分:在北京的兩次看戲的經歷;童年時在外祖母家的生活,以及對看社戲的期待;期待落空,卻又峰迴路轉;去看社戲的路上的情景;看社戲的過程;看社戲回家的路上,吃羅漢豆;尾聲。
這篇文章名為《社戲》,但卻以再北京兩次看戲的經歷開頭,這是用了個抑揚的手法。抑揚的手法在文學中經常被用到,且常常發生顯著的效果,抑揚或者對同一事物的先抑後揚,或著對兩個相似事物的一抑一揚,如果使用的好可以使相對比的兩者的性質更加顯明。
魯迅在《故鄉》這篇文章中用的也是同樣的手法,成年後閏土的一聲「老爺」,頓時將童年閏土天真、淳樸的小英雄的形象一下子消滅。
有一點值得注意,魯迅在講述北京看戲的經歷時候,把兩次看戲的經歷均詳細的描寫出來,一般而言,文章最是忌諱重復,同一篇文章中的兩件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往往著重描寫其中一件,而把另一件輕輕帶過。
若果把兩件相似的事件以同樣筆墨細致描寫,那其中體現的情態一定是相關聯而又不同的。魯迅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第一次是在一個不知道」什麼園「,是以」興致勃勃「的心情去的,結果被裡面的擁擠與嘈雜弄的大失所望。
而第二次則是」第一舞台「,唱戲的也都是名角,但結果是同樣的擁擠、嘈雜,周圍的人是」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的看客,然後就是漫長的無聊的等待名角出場,更高級的舞台,更差的體驗,這其中表現的是失望情緒的加深的,到此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這一夜,就是我對於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在這樣的情況下,魯迅筆鋒一轉,寫」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好戲「的時候,就使讀者產生了一種好奇與期待,也即雖然還未寫到社戲,讀者已經在呼喚著社戲,只要後面的描寫滿足了讀者的這種期待,文章必然產生很好的效果。
文章的第十一段以後寫童年在外祖母家消夏以及看社戲的經歷,文章雖名為」社戲「,但是讀後會發現真正看社戲的過程,在這部分中僅佔五分之一,更多的筆墨用在與小夥伴們平日的游戲,看社戲的路上以及回來的時候吃羅漢豆等場景上。
這就看出,這篇文章雖名為」社戲「,但關注點卻不在戲上,其抑揚手法點運用,所抑與所揚的也並不是兩種不同的戲,小時候的社戲並不必然比北京的名角們唱的戲更精彩。所對比的實際上是小時候夥伴們的天真、淳樸,以及他們之間天然親密情感與長大了的他去看戲的時候的人的情態。
G. 西沙月.夜行黃沙道中 ,詞中寫了什麼突出江南水鄉的特點;又借驚鵲、鳴蟬、蛙聲,使農村夜景洋溢著什麼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賞析一】
這首詞作於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風景優美,所謂「溪山一片畫圖開」(辛棄疾《鷓鴣天 黃沙道中即事》)。辛棄疾在其附近建有書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終於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在任湖南轉運副使期間,他曾奏進《論盜賊札子》,為民請命,歷數百姓「嗷嗷痛苦之狀」,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實,大聲疾呼朝廷要「以惠養元元為意」。他在罷官閑居以前就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遂以稼軒名,自號稼軒居士。而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以至農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因而他對農民的疾苦很關切:「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浣溪沙》)風調雨順,老百姓不致餓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興。在這些農村詞中,辛棄疾是把和平寧靜的農村同污濁傾軋的「市朝」對立起來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樂 題上盧橋》)他在官場里遭受排擠*,而在農村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尋求精神的寄託。正如他的朋友陸游說的那樣:「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岳池農家》)。正是在這種復雜感情的促使下,辛棄疾才寫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也只有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負,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類詞的妙處。
這首《西江月》寫的是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所經歷的一個片段。在一個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潔,照耀如同白晝,棲息在綠樹枝杈上的烏鵲,以為曙光照臨了,「呀呀」地驚飛而起,從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樹枝還籟籟作響呢!當它發現自己判斷錯誤時,才在另一根樹枝上停息下來。清風徐來,樹枝輕搖,驚得沉睡的夏蟬也在深夜裡鳴叫起來。就在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們的詞人踽踽獨行於黃沙道中,耳聽著蟬鳴鵲叫,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國的驕子們似乎很理解我們詞人歡悅的心情,於是為他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就從這青蛙的一片合唱聲中,我們的詞人已聽到了豐收的消息。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適之中,於是情不自禁地翹首遙望天際,那裡只有稀疏的幾顆星星掛在蔚藍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何況是江南的盛夏天氣呢!不知什麼時候,忽然飄來幾片浮雲,惡作劇似地灑下幾點雨來。這突來的陣雨打破了詞人的雅興,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這夜來的飛雨。急於趕路,不暇四顧,路到溪橋一轉彎,猛然抬頭,嘿!一爿熟識的茅店就出現在土地廟的樹林邊。這簡直是一幅優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這幅江南山村月夜圖,作者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段來表現的呢?
首先在詞調的選擇上,作者選用了易於表現活潑歡快情緒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詞,為雙調,五十字,上下闋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厭韻。這首《西江月》的「蟬」「年」「前」「邊」四字都在平聲「先」韻內,而結句的「片」「見」兩字雖屬仄聲,但在詞韻中也屬同部。這樣平仄韻同部互協,可以增加詞的聲情之美,而這兩個仄韻字都安排在上下闋的結句上,聲調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詞更顯得和諧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數大致整齊,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闋開頭兩個六字句,易於對偶。這首《西江月》上下闋開頭兩句對偶都很工穩。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於「別枝」的解釋問題。據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種解釋:一種是釋「別」為「離開」,這里又有兩種細微的不同說法,一是說月光「離別了樹枝」,一是說烏鵲「離開枝頭」;第二種是釋「別枝」為「斜出的樹枝」;第三種是釋「別枝」為「另一枝」。我認為第三種解釋是比較好的。因為「明月」兩句對仗十分工穩。「明月」對「清風」,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謂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驚鵲」對「鳴蟬」,「驚」「鳴」都是動詞,而且都有使動的意思,「鵲」「蟬」皆屬能飛善鳴的動物;「別枝」對「半夜」,「枝」「夜」都是名詞,「半」在這里作形容詞用,「別」亦應是形容詞,若作動詞,則與「半夜」不對偶。再說,詞的下闋開頭兩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數量詞對數量詞,名詞對名詞,方位詞對方位詞,對仗非常工整。怎麼能夠設想,精通詞學的辛棄疾會在同一首詞的對偶處出現不對偶的現象呢?其實,這里的「別枝」,與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詩之「蟬曳殘聲過別枝」中的「別枝」是一個意思。蘇軾的「月明驚鵲未安枝」(見《次韻蔣穎叔》《杭州牡丹……》兩詩),周邦彥的「月皎驚烏棲不定」(《蝶戀花 早行》),說的也是明月使鵲驚起,不能安棲,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採用了側面烘托和動靜相映的表現手法。明月、清風、稻花、星雨、茅店、溪橋,原都是無情物,而驚鵲、鳴蟬、青蛙,自然也不會有人的感情。但對這些客觀景物的描寫,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對於夜行黃沙道中的作者來說,他所看到、聽到、嗅到、觸到、感覺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暢、歡欣鼓舞的。整首詞的中心是「說豐年」,而著重表現的是作者因年豐而引起的歡快情緒。詞的上闋著重於「面」的渲染,一、二兩句靜中有動,而偏重於靜境的描繪,鵲驚、蟬鳴,則愈益顯出環境的幽靜;三、四兩句動靜交混,而著重於動靜的點染,蛙聲一片,稻香一片,都是為了突出「說豐年」三字。上闋對「面」的渲染,已形成歡快喜悅的氛圍。詞的下闋則著重於「點」的刻畫。作者選取了夜行途中一個帶有戲劇性的特寫鏡頭,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這個妙趣橫生的小插曲,使全詞聲情為之一揚。詞的下闋一、三兩句寫靜,二、四兩句寫動,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節奏輕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轉」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夜來飛雨,並沒有使作者懊惱、掃興,相反,更增加了詞人的興致。有的同志認為「七八個星天外」是「寫雲層之密」,只是從雲層里透漏出來七八個星星。但從整首詞看,這樣解釋則缺乏情致。這一句是和詞的首句相照應的,寫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實景。黃遵憲《早行》詩:「東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點兩點星。」寫的也是這種情景。如果雲層很厚很密,那麼醞釀時間必然較長,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個,那麼月亮定是黯淡無光了,這樣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備,這與上闋所描寫的悠然恬適的心境是不相稱的。再說,作者經常來往於黃沙道中,對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準備,那結句的「忽」字就無著落。盛夏時節,天氣多變,剛才還是月明星稀,清風徐徐,想不到剎那間飛來幾片烏雲,接著撒下「兩三點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轉溪橋」,「舊時茅居」才驀然出現在眼前。「忽」字在這里用得是很傳神的。所以我說這是「夜來飛雨」,是盛夏的陣雨。如果是未雨綢繆,大雨將至,那就未免有點大煞風景了,而與整首詞輕快活潑的情調也不和諧。五代盧延讓《松寺》詩雲:「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詩亦雲:「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辛棄疾在遣詞用字上顯然是受了他們的影響,但不能據此斷定「七八個星」是由「雲層之密」所致。
再次,全詞用語明白如話,而又靈活多變,這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輕快活潑的情調。辛詞好用典,好發議論,但這首小詞,作者一不用典,二不發議論,而是採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如實地描寫出來,清新活潑,搖曳多姿,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使人讀來感到異常親切自然。應該說,像辛棄疾《西江月》這樣描寫農村風光的抒情小詞,在整個古典詞中是不可多得的。(張忠綱)
【賞析二】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裡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捨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裡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採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朱光潛)
H. 形容夜景繁華的詩詞
1、《京都元夕》
金代: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譯文:元宵節時,到處都能碰到女人們穿著盛裝,化著美好的妝容來看燈;小孩子們則在街道上歡鬧著。我這個穿樸素長衫的讀書人做什麼呢?也在遊人歡聲笑語的氣氛中賞燈猜謎。
2、《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3、《生查子·元夕》
宋代: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譯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後同敘衷腸。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4、《女冠子·元夕》
宋代:蔣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館如畫。春風飛到,寶釵樓上,一片笙簫,琉璃光射。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況年來、心懶意怯,羞與蛾兒爭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問繁華誰解,再向天公借。剔殘紅灺。但夢里隱隱,鈿車羅帕。吳箋銀粉砑。待把舊家風景,寫成閑話。笑綠鬟鄰女,倚窗猶唱,夕陽西下。
譯文:蕙蘭花散花出陣陣幽香,雪後的晴空,輝映著池沼館閣猶如畫景風光。春風吹到精美的歌樓舞榭,到處是笙簫管樂齊鳴。琉璃燈彩光四射,滿城都是笑語歡聲。而今隨隨便便掛上幾盞小燈,再不如昔日士女雜沓,彩燈映紅了塵埃迷天漫地,車水馬龍,萬眾歡騰。何況近年來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沒有心思去尋歡逛燈。
江城冷落人聲寂靜,聽鼓點知道才到初更,卻已是如此的冷清。請問誰能向天公,再度討回以前的繁榮昇平?我剔除紅燭的殘燼,只能在夢境中隱隱約約重見往年的情景。
人來人往,車聲隆隆,手持羅帕的美女如雲。我正想用吳地的銀粉紙,閑記故國元夕的風景,以便他日吊憑。我笑嘆那鄰家梳著黑發的姑娘,憑倚窗欄還在唱著「夕陽西下」!
5、《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譯文: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彷彿碧玉一樣晶瑩鮮艷。景緻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
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友駕著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只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閑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著翡翠寶珠,身上帶著金捻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發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I. 描寫烏鎮的古詩都有哪些
1、月明烏鎮橋邊夜,夢里猶呼起看山。
出處:《夜宿烏鎮有懷同專游諸君子(二首)》明 ·史屬鑒
譯文:月明烏鎮橋邊夜,夢里還喊起來看山。
2、江南水鄉展旖旎 ,屋衍風鈴聲悅耳 。
出處:《烏鎮》明·程垓
譯文:江南水鄉展卻長得枝葉繁盛,房屋發展風鈴聲悅耳。
3、一雙石塔立東西,舟子傳言是烏鎮。
出處:《烏鎮酒舍歌》明·瞿佑
譯文:一雙石塔分開了東西,船夫傳說是烏鎮。、
4、望極模糊古樹林,彎彎溪港似難尋。
出處:《夜過烏鎮》宋·宋伯仁
譯文:模糊的古樹林,彎彎的河流小巷子很難尋找。
5、寂寞梁朝寺,深廓十數閑。
出處:《烏鎮普靜寺寺沈休文故居也》宋·高翥
譯文:寂寞的梁朝寺,深院十幾間屋子空閑著。
J. 作文岱山江南大橋上的夜景
太陽漸漸下山了,金色的晚霞鋪在天邊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天漸漸變黑了,原本藍色的天變成了深藍色。夜幕降臨,一輪皓月升起來了。皎潔的月光透過樹梢,照出了參差不齊的樹影。此時,沒有一絲風,人們都靜靜的感受著靜謐的美。我走在寬敞的馬路上,心裡十分平靜。突然,遠處隱約有一些銀子閃過。仔細一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