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景瀘州
⑴ 描寫瀘州夜景的作文。
現在的人怎麼都這樣,不知道是可以網路,但是不是什麼問題都網路,你腦子是怎麼想的。。。。。
自己肚裡沒有墨水是不行的
⑵ 什麼地方可以看看到整個瀘州的夜景
瀘州電視台
⑶ 瀘州龍馬潭區有什麼適合情侶去而且夜景好的地方
龍馬潭公園
距瀘州來市區10千米,離源隆納高速公路0.8千米。因龍溪河水至山中來,流經大回灣,回為成潭,其島若浮。四周茂林修竹環抱一泓碧水;島上樟楠、竹絲成蔭,有「山圍潭水水圍山」之奇景;「翠竹蔭中一畫船」之奇觀,被歷代騷人墨客喧染,而名傳蜀南。《中國名勝志》載,瀘州龍馬潭自唐宋以來,以「搖竹現魚」、「龍潭漲潮」、「龍潭祈雨」等景觀,被譽為蜀中「小蓬萊」,為江陽八景之一。
⑷ 瀘州哪裡的夜景最美
不好說哦,可能到茜草江對岸看瀘州 應該比較可以。
百子圖晚上還可以。
⑸ 瀘州可以看夜景的地方
百子圖
不過冷得很
自己多穿衣裳
⑹ 瀘州的夜景那裡最美
改善城市環境積極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一、實施濱江路背景音樂工程,提升我市旅遊人居環境。
為提升濱江路旅遊、人居環境中,市城管局結合實際,精心策劃,提出了路燈改造與播放背景音樂相結合的夜景照明新思路,並於11月中旬投入10萬余元,實施了濱江路東門口至三星街段的背景音響一期工程,共安裝了41套帶有裝飾燈的柱式音響設備。背景音樂的播放暫定為早、中、晚三個時段,播放曲目以輕音樂為主,通過幾天的試播,市民反映良好。
為進一步突出背景音樂的設置效果,切實為遊人提供良好的旅遊、休閑生活環境,市城管局還委託瀘州晚報面向廣大市民徵求播放方案和建議,邀請了我市音樂界、廣播電台的部分專家座談,聽取專家們就濱江路背景音樂的播放形式、內容、時間安排、風格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市廣播電台針對濱江路、商業步行街和江陽西路的人群特點和環境特色,初步製作了《城市風》背景音樂廣播方案。市城管局綜合了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為濱江路量身定做了一套風格獨特、有檔次、有口味的背景音樂實施方案,進一步增強背景音樂的效果,切實改善了濱江路旅遊、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和整體形象。
二、巧手編繪璀璨夜景,全力打造不夜酒城。
我市夜景工程建設始於2001年,市城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高起點、高品味、高質量建設具有瀘州特色的夜景工程的指示,根據重慶大學建築城市規劃學院編制了《2001-2005年瀘州市夜景照明規劃》,修編完成了《2002-2006年瀘州市夜景照明總體規劃》,即把瀘州建成具有一定規模、較高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瀘州特色明顯的夜景照明體系,努力實現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體現技術為藝術服務的宗旨,創造一流水平的城市夜景照明形象,通過層次分明、動靜結合,點、線、面、體組合,高低錯落,遠近互襯,天際輪廓突出,形成山水城市獨特的夜間景觀,最終實現用夜景工程拉動人流,促進瀘州經濟發展的目標。
到目前為止,按照規劃已經累計完成光亮工作項目300多個,總投資4250多萬元(其中社會籌資2850萬元);完成了設計容量達265個點的智能化控制的設計論證和100個點的實施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瀘州市夜景工程中央控制系統,實現了夜景工程智能化管理。其中,2004年配合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的開展,投資900萬元(其中政府投資300萬元、社會投資600萬元),於3月份實施了主幹道江城至龍泉橋路燈及路燈電纜改造,安裝新型大弧路燈60盞,改造電纜5300米;於3-4月份完成了迎暉路燈光隧道建設(由瀘州新境界廣告公司投資),共安裝跨街光亮隧道9柱;於5月上旬建成了沱一橋「酒城之光」大型空中雕塑,共安裝空中玫瑰燈4組,每組8盞共32盞;於11月份完成濱江路東門口至三星街路燈改造,安裝庭園燈和音箱工程41套。
現在,夜景工程已成為我市接待、參觀的必備項目,僅今年就接待了30餘個代表團前來參觀、學習,夜景工程的實施,不僅大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環境,還改善了我市的旅遊、投資環境,有力地拉動了城市物流、人流、經濟流,促進了最我市經濟的發展。
三、突出重點,全面實施旅遊公廁升級管理措施。
按照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要求,市城管局承擔了城區三星級旅遊公廁的改建任務。為使該項任務落到實處,市城管局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杜志偉局長親自抓,由謝永橋副局長牽頭辦理,現場確定點位和設計方案,審核後及時實施。局環衛科按照要求,於7月中旬制定首批星級公廁的改造方案,並編制了經費預算報市財政局。並以此為契機,我局全面加強了城區直管公廁的維護管理,7月21日,制定了《瀘州市城區公廁管理辦法》(瀘州市城管〔2004〕63號)和《關於設置完善城區公廁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的通知》(瀘市城管〔2004〕64號),並下發到直屬單位和各縣區城管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公廁的管理。同時,投資4萬余元,安裝了20塊公廁燈箱指示牌,集公廁指示和公益宣傳於一體,形象別致,畫面精美,並配有中英文對照說明和夜間照明燈飾,切實體現了以人為本、方便群眾、服務於民的理念。