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夜景一
A. 悉尼歌劇院的建築特點和功能
(一)建築特點:
1.歌劇院表面遠看起來是白色,其實是用小的白色和黃色的馬賽克磚拼接成的。這些瓷磚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院(Opera Theater)。
2.悉尼歌劇院外觀上看起來有三個巨大的殼片,由現澆鋼筋混凝土搭建而成,南北長186米,東西寬97米。第一組殼片是在位置的西邊,四對殼板是串聯排列的。三對朝北,一對朝南。第二組在位置的東側,大致平行於第一組,形狀相同,規模較小。第三組,在他們的西南,是最小的,包括兩對殼片,裡面的是餐廳。
3.其餘的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棟建築的入口在南端,有一個97米寬的樓梯。車輛入口和停車場位於大台階下。悉尼歌劇院位於悉尼海港,面對大海,環境開放。
4.它以其獨特的建築設計而聞名,看起來像是三個三角形壓在沙灘上。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象豎立著的貝殼,又象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
5.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二)功能:
1.歌劇廳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
2.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音樂廳是歌劇院的中心,專門設計的新型吸聲天花板和反射鏡能夠更好地向舞台上的表演者和大廳各處的觀眾傳遞聲音。自動懸吊裝置提高了大廳的靈活性和功能性,並且能夠快速適應不同類型的表演。
3.貝尼朗餐廳。能容納6000人以上。其它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4.創意學習中心。專門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的學習中心,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建築創新方面的知識和實驗。
(1)悉尼夜景一擴展閱讀
悉尼歌劇院的建造歷程:
階段一:
於1958年12月5日開始,建築公司為Civil & Civic,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們則負責監督和指導。政府出於對資金和公眾輿論的擔心力求工程盡快開展。然而約恩·烏松的最終設計卻仍未完成。1961年1月23日,工程已比預計延後了47天,矮牆的工程最終於1962年8月31日完成。
階段二:
從1957年到1963年,在最後找到一個經濟上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之前,設計隊伍反復嘗試了12種不同的建造「殼」的方法(包括拋物線結構,圓形肋骨和橢圓體)。在在1961年中期,設計隊伍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所有的「殼」都由球體創建而來。
「殼」由Hornibrook Group Pty Ltd建造,他負責建造了第三階段。Hornibrook在工廠中製成了2400件預制肋骨和4000件屋頂面板,這加快了工程的進度。Ove 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師驚訝於這些「殼」在完工前使用了創新的調節型彎曲鋼鐵桁構梁來支撐不同的屋頂。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劇院被估計將於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間完成。
階段三:
從Utzon將他的工作室於1963年2月搬至悉尼後開始。然而,政府在1965年發生了改變,新的Robert Askin政府宣布悉尼歌劇院建造計劃將由公共工程部管轄。這最終導致約恩·伍重於1966年辭職。
到目前為止,甚至一直到1966年,悉尼歌劇院建造計劃的花費仍然只有2290萬元,少於最終預算1億零200萬的四分之一。然而在第三階段,設計上將會有很大的支出。約恩·伍重辭職的時候,第二階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Peter Hall在他辭職後取代了他的位置,Peter Hall對內部的設計和裝潢負最大的責任。一些其他的人也在同年接受任命,取代約恩·伍重的位置。
B. 悉尼歌劇院是什麼燈具做的夜景啊
樓上在扯淡,燈光都是從附近的建築照射的,vivid sydney期間悉尼到處都有燈光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