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悅戶外
『壹』 磬的意思是什麼
磬的意思:本意是一種打擊樂器,用石或玉製成,形狀像曲尺。後來又指寺院內中和尚念容經時所敲打的銅鑄的法器。因為磬的形狀是彎曲的,所以「磬」又比喻人彎腰,表示十分恭敬;又因縊死者似磬懸掛,「磬」也可指縊殺,用作動詞;又通「罄」,指空、盡。
一、磬的拼音:qìng
二、磬的釋義:
1、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可懸掛。
2、佛寺中使用的一種缽狀物,用銅鐵鑄成,既可作念經時的打擊樂器,亦可敲響集合寺眾。
3、縊殺。
4、古同「罄」,空,盡。
三、磬的部首:石
四、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五、造字法:形聲。
六、相關片語:
編磬、自磬、梵磬、磬鎛、大磬
(1)磬悅戶外擴展閱讀
一、漢字筆順:橫、豎、橫、橫折、豎、橫、撇、撇、橫折折/橫折彎、橫撇/橫鉤、點、橫、撇、豎、橫折、橫
二、片語釋義:
1、踢磬[ tī qìng ]
雜技的一種。演員仰卧,雙腳上舉擺弄石磬作表演。
2、磬鎛[ qìng bó ]
兩種古樂器名。亦泛指樂器。
3、磬錯[ qìng cuò ]
磨磬用的石頭。
4、磬地[ qìng dì ]
猶全國。
5、石磬[ shí qìng ]
一種石制的打擊樂器。
『貳』 磬有哪些種類
「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磬、銅磬、編磬、笙磬、頌磬、歌磬、特磬」等許多類型。每一種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的。它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編磬」的製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種音律的次序,橫列成上下兩排而組成的。還有一種叫做「方響」的樂器,它是「磬」的一種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長方形的鐵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說的「磬」,都是懸掛在「簨簴(鍾磬架子)」上敲擊的樂器。在朝鮮半島,到今天還有「編磬、特磬」和「方響」被流傳使用著。日本奈良興福寺,不久之前還有一隻「華原磬」被保存著,據說是一件非常名貴的古物。考其形狀,是屬於「鉦鼓」的一類。
清年間,乾隆因喜愛此樂器,命蘇州玉工製作了一百六十多枚碧玉特磬。其玉質光澤,上面飾有龍紋。在皇帝朝會或典禮時,設在太和殿檐下演奏,其清亮之聲極其悅耳,聞者傾倒。
編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組,每磬發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在湖北的江陵和隨縣出土了大型編磬。湖北江陵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都,1970年在這里出土了一套25枚編磬。磬體用青色石灰石製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較清晰的彩繪花紋和略顯凹凸的花紋。其中4枚繪有鳳鳥圖,色彩高雅,線條流暢。
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編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兩層懸掛,上層十六枚,下層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隨時調用,這套編磬與編鍾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調高上進行合奏或同時轉調演奏。其音響效應「近之則鍾聲亮,遠之則磬音彰」。
1980年下半年,湖北省博物館和武漢物理研究所合作,將這套2400多年前的戰國初期大型編磬復制出來,其發音與原編磬的標音銘文相符,低音渾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優美而動聽,音域達三個八度,可以旋宮轉調,演奏多種樂曲。
『叄』 《題破山寺後禪院》。「悅」或「空」字的妙處尾聯中「萬籟此俱寂」與「但余鍾磬音」是否矛盾為什麼
.「悅」、「空」是"詩眼」.「悅」是說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鳥的性情歡悅.「空回」是說潭水清澈,臨潭顧影答,使人心中的俗念(或雜念)消除凈盡.「悅」「空」兩字表現了環境的幽靜,寫出了人的心情與山光水色相應.
不矛盾.這種以「寂」襯「音」的寫法,這里是以靜襯動,以動寫靜的手法.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正所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如果周圍一片喧鬧,人們就不會在意鍾磬的聲音了.
『肆』 磬是什麼樣子的
是古代石制的一種打擊樂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磬內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容工具,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制、銅制的磬。 擊奏體鳴樂器。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 磬的歷史悠久,據先秦文獻《尚書·益稷》記載:「戛擊鳴球」,「擊石拊石」。這「鳴球」與「拊石」,即是磬在遠古時期的稱呼。磬的名稱,見於《世本·作篇》,傳說為堯、舜時人無句所作。或傳:「磬,叔所造。」可見,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於堯或舜做部落聯盟酋長時,磬已在使用。《呂氏春秋·古樂篇》載:堯命夔擊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獸」,描繪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會的樂舞生活場景。20世紀70年代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長60厘米,上部有 一穿孔,擊之聲音悅耳。經測定,此磬距今約4000年,屬於夏代的遺存,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磬的實物。
『伍』 佛教的磬怎麼用昂
磬起來源於我國虞舜時期,是慶典自、祭祀的重要樂器。磬以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南北朝時代出現了銅磬和鐵磬。樂器類的磬形狀為板狀而曲折,而佛教使用的磬形狀多近於缽。在佛教中,磬主要用於誦經、梵唄、修法時候。《文獻通考》等書認為把梁朝時的銅磬樂器與佛教的銅缽相混淆,是將後者錯誤命名的結果。在佛教中經常使用的是大磬和引磬等。
大磬又名圓磬,形狀如缽,直徑從半尺到三尺不等。大磬用於指揮腔調,振作精神,多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敲用。大磬固定在殿內佛像左側,不能搬動,更多場合都由引磬代替。
引磬又名小磬。據《禪林象器箋》說:「小磬如桃大,底有竅,貫緒連縛小竹枝為柄,以小鐵桴擊之,名為引磬。蓋因導引眾,故名。」引磬用於指揮行動,作為「板眼」,多於問訊、轉身、禮拜等處敲用。
在叢林寺廟里,磬可謂是「犍椎」的主腦,由維那或悅眾掌管。使用其他唄器者,必須配合維那的領腔而跟腔。作到唱念和「犍椎」聲音協
『陸』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鍾磬音
小題1:「悅」既有鳥兒的歡悅,也有詩人從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歡愉之情。或 「空」既寫出了內後禪院景緻幽靜,更表容達出詩人超脫塵俗的情感。 小題2:不矛盾。這是採用了以聲襯靜(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襯托)的表現手法,周圍一片寂靜,只有裊裊的鍾磬聲,和作者嚮往佛門清凈的心情相吻合。 小題1:
『柒』 帶悅字的古詩詞
《代別情來人》
朝代:唐朝
作者:源李白
清水本不動,桃花發岸傍。
桃花弄水色,波盪搖春光。
我悅子容艷,子傾我文章。
風吹綠琴去,曲度紫鴛鴦。
昔作一水魚,今成兩枝鳥。
哀哀長雞鳴,夜夜達五曉。
起折相思樹,歸贈知寸心。
覆水不可收,行雲難重尋。
天涯有度鳥,莫絕瑤華音。
《平虜將軍妻》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平虜將軍婦,入門二十年。
君心自有悅,妾寵豈能專。
出解床前帳,行吟道上篇。
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纏綿。
《秋登蘭山寄張五》
朝代:唐朝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