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源山夜景
① 泉州清源山現狀
清源山 開元寺 崇武古城 府文廟 西湖公園
深滬灣 牛姆林 清水岩 天後宮 五里橋
東湖公園 洛陽橋 黃金海岸 仙公山 蔡氏古民居
岱仙瀑布 鄭成功史跡 塗門街
泉州十八景簡介
塗門街
又叫「土門街」,因傳儲存、輸送建造東西塔土石方而得名。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東湖公園
址系古泉州八大勝景「東湖荷香」遺址。唐時湖面40餘頃,有東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勝概。因唐姜公輔、韓愈、歐陽詹等曾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東湖公園以閩南建築文化為特色,中心湖為主體,環湖布置人文景觀。構建星湖荷香、祈風閣、七星拱月、二公亭、東湖亭、波恩亭、攬古亭等靜區;兒童樂園、雙舟朝陽、遊船碼頭為動區。精築刺桐瑞林等20多處植物山石景觀攬翠全園,以石雕、石刻突現閩南石文化。既有泉州歷史文化內涵又有時代新潮氣息,風格獨特。曾三次獲省「環境優美獎」,還被評為「市民喜愛十佳建築」、「泉州十佳夜景」。1998年以其典雅秀麗、玲瓏多姿的江南園林風格而入選百家中國名園。
五里橋
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經13年建成。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樑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1980—198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蔡氏古民居
② 泉州清源山晚上幾點不用門票
晚上大概7點左右收門票人員就下班了,那個時候上去是不需要門票的。
③ 泉州清源山有什麼好玩的
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所以打的是最合算的選擇,10元錢.
當然也可選擇公交車如下:
3 路、15 路 、28 路、30路、 601路多可以到清源山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並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岩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賜恩岩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老君岩的布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老君岩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著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說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岩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著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朴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說,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贊嘆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盪,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說,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後,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岩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鍾,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干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松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松後,贊嘆它比黃山的「迎客松」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從千手岩往上攀緩十多分鍾,即到彌陀岩。彌陀岩可以說是清源山的精華之一,這里有流泉飛瀑、古樹名木、廟宇石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巧奪天工。我們來看這一處「泉窟觀瀑」。瞧,清澈的泉水從五十米高的陡壁上瀉落,在青石上飛珠濺玉,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人間的凡塵俗念盪滌殆盡,歷代文人騷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滿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許」、「流膏」等題刻仍熠熠生輝,為我們增加了觀賞雅興,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畫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這一株由古榕和重陽木合抱成一體,造型奇特的附生樹,如情深意篤的「天侶」,故美其名曰:「天侶呈瑞」。看著它們如此親密無間,如膠似漆,令人既驚嘆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聯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說它是陳三五娘留在故鄉土地上的化身。因此,這里常有年輕的戀人,如意的夫婦相偎於此,留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紀念照。而僅隔幾步之遙的這棵濃蔭如蓋的大樹,相傳是700多年前施琅將軍的的部將從台灣帶回故鄉栽種的「洋蒲桃「,俗稱「蓮霧」。每當收獲季節,樹上綠里透紅,果實累累,形若斗笠,頂部尖、底部寬,吃起來清涼可口,別有風味。
再往上,過雲台,穿「一線天」,便到了高築雲台之上的彌陀岩石室,彌陀岩是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仿木結構,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寬5.6公尺,歇山頂,正脊中間置一葫蘆,門上橫額書「阿彌陀佛」,柱頭及外檐用斗拱,岩內頂為疊澀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寬2米,造型端莊大方,面容豐滿,慈祥和善,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據佛經上說,這是表示要滿足信徒的願望,接引眾生往極樂世界的意思。難怪這么多善男信女,見了阿彌陀佛,都頂禮膜拜,虔誠備至。
右室右側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記事石碑》,這一方石碑記載了彌陀岩石室石刻的重修過程,而最有價值的則是碑文中出現的多處簡化字,是漢字簡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寺前平台叫「一嘯台」,台的左右各有3.5米高的5級實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嘯台極目遠眺,晉水橫流,雙塔凌空,紅房碧野,景色妖嬈,使人心曠神治,留連忘返。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館之美譽,這在母親山--清源山體現得更為突出。前面我們參觀了老君岩(道教),千手岩、彌陀岩(佛教),現在讓我們一起登上碧霄岩(喇嘛教),去領略碧霄岩三世佛的風采吧。
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葯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我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岩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群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寬3.15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頂峰,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台岩這兩個景點可以說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峰,稱之為「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積淀,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蛻仙岩」。《泉州府志》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蛻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秘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說的是裴道人為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蛻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說。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紛至沓來留下無數勝跡;李光縉、何喬遠、姜志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琅、……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為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峰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群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徵,從中隨步可見歷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峰,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 南台岩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絕壁而起,四周樹木蔥籠,亦是一處遊人登高遠眺之佳景。
④ 泉州清源山後山有個叫茗山生態園的景點是嗎要門票嗎怎麼走呢
不要門票 但是你去了至少得消費下 那上面可以安靜的泡茶 花費也不會很多就是 貌似喝茶是按人算的然後在加點茶葉的錢..
⑤ 求泉州兩天一夜遊攻略,主要想去西街,清源山,還有沒有什麼景點可以把他們串起來,玩兩天,謝謝~
那一次我們就是沖著泉州老城區去的,所以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安排在鯉城區內,沒有做太精細的攻略,但本著長期做秘密廈門的直覺和經驗挑了一些老城區老巷子里的老店,估摸著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失誤。
*介紹路線是按照當日行走路線,因為徒步自由行所以有些地方會繞來繞去的,還請諒解。可以記住這些店,然後按照你自己安排的路線去玩。
從動車站出來直接就有車坐到開元寺附近,我們從西門進入,自己邊走邊拍看到有意思的講解會湊上去聽聽。可能因為去的那天煙雨蒙蒙,所以人不多也很涼快。
這其中也經過的一些街心公園還有文廟武廟,人不多很清靜,一切都和當時的天氣很搭,是舒服的狀態。
水門國仔老店:水門巷7號人均10-20元
面線糊絕對是早餐首選,久聞泉州的面線糊和廈門的不一樣,終於親自來嘗試一次。果真名不虛傳,泉州的面線細細的,湯頭很清但不失味,他們習慣加炸醋肉,味道也是錦上添花,最後再淋上一點蔥油,好吃!水門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他們家的豬血湯,豬血沒有刻意切的規矩,應該是手撕的,是什麼形狀就是什麼形狀,湯頭有濃濃的姜味,卻不嗆,一碗下肚有種全身暖暖的感覺。
菜州牛肉定:新門街291號人均12-30元
第二天的午餐選擇是這家,一樣也是榜上有名的牛肉小店。點了一份牛排、牛雜湯、咸飯。牛肉肉質很嫩,老闆也會貼心的幫忙把牛排稍微減小塊處理,吃起來很方便。牛雜湯料很足,性價比比較高。
基本上兩天一夜的的所有吃的都在這里分享給大家了,其中還有一家「胭脂巷咸飯店」,也是很老的一家店,我們吃了招牌的腸灌腸和腸灌蔥,很有嚼勁也很有特色,可是當時真的太累連相機都沒力氣淘出來。
關於住宿。
眾山小國際青年旅舍:新門街源和堂1916創意園內
很滿意這次住宿,價格也不貴,完全符合一個小小文青的住宿要求。旅舍坐落在源和堂1916創意園內,園區還算挺大但不是那種咖啡廳小資氣氛充斥的文創園。這里很安靜,有一些藝術展和文創空間、工作室以及泉州老字型大小源和堂的總部,文化底蘊一下提升了起來。內部的住宿條件還行,房間不大但干凈整潔,有客廳、露台、小花園,旅舍旁邊就有原本留下大麥倉,還能爬上旅舍高處看正片園區。
園區里有許多保留下來的建築,既有工業風也有古厝風,進來的人流不多才格外顯得這里逼格滿滿,這里也有一些私人會所,所以園區環境和隱秘性都讓人覺得舒服。晚上的時候,還能看到隔壁樓的「星星」,夜景很美。
結束了兩天一夜的行程,本以為吃了那麼多家店行程會很趕,但其實都在可控范圍內。走過的老城區其實說大也不大,繞來繞去最後都能走到一樣的地方。城市裡的文化底蘊讓我覺得很喜歡,不僅僅是因為這里的建築「古舊」,更多的是能看見被留存下來的和被延續的味道,無論是吃的還是看的。喜歡這座城市,盡管還有許多沒趕上時間的,沒排上隊伍的,甚至還沒機會去尋找的,也不覺得遺憾。因為我知道,我還會再來的。
⑥ 你覺得清源山風景怎麼樣
看泉州夜景一定就是要到清源山
⑦ 泉州人進來吧!泉州晚上有什麼比較好看的夜景
文廟那邊晚上有時有活動,或者去泉州的西湖公園,不知還有沒有水幕電影。。。
要是你是最近要去的話,我推薦你可以找個認識的人帶你去海邊的大排檔,既有好吃的,也可以觀賞夜晚的海邊
⑧ 泉州清源山晚上開車上去要收費嗎
不用門票的,只要不是營業時間,沒人的話,最多就是要你的停車費,不交停車費的話,不放心啊,怕人家對你的車使壞,不用門票。我們以前都是凌晨4,5點左右到,開始爬山,7,8點下來。
⑨ 泉州哪裡看夜景最好
清源大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